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琅琊榜历史背景(琅琊榜历史背景是哪个朝代的)

时间:2024-01-24 21:52:27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琅琊榜的故事,原来历史上真的有原型,远比电视剧更惨烈更残酷!

作者:我方团队未央

金陵城中风云起,太子和誉王以权谋争皇位,以算计笼人心时,独独位高权重的言侯被各方势力所遗忘。原来,这位皇后的亲哥哥,皇上的好兄弟正沉迷修玄不能自拔,可偏偏还是他,身影每次出现都很惊艳,比如第一次出场就想炸了皇宫。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在上一辈的故事里,他也曾是满怀赤心的明亮少年。

相比梅长苏高高在上的人设,言侯爷更接近于当年将领的真实写照。事实上,他的故事与南梁将领韦睿有不少相似之处。

择明主,豪气仍在

《琅琊榜》中言侯爷出身世家,放在南北朝世卿世禄的背景中,世家子弟承袭爵位本没什么好说。可剧中梅长苏跟言豫津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以为言侯爷的侯爷之位,是因为他是言太师的儿子,和当今国舅爷的身份得来的吗?

言侯爷对人心的洞察并不输于梅长苏。言侯这一生有过两次择主。

第一次他选择了辅佐梁帝发起进攻,林燮,梁帝,言侯三人共同开创了初期的光辉岁月,战事平而歌舞升。

怎奈,梁帝多疑,诛皇子功臣,当年的情谊已被君臣的等级湮没,再之后,太子与誉王相争,即便誉王的养母正是言侯的亲妹,即便这位皇后早已在后宫上蹿下跳,言府上下淡然处之;太子倒台,誉王得势,言侯爷却选择了不声不响的靖王。

回看韦睿,韦睿的家族承自西汉丞相韦贤之后,世代都是三辅地区的著名族姓,父亲韦祖归,任宁远将军长史。

韦睿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时值乱世,齐帝无道,滥杀臣子,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率先揭竿而起,锋芒直指建邺,宫墙之内人心惶惶,大家都认为天下要归陈氏,不少人也开始与韦睿商议投奔陈显达的有关事宜,韦睿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表示陈显达虽为老将,却难成气候,崔慧景又懦弱,表示真正成就事业的人,还要出在我们这里。

韦睿派出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当时看起来尚“安分守己”的萧衍联系,积极开展关于萧衍起兵造反的有关活动。

等萧衍起兵,韦睿立刻响应,命手下人伐竹造筏兼城赶来与萧衍会和,不仅自己来了,还带了两千士兵和两百匹骏马作为给萧衍的见面礼,惹得萧衍不住地笑称:“今日见君之心,我的大事成功了。”此中心情正如梅长苏带着靖王的期待来到言府得到支持一般。

倾余生,壮志满怀

“当年大渝北燕北周三国联盟,意图共犯大梁,裂土而分。其时兵力悬殊,敌五我一,绵绵军营,直压入我国境之内。”

“这名使臣年方二十,手执王杖栉节,只带了一百随从,绢衣素冠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他在宫阶之上辩战大渝群臣,舌利如刀。我王师将士趁机,方才解决危局。”

这是梅长苏对言豫津在描述其父当年的风采,谁能想到如今一心修玄的人当年是那样杰出的一位外交家。

而在公元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挟凌厉之势平荡梁地东南,梁刺史被困钟离城(今安徽凤阳)中。据记载,中山王元英拥兵百万,而钟离城中仅有三千人。

韦睿奉命于危难之间,从合肥出发,远途驰援,十日便赶到了距离钟离城不远的邵阳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水中),他到邵阳洲的当夜便开始铸造军事防御,离北魏驻军的地方仅有百余步。

第二天,元英起床一看,急得直跳脚:“这速度也太快了吧。”元英连忙派杨大勇率一万多骑兵前来交战,韦睿排开阵势,两千强弩齐发,杨大勇猝不及防,仓皇出逃。之后,元英亲自来战,失败,再来,继续失败。

击退骑兵后,韦睿将目光转移到了水战。之前,北魏在邵阳洲两岸修造桥梁围栅,截断了淮河通道。

如今,眼瞅淮河水就要暴涨,韦睿派出战船逼近敌方军营,又附带小船,小船上载草,灌上火油,放船来烧魏军桥梁。风急火猛,敢死之士拔除木栅,砍断桥梁,水流又急,转眼之间,桥栅全被破坏。将领们又身先士卒,喊声震天动地,无人不是以一当百。

北魏大败,元英虽脱身逃走,但北魏损失十几万士兵性命,另有五万人向梁朝投降。

被围困在钟离城许久的刺史昌义之得知解围后,悲喜交加,只会一个劲儿地喊:“又活了!又活了!”

人世间,风骨同守

《琅琊榜》中,言候初遇梅长苏并不喜欢他,告别时依旧持平礼;身居高位的言侯出入自称的是言某,相比比时时将“军功”挂在嘴边的谢玉,他矜贵优雅了许多。

无独有偶,韦睿在家乡起兵,有个叫阴双光的客人哭着劝阻他。等到韦睿衣锦还乡作雍州刺史时,阴双光在路边迎接。韦睿笑着对他说:“要是听了你的话,我恐怕要在路上要饭了。”仍赏给他十头耕牛。

更相似的是,言侯一言一行不因朝政所动摇,行事全凭本心。而萧衍当时醉心于佛教,天下人也都感染上这种风习。只有韦睿信守恬淡寡欲,又位居大臣,不愿与世人随波逐流,行事全与平时相同。

公元520年,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岁。遗言薄葬,以时服装殓。萧衍当天亲临吊唁,哭得很悲痛,追赠他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严”。

史料来源:《梁书》

黄蓉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几个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相传是诸葛转世,洗雪大唐国耻的英雄,却也是受尽歧视的上门女婿

《琅琊榜》以哪个历史朝代为背景?剧中官制、职位帮你抽丝剥茧

2015年,一部架空历史的权谋剧《琅琊榜》横空出世,高人气的网络小说剧本,搭配正午阳光制作精良的水准,再加上一众实力派偶像的演绎,毫无悬念成了当年的现象级影视剧。

关于《琅琊榜》的时代背景,很多读者都猜测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为蓝本,但是剧中又出现了类似明朝特务机构的悬镜司、唐朝才出现的京兆尹官职,又让观众扑朔迷离。

除此之外,类似于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记”、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又为《琅琊榜》增添了视觉色彩,堪称集万千特点于一身的大杂烩。

下面,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琅琊榜》,从剧中那些官制和职位,对这部剧一一抽丝剥茧。

一、三省六部制:梅长苏逐步攻破的六部原型

历史: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封建社会中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最初起源于西汉后期,经过不断发展和变化,最终于隋朝时确立、唐朝最为完善,此后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

如果将《琅琊榜》的历史背景设定于梁朝,其实也合情合理,因为从西汉到隋唐时期,这套政治制度一直在沿用和发展,梁朝也有可能采用了这套官制。

《琅琊榜》: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情节,就是苏哥哥手中经常拨弄的八个牌子,每当他向火炉中扔掉一个,对应的部门尚书就会遭殃,简直跟皇帝翻牌一般掌握生杀大权,这波操作简直不要太爽。

打头阵的两个分别是太子和誉王的军事力量:宁国侯和庆国公,下面的六部也分成两个阵营太子党和誉王党。苏哥哥将朝中机构分门别类,也能让观众对朝中局势一目了然。

户部、礼部、兵部是太子的党羽,户部顾名思义,掌管户籍财政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和财政部,所以梅长苏用一桩兰园藏尸案,第一个就拿掉了太子的钱袋子户部。

至于礼部,掌管一国礼仪之法、以及礼乐典礼,对于讲究尊卑有序、君臣有别的封建社会来说尤其重要。梅长苏利用越贵妃母凭子贵、与皇后平起平坐的漏洞,请来名儒黎崇对礼部一顿抨击,礼部自然处于下风。

至于太子阵营的兵部,梅长苏只是小惩大诫,利用私炮房爆炸、靖王漏报物资一事进行旁敲侧击,而这位本属于太子党的尚书就立刻转了风向,开始逐渐拥护靖王,也保全了自己。

剩下的三部吏部、刑部、工部当中,誉王最看重的应该就是吏部了。吏部掌管国家官员的人事任免,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誉王有了吏部在手,要往朝中安插自己人、培养自己的亲信党羽也就更顺手。但是誉王的得意算盘,最终还是被梅长苏用一个妓馆杀人案打乱了。

誉王在剧中最失策的一步,就是在吏部尚书何敬中都保不住的前提下,还让刑部齐敏偷换死囚掩人耳目,最终消息透露给太子梁帝也知晓,于是誉王阵营的两大尚书齐齐落马,怼天怼地的蔡荃终于上线。

至于誉王手里最后的一个工部,其实也跟太子的兵部尚书一样,眼看着朝中局势大变,这两位聪明人早就见风转舵,完全不用梅长苏出手,早就默默地站在靖王这边了。

二、锦衣卫:只为梁帝服务的特务机关悬镜司

历史:

锦衣卫是明朝开始建立的军政情报搜集机构,相当于中央情报局,这个机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只听命于皇帝一人,而且拥有很高的权力,可以直接逮捕皇亲国戚。鉴于梁朝在前明朝在后的历史轨迹,这一情节只能是虚构而成。

《琅琊榜》:

谢玉无疑是梅长苏的重点对象,而真正让苏哥哥棘手的,则是心狠手辣、又颇受梁帝器重的悬镜司首尊夏江。

首尊一职的原型是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作为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一个机关,直接上司又是皇帝,因此拥有很高的权利。因此,对悬镜司深信不疑的梁帝,才会在夏江的谗言下开始怀疑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夏江也对帝王诛心拿捏得恰到好处。

三、九品中正制:让靖王头疼的中正官人选

历史: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下启隋唐的科举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最重要的选官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分各级地区,分别选取大小中正官数名,然后由他们来考察各地的人才。这些人才被选取之后,分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依次交给吏部来升迁或者罢免。

《琅琊榜》:

靖王位列东宫之后,梁帝也逐渐将朝中政务交付于他,而最让这位直男太子头疼的是,最大的中正官人选该定谁呢?于是,苏哥哥请来沈追和蔡荃,和靖王坐在一起进行了讨论。

从梅长苏的口中可以得知,这位中正官的人选既要有能力、又要有坚定的心志来抗衡各方的人情、同时又要保持清廉公允,最后官职还不能低,于是苏哥哥就向靖王推荐了官居正一品的凤阁阁老程知忌。

但是阁老这一称谓,又是从唐朝才开始出现,在梁朝出现阁老显然格格不入。而且靖王要以蔡荃为模本,来选取其他的副中正,这一称谓又不免产生歧义。因为古代历史上,只有大大小小的中正官,并没有正副中正官之说。

四、中书令:清贵华重的老狐狸柳澄

历史:

中书令一职始于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中书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整理皇帝书房和宫内的文库档案,可以和皇帝频繁接触。南北朝时期的中书令最为清贵华重,一般都由具备文学才望的人来担当,因此剧中柳澄这一人物的设定,非常符合南北朝的真实历史背景。

《琅琊榜》:

《琅琊榜》中最不可忽视的几位幕后高手(静妃、纪王、高湛、高升)中,柳澄绝对算得上一位。

这位经常出现在梁帝身边的老臣,实则是一位人精,他一句看似不经意的“户部有沈追在代理着呢”,就让沈追青云直上;靖王和誉王朝堂争辩,眼看着靖王处于下风、梁帝的脸越拉越长,这位中书令一顿咳嗽,就将皇上的注意力成功转移,多么明显的偏私啊!

最后,这位身居文官之首、弟弟柳暨是新任礼部尚书、孙女又是太子妃的老国丈,不再是誉王口中那个专业几十年和稀泥的老狐狸了,反而是继蔡荃后,第二个站出来要求重审赤焰旧案的忠肝老臣,站队之迅速可见一斑!

小结:

综上所述,《琅琊榜》中既有梁朝时的一些特征(选程知忌为中正官、柳澄的清贵高位),又有一些不属于梁朝的时代特征(特务机构悬镜司),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模棱两可的官制和职位(六部尚书)。

因此,《琅琊榜》的作者海宴都说,这是一部架空历史类的作品,主要还是借鉴了魏晋南北朝时的梁朝为背景,其他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拟而成。

毕竟,海宴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她只是借用历史的框架背景,来虚构了一段王子复仇的故事。

海宴之所以没有刻意套用一段历史,应该也是经历过了细细考量,如果将故事定位于九子夺嫡、或者是靖难之役、玄武门之变,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史籍、史料都要一一查阅,这样不仅故事情节有所束缚,而且还会增加更多的工作量。

虽然《琅琊榜》并不是一部严谨的历史剧、也非时下最火的穿越剧,它反而是一部集“王子复仇记”、“威风女将军”、江湖恩怨和后宫争斗于一体的什锦大杂烩,还添进了人们津津乐道的锦衣卫。

海宴将人们脑海中,关于历史中那些有趣的情节全部糅杂在了一起,塑造成了一部极具正能量的网络小说,在正午阳光的助力下,《琅琊榜》又被搬上了屏幕,最终成为一部优秀的现象级电视剧!

《琅琊榜》的历史背景考

《琅琊榜》其实历史色彩非常浓厚,相对于《庆余年》里虚构的庆国,好歹提到“南梁”,这个历史上至少真实存在过的朝代。但南梁这个大背景真的是《琅琊榜》的历史背景吗?

说是南梁,从电视剧可以看到一些依据。比如在电视剧第54集,出现了一份详细的列国对峙地图:

这个地图一看便知,主要是以西魏、东魏、南梁三国对峙的真实历史地图所改编的。所以,说历史背景是梁朝,也是有依据的。

南朝梁国,皇室姓萧,定都建康,建康古称金陵。故事里的宁国侯谢玉,历史上谢姓是东晋时期南方的豪族,谢氏家族也贯穿了整个南朝。但是要知道,南梁在当时三分天下的时候,是最弱的一方。所以,这并不是真实的南梁背景,又叠加了许多其他朝代的特色。

比如,原小说为了突出南梁的强国地位,在北方又给安排了个北燕(不是慕容家的),南边安排了个南楚,这两个国家分别来自十六国时期和十国时期,大致实力和范围也是参照了当时真实实力情况。

再说三省六部制度,这个很明显南北朝时期的梁国是没有的,这个直到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才出现,那也是梁国灭了百多年后了。更别提剧中的什么六部尚书,六部都没有哪来的尚书?这大概也是为了迎合那些观众而设置的,毕竟多数古装戏都以唐宋明清时期为背景,里面就出现了很多六部尚书的角色,给观众了很多便,《琅琊榜》里引入六部的设定,拉近与观众的亲近感。

再看特务机构——悬镜司,这玩意不知道是参考了明代锦衣卫,还是小说六扇门。悬镜司地位非常高,当家的都可以参与国事了,比尚书还牛。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从未出现过,即便在明朝锦衣卫最鼎盛的时期,锦衣卫指挥使也不能登堂入室参与朝政。

另外,掌握特务机构的人一般职务都不是很高。明代的锦衣卫指挥使是正三品,在朝廷上算得上数一数二,但是没法参与朝政,更何况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怎么可能比尚书还牛?

再看“长林军”的原型,这简直就是特种兵,战力爆表,有人说原型是“北府军”。因为北府军和长林军一样,都驻扎在南朝的北境,士兵是由北方逃难过来的流民精锐组成,有的士兵来自普通的流民军,为了活命而战。

又有说法说这“以7万人击败了北燕20万人”,这不是陈庆之的白袍军么?陈庆之所统领的“白袍军”,才有与“赤焰军”一个级别的战果。他率七千人送魏王元颢北归,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大战四十七次,攻城三十二座,沿路打得北魏军队望风而逃。

综上,《琅琊榜》只是以南梁为大致框架,然后叠加了其他朝代的一些特点、特色改编而成。同时,为了方便读者,亲近观众,很多历史人物又结合了多种原型,塑造了多重人格表现,来突出其伟岸形象。或许,这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

《琅琊榜》以哪个历史朝代为背景?剧中官制、职位帮你抽丝剥茧

2015年,一部架空历史的权谋剧《琅琊榜》横空出世,高人气的网络小说剧本,搭配正午阳光制作精良的水准,再加上一众实力派偶像的演绎,毫无悬念成了当年的现象级影视剧。

关于《琅琊榜》的时代背景,很多读者都猜测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为蓝本,但是剧中又出现了类似明朝特务机构的悬镜司、唐朝才出现的京兆尹官职,又让观众扑朔迷离。

除此之外,类似于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记”、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又为《琅琊榜》增添了视觉色彩,堪称集万千特点于一身的大杂烩。

下面,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琅琊榜》,从剧中那些官制和职位,对这部剧一一抽丝剥茧。

一、三省六部制:梅长苏逐步攻破的六部原型

历史: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封建社会中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最初起源于西汉后期,经过不断发展和变化,最终于隋朝时确立、唐朝最为完善,此后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

如果将《琅琊榜》的历史背景设定于梁朝,其实也合情合理,因为从西汉到隋唐时期,这套政治制度一直在沿用和发展,梁朝也有可能采用了这套官制。

《琅琊榜》: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情节,就是苏哥哥手中经常拨弄的八个牌子,每当他向火炉中扔掉一个,对应的部门尚书就会遭殃,简直跟皇帝翻牌一般掌握生杀大权,这波操作简直不要太爽。

打头阵的两个分别是太子和誉王的军事力量:宁国侯和庆国公,下面的六部也分成两个阵营太子党和誉王党。苏哥哥将朝中机构分门别类,也能让观众对朝中局势一目了然。

户部、礼部、兵部是太子的党羽,户部顾名思义,掌管户籍财政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和财政部,所以梅长苏用一桩兰园藏尸案,第一个就拿掉了太子的钱袋子户部。

至于礼部,掌管一国礼仪之法、以及礼乐典礼,对于讲究尊卑有序、君臣有别的封建社会来说尤其重要。梅长苏利用越贵妃母凭子贵、与皇后平起平坐的漏洞,请来名儒黎崇对礼部一顿抨击,礼部自然处于下风。

至于太子阵营的兵部,梅长苏只是小惩大诫,利用私炮房爆炸、靖王漏报物资一事进行旁敲侧击,而这位本属于太子党的尚书就立刻转了风向,开始逐渐拥护靖王,也保全了自己。

剩下的三部吏部、刑部、工部当中,誉王最看重的应该就是吏部了。吏部掌管国家官员的人事任免,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誉王有了吏部在手,要往朝中安插自己人、培养自己的亲信党羽也就更顺手。但是誉王的得意算盘,最终还是被梅长苏用一个妓馆杀人案打乱了。

誉王在剧中最失策的一步,就是在吏部尚书何敬中都保不住的前提下,还让刑部齐敏偷换死囚掩人耳目,最终消息透露给太子梁帝也知晓,于是誉王阵营的两大尚书齐齐落马,怼天怼地的蔡荃终于上线。

至于誉王手里最后的一个工部,其实也跟太子的兵部尚书一样,眼看着朝中局势大变,这两位聪明人早就见风转舵,完全不用梅长苏出手,早就默默地站在靖王这边了。

二、锦衣卫:只为梁帝服务的特务机关悬镜司

历史:

锦衣卫是明朝开始建立的军政情报搜集机构,相当于中央情报局,这个机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只听命于皇帝一人,而且拥有很高的权力,可以直接逮捕皇亲国戚。鉴于梁朝在前明朝在后的历史轨迹,这一情节只能是虚构而成。

《琅琊榜》:

谢玉无疑是梅长苏的重点对象,而真正让苏哥哥棘手的,则是心狠手辣、又颇受梁帝器重的悬镜司首尊夏江。

首尊一职的原型是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作为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一个机关,直接上司又是皇帝,因此拥有很高的权利。因此,对悬镜司深信不疑的梁帝,才会在夏江的谗言下开始怀疑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夏江也对帝王诛心拿捏得恰到好处。

三、九品中正制:让靖王头疼的中正官人选

历史: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下启隋唐的科举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最重要的选官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分各级地区,分别选取大小中正官数名,然后由他们来考察各地的人才。这些人才被选取之后,分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依次交给吏部来升迁或者罢免。

《琅琊榜》:

靖王位列东宫之后,梁帝也逐渐将朝中政务交付于他,而最让这位直男太子头疼的是,最大的中正官人选该定谁呢?于是,苏哥哥请来沈追和蔡荃,和靖王坐在一起进行了讨论。

从梅长苏的口中可以得知,这位中正官的人选既要有能力、又要有坚定的心志来抗衡各方的人情、同时又要保持清廉公允,最后官职还不能低,于是苏哥哥就向靖王推荐了官居正一品的凤阁阁老程知忌。

但是阁老这一称谓,又是从唐朝才开始出现,在梁朝出现阁老显然格格不入。而且靖王要以蔡荃为模本,来选取其他的副中正,这一称谓又不免产生歧义。因为古代历史上,只有大大小小的中正官,并没有正副中正官之说。

四、中书令:清贵华重的老狐狸柳澄

历史:

中书令一职始于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中书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整理皇帝书房和宫内的文库档案,可以和皇帝频繁接触。南北朝时期的中书令最为清贵华重,一般都由具备文学才望的人来担当,因此剧中柳澄这一人物的设定,非常符合南北朝的真实历史背景。

《琅琊榜》:

《琅琊榜》中最不可忽视的几位幕后高手(静妃、纪王、高湛、高升)中,柳澄绝对算得上一位。

这位经常出现在梁帝身边的老臣,实则是一位人精,他一句看似不经意的“户部有沈追在代理着呢”,就让沈追青云直上;靖王和誉王朝堂争辩,眼看着靖王处于下风、梁帝的脸越拉越长,这位中书令一顿咳嗽,就将皇上的注意力成功转移,多么明显的偏私啊!

最后,这位身居文官之首、弟弟柳暨是新任礼部尚书、孙女又是太子妃的老国丈,不再是誉王口中那个专业几十年和稀泥的老狐狸了,反而是继蔡荃后,第二个站出来要求重审赤焰旧案的忠肝老臣,站队之迅速可见一斑!

小结:

综上所述,《琅琊榜》中既有梁朝时的一些特征(选程知忌为中正官、柳澄的清贵高位),又有一些不属于梁朝的时代特征(特务机构悬镜司),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模棱两可的官制和职位(六部尚书)。

因此,《琅琊榜》的作者海宴都说,这是一部架空历史类的作品,主要还是借鉴了魏晋南北朝时的梁朝为背景,其他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拟而成。

毕竟,海宴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她只是借用历史的框架背景,来虚构了一段王子复仇的故事。

海宴之所以没有刻意套用一段历史,应该也是经历过了细细考量,如果将故事定位于九子夺嫡、或者是靖难之役、玄武门之变,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史籍、史料都要一一查阅,这样不仅故事情节有所束缚,而且还会增加更多的工作量。

虽然《琅琊榜》并不是一部严谨的历史剧、也非时下最火的穿越剧,它反而是一部集“王子复仇记”、“威风女将军”、江湖恩怨和后宫争斗于一体的什锦大杂烩,还添进了人们津津乐道的锦衣卫。

海宴将人们脑海中,关于历史中那些有趣的情节全部糅杂在了一起,塑造成了一部极具正能量的网络小说,在正午阳光的助力下,《琅琊榜》又被搬上了屏幕,最终成为一部优秀的现象级电视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