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父子有亲(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时间:2024-01-15 23:58:46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

【学术笔谈】

作者:靳凤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编者按

党的以来,总书记就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建设中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国家监委、教育部、全国妇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本刊特约请三位学者,就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家教文化、优良家风予以探讨,以求学界共鸣。

“家”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生命实践的美好愿景,而且还体现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追求。家文化是理解中国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基因密码,是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标示,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逻辑进路。中华民族家庭道德源远流长,并具有自身特质。当代中国家庭美德建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理论与当代中国家庭生活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相结合,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历史渊源与特质

一个民族的文明样态及其运演趋势,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还受到其经济水平、政治状况等因素的广泛作用。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构起系统而完备的家族宗法制度,并通过嫡子之制、分封之制等延伸至国家政治制度之中,最终形成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高度共通性,这种“家国同构”的基本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忠孝同义,使家庭道德成为社会和国家存续的精神纽带。我国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制,周代王室则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古人把商周时代的家族宗法制称为“殷道亲亲,周道尊尊”。秦汉以后,尽管中国社会时常遭遇周期性动荡,但因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熏陶,由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文化自始至终非常稳固。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隋唐时代,豪门大族层出不穷,家谱族谱的编写蔚然成风。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将宗子立法视作尊族重本和收拾人心的重要手段,民间建造宗祠之风兴起。元明清三代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影响下,以家庭道德为核心的礼仪教化活动进一步得到加强,尽管有李贽、黄宗羲、颜元、戴震等思想家对传统家庭道德的深刻反思,但尊老爱幼、妻贤夫安、兄友弟恭、知书达理、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传统家庭美德并未发生质性变异。直到战争和辛亥革命之后,在外来冲击和内部激荡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开始走向缓慢而艰难的现代性蜕变历程。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在氤氲化润华夏文明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架构。《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展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其间,“仁”既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德性,也是最高的德目,它为历代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所普遍认可,堪称中华民族的公德和恒德。仁德的核心是爱人,爱人的根本是孝悌,故《论语·学而》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之德的根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生发出中国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的“父子有亲”是说父母子女之间要充满温情与亲密,在人出生后的所有人际关系中,父母与子女血脉相连,父母必须关爱子女,子女要孝敬父母,我国古人称之为“天伦”,并列为五伦之首。“君臣有义”是指君主与臣下之间要讲求道义,君主不义会丧失,臣子不义会遭受惩罚。“夫妇有别”是指丈夫和妻子由于生理和心理不同,应该遵循各自不同的伦理规范,丈夫要具备阳刚之气,妻子应展现阴柔之美,各自承担起应负的家庭责任。“长幼有序”是指兄弟之间或长辈与晚辈之间应该具有的交往秩序,大者爱护小者,小者尊敬长者,彼此融洽相处,不可弱肉强食。“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间要建立平等与信任的关系,只有彼此讲究信义,才能获得永恒友谊。正是这种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宗族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的一以贯之,建立起中华民族悠远丰厚、恢宏庞大的家庭美德传统。

与建基希伯来和希腊文明之上的欧美国家的家庭道德相比,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具有三种典型特质。一是义务至上主义。在中国传统家庭道德中被反复阐明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其根本要旨是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神圣性以及履行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无论是行为义务论,还是规则义务论,均把人的良心和动机是否符合义务责任要求视作道德与否的标尺,这同西方家庭道德中追求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契约主义倾向存在本质区别。二是道德理想主义。中国传统家庭道德高度重视家庭成员个人的修身养性,家庭生活的实质在于如何克己修身。判断家庭中任何事情的对错,先要反求诸己;在个体欲望与家庭秩序、社会要求发生冲突时,宁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减损个人的正当利益,也要维护家族与社会的公共利益。三是伦理中心主义。由于在中国的家庭人伦设计中,人只有在以血缘为本位的各种关系中才能确定自己的家庭地位,如果抽掉了个人的人伦身份角色,个体人格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个体只有在家庭、社会、国家的伦理秩序中安伦尽份,维护好人伦整体的和谐与稳定,才能从尽己之性到尽人之性,从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然后,在“赞天地之化育”并“与天地参”中,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

新时代家庭美德对传统家庭道德的创新与发展

古人云:“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一个民族只有归属到与其祖先和血缘相关联的存在结构之中,才能开拓出自己的生存空间,并锻造和升华出笃定的独特品性。我们揭橥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及其本质特征,就是要通过抵达历史深处、倾听历史回响,来明晰新时代中国家庭美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其间,我们必须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确对待中华传统家庭道德,在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基础上,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尊老爱幼”就是继承中国传统家庭美德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子女对父母有尊敬之心,父母给予子女亲情和关爱,互相尊重人格权利和个人隐私。父母和子女在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与义务中,尽力为家庭多作贡献,共同建设幸福之家。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家庭中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平等的地位与价值、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对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道德规范的辩证扬弃,因为今天我国的宪法及各种法律都已贯彻了男女平等原则,只有让妇女彻底解放出来,才能实现男女之间权利与义务、地位与价值、人格与尊严的真实平等,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特征,使男女平等真正成为家庭美德的应有之义。

“夫妻和睦”强调夫妻之间在生活上要相互关心和帮助对方,在事业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对方,在感情上相互爱恋和体贴对方。特别是夫妻之间在处理各种家庭矛盾时,要以坦诚的态度彼此相待,以相互理解的精神包容对方,夫妻感情与父母子女感情的最大区别是爱情,只有持之以恒地珍惜、培育和增进这种感情,才能永葆夫妻和睦关系的存在。

“勤俭持家”是保证家庭物质基础稳固的前提条件,任何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都必须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必须通过勤勉刻苦、节约简朴、奋发努力来丰富家庭的物质财富。中国古人历来强调通过勤勉劳作来磨练人的心性,使其不断转归朴实无华,避免骄奢淫逸。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和老子的“慈、俭”,都将“俭”视作家庭生活的重要美德,它们是建构当代中国家庭美德的重要思想资源。

“邻里互助”是家庭内生德性的外在延伸,因为聚群而居是人类生活的本质属性,任何家庭必然处于邻里关系之中,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彼此关照、和睦相处,能为家庭提供快乐融洽的外部环境。如果邻里之间各种纠纷不断,彼此关系紧张,每个家庭都不会获得安宁。这就要求相邻家庭之间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诚相见,互帮互助,才能最终建立起良好的邻里关系。

总之,如何滋养人性之温情、维系家庭之和谐,培育家国情怀,成为当代中国家庭美德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从国家层面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家庭美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把相关任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从社会层面看,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家庭美德建设活动。从个体层面看,每个家庭要高度重视家庭成员道德主体性的培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带头作用,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克己奉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争做家庭美德建设的领头雁。此外,还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在调处家庭矛盾和建设家庭美德中的重要作用。家庭美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必须通过法治建设作为有效保障,因为法律既能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权利发挥保护作用,也能对家庭成员的严重不道德行为起到巨大的约束作用。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7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诗词启蒙|笠翁对韵(十一真):车其磊(注释)

笠翁对韵

上 卷

十一真

莲对菊①,凤对麟。浊富对清贫②。渔庄对佛舍③,松盖对花茵④。萝月叟⑤,葛天民⑥。国宝对家珍⑦。草迎金埒马⑧,花醉玉楼⑨人。巢燕三春尝唤友⑩,塞鸿八月始来宾⑪。古往今来,谁见泰山曾作砺⑫;天长地久,人传沧海几扬尘⑬。

【注释】

①菊:在平水韵里属入声“一屋”,故此处可与“莲”相对。

②浊富对清贫:浊富: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财富。清贫:生活清寒贫苦。唐姚崇《冰壶赋》:“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③渔庄对佛舍:渔庄:渔村。元郭翼《南湖有怀》:“月里吹笙眠复阁,花间移艇过渔庄。”佛舍:佛堂。 北宋苏轼《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按:“佛舍”有的版本作“蟹舍”,亦可,但从对仗的严格程度来说,作“蟹舍”更为恰当。译文仍从“佛舍”。蟹舍:渔村,渔家。南宋范成大《倪文举奉常将归东林且以赠行》:“我亦吴松一钓舟,蟹舍漂摇几风雨。”

④松盖对花茵:松盖:松树的树冠状如伞盖,故称。唐钱起《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藤长穿松盖,花繁压药栏。”花茵:落花铺地如茵,可以坐卧,故称。或指绣有花朵的垫褥、毯子等。茵,垫褥。 北宋释德洪《次韵见寄喜雨》:“荡晴香雾吹红藕,迥地花茵叠紫苔。”

⑤萝月叟:月下行走在藤萝缠绕的山间的老人。萝,爬蔓植物。叟,男性老人。

⑥葛天民:葛天氏治理下的人民,借指思想纯朴,生活闲适的人。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其治世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是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的社会状态。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⑦家珍:家中的珍宝。今有成语“如数家珍”,指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某人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⑧草迎金埒(liè)马:与下句俱出唐孟浩然(或作张子容)《长安早春》:“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金埒:用钱币筑成的界墙。典出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王武子(指王济,字武子,西晋外戚大臣)被责,移第北邙(移居北邙山下。北邙,指北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下。于时人多地贵,济好马射(王济好骑马射箭),买地作埒(买了块地围起来作骑射场),编钱匝地竟埒(将铜钱串起来,围绕马场一周,作为界墙)。时人号曰‘金埒’(一作‘金沟’)。”后遂以“金埒”借指豪侈的骑射场。埒,矮墙。

⑨玉楼:借指华丽的楼。 南宋辛弃疾《苏武慢》:“歌竹传觞,探梅得句,人在玉楼。”

⑩“巢燕三春”句:指春天燕子的叫声好像在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典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形容伐木声),鸟鸣嘤嘤(形容鸟鸣声)。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高大的树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仔细观察那只小鸟),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何况我们这些人。矧,读shěn,况且),不求友生(怎能不求取朋友呢)?”三春:指春天。春天共有三个月,故称。

⑪“塞鸿八月”句:指八月时塞外的鸿雁由北方飞到南方,犹如去南方做客一般。《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逸周书·时训》:“寒露之日,鸿雁来宾。”

⑫泰山曾作砺:语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同‘砺’,磨刀石),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后代子孙)。’”意为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爵位,其誓词曰:“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得象磨刀石,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

⑬“沧海几扬尘”:典出东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从上次接见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三次变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水又比过去浅了),会时略半也(计算时间大约才过了一半),岂将复还为陵陆(山陵与陆地)乎?’方平(指王远,字方平,东汉桓帝时人,曾弃官入山习道,后传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东海又要干涸,行将扬起尘土)。’”后遂以“沧海扬尘”或“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极大。沧海:古代对东海的别称,也可泛指大海。

【译文】

莲花与菊花相对,凤凰与麒麟相对。不义而富与清贫自守相对。渔村与佛堂相对,松荫似盖与花铺如茵相对。藤月掩映下的老翁与葛天氏治下的人民相对。国宝与家珍相对。青草地迎来曾在以铜钱围成的跑马场上跑过的骏马,美丽的鲜花让玉楼中的佳人为之沉醉。春天筑巢燕子的叫声好像在召唤朋友,八月塞外鸿雁的南飞好像是去南方做客。古往今来,有谁曾见过泰山平得象磨刀石;天长地久,人们都传说沧海已经几度变为桑田。

兄对弟,吏对民。父子对君臣。勾丁对补甲①,赴卯对同寅②。折桂客③,簪花人④。四皓对三仁⑤。王乔云外舄⑥,郭泰雨中巾⑦。人交好友求三益⑧,士有贤妻备五伦⑨。文教南宣,武帝平蛮开百越⑩;义旗西指,韩侯扶汉卷三秦⑪。

【注释】

①勾丁对补甲:勾丁:捉拿壮丁,抓丁拉夫。勾,捉拿,逮捕。丁,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补甲:补充兵员。甲,铠甲,此指穿着铠甲的人,即兵士。按:“补甲”有的版本作“甫甲”,误。“补”的繁体作“補”,“甫甲”当为“補甲”在传抄过程产生的错讹。

②赴卯对同寅:赴卯:旧时官署规定从卯时(上午五至七时)开始办公,故“赴卯”指去办公、去上班。同寅:原指同具敬畏之心,后指在一处做官的人,即同僚。寅,恭敬,敬畏。此处属“借对”,即字面上取“寅”的时间意义(寅时,凌晨三时至五时)与前面的“卯”相对,而实际上却是用的它的“恭敬”之意,如此在字面上“同寅”就与“赴卯”构成了对仗。语出《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友好合作),和衷(和睦同心)哉。”按:因旧时官署从卯时开始办公,故那时称查点到班人数为“点卯”,称吏役到官衙听候点名为“应卯”,称吏役到官衙签到为“画卯”。

③折桂客:典出《晋书·郤诜(xì shēn)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意为郄诜到雍州任刺史,晋武帝在东堂(偏殿)集合百官给他送行。晋武帝问:“卿自以为如何?”郄诜回答:“臣举贤良的对策,为天下第一,好像桂树林里的一枝花,昆山上的一块玉。”后遂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④簪花人:古代殿试得中者,赏令簪花,以显其荣。另,明清时考中秀才者,亦可披红簪花。另,古时每逢喜庆、郊祀大典,帝王亦常赐花群臣,令其佩戴。簪花,插花于冠。《宋史·舆服志》:“幞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锡(同‘赐’)宴、及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新进士释褐(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于国子监,祭酒、司业皆坐彝伦堂,行拜謁簪花礼。”

⑤四皓对三仁:四皓:又称“商山四皓”,指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lù)里先生四人。四人须眉皆白,又隐居商山,故名“商山四皓”。事见本书上卷“八齐”第一段注释⑪。三仁:特指殷商末年的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语出《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⑥王乔云外舄(xì):指东汉王乔飞凫入朝之事。典出《后汉书·方术列传上·王乔》:“王乔者,河东(今山西南部地区)人也。显宗(即东汉明帝,庙号显宗)世,为叶令(叶县县令。叶县,东汉县名,在今河南叶县)。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捕鸟的网)张之,但得一只舄(鞋子)焉。乃诏尚方(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诊视(察看),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是四年中赐给尚书官属的鞋)。”后遂以“王乔履”“凫舄”等,喻指仙术。王乔:东汉人,传说中的长寿仙人。

⑦郭泰雨中巾:《后汉书·郭符许列传·郭太传》:“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头巾的一角折迭起来),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意为东汉名士郭太,字林宗。一日道中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后遂以“角巾”“林宗巾”“折角巾”等泛指文士、隐士的头巾和冠饰。郭泰:字林宗,东汉名士,太原郡介休(今属山西省)人。按:“郭太”应作“郭泰”,东汉名士。《后汉书》中写作“郭太”,乃是因为《后汉书》的著者范晔其父名泰,为避讳,故将“郭泰”改写作“郭太”。

⑧三益:三种有益于人的朋友。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友谅(同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诚实),友多闻(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益矣。’”

⑨五伦:又称“五常”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语见《孟子·滕文公上》)。

⑩“文教南宣”二句:文教:文章教化,礼乐法度。宣:宣扬,宣传,广泛传播。武帝:指汉武帝,他曾平定南蛮百越。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百越:亦作“百粤”,是我国古代对南方越人的总称。因其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如汉时有闽越﹑瓯越﹑南越﹑骆越等。

⑪“义旗西指”二句:义旗: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的旗帜,借指义师或起义的军队。韩侯:指韩信,汉初名将,封淮阴侯,故称“韩侯”。三秦:秦亡以后,项羽三分关中之地,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于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于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于上郡,合称为“三秦”。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曾向刘邦献计,让其出兵攻打三秦。“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出兵三秦,很快便占领三秦之地,从此有了与项羽对抗的根据地。“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译文】

兄与弟相对,吏与民相对。父子与君臣相对。征调壮丁与补充兵员相对。前往官署上班与同在一处做官相对。汉初四位须眉皆白的隐士与殷末三位具有仁德的贤人相对。王乔乘着鞋子化成的飞凫从云外赶来,郭泰戴着一角折迭的湿头巾在雨中行走。人要与有益于自己的三种朋友结交,士要与懂得五种伦常关系的贤妻结合。文明教化南传,汉武帝平定南方的百越各族;正义之师西征,韩信辅佐刘邦占领三秦之地。

申对午①,侃对訚②。阿魏对茵陈③。楚兰对湘芷④,碧柳对青筠⑤。花馥馥⑥,叶蓁蓁⑦。粉颈对朱唇。曹公奸似鬼⑧,尧帝智如神⑨。南阮才郎差北富⑩,东邻丑女效西颦⑪。色艳北堂,草号忘忧忧甚事⑫;香浓南国,花名含笑笑何人⑬。

【注释】

①申对午:申:十二地支之一,排第九位。午:十二地支之一,排七位。

②侃(kǎn)对訚(yín ):侃:温和快乐的样子。訚:和颜悦色而态度诚恳的样子。《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意为孔子在朝廷上,与下大夫交谈,和气而快乐;与上大夫交谈,正直而恭敬。

③阿魏对茵陈:阿魏:一种有臭气的植物,可入药。唐贯休《桐江闲居作十二首·其三》:“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茵陈:一种有香气的草本植物,可入药。 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七》:“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

④楚兰对湘芷:楚兰:生长于楚地的兰草。兰,香草名。湘芷:生长在湘江边的芷草。芷,香草名。

⑤青筠(yún):青竹。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北宋释道潜《春晚·其三》:“怪雨盲风卷却春,傍栏萧瑟只青筠。”

⑥馥馥:形容香气浓烈。南宋史铸《粉团菊》:“秋来残腻方抛弃,幻作篱边馥馥花。”

⑦蓁蓁(zhēn zhēn):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南宋朱熹集传:“蓁蓁,叶之盛也。”

⑧曹公奸似鬼:曹公:指曹操,位至三公,人称“曹公”。奸似鬼:奸诈似鬼,形容极其奸诈。按: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非常奸诈的反面人物,但正史对他的评价却绝非如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⑨尧帝智如神:语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帝尧名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同‘智’)如神。”

⑩“南阮才郎”句:典出《晋书·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指阮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粲目(灿烂耀眼),咸以竿挂大布(宽幅粗布)犊鼻(即犊鼻裈,古代的一种短裤,形如犊鼻,故名。裈,kūn,裤子)于庭。人或怪之,答曰:‘不能免俗,聊复尔耳!’”意为阮咸放达不羁,喜欢与叔父阮籍一同游玩。阮咸与阮籍住在道路南侧,还有些阮氏族人住在道路北侧。住在北侧的阮氏族人富裕,住在南侧的阮氏族人贫穷。七月七日盛行晒衣,道路北侧的阮氏族人所晒的都是锦绮等华丽的衣服,阮咸却用竹竿把自己的粗布短裤挂在庭院中晾晒。有人对此感到奇怪,阮咸说:“我不能免俗,姑且只能这样了!”按:“差北富”有的版本作“羞北富”,亦可。从词句含义的丰富性来说,作“羞北富”。译文从“羞北富”。

⑪“东邻丑女”句:《庄子·天运》:“西施(越国美女)病心而颦(皱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按着胸口)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qiè,携)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意为西施心痛,皱着眉头,其邻里的丑女看见了觉得很美,于是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富人见了,关紧大门而不出;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这个丑女知道皱着眉头美,却不知皱眉为什么美。后遂以“效颦”作为胡乱摹仿而弄巧成拙之典。今之成语“东施效颦”即源出于此。

⑫“色艳北堂”二句:与下二句俱出北宋丁谓《山居》:“草解忘忧忧底事,花名含笑笑何人。”北堂:与居室相连的北侧的房屋,是家中主妇的盥洗之处,借指妇女的居处。《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东汉郑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唐贾公彦疏:“房与室相连为之,房无北壁,故得北堂之。”草号忘忧:指忘忧草,又称萱(xuān)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认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吴中书生谓之疗愁。”

⑬“香浓南国”二句:南国:我国南方。因含笑花产于我国南部,故言“香浓南国”。花名含笑:指含笑花,一种木兰科常绿灌木。因其花开常不满,如含笑状,故名“含笑花”。

【译文】

申与午相对,坦诚温和与正直恭敬相对。阿魏与茵对。生长于楚地的兰草与生长在湘江边的芷草相对。花香浓郁与草叶茂盛相对。粉嫩的脖颈与红润的嘴唇相对。曹操奸诈似鬼,帝尧智慧如神。住在道南的阮氏才子并没有因为不如住在道北的阮氏族人富裕而羞愧,住在东边邻居家的丑女胡乱摹仿西施的捧心皱眉反而使自己更加丑陋。北堂的忘忧草茎叶茂盛,它名叫忘忧却不知在忧愁什么事呢?南方的含笑花香气浓烈,它名叫含笑却不知在嘲笑什么人呢?

【译者简介】

车其磊 作家、学者、特约撰稿人。已出版原创作品《请问,这里是江湖吗?》《未老白发诗》和译注作品《王国维词评注》《父子宰相家训译注》《文心雕龙译注》《声律启蒙译注》《笠翁对韵译注》。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其中父子关系以亲情为重,君臣关系则以责任为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家庭中,也延伸到了政治领域。父子之间的亲情是与生俱来的,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情感。父亲对子女的关怀和保护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表现在精神上。父亲愿意付出所有努力来支持子女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子女对父亲充满尊敬、感激和依赖,他们会竭尽全力回报父亲的辛勤付出。相似地,在国家层面上,君臣之间也存在着深厚的义务。君主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肩负着保护百姓福祉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任。臣民则应该忠诚于君主,为国家繁荣与安宁做出贡献。

君臣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关系,君主依赖臣民提供智慧和辅助,而臣民则依赖君主的指导和领导。无论是父子之间的亲情,还是君臣之间的义务,都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奉献而建立的。这种关系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社会体系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中汲取启示。作为家庭成员,我们应该珍视父子之间的亲情,用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理解君臣之间的义务,积极履行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这种价值观念将继续引导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和谐与进步。

国学知识|你知道“三纲”“五常”是什么吗?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出自西汉医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它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五伦”道德规范,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董仲舒按照“贵阳而贱阴”的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他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他把这看作是处理新手关系的基本法则。自宋代朱熹起,人们开始把三纲五常连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