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算卦财运

卧龙先生是谁(卧龙先生是谁的绰号)

时间:2024-01-25 20:29:06 作者:龙行天下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水镜先生: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上)司马徽再荐名士,与正史无关。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场就立马夺去了所有人的主角光环,这样一位重量级角色的出场自然不同凡响,从第三十五回直到第三十八回,整整酝酿了四回才真正露面。

在第三十五回,先是在水镜先生口中说出“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而那时水镜先生尚不愿透露谁是卧龙,使得刘备误以为徐庶是卧龙。到了第三十六回,冒称单福的徐庶被曹操以老母亲为胁迫,不得已向刘备坦白,临走前告诉了刘备真相:卧龙即躬耕南阳卧龙岗的诸葛孔明。

得知真相的刘备在第三十七回空跑了两趟,直到第三十八回才算见到真人,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不过在诸葛亮出山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水镜先生的到访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更富有戏剧性。

水镜先生听说徐庶投奔了刘备,特意前来拜望。作为东汉末年的大猎头,水镜先生推荐徐庶辅佐刘备,怎么着也得来做个售后访问不是?哪曾想空跑一趟,此时的徐庶已经离开刘备前往许昌了。水镜先生本欲要走,刘备问起了诸葛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水镜先生答:“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水镜先生的回答挺怪的,卧龙不是你极力推荐的么?怎么又反过来怪徐庶多事了呢?莫非是因为徐庶抢了你的生意?话说到这个份上,水镜先生也不藏着掖着了,他坦白道:“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何谓“务于精纯”?简言之,就是把书读透研透,崔州平等四人是这种类型的。这种类型的人对于国学经典非常熟悉,适合做刺史、郡守。何谓“观其大略”?简言之,就是博采众长,诸葛亮是这种类型的。务于精纯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经典,而很多经典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用处,又不是去做教书先生,何必要务于精纯呢?所以诸葛亮观其大略,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花在哪些刀刃上呢?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说白了,就是瞎逛。诸葛亮出山之前的生活是多么逍遥自在啊。

说瞎逛有点夸张,诸葛亮其实是有目的性的逛。他逛完之后,国家的地理环境了然于胸,郡府的人文特色如数家珍,地方军阀的性格特点一清二楚,就连他们有什么谋士,这些谋士是什么水平,有什么喜好,都了如指掌。这是一个务于精纯的人能做的到的吗?

管仲、乐毅,此二人一文一武,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人物的代表,诸葛亮以此二人相比,岂不是明摆着认为自己的水平可以出将入相?听到此处,关羽听不下去了,他觉得诸葛亮太自大,于是插话:“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水镜先生笑了,他说:“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这一顿猛吹迷住了刘备的心,他迫切地想要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水镜先生一看目的达到了,也就离开了。离开之前,他留下了谜一样的一句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前番“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今番“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是何道理?且看下回分解。

卧龙凤雏共同的老师是谁?他曾说过十个字,竟预言了诸葛亮的一生

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一直以来就是世人热议的焦点。曹孙刘三家斗智,魏蜀吴三国鼎立。在那段百年历史中,涌现出了一个个耀眼的明星,他们或居于庙堂运筹帷幄,或行于阵前杀敌立功。总之,那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

在众多的文武英雄之中,最被后人推崇的武有关云长,文有诸葛亮。其中诸葛亮更是被后世作为天才的象征。是集智慧,忠诚于一身的文武双全之才。我们熟知诸葛亮多半是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的流传实在太过广泛,对人们的影响也最深,很多三国人物的形象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深扎根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对于诸葛亮更是如此。

诸葛亮剧照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本“躬耕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因刘备的孜孜求教,三顾茅庐才最终离开深山,走入庙堂。他的《隆中对》更是未出深山便已知天下形势,叫世人深感钦佩,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在握却始终忠心侍主,“六出祁山”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贤臣良相的典范,被后世史家极力追捧。

但很少有知道,诸葛亮的师傅是谁。这位居于幕后的大儒不仅教出了诸葛亮还教出了有着“凤雏”之称的庞统,庞士元。这位世外高人便是世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

水镜先生画像

据《三国志》记载“水镜先生”司马徽有着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博学多才

司马徽在当时可谓是全才,从文到武,从天文到地理无所不知。据《三国志》记载,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除此之外,更是深通音律,常作高山流水之音,其琴艺之高一时难有人匹敌。

再者器宇不凡

世人所谓“仙风道骨”正可用以形容司马徽。在史料记载中,司马徽的形象一直都是“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生如闲云散鹤,不拘一格,常隐匿行迹于山林草野之中,世人谓之:“世外高人”。

其三慧眼识人

三国之中司马徽应该说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卧龙”、“凤雏”之称的诸葛亮和庞统都曾经拜于他的门下。在刘备落难荆州之时,求教于司马徽时,司马徽看出刘备是明主人选,于是不遗余力的推荐诸葛亮和庞统。据《三国志》记载,在刘备请贤于司马徽之时,司马徽曾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正是由于司马徽对于这二人的大力推崇,才有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说法。

水镜先生剧照

因为有了司马徽与徐庶等人的推荐,诸葛亮才最终得以出山辅助刘备,进而一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最终青史留名。因此,司马徽对诸葛亮和庞统有着知遇之恩与举荐之恩,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生导师。

虽然司马徽如此不遗余力的推崇诸葛亮,但在诸葛亮随刘备出山之时,司马徽还是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十个字看似平常,其实却内藏玄机,再​看诸葛亮的一生,岂不正是这十个字的真实写照。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

现在让我们冷静分析当时的形势在诸葛亮出山之时,刘备已经是走投无路,甚至可以说是黔驴技穷了。寄于荆州刘表之下,难有翻身之机。此时曹操已经击败袁绍统一了几乎整个北方,再加上手握天子,是三国最为强大的势力。再者便是久居江东的东吴,虽然由于地处江南,缺少重要的养马场,难以北上进取。但靠着世代经营打下的基础,再加上有长江天险,孙吴也是守成有余。而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虽皆不是明主,但也是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兵多将广。与这些人相比,刘备似乎毫无胜算。

在这种状况下,刘备要想白手起家,打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其难度可想而知。

刘备与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日后的遭遇也正印证了司马徽的预言。虽然在诸葛亮的倾心辅助之下,刘备得以横跨荆益,并占据汉中,一度有了恢复汉室的希望。但还是不敌曹魏与东吴的合力夹击。诸葛亮数次组织北伐,奈何国运不济,非人力可以改变。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肯定有人要问,既然司马徽早就看出诸葛亮出山不逢时,为何不加以阻止呢?

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关于逢时与否的问题,不光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察觉到了,有着“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也一定能够分析出当今天下的形势,以及刘备所处的位置。但人生的独特价值不正是体现在不断的尝试与挑战之上吗?

对于诸葛亮此等人杰来说,墨守成规,安稳做一个普通臣子绝不是他的人生追求。他生来就是要改变时代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是诸葛亮信奉的,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恪守的精神品质。

参考资料:

《三国志》——【西晋】陈寿

《世说新语·言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诸葛亮为何号称“卧龙”,王安石是这样解释的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史载,“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今山东诸城)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其实,诸葛亮也勉强算是个官二代,属于祖上富过的那类人。耕读传家也是需要丰富物质做基础的:他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期任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曾任泰山郡丞。与刘备的不幸相同,诸葛亮在年幼时就死了父亲,从此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之弟均之官。”

哪知道祸不单行,诸葛玄在豫章太守任上没有几天,中央政府“更选朱皓代玄”。丢了乌纱帽的诸葛玄无颜回乡见江东父老,因为与刘表曾有过交往,所以干脆投奔了荆州刘表。不久,诸葛玄卒。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开始自立门户,在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安了家。

诸葛亮没有陶渊明“耕植不足以自给”的烦恼,他在躬耕陇亩的同时,好《梁父吟》。(《梁父吟》本为古歌谣,说的是人死了埋葬此山,属于丧歌,充满悲凉慷慨之气。诸葛亮吟之遣兴)

很难想象,一个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会每天和待时而动的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石广元等人唱和往来。如果诸葛亮与几人商议的是墒情、嫁接这些农业技术的改良,相信一定会雷倒众生。

诸葛亮既号称“伏龙”,当然是心怀大志之人。关心的应当是欧元区经济如何恢复?

重启六方会谈的契机是什么?

如何继续推进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诸如此类,至不济也应该是美国布局亚太意欲何为的话题,断不会如史书所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云云。

这样的话,也只有某部发言人会相信。汉末乱世“非独群择臣也,臣亦择君矣”,正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是双方互动的历史时期。诸葛亮矫情,正是“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

诸葛亮既号卧龙,就知道龙是什么样的——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

——宋·王安石《龙赋》

既为“伏龙”,诸葛亮就应当是知足知止、通达机变之人,明白乘时而动的道理。用《周易》一书对乾卦九二的爻辞来解释,躬耕南阳的诸葛亮正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待机而动之时。

你见,或者不见?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参考书目:《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资治通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