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灯花结(灯花结局)

时间:2024-01-26 20:15:54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牡丹亭》之母——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闲向书斋览古今,罕闻杜女再还魂。

聊将昔日风流事,编作新文励后人

话说南宋光宗朝间,有个官升授广东南雄府尹。姓杜,名宝,字光辉,进士出身。祖贯山西太原府,年五十岁。夫人甄氏,年四十二岁。生一男一女,其女年一十六岁,小字丽娘;男年一十二岁,名唤兴文,姊弟二人俱生得美貌清秀。杜府尹到任半载,请个教读,于府中书院内教姊弟二人,读书学礼。不过半年,这小姐聪明伶俐,无书不览,无史不通。琴棋书画,嘲风咏月,女工针指,靡不精晓。府中人皆称为女秀才。

忽一日,正值季春三月中,景色融和,乍晴作雨天气,不寒不冷时光。这小姐带一侍婢名唤春香,年十岁,同往本府后花园中游赏。信步行至花园内,但见:

假山真水,翠竹奇花,普环碧沼,傍载杨柳绿依依;森耸青峰,侧畔桃花红灼灼。双双粉蝶穿花,对对蜻蜓点水。梁间紫燕呢喃,柳上黄莺睍睆,纵目台亭池馆,几多瑞草奇葩.端的有四时不谢之花,果然是八节长春之草。

这小姐观之不足,触景伤情,心中不乐,急回香阁中。独坐无聊,感春暮景,俯首沉吟而叹曰:“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见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越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感慕景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郭华偶逢月英,张生得遇崔氏,曾有《钟情丽集》《娇红记》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似皆一成。嗟呼,吾生宦于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叹息久之,曰:“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耶?”遂凭几昼眠。

才方合眼,忽见一书生,年方弱冠,丰姿俊秀,于园内折杨柳一枝.笑谓小姐曰:“姐姐既能通书史,可作诗以赏之乎?”小姐欲答,又惊又喜,不敢轻言。心中自忖:“素味平生,不知姓名,何敢辄入于此?”正如此思间,只见那书生向前将小姐搂抱去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娱,两情和合。忽值母亲至房中唤醒,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梦。

忙起身参母,礼毕,夫人问曰:“我儿何不做些针指,或观玩书史,消遣亦可,因何昼寝于此?”小姐答曰:“儿适在花园中闲玩,忽值春暄恼人,故此回房。无可清遣,不觉困倦少息。有失迎接,望母亲恕儿之罪。“夫人曰:“孩儿,这后花园中冷静,少去闲行。”小姐曰:“领母亲严命。“道罢,夫人与小姐同回至中堂。饭罢,这小姐口中虽如此答应,心内思想梦中之事,未尝放怀,行坐不宁,自觉如有所失。饮食少思,泪眼汪汪,至晚不食而睡。

次早饭罢,独坐后花园中,闲看梦中所遇书生之处,冷静寂寥,杳无人迹。忽见一株大梅树,梅子磊磊可爱,其树矮如伞盖。小姐走至树下,甚喜而言曰:“我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道罢回房,与小婢春香曰:“我死,当葬于梅树下,记之记之。”

次早,小姐临镜梳妆,自觉容颜清减,命春香取文房四宝至镜台边,自画一小影,红裙绿袄,环佩玎当.翠翘金凤,宛然如活。以镜对容,相像无一,心甚喜之,命弟将出衙去表背店中,表成一幅小小行乐图.将来挂在香房内,日夕观之。一日,偶成诗一绝,自题于图上:

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诗罢,思慕梦中相遇书生,曾折柳一枝,莫非所适之夫姓柳乎?故有此警报耳。自此丽娘暮色之甚,静坐香房,转添凄惨,心头发热,不疼不痛,春情难遏,朝暮思之,执迷一性,恹恹成病。时年二十一岁矣。

父母见女患病,求医罔效,问佛无灵,自春至秋,所嫌者金风送暑,玉露生凉,秋风潇潇,生寒彻骨,转加沉重。小姐自料不久,令春香请母亲至床前,含泪痛泣曰:“不孝逆女,不能奉父母养育之恩,今忽夭亡,为天之数也。如我死后,望母亲埋葬于后园梅树之下,平生愿足矣。”嘱罢,哽咽而卒,时八月十五也。

母大痛,命具棺椁衣衾收殓毕,乃与杜府尹曰:“女孩儿命终时,吩咐要葬于后园梅树之下,不可逆其所愿。”这杜府尹依夫人言,遂令葬之。其母哀痛,朝夕思之。光阴迅速,不觉三年任满,使官新府尹已到,杜府尹收拾行装,与夫人并衙内杜兴文一同下船回京,听其别选,不在话下。

且说新府尹,姓柳,名恩,乃四川成都府人,年四十,夫人何氏,年三十六岁。夫妻恩爱,止生一子,年一十八岁,唤作柳梦梅。因母梦见食梅而有孕,故此为名。其子学问渊源.琴棋书画,下笔成文,随父亲南雄府上任之后,词清讼简。

这柳衙内因收拾书房,于草茅杂沓之中,获得一幅小画。展开看时.却是一幅美人图,画得十分容貌,宛如姮娥。柳衙内大喜,将去挂在书院之中,早晚看之不已。忽一日,偶读上面四句诗,详其备细。此是人家女子行乐图也。“何言不在梅边在柳边?”此乃奇战怪事也。拈起笔来,亦题一绝,以和其韵。诗曰:

貌若嫦娥出自然,不是天仙是地仙。

若得降临同一宿,海誓山盟在枕边。

诗罢,叹赏久之。却好天晚,这柳衙内因想画上女子,心中不乐。正是不见此情情不动,自思何时得此女会合。恰似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懒观经史,明烛和衣而卧,番来覆去,永睡不着。细听谯楼已打三更,自觉房中寒风习习,香气袭人。衙内披衣而起,忽闻门外有人扣们,衙内问之而不答。少顷又扣,如此者三次。衙内开了书院门,灯下看时,见一女子,生得云鬓轻梳蝉翼,柳眉颦蹙春山。其女趋入书院,衙内急掩其门。这女子敛衽向前,深深道个万福。衙内惊喜相半,答礼曰:“妆前谁氏?原来夤夜至此。”那女子启一点朱唇,露两行碎玉,答曰:“妾乃府西邻家女也。因慕衙内之丰采,故奔至此,愿与衙内成之欢,未知肯容纳否?”这衙内笑而言曰:“美人见爱,小生喜出望外,何敢却耶?”遂与女子解衣灭烛,归于帐内,效夫妇之礼,尽鱼水之欢。

少顷,云收雨散,女子笑谓柳生曰:“妾有一言相恳,望郎勿责。”柳生笑而答曰:“贤卿有话,但说无妨。”女子含笑曰:“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于郎矣,勿负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柳生笑而答曰:“贤卿有心恋于小生,小生岂敢忘于贤卿乎?但不知姐姐姓甚何名?”女答曰:“妾乃府西邻家女也。”言未绝,鸡鸣五更,曙色将分。女子整衣趋出院门,柳生急起送之,不知所往。至次夜,又至,柳生再三询问姓名,女子以前意答应。如此十余夜。

一夜,柳生与女子共枕而问曰:“贤卿不以实告我,我不与汝和谐,白于父母,取责汝家。汝可实言姓氏,待小生禀于父母,使媒妁聘汝为妻,以成百年夫妇,此不美哉?”女子笑而不言,被柳生再三促迫不过,只得含泪而言曰:“衙内勿惊,妾乃前任杜知府之女杜丽娘也。年十八岁,未曾适人,因慕,怀恨而逝。妾在日常所爱者后园梅树,临终遗嘱于母,令葬妾于树下。今已一年,一灵不散,尸首不坏。因与郎君有宿世姻缘未绝,郎得妾之小影,故不避嫌疑,以遂枕席之欢。蒙君见怜,君若不弃幻体,可将妾之衷情,告禀二位椿萱,来日可到后园梅树下,发棺视之,妾必还魂,与郎共为百年夫妇矣。”这衙内所罢,毛发悚然,失惊而问曰:“果是如此,来日发棺视之。”道罢,已是五更,女子整衣而起,再三叮咛:“可急视之,请勿自误。如若不然,妾事已露,不复再至矣。望郎留心,勿使可惜矣。妾不得复生,必痛恨于九泉之下也。”言讫.化清风而不见。

柳生至次日饭后,入中堂禀于母。母不信有此事,乃请柳府尹说知。府尹曰:“要知明白,但问府中旧吏门子人等,必知详细。”当时柳府尹交唤旧吏人等问之,果有杜知府之女杜丽娘葬于后园梅树之下,今已一年矣。柳知府听罢惊异,急唤人夫同去后园梅树下掘开,果见棺木,揭开盖棺板,众人视之,面颜俨然如活一般。柳知府教人烧汤,移尸于密室之中,即令养娘侍婢脱去衣服,用香汤沐浴洗之。霎时之间,身体微动,凤眼微开,渐渐苏醒。这柳夫人交取新衣服穿了。

这女子三魂再至,七魄重生,立身起来。柳相公与夫人并衙内看时,但见身材柔软,有如芍药倚栏干;翠黛双垂,宛如桃花含宿雨。好似浴罢的西施,宛如沉醉的杨妃。这衙内看罢,不胜之喜,叫养娘扶女子坐下,良久,取安魂汤、定魂散吃下。少顷,便能言语,起身对柳衙内曰:“请爹妈二位出来拜见。”柳相公、夫人皆曰:“小姐保养,未可劳动。”即唤侍女扶小姐去卧房中睡。少时,夫人吩咐安排酒席于后堂庆喜。当晚筵席已完,教侍女请出小姐赴宴,当日杜小姐喜得再生人世,重整衣妆,出拜于堂下。柳相公与杜小姐曰:“不想我愚男与小姐有宿世缘分,今得还魂,真乃是天赐也。明日可差人往山西太原去,寻问杜府尹家,投下报喜。”夫人对相公曰:“今小姐天赐还魂,可择日与孩儿成亲。“相公允之。至次日,差人持书报喜,不在话下

过了旬日,择得十月十五吉旦,正是:“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大排筵宴,杜小姐与柳衙内同归罗帐,并枕同衾,受尽人间之乐。

话分两头。且说杜府尹回至临安府,寻公馆安下。至次日,早朝见光宗皇帝,喜动天颜,御笔除授江西省参知政事。带夫人并衙内上任,已经两载。忽一日,有一人持书至杜相公案下。相公问:“何处来的?“答曰:“小人是广东南雄府柳府尹差来。“怀中取书呈上。杜相公展开书看,书上说小姐还魂与柳衙内成亲一事,今特驰书报喜。这杜相公看罢大喜,赏了来人酒饭,曰:“待我修书回覆柳亲家。”这杜相公将书入后堂,与夫人说南雄府柳府尹送书来,说丽娘小姐还魂与柳知府男成亲事。夫人听之大喜,曰:“且喜昨夜灯花结蕊,今宵灵鹊声频。”相公曰:“我今修书回覆,交伊朝觐,在临安府相会。”写了回书,付与来人,赏银五两,来人叩谢去了。不在话下

却说柳衙内闻知春榜动,选场开,遂拜别父母妻子,将带仆人盘缠,前住临安府会试应举。在路不则一日,已到临安府,投店安下。径入试院,三场已毕,喜中第一甲进土,除授临安府推官。柳生驰书遣仆,报知父母、妻子。这杜小姐已知丈夫得中,任临安府推官,心中大喜。至年终,这柳府尹任满,带夫人并杜小姐回临安府推官衙内投下。这柳推官拜见父母、妻子,心中大喜,排筵庆贺,以待杜参政回朝相会。住不两月,却好杜参政带夫人并子回至临安府馆驿安下,这柳推官迎接杜参政并夫人至府中,与妻子杜丽娘相见,喜不尽言,不在话下。这柳梦梅转升临安府尹。这杜丽娘生两子,俱为显官。夫荣妻贵,享天年而终。(原载明何大抡《重刻增补燕居笔记》卷九)

韩再芬VS李文-《夜来灯花结双蕊》,黄梅飘香,

视频加载中...

大观园只是为元春省亲而建吗?还藏着不少隐喻,一般人看不出来

上一篇拙文已经论证,袭人不是甄家大观园被抄检的罪魁祸首,那么,她会是贾家大观园被抄检的罪魁祸首吗?

第二十二回脂批指出:“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废太子胤礽谥号“密”,具有政治意涵,相较于在文本中隐喻集处世智慧之大成者的宝钗,身上隐藏那么多“密”的黛玉更具政治意涵,她的前世今生寓言了比托于秦可卿(胤礽)的“三春”和“三秋”,即“九十春光寓言”[注1]。因此,如果说应作宝钗看的甄宝玉,相当于“真”作者,那么,应作黛玉看的贾宝玉寄寓了作者的政治之梦。

贾宝玉当然是贾家大观园之第一正人,同样,甄宝玉当然是甄家大观园之第一正人。第一回关于甄士隐,脂批指出:“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因此,江南甄家的大观园更接近于作者真实的家史,没有太多的政治意涵,更具世俗生活意涵,相对而言,贾家大观园则更具有政治意涵。那么,贾家大观园的政治意涵到底为何?

为避免“文字狱”,作者不得不故意假托贾府,“将真事隐去”,而甄士隐,姓甄名费,脂批提醒费即“废”,暗示“写假则知真”的贾府里演绎的一切,其中既有如“南直召祸”之类的自身家事,还包括与“废”太子有关的皇家真事。

因此,贾家大观园,在艺术再现甄家之大观园的同时,同样另有与皇家有关的更深远的政治意涵。第二回脂批指出“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皇家兄弟之间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就是正统与非正统之争。”因此,风月宝鉴的正面“大旨谈情”,但风月宝鉴的背面汹涌着正统与非正统残酷斗争的暗潮。

文本以隐指废太子胤礽的秦可卿为正统,以隐指雍正、“箕裘颓堕皆从敬”的贾敬为非正统。文本中,秦可卿戏份并不多,贾敬则更少,两人既不是同一辈分,也从未直接发生过冲突,但这就是“甄士隐”,即脂批所谓“不写之写”、“不写而写”。秦可卿是“此书大纲目、托、大讽刺处”,她与贾敬被“甄士隐”了的正统与非正统之争,正是贾家内部隐喻正统与非正统之争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的“托处”。

贾家内部正统与非正统之争的暗潮汹涌,作为贾家的一部分、文本最重要的舞台,大观园岂能置身事外?脂批指出:“凡用宝玉收拾,俱是大关键”,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在题“蓼汀花溆”时,对清客所拟的“秦人旧舍”四个字,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宝玉“收拾”的这一处,正是文本的“大关键”,即包含着“蓼汀花溆”的贾家大观园是避“秦”之乱的场所。秦可卿之“秦”是文本中正统之象征,显然,避“秦”之乱是避以贾敬为代表的非正统之暴“秦”,大观园因而具有正统象征之意涵[注2]。

历史的结局是雍正大获全胜,而废太子胤礽带着无尽的伤悲,在落寞中离去。因此,在正统与非正统的暗潮汹涌之争的“写假则知真”之贾家,正统之象征一一贾家大观园终将毁在贾家非正统一方手中。

在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的文本中,妯娌之争、婆媳之争也是隐喻正统与非正统之争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注3]。

邢夫人,刑之夫人也,其夫贾赦字恩侯,夫妻合而为一,自然就是“假赦真刑寡恩”也。第七十六回,贾母提到贾敬已死两年多了,脂砚斋在此有条看似突兀的批语“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死期也。”还有一条关于贾赦的脂批,在第三回,“这一句都是写贾赦,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宁国府“箕裘颓堕皆从敬”的贾敬,在风月宝鉴的背面隐指雍正。根据以上两条脂批暗示,贾赦夫妇在“写假则知真”(第二回脂批)的贾家中,隐喻非正统一方,扮演类似于雍正“假赦真刑寡恩”的残酷角色,贯穿于荣国府所暗喻的九十年皇家风云。

“前文隐隐约约已有无限口舌,谩谰之谮原非一日矣”(脂批),到了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文本提到,邢夫人自认为要鸳鸯白讨了没趣,贾母越发冷淡她,而凤姐的体面反盖过自己,心中积怨已深,又有身边之人,如费婆子等,因为无法插手荣国府事务,便背地里造言生事,挑拨主人,从荣国府的奴才渐次告到凤姐,后来又告到王夫人,邢夫人的积怨更深了。

大观园作为文本中最重要的舞台,具有正统象征之意涵[注3],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缘起于邢夫人将绣春囊交给王夫人,虽然绣春囊事件无论发生在任何封建世家大族,都不是可以坐视不管的小事件,但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大观园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意涵、邢夫人本身的人设,她将绣春囊交给王夫人,她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又从旁推波助澜,就显得别有用心,因此,第七十四回导致晴雯夭亡的抄检大观园事件在风月宝鉴背面,其实也是别具政治意涵一一这是非正统一方对正统一方的暗斗,意在摧毁大观园,削弱王夫人、贾政一方,争夺荣国府之控制权。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作为大观园之重要一员,对抄检大观园反应激烈,原因就在于此。第七十八回,“痴公子”贾宝玉为因大观园抄检而夭亡的高级女仆晴雯“杜撰的芙蓉诔”中,“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就是“诸艳之冠”(第十七回回前总批)贾宝玉对邢夫人和王善保家的愤怒的声讨。

第十六回脂批指出,正统之象征一一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作为又副十二钗之首的袭人,她是正统之重要一员,于情于理她都不会去摧毁正统之象征一一大观园。即使她想摧毁大观园,但作为一个大丫头,本质上也只是一个高级奴才,根本没有能力摧毁正统之梦,何况她自己也是非正统政治之受害者!第七十二回,贾环生母求贾政留下彩霞与贾环,贾政说,他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再等一两年,一个给宝玉,一个与贾环,赵姨娘便趁机告密:“宝玉已有了一二年了”,就是直指袭人,而赵姨娘和贾环正是属于贾家内部非正统一方。

第六十三回,她占得桃花花名签,上有一句旧诗“桃红又是一年春”,此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全诗如下: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的酒令:“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袭人在正统之象征、“避秦之乱”的大观园成为昨日幻梦、非正统甚嚣尘上之时,嫁与蒋玉菡,似乎又寻得“避秦”之“桃源”,迎来春天,与蒋玉菡“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第二十八回脂批)。但“一年春”暗示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最终“花飞遣流水,渔郎来问津”,暗示完全得势的非正统一方并没有放过她,最终还是找上门。文本暗示宝玉将会两次出家,一次因黛死(第三十回),另一次因袭亡(第三十一回),在“草蛇灰线”的文本中,袭人一定会死亡。第二十八回,蒋玉菡的酒令还有“女儿之悲愁”:“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最终,蒋玉菡将一去不复返,而袭人也将会在穷困潦倒中,走向人生的终点。

同样,晴雯的夭亡也不能归咎于袭人。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用最美好的语言,用最沉痛的语气,为夭亡的晴雯撰《芙蓉诔》。诔文中所引为先例的“楚人”作品,都是讽喻政治的,而诔文在文字上借用最多的是屈原的《离骚》,《离骚》中的美人香草实际上完全与男女之情无关,是屈原用于表达政治理想的假托。诔文中还用了贾谊、鲧、石崇、嵇康、吕安等在政治纷争中遭祸的人物典故,暗示在“表里皆有喻”(脂批)的文本中,“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就是一个被非正统迫害的政治受难者之隐喻。

事实上,所谓“避秦之乱”的贾家大观园,有它的文学原型一一江南甄家之花园,但在政治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宝玉及诸芳等一干风流冤孽下凡造历幻缘,已是末世,此时,胤礽已死,“正秦”只剩依稀残影,而“暴秦”甚嚣尘上,因此,贾家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第十六回脂批),呈现在风月宝鉴正面就是宝玉一个男孩,可以在住着姨表姐和姑表妹等等青春女子的女儿国一一大观园里自由穿梭,但这在礼教森严的清朝,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黛玉代宝玉作《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脂批指出:“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其实也是暗示贾家大观园在“以幻作真”的文本中,本来就是幻境。

贾家大观园,其实是身处非正统甚嚣尘上之末世的作者寄寓他残破的政治梦想之隐喻象征,是作者在自己少年时期的乐园一一江南甄家之大观园基础之上的天才创造,在政治的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代表正统一方早已只剩幻影,正统之象征一一都中大观园被抄检其实是早就注定的。当“避秦之乱”的大观园被抄检,即意味着文本中寓言“九十春光”的正统之梦即将走到尽头。

因此,袭人也不是贾家大观园被抄检的罪魁祸首。

注1、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30《林黛玉之研究1 非同凡响的黛玉》

注2、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15《大观园一一正统之象征》

注3、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12《双面“贾家人”》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范成大这首词有好几层意思,不仅有刻骨铭心的相思,还有家国情怀

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春,范成大在四川置使任上因病辞官,打算回到江南老家养病,于是在当年五月离开四川,开始沿江而下。虽然范成大当时已经五十岁,再加上是有病之身,可他依旧操心国事,还上书言事,为此令宋孝宗赵深大为感到。那从这件事情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范成大忧国忧民,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秦楼月·楼阴缺》一词,以此来表达自己一片苦心。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词所描写的是一位女子,对于丈夫的思念之苦,但是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还有时代背景,则是会发现,范成大不仅仅只局限于风花雪月,更多的还是有所寄托,希望祖国可以更加强盛,可以收复北方的失地,可见范成大即使是辞官了,也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南宋时期整个帝国已经摇摇欲坠,当时很多的有识之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除了范成大之外,还有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同样是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在范成大的这首《秦楼月·楼阴缺》一词中,他用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把那种寄托之情全部写进了作品中,以至于这首词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痛之苦,读来也是让人肝肠寸断,所以这样的作品最是能够打动读者。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清新脱俗,词同样是自成一派,还与当时的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并称为“中兴四大家”。相信很多的读者,对于这位诗人并不会陌生,在我们小学的课本里,收录了好几道范成大的诗;然而他的词相对来说比较小众,但是也有很多精品,而这首《秦楼月·楼阴缺》正是后期的代表作。

上片重点在于写景,以此来突出周围的环境,从而为下片做铺垫;楼上的阴缺之处,栏杆上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夜空中正好有一轮明月,此时高高地挂在正当空。明亮的月色照射在东厢房前,满天都是寒露风清,照射在杏花树上,看上去好像是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虽然上片只有短短的几句,但是写得很美,让这几句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下片则是借景抒情,由于在前面做了大量的铺垫,到了结尾重点表达个人的悲伤,让这整首词立马有一种孤独之感;隔着浓浓的烟雾,听着催促时光的漏壶,铜龙正在滴滴答答地滴水,那声音好像是在哭泣。厢房里由于被帷幕遮蔽了,里面变得异常的昏暗,灯也结出了花儿。灯只结了一会花,我就做了一个很长的梦,还游遍了辽阔的江南,好像是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这种美梦让人真是不胜唏嘘,那么真实,又是那么遥远。

范成大的一生忧国忧民,早年间还出使过金国,以至于到了晚年之后,他更加的悲苦,而这首《秦楼月·楼阴缺》一词中,从表面上来看,无非是描写一个女子的相思之苦,毕竟丈夫不在身边,使得她悲痛万分,想到了远方的丈夫。但是很显然范成大,并不仅仅只是描写女子的相思之苦,更多的还是寄托一份美好的愿望,当他在梦中醒来后,一定是感慨万千,虽然江南很遥远,但是在梦中却是很近,可最令他痛苦的还是祖国没有统一,所以这首词每一句都有深意。

走进宋词(15)陆游之后,辛弃疾之前,宋词稍显平淡

24.

因其情浓而婉约,因其志远而豪放,是陆游的典型特征。

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给陆游所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凝重而恒久的,一直影响了他一生的情绪。此后,陆游为此写作出了许多伤情的诗词文章,甚至在许多的忧国忧民的诗词中都渗透了对爱情的感伤,如:《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

忆呼鹰古垒,

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

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

看龙蛇飞落蛮笺。

人误许、诗情将略,

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

看重阳药市,

元夕灯山?

花时万人乐处,

欹帽垂鞭。

闻歌感旧,

尚时时流涕尊前。

君记取、封侯事在。

功名不信由天。

这首词是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春,49岁的陆游在成都时所作。

上阙全是回忆作者自己在南郑时的军旅生活,选择最惊人的场面,出之以淋漓沉雄的大笔,寄托“上马击狂胡”的愿望。此阕激烈雄壮,应算是“豪放”特色。

而下阕选择成都生活的现状,地方典型的事物,出之以婉约的格调,特别是,“花时万人乐处”“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跻身“元夕灯山”游乐时,听见了歌声,不由得想起了“旧时”的回忆,就涕泪满面了。此处,是纡徐婉约,显露阴柔情感。最后又一笔振起,因此发出了内心的呼喊,以激昂的格调、振奋的言辞,从而使全词的思想感情走向最高潮,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全词刚柔相济,结构波澜起伏,格调高下抑扬,从而使通篇迸发出爱国主义精神的火花,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陆游一生的诗词,除却“爱情的伤痕”,大部分还是抒发忧国忧民和壮志未酬身先老的情怀的。

只举其老年闲居山阴时所作的《诉衷情》一例。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反映的是壮志难酬,悲愤感慨的情绪。

此词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明白如话,毫不做作,往往就让许多的文人、志士对号入座,代入自身,催人泪下。悲壮之中建沉郁,却怨而不怒,体现了陆词“一扫千珏不事斧凿”(即:去除许多妆饰的意思),“逋峭沉郁”(离开冷僻陡峭的词汇,但依然十分沉郁)的艺术风格。属于典型的豪迈词作。

其实,陆游的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诗的创作上,他是因诗歌的豪迈而与杨万里、尤袤、范成大一起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的。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解析。

25.

南宋“四大家”之中的范成大(1126-1193年),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做过京官“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加人事部长的职权于一身,吏部尚书的细分有“权吏部尚书”、“行吏部尚书”等,相当于吏部尚书的副职兼下属的司长;但是“参知政事”与宰相的级别差不多,是皇帝平衡宰相的权利的一种置设,虽然官职不如宰相高有时,但有时还代行宰相职权。)。

孝宗乾道六年,出使金国,全节而归(属于鉴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官员)。后任地方官,注重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政绩突出的官吏。

被誉为宋代田园词人的范成大

同上所述,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作家,但主要的文学成就是诗歌。

此处,我选范成大的一首“婉约词”以飨读者。

《忆秦娥》范成大

楼阴缺,

阑干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

一天风露,

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

罗帏黯淡灯花结。

灯花结,

片时春梦,

江南天阔。

范成大共有五首《忆秦娥》,都抒写闺怨,这首最精彩。上阙描写春天静谧的月夜,高楼在树阴遮蔽下露出一角,一轮明月照东厢,栏杆的影子洒在地上,杏花如雪。寓意女主人公深夜不眠,独在月下痴情思念。可无一字直写。

下阕写回到楼内闺房的倩影。隔着熏炉的烟气朦胧,计时的铜龙呜咽着,催促滴漏的水声,纱罗的帏帐暗淡,灯花已烧得焦凝。暗喻愁恨。灯花焦凝,我进入短暂美妙的春梦,于是有了后面梦到江南的慰藉,以夜月实景起,以春梦虚境止。静谧和温馨掩盖了淡淡的离愁,确别有风味。

除所“婉约”的选擢外,范成大的另外几首词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此点出,说明一个宋词现象。即范成大的“田园词”。

其实,文史上只有范成大的诗因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而被称为“田园诗”且著名之说,所谓“田园词”是笔者对其词风格似诗,清新淡远,不拘一格,而杜撰的妄称而已。

先看其具有代表性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诗》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再看他的一首词:

《浣溪沙》范成大 (宋)

十里西畴熟稻香。

槿花篱落竹丝长。

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

薄云遮日午阴凉。

不须飞盖护戎装。

常人说“一叶知秋”,在范成大眼里浓雾亦可知秋。这种由艺术到哲理性的提炼为人所未道,因而显得非常新颖独特。雾浓则湿度大,湿度大则空气润。“秋晨气润”又是一句艺术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宁是词人希望归返自然的象征。词人在这里好像也有一种寄托:归返大自然比之戎装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层意蕴就在这里。

 再如范成大的另一首词:

    《鹊桥仙》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

  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

  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

  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牛郎织女的故事本是家喻户晓的美丽爱情故事,本意是赞扬仙女为追求爱情勇敢冲破封建藩篱,抛却美好生活的勇敢和执着的品格和敢于反抗的精神,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

而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却别具匠心,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实为匪夷所思。是一首具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之中。

首先说明,本文虽然以“婉约词”、“豪放词”作成文路径,但是,范成大的这两首词,都不能囿规于这两种派别,是“个体体验”所产生的自我感悟以“特长发挥式”的表达。

其实,单在宋代,欧阳修、秦观至范成大已有三家《鹊桥仙》词(前面可能有所述,大家可自己查阅),单呈现的是:否定之否定的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亦体现出了宋代词人在艺术创造上不随波逐流的可贵品格。正是这种品格的发扬光大,才促成了宋词百花园的繁荣昌盛。

在陆游同时期,具有创新精神的词人还有几位,如杨万里(1127-1206年)、(词人)严蕊(生卒年代不详)和稍晚些的张孝祥(1132-1169年)等。杨万里、张孝祥也是以爱国词人著称。张孝祥成就略大。

灯花

中午,王阿姨在厨房忙碌准备下面条,老王为了讨好太太,在厨房里一会儿递块抹布,一会儿送上盐罐。厨房本就不大,东西堆得也多,在互相避让中,不小心将正在煤气灶上烧着的锅打翻,万幸的是,锅里的水还不是很烫,两人没有被烫到,但惊吓不小。老王家下面条的铁锅是单柄的,而那根长长的柄朝外。

再说一件事,老张在外地旅游,突然接到家里电话,原来这天中午,家里烧了一锅鸡汤,将鸡汤倒入单柄搪瓷烧锅里,放在餐桌上。那个四五岁大的孙子围着桌子不停地转,四五岁的男孩是猫狗都嫌的年龄。突然,只听到男孩一声尖叫,大家冲了出来,那个装有鸡汤的搪瓷烧锅柄在外,被男孩打翻,一锅鸡汤倒在脸上,惨状可想而知。老张接到电话,赶紧乘飞机赶了回来,此情此景,欲哭无泪。

柄,器物上的把儿,柄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使用后对器物的一种改进。有了柄,使用者可以得心应手。生活中,器物的柄朝里还是朝外,很多人通常不会深究。但是,朝里还是朝外,往往可以减少麻烦,上面的两个事例,如果柄都朝里,结局就会好很多。

生活中柄放置方向不当的现象还真不少见。笔者骑车,看到环卫工人的作业车停在慢车道上,作业车上的扫帚柄和铁锹柄常常朝骑车人的方向,为了避让,骑车人只能借道,而后面开电瓶车的不明就里撞了上去。笔者每次看到这种现象,都会善意提醒。

如此看来,柄朝什么方向,绝不是小事!(郑自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