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廖均卿(廖均卿与十三陵风水)

时间:2024-02-03 14:45:05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客家摇篮拍客家·人文|堪舆传世三僚村

来源:【赣南日报】

在兴国县东部,苍翠群山重重叠叠,葳蕤草木郁郁葱葱,烂漫山花灼灼其华,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坐落在这片群山环绕的盆地之中,以其独特的堪舆文化名扬四海,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寻找客家堪舆的源头、探索堪舆玄术的奥秘,它就是被誉为“中国堪舆文化第一村”的梅窖镇三僚村。

位于三僚村中央的“罗经石”,形如罗盘中的指南针。

三僚村民每年请戏班唱“杨公戏”,都要先拜杨公祠。

三僚的堪舆文化史,源于唐末掌管灵台地理之事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相传,因避黄巢之乱,杨筠松携御库秘籍离京,和弟子曾文辿、廖瑀南下辗转至兴国隐居。有一天,弟子曾文辿发现寮溪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杨筠松,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地方。杨筠松随即同往,看到一块山环水绕、土地肥沃的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正好是一个八卦罗盘形。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家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于是,杨筠松和他的弟子一起,在此搭建了三个寮棚定居下来,“三寮”因此得名(现名为三僚)。从此,杨筠松在这里著书授徒传业,创立和传播他的堪舆文化理论。

三僚村的蛇形祠(承志堂)依山势而建,颇有讲究。

时值唐末,客家先民为逃避战乱纷纷南迁,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赣南各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开荒拓土,安身立命。而杨筠松的堪舆术正好为客家先民开基辟地、重建家园服务,渐渐演变为赣南独特的民间文化,体现了客家先民的生存生活智慧。

传说中的“凉伞”和“包袱”。

三僚村的曾、廖两姓子孙也将堪舆之术世代传承。明代,三僚堪舆传人廖均卿、曾从政被请到京城,为永乐皇帝择陵,即今明十三陵。曾从政二次入京,为扩建皇宫(今故宫)提供堪舆服务。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三僚先后有数十人成为皇家御用堪舆师,共走出“24位国师、72位名师、36位钦天监灵台博士”,三僚堪舆术蜚声海内外。

三僚的太极八卦小游园。

今天的三僚,依然声名远播,不仅名在其独特文化,也名在其秀美山水。三僚地形如罗盘,圆圆盆地中的一座山形如指南针,一条河浑然天成衍生两仪。《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三僚都有天然呈现。村里有两条蜿蜒曲折的溪水几近平行地流淌在曾氏、廖氏的地盘之间,溪水流至杨公祠前合二为一,汇成一条大溪流。站在高处俯瞰眼前这块盆地,曾屋村、廖屋村分别处在指南针的两边,恰似太极图形中的两仪。曾、廖两姓按照《易经》“四象演八卦”的原理,演绎出了各自的“八景”。曾氏的“八景”为眠弓岭、罗经石、小龙潭、留记珠石、西山晚照、东朝郭云、北浦渔歌、南林晴翠。廖姓的“八景”是御屏帐、活龙脑、和合石、贤士石、甘泉井、章罡土、七星池、九尾杉。每一处景致,都各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的三僚,已成为一个特色文旅景点。

如今,三僚村充分利用传世堪舆文化,结合用好历史文化名人、自然山水风光等资源,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游客的纷至沓来。

(龚映华 陈鹏 陈晓光 记者邹忠辉 文/图)

编辑:谢忠英

值班主任:谢东宸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营建明十三陵长陵的风水大师—廖均卿是谁?

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选择一个合适的陵地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明朝的皇帝,朱棣需要一个能够镇住京师、庇佑明朝江山社稷的陵地。因此,他决定派遣风水大师廖均卿前往北京寻找吉壤,最终选择十三陵作为陵地。

在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下令征调士兵和民夫,任命廖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负责堪舆工作。廖均卿在风水地理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他通过观察天象、地形和风水等要素,对北京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考察。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廖均卿最终为明成祖选择了十三陵的陵地。长陵是其中的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坐北朝南,地理位置优越。长陵的建筑规模最大,主要由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棱恩殿等部分组成。

在长陵的建筑过程中,明成祖非常重视风水,要求廖均卿按照风水原则进行设计和布局。廖均卿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将长陵设计成了一个具有吉祥之气的陵墓。

总之,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廖均卿奉命择定十三陵的陵地,并通过堪舆实践为明成祖选择了一个被认为是非常吉祥的陵地。长陵作为十三陵中的第一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廖均卿是明代著名的风水大师,来自江西省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他在明永乐五年(1407年)被派往北京寻找吉壤,最终与曾从政等风水师堪舆杰作,被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奉命择定十三陵的陵地,长陵是其中的第一陵。

廖均卿在风水地理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他在堪舆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为明成祖选择了一个被认为是非常吉祥的陵地。在明成祖前往查看后,见此地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蟒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于是对廖均卿的择陵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立即下令封黄土山为天寿山,并授予廖均卿钦天监灵台博士的职位。

廖均卿在堪舆学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他曾撰有《行程记》等著作,记录了自己的堪舆实践和理论。他的墓地在三僚村的半山腰,1984年被确定为兴国县文物保护单位。

陈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国师廖均卿墓

文/陈益峰

前一段时间,与湖北的徒弟邓习红等人,前往兴国县考察,天气异常炎热。那天,我们走到三僚村后的大垭口附近,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听曾庆福先生说,明代国师廖均卿先生的墓地,就在附近。

站在老虎的右前爪,回看下山虎形的正面

我们强烈希望前去考察,其实已经走了一天了,天气太过炎热,中午我喝了一些矿泉水,眼睛一直流泪,很多眼(shǐ),不断的擦抹,不断地涌出。邓习红建议我多喝绿茶,天气太热,不能喝凉水,果然第二天才没有出现这个情况。

下车后,需要走很久很久的山路,才能到达廖均卿的墓,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我们才上车回到酒店。曾庆福先生爱好地理学说,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为人忠厚,质朴,那么炎热的天气,依然带我们前去考察,这是现在城市风水师稀有的素质,我们内心非常感激他。廖均卿的墓地,是他自己选择的,站在墓地后的大帐上,看到星峰起伏,龙势踊跃,猛虎奔走,顿时就感受到了国师的专业气息。

站在老虎的屁股,看下山虎形的背面

1、廖均卿与长陵

廖均卿(1350——1413),字兆保,号玉峰,江西省兴国县梅窖镇人。明永乐八年,以建明十三陵之长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

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的徐皇后病故,明成祖早已想迁都北京,便将徐皇后棺材暂时安放于南京的皇宫内,命令礼部尚书赵羾等大臣,遍访精通风水人士。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廖均卿,因他的先祖廖三传是唐朝著名风水大师杨救贫的传人,廖均卿被召传南京。

廖均卿先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风水之后,便到北京找风水宝地,察看了京西燕台驿、玉泉山、谭柘寺、香山,又察看了京北的阳山茶湖岭和怀柔的洪罗山、百叶山,先后又察看了辛家庄、斧口、谷山、文家庄、石门驿、汤泉、禅峰寺。

廖均卿选址的明朝长陵鸟瞰(以后文章会详细谈)

遍鉴了京郊之后,于永乐五年六月初一,廖均卿前往昌平黄土山(即后来的天寿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纵目,见该处风水绝妙,为他处所不及,便绘成地图,于八月初一日到南京上朝,献上地图,并建议明成祖亲临黄土山观察,后明成祖同意此地建陵墓,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并授均卿为灵台博士,开始建陵。此之后北京故宫皇城的勘测也经过廖均卿复验过。

下山虎形的正面鸟瞰

2、廖均卿的外号是只耳公

据传廖均卿只有一只耳朵,中邦廖氏称他为:只耳公。

廖均卿喜吃糯米饭,故后人又称他为:糯饭公。现在中邦廖氏每年旧历三月初三日,有一个“糯饭公节”,由族中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去为廖均卿墓挂纸,每年传一块牌子,上面写好了要多少糯饭,多少酒肉,接到牌子的老人负责筹措上述物资,邀请全村老人一起吃饭和为糯饭公上坟。

3、廖均卿墓

廖均卿墓系他本人生前择定,1984年确定为兴国县文物保护单位。在梅窖镇三僚圩北约七华里之虎形半山腰,属黄岭村,为猛虎下山。

廖均卿墓没有墓碑,穴山上有一个望碑,为麻石墓碑,长0.85米,宽0.45米。

廖均卿墓望碑的正面

(1)、墓碑的正面中榜刻:钦天监博士墓。

廖均卿墓望碑的背面

(2)、墓碑的背面

中榜刻:敕封灵台郎玉峰公墓。

右侧刻:廖均卿永乐十三年腊月二十四日葬。

左侧刻:万历四十三年仲春重修,朝庭侍讲临川金幼孜题。

4、廖均卿为

廖均卿墓,相传是,找不到墓穴。落葬时,其亲属和工匠抬至其生前择定的岭背猛虎下山形附近,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大家慌忙四散避雨,不一会风停雨歇,大家出来一看,棺柩已失,山坡上已经隆起了七个坟堆,竟不知那一个是真穴。

廖均卿墓在梅窖镇黄岭村,与三僚村一岭之隔,为下山虎形,望碑在虎形的头顶,7个土堆正好是虎嘴的位置,实际上陡坡上突起的7块石头,很象虎牙。

凭借多年的地理经验直觉,我们在现场,看到此地的形势,很明显的能够感受到,廖均卿选择此地的本意,就是把自己埋在老虎的嘴巴位置。

廖均卿墓鸟瞰

5、墓地形势简介

廖均卿墓后龙与三僚村的后龙为同一山龙,在三僚村右后方的方的垭口附近分脉,主脉前往三僚村后方,体态高耸,头面略平,喝形:御屏峰。御屏峰南面结三僚村。

后龙开帐中抽鸟瞰

三僚村右后方的方的垭口附近分脉,向东北方向出一大枝脉,星峰磊磊落落,奔腾踊跃,开帐过峡,层层中抽,前迎后送,前行约三里。

站在少祖山,看老虎下山

站在右侧缠护上,近看老虎下山

站在老虎右前爪上,回看老虎下山

将入局,开肩展帐,中出一脉,横龙入首,束气其顶结穴。父母山高耸圆滑,形如老虎的屁股,跌断束气形如老虎的身躯和颈部。穴山头圆身耸,形似老虎的头部,两侧开手,成左右两枝,形如老虎的左右前掌,左手长,右手短,形如老虎下山,两脚一前一后,生动灵活。

老虎下山为,帐中中抽一脉

大帐两侧伸出枝,作为外侧缠护,包裹重重,龙势踊跃,穴情清巧,堂局不大,但是左右回环,四势平和,钳中出乳。穴位在老虎的口中,前吐唇毡,周围的石头为老虎牙齿。

站在老虎左前爪上,墓穴在老虎嘴部,没有墓碑,望碑在老虎头上

站在老虎头上,看老虎的右前爪

站在左前爪上,墓穴正面

下关有力,中堂左水倒右,右前爪逆关,外堂溪水右水倒左,外侧虎砂再次逆关。

廖均卿的后代人丁兴旺,大部聚居在梅窖镇店山村中邦,直系后代现在有一千多人丁。

6、猪肉为案山

大山猛勇莫言虎,恐是朝迎为主住。

重峰拜舞似虎行,若是真虎无阙屏。

更有肉堆狮子案,如无此案是朝迎。

真穴多有成形的案砂,与之相匹配,假穴一般是没有真案的。只要穴星形真,则必有真案可以应证。狮虎形必有猪肉、羊肉堆为案砂。

站在来龙,侧看老虎下山和猪肉作案

廖均卿墓前面大量的山脉,没有起伏,形似丝瓜一样,直愣愣的落到沟底,形如一块一块的猪肉摆在前面,所以老虎精神抖擞,向食物奔去。实际上案山为禄存星,上如顿鼓,下有脚如瓜瓠。

禄存星本身一般很难结穴,毫无生气,枝脚多不规齐,或如螃蟹,或如蜘蛛,吐螯伸钳、张牙舞爪,丑恶破碎,又行龙孤独,少缠护关拦,征应不吉。主凶豪杀戮、疾病刑罚、子嗣慵懒奸恶。禄存星可以作为案山,此处形似猪肉,与老虎相应,为地理绝妙。

廖均卿墓,老虎嘴部为墓穴,没有墓碑,墓穴前面明堂不够豁亮,所以望碑在穴后老虎头部位置

7、墓碑与望碑

一般来说,一座坟墓常常只有一块墓碑,但是杨公风水技术中,可能存在两块墓碑的做法,那就是葬碑和望碑。有些墓穴,因为特定的地形原因,立有上下二块碑,一是葬碑,二是望碑。

廖均卿墓,望碑与墓穴的位置关系

墓碑与望碑的风水分工不一样,葬碑一般是立在穴位真结处,葬碑乘龙。但有时真结处,前朝和堂局不够理想,而穴位前方或者后方堂局和前朝理想,那就在穴位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立望碑来完善风水,望碑就局。

葬碑乘龙,望碑就局,葬碑和望碑结合做到乘龙就局,一般葬碑和望碑的坐向分金是一致的,一般葬碑为无字碑,望碑才刻字。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廖均卿墓只有望碑,没有墓碑。

很多地方,常常使用后土碑,代替望碑的做法。当穴位处稍微受砂冲水射,或者案山太高太低等,在穴位附近,择吉处,立一后土。后土碑一般,比墓碑低小,刻写:本山护穴后土龙神位。

曾家十七世祖曾翠峰、曾西塘的合葬墓,后土在墓穴后面

曾家十七世祖曾翠峰、曾西塘的合葬墓,后土近看

笔者之前介绍的宁都县的赖村莲子塘,曾家十七世祖曾翠峰、曾西塘的合葬墓,仰卧仙人穴位,穴前龙砂过堂作案,案山有些高,挡住了明堂,就有上下两块碑,墓碑与后土碑。墓碑在人的咽喉正穴上,后土碑在穴后高处,那个位置案山高度正合适。

狮子下山,潘家状元祖坟,后土在右前方虎砂上,龙气更足

狮子下山,潘家状元祖坟,后土立在右前方虎砂上

狮子下山,潘家状元祖坟,后土立在右前方虎砂上

广西博白的叶家祖坟,后龙金水行龙,到头几节,连起三颗低矮的金星,太阴金开口结穴,白虎转头作案,穴前案山太高,正穴位置,看不到朝山,所以后土立在穴后数米的高处。

广西博白的叶家祖坟,穴前案山太高,后土在墓穴后方高处

广西博白的叶家祖坟正面

另外要注意,扫墓拜祭时,先要拜后土或者望碑,烧纸,元宝,或敬茶酒,水果,糕点,然后再拜主坟。

全文结束。

帝国皇陵往事:最后的大明王朝,被埋了

1956年,春天。考古队进入明十三陵进行正式的考古挖掘。这是1949年以后第一次得到政府批准的古代皇陵挖掘行动。

作为明朝皇帝的陵墓,十三陵陵区占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开挖这么一个重要陵墓,怎么能不慎之又慎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首次提出明十三陵发掘计划。身为明史专家,吴晗对十三陵颇为关注。

挖掘十三陵的消息一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当时文化界的名流,如郭沫若、茅盾等人站队支持吴晗。反对派中,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最为激动,认为以当时的考古技术,根本难以胜任如此艰巨的挖掘任务。

认同派和反对派各执一词,只好留待最高领导批示。1955年10月的一天,关于请示挖掘十三陵的报告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等待他的审批。周总理一看,兹事体大,必须得当面请示主席才行。几天以后,周总理才在报告上写下四个字:“原则同意!”

吴晗的计划,首选是挖掘长陵——明十三陵之首,明成祖朱棣的坟墓。

▲朱棣的陵墓长陵 图源/图虫创意

01. 从洪武到永乐

朱棣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的第三位,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今天我们谈论明朝皇帝,往往在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就想到了朱棣,夹在中间的建文帝常被忽略。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

不少人会好奇,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皇家陵园却称十三陵呢?有三位皇帝的陵园是缺失的,建文帝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朱标早逝以后,朱允炆便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孙了。

作为皇太孙,祖父朱元璋从小把朱允炆放在身边培养。朱元璋得意于自己对功臣的杀戮,对太孙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允炆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默然,问:“汝意何如?”

朱允炆答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说:“是也,无以易此矣”。

朱允炆竟一语成谶。

▲建文帝朱允炆

燕王朱棣名义上是朱元璋第四子,但他前面的兄长纷纷逝去后,他成为了实际上的长子。如果朱棣是个仁弱之辈也还好,偏偏他战功赫赫,早就想取侄子而代之。

朱元璋死后,遗照中制止诸王前往京师奔丧。朱棣派自己的世子朱高炽和另外两个儿子到京中祭奠朱元璋。朱允炆身边的人劝说他扣下朱棣的三个儿子,但朱允炆还是把他们放回去了。

朱高炽等人安全归来,这让朱棣十分高兴,说我们父子能够再度相聚,是上天的赞助。于是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说是为了“恢复祖宗旧制”。

朱允炆是个倒霉孩子,如果不是他爷爷把所有能战的功臣都杀光,说不定叔叔朱棣也不敢这么轻易地“靖难”。

这场内战历时四年,在建文四年(1402)五月结束了。

朱棣攻破南京,登位为帝,大肆杀戮建文旧臣。宫中起了大火,但建文帝却不见了踪影,有说是死于大火,有说是当了和尚。

合法继承者朱允炆,连皇陵都捞不到一个。而篡位者朱棣的陵墓,是十三陵中布局规模最大、最华丽的。十三陵的建立亦始于朱棣。

▲明成祖朱棣

可能还有人会问,那明太祖朱元璋的坟墓在哪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堪称中国史上出身最差的皇帝,祖上三代贫农。

这个出身农民的小伙子投靠红巾军的将领郭子兴后,“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并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

后宫中除了马皇后,郭宁妃也是朱元璋在没发迹之时,路过郭山甫家而被看中做女婿的。郭山甫连两个儿子——郭兴和郭英,都送给了朱元璋做小弟。

有军中小头目郭子兴罩着,再靠着自己的军事能力,朱元璋在红巾军里的地位稳步上升。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称帝,号小明王,建国为宋,朱元璋获任左副元帅。

但朱重八又怎会屈居人下呢?至正二十七年(1367),他派廖永忠去迎接小明王之时,偷偷在船底砸了个洞,小明王身亡。解决了前领导人这个麻烦后,朱元璋北伐南征,几乎统一中国全境,洪武元年(1368)在应天登帝位,建立明朝。

天生性格多疑,又担心太子朱标软弱压制不了大臣,朱元璋在胡惟庸、蓝玉案中牵连上万人,并把徐达、廖永忠等功臣杀尽。

朱元璋分封儿子们为藩王,希望保得朱家江山边境的安稳,结果遭到平遥县训导叶伯巨上书反对。朱元璋大怒,称:“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叶伯巨最终死在狱中。但日后的靖难之变,证明叶伯巨是正确的。

在东南起家的朱元璋,对应天(今南京)是有感情的,但臣下劝他:“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于是乎,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不能单一定都南京的遗憾,朱元璋用身后的寝殿——陵墓弥补了。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也不在十三陵之中,而是“光荣孤立”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孝陵 图源/摄图网

他的儿子朱棣,却不像父亲那样对南京感情深厚。

永乐五年(1407),徐皇后去世,灵柩停在南京。徐皇后何许人也?开国功臣徐达之女。这位将门虎女,在建文帝派李景隆攻打北平城之时,穿上护甲登城参战,鼓舞守军士气。官民士兵的妻女受到徐氏的动员,一起上城向敌军投掷石块,一次次打退李景隆的军队,直到朱棣带兵回来将其打跑。朱棣对她十分尊重。

趁着徐皇后过身之时,早就想迁都北京的朱棣派遣官员、术士考察北京附近适合建陵之地。最后选定了北京市郊昌平的黄土山为陵区,赐名天寿山。负责选址的风水大师廖均卿,随后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享受四品官员待遇。

廖均卿是唐朝著名风水佬廖三传的后人。他选定的皇陵穴位甚得帝心,但无论朱棣怎么挽留,他都是坚决地要回乡。朱棣只好作罢,赠他一把纸扇,并在扇上题诗:

“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江西人廖均卿可能也是怕了朱棣对待官僚的魔幻作风,才会在立此大功之后,脚底抹油般溜回家乡去。

朱棣在篡位以后,需要一篇为己正名的登位诏书。对朱棣登位有功的姚广孝称,起草诏书必须用建文旧臣方孝孺。

方孝孺身披孝服至殿,朱棣说道:“我法周公辅成王耳。”

方孝孺质问:“成王安在?”

朱棣说:“伊自焚死。”

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答:“国赖长君。”

方孝孺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见说不过,便道:“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

见方孝孺软磨硬泡都不为所动,朱棣威胁说要诛其九族。方孝孺硬气地回答道:“便诛十族奈何!”此案最后连坐被处死者达873人,远谪边塞的不胜其数,又命人侮辱牵连之人的妻女,其残暴在历史上罕见。

除了武功,朱棣在文治方面最有名的,莫过于编撰《永乐大典》。传闻吴晗和郭沫若这么迫切地要挖长陵,主要是想一睹可能陪葬的《永乐大典》。可惜考古队在这座庞大的陵园中花费了数周时间,也没能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最终不得不放弃。

本就对挖掘工作不满的夏鼐提出,要不先挖一个最小的吧?

吴晗表示不行,再怎么也得挖个中等大小的。

妥协的结果就是挖定陵。

▲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 图源/图虫创意

02. 万历和他的父亲、祖父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的墓。他在位的年号是万历,又被称为万历皇帝。

神宗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0岁继位到58岁驾崩,统治中国长达48年。

他的统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张居正死之前和张居正死之后。

朱翊钧年少即位,首辅张居正既替小皇帝处理政务,又安排小皇帝的教育事宜。指望一个虚龄10岁的小孩喜欢经书是不可能的,朱翊钧喜欢的是有趣的书法和历史。张居正命人编写《历代帝鉴图说》,辑录尧舜之后的可法之君事迹,供朱翊钧学习,朱翊钧对此书爱不释手。

可惜好景不长。热血方刚的少年皇帝年纪愈长,愈不满于执政大臣的控制,张居正渐失帝心。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死后两月神宗抄没其家。而万历朝自张居正殁后,亦由盛转衰。

除了张居正以外,万历帝朱翊钧最知名的事迹,莫过于常年不上朝。

资质聪颖、姿容姣好的郑贵妃是他最宠爱的妃子,生下儿子后晋封为皇贵妃。可惜这位郑妃本来已不占嫡,生下的儿子朱常洵也不占长,神宗想立三儿子当太子的小心思被朝臣猜透,群起抗议。户科给事中姜应麟打响头炮,直指万历帝的操作“揆之伦理则不顺,质之人心则不安,传之天下万世则不正,非所以重储贰、定众志也”。

看到此疏,万历帝大为恼火,把姜应麟贬到山旮旯当典史去了。可这也实现不了他把宠妃之子立为太子的目标,于是,朱翊钧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隐居”了几乎三十年。

朱翊钧从21岁开始修建自己的坟墓,历时6年修建完毕,花费了800多万两,相当于明朝两年的农业税。

定陵被打开后,考古队发现了万历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棺椁,以及大量精美的陪葬品。他一生中最爱的郑贵妃,在他死后被朝臣视为“祸国妖妃”,终未能伴他于地下。

▲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 图源/图虫创意

一般皇帝会在生前修好自己的陵墓,但万历帝亲爹的墓园昭陵,却是在其死后才修建的。

明穆宗朱载垕,大明王朝第十二位皇帝,在位6年。他的父亲明世宗,即我们熟悉的嘉靖帝,迷信方士陶仲文“二龙不相见”的说法,生前并未将朱载垕立为太子。朱载垕是在他爹死后,才可怜巴巴地奉遗诏登基为帝。

身为嘉靖不得宠的儿子,朱载垕在潜邸的十余年过得小心翼翼。但正是这段日子,使朱载垕得以了解民生国计。他即位后,吩咐身边的内侍做果饼呈上。尚食监和甜食房开出做果饼需采购的物资,称耗钱千两。朱载垕露出神秘的微笑,说道:“这种果饼何须千金,只要银五钱,便可在东长安大街勾栏胡同买一大盒。”

万历朝名臣张居正,在穆宗还是裕王的时候已是他的王府讲官。他在隆庆二年有一道奏疏,追忆当年给朱载垕讲课的情景:“臣追思皇上昔在藩邸,臣因进讲汉光武帝杀直臣韩歆事,反复开导,言人臣进言之难,叹光武以明圣之主,不能容一韩歆,书之史册,甚为盛德所累。荷蒙皇上改容倾听。”可见朱载垕是一位能纳言的皇帝。

由于幼年被父亲冷落,朱载垕竭力想在儿子身上弥补,对朱翊钧呵护有加,是一位称职的君父。

穆宗朱载垕是否死于纵情声色,现在已不得而知了。在他短暂的皇帝生涯中,他尚未来得及修建自己的阴间宫殿。隆庆六年(1572),张居正提议将明穆宗葬在现成的地宫中,并增建了地面建筑,是为昭陵。

▲明穆宗朱载垕

但为什么会有现成的陵园地宫呢?这要从穆宗的父亲世宗说起。

明世宗朱厚熜,因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无子,从藩王世子入继大统,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

他的登基,引发了“大礼议”事件,这个事件和空置的现成地宫有着密切关系。兴献王一支是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杬的苗裔。武宗死后,其母亲张太后希望立年幼的嗣君,好让她继续掌揽大权,但兴献王长子、15岁的朱厚熜显然不能如她所愿。

朱厚熜登基后第四天,就派人去安陆州迎接亲妈蒋氏。随后,开始商议兴献王祀典和尊称之事。礼部尚书毛澄上议:“宜效法汉定陶王嗣成帝、宋濮王之子嗣仁宗的故事,称孝宗为皇考,改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王妃为皇叔母,祭告上笺称侄,署名。”

朱厚熜大怒:“父母可更易若是耶?”但维护孝宗、武宗一系的毛澄和杨廷和等人坚持初议,史称“护礼派”。

有和皇帝对着干的人,自然也会有顺着皇帝的人。大约两个月后,观政进士张璁上疏批驳护礼派,你们举汉哀帝、宋英宗的例子,但人家从小就养在宫中,立为储嗣,我们的陛下可不一样,“今陛下以伦序当立,循继之义,非为孝宗也……故谓陛下入继祖统则可,谓为人后而自绝其亲则不可”。

张璁是正德十六年(1521)的进士。这个曾七试不第的老进士是个有野心的人,企图通过站队嘉靖帝来获得快速晋升。尝试是成功的,虽然差点在嘉靖三年(1524)的朝堂上被护礼派大臣用笏板拍死,但张璁还是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嘉靖六年(1527),张璁被擢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大礼议”的最终结果是孝宗称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兴献王为皇考,兴献王妃为圣母(蒋氏)。

前后长达七年的“大礼议”在嘉靖七年(1528)总算结束了。

这件事争的可不只是能不能管亲爹叫爹这么简单。它的背后,是世宗朱厚熜利用新科进士和中下级官吏打击旧有勋贵朝臣势力的行动。张太后的娘家也被朱厚熜整得很惨。

嘉靖十七年(1538)十二月,朱厚熜下令修建陵墓,供他生父兴献王迁坟和母亲下葬。陵墓是修成了,但是,将世宗生父葬入帝陵所在的天寿山陵区,是大臣们无论如何不能忍的。大臣们群起反对,朱厚熜只得作罢。他的生母蒋氏去世以后,葬在了湖北显陵。所以此宫就空置下来,后来成为他儿子穆宗朱载垕的陵园。

朱厚熜早在藩王府的时候就不喜张太后,登基后更是多番羞辱她。张太后在嘉靖二十年(1541)郁闷而终。

什么仇什么怨使得世宗如此厌恶张太后?

传闻武宗朱厚照非张太后所出,而是被她收养的宫女之子。孝顺的朱厚熜听闻此事之后深恶张氏。

但这个理由不太说得过去。即使传闻属实,张氏作为嫡妻,取庶子为己子,在礼法上合情合理,朱厚熜吃饱了撑着去管这个?与其说是他不满武宗非张太后之亲生子,不如说是作为男性统治者,觉得妒妇如张太后,容不下孝宗有其他妃嫔,导致孝宗一脉最后绝嗣。

以上纯属猜测,但孝宗与张氏的确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皇室一夫一妻。帝王的陵墓中,不少葬有一皇二后,元后死后再有继后,所以墓中有两个后棺。但明孝宗的泰陵,只葬着他和张皇后。

▲明十三陵总神道上的石兽 图源/图虫创意

03. 明朝中期的奇特皇帝们

明孝宗朱祐樘,朱家第九位皇帝,年号弘治,是有明一朝难得的好皇帝。他统治的时期,在历史上有“弘治中兴”的美誉。

万历朝首辅朱国桢曾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孝宗登基后,清除宪宗一朝的奸臣,如以“房中术”献媚的大学士万安,并赶走一堆乱七八糟的禅师、番僧。在内阁中任用刘健、李东阳、谢迁等正直大臣,整顿了混乱的吏治。

因为父亲宪宗皇帝专宠万贵妃,导致朱祐樘拥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万贵妃宠冠六宫,任意加害有孕的宫妃。孝宗的母亲纪氏是宫中女史,被宪宗偶然临幸而有孕,万贵妃得知后派人给她打胎。前去的宫女不忍心下手,谎称纪氏只是腹中长瘤。朱祐樘降生后,万贵妃又派遣太监张敏将其溺毙。张敏偷偷地把朱祐樘藏起来,直到6岁。朱祐樘的存在被发现后,纪氏被封为淑妃,很快遭万贵妃迫害而死,善良的宦官张敏也吞金自杀。

或许因为亲身经历的“宫斗”过于残酷,朱祐樘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他的后宫一直只有张皇后一人。

▲明孝宗朱祐樘

武宗朱厚照是孝宗和张皇后的独子,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他的陵园康陵,葬有他与夏皇后的棺椁,也是建于他过身之后。

现在网上流行给朱厚照洗白,把他讲得十分“好玩”,生性聪敏,能带兵打仗,也能学习梵语佛经,是个“接地气”的天子。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朱厚照的荒唐事迹绝不值得称许。

孝宗弥留之际,曾握着内阁重臣刘健的手托孤,吩咐他好好辅助东宫。谁能料到他的儿子不听顾命大臣的话,反而宠信“八虎”(东宫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等八人)呢?最被信任的宦官刘瑾把控朝政,到了被民间讽刺为“立皇帝”的地步。

明朝贵族建立类似“豹房”这样蓄养猛兽的地方并不少见,但是皇帝久居豹房并在豹房中遥控朝政,也算是独一份了。除了异兽珍玩,里面还收纳不少女子供朱厚照作乐。这人是个“控”,连有孕的女子也不放过。

百姓的生活也是越过越差,正德朝发生了数次流民起义,以及一次藩王作乱。宁王朱宸濠造反的消息传到北京,可把朱厚照乐得不行——朕终于有借口南巡了。结果走到一半,传来王守仁的捷报,称叛乱已经平定。即便如此,朱厚照还是在南京游玩数月,才肯罢休回宫。

日子过得奇葩,死法也十分奇葩。朱厚照在回宫途中,独自泛舟捕鱼,不慎落水,四天后在南郊大祀时倒地,卧床不起。正德十六年(1521)死在最爱的豹房之中,年仅31岁,无子。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的祖父宪宗与皇后王氏、纪氏、邵氏葬于茂陵。宪宗朱见深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虽然不如儿子孝宗,但他的统治还是要比孙子武宗好不少。

因为朱见深的父亲、英宗朱祁镇曾被蒙古人掳去,他的太子之位十分动摇,曾被叔父朱祁钰废掉,父亲复位后才再次被立为太子。不过,朱见深继位后,似乎不计较这段经历,他恢复了叔父的帝号,平反了于谦的冤案。

宪宗朱见深政绩不算太耀眼,但宽厚的性格为他加分不少。

重用宦官汪直,是他一直被诟病的地方。汪直最初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后成为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1477),领西厂,一时间气焰颇盛,当时有“只知汪太监”之说。

朱见深与万贵妃的宫闱八卦,十分惹人关注。这个年长皇帝19岁的宫女,是如何做到专宠20余年的?连朱见深的生母也问过朱见深:“彼有何美,而承恩多?”答曰:“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

成化二十三年(1487),万贵妃身亡,宪宗亦随她而去。

▲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的父亲英宗朱祁镇和叔父代宗朱祁钰,是明史上一段奇特的故事。

明朝第六位皇帝是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葬在裕陵,但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钰的墓却不在十三陵之中。

身为长子又是宠妃孙贵妃所出的朱祁镇,不满一岁便被立为皇储。但实际上,英宗并非孙贵妃亲子。明宣宗朱瞻基的胡皇后与孙贵妃均无子,恰巧此时一个宫女生下儿子,便被孙贵妃抱养。宣宗正好有借口废掉胡皇后,立孙氏为后。一直到英宗二次登基,孙太后病逝,英宗的钱皇后才告诉他生母的真相,可惜他再无机会找出生母是何人了。

英宗朱祁镇9岁登位,一切教育按皇帝的身份来,平日读的是枯燥无味的经史,远不如宦官王振安排的骑射有趣。亲政后,他便十分信赖王振。

《明史纪事本末》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工部郎中王)佑貌美而无须,善伺候(王)振颜色。一日振问:‘王侍郎何无须?’对曰:‘老爷所无,儿安敢有?’”

朱祁镇亲征瓦剌也是王振怂恿的,由此导致了土木之变。结果是王振在混乱中被杀,朱祁镇被俘。

皇帝被俘后,朝廷采取应急措施,立皇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朱祁镇被遥尊为“太上皇”。怎料朱祁钰帝位都没坐热,蒙古人见朱祁镇身上已无利可图,遂将其放回。朱祁镇在景泰元年(1450)八月二日,踏上了回归故国之路。

然而,坐上了的帝位岂有让出的道理?朱祁钰是这么想的,所以只能让兄长“屈尊”住在南宫(延安宫)中了。

百无聊赖的日子过了六七年,朱祁镇终于迎来了第二春。

景泰七年(1456)年底,朱祁钰病倒,朝廷官员与宦官密谋,请英宗复辟。

景泰八年(1457)正月,石亨、徐有贞等人命军士用巨木撞开南宫宫门,迎回太上皇,史称夺门之变。

被废的朱祁钰被迁至西内渡过残生,不久病逝。朱祁镇把朱祁钰在天寿山陵区修建的陵墓捣毁,以王礼葬在玉泉山。可见,朱祁钰是硬生生被逐出了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

04. 朱棣的儿子和孙子

朱祁镇和朱祁钰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谎称为英宗生母的孙贵妃)一并葬在景陵。宣宗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他是祖父朱棣宠爱的孙子,也是拯救父亲朱高炽帝位的大功臣。

仁宗朱高炽人如其庙号,性格仁厚,被父亲认为“不类己”。朱棣多次想把他废除,幸而他生了个好儿子和讨了个好太太。

朱棣曾称赞朱高炽的正妻张氏:“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

朱棣刚即位的时候,议立太子,问阁臣解缙。解缙称赞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朱棣不应。解缙又赞“好圣孙”,朱棣才动了心。可见朱瞻基在祖父心中很有地位,甚至称赞他是“他日太平天子也”。

不得不说朱棣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

比起堂叔建文帝朱允炆,朱瞻基平定自己叔父朱高煦的叛乱真是手到擒来。朱高煦在宣德元年(1426)起兵反叛,不到半月便被朝廷拿下。

面对祖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控制的交趾(越南),朱瞻基果断决定撤兵,虽被指责是“委弃祖业”,但此举对交趾和大明都是有利的。

宣宗的父亲朱高炽葬在由儿子修建的献陵。由于年代久远,献陵只有一部分的明楼和宝城保存下来。

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任皇帝,年号洪熙。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也是嫡子,母亲是徐皇后。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个月,但在他执政期间,经过他祖父、父亲的高压统治后,官僚、百姓终于得以修养生息。庙号为仁宗。

作为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在兵事方面可以说是遗传甚少了。他自幼喜文偃武,体弱多病,即使只是作为世子,父亲也更喜爱勇武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

永乐七年(1409)以后,朱棣因为北征和迁都的事,长留北京,命令已是太子的朱高炽监国。在此期间,他多次遭弟弟构陷,被父亲猜忌,但还是积累了不少政治经验。

朱高炽即位后,释放了一批谏阻北征而下狱的大臣,宽赦了建文朝诸臣的家属,并诏令停办下西洋宝船。但他也有羞辱直言劝谏的臣下的一面。侍读李时勉上疏,说朱高炽居丧临妃嫔,日旦未临朝。朱高炽得疏,大怒,召见李时勉。李时勉应对不屈,朱高炽命武士用铁瓜击断其胁。

朱高炽的死很突然,洪熙元年(1425)才过了两天便病死,终年48岁。

▲明十三陵总神道 图源/图虫创意

05. 明朝最后三任皇帝

明仁宗与儿子明宣宗的统治合称为“仁宣之治”,是明朝灿烂的开始。

然而,两百年后,朱明王朝的江山传至神宗万历皇帝的儿子光宗,越发显出灭亡之兆。

明光宗朱常洛(神宗万般不乐意才封的太子),明朝倒数第三位皇帝,与三位皇后合葬在庆陵,在位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所有精力几乎都被他用在了后宫美姬之上。

朱常洛登基后不久便病倒,鸿胪寺卿李可灼称可以进献灵丹妙药。李可灼所进之药是红色的药丸,称“红丸”,朱常洛吞下两丸后便驾鹤西去了。众人始终没能搞懂“红丸”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终成悬案,史称“红丸案”。

虽然死得快,但朱常洛是有儿子留下的。光宗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

这时明朝的国祚已进入倒计时,朱由校是倒数第二位皇帝,死后葬在德陵。此时的明王朝已无修建豪华陵寝的财力了,德陵修得颇为简陋。

朱由校在位的七年,除了木工做得好,没干过几件好事。他溺爱自己的乳母客氏,听闻客氏与魏朝、魏忠贤两宦官私通,将两宦官传至榻前,问客氏喜欢谁,自己替她做主。客氏说喜欢魏忠贤,朱由校便替她骂退魏朝。客氏封奉圣夫人,魏忠贤也得任秉笔太监。

朱由校的皇后张氏不喜客氏和魏忠贤,被二人视为眼中钉。二人竟派心腹捶打怀孕的张皇后的腹部,导致皇后流产。

天启年间,辽东崛起的后金已越来越壮大,朱由校依然无所作为。天启七年(1627)五月以后,熹宗朱由校病倒,饮“仙方灵露饮”而亡。

熹宗死后,由弟弟毅宗朱由检继位,也是我们所熟知的明代末帝崇祯。

▲崇祯的结局,就是明朝的结局

崇祯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也是一个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理想的皇帝。

即位之初,17岁的年轻人还是很有一番干劲的,怎料臣下都是老滑头,很是挫伤崇祯的自尊心。

文臣间的互相斗争,让朱由检猜忌臣下结党。难得的能将袁崇焕被后金用反间计杀掉,但朱由检却始终不察觉自己已经中了敌人的奸计,反而认为“边臣不足任矣”。认定朝臣不可信的崇祯帝,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就是重用宦官。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农民军攻破紫禁城,朱由检连饮几十杯酒后,挥剑砍杀自己的后妃和女儿后,换上便服出城。

两天后,人们在煤山上发现了崇祯僵死的尸体。

崇祯帝和周皇后的尸身被草草葬入两年前已死的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所以崇祯的帝陵思陵规格特别小。

历经十六帝276年,明朝就此灭亡。

明成祖朱棣苦心孤诣地找寻吉穴,到头来,还是阻止不了江山易姓。

参考文献:

[清]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清]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9年

王天有:《明朝十六帝》,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胡汉生:《明十三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廖均卿为“明十三陵”选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曲折故事?

廖均卿是明成祖朱棣的御用风水大师,他为朱棣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选取明朝的皇陵,也就是现在说的“十三陵”。但是,“伴君如伴虎”,廖均卿建“十三陵”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还有你不知道的一些波折和故事。

皇陵地点屡屡遭批,被令重新选址

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子手中抢过来的,所以他就会更加小心翼翼,怕有第二个像他一样的人来争夺皇位。所以,在皇陵的选择上面,他也就更加慎重了。

其实在廖均卿被朱棣看中之前,就有两个江湖术士因为选取的皇陵地址不好,最后被杀了。第一个人选了一个地方看着倒是景色优美,但是,附近的村庄姓屠,朱棣就认为“朱”与“屠”在一起不可能有好的风水,就把他杀了。

而第二个人呢,他选了一个地方,但是朱棣经过打听,发现后面有一道沟,叫“狼儿峪”,同样的理由,“朱”与“狼”相克,于是把第二个人也杀了。好几年都没有把皇陵地址定下来,直到后来廖均卿出现了。

廖均卿在选址的时候,其实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廖均卿接到朱棣的任务之后,就开始去北京选址,他来到北京一个叫“燕家台”的地方,觉得这里风水不错,于是就向朱棣报告了这个地方。

虽然此地也是鸟语花香,仿佛世外桃源,但是朱棣一听这名字就不高兴了。因为朱棣篡位之前就是“燕王”,这“燕家台”不就是“晏驾台”吗?朱棣认为自己才当上皇帝不久,这地名就是要让他“晏驾”啊!(“晏驾”在古时候就是指“皇帝死了”的意思)

因为地名寓意不好,本来朱棣是想要跟处置前面几个人一样,将廖均卿一刀杀了。但是,廖均卿不像那些江湖术士,他是真正学过风水学的,在他的家乡当地也是很有名的。

加上朱棣前面已经杀了两个人了,如果再杀一个他怕后面就没有人愿意为他做这件事了。

经过深思熟虑,朱棣最终就决定让廖均卿戴罪立功,重新为皇陵选址。

最终,廖均卿就选取了一处名叫“黄土山”的地方,请朱棣前往看看是否满意。朱棣就亲自带着一队重臣骑马前去黄土山。结果,快到黄土山的时候,朱棣看到附近有一处坟地,旁边有一个小屋子,里面住着一个古稀老人。

于是朱棣就亲自去打听,老人告诉他,那是当地一大户姓康人家的坟墓。朱棣听了就暗自高兴:“我这朱(猪)家坟与康(糠)家坟相邻,想来是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了。”

到了陵墓的地址,看到此地后面山峦起伏,前面有两座山像是为黄土山把门,而中间水流潺潺,一眼望去仿佛画中仙境。朱棣看到之后大喜,不过他觉得“黄土山”这个名字太俗,就下旨改名为“天寿山”,由此才确定了皇陵的地址。

皇陵地址是选好了,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开始修建皇陵了,然后就可以迁都北京,真正开始朱棣自己的统治。但是,在修建皇陵之前,又出现了一个小意外。

止泉水、挖宝物令人称奇

朱棣在选定了皇陵地址之后,就命众臣开始动工修建皇陵,不过,有大臣就说:“天寿山虽然是个好地方,但廖均卿再次去天寿山的时候,将墓穴的位子砸出了一个洞,现在那个洞一直涌泉水,这是不详的预兆啊!”

朱棣一听就十分害怕,找来廖均卿询问缘由,廖均卿请朱棣亲自前去天寿山,说是朱棣一去,有天子镇压,泉水就会停止了。于是,朱棣为了修建皇陵这件大事,就跟着廖均卿来到了天寿山。

廖均卿当场表演了一场“喝山止泉”,对着山喊道:“山家二十四向,土地、龙神、天星、地曜、二十八宿、祖师杨筠松、曾文辿、廖瑀公,今均卿为永乐圣主立万年之基业、千载之皇陵,兹金井之中凿出洪水,涌泉数日不止。万里山河皆归属圣主,谁敢不遵?今圣主銮驾亲至此地,洪水该止。如敢违,罪逆天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各位神灵、祖师,如今我廖均卿为永乐年明君的万年江山和千年皇陵选址,但是龙穴泉水喷涌很多天了。这万里江山都是明君的,谁敢违抗。如今明主亲自到达此地,泉水也应该停止了!如果不从,就是在违抗上天。”

廖均卿说完,泉水果然就停止了,朱棣和众臣都惊叹不已。这还不算完,廖均卿还说:“臣请求皇上允许在泉眼处再向下挖三尺。”朱棣问:“这是为何?”廖均卿答道:“因为下面有一个石盆、一对石鲤鱼!”朱棣这时对他已经很信任了,于是就同意了。

过了一会,廖均卿果然挖出一个石盆和一对石鲤鱼,朱棣当即对他十分佩服,夸赞他说:“均卿不是凡间的普通人,确实是具有仙风道骨的,喝山乎水都得到了回应,真是我的奇遇啊!”

后来,在廖均卿的建议下,将石鱼放在了泉眼上面,以镇住泉水;石盆则在修建长陵地宫的时候盖在了金井之下(金井就是埋棺材的穴位)。自此之后,朱棣对廖均卿百般信任,还给他封官,让他作为皇家御用风水师。

选定了皇陵地址,朱棣就开始让大臣着手修建皇陵,天寿山的皇陵,共安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被称为“明十三陵”。

结语:

廖均卿能够得到朱棣的信任,就在于他有真正的能力,他选的天寿山,是明朝历代皇帝的归宿。明朝能够迁都成功,他的功劳是不可忽视的。廖均卿在朱棣身边一直待到终老,朱棣时期的建筑选址,不难猜测有他的参与,朱棣在他去世之后很是想念他,可见廖均卿当时的地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