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妗怎么读(妗怎么读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3 17:13:42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平江方言」伯姐·妗嫡·夫娘 眼·甏·码

点击题目下方平江乡友网,为您推送平江各类历史文化资讯

文 ▏黄传惕

伯姐·妗嫡·夫娘

平江方言中对亲属、亲戚等的一些称呼与普通话有不少差异,如,伯母叫伯姐、姑母叫姑姐、舅母叫妗嫡、妻子叫夫娘、未婚年轻妇女叫小娘、新娘子叫新小娘。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上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个是地区的风俗特色。平江方言保存了比较多的古汉语成分。

姐,在古代汉语中是母亲的别称。《说文解字》:“姐,蜀人谓母曰姐,”《广雅》:“姐,母也。”《广韵》:“姐,羌人呼母。”伯母和姑母都是母亲一辈的人,叫姑姐和伯姐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宋代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有一则记事说,“宋高宗与吴后语,称其母韦后为姐姐”。现在平江县东部长寿街等地,还有人管母亲叫姐姐,而把兄弟姐妹的姐叫老姐。

平江人叫舅母为妗嫡,《集韵》上有这个字,“妗,谓舅母曰妗。”章炳麟在《新方言·释亲属》中也谈到:“……山东谓舅母为妗。”

娘这个词,词(字)典上注释大致有四种含义:1、母称。2、少女之称。3、妇女的泛称。4、尊称。小娘属于第二种,唐朝李贺的诗里有“真珠小娘下青廓,”元代诗人元好问有“唱得小娘相见曲”的诗句。小娘,普通话已经不用了,平江还普遍使用。夫娘,没有找到古书的记载,但是古代人把妻子称为娘子却是很普遍的。娘是妇女的泛称,有夫之妇——有丈夫的“娘”叫作夫娘,好象也是顺理成章的。

眼·甏·码

湖南是一个方言比较复杂的地区,全省除湘方言以外,还有北方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等。各方言中又分出许多次方言。记得过去在长沙念书时,各县的同学如果全用本地方言说话,互相都听不太懂,交流起来比较困难,老师上课大都用长沙话。有次开联欢会,其中有个节目是,每人用本地方言讲几句话,让外县的同学听,如果能听懂,就有奖品。平江人说的是:“一张铁夹夹个码,丢到眼背甏盖上。”没有人拿到这个奖,因为牗眼、甏、码贡实在太难懂了。

眼这个词,从小我也天天说,但到底怎么写,心里并没有谱,只能想当然。想象远古时候人类是穴居,通向外面的洞口就是门和窗,向外看的洞(平江把洞叫做眼)就是看眼。想象似乎合情合理,可一查字典才发现,古代早就造了一个专门的字——眼。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这个字。成书于宋代的《广韵》的注释是:“眼,牗也。”牗就是窗户。的读音为苦减切。反切是古代一种注音方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上(前)字取声,下(后)字取韵。苦减,用平江方言拼正好念kan。清代著名文字学家黄侃在他写的《蕲春语》一书中说:“今吾乡谓凡窗皆曰子,音正同《广韵》。”蕲春就在我们邻省湖北。

平江把盛水的大缸叫pǎng,按照这个音查古代的字书,在《康熙字典》上有一个甏字,注释为:“《字汇》蒲孟切,彭去声,瓶瓮。”平江方言读书音彭读péng,口语中却读为pǎng。《汉语大字典》在甏字下注释说:“方言,瓮。《篇晦类编:器用类·瓦部》甏·瓦属。汉代杨雄的《方言》里在甏字这个条目下,列举了大大小小一串各种形状的瓦器的名字之后说,“甏,其通语也。”意思是,许多盛物品的瓦器,大都可以叫甏。看来,平江方言中用甏这个字还不算牵强。

最伤脑筋的是码贡,最初真不知用什么字好,挑出了同音的马、码,贡、弓、拱,思考后定为码拱。理由是,古汉语中码与玛同,《玉篇·石部》码字的注释是:“玛瑙,石次玉也。”拱,有突出、耸起、掀动的意思。后来偶然在《康熙字典》上又查到了一个贡字。注释是:“《广韵》古红切。《集韵》沽红切从音公,击石声。”真使人高兴,虽然没有看到石头,可听到石头的声音了。既读贡的音,又与石有关,赶快记下来:码贡。虽然有些勉强,但总算把平江人口语中的石头写到了纸面上了。

不能因“媛媛不断”,就对“媛”污名化

从之前的“上海名媛”到“佛媛”,再到如今的“病媛”,网友戏称真是“媛媛不断”。然而,仅仅因为这些想方设法吸引流量、获取利益的人,就污名化“媛”这个称谓,甚至让大家否定所有的媛,这是不正确也是不公平的。

媛的本义:媛有两种读音,一种为yuán,意为“婵媛”,姿态美好;另一种为yuàn,意为美女,美好能力之女。如《尔雅》中说:“美女为媛。”组词为媛女、才媛、名媛。

因此那些在寺庙衣着不当的“佛媛”,只是为了打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开始卖货;那些在医院占用公共资源,假装生病摆拍买三无保健品的“病媛”,与“媛”没有丝毫关系。

这些所谓的“媛”不应当称之为“媛”,而应是网红。她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与网民的审美、娱乐、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满足了网民对于各类信息的需求。因此,这些网红的走红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其他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他们身后有团队在运作。

对“媛”的污名化,不仅模糊了人们对于真正的“媛”的理解,也使得一些有心之人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这也是所谓的“媛”层出不穷的原因。停止对“媛”的污名化,新闻报道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新闻内容一开始就如此取名,大众就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况且这些博人眼球、制造假象从而获益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媛”,这样的称谓是对有心之人的默许,是对“媛”的污名化。

9月29日下午,一名当事人在微博上申诉进行维权,放出大量照片证明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病人,否认化妆以及带货行为。此前有媒体将这名当事人的照片放在有关“病媛”的报道中。那么在之后的事件中,一旦出现与“媛”有关的事件,大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人物或者整个事件都是负面的。长此以往,只会让已经污名化的“媛”在人脑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这是有心之人虚构一个环境将大众限制在其中,围住的人越多,背后运作的人获利越多。停止对“媛”的污名化,媒体应当注意报道的准确性以及措辞。作为大众也要擦亮眼睛,警惕其他类似的现象出现,但也要谨慎在社交媒体上发言,不要一看到类似事件不加求证就开始攻击。

文/樊明燏(长安大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