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马

遗像照片(遗像照片尺寸)

时间:2024-01-16 16:07:58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俞云波同志遗像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2年7月22日

俞云波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亲人离世多年,遗像该怎么处理?扔又不能扔,放在什么地方合适?

生老病死是很常见的事情,不管一个人生前有多么辉煌,最后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而一个人活这一生,会拥有很多的亲人,也就会有很多的牵挂,所以当一个人离世的时候,他的亲人往往是最痛苦的。

为了怀念自己已经离世的亲人,在世的人往往会保留亲人生前的旧物件或者是照片,最常见的就是遗像了。那么,在亲人离世多年以后,亲人的遗像放在什么位置是最合适呢?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遗像不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亲人遗像不要放在阳光下

大家一定要了解,一定不能把遗像放在阳光下。老话常说,逝者身上阴气重,所以最好不要用太阳照,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所以这一方面可以暂且不考虑的,但是另一方面是必须要考虑的,那就是照片的保存。

如果把遗像长时间放在阳光下,让照片享受阳光的沐浴,是非常容易引起照片泛黄的,这样就会使照片没有了原来的色彩,还会导致照片慢慢变的不清晰,使得照片难以保存下来。

亲人遗像不要放在杂物间

不要把遗像放在杂物间是因为杂物间一般很少有人进,很少有人打扫,这样就会落灰不干净。而且等到存放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遗像就很容易被推到其他地方。而且在杂物间还容易积攒很多小虫子,老鼠,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遗像被破坏。

那么,亲人的遗像应该放在哪呢?亲人遗像可放在相册和祠堂里

大家都知道,整理照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照片做成影集,或是弄一本相册,这样不仅方便保存还能在想要看照片的时候,直接拿出来欣赏。

亲人的遗像也可以放在相册里,如果什么时候想他了,就可以打开相册看一看,对着照片诉说一下自己的思念。而且把亲人的遗像放在相册中,也会给在世的人一点欣慰,好像他还在大家身边一样,以后给孩子看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告诉他,照片里的人是谁。

如果家中有祠堂,那把亲人遗像放在祠堂中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为这个家庭祖祖辈辈的人都在祠堂里供奉着,以后打扫,祭拜都很方便,而且也不用担心后世的子孙忘记他。

亲人去世时没照遗像怎么办

文中讲述了亲人离世多年之后遗像不可以摆放的位置和遗像可以摆放的位置,那么,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担心,那就是,亲人离世时匆忙,没有准备遗像怎么办?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年轻的时候也没照几张照片,或者根本没有照片,这该如何是好呢?

其实,就算没有老人以前的照片,也是有办法的,那就是从全家福中裁剪下来。一般的家庭都会照一张全家福,到时候家里人可以拿着这张全家福去照相馆,讲明白自己的要求,剩下的交给照相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了。

除了这个方法之外,还可以找画像师。画像师的手法是非常专业的,能将老人画的栩栩如生,只要老人的肉体还在,能让画像师看到,画像师就能够画出来。

有些人家在老人上了年纪的时候,就会提前做准备,经常隔三五年就会带老人去照相馆照一张照片,等到老人离世的时候,就用最近的一张照片做遗像。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也不用觉得不吉利或是怎么样,毕竟生死不是人定的,而且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所以敞开胸怀,坦然接受就可以了。

生死是自然规律,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想尝试找到长生之法,但最后都没有找到过,其实,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什么就都可以接受了。

当然,亲人离世,最痛苦的不一定是当事人,而是还在世的这些亲人,他们要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所爱之人离开,却又没有任何破解的方法,毕竟人类的力量太过弱小,怎么能去对抗自然的法则呢?

不过这些都没关系,既然人总会死亡,那就在生前好好活着吧。好好选择自己的人生,以自己想要且满意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

而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在世人,也不必太过悲伤,只要在他们生前,我们好好照顾了他们,好好孝顺了他们,好好和他们相处了,不愧对于自己的良心,就好了。

怎样才算不负遇见?失去一个人之后你想到他就会含笑……

嗯,我昨晚还想到了这个问题。

怎样才算不负遇见?这一生无论亲情友情爱情,怎样才是不枉此生的相逢?

它应该是我对我祖母陈良秀那样的。

她离开十多年了,她立在竹丛里的生活照被我放大到遗像的尺寸,我打开柜门就看得见,我看见她就笑起来。

我觉得这个只读了三年书却被人认为有大学教授风度的老婆婆,实在有趣又智慧。

我从不悲伤,想到她。

我愈挫愈勇,想到她。

那么我也在铺一条路,为了有一天我终将离开我的蕊,希望几十年后她也这样来想念我。

她若凄惶,必是我们相爱的方式不对。

她因我而来,却不能从我这里看到生活最好的示范,那是我为母的不刚不柔。

其他关系也是如此。

我们爱的女人男人,有过最深刻的身心交融,却在生离死别里生出茫然甚至怨怼,那么证明我们没有真正的相遇过。

每个人都是来陪你走一程的,不知时间长短,不知空间变幻。

遇见你,是枯木逢春又独自开它的花;是雨过天晴又重新积它的云;是楼兰踏破又重整它的河山……

你不知道遇见你有多好,亲爱的陈良秀。

你不知道遇见你有多好,所有亲爱的人。

笑里的哭,哭里的真,真里的豁然,豁然里的通透抵达……都由你而生。

我没有后悔的遇见,没有后悔遇见我的人,那多好。

在这多好里,我深刻知道我们相爱的每一刻都有意义。风听见了花语,花看见了月貌,月领悟了云彩,你懂得了我。

你不知道遇见你多好,亲爱的人。

我怎么可以想到你不嘴角含笑?无论生离,无论死别,我被你知道,实在太妙。

遗像到底该摆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想像一下,时间快进到你的葬礼。你的魂魄受邀出席,目光越过一众亲朋好友、瓜果供品,最终落在花圈锦簇的遗像上。

请问:你希望你的遗像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没有晦气的意思!我总在想象自己有很酷的葬礼

图源:剧集《爱情公寓》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都是“黑白”。但在彩色遗像大量普及的今天,这种联想似乎与我们的社会经验相矛盾。某些礼仪大师会把黑白遗像奉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并将彩色遗像看作现代人的礼崩乐坏。但黑白遗像真的是庄重的古老禁忌吗?而彩色遗像真的是时髦的新鲜玩意儿吗?

老祖宗们的七彩遗像

我们不妨看看古人的遗像是不是黑白的。明清民间流行的遗像叫“祖容像”,顾名思义,即是“祖先容貌的画像”。祖容像常被悬挂于祠堂或住宅厅堂,供子孙年节祭拜。

清嘉庆年间绘制完成的《鲍氏祖容像》,绘制先人共计四十九人,衣着华贵艳丽。

现存祖容像大都是彩色的。彩色遗像屡见不鲜,当时的文学作品也能佐证这一点。

明代著名官能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托人给亡妾李瓶儿绘制遗像。画师画好后,众人一瞧:“但见头戴金翠围冠,双凤珠子挑牌、大红妆花袍儿,白馥馥脸儿,俨然如生。”

明代红色缠枝菊莲茶花纹妆花缎,这么漂亮的色彩不记录下来就可惜了。图源: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红妆花袍”获得一致好评,关键不在彩色,而在真实。鲜艳的色彩服务于“真实”的需求,古人也希望在看到遗像时,便能想起逝者的音容笑貌。

所以说,老祖宗们对遗像并没有什么黑白禁忌,只是要求越真越好。到了近代,更真实传神的竞争者出现,祖容像逐渐走向没落——这两个竞争者就是摄影术和炭精画。

重新定义黑白的科技与狠活

19世纪中叶,照相术传入中国不久,它对客观世界的忠实复制引起了恐慌,被不少民众看作勾人魂魄的法术。

即便如此,照片仍以无与伦比的真实性,逐渐俘获了人们的欢心。时期,多数社会精英的遗像已经从“画像”变成“照片”。报刊印刷的名人遗像已基本采用照片。

1913年3月28日,宋教仁遇刺身亡后的第六天,《时报》刊登了这位“中国宪政之父”的黑白照片。图源:《时报》

但对普通人而言,照片实在是奢侈品。以1892年的上海为例,一张海报大小的照片要价两元,已经可以租下一整栋小洋房。

于是,囊中羞涩的老百姓把眼光投向了照片的平替——炭精画。

1937年绘制的炭精画画像

炭精画也是近代西方传入的,类似素描。利用铅笔、毛刷和炭精(石墨粉),就能模仿出照片的七八成质感。它物美价廉,比较容易上手。

同时,炭精画在遗像上有独特优势。遗像制作和死亡本身一样,往往不可预料。照片遗像需要逝者在去世前拍摄;而炭精画遗像则只需后辈描述样貌,即可成画,还能顺手磨皮美颜。

1934年美术教材插图,讲解如何利用辅助方格打炭精画的草稿,以还原人像的真实比例。

照片和炭精画在遗像领域的垄断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这也是黑白遗像占据上风的时期。问题来了:为什么彩色照片和彩色画像没有成为遗像的主力军?

答案是三个字:性价比。

用不起的彩色

先看彩色照片。1935年,世界首款成功商用的彩色胶卷在柯达公司诞生。随后的半个世纪,科达和富士等几家外国公司垄断了全球市场。

柯达彩色胶卷原理图。图源:《科学画报》(1947)

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胶卷已经把黑白照片的价格打下来了。但直至1970年代,中国都没能突破彩照的技术壁垒,实现国产彩色胶卷的大规模商用。

彩色胶卷稀缺昂贵,哪怕不差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彩照不够,涂色来凑。许多照相馆用染料给黑白照片后期着色,彩色报刊封面和电影海报用的大多是这种技术。

黑白照着色是专业度极高的活儿,价格自然也就不那么亲民了。1970年代初的上海,一张十二寸大小的着色照片要价九元,而一位普通职工的月工资也才不过三十元。

照片着色操作顺序插图,字面意义上的“五彩斑斓的黑”。图源:《照片着色技术》(1972)

照片着色服务的困顿,也是彩色人像绘画的写照。请美术生现身说法,素描人像,亦或是油画或水彩人像,哪个在画得写实同时还省事。

所以成像真实可靠、价格占绝对优势的黑白照片和黑白炭精画,成为当时遗像主流也就不奇怪了。不过,这只是基于经济理性的选择,并非出于文化好恶。说白了,对于彩色遗像,普罗大众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起”。

最好的证明是,在大部分人使用黑白遗像的年代,仍有许多公众人物体面、而非标新立异地使用着彩色遗像。

1935年,著名影星阮玲玉逝世,《现象》杂志以阮玲玉的彩色遗像作为封面。图源:《现象》(1935)

1980年代,彩色照片迎来了推广的新契机,那彩色遗像能否乘上这次东风呢?

“黑白”与“怀念”

1981年,柯达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办事处。同年,上海感光胶片厂生产的彩色胶卷也在全国发售,价格只有进口胶卷的三分之二。

彩色胶卷更好买了,冲洗彩照也更便捷了。1980年后,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引进了新型彩色扩印设备,大幅降低了彩照的价格。

国产乐凯彩色胶卷,许多人的童年回忆

短短几年,彩照像是支铆足了劲的窜天猴,一飞冲天,遍地开花。1984年,国产照相机产量超过一百万架,彩色胶卷的年消费量也突破一千万卷。那时候彩电家庭拥有率也逐年上升,人们开始把“彩色”赋予新鲜、新生活的意义。

1985年,温州市某艺术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冲洗彩色照片(这图印在报纸上结果还是黑白)图源:《浙江日报》

彩照虽好,但在当时却有个致命缺陷:在光线照射下容易氧化褪色。

1995年,一本家庭百科全书详细记载了防止彩照褪色的方法。在列举了“冰箱冷藏法”、“密封袋装法”等操作之后,编辑指出,“最实际的保存方法,是给原彩照另留一套黑白照片及底片”。

全靠同行衬托,黑白照片和炭精画显得愈发“稳定、可靠、历久弥新”。这些品质,恰恰都是遗像所需的。彩照的兴起不但没有淘汰黑白遗像,反而稳固了后者的地位。

现在网上的炭精画卖家依然用“永不褪色”打广告

彩照数量的指数级增长还带来另一个文化转变:人们记录的日常生活由黑白疾速更迭为彩色。1983年,上海地区黑白照相的营业额约占总营业额的一半;而到了1989年,黑白照相的比重已不足一成。

等到1990年代,过气的黑白照片重新受到年轻人追捧,竟成了一种远离柴米油盐的、“怀旧复古”的东西。彩色与黑白的文化对立也逐渐定型。一个代表“当下”,另一个代表“过去”,两者之间横亘着一个时代的距离。

90年代初风靡全国的黑白艺术照

图源:《浙江日报》

黑白成为了对逝去之物和逝去之人的注脚。当彩色照片代表当下的衣食住行,唯有故去家人的遗像还保持着黑白色调。这种强烈的对比,足以加深“黑白”与“遗像”之间的联结,并使人们想像成一以贯之的“传统”——尽管从古至今,彩色遗像从未缺席。

把“黑白”和“遗像”锁死,更像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新传统。图像技术的更迭与滞后让黑白遗像成为主流,对死者的敬畏又让我们对黑白遗像有了浪漫和庄严的诠释。

彩照很少的年代,黑白结婚照也不会有不吉利的说法

图源:剧集《潜伏》

现在如果你愿意,给自己画个抽象画漫画啥的当遗像都未尝不可,给世界留下你的样子时也留下你的态度,也蛮酷的。

撰文 | 吴他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陈希滔同志遗像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2年2月22日

陈希滔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