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福禄是什么意思(福禄是什么意思八字算命禄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30 07:53:25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锐解汉字》之“禄”:为什么福禄的“禄”字跟水井有关

我们常说,人生得意福禄寿喜财,其中的“禄”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跟水井有关呢?今天的《锐解汉字》就来解解这个“禄”字。

梳理了“禄”字流变之后,其本意就非常清楚了。从井中取水,让人们源源不断地享受大地给予的恩赐。后引申为,从主人那里获取俸禄,或从神灵那里祈求财富。

常言道,“吃水不忘打井人”。水与食物在蛮荒时代,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古人有“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世界文明多起源于大河之畔,诸如尼罗河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与恒河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而长江与黄河则孕育了我们伟大的华夏文明。

水井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维持生命的重要水源,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记得小时候,全村只有一口水井,吃水都要从这口井里取。每到冬天,井口结冰,很容易滑倒,不时有人掉到井里。每次去取水,父母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

古人用取水的形象创造这个“禄”字是有深意的,它告诫我们,“饮水要思源”,“吃水不忘打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这个理念推及官场、职场,就成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有这样一段:“且说曹操见乐进中箭,令自到帐中调治。次日,分兵五路来袭濡须:操自领中路;左一路张辽,二路李典;右一路徐晃,二路庞德。每路各带一万人马,杀奔江边来。时董袭、徐盛二将,在楼船上见五路军马来到,诸军各有惧色。徐盛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惧哉!’遂引猛士数百人,用小船渡过江边,杀入李典军中去了。”徐盛的这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惧哉!”,何等豪迈。

到了唐代,柳宗元写过一篇《吊屈原文》,文中写道:“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偷风之不可去兮,怀先生之可忘!”柳宗元屡遭贬谪之后发出的这段感慨,表达了对官场的无限失望。朝中一些不思进取的官吏,拿着国家的俸禄,而不把“时之否臧”放在心上,只担心自己的俸禄是否优厚,只为“位之不昌”而悲伤。实际上,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庸官惰吏。

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告诫官员:“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古时候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就是要服务人民。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古之官吏、将军尚能做到,今之人民公仆们,拿着国家的俸禄,自当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戮力为公。而身在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们,也应当珍惜工作机会,勿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给我一天薪水,我就混八小时”的思想。为了集体利益,为了共同目标,理应放下一己之私念,尽心做事,坦荡做人。

锐视角(刘继锐)藏画欣赏:

山东著名画家小品册页10幅,张彦青、于希宁、魏启后、朱学达等。

作者简介:知名媒体人,文化学者刘继锐。时事快评,说闻解字。游历五洲,感悟生活。独特视角,一家之言。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说文解字》禄

《说文:示部》:“禄,福也。从示,录声”

译文:禄,幸福。从示,录声。

《说文》“示”部,会意兼形声字。今为“礻”部。

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上面像桔槔(jié gāo),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也叫秤杆,很像以前农村压井的杆;下面像汲水器,小点是水滴状。汲水灌溉,可保丰收,所以有了福的意义。篆文加“示”,突出神赐福之义,隶变后楷书写作“禄”

禄的本义为福气、福运,例如中国的“禄神”。引申为薪俸、俸禄,如“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同时也就有了“禄位”,身份的象征。

俸禄,古代一种薪水发放制度。“俸”是薪金,“禄”是实物。各个时期不同,俸禄制度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所谓俸禄,实际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除去上缴给商王和周王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各级官员的俸禄了。商周时期的俸禄是以土地的形式体现的,也就是说,封地的大小是商周时期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

秦朝俸禄是发给米谷,以石计算。最典型的就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商鞅认为:“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爵位和俸禄这种物质诱惑和赏赐,才能使百姓为你拼命。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百石之官。”这表明爵位与俸禄是和砍杀敌人脑袋的数量相关联的,我们常常听说的“首级”二字,就是这么来的,斩首的数量决定身份等级。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王朝,也是一个全面实行俸禄制的王朝。

西汉时官吏的俸禄制度开始正规化。按照官吏不同的级别,规定给予不同的俸禄谷米。所谓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俸禄等级,是指全年所得俸禄的总数,实际支付是按月发放,相当于年薪制,只不过按月平均发放,没有年终奖。东汉初年,又规定凡官吏俸禄,一半给钱币,一半给实物。据《汉书》记载,汉元帝时,谏大夫为八百石,月俸九千二百钱,光禄大夫为两千石,一万两千钱。

唐朝的老板们奉行“”思路,所以唐朝官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较高一点。唐朝打工人的主要收入组成是:职田(朝廷拨给官员一些田地,官员可以获得这块田地上种植的粮食)、俸钱和赏赐。此外,其他的包括差旅、公务车、退休金制度也很健全,地方官员还有一定数量的“公廨田”,交由农民耕种,田地的租金归官员们作为办公费用,算是承包责任制吧。

了解明朝历史的,都知道朱元璋是及其抠的,属于“低薪杀贪”。朱元璋对待官员们是非常刻薄的。从唐始的职田制没了,公务车没了,差旅费没了,退休金也没了,还大大降低了禄米的数量。所以明朝为官是非常可怜的。最终导致很多官员难以养家糊口。朱元璋对待“皇亲国戚”却是恩爱有加的。

清朝的官员和明朝差不多,工资很低,但是花销却高得出奇。没了公务车、没了差旅费,也没有餐补、医疗更不用说了,甚至官服都是自己掏腰包,平时应酬的地方还多多,这也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另外,清代时候,幕府制度比较完善,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幕僚,比如师爷等角色,也就是“吏”,这些“吏”的工资也是由官老板自己承担的。官老板自身是属于国家正式的在编人员,而幕僚则基本上是本地人员,合同工都不算。所以“官吏”应该“官”和“吏”分开来看。

“俸”与“禄”,其实是两个概念,现代人都混淆了

俸禄,其实就是古代公职人员的工资。

不过由于历朝历代的规定不一样,所以古代的俸禄并不一定是以现金形式发放的,有时是土地,有时又是粮食等实物,发放钱币的情况其实不多见。在古代俸禄的发放形式中,以发放实物尤其是粮食居多,所以古代官吏又有“吃皇粮”之说,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俸禄制度的发展,总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商朝时期,因为“官”与“爵”是同一个概念,是世袭罔替的,每个官爵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他们每年并不会得到朝廷下发的俸禄。

那么,他们的俸禄从何而来呢?

其实就是每年封地内的经济收入。当然,这部分经济收入中的一部分,需要以税的形式缴纳给朝廷。由此,俸禄的多少,就要看土地的大小,土地越大每年产出的利润越多,官爵能得到的就越多,反之亦然。

到了东周时期,乃至隋朝末期,由于官僚制度的变化,发放俸禄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此期间实物俸禄逐渐成了主流。

平时,我们习惯于将“俸禄”这两个字连用,这种用法并无不可,但“俸”与“禄”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千万不能混淆。

在古代,“俸”是“俸”,“禄”是“禄”,二者之间的区别比较大。在《论语别裁》中,该书的作者南怀瑾深入地向我们解释了这两个字之间的不同之处,“俸”相当于现在的薪水,“禄”却是实体工资。由于古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同,“禄”的重要性远高于“俸”。

简单来说,朝廷发放给官吏的现金,包括钱币、银两、金子这些可流通在市场上的货币都可称作“俸”;“禄”则是朝廷发放给官吏的实物,各种各样的谷物都算作“禄”。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官员不但能够从朝廷领到“俸”,同时也能领到“禄”。

不过,在每个朝代,发放俸禄的形式都是不一样的。

从东周到秦朝,官吏们领到的报酬主要以“禄”为主,很少有官吏能够领到“俸”,至于领到“俸”的情况是否存在,史料中的记载不多。由于当时中国的主要农作物是粟米,所以粟米就是当时最主流的“禄”,当然也不排除发放其他谷物的可能性。

到了两汉时期,官吏的薪资制度更加完善,发放俸禄的形式开始变得越来越正规。根据级别的不同,官吏能够领到不同数量的粮食,这些粮食以“石”和“斛”作为计量单位表示。当时出现了“百石官”和“万石官”这样的称呼,不过这种称呼并不代表官职,只代表官吏的薪资水平。两汉时期,朝廷总共划分了十六个等级的俸禄待遇。

例如“万石官”每个月能领到350“斛”的谷物,而“百石官”则只有16“斛”。放到现在来看,一“斛”相当于一百三十斤。在当时,一个地方县令,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多为“千石官”或“六百石官”,每个月能领到的俸禄不到一百“斛”,约为一万斤粮食。考虑到官吏的消费情况,除了禄米之外,朝廷还会发放一定数量的俸钱,通常来说这笔俸钱的价值与禄米相当。

魏晋时期,俸禄制度更加完善,俸禄制度也与九品中正制完美结合,发放形式也从以前的“俸”、“禄”各占一半,变成了粮食、衣料、钱币各占三分之一。除了俸禄之外,官员还能领到“帛”,也就是衣料。从这里就能看出,魏晋时期的俸禄制度是非常人性化的,这种俸禄制度满足了官员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和日常消费。

不过,到了隋朝,这一制度被取消了,俸禄发放制度重新恢复到两汉时期以禄为主的形式。到了唐朝,俸禄制度变得灵活许多,除了俸禄之外,田地也在发放的范围内。除了正常的俸禄之外,朝廷隔三差五还会发放绸缎、纸币、薪炭。在当时,由于地方衙门需要雇佣一批幕僚,如师爷、主簿等,所以地方官的俸禄难免会捉襟见肘,所以后来朝廷又包揽了这笔雇佣人员的俸料银,帮地方官减轻负担。

开元年间,朝廷进行了俸禄改革,开始按月发放俸钱,减少禄米的发放比例。从唐朝中期开始,直到明清两朝,俸禄的制度相对固定,“禄”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俸”成了主要的薪资发放形式。

参考资料:

【《后汉书》、《韩诗外传》、《资治通鉴》】

说文解字——“福”

来源:临安新闻网

福,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一个跪地而坐的人,右边是鬲,鬲是盛酒的器具,将酒供奉在神前的样子是为福,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足。

商、周青铜器铭文上有不同写法的福字,有的上面加了后来的宝盖头,象征头顶的天,或者说是后来的“家”,人们对福的看法,在文字的表达上便从向神灵“祈福”,转向通过个人努力来“求福”,现实的意味更浓郁了。现在从字面上看,有衣穿,有口饭吃,有能养活家中人口的田地,衣食饱暖就是“福”了。

经典文献对福的阐释:

福,祐也。——《说文》。按,本作祜也。

安利之谓福。——贾谊《道德说》

师其类者谓之福。——《荀子·天论》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礼记·祭统》

受茲介福。——《易·晋》

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降福既多。——《诗·鲁颂·閟宫》

全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解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为人祭曰致福。——《礼记·少仪》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福、禄、寿、喜、财放在一起。

《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五福”求的是心平气和、宽厚仁和、富贵如意、福寿绵长。

古代名家扫“福”攻略:你扫出了什么福?

今年份的“集五福”又开始了。

作为集五福的忠实粉丝,有时候在想,没准三百年之后的书中记述21世纪的人们过年,其中有一项习俗就是“集五福”。

扫福这种充满玄学的活动,大概也是需要广集福气,祝大家早日“五福到”,中得“全家福”,一起抽大奖。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字体的福,没准就有你的幸运“福”。

褚遂良的“福”

《雁塔圣教序》局部

这个福字藏于《雁塔圣教序》中,褚遂良到这个年纪所写的作品尽显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字体看似纤瘦,细品可见劲秀饱满。

汉碑中的“福”

曹全碑中的“福”

曹全碑的字体现了汉隶之美。除了隶书自身所有的扁方平和,它还透出了秀丽稳健之感。这样成熟的汉隶之“福”,可能送你“和谐福”。

东汉《曹权碑》局部

王羲之的“福”

王羲之的墨宝珍贵难得,所以集字便是一种创新的办法。

不知道僧人是从哪里找到了王羲之写的福字,集字于兴福寺碑文中,让人们能够欣赏到右军的“福”字。

书圣所写的“福”,大概也是书法界数一数二的“福”。

《兴福寺碑》局部

颜真卿的“福”

颜体不同于柳体的齐头方脚,而是稍存斜尖,并参以含蓄的笔意使之变化丰富,字型稍方,方中见圆,端庄平稳,用笔浑厚强劲,字有筋骨,也有锋芒。

柳公权的“福”

无论是否学习过书法,肯定都听说过“颜筋柳骨”。“柳体”,正是以骨力劲健见长,自成一家。这个“福”字正是柳公权代表作《玄秘塔碑》中所作。笔法锐利,筋骨外露,犹如刀刻一般。

《玄秘塔碑》局部

康有为的“福”

这个福字竟有些古朴之意。怪不得有人评价康有为的书法:“盖纯以朴拙取境者,故能洗涤凡庸,独标风格。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张,不如其言之善也。”

一个扫不出的“福”

慈禧书“福禄寿”三字轴

之所以不能识别这个“福”,大概是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多了?

这幅字以朱笔书“福、禄、寿”,皆用象形手法组成,仿佛一件绘画作品。“福”、“禄”两字借用同一偏旁“礻”,“录”、“畐”之间夹写一个“寿”,中间空白部分画成一个寿星拄着拐杖。

慈禧书法有不少留存至今,但是以单字居多,故宫所藏的这件倒是独特。

赵孟頫的“福”

两个篆体“福”分别来自赵孟頫的《杭州福神观记卷》和《光福重建塔记卷》。篆体大字在元代早已不是日常所用书体,但是其所具有的艺术感依然受到习书人的喜爱。篆书行笔圆转,线条匀净,庄严优雅之感,用篆体作题额,更为赏心悦目。

赵孟頫在书法方面,尤以楷书、行书造诣深、影响广。楷体的“福”字取自《杭州福神观记卷》的正文,用笔圆劲浑厚,有人评价说此时的赵孟頫已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

行书的“福”字来自《光福重建塔记卷》,也是赵孟頫晚年的作品。赵孟頫的行书用笔精纯、圆润,章法平和、潇洒,学习各家之长,最终形成自己清俊、典雅之风。

这个“福”字着实让人好找,草书千字文中找一“福”,来之不易。别人或许专攻一家,赵孟頫可是学习魏碑及唐代名家之楷,学石鼓文、诅楚文之篆,学梁鹄、钟繇之隶,习二王行草……无不皆下苦功。

清人曾评价赵孟頫的这篇千字文:“此书体势圆熟,转折峻峭而兼章草。虽宗智永,与往昔所见迥别,乃公之变笔也。评者谓文敏天资既高,学力渊深,未有不神而化者,此卷良是。”

赵孟頫草书千字文局部

或古朴、或飘逸、或端正、或灵动,这其中,你最喜欢谁写的“福”字?

快扫一扫,看看大咖们的“福”字能让你扫出什么福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