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2013年日历全年表(2013年日历全年表一张)

时间:2024-01-18 07:04:42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那些年的《故宫日历》由他编纂,一同追忆那位身在宫外的故宫人

“博物馆越来越珍视作为自身无形资产的藏品图像,自然可以理解,但这与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享有确实有一个两相平衡的问题。大部头的精品画册故宫出了很多,但不论是否质价相符,仅看价格,实在远离公众。而事实上,普及性图像类出版物的市场需求又确实存在……

华胥于紫禁城景仁宫

  在我看来,《故宫日历》不只是日历,也是一个小小的藏品图集。开本虽小,但每日一图、三百多页的容量,甚至不亚于一本画册。如果有机会,为什么不使它成为一个让大众靠近的窗口?而且,尽管六十多块的定价可能仍有许多人不能接受,但毕竟作为礼品的企业定制占了绝大多数,这让日历有机会走近更多不大会自费购买的普通大众。或许,某一个生活在三线城市、终日被教辅读物和网络游戏包围着的孩子,就是通过转发一条企业微博的抽奖或者家人购物的附赠,得到一本《故宫日历》,进入了一个本来遥不可及的古代艺术宝库。这种影响可能会是一辈子。”——摘自华胥《关于<故宫日历>(2013)山水有清音》)

2014年版故宫日历封面

  他是不该被遗忘的人,尽管,许多人还没有来得及认识他。2019年12月13日,他年轻的42岁生日刚刚过完不久,就在一个寻常的夜晚,猝不及防地,离所有爱他的人而去,也离他所爱的世界而去。无论我怎样呼唤他的名字——姚忻,他都不再回应。他是我的朋友、爱人、师长、知己,也是我的作者、2012-2015《故宫日历》的编纂者——华胥。

  “华胥”是笔名,是“华胥梦游”的简写,在他所开设的新浪博客背景图中,隐约有他设计的几行篆字,出自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的一句:“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这俨然就是华胥的写照,恰如他翩然而来,如此酣畅尽兴地在华夏神游一番、遍赏古代琳琅至宝、乐此不疲地分享播扬文化,终觉疲累,梦醒了,便飘然而去。华胥一生充实、丰盈,不仅对他本职的知识产权事业,还是对他所热爱的传统文化传播事业,都奉献出心血与智慧,留给世人太多美好。他如此内敛,对于文博出版的贡献,归之以兴趣、爱好,仅留下似真似幻的“华胥”二字,面对知情者的称赞,总是莞尔一笑。

  我作为他的编辑,是时候写一写这位镌于我生命之中的作者了,在他离去周年之际。

  谨以此拙文追忆华胥编纂《故宫日历》的往事点滴。

偶然也是必然的相遇

华胥为2013年故宫日历生肖蛇设计的logo

华胥少年时期画作

  2008年,我来到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更名为故宫出版社)工作。2009年3月,出版社组织了一次编辑培训,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先生在讲座中提及《故宫日历》。作为一名新编辑的我,在朱传荣老师的提点、江英、张楠老师的支持下,开始整理相关资料、筹备选题上报,后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出版社社长王亚民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当年9月,复刻自日历的2010年版《故宫日历》重获新生。

  2010年初,生肖兔年的《故宫日历》编辑工作启动,在亚民院长的规划下,开始了以生肖为线索、主题化编排的出版思路。新版式、新内容几经推敲,最终确定,但页码多、居高不下的印制成本却难以实现彩色印刷。于是,放弃原本已完成却灰黑一片的“故宫藏玉”题材,改为仕女花鸟婴戏绘画。那时的《故宫日历》,无论是第一本印制的18000册,还是之后的35000册,企业定制占了大多数,多数读者仍无缘识见。那时的紫禁城出版社也是相对专业和小众;那时的故宫博物院,更多被作为明清遗迹、热门旅游景点而被熟知;“看展览”并非今天一般,为大家都热衷。

  但彼时的华胥,已是多年醉心于看展、访古的文博界达人,从他出生、长大的古都西安,到工作、安家的首都北京,两地的古迹、博物馆是他造访最多、也最为熟悉的地方,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的汉唐珍宝,他自幼耳濡目染,相伴成长;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所藏展品,使他开拓眼界、增进学养。一位与他相识十余年的朋友说,华胥是他记忆中最早一批专为看展而奔赴异地的人。他看展不拘大展小展,但凡与文物历史、经典艺术相关,他都会统筹时间、逐一观赏,参观之后,又几乎过目不忘,这一件曾于何时何地展过,那一件和相仿的这一件有何不同……他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起初同他一起看展时,这寥寥几句精当评点,曾让我诧异,怎么能对各地藏品如此了然于心?此后,当翻看他在水木社区发表的帖子、在新浪博客刊布的文章、在豆瓣分享的图片后,我才有了答案,因为他对古物历史的热爱是认真的。每当涉足一个展览、面对一件展品,观展前,他会提前了解相关信息;观展中,会全情专注并深入思考、拍摄留影;观展后,整理图片。时间允许,还会查阅资料、撰写文章、与网友分享。随着看展,日渐丰硕的是观展笔记、博客文章。2008年10月,华胥创建第一个豆瓣相册,之后的几年里共建280多个不同主题的相册,每个相册名称都力求文辞相映、对仗齐整,比如“龙眠维摩演教”“李嵩市担货郎”“松雪柳荫浴马”……对于每个单篇图册,他又进行归纳梳理,归入紫禁城四时之景、武英殿书画馆、延禧宫书画展、东六宫器物展等不同板块,既洋洋大观、包罗万象,又条分缕析、一丝不乱。

  这一切好像都在等待与《故宫日历》的相遇,为这本书而准备。

  说到这种准备,又不得不提及他从儿时开始的兴趣爱好:集邮和读书。6岁开始痴迷于方寸之间的世界——集邮。小小的少年,总是安静地端坐于写字台前,端详、整理着他的邮票。父母看他如此喜欢,8岁的生日礼物,便是一本邮册,之后一连几年都是以邮册作为礼物。邮票常常是自己省俭饭钱而买下的,每得新邮,须自己编排整理。工作以后,对于自己喜欢的邮票,也会在发行当日前去购买,并将对邮票的选材、内容、设计的想法,向邮政部门建言献策。华胥后来受邀成为中国邮政专家顾问成员,2015年还参与了《故宫博物院》邮票内容策划和本票册的撰写工作。

  读书,更是痴迷。儿时最爱看的是连环画,刘继卣、王叔晖、刘旦宅、贺友直、戴敦邦等名家作品,他都谙熟于心。一次,我们路过一个距陕西历史博物馆不远的街口,他说,小时候这里是一排此彼相连的小书店,“最喜欢在这里看书,过这个路口要走上半天”。这些都是他编纂设计《故宫日历》的美的启蒙、文采斐然的基石。

  2011年版《故宫日历》首次在12个月的基础上,设立独立的篇章页,篇章页编什么?华胥建议不如摘选关于兔的古代诗词。2012年“紫禁城龙时空”一册,以文物类别分12个小主题,他提议不同文物类别的排列顺序也应有逻辑、有依据,后与友人的探讨下,以器物的出现、兴盛为脉络,一月陶瓷、二月青铜……如此次第展开。我仰慕他的文笔,华胥便十分热心地撰写了12组篇章页美文,“兵”分两路、各有侧重地表现文献典故中的龙,以及文物藏品中的龙。对此他并未署名,但这些文字却是整册书的点睛之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册在江英老师的努力下,实现了彩色印刷,印量65000册,也首次登上三联书店销售榜的榜首。

螺蛳壳里做道场

2014年版故宫日历4月24日内文图

  华胥真正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是在2013年“山水有清音”及2014年“快走踏清秋”两册《故宫日历》的编写中。编排之用心、文辞之优美、细节之精妙,令我叹为观止。不只是我,该书的特约编审、出版社语言文字顾问张圣洁先生也曾在看稿时拍案叫绝:“美文,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可流传后世。”华胥离世后,张先生给我发来微信,他说:“回想前几年,我们在印刷厂最后为《故宫日历》定稿时,他作为主撰,反复修改、一字不苟、精益求精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为出版界、文物界损失这样一位精英而无限惋惜,为我失去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忘年交而深感遗憾!”

  2013年为农历癸巳年,生肖蛇,由于文物中蛇的形象较少,因此这一版日历的内容编排,需要另辟蹊径。华胥以晋代左思《招隐诗》“山水有清音”为主题,以“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为编辑方案,以展现古人的山水生活与理想为主旨,编出了一本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为主题的日历图册。

  如何编排?“最简单稳妥的办法是按照时代流派排序,这也是藏品图录的一般做法。但是,既然大部头的画册已经如此,那么日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读物和藏品图录的补充,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不同?”于是,选择了以文化的角度解读山水,“将十二个月分为三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各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在每周日以山水题材绘画之外但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物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也是两周之间的间隔。多数月份以器物置于每周日。尽管仍以绘画为主,但跳出丹青借由器物看山水,也别有意趣。”

  如此编排,让《故宫日历》像支脉相连的大树,大主题为干、各月主题为枝,每页图文作叶,形成一个文图相应的有机体。

  “林间寄兴”提到山水题材与文人隐逸文化的关联:“山水题材的绵延,不单生发于艺术自身,也有隐逸文化发展之功。山林隐逸从魏晋离乱中被迫的超尘避祸,渐变为后世朝野进退间的心灵慰藉,可能不再是生死抉择,却成为一种必备的姿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话虽决绝,却未必没有留恋。进退去留,大概是中国文人千年难解的纠结。居庙堂之高而向山林之远,是大隐于朝;处泉壑之幽而待知遇之幸,为终南捷径。不论哪种情境心态,都离不了那片山水桃源。”

  “江山千里”一篇更是道出了山水文化与家国大爱:“可以想见,宋徽宗在千年之前的汴梁宫禁中展卷端详,除了陶醉于丹青之美,也一定沉浸于江山如锦的千秋大梦。而我们在武英殿书画展厅,静对这一片绚烂青绿,除了对如梦似幻的山居田园无比艳羡,对养育了我们千年万年的神州赤县,心头是否也会涌起更多依恋和爱惜?”

  2014年,甲午马年,这一册《故宫日历》主题是“快走踏清秋”。华胥为了呈现最好的内容,选择了最困难、最费力、最耗时的路。编辑工作启动之初,他在撰写的策划方案中提到:“故宫博物院涉及马的藏品主要集中于辽、宋、金、元人马画和明清宫廷画。另外,部分明清工艺陈设、文玩也对马有一定表现,但三彩、金银器、石刻等对马有较多表现的种类,本院藏品不多,尤其是文物级别高的佳品欠缺。”因此他建议“立足故宫博物院,保持《故宫日历》的品牌;又要取长补短,避免内容单薄,增加多样性,在现有基础上,将《故宫日历》进一步扩展,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窗口。”方案得到了王亚民副院长的肯定与支持。于是,一本叙事宏大的小书就此启程。

  深谙古代文学的华胥,以唐诗作为开启这本书的钥匙,全书通篇以诗为题,采用唐人李贺《马诗》中“快走踏清秋”句为主题,十二个月也均以脍炙人口的唐宋诗句为切入点。而与文物图片相配的文字,除了介绍相关的信息和背景知识,也将一定的篇幅让给了当代人久违的唐宋诗歌。

  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小一册的《故宫日历》,365页的篇幅中,竟收入8万4千字、609幅图。除故宫博物院外,涉及国内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以及国外很多博物馆,涉及50家收藏单位、收藏地或私人藏家。而每一张图片的版权都是清晰明确的,关于图片的来源,均在文物索引中加以标明。这是大家齐心协力、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在郑欣淼院长的帮助下,陕西历史博物馆给予了帮助支持。除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官方供图,少量图片由冯方宇、朱若麟等友人提供,剩余的大部分图片都是由华胥本人拍摄供图。这些丰富的图片,都是华胥多年间赴各地,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参观博物馆时所拍摄的。《故宫日历》2014年4月18日所选取的一件彩绘仕女骑马俑,便是他在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所拍摄,说明文字这样写道:“马上仕女,来自何方?或许正是曲江宴罢,微醺上马,踏花而归,蹄下生香……这件大约制作于开元、天宝年间的骑马女俑,动态之美,着实动人心魄。然而作为辗转入藏博物馆,只有上一任收藏者记录的出土文物,却因来源不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在历史价值乃至真实性上大打折扣。这大约也是多数海外博物馆所藏中国出土文物的一大通病——美则美矣,却是孤立的无源之水。它们在美、加、欧、日各大博物馆的展柜中展现着东方之美,但同时也无言地揭示出近代以来始终未能愈合的出土文物流失之痛。”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华胥在动笔撰写每一条说明文字前,总会查阅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章资料,认真思考、细心甄别。撰文时严谨又不失与古人神接的意趣;引人深思又不禁让人会心一笑。《故宫日历》2014年4月21日、24日,选取的是《虢国夫人游春图》,21日,呈现全卷,重点表现卷首着男装者的局部。24日截取了六个马儿面部的局部。他分别写道:“张萱擅长绮罗人物。此图虽非原作,亦为宋徽宗赵佶摹本,再加上往往被人与杜甫名篇《丽人行》相联系,故成久负盛名之作。画技高超自不待言,虢国夫人为画中何人乃无定论。有人从构图认定为中后部着红裙者,有人从装束和马匹装饰推断为卷首着男装且坐骑剪三花、垂红缨者,也有人从张祜《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之句猜测为卷后部护持女童、似未傅粉之老妪……可谓众说纷纭,却也都难以绝对令人信服。你以为呢?”“此图重点虽在绮罗人物,但马匹刻画,不论眼目神情还是鞍鞯障泥,皆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这些健硕的马儿,好像也在向画外觑看揣度,有谁猜对了我家主人呢?”

  细细揣摩画中六匹马可爱的眼神表情,定会思考画中谁是“虢国夫人”。而华胥在文中虽未直接作答,但已将自己的答案暗含其中了。

  引人入胜、值得玩味之处,还远不止于此,书中与马有关的文物还包括:何家村窖藏舞马衔杯鎏金银壶、甘肃雷台汉墓青铜马踏飞燕、西汉白玉羽人骑马、阿斯塔纳出土的彩绘木马与仕女俑、鹦鹉杯与鸬鹚杓实物、远涉重洋的唐代韩幹绘照夜白或架鹞或斗豹的各种人马俑、离散又回归的圆明园十二兽首之马首……

  为了找到一件最合适的藏品,他总是先从心里的印象找,再从几个硬盘乃至厚厚一叠光盘中陆续寻找,对于日历编排庞大的工作量来说,虽是细枝末节,但也是巨大的工程。为此他常要工作到深夜、黎明。图片找到后,又是后续的调整,毕竟是在展厅环境拍摄的文物图片,受限于各种条件,于是抠图、调整、反复校色,很多时候,都需要他亲自指导、把关……还有那些仔细构图耐心截取的局部,反复斟酌参照文物手绘的生肖logo,每一页不断打磨力求极致的版式设计,创造性提出的日期页版式编排方式、增设索引、“歴”字说明等内容,支持并指导增加现代节日、国际性的纪念日,鼓励我们在集字方面继续拓展、增加节日与节气的碑帖集字等……处处都有他的匠心巧思。

  常常是,在工厂盯改,改完最后一个字,交付印刷,推开家门时,天色已蒙蒙亮……

华胥拍摄的版故宫日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华胥摄影-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染牙水仙盆景。

  华胥在编书之余,还活跃在微博上,亲力亲为与读者交流互动,并发起“故宫日历随手拍”等多个活动。作为发起者,他在春节探亲期间,到茂陵等处,也拍下“马踏匈奴”石雕、西汉鎏金铜马等文物与书页相映成趣的画面,乐在其中。

  华胥最后一年参与编纂的《故宫日历》,是2015年版“美意延祥年”一册,那时,“故宫热”尚未到来,而《故宫日历》年发行量超过21万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越来越多的读者也开始了与《故宫日历》的故事。有一位台湾的女读者,2012年与《故宫日历》相遇,她与女儿每晚的亲子阅读,就是这本“山水有清音”,在她分享的照片中,宫墙红布封面上是她与女儿的“大手拉小手”。还有通过《故宫日历》传情、终成眷属的情侣读者;以《故宫日历》为背景、装点每日生活的读者……

  十一月的一天,路过书店,迎门处已摆放着各种日历书,是啊,新的一年又近了。回首来时路,从第一年第一册出版至今,已过去十二个年头了。看到有了一众兄弟姐妹的《故宫日历》,不免想起曾经与华胥并肩编书的时光,心里自问自答,谁会知道,或是记得曾为此付出辛劳的华胥?至少我会。又想起华胥淡淡的莞尔一笑,我明白,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艺术的种子,早已在越来越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前不久,十二年日历典藏版套装面世,传荣老师说“看到心里一惊,时光那么久、那么快”。图书发布会上,王亚民先生在致辞中说:“特别应该感谢的还有华胥,《故宫日历》前几期,主要是华胥编纂,收集、梳理、文字的加工等工作都由他个人的精神和努力来完成,他为《故宫日历》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他可以称得上是身在宫外的故宫人。

  撰文期间,做了一个梦,梦到一匹俊美的白色翼马,向大地顾盼回首,而后向着皎洁的明月飞驰而去。我在仰望中,百感交集……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王冠良

流程编辑 邰绍峰

农历癸卯兔年共有384天呐!

家人们您知道吗?农历癸卯兔年是闰年,全年有384天呐!

这个不是我说的啊,这是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的。他说这个农历和公历那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还有历法规制。

公历每四年设一个闰年,那咋看是不是闰年呢?通常情况下看这个年数能不能被4除尽,如果能被4除尽的那就是闰年,闰年二月份就有29天。那如果除不尽就是平年,二月份就有28天。

各位看2013年它不能被4除尽,所以是平年,一共有365天,这是公历,那农历就不一样了。这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周期做依据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大约是29.53天。那全年一般是354天或者是355天,比公历的365天或者是366天少了11天,那咋办啊?

为了让农历年的长度和公历年的长度接近,所以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有闰月的那一年一共有13个月,那全年就有384天或者是385天了。这一年也叫做闰年。

所以你看从咱们的天文年历上也能看到,农历的2023年是被安排进了一个闰二月,所以农历的癸卯兔年全年一共有384天。它是从2023年的1月22号开始到2024年2月9号才结束。而且由于农历的癸卯兔年天数特别多,这使农历年也出现了两个立春的现象,也就是一年两头春,也叫双春年。

有人就说了,这双春年是不是有特别的寓意呢?无论是双春年还是单春年,还是无春年,这都是正常的历法现象,跟吉凶福祸没关系。家人们虽然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不过小芒在这里还是要借双春年祝福所有支持小芒的朋友们,祝大家2023年收入翻番,健康翻番。

年龄还可以虚三、四岁?你需要了解的阴阳历区别和纪时方法

闰余成岁,律召调阳。这“闰余成岁”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这是成语,典出《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句话怎么翻译?是不是“把四季用闰月修正之后构成一个准确的年”?如何修正呢?就是把阴历相对阳历不足的天数,几年间凑足了一个月,就成为一个闰月,放在一年里。把这句话加在译文里,有点长,但整句话的意思,用文言表达是不是“以闰余足月校四时定年”?这里是“闰余成月”的意思,并没有“闰余成岁”表达呀?!

所以,如果说“闰余成岁”是一个成语,那么,它的源出应该是《千字文》,而不是《尚书·尧典》,因为文意不合。

《尚书》书影

“闰余成岁”怎么解释?那么,我们就从东坡先生的年龄慢慢说起。

苏东坡(1037年1月——1101年8月),关于他的年龄,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如果按可以查到的公开资料,看他的出生年份算一下,很明显,应该是64岁,但是有人说他66岁离世,这两种说法都有不少的支持者。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上说,苏东坡生于1036年,如果按此年份计算,苏东坡应该于65岁逝世。

东坡先生的年龄之争,有历法的原因,也有民间年龄计算的原因。

先看历法的原因。

东坡生于北宋仁宗年间景祐三年腊月,这一年,是鼠年,也就是说,嘉佑三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公元1036年,所以,林语堂先生或许认为,嘉佑三年,自然就是公元1036年了!然而,这是阴历的算法,当阴历的下一年,也就是牛年到来之前,公历却先一步进入了新的一年——公元1037年。

林语堂

公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先了解几个天文名词:赤道、白道、和黄道。

天文学上把整个天体想象做一个“天球”。

地球绕地轴自转,表面上的点所画出的最长圆周线,就定为赤道。其中,朝向太阳的一面,就称为“昼”,背向太阳的一面就称为“夜”,地球自转,经过一个昼夜变化,就称为“一日”。

月球绕地球公转所经过的圆,就叫做白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所经过的圆,就叫黄道。

由于万有引力的存在,月球对地球上的海水形成涨潮的现象,这是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反过来,地球也会对月球产生影响,虽然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但也会让月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并对其进行锁定,叫做“潮汐锁定”,在潮汐锁定的作用下,月球永远是一个面朝向地球。这样,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于是在地球上观察,月球的正对地球一面就会有明暗盈亏变化,这样,从看到完全的反光,到完全看不到反光的一个明暗变化,就是一个“月相”,一个月相变化所经历的时间,就叫“一月”。

月相

地球在黄道上绕太阳公转360度,就称为一年。

太阳,天文学上叫“日”,以太阳为参照系的历法,就叫日历,也叫“太阳历”,简称“阳历”,这种历法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为比较准确的历法,所以也叫“公历”。“元”,古汉语中有“第一”的含义,比如“元年”、“元日”、“元旦”等。如何记载过了一年呢?常常选用一年的第一天作为标记,所以纪年也常常叫做“纪元”,记载第一日嘛!因而公历纪年也称作“公元”,公历纪元的简称。成立后,1912年开始用公元纪年,由于这种历法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所以也叫“西元”。从这一年开始,公元一月一日定为新年第一天,民间俗称“阳历年”,而传统的“正月初一”这个新年的第一天,则顺应,定为四大节的首个节日:春节(另外有夏节端午、秋节中秋、冬节冬至三个节日)。

在阳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经过了地球自转的365个整数倍数,还有富余时间,也就是一年约是365天,每经过四年,富余的时间就又凑足了一天,所以,公元规定,一年中,1,3,5,7,8,10,12六个月每个月31天,2月28天,其余月份30天,这样,每年365天,当年份能被4整除的时候,就多安排一天,加到2月份,这样2月份就是29天。历法上,把安排多余的时间叫做“闰”,2月多一天,就是“闰日”,有“闰”时间的年份,就叫“闰年”,比如2004年,能被4整除,这一年就是阳历的“闰年”,其中,2月是闰月,因为有29日这个闰日。但是,这样的算法还是有误差,为了校准误差,就规定,能被4整除,如果同时又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不设为闰年,比如,公元1900年就不是闰年,但如果能被100整除,同时又能够被400整除,那么,这一年还是闰年,比如2000年就是闰年。

太阴,天文学上叫做“月”,民间俗称月亮。以太阴为参照系,就叫做“太阴历”,简称“阴历”。相较于阳历,月相的变化比日相明显的多,很便于人们观察和区别,这种历法被我国古代先民用于农业生产,因而也叫做农历。

在阴历中,一个月相变化所用的时间,约是29天多而不足30天(29.53059天),所以纯阴历规定大小月间隔设置,大月30天,小月29天,而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其实是经过校准了的“阴阳合历”,这种历法的大小月,是经过推算之后确定的,大小月的设置并不是这样。

农历的初一,是"以朔定月”的,即月亮全黑的一面在地球中间的那一天定为每月的初一。由于误差的存在,满月并不一定是每个月的十五,也可能是十六。民间看月亮确定本月的大小月,有句谚语:大二小三,月亮半边。就是太阳落下,天空西边如果初二能看到半边月亮,则本月是大月,如果是初三才能看到,那就是小月。

阴历一年,大约经过12个整数月(354或355天),这样,和阳历相比较,每年都要少算十来天,大约三年就凑足了一个月,于是在这一年设置一个“闰月”,这个“闰月”和阳历的“闰月”不是一个意思,这个闰月整多出了一个月,于是出现了一年十三个月的现象。然而这样的计算至少粗略的误差校准,所以民间有“三年两头闰,忽闰忽不闰”的说法。

无论一个月29天或30天,大小月校准之后都会有一个0.03059天的误差,这个误差凑足一天的时候,就加到有闰月的那个年份,如果所闰之月是29天的小月,那么加上一天就变成了大月。由于根据月相,每月的初一是固定的月相,所以大小月的安排就不能固定,因而会有连续的大月或小月。例如,1824年,八,九,十,十一月都是大月。

如何确定闰月该安排在哪一年、哪一月呢?

农历,一年分为24节气,对应于地球在黄道上的具置。其中,上半个月出现的叫“节”,下半月出现的叫“气”,当一个月“有节无气”的时候,就该安排闰月了。闰月的频率比较精确一点的是“十七年九闰”。

农历的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2013年日历

我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的国度,因而农历有着很深的基础,这种历法自然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一些观念,也有着基于此的农业谚语。比如谚语: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刚开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雨是麦子霜,有钱难买五月旱。这里的月份,都是指的农历。

对于人们观念的影响,比如过生日,许多人过的都是农历的生日,过年,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

对于历法的记录,在我国,古人并不是连续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年号纪年,一种是干支纪年。

朝代的更迭,在民间叫做“改朝换代”。而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年号,有的皇帝会改元好几次。一旦皇帝确定了年号,百姓就会在这个年号下记录每一天,每一日,而皇帝更换了年号,这种记录日子的方法也相应的改变,民间叫做“改天换日”。

特殊情况下,年号的更改伴随着朝代的更迭,新宣布成立,旧仍然坚持存在,或者,不同的割据同时称帝建元,这样,不同朝代的两个年号,就会出现在不同文献中的重叠使用,不同的年号,记录的是同一个时间。

连续在位几十年的皇帝比较少,几十年不改年号的皇帝就更少了,人们为了便于记录连续的时间,更直观的感受不同的时间前后,就采用了循环的干支纪年,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使用,六十个组合为一个循环。这种方法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也可以纪日。

以上,都是基于农历的纪年方式。

关于过年,古人过年的时间是有变化的,比如十月、十二月,都曾经是新年的开始月份。从汉武帝开始,新年从正月,也就是一月开始。从此,中国的新年,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这个新年,我们过了两千多年!有人认为,传统的十二地支对应的十二属相,是不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2015年山东“汉武帝”祭祀表演

但有人认为是从汉朝开始的,也有人认为这要稍晚一些,但,无论如何,这种与地支对应的十二属性,是基于农历的。所以,有人认为新生儿的属相是用公历确定的,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公历没有干支纪年。两个属相的交界点,当年的除夕和新年春节的交界点。

我们继续说年龄的问题。

传统上,我们表示有,就用数字记录,没有,就不记录呗!所以,传统上的自然数,就是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0是不属于自然数的。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老师反复训练我们,0不是自然数。但是,西方国家的观念认为,0是属于自然数的,为了便于和世界交流,1993年,我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规定,0属于自然数。既然是规定,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好比为了编程,规定“红色大于绿色”,或者“凳子大于椅子”。然而,尽管有规定,民间还是习惯上并不把0当做自然数,比如,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岁,或者直接说孩子几个月了,出生几天了,没有人说孩子出生第0天,除了填表,也基本上听不到孩子0岁了这样的说法。

年和岁,有时候表示时间跨度,有时候表示时间节点,有时候表示经过“年”这个节点的个数。传统上,我们的年龄,就是指经过几个“年”这个节点的,比如,新生儿除夕一出生,就记作一岁,传统说法是“天生就是一岁”,古人认为,人是上天的“创造”,“天生我才必有用”嘛!然后过了零点,进入新年,这样,孩子就两岁了,虽然还没满24小时的一天!但是,在孩子没满月之前,通常说孩子的日龄,没满周岁之前,都是说孩子几个月了,通常不说孩子的年龄,而是说月龄,当孩子满周岁之后,这样的年龄就加了进来。于是,不少人认为,腊月生人的孩子,虚两岁!

那么,什么是虚岁?一个人到底应该虚几岁?

关于虚几岁,国家并无规定,正规的文件或档案,没有虚岁的说法,都是计算周岁。

那么,民间的习惯是虚几岁呢?

多数情况下,民间都是凭感觉, 除了腊月生日之外,多数认为虚一岁。

为什么要虚这样一岁?因为一个人真正的生命起点,是从胎儿就开始的,在母亲体内的时间,也是要计算进去的,所以有了虚岁的说法。而脱离母体之后,真正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所以从此时开始,计算周岁。

虚岁,有着不实的,有误差的意思,虚岁,也可以理解成误差在一岁范围内的意思。比如上半年五月出生的孩子,全年说两(虚)岁,和周岁误差都在一岁之内。而后半年出生,比如八月,全年说孩子两(虚)岁,一到七月之间,并不满一周岁,这样就超出了一岁的误差。所以,严格说来,后半年出生的孩子,都应该向虚两岁靠拢,但是,民间习惯上只把腊月出生的孩子虚两岁。

我们再回到东坡先生的年龄问题上。

鼠年出生的东坡,在整个牛年,都是两岁,在八月也是两岁,之所以以八月为例,是因为东坡先生于八月去世八月,没有跨年的问题。也就是说,公历1037年的八月份,东坡先生是两(虚)岁,那么,按此算法,1101年的八月,东坡先生应该是65岁!那,六十六岁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苏东坡雕像

关于人离世后年龄的计算,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的地区说,天生一岁,地长一岁,所以,入土的时候,是虚岁加一岁。

也有的地区说人过世之后,要多算一点,天生地长之外,再多加一岁,叫“算大数”,并且把这种年龄写在白色的灯笼上挂起来。

还有的地区,是虚增四岁的,是说天生一岁,地长一岁,妈给一岁,爹加一岁。

上面都是一些地方传说,细考,不一定有历法根据。

回到文章开头:闰余成岁。

古人认为,长寿是一种福气,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之一嘛!

按农历讲,一年十二个月。每过一段时间,就多加一个月。古人认为,多出来的这一个月,是上天对人的恩赐。每当累加的月数等于十二的时候,就相当于上天赐给了自己一岁,或者说,把这些富余的月份闰集起来,就又组合成了一岁,这不就是“闰余成岁”吗?

有福气的人,岁月在享受中度过,所以,长寿的人去世,用“享年”。而福气不旺的人,寿命就不会很长,因而用“得年”。

那么,农历的闰月,攒够十二个月需要多长时间呢?按十七年九闰的算法,大约需要22.67年,如果寿数没有过花甲,这被认为是年龄没有“周天”,如此,也就没资格领取上天的恩赐了!

所以,六十岁之后的人过世,是要加上上天恩赐的年龄的!但是,不足十二个月的不累进年龄。

如此,东坡先生的年龄是不是应该"享年六十六岁”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