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官事(官事悠悠难辨明不如息了且归耕解签)

时间:2024-02-07 16:43:04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前世今生(三十)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姓氏起源】

据《元和姓纂》所载,上古时,有一种官事叫“四岳”,是专管祭祀三山五岳的官。因为这四人精通天文地理,所以帝尧就让他们分管东南西北四方的星相和山川变化,以决定一年四季的划分,史称四岳。即后人神话传说中的四岳帝君。他们的后人即以岳为姓,即为岳氏。

【全国的分布】

岳姓发源于今山东济宁金乡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姓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明初,山西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陕西等地。清代以后,岳姓分布地更广,并有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岳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如今,岳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河南、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岳飞:字鹏举,后改谥忠武,相州汤阴(今属河南省)人,南宋军事家、抗金英雄。绍兴十一年,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

岳云:字应祥,号会卿,岳飞的长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英雄。年十二即随父征战,数立奇功,后与其父一同被冤杀。

岳珂: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文学家,岳飞的孙子。著有《金陀粹编》、《玉楮集》、《木呈史》、《愧郯录》等。

岳元声:字之初,号石帆,浙江嘉兴人,明代大臣。万历年间进士,最高职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因直言敢谏和不畏权臣魏忠贤而被革职。后潜心讲学,以“毋自欺”为主。著有《潜初子集》、《潜初杂集》等。

【姓氏文化】

《武穆遗书》

岳飞一生共有两部著作,一文一武。我们见到的多是其慷慨激昂的诗词歌赋和散文,即逝后被辑成的《穆遗文》);另一本就是威猛无比的岳家拳谱,即后来被辑成的《武穆遗书》。

据有关史料考证,岳飞去世前将拳谱传给两个儿子岳震和岳霆,后来两人隐居于湖北黄梅县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但是二人却秘而不宣,只是勤于操练。一直以来,岳家拳代代相传。1986年,岳飞第27代后裔、岳家拳的传人岳进参加了全国民间武术表演大会,最后他凭借岳家拳技压群雄,荣获金奖。从此深藏于民间的“岳家拳”和《武穆遗书》才得以重新露面。后来,深明大义的岳进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了国家。

【名人事迹】

荷叶粉蒸肉的由来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遇害后,当地的老百姓就用老酒和荤素菜肴到岳飞坟上祭祀。

有一次,有一人在为岳飞上坟的途中,不小心将用纸包着的熟肉纸包弄破了,于是他就顺手在西湖里摘了张新鲜荷叶,将肉包裹起来。祭祀回家后,此人就将剩下的肉连同荷叶包在一起蒸后食用。这个人吃完后发现原来用荷叶包着的肉,味道更加清香可口。

后来,当地老百姓传来传去都用此法将荷叶包肉供奉岳飞。当地的一些饭馆酒楼知道后,就用新鲜荷叶包肉,然后在加上各种各样的佐料,制成了荷叶粉蒸肉。自此,荷叶粉蒸肉流传下来。

【姓氏起源】

游姓溯源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以祖父字命氏,人称游皈。后来,游皈的弟弟游吉继郑国名相子产执掌国政,为郑国著名家族,奉子游为游姓始祖。

另据《左传》所记载,晋国桓庄二族有游姓。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灭亡后,原闽国王室为避免新统治者的迫害,也有改为游姓的。

【全国的分布】

游姓主要在其发源地河南境内发展繁衍。从唐朝末期五始,游姓在今我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福建的游姓,大多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当今游姓分布分散,尤以贵州、四川、湖北多此姓。

【姓氏名人】

游恭: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游酢:字定夫,建州(福建省)建阳人,北宋学者、哲学家。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他的主要成就,还在于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其代表作有《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

游日章:明代著名大臣、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他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寿:别号寿昌。他参加过镇南关起义、钦廉起义,素为所赏识。宣统三年广州起义时,年仅17岁的游寿,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姓氏文化】

立雪堂

“立雪堂”源于典故“程门立雪”。作为家教祖训,教育后代,同时也为了弘扬“程门立雪”精神,游氏后裔创建了“立雪堂”。“立雪堂”又名“萃群学校”,并作为各地宗亲前来寻根谒祖之处。

“立雪堂”位于福建省上杭县,于元末在塘背山建成,当时占地300多平方米。1996年,在海内外游氏裔孙的响应下,原址开始重建,于1997年举行了“立雪堂”竣工庆典。新建的游氏“立雪堂”,总占地390多平方米,仍按初建时式样分上、下厅。

新建的“立雪堂”比原貌更加宏伟壮丽。大门上方矗立着“程门立雪”四个大字,大门门额上写有“游氏家庙”四个大字。上厅前檐和外墙挂有台湾裔孙游月清撰写的“慎终追远”牌匾。下厅内设有书橱,摆放着《宋·游酢文集》、《游酢评传》等研究游酢的书刊,以供后人前来欣赏。

【名人事迹】

游宗谦求字明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游宗谦的人去探望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穉登。当时王穉登正在写字,没来得及与游宗谦寒暄。游宗谦感觉受到了冷落,心生怒气,便指着王穉登的字大骂道:“你以为你的字写得很好吗?要知道,在我们莆中一带都把它看得如粪土一样。”王穉登不气反而一笑。

游宗谦转身离开王家了,走到半路上,他一想自己是找人来求字的,如今这样空手回去了,不是没有达成目的吗?他还想求王穉登写一幅字,但是自己骂了人家,怎么好意思再回去呢?于是他让侍儿范鹿去求。范鹿来到王家后,说明了来意。王穉登也没有说话,只是提笔便写。写完,对范鹿说:“把字拿好了,见了你家相公,对他说:又担了几石粪便回家了。”

司马

【姓氏起源】

司马源于西周,是古代的官名,为最高军事长官。

据说周宣王时,重黎之后程伯休父,掌管朝中军队。在古代战争中,用马驾驶的战车是最先进的武器。在征伐徐夷的战斗中,程伯休父驾着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大胜而归。后来周宣王就任命他为司马,后一直以这作为官名沿用下去。后来程伯休父的子孙,就以他的官名为姓,成为复姓司马,奉程伯休父为司马氏的始祖。

【全国的分布】

司马姓主要发源于今天的河南地区。司马氏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如今,司马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江西、山西、贵州、福建等地为多。

【姓氏名人】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附近)人。他所编撰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为宣王。其孙司马炎即位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次子,西晋奠基者之一。司马昭有卓越军事才能,屡立战功。他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南充蓬安人,西汉文学家辞赋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美人赋》、《长门赋》等。

【姓氏文化】

《史记》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司马迁从10岁就开始学习古代典籍,20岁开始到祖国各地作长途旅游,观察社会,了解民情风俗,探究历史遗迹,这为他后来写《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在38岁时继承了父亲太史公的职位;42岁时准备写作《史记》。在这一年,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使得司马迁十分悲愤。他想到过死,但他又想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因此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到了55岁的时候,司马迁终于实现了他的宏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史记》。

《史记》记录了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时期,前后跨越3000多的年历史。全书130篇,分别是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而且对后世史学和文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名人事迹】

“冯”“同”一家

司马迁的故里位于陕西韩城嵬东乡龙门寨徐村。当初,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为保全家族,被迫先后改了姓。

长子司马临将“马“字左边加两个点,改姓冯;次子司马观将“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所以,徐村尽管没有了司马姓,但在村子里居住的冯姓、同姓其实都是司马迁的后代。

几千年来,很多冯、同二姓的人一直保持着同祭一祖、互不通婚的习俗,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

上官

【姓氏起源】

复姓上官与楚宗室同宗。春秋时期,楚庄王任用贤臣孙叔敖为宰相,从此楚国变得国富民强,很快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子公子兰,是朝中的上官大夫,并以贤名闻于世。后来公子兰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官名为姓,成为复姓上官,奉公子兰为复姓上官始祖。

【全国的分布】

上官姓发源于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唐初,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唐末,由于战乱,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如今,上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武进、湖南湘潭、山东临沂、浙江遂昌等地。

【姓氏名人】

上官桀:上邽(今甘肃天水)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因事情败露而被杀。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代女诗人。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上官仪的孙女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其诗作对仗工整,遣词华丽,成为当时文人学习的范文。

上官融:字仲川,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大臣。幼专词学,秀出流辈。天圣二年秋,广文馆举进士。著有《友人会谈录》3卷。

上官周:字文佐,号竹庄,后改名周,清代民间名画家,今福建省长汀人。他一生不求闻达,不附权贵,终生布衣。他善画人物,代表作有《晚笑堂画传》。

【姓氏文化】

上官体

所谓“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上官体的题材多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比较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因从小生长在南方的寺院,深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的影响。他非常擅长五言,且格律工整,所作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因为他当时位高权重,很多人纷纷效仿,世称“上官体”。

后来,南朝遗老虞世南对宫体诗的流弊有所察觉。他谏诅唐太宗创作宫体诗,是因为他早已从自己的人生沧桑中觉悟出:“此风不可长也”。但后来,他不仅没有能使唐太宗改变态度,而且最终连他自己也趋向于宫体诗。

【名人事迹】

上官婉儿论诗

有一年,唐中宗李显心情高兴,便去游宫中昆明池。唐中宗在昆明池边赋了一首诗,群臣纷纷奉命和诗,大约有百余篇。唐中宗下令在帐殿前搭上彩楼,命上官婉儿在楼上选一首最好的诗作为御制歌的歌词。

群臣都集结于楼下。不一会儿的工夫,纸落如飞,都是落选之诗。群臣各自离开了,只有宋之问、沈佺期的诗篇没有丢下。又过一会儿,一张纸片飞落。大家竞相取来观看,乃是沈佺期的诗。

沈佺期很是不服,便问上官婉儿自己落选的原因。上官婉儿这样说:“两诗旗鼓相当,但沈佺期的诗结尾是‘微臣雕朽质,羞睹碗章材’,词气已经枯竭。宋诗结尾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结尾仍然高昂有力。”一席话让沈佺期对上官婉儿佩服之至,便不再与之争辩了。

欧阳

【姓氏起源】

欧阳姓来源主要以封地为名。战国初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来终于灭掉了吴国,报了兵败被俘为奴之耻,成为一代霸主。到了他的六世孙无疆时,打算重振勾践的雄风,于是他派兵攻打齐国。当时齐国派说客到越国对无疆说:“大王要称霸,就应该去打楚国。楚国地大物博,打胜了,可做天下之王,即使不能胜,也能得到与楚为敌的魏、韩等国的支持,能获得民心的拥戴,同样也可称霸。现楚国招兵都在外打仗,正是你出兵的大好时机,你何不乘虚而入呢?”

无疆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他就掉过头去攻打楚国。不料自己却被楚国打得大败,无疆自己也被打死了。无疆死前未来得及立太子,因此在谁继位的问题上他的几个儿子各不相让,最后各人占了一块地盘,越国就此四分五裂,国力渐渐衰落。其中无疆的二儿子蹄,占据是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省吴兴县南),因山之南为阳,所以蹄就自封为欧阳侯。其后他的子孙便以地为姓,成为复姓欧阳。

【全国的分布】

欧阳氏发源于今浙江湖州。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广东、河南、四川、安徽、湖南、贵州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

【姓氏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千乘郡(今山东广饶)人,西汉经学家。著有《欧阳章句》四十一卷、《欧阳说义》二篇,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的开创者。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他博学多才,以文章闻于世。著有《新唐书》、《集古录》、《新五代史》等,他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有很大的影响。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擅楷书、行书、隶书等体,他流传至今的墨迹有《张翰帖》、《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宗圣观记碑》等。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论文集《一得余抄》,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

【姓氏文化】

三姓同宗

在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很多姓氏都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其中欧、欧、欧阳三姓便是同宗,他们都是春秋越王勾践的后人。在这三个姓当中,早期出现的欧氏和欧阳氏属于老大,而区氏是在汉朝才有的。

据《姓氏考略》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又是越王勾践的六世孙。

追本溯源,欧氏和欧阳氏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他是夏少康的后代。“区”又是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到了汉朝时,这一欧姓又改姓为“区”了。由此可见,欧、欧、欧阳三姓本是同根生。

【名人事迹】

欧阳修荐三贤

北宋中期,晚年的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宋神宗时,欧阳修上书推荐三个人为宰相侯选人——司马光、王安石、吕公着。其实这三个人,都曾与欧阳修有过很大矛盾。

司马光在公元1065年的“议濮”事件中与欧阳修势不两立。相传,濮王赵允让是英宗的亲生父亲,因为英宗是仁宗的养子,便产生了如何尊奉其生父濮王的问题。欧阳修主张大力尊崇英宗生父濮王,而司马光等人不同意,还上书要求罢欧阳修的官。这样两家矛盾便形成了。

吕公着是宋朝的名相吕夷简之子。在范仲淹当权搞庆历新政失败后,吕公着攻击欧阳修是范党,把欧阳修贬斥到了滁州。那首《醉翁亭记》便是欧阳修在那里写成的。

王安石起初并不认识欧阳修,曾子固建议王安石去觐见欧阳修,但王安石不肯。后来在一次见面时,王安石对欧阳修说:“它日倘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诗中自比孟子,将欧阳修比作韩愈,这是大大的不敬。

尽管欧阳修与这三人都有矛盾,但欧阳修爱三人之才,不以为常。后人也赞赏欧阳修有知人爱贤的宽阔胸怀。

诸葛

【姓氏起源】

传说大禹临死时,曾想让伯益继位,但伯益不想继位,就跑到箕山之南隐居起来。于是大禹的儿子启才得以继位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启帝登位后第一个封侯就是伯益之子,以报答伯益让国之恩,被封之国叫葛国,爵位为伯爵,人称葛伯。

后来,成汤发兵灭了夏朝而建立了商朝。葛伯的子孙就逃到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居住。因诸城原为葛氏居处,为了区别,葛伯子孙就把住地名诸加上国名葛,作为自己的姓氏,这就是复姓诸葛的来历。

另外,秦末陈胜起义,手下大将葛婴多次立有战功,可陈胜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冤杀了葛婴。到汉文帝时,文帝念葛婴之冤,找到他的孙子葛丰,封于诸城为侯,葛丰就在自己姓前加上地名,成为另一个由来。

【全国的分布】

诸葛早期主要发源地在今天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如今,诸葛姓在浙江上虞、金华、兰溪等地。

【姓氏名人】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居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东汉末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后辅佐于刘备。建兴十二年在一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吴国将领。东汉末避乱江东,后来深得孙权信任,初为孙权长史。吴立国后,官至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姓氏文化】

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市境内,此处是诸葛亮后代最大的聚居地。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受三顾之恩,辅佐刘备治蜀归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到了五代十国时,中原处在朝代更迭、战乱频起之中,为了躲避战乱,诸葛亮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现在,村中有诸葛亮的后裔将近4000多人,故名诸葛村。整个村落是一组富有“阴阳八卦”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故又称“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处于8座连成弧形的小山包围之中,地势隐蔽。主要是以一个池塘为中心,村道呈放射状,四周构筑着八条弄堂向四周辐射,组成了一个宏伟机巧的“九宫八卦”图形的迷宫式建筑群,这样就构成了天然的“八阵图”。

当今,诸葛村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0多座。1996年11月,诸葛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事迹】

诸葛恪语挫费祎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曾任丹阳太守,为吴国征得大量兵源。诸葛恪从小就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

有一次,蜀国派使臣费祎来东吴求见孙权,孙权借机在费祎面前抖抖威风。于是孙权在宴请前,对群臣说:“一会罢上酒,蜀国使臣来后,你们只管低头吃喝,不要起身迎接。”费祎如期来到宴席上,只见大臣们正在又吃又喝,很是热闹,却没人理它,只有孙权一人放下杯筷接待他。

费祎见此情景很是不悦,便用调侃的口气说:“我给各位讲这样一个传说,当凤凰飞来的时候,连麒麟都恭恭敬敬地迎接它,嘴里正吃的食物也要吐出来;只有驴、骡蠢笨无知,只顾自己低头吃草,而没有任何表示。”

费祎说完后,在座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诸葛恪站起身来,用讥讽的话语回敬道:“我们种下梧桐树,就是等着凤凰的到来。现在,不知从哪里飞来这么一只小燕雀,自称凤凰来到?为何不用弹弓射之,把它打发回老家去呢?”

费祎听罢,向人要来笔砚,当即作了一篇《小麦赋》。诸葛恪也不示弱,作了一篇《石磨赋》。其意是指,小麦还须用石磨磨碎才能食用。就这样,诸葛恪利用自己的机智和幽默挫败了费祎的傲慢之气,在场众人也是齐声喝彩。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祁山民俗文化初探——作者:王 钰

祁山民俗文化初探——作者:王 钰

祁山,是三国蜀汉诸葛亮统帅大军,挥师北伐曹魏的扎营之地。

古往今来,人们将诸葛亮与祁山相提并论,因而名声大噪。祁山多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题诗立碑,寄托情思,庶民百姓,焚香祈佑,加上民间传说、戏剧的渲染和民间祭祀的风俗习惯,使诸葛亮完全成为“神”的化身,祁山成为拜渴、崇念诸葛亮的历史旅游名地。由此,便逐渐产生了“祁山文化”,笔者拙笔陋文,仅择其中六条敬望大方赐教。

一、祁山的地理位置与三国遗址文化

祁山修建在祁山堡,位于天甘肃水市秦城区天水乡三十多华里,一九八五年前属于天水市辖区,现为陇南地区礼县城东的祁山乡。

《水经注》载:“祁山在山番 家山之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

祁山堡为西、礼二县公路上的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如削,高峻奇拔。堡城倚自然孤峰之险而建,只西面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迴曲转上至巅。山上平地3000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

祁山相传始建于南北朝,历代各有重修,但因历经沧桑,屡遭涂炭。今所存殿宇多系清代、时期所建。

红墙素瓦,隐落在绿树中,殿宇为三间硬山顶神厅,内塑高大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仪态自若,栩栩如生。两侧为诸葛亮的文武部将,神采奕奕,威武雄壮。左右月牙门而入是“关公殿”和佛殿院落。

殿宇堂皇,香烟袅绕。如遇阴雨天,祁山若隐若现,十分壮观,素称:“祁山暮雨”。

登巅极目远瞩,三国遗迹随处可见:西见长道故县;南眺“圈马沟”,相传是蜀汉骑兵圈过马之地,现为祁山乡河台村的枣阳沟,西南凤凰山的“川口”,据说是蜀兵出祁山的出入之处,西汉水河道中有一块大石,相传是诸葛亮踏石上马之石。北望诸葛亮的“点将台”(现称泰山庙),藏兵湾(蜀兵扎过近之地),“祁山九寨”(蜀兵堆土撒灰伪作军粮,吓退司马兵的土堆),东览天水关。古战场每一遗址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构成了一幅幅三国古文化热,人们在这里挖掘,整理祁山文化的历史遗产。

二、祁山的谒拜题诗文化

诸葛亮是一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来,人们凭吊、怀念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进取精神,尤其文人学仕生前在写下了大量的题诗,成为后人受益不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收集、整理这一首首诗文恰似一幅幅历史画卷,对宣传、认识这块历史名地更有一个深的印象和较完整的概念。

明代礼县知县李得所立的诗碑诗云:“斜日沉沉古庙幽,武侯烟祀几千秋……扇羽巾纶风度殊,胸中兵甲迈孙吴;三分宝鼎明天道,二表出师为主孤。星殒当年虽负憾,忠留千载有余模;祁山凛凛存生气,报德何以祀蜀都?”他认为诸葛亮的功绩与祁山息息相关,最后的反问句使人深思不穷。明代的进士王教更是充满着真挚的痴爱,几乎是凄哀惋,缠绵情真。他曰:“汉壁空山,茫茫倚夕睡,文章回草木,剑戟厉风云,炎祚终难复,斯人亦已勤,出师单二表,涕泣至今闻。”我们再看明末御史胡明善曰:“卧花扶汉室,跃马扼秦原,星落干戈死,山空云鸟存,昏鸦啼古树,秋水咽荒村,愁读出师表,凄凄伤我魂。”以“昏鸦哭古树,秋水咽荒村”的感彩道出他的心声,伤了他的魂魄,更令人凄哀,“愁读出师表”,提出了一个人生哲理。

清代闻名的诗人宋惋:“丞相当年六出师,空山伏腊有遗词,三分帝业瞻鸟归,二表臣心跃马时,风起还疑挥白羽,霞明犹似见朱旗,一从龙卧今千载,魏阙吴宫几黍禽。”清进士刘云蔼在评价诸葛亮的功绩时曰:“汉祚安危事甚岐,志吞北魏几屯师,两番后汉宗臣表,六出先声大将旗,五丈原头胸臆远,八门阵外马牛奇,中州定鼎空筹策,鱼水萧条尽卒时。”他又曰:“斗起庙的仄经幽,祠从星殒肃春秋,顿营苦抱吟中 ,战垒图空海外州,边月煌煌思汉业,陈云漠漠想龙游,破钟野庙香烟里,声震泰山第一流。”

祁山虽然处在偏僻的“破钟野庙”里,可祁山的名声与声震的泰山何不相提并论呢?说明他对祁山充满着一定的感情。西和县的退休教师宁文举也撰文曰:“庙貌轩昂山青水秀镇秦龙,尊容儒雅入相出将安汉蜀,登高览胜陇上风云流铁马,临涯怀古渭滨军垒走木牛。”

祁山的谒拜诗文因篇幅问题,暂不多举,但还有相当部分被遗失,挖掘整理这方面遗产也是一大丰富的内容。

三、祁山的楹联文化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祁山的楹联用了许多数字,对仗工整,排列整齐,使联句简而言之地细致生动,久志不忘,从各个侧面歌颂了诸葛亮的功绩。如:“三顾运筹天下计;六出报效老臣心。”“托孤苦龙臣鞠躬尽瘁师出六;铁时真俊杰和吴敬魏鼎三分。”“将三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49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水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从一至十皆用遍,既无遗漏也无重复,上下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呕心沥血,死而后己的精神,确实趣味无穷。

四、祁山的宗教风俗与戏剧文化

诸葛亮不是宗教人物,但在民间道教中名气颇大,天水在近代民间道教所祀奉的诸神中也有他的挂像,说他是“仰观星光以识天象,俯察地理可知人世”的神人,“还说他能够呼风唤雨,法力无边,这大概来源于《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在计”、“孔明装神陇上割麦”等神奇的故事,的确,诸葛亮在罗贯中的笔下,简直是被神化了。

诸葛亮在唐代被昭宗封为武灵王,元代英宗封为威烈武显灵仁济王,王封天枢上相诸葛亮真君,后世称为诸葛武侯,也称武侯先师。

由于历代帝王的加封,民间的敬仰,诸葛亮的确成为“神”。祁山作为祭祀神地,为歌功颂德他的成绩也就在这里为神许愿唱戏,产生了一些戏剧文化。每逢七月二十三日,是诸葛亮诞生之日,当地民间举行盛大庙会,杀猪宰羊,香火旺盛。民间之祭祀活动,十分隆重,礼仪形式有序不紊,如:“祭祀那天,杀猪宰羊后,先是在神像前供桌献生血,然后由司仪主持,念祭文,摆献饭,在锣鼓、锁呐、鞭炮齐鸣中,一道道菜由人头顶着上大供。

祭祀完毕,正常的会戏开始,一唱就是几天几夜。

庙会上,民间百姓曾祈求庇佑有愿心,有的来时抱鸡还愿,庙会人数最多,神厅、大院拥挤不堪,善男信女几乎无法下跪。

唱戏也是庙会的一项主要内容。正常的庙会唱戏每年一次,每次唱三天天夜。

在祁山一带,如果每一村、每一镇盖起了新舞台,当地百姓先要打台,打台之前请各路诸神坐台,诸葛神作为地方的“方神”,牌位由一位有威望的长者双手供捧,从祁山堡接神,唢呐引路,缓缓行走,将神位请到神台,沿途百姓摆香案跪叩迎接。

打台唱戏由此拉开帷幕,打台、也叫镇台,打台后,会戏就开始,从此舞台便长期使用。会戏除在处唱外,还有不管哪村、哪镇的会戏先是接神,请神看戏,会后又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送神到祠堂里。

祁山的会戏,三国戏最甚,有天水、陇南秦剧团和祁山一带百姓自编的秦腔《六出祁山》、《智收姜维》、《木门道》、《失街亭》、《诸葛装神》、《空城计》、《陇上割麦》等,如果是求雨戏有《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如果是正常的会戏有《秋风五丈原》、《祭灵》、《祭灯》、《葫芦峪》(近年有人将葫芦峪的地名在戏中改为天水葫芦河),《诸葛出师》、《战北原》、《伐魏》、《出关斩将》等,有些戏剧内容经过作者再加工、创造,更加丰富,影响极大,诸葛亮的名声、形象更加高大丰满。1996年10月,全国第九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天水召开时,天水秦剧团赶排了《武侯春秋》。

但有些戏剧在祁山一带是忌讳,如:祁山建有“关公祠”,就不能唱《夜走麦城》、《轩魏延》等。

五、祁山的民间传说文化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宗教是支配着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

在祁山,诸葛亮作为民间宗教中的“神”,“神”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庇祐”的一方平安作用,从而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据传,十八年,天大旱,饥荒严重危胁百姓的生命,百姓来求雨,三天后,有一老者梦见孔明手执羽扇托梦说:“在祠堡下挖出一芦根,斩断用瓶盛水即可下雨。”第二天,求雨的人们果真挖出一小碗口大的粗芦根,脆嫩的芦根水一滴一滴淌进了瓶里,将滴了多半瓶水的瓶放在诸葛神像前祈祷时,忽然天空乌云密布,一会一场大雨淋了整一个时辰,雨后天晴,人们发现只一方土地下了雨,滋润了五谷的生长。

民间又传:有一小偷偷了别家的东西,主人上山求祈,不几天,小偷将东西拿来,向主人道了歉,并说:“偷了你家的东西,这几天不由心跳的厉害,不由自主给你拿来了。”

的何道士给笔者讲:“一九九二年他来这里修道的那天晚上,梦见兵将如林,从这院内出进,有一老者与他还对了话,给他说:他是来求援的。”醒后一身冷汗,点亮灯,在神像前上香点蜡,可连敲三下鼓未响。第二天,何道士下山,祁山乡一些村民们说作晚看见祁山堡满天光亮通红,鼓声隆隆,以为何道士给人做道场,何道士越感奇怪。一会,传来方圆有名望的中医先生逝世,正验了何道士之梦。

传说是美丽、动人的,但传说只不过是传说,祁山的传说故事又构成了祁山文化的一大内容。

六、祁山的的签簿文化

在道教和民间卜算中,诸葛亮神数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至今仍有一部《诸葛神数秘》本在民间流传。但祁山的占卜是以摇签的方法可查薄问事。

签簿,虽是民间迷信的一种活动,道教以这种方法为沟通神意之术。认为人的行属结果,是神灵和上苍的赋予,求的签是神灵的启示或告诫。人们应根据神灵的启示或告诫超吉避凶,造福远祸。求签的人们认为神灵是万能的,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只要虔诚笃信,就一定能够得到它的帮助,随着求签者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摇签已是道教所从事的道术活动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民间流行甚广,天水道教庙宇差不多都有这种签簿。

祁山的签簿共一百笺,编写大约是在明末清初,笔者认为:它凝结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结晶,是文学、哲学、心理学等智慧的化身,每一笺就是一个古典故事,用四句话高度概括求签者的心理活动,颇具匠心,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从签语的意思可解释一些求签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根据用一些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签语去穿凿附会,半精半断地给来摇签者下断论。有人说这是一种无稽之谈,一点根据也没有,或者说是一种文字游戏,对那些笃诚为信的人是一种精神安慰,但也有说这是一门哲学,用辩证法进行一种预测推断。

如:第四十三笺,“刘玄德黄鹤楼处宴”曰:“一纸官书火催,扁舟速下浪如雷,虽然目下多惊险,保汝平安去复回。”求此签者心态如果是寻找亲人出外来归,可解释为:“目前可能有书信信息,虽然目下有惊险,但有神灵的庇佑,来往平安,行人可归,放心等待,吉星高照。据道士讲,曾有一八旬老者,快四十岁得一子,前几个月从家出走到新疆打工,音信未获,心急如焚,来求之,可释曰:目下看来虽是优势不足,对己不利,但终究讼必胜。若是求问婚事,释曰:眼下虽有些麻烦,但婚可求。若是求病愈之可释“病不凶”等。

又如:第五笺“吕蒙正守困”曰:“子有三般不自由,门庭萧索冷如秋。若成牛鼠交成曰,万事回春不用愁。”此笺圣意为:求“财禄耗”,求“赶考”功名迟,求官司“讼和吉,”求“病可医愈,”求婚姻可在牛鼠年可成,或属牛鼠之相成配。此签宋朝大文学家、哲学家苏东坡的观点解曰:“荣枯有时,不由人力,时运将享,终于否,日月子丑,凡事皆吉,如木逢春,转见荣益。”仙碧注曰:“事有如意,当存忍耐心,时来皆顺受,福至祸虽侵。”

有的笺劝人为诫,息事了结“和为贵”。如第十六笺“王祥卧冰”曰:“官事悠悠难辩明,不如息了且归耕,傍人煸惑君休信,此事当谋,亲弟兄。”摇得此签,圣意为:求讼“难辩明”,求功“名利无,”求“婚不成”,求“病有崇”,注意预防,求“财莫贪。”尤其:‘讼事未决,且宜纵和,傍人煸惑,平地风波,慎勿轻信,自投罗网,谋之兄弟,谁能奈何?再如:第十五笺:张君瑞 曰:“两家门户各相当,不是姻缘莫较量,直待春风好消息,却调琴瑟向呈房。”圣意为:“求婚为合”,求“讼不决”,求“名利迟”,求“音信缺”,求“妊难生”,求经营“防口舌”,求“病不利”。但也不是一承不变,量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质变。

如:求婚姻,两意未合,且可待时,防忧为虑,谨慎愆非,直待来春,万事方经。“若城妄动,(急于求成)徒劳心怀。”更有人说祁山的签簿也是一本人生哲学的教科书,劝诫修养,勤苦用功,看轻名利,可履亨通。

如:第十八笺“孟赏君招贤”曰:“智君 指是空花,底事茫茫未有淮,牢把脚跟踏实地,善为善应永无差。”指的是:急于求仕途。“做事未成,空自指 ,且宜缓图,急则损己,更宜向善,修修良良,转福为祸,可免多端。”第二十笺“严子陵登钓台”曰:“一生事向谁论?十八滩头说与君,世事纵流水去,功名宝贵等浮云。”奉劝人们暂可“看轻名利,只宜缓图,时势从急,自有神扶,凡事退者,终保无忧。”第二十八笺“司马相如题桥”曰:“公侯将相本无种,好把勤劳契上天,人理尽从天理见,才高岂得困林泉。”要求人们:“荣华宝贵,勤苦得之,目下虽困,后必逢时,切莫自怠。更勉修为,人事既后,天理可容。

”希望“但存平等心,所作皆无虑,若不勤谨修,欢处必生愁。”第十一笺“韩信功劳不久”曰:“今年好事一番新,宝贵荣华聚汝身,谁料报关难料处,到头独立转伤神。”辩证地劝解人们“命运难亨,亦不如意,吉中有凶,切莫贪求,如若妄动,福消祸头。”同时劝官场上,或合伙做生意的人们要:“做事须宜慎,人心隔肚皮,用心防异险,百事和相宜。

”在第四十四笺中的“王莽篡位”曰:“万事皆从忙里错,但见心地细量,若能谨守无他望,可保终身大吉冒。”对于那些挖空心思,用尽机关的人,不仅难保和平,而且还反害自身,或者有“困果报应”之说,才有此结果。如:第十七笺“石崇被难”曰:“田园价贯好商量,事到公庭彼此伤,纵使机关图得胜,定为后世子孙殃。”

祁山签簿如一卷典型的万花筒,使人爱不释手,这里不一一列举。

祁山,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灿的明珠。一九九二年,甘肃陇南地区举办了“首届祁山文化艺术节”,时隔三年一次,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挖掘、整理祁山文化,进一步弘扬诸葛亮的进取精神实在是一项很有价值的事业,我们应发扬光大。

原载《天水报》1995年8月

作者简介:

王 钰,笔名: 覆盆子,天水市人,出版《笔走大墙内外》《25号监舍》《上磨的时光》《难忘的岁月》等多部著作,发表多篇文史论文,散文、格律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