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鼠

浑浊和混浊的区别(浑浊和混浊的区别读音)

时间:2023-12-30 21:53:19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新闻发稿中的145例易错字词(四)

106.“蓬”与“篷”。不要把“帐篷”“顶篷”“遮阳篷”中的“篷”写成“蓬”。“篷”是用竹篾、苇席、布等做成的、张盖在上面遮日光挡风雨的东西;“蓬”是一种草本植物,引申为散乱。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如“篮子”多以竹篾编成,即使是草编的也不能写为“蓝子”。

107.人名中多用“岐”而极少用“歧”,如“”“张鸣岐”。如见到人名中写为“歧”字,应加核对。

108.“青”与“轻”。“年轻力壮”“年轻人”,中的“轻”,不要用“青”;“年青有为”中的“青”不要用“轻”。

109.“起用”与“启用”。“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新人”“重一新起用老干部”;“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起航”“启航”都可以用,但现在一般多写作“启航”。

110.“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液体变成气体叫“汽化”,不能写作“气化”。

111.“情节”与“情结”。“情结”是指内心的情感纠葛,一般用在人身上,如“乡土情结”“文学情结”。“情节”是指故事的发生、演变和经过,一般用在事情上。

112.“熔”“融”“溶”。“熔”指固体受热变成液体,“融”特指冰雪等受热变成液体,“溶”是指物质在液体里化开。

113.“尽如人意”中的“如”是指符合的意思,“尽”是指程度。“不尽如人意”有时被误用成“不尽人意”,这里的“如”字不可省,使用时应写全;如果不强调如意的程度,也可把“尽”字省去,写作“不如人意”。

114.“启事”与“启示”。面向公众说明某项事情的文字。应该用“启事”,如“招领启事”;“启示”则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115.“国是”与“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比较窄,如“共商国是”。“国事”指国家的大事、政事,如“国事访问”“关心国事”。

116.“擅长”不要写作“善长”,没有“善长”这个词。

117.“生”与“身”。“终生”多用在事业上,如“终生当医生”“终生禁驾”;“终身”多指切身的事,如“终身受益”。“亲生”指有生育关系的,如“亲生子女”;“亲身”指自己,如“亲身经历”。

118.“事迹”不要写作“事绩”。没有“事绩”这个词。

119.“首当其冲”不是指“首要位置”“领头作用”等意思,而是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如“洪水袭来,这个村首当其冲”是正确的;“在文化建设方面,北京首当其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20.“树立”与“竖立”。“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121.“诵读”不能写作“颂读”。没有“颂读”这个词。

122.“凇”是水汽、云雾、雨露的凝结物或冻结物,“雾凇”“雨凇”的“凇”字不要写作“淞”。“淞”字平常只用于江苏、上海的“淞江(吴淞江)”。

123.“无所适从”不能写作“无所是从”。没有“无所是从”这个成语。

124.“拴”与“栓”。“栓”是名词,如“消火栓”“枪栓”等;“拴”是动词,指用绳子系,如“拴马”。

125.“骛”是指纵横奔驰,古通“务”,意指追求。“鹜”是指鸭子。“好高骛远”中的“骛”下边是“马”;“趋之若鹜”中的“鹜”下面是“鸟”。

126.“惟妙惟肖”这个成语也有人写作“唯妙唯肖”“维妙维肖”。作为语气助词,“维”“惟”“唯”本可通用,但这个成语规范的写法是“惟妙惟肖”。

127.“位”作为量词用于人时,含有敬意,因此,不能用于坏人、罪犯、敌对势力等场合;因为自称多用谦词,因此“位”不用于第一人称的场合,如“我们两位来主持会议”的说法是不合适的。

128.“诬蔑”与“污蔑”。“诬”有“讠”旁,指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如“造谣诬蔑”。“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如果说“污蔑好人”,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语”。

129.“暄”指阳光温暖,“喧”指大声说话,“寒暄”是指见面时问寒问暖,而不是指声音很大。“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130.“笑眯眯”不能写作“笑”。“笑眯眯”与眼神有关,故用“眯”。

131.“泄”与“泻”。“泄”是指气体或液体从封闭的物体中流出,有漏出的意思,如“泄漏”“泄洪”;也引申为透露、抒发的意思,如“泄密”“泄愤”。“泻”是指大量液体急速流动,也指情感等连续、强烈地表达,如“上吐下泻”“一泻千里”“倾泻”。

132.“萧瑟”、“萧条”不应写作“肖瑟”“肖条”。

133.“斜”和“邪”。“斜”指方位不正,“邪”多指行为、品德不正。

134.“学历”与“学力”。“学历”一般指(在校)学习的经历;“学力”一般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

135.“形”与“型”。如“蟹型建筑”应为“蟹形建筑”。“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36.“醒悟”与“省悟”。“醒悟”多指在外界作用下觉醒过来,变得清楚。“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

137.“霄”是指云、天空,“宵”则是指夜晚。“夜宵”“元宵”不要写作“夜霄”“元霄”。

138.淮河流域的“颍河”和地名“颍上县”,不要写成“颖河”“颖上县”。

139.“授予”与“授于”的着眼角度是不同的。向某某人或单位颁发某项奖励和荣誉,用“授予”,如“向王队长授予先进个人称号”。“授于”则是从被授的东西着眼,如“把先进个人的称号授于王队长”。

140.“萤”与“荧”。“萤”一般用于“萤火虫”。“荧屏”“荧光”不要写作“萤屏”“萤光”。

141.“一起”与“一齐”。“一起”侧重于表示空间上的“一同”“一块儿”,如“一起去吃饭”;“一齐”侧重于表示时间上的同时,如“一齐到达终点”“一齐鼓掌”。

142.“哺育”与“抚育”。“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教育,对象范围较窄,不包括植物,如“井冈山是哺育中国革命的摇篮”。“抚育”指抚养教育,专指照料培育,对象可以是一切生物。

143.“反应”与“反映”。“反映灵敏”应为“反应灵敏”。“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又指事情发生后引起的看法或做法,如“反应迟钝”。“反映”的本意为映照,比喻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与表达。

144.“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作“帐”,如“账目”“账号”。

145.“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

新闻发稿中的145例易错字词(四)

106.“蓬”与“篷”。不要把“帐篷”“顶篷”“遮阳篷”中的“篷”写成“蓬”。“篷”是用竹篾、苇席、布等做成的、张盖在上面遮日光挡风雨的东西;“蓬”是一种草本植物,引申为散乱。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如“篮子”多以竹篾编成,即使是草编的也不能写为“蓝子”。

107.人名中多用“岐”而极少用“歧”,如“”“张鸣岐”。如见到人名中写为“歧”字,应加核对。

108.“青”与“轻”。“年轻力壮”“年轻人”,中的“轻”,不要用“青”;“年青有为”中的“青”不要用“轻”。

109.“起用”与“启用”。“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新人”“重一新起用老干部”;“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起航”“启航”都可以用,但现在一般多写作“启航”。

110.“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液体变成气体叫“汽化”,不能写作“气化”。

111.“情节”与“情结”。“情结”是指内心的情感纠葛,一般用在人身上,如“乡土情结”“文学情结”。“情节”是指故事的发生、演变和经过,一般用在事情上。

112.“熔”“融”“溶”。“熔”指固体受热变成液体,“融”特指冰雪等受热变成液体,“溶”是指物质在液体里化开。

113.“尽如人意”中的“如”是指符合的意思,“尽”是指程度。“不尽如人意”有时被误用成“不尽人意”,这里的“如”字不可省,使用时应写全;如果不强调如意的程度,也可把“尽”字省去,写作“不如人意”。

114.“启事”与“启示”。面向公众说明某项事情的文字。应该用“启事”,如“招领启事”;“启示”则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115.“国是”与“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比较窄,如“共商国是”。“国事”指国家的大事、政事,如“国事访问”“关心国事”。

116.“擅长”不要写作“善长”,没有“善长”这个词。

117.“生”与“身”。“终生”多用在事业上,如“终生当医生”“终生禁驾”;“终身”多指切身的事,如“终身受益”。“亲生”指有生育关系的,如“亲生子女”;“亲身”指自己,如“亲身经历”。

118.“事迹”不要写作“事绩”。没有“事绩”这个词。

119.“首当其冲”不是指“首要位置”“领头作用”等意思,而是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如“洪水袭来,这个村首当其冲”是正确的;“在文化建设方面,北京首当其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20.“树立”与“竖立”。“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121.“诵读”不能写作“颂读”。没有“颂读”这个词。

122.“凇”是水汽、云雾、雨露的凝结物或冻结物,“雾凇”“雨凇”的“凇”字不要写作“淞”。“淞”字平常只用于江苏、上海的“淞江(吴淞江)”。

123.“无所适从”不能写作“无所是从”。没有“无所是从”这个成语。

124.“拴”与“栓”。“栓”是名词,如“消火栓”“枪栓”等;“拴”是动词,指用绳子系,如“拴马”。

125.“骛”是指纵横奔驰,古通“务”,意指追求。“鹜”是指鸭子。“好高骛远”中的“骛”下边是“马”;“趋之若鹜”中的“鹜”下面是“鸟”。

126.“惟妙惟肖”这个成语也有人写作“唯妙唯肖”“维妙维肖”。作为语气助词,“维”“惟”“唯”本可通用,但这个成语规范的写法是“惟妙惟肖”。

127.“位”作为量词用于人时,含有敬意,因此,不能用于坏人、罪犯、敌对势力等场合;因为自称多用谦词,因此“位”不用于第一人称的场合,如“我们两位来主持会议”的说法是不合适的。

128.“诬蔑”与“污蔑”。“诬”有“讠”旁,指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如“造谣诬蔑”。“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如果说“污蔑好人”,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语”。

129.“暄”指阳光温暖,“喧”指大声说话,“寒暄”是指见面时问寒问暖,而不是指声音很大。“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130.“笑眯眯”不能写作“笑”。“笑眯眯”与眼神有关,故用“眯”。

131.“泄”与“泻”。“泄”是指气体或液体从封闭的物体中流出,有漏出的意思,如“泄漏”“泄洪”;也引申为透露、抒发的意思,如“泄密”“泄愤”。“泻”是指大量液体急速流动,也指情感等连续、强烈地表达,如“上吐下泻”“一泻千里”“倾泻”。

132.“萧瑟”、“萧条”不应写作“肖瑟”“肖条”。

133.“斜”和“邪”。“斜”指方位不正,“邪”多指行为、品德不正。

134.“学历”与“学力”。“学历”一般指(在校)学习的经历;“学力”一般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

135.“形”与“型”。如“蟹型建筑”应为“蟹形建筑”。“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36.“醒悟”与“省悟”。“醒悟”多指在外界作用下觉醒过来,变得清楚。“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

137.“霄”是指云、天空,“宵”则是指夜晚。“夜宵”“元宵”不要写作“夜霄”“元霄”。

138.淮河流域的“颍河”和地名“颍上县”,不要写成“颖河”“颖上县”。

139.“授予”与“授于”的着眼角度是不同的。向某某人或单位颁发某项奖励和荣誉,用“授予”,如“向王队长授予先进个人称号”。“授于”则是从被授的东西着眼,如“把先进个人的称号授于王队长”。

140.“萤”与“荧”。“萤”一般用于“萤火虫”。“荧屏”“荧光”不要写作“萤屏”“萤光”。

141.“一起”与“一齐”。“一起”侧重于表示空间上的“一同”“一块儿”,如“一起去吃饭”;“一齐”侧重于表示时间上的同时,如“一齐到达终点”“一齐鼓掌”。

142.“哺育”与“抚育”。“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教育,对象范围较窄,不包括植物,如“井冈山是哺育中国革命的摇篮”。“抚育”指抚养教育,专指照料培育,对象可以是一切生物。

143.“反应”与“反映”。“反映灵敏”应为“反应灵敏”。“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又指事情发生后引起的看法或做法,如“反应迟钝”。“反映”的本意为映照,比喻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与表达。

144.“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作“帐”,如“账目”“账号”。

145.“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

编稿二三事|编写稿件时特别容易错的字

“启事”与“启示”

  面向公众说明某项事情的文字,应该用“启事”,如“招领启事”;“启示”则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国是”与“国事”

  “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比较窄,如“共商国是”。“国事”指国家的大事、政事,如“国事访问”“关心国事”。

“树立”与“竖立”

  “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授权”与“受权”

  这是一组相对的词汇,其差别在于“授权”意在给予,“受权”意在接受。如“人大常委会授权新华社播发这部法律”“新华社受权播发这部法律”。新华社播发稿件挂栏目时统一使用“授权发布”,不用“受权发布”。稿件正文常常使用“新华社×日受权播发某某法律文件”等用法。

“通信”与“通讯”

  不论采用何种手段传递信息,都叫“通信”。而“通讯”的意思,一是指利用电码传递消息,如“通讯社”“通讯网”;二是指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员”指报刊、电台等约请为其经常写作新闻报道的非专业人员;“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传送公文信件的人员。

“诬蔑”与“污蔑”

  “诬”有“讠”旁,指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如“造谣诬蔑”。“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如果说“污蔑好人”,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语”。

“学历”与“学力”

  “学历”一般指(在校)学习的经历;“学力”一般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

“醒悟”与“省悟”

  “醒悟”多指在外界作用下觉醒过来,变得清楚。“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

“授予”与“授于”

  “授予”与“授于”的着眼角度是不同的。向某某人或单位颁发某项奖励和荣誉,用“授予”。

“树荫”与“树阴”

  “树阴”“林”的“阴”可否写作“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与《现代汉词规范字典》的解释不一。《规范字典》明确提出,“树荫”“林荫道”应写作“树阴”“林”。我们发稿中两种写法都可以用,但同一篇稿件内以统一用法为宜。在“柳荫街”“柳荫公园”等固定地名中,只用“荫”。

“一起”与“一齐”

  “一起”侧重于表示空间上的“一同”“一块儿”,如“一起去吃饭”;“一齐”侧重于表示时间上的同时,如“一齐到达终点”“一齐鼓掌”。

“哺育”与“抚育”

  “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对象范围较窄,不包括植物,如“井冈山是哺育中国革命的摇篮”。“抚育”抚养,专指照料培育,对象可以是一切生物。

“反应”与“反映”

  “反映灵敏”应为“反应灵敏”。“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又指事情发生后引起的看法或做法,如“反应迟钝”。“反映”的本意为映照,比喻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与表达。

“截止”“截止到”“截至”

  “截止”“截止到”是某过程停止、终止;“截至”是到某过程的某个时候。“截止今天”是错误的用法,正确的用法是“截至今天”或“截止到今天”。

“备加”“倍加”“备受”“倍受”

  “倍”与“备”主要区别在所表示的程度不同。“倍”指加倍,有更加、格外的意思,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有极而言之的意思,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明日黄花”与“昨日黄花”

  成语“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九月初九重阳节写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说菊花明天就要过节令了,要珍惜今天的相逢。这里的“明日”是相对写诗的“今日”而言。后来,“明日黄花”所指范围扩大,由“过季”“过时令”的意思引申为“过时的事物”。“昨日黄花”是误用。但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典故性成语会朝着表意明确、通俗的方向发展,据此预测“昨日黄花”会越来越流行。(类似的情况有:庄子中的“每下愈况”原比喻“越往下越明显”,而后来此成语意义变化,指“情况越来越差”,宋始就有了“每况愈下”的用法,逐渐流行。鲁迅曾嘲笑以保存国粹为己任的章士钊在文章中也不用“每下愈况”而使用“每况愈下”了。

关于“月日”在专项名词中的用法

  月、日之间,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加“.”(间隔号),再外加引号,以避免歧义,如“一二.九”运动、“一.一七”批示。如涉及十月,也可用“一○”,如“一○一二”,可不加“.”。事件或文件等现象的月日简称,如果知名度大,可不加引号和“.”,如:五四青年节、九一三事件、十一国庆节等用法都是正确的。用阿拉伯字母表示月日时,中间加“.”(间隔号),不用“.”(齐线墨点)。

浑浊与清澄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条小溪,名叫“清溪”。

它从山脚下涌出,穿过村庄,最终汇入一条大河。

小溪的水质并不好,流经村子的时候,它被生活污水和垃圾所污染,变得浑浊不堪。

村民们对这条小溪的感情十分复杂。

他们抱怨它污染了他们的水源,却又因为它的存在,使得村子得以保持生机。

一些年轻人想要改变小溪的命运,他们尝试着清理溪水,但效果并不明显。

有一天,一个叫小梅的女孩注意到了这条小溪。

她看到了一只小青蛙在水中跳跃,仿佛在欢快地歌唱。

小梅被青蛙的快乐所感染,她决定要改变这条小溪。

小梅开始向村里的老人请教,了解关于水质改善的方法。

她得知,最好的方法是在溪水里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净化水质。

但是,这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耐心。

小梅没有放弃。

她开始寻找合适的植物,一颗颗地种植在溪水里。

她每天都去看望这些植物,清理周围的垃圾。

日复一日,小梅的坚持感动了村民们。

他们开始关注这条小溪,也加入到改善水质的行动中来。

慢慢地,小溪的水质开始改善,水变得清澈起来。

当小梅看到清澈的小溪时,她的心中充满了喜悦。

她知道,这是她和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她想起了那句话:“水再浑浊,只要长久沉淀,依然会分外清澄。”

这个过程让她明白,人的命运也是如此,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如今,清溪依旧流淌着,它带走了小梅的汗水和希望,留下了清澈的水流和美好的回忆。

就像清溪的水一样,小梅的人生也因为她的努力而变得更加明亮。

水再浑浊,只要长久沉淀,依然会分外清澄;人再愚钝,只要足够努力,一样能改写命运。

这就是清溪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人生的真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