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宣化上人法宝网(宣化上人法宝网楞严经)

时间:2024-02-03 17:15:00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楞严经》中最容易领悟的句子,开悟一句就会受益匪浅

《楞严经》中最容易领悟的句子,开悟一句就会受益匪浅 | 文 三只眼读史

宣化上人开示:在佛教中,有很多经文典籍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经典就是《楞严经》,有《楞严经》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楞严经的“楞严”二字,代表“究竟坚固”之意。

1、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2、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3、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4、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5、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6、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7、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8、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9、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0、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11、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12、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13、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14、阿难,我曾告汝一切所爱钟意等事,凡有当合和必将分离

15、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16、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17、世间一切诸修学人,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18、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19、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20、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学佛人不要学这一套(宣化上人)

这叫做自我宣传,自己给自己宣传,这没有意思。

恭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

宣化上人

你们现在学佛法的人,无论到任何的地方,不要先讲自己在这儿学了什么佛法,先炫示于人。

怎么叫炫示呢?就自我介绍,说你看我啊,我学过《法华经》,翻译过《法华经》;我学过《楞严经》,翻译过《楞严经》;也翻译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大经、小经,长经、短经,我翻译了不知多少!

不要先介绍自己,自己卖膏药。

自己卖膏药,怎么样呢!就说,你知道吗?我这膏药是最好的,能治什么什么病,你头痛贴上也好,脚痛贴上更好,腰痛贴上也就不痛了!我这膏药是最好的!

那个珍尼张说这叫做生意的,跑江湖的卖膏药,耍猴子的。耍猴子啊,就是拉着一个猴子到那儿耍戏,猴子有很多的本事。

耍完了,很多人来看,他就拿出膏药来卖,说『我这膏药啊,又便宜,治的病又多』这种。

我们学佛法的人不要学这一套,不要说你看我又翻译了什么什么了!你自己不要给自己做宣传哪!人家熟行的人一听,喔!你没有大意思!

不要说我又翻译过《地藏经》,我又翻译过《百法明门论》。人家问你《百法名门论》是什么啊?不知道!

或者知道,也就是照着葫芦画瓢,那么描一描,说:『喔!我师父这么讲的』。你一讲,这个样子没有意思了!这叫做自我宣传,自己给自己宣传,这没有意思。

你应该给旁人宣传宣传,说:『我们这儿啊,他们翻译了很多经典,唯独我很惭愧,什么经我也不会翻译,什么也不懂!』要这样子讲话。

不能说,『我会讲什么经,我会翻译什么经,我的本事可大了!这个天主是第一,我就是第二!或者天主是第二,我是第一!』不要这样。

《楞严经》的多层学习

释恒持开示.二○○八年十月于澳洲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九六八年的一天,宣公上人升座说法,开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自此,《楞严经》成为焦点,其他的一切都退居其次了。

而我,一个对中文和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也从此被深深地吸引了。我聆听着上人缓缓地念诵一段经文,然后生动地解释其义理。师父巧妙而郑重其事的中文讲说,传达出了他柔和的慈悲,再加上出其不意的幽默,以及对听众敏锐的觉知,这些特质超越了语言的障碍。

然而,直到开始英文翻译,再听着师父的音声,我才真正领悟到含义,而与潜在的智慧发生共鸣,因而得以窥其义理。我小心翼翼地在笔记本上写: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就这样,上人开始教导我们西方人佛法。他不畏艰难,而选择了一部深奥的大乘经典来作为我们的启蒙。他的讲解积极有力,而且毫不马虎放松。他大胆地假设我们具有相当的能力来学习中文──文言文的佛经,以及他的白话文浅释──并且全然能够领悟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独特的经中所宣示的奥理,也能躬行实践。例如:在这期间,有些人开始吃素、吃一餐,我也是其中一位。这对从小习惯美国食物的美国人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上人和《楞严经》的力量帮助我们成长。

不仅上人对我们有如此的期许,我们也开始这样期许自己。当我们学到下列这段经文: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那些像我一样──没有任何中文背景的初学者──已经能认得像“人”、“中”等简单的字汇了,这激发我们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苦苦地询问带领大家进行日常温习的学者同参们,比如英文翻译是怎样与中文对应的──如有可能的话,逐字对照解释;如何使用汉英字典;哪些是佛学术语;当然也问到了一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假设有人用一个标志来表示“中”,在这个“中”的东边看,“中”就变成西了;在这个“中”的南边看,“中”就变成北了。这么一来表体就含糊不定了,同样的道理,说心在“中”,意思也是模糊不清的。

从这段经文以及上人的解释,我们不仅学到一个新字“表”,这个字当名词用时,是“记号”的意思;当动词用时,是“标示”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学到:“心”,一直以来被我们假定为居在身中,可不是像我们所坚信地被安放在这么一个方便的处所。

当上人讲到: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我们也跟波斯匿王一样,学到了重要的一课──我们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英文的翻译很清楚地传达出这意思:佛说,大王!你的面貌虽然皱了,但是你的见精不会变皱。会皱的是变,不会皱的是不变。会变的就会灭;那个不会变的,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既然这样,这个见精怎么会也和你这个身体一样而受生死呢?

另外,当上人念诵经文时,我们可以用指头指着经文跟上节拍了,而且很高兴我们又认识了更多简单的汉字,比如:言、大王、生死。

对了,我记得有一天当上人读到: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我的指头滑过一行行的字,并认出十二个“见”字,有当动词用的“看见”和当名词用的“见”;五个“吾”字,这是文言文,意思是“我”和“我的”;还有两个“汝”字,也是文言文,意思是“你”或“你的”。

但是,即使透过英文的翻译,我还是不了解这段经文的意思;不过,这反而激励我要更勤奋地学习中文。

这段经文较新的语译如下:

如果见性是个物体,就像其他物一样,那你是不是也可以看见我的这个见呢?假设你说当我们看同一个物时,你看见我的见性了;那么我没有看,你也应该看见“我没有看”这个见,你怎么看不见呢?即使你见得到我“不见”的地方,但这个谈不到你见得到我“没有看见”那个相!既然你看不见我不见那个地方、那种的相,这个“见”自然就不是个物了。所以,你怎么可以说这个“见”不是你的呢?

我们每日专注地听上人讲经,然后在“路上、食上、枕上”温习所学,就这样,三个月的暑期楞严经讲习飞逝而过。我们钻研义理,熟悉术语,获得新的洞察力,同时开始着手试着将所学付诸实践,打坐参禅及探索;但最后,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一字一字地逐渐熟谙了中文佛教用语。

当夏天接近尾声,上人也快讲完整部经时,我们真正意识到《楞严经》是多么丰厚的法施,它清楚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是谁,我们怎么来的,我们现在要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哪里是我们真正的归宿,还有这一切是什么时候开始和何时结束。

《楞严经》的最后章节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的,因为佛陀知道当时的听众无人懂得如何启问。这部分是无上的禅修指南,其中佛陀详尽地描述了我们修行路上可能会遇到的不同境界,并指导我们如何避免落入自我的陷阱。在这部分经文的结尾,佛陀说: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从上人讲解《楞严经》到现在已经数十年了。在这次的中文新版中,我们小心谨慎地誊写和编辑上人的讲解,希望能详实地记录上人所要教导的楞严奥义,使读者了解上人所一再强调的:要不断地学习《楞严经》,依《楞严经》修行;以及上人勉励大家要用心护持《楞严经》,宣扬《楞严经》,因为它是佛陀极重要的教诲。

这些年来,弟子们谨记上人对《楞严经》的重视:背诵《楞严经》,翻译《楞严经》,讲解《楞严经》,行持《楞严经》,护持《楞严经》,宣扬流通《楞严经》;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顿悟其理,但是,每个人都在逐渐熏修其详义。

透过开讲《楞严经》来让我们步入佛教之门,上人不仅给了我们法施,也给了我们无畏施。他对弟子们能力的信心,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激励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勇往直前。

【编按】恒持法师,美籍比丘尼;持法师是最早跟随上人出家的五位美籍弟子之一,亲承上人教诲廿六年,迄今出家四十年。

五祖度化六祖的故事~宣化上人讲解《六祖坛经》(1)

  行由品第一

  此经中第一品,是六祖大师对其徒众略述他的生平。「行」即指六祖的生平,「由」是指他依据什麽来修行。「行由」,是指其源处,是从何开始。

  惠能的父亲,本籍是范阳(河北省),後因事故,彼降迁到岭南(广东省)。六祖俗家姓卢。六祖的父亲被贬谪到岭南——在唐时是属边疆荒凉之地。其父本来是官员,因犯罪而被流放到岭南。

  惠能的生活很不幸,他的父亲在他三、五岁时便去世,而遗下孤苦的他和守寡的母亲,故只好迁移到南海,嚐尽各种艰辛及贫乏。为了维持生存,惠能只有入山砍柴,挑回到城市去卖,以此微薄的收入,买米给他母亲和自己吃。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还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

  因六祖家贫,他没受过教育,所以不识字。那时在中国上学要缴学费的。虽然他不识字,可是天性聪颖,一听到经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即悟,而了解以前所不明白的境界。

  五祖住在东禅寺,教化徒众有一千多人。当时中国人学佛兴盛热忱,所以有一千多人共同在一山学习佛法。

  当惠能听说有千余人共同学习佛法的圣地,他非常兴奋,便迫不及待的问这客人说:「我该怎麽办呢?我真想去那里学佛。当我听你念金刚经时,我明白它的义理。我要去求法,但我有一位年迈的母亲,乏人照顾,我应怎麽处理呢?」

  因为菩萨是不求名的,故六祖并没有说大菩萨在此时来帮他忙。经文只简单说因宿昔因缘,有一客施惠能纹银十两,这真是一个大的供养。因为他一天砍柴到市上卖,只值几个铜板,即使惠能在千日卖柴所积聚的钱,也比不上这些银子那麽多。

  他便拿这些银子来安顿好他母亲的衣服和粮食。也许这人告诉他说:「你虽穷,但仍要学佛法。现在我来帮助你。」乃施予他这笔金钱,方便他能去求法。这供养的功德是很大的,将来这人一定是一位肉身菩萨。现在在这里也许也有人这样做,自己想一想:「我是否有做积德的事呢?」若你不记得,那没有关系,不需要打这种的妄想。

  这人敦促他说:「你有这麽大的信心,一听经文就开悟了解义理。快!赶快去黄梅见五祖,那确实将会对你有用的。不要迟了,马上就去吧!」

  六祖立刻回去将他母亲的生活安顿好,就辞别了。不出三十余日,他便抵达双峰山东禅寺。在旅途中他没有打妄想,只一路赶程,故不知不觉来到黄梅,後礼拜五祖。那时六祖大师才二十四岁。

  五祖问:「你是从那里来的,来此地要求得什麽?」惠能答说:「弟子是从岭南新州来的,我什麽都不求,只求作佛(觉悟)。其他的都不重要。」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并且又是獦獠,怎能作佛呢?」「獦」,是一种鼻子很短,与狗相似的小兽。「獠」,是未开化的蛮夷。这是指这种人不明理,未开化,是属於畜类的人。

  六祖马上回答说:「人虽有南北的分别,但佛性是常住不灭,是没有南北的分别的,虽獦獠身与和肖的身份不同,可是佛性又有什麽差别呢?」

  因为他身旁徒众聚在左右,五祖就止住不说了。他只简单告诉六祖说:「好,你已来了,赶快跟随大众去做事。」

  惠能启禀五祖说:「我自心常生智慧,这智慧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不离此即是福田。我不知和尚要我做些什麽样的工作呢?」(福田是指在佛法僧三宝前所做的各种功德。又僧人穿的袈裟,缝成一条一条的,象徵福田。若恭敬供养三宝,即是种下功德之根的地方,以後定会成熟而结福果的。)

  五祖听惠能这样说後即言:「这獦獠根性锐利。」(根是指一个人听、信、解、受、持佛法的能力。众生根性有真、俗、中的分别。)五祖警告惠能要谨慎,不要再继续讲了。他说:「你不必多说了,到後院槽厂去。」

  在後院有一个行人便教惠能如何如何做。每当人到一新环境时,常会被人欺侮。这个徒弟还没出家,他就不客气地吩咐惠能说:「你每天要去砍柴,用来烧火煮饭,这是一把斧头,一定要砍些乾木来。还有,每天你必须用脚踏舂米碓。」

  如此过了八个多月,某日,五祖见惠能在打谷场上工作,便对他说:「我想你的智慧和见地是可用的,但是担心有人会嫉妒你而起害你之心,所以故意不和你说那麽多话,你明白我的苦心吗?」惠能回答说:「我明白,所以我不敢走进前殿法堂和师父讲话,以免别人注意到我的行为,或师父慈悲的对待我。」

  有一天五祖大师唤所有的徒众集合起来,对他们说:「世人最重要的事即是生死,无论你曾如何地荣华富贵,仍免不了死。应知生如何生法,死如何死法,若对生死不了解,那麽这一生可说是糊涂而来糊涂而去。你们这些修行人,每天只知求人天的福报,而不知修慧,不想办法了脱生死,总在生死苦海里转来转去。若自己的本性迷昧了,尽求福报,怎可救你自己生死的问题呢?」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象身挂璎珞,也就是迷昧自性,修福是救不了你自己的。

  你们每个人去观察自己真正的智慧,要在自己本心找出般若之性,即真正的智慧。现在去作一首偈颂(「偈」是梵语,译为颂,颂是四字、四句或五、六、七、八字不定。),拿来给我看,若你明白真正智慧的大意,我就授衣钵及传法给你,为第六代的祖师。

  你们快点作来给我看,不要拖延。若用思量分别心来作,那是没有用的,因明心见性,见到佛性的人,说完後便即刻明白。你若能这样才有用处,好像拿把刀到两军阵前,也能即刻见到自性,是同一个道理。

  大众得到五祖吩附後,乃退回各人的寮房,大家互相地说:「我们大家不必搜索枯肠作偈颂了,因为那是白费功夫的。」相信说这话的是神秀一派人,准备将来请神秀作第六代祖师。这一派人也许是他的徒弟、兄弟或有亲戚关系的人。

  「且我们也没什麽学问,作出来也不会上选的,神秀首座和尚仅次於方丈和尚,他是我们的教授师,给我们讲经说法,他的学问好、道德高,一定是他得到祖位。我们即使费心作颂也是很粗陋,只是白费心思罢了。」所以其他人听到这话,皆打消作偈颂的念头。若大家都作,恐怕有人会将神秀上座的祖位抢去了。

  在这时神秀心想:「唉!大家所以不作偈颂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父,按理来说我应该作偈,他们大家都那麽客气而等著我来作呢!」神秀自己也知逍没有人来和他抢祖师的位子,所以不管作得好不好,都没有人和他争的。

  「我要作一首偈颂呈给和尚,假使我不作的话,和尚如何能知我对佛法的见地、深浅的程度,和是否有智慧呢?可是,我苦呈偈的用意,是为向五祖求法,那是好的。但若是为做第六代祖师,这想法就不对了。」

  「如果为了要做祖师而作偈,这和凡夫世俗人心理一样,来夺取圣位,又有什麽分别呢?可是我若不作偈颂,那怎麽办呢?我始终也得不到法,五祖也不会传给我,因为他已经这样宣布,定要呈一首偈才能得法。唉!这事情实在太难了!」

  这时一般人都没有贪心,不想做祖师了,而让位给神秀,可是神秀自己也不知如何作偈颂,所以他说:「大难,大难。」

  在五祖住的堂前,有经行走廊三间,在墙上本想请供奉卢珍来画楞伽经的变相,及五位祖师的

血脉图,五祖想画这些图,使流传到世界上供养。

  供奉是当时的官职名,无论人有什麽技能及所长,可到皇家去做。供奉的名字叫卢珍,身为一处士,他会画画。卢珍因技艺好,故他任当时的供奉官职。

  「楞伽经」的楞伽,是锡兰的一个山名,意谓「不可往」,因这个城是在南海摩罗山顶,没有神通的人到不了此地。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说法时,是用神通到这山顶上,为这些有神通的人说法。「变相」即是神妙不可思议变化的样子。五祖血脉图,即是初祖达摩到五祖弘忍大师,这接连不断,像体内流通血脉的一个图。

此时神秀的学生都没有贪心了,可是他自己却放不下,总想作第六代祖师。本来他说做祖师是不对的,但他却不能停止这种思想,放不下这个作祖师的欲望。

  把偈作好,很多次想呈给和尚。可是每次走到五祖堂前,心中恍惚,紧张到几乎要发狂了,说:「怎麽办呢?我所作的偈颂可不可以呢?」所以就心情恍惚,认不清楚,似是而非,自己产生了很多问题,急得金身流汗。想呈又不敢,这像赌钱似的,若输,就没祖师可作了,这样来回经过四天。这是很苦的,所以作祖师不容易,这四天他眼都没闭过,整天坐立不安,睡也睡不著,吃也不香,只因惦著是否可以合格通过作祖师的关?

  神秀到过五祖堂前十三次,但还是不敢呈偈。不像现在我给你们考试,一下子就写完交卷,因为这是没有那麽重要的缘故。若能考上就作祖师,我想你们的手也会颤抖而写不出来了。

  这时神秀大师头脑冷静了,他想:「嗨!不要那麽著急,要有点定力,不如我将偈写在三间走廊墙上,让五祖他自己看见。假使他称赞这偈颂作得好,那我就出来向五祖叩头礼拜,说这是我作的。若他批评说这偈作得不好,根本没有用,那就枉费我在山中住那麽多年,受人恭敬礼拜。我简直一点都没有道德修行啊!」

  在三更时,即深夜十二时左右,神秀便偷偷地躲开众人,自己拿箸小蜡烛。因为如果灯太亮,旁人就能看见。乃将偈写在南边走廊墙壁上,把心里所见的道理都写出来。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完了偈颂,就赶快两步并成一步静悄悄地回到自己寮房,神不知鬼不觉的。神秀又想:「当五祖明天看到偈颂时,如果欢喜,那就表示我和佛的心印妙法有缘,就有这个命运可作祖师。若五祖说这偈不好,这是我没有开悟,宿世孽障太重了,而使我不能得以心印心的妙法。唉!五祖他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不能测度他的意思和用心啊!」

  因为他没有把握,故神秀还在紧张中,在房子里,坐也不舒服,立也不安乐,这样一直熬到天亮。

五祖大师早知神秀仍未开悟,还没真正了悟自性。

(以上内容摘自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行由品.第一卷》,有删节,无改动。题目是编者所加。)

《楞严经》概要(第一讲)

佛教界有”开悟在楞严(经)”之说法,意为读懂了《楞严经》即能领悟佛法的真谛,所以该经历来为佛教各派所推崇。现在世面上流通的有多种版本(含点校),其中古籍有:

【元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

【明版】《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由于元(朝)、明(朝)的版本均为雕版印刷,竖向排列,无标点句读,繁体字较多,初学者阅读非常困难。

所以就出现了现代版的流通本,如:

【现代版 南京大学赖永海译注】 《楞严经》

【现代版 宣化上人 点校】《大佛顶首楞严经》

现代流通本,除中华书局版、宣化上人版,还有圆瑛法师版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对于加注了标点句读的、现代版《楞严经》是否准确表达了经文的原意,佛教界、修行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笔者也无意评价。但为了让真正的修习者能够开阔眼界,不囿一见,笔者以【元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为底本,采用古籍本加注现代版的方式,方便读者自行甄别。(待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