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吕蒙正不计人过(吕蒙正不记人过翻译)

时间:2024-01-21 01:09:10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小古文三则——吕蒙正不记人过,石勒不计前嫌,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译文】

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石勒不计前嫌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译文】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

【译文】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

经典文言文赏析|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

吕蒙正①不喜记人过②。初任参知政事③,入朝堂,有朝士④于帘内指之曰:"是⑤小子亦参政⑥耶?" 蒙正佯⑦为不闻而过⑧之。其同列⑨怒之,令诘⑩其官位姓名,蒙正遽⑪止之。罢朝,同列犹⑫不平,悔不穷问。蒙正曰:"若⑬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吕蒙正:曾任宋朝宰相。过:过错。参知政事:官名,相当于副宰相。朝士:朝中官僚。是:这。参政:此指担任参知政事。佯:假装。过:经过。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诘:责问。遽(jù):立刻。犹:还,仍然。若:如果。

译文

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他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朝中的官吏在帘子后面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与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散朝以后,那些吕蒙正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会终生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文言知识

说"之":"之"在文言文中常作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上文中有多个"之",分别指代不同的人。

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之"指吕蒙正;

蒙正遂止之——"之"指同列;

不问之,何损——"之"指朝士姓名。

人物介绍

吕蒙正:(944一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出处

《宋史·吕蒙正传》

启发与借鉴

吕蒙正刚刚当上副宰相,面对当众讥讽自己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不是争锋相对,这是需要极好修养的。吕蒙正这样的气度,令人佩服,景仰。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成大事者必须要有大气量,那些小肚鸡肠之辈是不可能成大事的。一个人度量的大小是与他的修养有关的,靠的是平时日积月累的修身养性。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北宋县令老来得子写对联庆祝,落魄中的吕蒙正路过:你命不久矣

在我国五千年历史中,文人学士一贯扮演的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以诗词歌赋点缀了历史文化长河,因此大部分统治者都对文人很推崇。

然而在一些朝代,文人雅客们却常常因为舞文弄墨惹祸上身,因为一句诗词歌赋的背后,可能就暗藏了一场牢狱之灾。

北宋时期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县令老来得子,为了庆祝爱子出生,他在大门口悬挂了一副对联来表达自己的好心情。

然而一位穷酸书生路过,不禁笑出了声,县令不解问其缘由。

不料书生笃定地说道:“这个对联挂出来,你命不久矣!”

随后书生道出了自己的见解,县令恍然大悟,赶忙命人拆下了对联,并对书生千恩万谢,甚至要将女儿嫁给他。

那么,县令悬挂的对联是什么内容?为何一个穷书生能看出对联背后暗藏的祸端?

其实,当年这个穷书生并不是普通人,而是宋代的著名宰相吕蒙正!

那么,吕蒙正又为何沦落街头呢?

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从富家子弟到街头穷书生

吕蒙正出生于公元944年,他是河南洛阳人,其父是吕龟图是一名起居郎(一种官职)。

当时的吕家家境优渥,吕龟图更是妻妾成群,吕蒙正的母亲刘氏则是他的正房妻子。

原本正妻诞下男婴是家族值得庆贺的大事,然而吕龟图却宠妾灭妻,对刘氏和吕蒙正一直态度冷淡。

在吕蒙正幼年时期,父亲因听信小妾谗言,直接扬言要将刘氏母子赶出家门。

刘氏出自名门性情刚烈,不愿向昏头的丈夫求饶,一气之下便带着吕蒙正离开了吕家。

然而,在那个年代,嫁出去的女子就是泼出去的水,刘氏娘家虽然富庶,可家庭关系也很复杂。因此她在离开夫家也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娘家的帮衬。

无奈之下,刘氏只好带着儿子在外艰难求生,母子二人的日子过得十分凄苦。

从锦衣玉食的小少爷,到风餐露宿的穷孩子,这对吕蒙正来说简直就是从云端跌到了谷底。

好在在母亲刘氏的悉心教导下,吕蒙正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与母亲相依为命。

为了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一直刻苦读书,发誓以后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经过不解努力,吕蒙正渐渐长成了一个出口成章、满腹经纶的小伙子。

众人看他总是衣衫褴褛,常常嘲笑他吃不饱穿不暖还喜欢摆弄诗词。

然而,吕蒙正却不以为意,反而心系着那些比他过得还苦的百姓,认为自己的才学日后一定会帮到那些百姓。

救了老县令一命

公元975年的一天,吕蒙正像往常一样在街上行走,却忽然发现县令府宅的门口聚集了很多人,场面非常热闹。

吕蒙正好奇地凑过去,发现原来是县令老来得子,正在为小公子庆生。

县令也是书生出身,一贯喜欢舞文弄墨,于是便召集大家对对联来为孩子庆生。

吕蒙正也喜欢对对联,因此他打算趁此机会学习一番,看看现场这些文人们都能作出怎样精彩的对联。

此时,只见一位男子大笔一挥,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子当承父业,臣必报君恩。

县令和众人一看,这幅对联对得非常工整,又颇具文采,也很契合今天老县令喜得贵子的氛围,于是众人纷纷夸赞这位写出对联的公子文采卓然。

这位公子名叫倪兴官,是当朝工部侍郎的儿子,因此对于县令而言这也是一位贵客。

于是,县令便命人将这幅对联悬挂在门口,来表达自己对于这幅对联的喜爱和对贵客的看重。

然而,远在人群外看热闹的吕蒙正却哈哈大笑起来。

县令和众人循声望去,竟然是一个穷酸书生在嘲笑这幅对联。

人群中的倪兴官瞬间恼怒不已,怒斥道:“你一个穷小子,有什么资格评论我的对联!快滚开!”

不料吕蒙正以对联回应:

“举目纷纷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腰间拔出龙泉剑,斩断穷根永不穷。”

县令一看此人不简单,便穿过人群,虚心请教:

“不知阁下可是对这幅对联有什么意见?”

倪兴官附和道:

“是啊,你说我写得不好,那你倒是说说哪里不好,不然我就送你去见官!”

吕蒙正看了对联一眼,又看了看县令,缓缓说道:“你敢悬挂这幅对联,我看你命不久矣。”

命不久矣?

县令满脸疑惑,今天是他家的大好日子,他不明白这个小伙子为何说出这样的话,于是焦急地追问:

“此话怎讲?”

吕蒙正随即说道:“这幅对联把君臣放到了父子的后面,实乃大逆不道!”

县令一听这话瞬间惊出一身冷汗,再一看这幅对联还真是有这个问题。

宋朝律法严明,若是有人借此事大做文章,那恐怕真是要大祸临头了!

于是,他慌忙将方才的对联摘下来,并请吕蒙正重新写一副对联送给他。

吕蒙正却说:“其实这幅对联文采的确不错,没必要重新写,只要稍微改一下就行。”

“君恩臣必报,子当承父业。如此即可!”

因为对联缔结良缘

老县令一听豁然开朗,瞬间觉得眼前的小伙子才情可嘉,便突发奇想出了一道上联:未老思阁老。

吕蒙正稍加思索,很快就对出了下联:无才做秀才。

老县令满意地点点头,忍不住夸赞吕蒙正前途不可限量,围观的人也纷纷夸赞,觉得吕蒙正有真才实学。

不料,方才被质疑的倪兴官却不以为然,讥讽道:“牛头焉会生龙角”。

言外之意是吕蒙正一介穷书生,没什么了不起,日后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不料吕蒙正并不生气,反而平静地对出下联:“狗嘴何曾出象牙。”

倪兴官被气得直跺脚,又连出了两个对联想要让吕蒙正出丑,不料吕蒙正一一对答如流。

几番对战下来,倪兴官见斗不过吕蒙正,只好悻悻离开。

吕蒙看倪兴官认输了,也转身准备离开。

在一旁大饱耳福的老县令赶紧追过去,拉住了吕蒙正,表示想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吕蒙正。

还不等吕蒙正反应过来,他便拉着吕蒙正往府里走,而此时府里的千金黛菊早已听丫鬟说起了吕蒙正对对联的事。

不过,她并未亲眼见到吕蒙正的才学,多少还是有点犹豫。

况且当时女子出嫁也讲究个门当户对,而老县令就因为一副对联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给一个穷小伙,家人们也纷纷表示太草率了。

老县令却告诉女儿,吕蒙正虽然如今衣衫褴褛、籍籍无名,但他才情出众,日后一定能通过科考步入仕途,并且前途不可限量。

黛菊听了父亲的话后,决定再试探下吕蒙正,于是她写下了一个上联“因荷而得藕”,让丫鬟送出去给吕蒙正。

吕蒙正接到小姐的考题后,瞬间明白原来县令的女儿也是个才女,这个上联看似普通,实则难度不小。

他略微思索之后,挥笔写下了“有杏不须梅”的下联。

黛菊收到下联后欣喜不已,心想这个吕蒙正果然是位才子,于是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之后,在县令的张罗下,吕蒙正跟黛菊结为了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婚后生活令人艳羡。

不仅如此,在妻子的帮衬下,吕蒙正的学业也突飞猛进。

心胸宽广令人尊敬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终于考中了状元,被宋太宗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

对于吕蒙正的才情,宋太宗也是非常欣赏,因此在他上任前,太宗直接嘱咐他,如果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骑驿马前来相告。

吕蒙正亦不负众望,在为官期间兢兢业业,深得百姓爱戴。

不仅如此,他还谨遵孝道,将父亲和母亲接来跟自己一起住,以便照顾二老。

而他考虑到母亲刘氏与父亲关系僵硬,便他们安排了不同的房间,分别给予周到的照顾。这一举动令亲朋好友赞叹不已。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又亲自下旨,升任他为左补阙、知制诰。

之后,吕蒙正又经历了几次升迁和降职,最终官至宰相,并博得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美名。

吕蒙正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时,他器宇轩昂地走在大殿上,然而此时却有人忽然说道:

“呵,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啊?”

虽然这声音不大,但吕蒙正和同僚们都听到了,众人纷纷惊愕,但吕蒙正却一脸淡定地继续走着。

与他关系要好的同僚看不下去了,便说要看看是何人如此大胆,不料却被吕蒙正制止了。

退朝后,同僚们纷纷进言,认为应该追查此人是谁并加以惩罚,以免以后其他人效仿此人侮辱吕蒙正,会有损吕蒙正的威信。

吕蒙正摆摆手说道:“我看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会终身难以忘记,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同僚们听罢,瞬间感慨吕蒙正心胸宽广,对他钦佩不已。

吕蒙正的为官之道

除此之外,吕蒙正人如其名阿正不阿,为国为民,亦是他颇受时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据脱脱《宋史》记载,宋太宗有一次想挑选一位大臣出使契丹,于是便让各位重臣推举人才。

当时,宋太宗非常器重吕蒙正,便在下朝后问他推举何人,吕蒙正坦言相告举荐了一位陈姓官员,却不料遭到了宋太宗的拒绝。

因为宋太宗觉得此人难当大任,便要求吕蒙正重新物色人选。

第二次,宋太宗又差人询问吕蒙正物色的新人选,不料吕蒙正呈上去的人选还是那位陈姓官员,再次遭到了宋太宗的拒绝。

宋太宗有些生气,便在几日把吕蒙正等人叫到跟前询问此事的进度,不料吕蒙正还是坚持举荐陈姓官员。

宋太宗气得把写着推荐人选的文书丢到了地上,怒斥责问吕蒙正:

“卿为何如此执着?”

吕蒙正不卑不亢地答到:

“不是臣固执,是陛下不理解臣的想法啊。

我之所以坚持举荐此人,是因为其他人的能力比不上他,我不愿为了谄媚君王而改口,以免耽误国事,如此而已。”

宋太宗见吕蒙正一片坦诚,也不好过分苛责,只好让他退下了。

下朝后,宋太宗跟另一位大臣感叹道:“论气量,朕恐怕不如吕蒙正啊!”

最终,宋太宗还是任命了吕蒙正推举的陈姓官员出使契丹,好在此人果然能力突出,圆满完成了宋太宗交办的任务。

宋太宗再次感慨,还是吕蒙正知人善用,懂得为国筹谋,此后便更加重用他。

到了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为朝廷奉献了一生的吕蒙正,因为病重辞官,回归洛阳故里颐养天年。

宋真宗赵恒感念这位老宰相一生操劳,先后两次到吕蒙正家中探望。

当他看到吕蒙正被病痛折磨的满脸苍老,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为了宽慰吕蒙正,他便提出要从吕蒙正的儿子里选一个出来重用。

吕蒙正有7个儿子,当时都在朝中当差,如果其中一个能得到宋真宗的亲自提携一定会前途无量,继续延续吕蒙正的仕途荣耀。

然而当宋真宗问他推荐哪个儿子时,吕蒙正却颤颤巍巍地告诉宋真宗:“我的侄儿吕夷简可堪重用。”

宋真宗吃了一惊,随即又豁然开朗,他明白吕蒙正一生为人正直,之所以“举侄不举子”,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们。

而是在他的心中,天下子民才是最重要的,为子民举荐良臣,自然要举荐更有能力的人。

于是,宋真宗便采纳了吕蒙正的建议重用了吕夷简,而吕夷简后来成为了北宋历史上有“廉能”之誉的贤相。

事实证明,吕蒙正在选拔人才方面果然独具慧眼,并且他真正做到了“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结语

纵观吕蒙正的一生,从锦衣玉食的小少爷,到生活落魄的穷小伙,再到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他始终都在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史学家们并没有过多地用为人正直、心胸广阔、为国为民、心系社稷这些褒奖的辞藻形容吕蒙正,但一个个朴实的故事却诠释了他的优秀品格。

古人有云“做官当如吕蒙正”,吕蒙正的确是历朝历代乃至现代社会从政人员的楷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