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灵异故事网)

时间:2024-01-17 19:44:17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病就很严重?《黄帝内经》给出了准确的答案

这几天疫情又开始闹腾了,而且闹得不轻。我们常说吃好睡好不生病,但面对传染性疫病时,吃再好睡再好,还是说病倒就病倒。

良好的饮食起居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百病不侵。毕竟,病邪的入侵方式远超你的想象,防不胜防。

今天的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眼中的「病邪」。你会发现,从平时常见的感冒便秘,到急性发作的心梗卒中,还有持续不断的疫情……任何大病小痛,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病是怎么来的?先别怪细菌病毒…

《黄帝内经·灵枢》里专门有一篇《百病始生篇》,讲疾病是怎么来的,其中有句话一针见血: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生病的缘由,不外乎来源于天的天气,来源于地的地气,来源于人的情绪。情绪致病就像是发生内乱,直接伤害脏腑;而天气、地气所致的疾病,就像是外敌入侵,在天的风邪一般从上焦头颈入侵,在地的湿邪一般从下焦腿脚入侵。

当然,这还是病的「始生」,就是刚开始的起因。情绪致病暂且不说,大家基本都有所了解。这篇文主要讲讲外因。

毕竟天地之气长养万物,而万物不仅有动物植物人类,病毒细菌也包括在内。只是有利于长养人类的,我们叫做正气,不利于长养人类的,我们叫做邪气。

比如最近这段时间,气候特别诡异,涝的涝旱的旱,平时热到炸,一下雨就冷得想穿秋裤。这样的天气人类反正是不舒服的,病毒倒是繁殖得欢,还特别能进化。这不,德尔塔的威力全世界都领教到了。

此时,你跟老天对着干会非常费劲,细菌病毒斩不尽杀不绝,反而蹦跶得更欢。对我们而言,如何做好防守更加重要。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一生病就很严重,有的人轻症或者无症状,也有的人毫发无伤?

每次生病都是一场战争,要了解你的敌人

上面这个问题,几千年前黄帝就问过,岐伯也公布了答案。《素问·刺篇》说: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气就是能伤害身体的不正之气,各种细菌、病毒就是它的具体表现。人家的目标就是不断的繁殖繁殖繁殖,人身对他们而言就是培养皿。

正气则正好相反。拿国家打比方的话,正气分两波:一波是军队,组织防御抵抗外敌的,叫做卫气;另一波是内政,濡养人体,维持组织器官正常活动和生理功能的,叫做营气。

也就是说,只要正气存内,军队能打仗,政令能通达,邪气要入侵就很难,毕竟肉身还是你的地盘。

但要是邪气的力量大大超过人体的正气,或者是趁着人体防线的缺口进攻,那身体就难免遭遇战乱了。这种情况既使正气不虚,也会容易受病。比如时病疫疠、烈性传染病一类,或者中毒、外伤等等。

所以,要想少生病、不生病,了解我们的敌人——邪气,非常重要。内经里提到的邪气有这3种:

虚邪:

八正之日,人的神气会虚弱,此时被虚风侵袭容易导致重病。这就像是正面对战,君主出游不在,敌人要借助天时要来进攻,这分分钟是要推翻你的统治。你如果不躲不避甚至城门大开,那就是一病一个准,而且病人马上能感知到自己中招。

正邪:

这可以说是虚邪的减弱版。虽然并非八正之日,人神在宫施政,身体也不弱,但要是大汗淋漓腠理开泄,邪气也会趁虚偷袭。正邪侵入后身体并不会有明显不舒服,不过病根已种下。最典型的表现是睡不踏实多梦,正邪偷摸入侵后居无定所,会趁着睡着时扰动魂魄,所以总是做梦。

奇邪:

跟虚邪、正邪不同,前两者属于正规部队,是要在脏腑搞事,动荡的。而奇邪就像是小贼强盗,也不进入你的经络不联系你的脏腑,就是身体哪儿正气弱了,它就捣捣乱,这痛那肿的消耗你的气血。

这三大敌人,显然我们要用不同的策略去应对。划重点:虚邪重在躲避,正邪注意防治,奇邪及时清理。

比如有朋友会问,如何看待像新冠这样的「邪」呢?这类从呼吸道感染的疫疠,显然是「伤于上」的,与天气、风邪紧密相关。尤其要注意它以正邪、奇邪的方式趁虚而入。具体怎么做,下文继续讲。

真正的防病,不止免疫力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防病总结为「增强体质」「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等关键词。事实上,有一点更值得我们重视,知道的人却非常少。

这就是:避虚。这就相当于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抵抗远远强大于军力的能量,比如天地之力。同时,也难免有不周全之处,要小心被敌人趁虚击破。

1、避虚风

《黄帝内经》的《百病始生篇》早早的就说了:「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所以,身体还是很厉害的,只要「不得虚」,外在的风雨寒热并不能伤到你。

那么,「不得虚」是啥意思?邪为啥会伤到你呢?

接下来就内经就解释了:「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有两种: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内外夹攻之下,身体就中招了。这就叫老天让你虚,你不得不虚。

尤其目前正处中伏,特别容易「两虚相得」,病邪伤人!

一年之中,热在三伏;三伏之中,中伏最盛。这20天里,阳气外张,腠理开泄,身体就像城门大开,体内的垃圾毒素确实是容易排掉,但一不小心,外界的风雨寒热也会轻易入侵。

务必要注意的是即将到来的立秋节气(8月7日)。内经认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大节气交接当天,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八正日」,是「太一移宫」的日子,如果出现5级以上大风天气,务必要躲避。

所以古人在这八个重大的节气里,都是全国放假,官员也不早朝,就是为了避这虚邪贼风。如果没大事儿,我们最好也待在室内吧,不得不外出的话,记得戴上口罩穿上风衣护着点儿。近期疫情反复要尤其注意,疫疠本就强大,再有虚风助力,想想都可怕。

2、清留邪

上面讲到,正邪、奇邪都会留在身体里,我们最好趁着邪气没作乱,把这些内奸乱党清除出去。怎么清理这些留邪呢?有个最简单的办法:拍打八虚。

所谓「八虚」,是身体上的八个窝,专藏五脏邪气。分别是双腋、双肘、双髀和双腘。

《黄帝内经·灵枢》在「邪客篇」里讲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每天坚持拍打,就可以把藏在脏腑的邪气赶跑,通畅全身气血、改善身心健康。

手半扣状,依次拍打肘窝,腋窝,两髀,两腘。由轻至重,左右拍打两下算一次,拍打36下。肘窝很容易出痧,出痧了别沾到凉水,等痧褪去再去拍。

疫情期间,心肺容易受邪,经常拍打肘窝把心肺的留邪赶跑,不失为预防良策侧。刚开始拍打可能会痛不可忍,坚持疏通之后,就会暖暖得很舒服,顺势而为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有韧性的拍打板更事半功倍。垫着一块毛巾或者隔着衣物,用拍打板拍打,着力更集中,力道都能渗透下去,表皮反而没有那么疼。

3、补虚损

上面讲的避虚风,那是避开外因的影响。自身原因造成的虚,也要注意避免。本身邪气就自带「趁虚而入」的技能,入侵身体后,很容易跟痰湿淤血等内邪勾搭起来,进而出现各种慢性病,够你吃一壶的。

偶尔的一时之虚,注意避开就好,比如出汗时腠理开泄,比如饥饿时精气暂衰……此时如果邪气来袭,轻易就趁虚伤人了。这些情况一般都比较轻微,打几个喷嚏或者发发汗就解决了。

更要注意的,是平素就体虚气弱,或者常年劳累熬夜的人,往往免疫力差,无力抗邪。

在中医看来,免疫力就是脾肺之气,肺主皮毛,脾主肉,脾肺之气补足了,也就获得了金钟罩一般的免疫力。如何补足自己和家人的脾肺之气呢?最简单好用的法子,莫过于喝山药水。

山药味甘性平,是《神农本草经》里食药同源的上品,可「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而且入脾肺肾经,不仅能很好的补益脾肺之气,还照顾到了先天之本的肾气。

所以疫情期间,经常建议大家喝山药水,这是最朴素的、没有任何副作用的食养防疫法。名医张锡纯认为山药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饮之」。平常用干山药片煮水喝,补而不滞,不热不燥,男女老少都适合。

其实,跟病邪的斗争,跟打仗是一个道理。善战者总是知己知彼,顺应天时,这样才能百战不殆。邪气最大的特点就是「趁虚而入」,只要我们能到避虚风、清留邪、补虚损,少生病不生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温经典」经典届的扛把子系列之《黄帝内经》

小编导读

第二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已经拉开帷幕,如果您有对中医经典的研究成果和运用心得,欢迎踊跃报名!

本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海南省中医药学会、海南省中医院承办,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支持,面向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中医药研究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的一场全国性大型经典传承活动。

目前正在广泛征集作品阶段,详情可文底留言咨询。

“国药天江杯”中医经典传承大会自启动以来,受到了中医经典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最近这段时间,我们会陆续推送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门学科的相关温习资料。希望以经典阅读为引领,与大家一起温故而知新。

经典学习,注重传承。深入领会经典内涵、挖掘其精华、为临床所用,是每一位中医经典学习者必经的研学之路。而对于中医经典的学习来说,须从《黄帝内经》这部著作开始。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学习《黄帝内经》部分重点条文~

01

原文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

注释

殁世不殆:三国时期曹魏张揖《广雅》注释说:“殁,终也。”东汉许慎《说文》注释说:“殆,危也。”“殁世不殆”,即终生没有危险。

十二官:指的是人体十二个脏腑,即心、肝、脾、肺、肾、膻中“六脏”,以及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素问·灵兰秘典论》以封建社会的不同官吏来比喻人体脏腑的作用和地位,故称“十二官”。此外,膻中即心包络,因其为心脏的外围组织,故常将其并入心脏,一般不称“六脏”而称“五脏”。

使道:指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

释义

本条原文是说,人的心脏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看,譬如一个国家,心脏的地位就好比一国最高的君主一样,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主持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便能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心脏的功能正常,则十二脏腑即相互为用,协调平衡,人能健康长寿,故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心主血脉”与“心藏神”两种功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如果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病证。因此,发生病变后,两者之间亦可以互相影响,如血液亏虚,可以导致心神不安;心神不安,又可以引起血行不畅。病久还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功能,引起气血运行道路的闭塞,脏腑之间失去协调配合,人体整体功能即会遭到破坏,“形乃大伤”,人的生命就会发生严重的危害,故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02

原文

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素问·痿论》)

注释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失亡”,指情志不遂,好像所好之物亡失、遗失一样。“所求不得”,即要求、愿望不能得到满足的意思。

肺鸣:指喘咳有声。

痿躄:“痿”,指四肢痿弱,“躄”,指两足不能行走。

释义

本条原文是说,由于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肺脏与脏腑尤其是心脏关系密切。因此如果情志不遂,好像所好之物失亡、遗失一样,个人要求、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因为心藏神、主情志,所以会引起心气内郁。心气内郁,郁而化火,火旺克金,可使肺热而灼伤精血津液。肺热津伤,肺主呼吸,肺合皮毛,故发喘咳有声、气促气短以及皮毛干枯失润的“肺痿”“皮毛痿”。情志不遂,郁而发热,肺叶干燥焦枯,肺热津伤,“上焦如雾”功能失调,不能输布精血津液以润养全身,五脏由于肺热津伤而得不到营养,由此影响五脏所主管的五体组织失养,就会发生各种痿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03

原文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灵枢·本神》)

注释

精:即精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在广义上指构成人体和维持正常生命功能与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父母给予的遗传物质和后天所获取的营养物质等。

阴虚:此指五脏之精气不足。

气:指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各种机能。

释义

本条原文是说,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三者各司其职,但以精为根基,五脏精气可化为“气”和“神”,“神”既指人这个生命体的存在,即人活着就是有“神”,亦包括精神、意识、思维与情志情绪活动。由于五脏主藏精,精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与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气”与“神”产生的重要保证,所以任何一脏都不能受到伤害。五脏安和,精充,气足,则神旺,身体健康,寿命绵长。而五脏受累,精气“失守”,精衰,阴虚,气亏,则神衰,精竭,阴尽,气竭,则神亡,神亡则死,精衰必然致病,精竭则夭折生命。

04

原文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灵枢·本脏》)

释义

志:有志向的意思。

意:指意念。

魂:《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即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低级的、本能的精神心理活动。

魄:《灵枢·本神》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即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较为低级的感觉和动作。

释义

本条原文是说,人的志与意调和,即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能使人们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活动不会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志刺激,从而使五脏的功能安定,如此可使人体能够应对外界的干扰和侵害,确保身体健康。

书籍推荐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解密》

(邓沂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本书简介:本书精选《黄帝内经》养生名言64条,根据内容分为养生法则、因时养生、脏腑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气功养生和病后养生。译文竭力追求信、达、雅,将深奥的古文用流畅的语体表述出来。

第二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相关文章「重磅」第二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作品征集开启!等你来回顾|第一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三寒,两倒,七分饱

作者:儒风君

《黄帝内经》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饮食起居,都有自然规律可循。

记住这套顺口溜:

三寒两倒七分饱,健健康康活到老!

1

三寒

所谓“三寒”,就是要预防三种寒气。

从而增强正气,防止邪病入侵。

防风寒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也要有个度。

秋天风寒,并非人人可冻,当心冻出一身病!

身体这三个地方千万别受风,老病根都是这样留下的。

头为诸阳之会,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注意保护头部别吹风。

颈部血管集合,受风寒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腹部脏器众多,又没有骨头保护,是人体最脆弱的部位。

肚脐眼又称神阙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尤其要保护好。

防寒湿

寒必伴有水,水液停滞结聚而为湿。

寒重一分,则湿亦重一分,寒湿互结。

《黄帝内经》讲:“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寒湿入内,容易伤人体下半身的关节。

导致下肢发凉、麻木、疼痛,甚至破溃、发黑、坏死。

比如老寒腿,就是腿沉、腿凉、腿肿胀、腿发困等。

应格外注意关节防寒,不穿短裙、短裤,不露膝、脚踝。

若是关节觉得冷,可以给自己加个护膝,或者将双手搓热覆在关节上。

防虚寒

虚寒的人,往往面色比常人白,而且很少口渴。

他们体质虚弱,基础代谢率低。

体内产生的热量少,四肢即使在夏天也是冷的。

最典型的症状是畏寒怕冷、手脚冰凉。

除少部分人是先天阳气不足外,大多数人都是贪凉。

少吃生冷食物,杜绝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可以有效预防。

2

两倒

《黄帝内经》讲:“起居有常。”

所谓“两倒”,就是要睡好“子午觉”。

子时大睡

子时,指半夜11点到1点。

此时阴气最盛,而阳气衰弱。

《黄帝内经》讲:“阳气尽则卧。”

子时不睡伤阴,阴虚容易嗜睡。

这个时候最容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最高。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眠,先卧心,后卧眼。”

意思是,说睡前一定要稳定情绪。

静静地躺着,然后慢慢合上双眼,自然就酣入睡梦。

午时小憩

午时,指中午11点到1点。

午时阴长阳消,午睡一刻值千金。

《黄帝内经》讲:“阴气尽则寐。”

午时不睡伤阳,阳虚容易失眠。

午睡应以“小憩”为主,时间以半个小时为宜。

午睡时间太长,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晚上的睡眠。

明朝太医刘纯说:“饭后小憩,以养精神。”

午睡对消除疲劳、增进健康非常有益,是一项自我保健措施。

七分饱

《黄帝内经》讲:“饮食有节。”

一是要有节制,吃饭只吃七分饱;

二是要有节律,每顿饭尽量做到定时、定点、定量。

中医认为,胃主收纳,脾主运化。

过饱则伤脾,过饥则伤胃。

脾胃不和,容易引起其他的疾病。

七分饱,是一种似饱非饱的状态。

胃里没觉得满,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

进食速度变慢,此时就应该停下筷子,管住自己的嘴。

老话说:“吃饭七分饱,胃口好到老。”

通常来说,在用餐时间规律的前提下。

这顿饭吃七分饱,在下一顿饭之前不会有明显的饥饿感,反而会胃口大开。

否则就说明没吃到七分,可以适当再加点量。

长期坚持只吃七分饱,不仅可以保证营养摄入,还利于控制体重、保持头脑清醒。

来源: 儒风大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