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耘是什么意思(耕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6 17:27:50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牛”转乾坤!艺术史为何钟情于十二生肖中的它

作者:白未闻

农历辛丑年是十二生肖年中的牛年。当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充满诸多磨难的鼠年后,便格外盼望着新的一年可以“牛”转乾坤,气象一新;人们都期冀于这个象征勤劳和淳朴的动物,能够为2021年带来平安、富足与祥和。

牛为“六畜”之首,其对于农耕社会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中外的文学史和艺术史中常常可见其身影。在唐代诗圣杜甫的《卖炭翁》中,牛是古代底层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化身(“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在鲁迅的名篇《自嘲》中,牛又是奉献精神的最佳代言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北朝民歌《敕勒川》里,牛是北国苍茫天地中的勃勃生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在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虽无对牛的直接描写,它却似乎已经自然嵌入在我们对于江南一带如画风景和淳朴民情的想象之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西方的神话、宗教与艺术中,也同样活跃着牛的身影。

总之,牛便是这样一种可亲、可爱的生灵,在传统的农耕经济中扮演着任谁也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它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也寄身于古往今来无数的文物与艺术作品间。

勤劳的生灵:《耕织图》里的牛

牛具有食用、祭祀、骑乘等多重功能,但其最重要的功能,应当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古人往往以农耕与蚕织这两项农村重要的经济事业并举,并创作出诗文与图像相配合的《耕织图》,以劝勉百姓努力劳作、推广耕织技术,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意;同时提醒当时的贵族阶层必须重视农业并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需具备“相彼贤达,犹勤陇亩”之精神。而在这些生动明快的乡村图景中,必少不得最重要的农耕劳力——牛。

至晚至宋代,《耕织图》便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系统化的图式。到了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进入高峰,康熙帝曾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绘《耕织图》,强调“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民之苦”,要人们“敦崇本业,勤以谋之,俭以积之”,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等几代皇帝均有不同类型、不同版本的《耕织图》问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四十六开《胤禛耕织图册》,是后来的雍正帝尚为皇子时请画师绘制的。册中表现耕、织的图画各占23幅,每一幅上部为胤禛所书诗句,下部为不同的耕织步骤。其中,第二幅“耕”、第三幅“耙耨”、第四幅“耖”、第五幅“碌碡”的画面中,均可见生动的耕牛劳作场景。所谓“耕”便指驱动耕牛,用犁翻地松土;“耙耨”指利用带钉齿的耙子除草松土;“耖”是把大土块切碎,初步平整水田的步骤;“碌碡” 则指布秧前将水田作最后整平的准备工作。这四幅画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在水田耕作播种育秧前的各项步骤中,牛是如何发挥其巨大作用的。这组册页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胤禛将自己绘成了农夫的样子出现于每一幅画面中;他或许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阿玛号召的积极响应,以期能够得到皇父的垂爱。

“耕” “耙耨” “耖”三幅中,角长体壮的耕牛均被描绘为缩颈耸肩、迈腿欲行的样子,似乎正在使出全部气力,拖动着各式农具,于田间勤勉劳作。而“碌碡”一页中,青牛则扭头回首看向化身为农夫的胤禛,似乎已颇为疲累,欲向主人讨得片刻休憩。四头牛茸茸的尾巴都垂荡在两股之间,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笔下有关于“戴嵩画牛”的小故事:据说当斗牛在角上用力时,其尾巴应该夹在两股之间,而非左右摇晃。不知《胤禛耕织图册》中的牛,是否在繁忙的农耕时,还有余力晃动它们身后的尾巴?

财富的象征:贮贝器上的牛

或许正因牛作为重要生产力,对于以稻作生产为主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逐渐进入人们的信仰体系,成为某种力量或财富的象征。

古代青铜器上出现牛的案例不少,但最具特色、最能够反映人们如何将牛作为神力与财富象征的,莫过于滇国的青铜器。滇国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其大约存在于战国早期而消亡于西汉初年,疆域主要为今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滇族人生产的青铜器中,牛与虎是最为常见的动物装饰题材。如果我们今天去往云南省博物馆参观,会发现一大批云南地区出土的、带有牛的形象的精彩文物:牛虎铜案、牛纹铜鼓、猛虎袭牛铜枕、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五牛铜针线盒、立牛曲管铜葫芦笙、虎噬牛长柄铜勺……他们造型奇特,状物生动,无不反映出古滇族人民瑰丽的艺术想象和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其中,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是一件尤为重要的珍贵文物,曾于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堪称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贮贝器是滇族特有的一种青铜器类型,顾名思义,是用来贮藏贝壳(贝币)的。对于远离海洋的云南地区来说,贝壳是珍罕之物,可以作为货币通行。存放贝币的器物,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储蓄罐。它往往呈叠鼓形或束腰圆筒形,束腰圆筒形的器身两侧常装饰虎形的双耳,器盖上则装饰有数量不等的长角铜牛。云南省博所藏的这件贮贝器约制于西汉时期,器盖上四头气魄雄壮的牛围绕着正中一位乘马骑士,骑士与马共铸于高出牛身的立柱之上,人物头梳椎髻,腰佩长剑,通体鎏金,显然地位煊赫,很有可能是一位古滇国皇族成员。围绕骑士的牛背后鬐甲部位(颈脊与背脊之间的隆突部位)皆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隆起,这意味着它们应是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牛种——瘤牛。其肉质肥美,是一种可以被食用的家畜,也是滇文化中常用作祭祀的主要牺牲。食用和祭祀的重要功能,使得滇人眼中的牛也逐渐成为了某种神性与财富的象征,故而将其形象与储藏财富的贮贝器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天神的化身:公主的乘骑

在西方的神话与宗教中,亦不乏与牛有关的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腓尼基国的公主欧罗巴容颜娇美,天神宙斯垂涎其美貌,化为一头高贵华丽的公牛混入国王的牛群,并诱使公主骑上牛背,随后驰入大海,将欧罗巴带离故土,并在一片崭新的大陆上与公主结合。这片大陆便以公主的名字命名为欧罗巴——也就是今天的欧洲。宙斯化身而成的公牛则被升入天界,成为众所周知的、黄道十二星座中的金牛座。这个绮丽的神话吸引了包括委罗内塞、居斯塔夫·莫罗、提香、伦勃朗、马蒂斯等众多艺术家将其作为画作的题材加以表现。以伦勃朗的画作《诱拐欧罗巴》为例,在这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其实很少尝试就神话题材进行创作。而在这幅画中,他充分展示了对戏剧化光影效果的熟练运用:在乌云笼罩的阴沉天空下,两束光分别照亮了故事中的两组人物,即骑着雪白公牛,正惊恐回望的欧罗巴公主,以及水边她惊恐又无奈的女伴们。天神化为的公牛扬起骄傲的尾巴,迈开雄健的双蹄,似乎正要从画面的左下角跃出,涉过宽广的水域,抵达另一片大陆。整幅画如同一出戏剧中的最高潮一幕,公主回首的目光似乎成为了她与她过往熟悉生活的唯一羁绊,而她的未来则将在命运女神的指引下,被胯下的公牛所永远改变。

顺着宙斯化身成为的公牛说开去——自从这头美丽的公牛被认为是天上的金牛座之后,又在罗马帝国时期人们信仰的宗教中变化出新的图式。如果参观过2017年曾经轰动京沪两地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你或许会对其中一尊大理石“密特拉屠牛像”存有印象。它刻画了一个带着罗马式帽子、穿着东方式裙子的年轻男子,左手掰起一头公牛的牛头,右手上的刀正刺进牛的身体。在牛的侧方,有一只狗和一条蛇正在舔舐公牛流淌的血液,还有一只蝎子正处于牛的身下。这名男子正是密特拉神(Mithras)。这尊神秘的屠牛雕塑类似于一种具象化的星图,其中每一个符号都代表着一个星体或者星座:如白牛代表金牛座、蛇代表长蛇座、狗代表小犬座、蝎子代表天蝎座等等,而密特拉神本人的穿戴则类似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英仙座)。牛的形象,或许代表着人类在农耕社会中频繁利用其进行祈求丰产的祭祀,显示着牛作为祭祀牺牲的重要作用;而密特拉神正通过杀死公牛的方式,创造着新的宇宙秩序与新一轮的生命循环(牛的伤口处往往会被表现为长出葡萄和麦穗,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

在《圣经》中,依然能找到牛的影子。《出埃及记》篇中,当摩西上西奈山领受十诫时,以色列人经过漫长的等待变得焦躁不安。摩西的兄长亚伦便用纯金首饰打造了一只金牛犊,并宣称这是领大家出埃及的神。耶和华得知,为人们崇拜异神而震怒。这个《圣经》中的故事也曾作为一个经典的绘画题材在许多艺术家的笔下被表现。17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尼古拉斯·普桑便创作过一幅与之有关的大型作品:一座金牛雕像显眼得耸立在画面中上部,前景中人头攒动,大家纷纷围绕着这异神狂欢起舞,而始作俑者亚伦则身穿白袍,立于金牛犊雕像的前方。画面后方左侧的背景中,刚从西奈山下来的摩西被描绘得相当渺小,他见到此情此景,正愤怒地将自己手中写有十诫的法版砸在地上。画面中的金牛被普桑处理为一头成年的公牛而非《圣经》中原本记载的牛犊。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牛与西方宗教、神话与艺术之间独特而紧密的关系,以及牛对力量、丰收、财富等内涵的隐喻。

殊异的意趣:东西方画“牛”

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土壤赋予了牛在其中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对牛的艺术表现亦是如此:中西画牛,大有异趣。

如果只能在灿如星斗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选出一幅最具代表性的、描绘牛的作品,那也许便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唐代牛畜类绘画不少,画牛题材的流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农耕事业的高度发展。韩滉是活跃在唐朝中期的政治家,曾任宰相及两浙节度使等要职,也工于书法和绘画。人们称其画牛“落笔绝人” “稀世名笔”,足见对其功力的高度肯定。

《五牛图》中绘有五条大牛,毛色、形态各异,画家用较粗的线条勾勒出牛的肌肉走向,牛背、垂胡(牛喉下垂着的褶皱)、牛腹、牛腿的线条感各不相同,体现出韩滉观察生活的细致眼光与老辣的笔下功夫。居中的一头酱色牛正面朝向画外,构图角度为传统书画中所鲜见,也更显示出画家对于牛畜不同视角的表现能力和对立体感的把握。画面最左侧的牛带着络头,表现了牛在古代的骑乘功能。有学者认为,这是韩滉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寓意人间的苦乐不均,表达了作者对于农民疾苦的同情。在这样一幅看似题材简单的作品中,竟也蕴含着画家深沉又复杂的感情。

而要说到西方画家画牛的代表,毕加索不可被忽略——毕竟,他来自于具有斗牛传统的国度西班牙,热情又残酷的斗牛活动影响着他的许多创作。1946年1月,他画下了一幅如同“一笔画”般极为简练的《公牛》,但在此之前,他曾经十一易其稿,公牛的形态从具体的形态逐渐走向几何形状的解构,并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删去不必要的修饰而保留最具特征性的关键线条,最终才得以形成单纯如儿童画一般的效果,让人不禁想起距今一万多年的西班牙古老岩画《野牛图》。毕加索曾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形似显然已非其所求,这一组关于牛的绘画似乎正是他探索艺术之路的缩影。而这与韩滉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状物方式,相去甚远。

而谁又能说,这不是 “牛”在艺术中的两种不同表现呢?勤劳、敦厚、忠诚、有力、本分……我们给牛赋予了太多不同的意涵,牛在全球的艺术和文化中也呈现出了太多丰富的形态。今年,它又必将格外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每一个人度过踏实的一年、丰收的一年。(白未闻)

来源: 文汇报

展讯|千耦其耘——梁耘师生作品展即将在西安天然汇美术馆开展

千耦其耘——梁耘师生作品展

【参展画家】

梁耘、张岗、王肖峰、武振社、岳沉、赵清、涂宏、李金玉、李晓鹏、李咏兴、穆建朝、冯印平、孔向阳、景平、李宝欣、穆双喜、程言永

【学术支持】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科技大学艺术系、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

【主办单位】

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

【承办单位】

天然汇艺术馆

【学术主持】

张 渝

【开幕时间】

2019年11月17日上午10:00

【展览地点】

天然汇艺术馆(西安市公园南路公园壹号2号楼5-6层)

【展览时间】

2019年11月17日——2019年11月24日

梁耘老师及部分学生在天然汇艺术馆“逢园”留影

千耦其耘

——写给梁耘师生作品展

文/张渝

《诗经》中最壮观、最齐心的场面是“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如此场面像极梁耘先生及其弟子外出的写生与创作。基于此,我选择“千耦其耘”命名“梁耘师生作品展”。

耦,两个人在一起耕地。如此传统的劳作方式事实上也是中国画传统意义上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如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绝对主流、成建制的学院教育模式之外,是否还有其存在的意义?

我以为有。这方面,我们只要看看从未上过美院的赵望云先生三大弟子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人的创作及其成就即可明了。而这也是梁耘先生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地坚持用师傅带徒弟方式传承艺术的原因所在。

在《老笔梁耘》那篇文章里,我以“老笔”定位梁耘的艺术创作。

为什么要老?

因为“老”不仅意味着老道,而且昭示着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经验与人生经已近纯青之炉火。也只有在炉火纯青的境界中,我们才能看到艺术家的作品如陈年之酒、风霜之木、药淬之匕首。

年近古稀的梁耘虽然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但在绘画题材上却有着宽广的视角,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为。不过,从我个人的角度言,我还是更喜欢他的花鸟。具体点说,便是他笔下的柏树。“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唯其如此,最能体现梁耘老笔或者说老笔梁耘艺术特点的便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老柏树。这也是梁耘笔下,柏树最多也最好的原因所在。

梁耘的柏树,有清奇古怪的文人一路,颇似苏州司徒庙那组引无数文人竞折腰的古柏,但梁耘更多的作品强调的却是大气、正气和豪气。为强化如此气概,梁耘在艺术手法上首先抓住了枯笔与焦墨,然后由此生发,蔚然成观。

虽然柏树之清奇古怪,莫过于司徒庙的古柏,但要以粗壮、伟岸论,当以陕西黄帝陵、西蜀剑门关为最。我没有看过梁耘的写生稿或速写之类,但我相信他一定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否则,他的作品不会如目前这样气势撼人。

老之为老,当然在于老辣、老道,但少不了金石气的支撑。中国绘画史上以金石气入画的艺术家有很多,典型者却是清以后的事。其谱系大致如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从金石气入手,却又不放弃文人气,是梁耘艺术的一个特点。但是,金石气还不能涵括“老气”。如果仅有金石气,没有老道、老辣、老拙之气,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都不会成为今日之楷模。其实,不仅金石一道如此。讲求水墨晕染一路的画家亦离不开“老气”这个宝,比如朱屺瞻以及晚年刘海粟的作品。如果没了我所说的“老”,二人艺术不是不足观,而是可观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中国艺术精神中,不是不讲求“老”的审美境界,而是更多的时候用“苍古”二字替代了老拙的审美境界。古人崇尚的古雅、古淡、古朴、苍古等词描述的审美境界实际上就是 “老境”。艺术理论家朱良志说,老即是古,所谓“画之老境,最难其俦”。俦,伴侣、同辈、相同之意。“画之老境,最难其俦”是说绘画一道,最难抵达的境界就是“老境”。如果还有人嫌我所说的“老境”过于抽象的话,那就看看梁耘的画、看看梁耘笔下的老柏树。

梁耘这棵老柏树,沧桑与绿荫共在。开枝散叶,有了其学生们各自的风采。作为学生,武振社、程言永、张岗、赵清、涂宏、李咏兴、穆双喜、李金玉、李宝欣、冯印平、景平、岳沉、李晓鹏、王肖峰等十四位艺术家也都各有所成。但其总体风格基本在阳刚之壮美与阴柔之优美的融合。这些学生中,铁树开花者有之,发纤浓于简古者亦有之。而“长安画派”所形成的质朴、沉雄、厚重、大气的艺术风格也或多或少地成为这个群体共同的审美诉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群体的艺术家大多来自范宽的故乡——铜川。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之后,这些在铜川美协、画院分别担任领导职务的艺术家们又该如何继续自己的创作?

逐渐从“千耦其耘”过渡到“各自其耕”。

作为先生以及铜川画家群的学术带头人,梁耘一直要求自己的学生走自己的路。这也使我在其学生们作品中时而会看到梁耘先生之外的艺术家,比如崔振宽、罗平安等先生艺术影响因子的原因所在。传统文人的田园吟唱、边塞强音以及隐士清歌类的艺术范式在这批艺术家的作品里应有尽有。古人区分名家和大家时,做了范畴学意义上的划分:“清新、秀逸、冲远、和平、流丽、精工、庄严、奇峭,名家所擅,大家之所兼也。浩瀚、汪洋、错综、变幻、浑雄、豪宕、宏廓、沉深,大家所长,名家所短也。”纵观“千耦其耘”画家群的作品,其大多都在古人所说的“大家所长”之处,这是其优。但是,作为批评家,我也必须提醒的是,群体内一些画家的一些作品还存在粗糙、简单、幼稚之处。好在山高水长,好在鲁迅说过,唯其稚嫩,唯其希望所在。

耦 , 二人并耕。耘,除草、培土。“千耦其耘”的意思是众多的人在一起耕地除草。如此动作与场面,极似梁耘师生教学相长的写生和创作。在梁耘先生除草、培土式的教育中,铜川画家群不仅自我繁殖,而且各自增殖,如山梁上一棵又一棵的树。但是,不论如何增殖,一定要避免文人的小气和自以为是。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一起看唐代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如此典型的文人情调,很得佛系文人的喜爱。不过,吹了一夜的风,还是停留在芦花浅水的事实本身告诉我们,其看似潇洒的情调中,实质上是只求自得,不见大境。

面对“千耦其耘”展览以及以梁耘为首的画家群,如果我们有所期望或寄语的话,那就只有这一句: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部 分 作 品 欣 赏】

梁 耘

1943 年生于陕西蒲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陕西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2005 年组建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任该会主席。

1991 年,在陕西省美术馆举办“梁耘山水画展”展出作品百余幅,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与关注;

1992 年春节,在铜川市举办“梁耘山水画展”,引起轰动。

1994 年作品《雄立》参加全国第八届美展。

2002 年作品《春暖图》和《江岸人家》由国家邮政局印制成明信片全国发行。

2004 年《雄立》在《人民日报》发表。

2005 年,梁耘被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授予“当代画家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称号。作品及传略入编《中国美术名人名作博览》《书画家鉴览》《艺术英才》《中国书画鉴藏》《世纪丹青》《大家风采》《中国画》《墨色》等大型典籍。多年来,已有数百幅作品被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及海内外人士收藏。2013 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印出版《光荣绽放》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此书精选了中国 12 位实力派书画家。

2012 年 10 月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老笔梁耘山水画展”引起轰动,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与认可,崔振宽、程征、赵振川、罗平安等艺术家及评论界从不同角度高度赞扬“老笔”梁耘作品大气、正气、雄浑、深邃、厚重,具有时代精神,有很强冲击力和震撼力。

2018 年 4 月,“焦墨古柏绘心声”访著名画家梁耘专题片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播出。

2018 年 9 月,“焦墨古柏绘心声”访著名画家梁耘在国际广播电台对外播出,反响良好。

梁耘 初夏 136cm×68cm

梁耘 生生不息 180cm×98cm

梁耘 铁骨铮铮 136cm×68cm

梁耘 老窑居系列之二 136cm×68cm

张岗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铜川书画院院长。

张岗 家园 68cm×68cm

王肖峰

1966 年生,陕西西安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国学院研究员,西安天然汇艺术品收藏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肖峰 苗家村寨写生 180cm×98cm

武振社

副教授(二级美术师),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铜川市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铜川市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铜川市终南水墨画研究院院长、铜川市 2012 年政府命名的拔尖人才、铜川市王益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武振社 渭北土塬 180cm×98cm

岳沉

当 代 艺 术 家,1969 年生于陕西铜川。曾先后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高级研修班、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工作室。多次在铜川市举办个人画展及联展,作品形式多样,对油画、水墨、陶瓷、书法均有展示。近年来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作品《小岳绘画日记》《岳沉游画》《大岳千字文》《小岳太极图》等深受业内人士关注。

岳沉 迹象系列之一 29cm×25cm 水墨

赵清

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铜川市美术家协会党支部书记、铜川书画院副院长 。

作品六次入展文化部展览 出版《得与失赵清美术作品集》《花非花赵清画集》。

赵清 春之语 136cm×68cm

涂宏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铜川市美协副主席,铜川书画院特聘画家。多次参加陕西省及全国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多家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收藏。

涂宏 苍塬厚土家山情思 180cm×98cm

李金玉

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铜川市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铜川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李金玉 孟姜女故里 136cm×68cm

李晓鹏

1967 年 生, 陕 西 西 安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安天然汇艺术品收藏有限公司专职画家,赵振川先生入室弟子。1985 年从事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创作,曾长期临摹传统中国画。

李晓鹏 郁郁古槐苍苍劲骨 136cm×68cm

李咏兴

二级教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山水画院副院长,西安圣地书画院副院长。

李咏兴 百年树人 180cm×98cm

穆建朝

1972 年生,陕西杨凌人。1993 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97 年毕业获艺术学学士学位。国家二级美术师,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师从李云集、梁耘、崔振宽等先生。

穆建朝 苍苍横翠微 136cm×68cm

冯印平

1964 年生于铜川市印台区尧科村。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会员。

冯印平 冬日 136cm×68cm

孔向阳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山水画研究专业。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书画家协会理事,陕西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会员,西安老科协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艺术学院授课教师,专职职业书画家。

孔向阳 故乡的云 180cm×98cm

景平

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铜川市新区文联副主席。

景平 停车坐爱枫林晚 68cm×68cm

李宝欣

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大长安书画院院士、铜川市美协理事、铜川市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印台区美协副主席。

李宝欣 当午 136cm×68cm

穆双喜

1988 年生,学士学位,2011 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中石协画面石专委会副主任千石居水墨画院院长王益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铜川市“百青”文艺人才中国陈炉石(取名者)画的开拓者2011 年作品《黄土情怀》拍卖 5 万元并全部捐出作品多次被欧洲及国内藏家收藏。

穆双喜 陈炉石之史前文明 180cm×98cm

程言永

1972 年生于陕西省铜川市,祖籍江苏省沛县,学士学位。现任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陕西省美协理事,铜川市山水画研究会主席,铜川市美术家协会代理主席。

程言永 空山无意 136cm×68cm

匜簠斝甗卣盉鬲…… 来吧,请念出它们的名字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

长江万里青铜闪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些器物的身上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光,铭刻着你只能在影视剧里得见的朝耕暮耘、战火纷飞。但令人遗憾的是,你很可能连它们的名字都不会念。不信,请看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夏璐为你出的题——

簠(音同:辅)

古代祭祀、聚餐时,用来盛放谷物的器具,大多为长方形,上面有盖。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考叔父铜簠。

考叔父铜簠

鬲(音同:力)

古代煮饭用的炊食器,设计特点是“三足鼎立”且为中空,以便食物加热。一般器物颈部装饰有粗线饰饕餮纹,腹裆部饰双线人字纹。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鬲。

铜鬲

斝(音同:钾)

一种用来温酒的器皿,形状大多为三足、一把手。斝一般与爵配合使用,专向爵内注酒,兼作温酒器。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斝。

铜斝

甗(音同:演)

可用来烹饪、加热,同时也是礼器。器物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盛放食物,底部有小孔,下面部分用来注水,可以将其想象为现代的蒸锅。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甗。

铜甗

盉(音同:和)

一种古代的盛酒器和盛水器,聪明的古人也会用它来调和酒味的浓淡。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盉。

铜盉

敦(音同:对)

多用作食器、礼器,因形状大多为圆形,也被后人称作“西瓜鼎”。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嵌地几何云纹铜敦。

嵌地几何云纹铜敦

豆(音同:豆)

这不是一个生僻字,但其含义已经不是后世流传的名词,而是古代的一种食器和礼器,多为高脚形状。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深腹圆盘盖豆。

铜深腹圆盘盖豆

匜(音同:姨)

古人在祭祀、宴会开始前会先进行一个净手仪式,这个器物是专门用来装洗手水的,出水口大多为动物造型。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寒公孙爿訁父铜匜。

寒公孙爿訁父铜匜

簋(音同:鬼)

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大多为圆口,双耳,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簋。

铜簋

卣(音同:有)

中国古代酒器的一种,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外观上大多为圆形、椭圆形,器物上雕有精美工艺图案,部分器物带提手。具体样式可参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卣。

铜卣

温馨提示:

据夏璐介绍,有关于青铜器的生僻字远不止这10个,单独看文字不如结合文物一起“消化”。她强烈推荐文博爱好者前往省博“曾侯乙”展和“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展,一边看文物故事一边学习新字。(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官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篆书:默默耕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