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各地民居(世界各地民居)

时间:2024-01-28 15:59:35 作者:隐身守侯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最具特色十大民居,快来看你所在地方有没有!

1.福建的客家土楼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风格独特、规模宏大

2的开平碉楼

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

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3.山西的王家大院

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

功能齐全,设计考究

4.四川的大邑刘氏庄园

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封建地主庄园

布局规整、配置对称、主次分明

5.山西的乔家大院

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布局严谨,设计精巧

6.安徽的宏村

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

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7.山西的皇城相府

康熙皇帝老师陈廷敬的故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8.河南的康百万庄园

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9.陕西的姜氏庄园

陕西地区罕见的庄园建筑

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

10.安微的西递村

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

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转载于网络,侵删

【常识】“中国各地特色民居”考点汇总

一、四合院

1.分布地区:北京 2.民族:汉族3.特点: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二、马头墙

1.分布地区:安徽省和江西省

2.民族:汉族

3.特点: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

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三、竹楼

1.分布地区:云南

2.民族:傣族

3.特点: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

四、石库门

1.分布地区:上海

2.民族:汉族

3.特点: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名“石库门”,最典型的特征

是中西合璧。

五、土掌房

1.分布地区: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2.民族:彝族

3.特点: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

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六、碉房

1.分布地区: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及内蒙部分地区

2.民族:藏族

3.特点:用乱石垒砌或土筑建设而成,外观很像碉堡。

七、蒙古包/毡包

1.分布地区:内蒙古

2.民族:蒙古族

3.特点: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八、窑洞

1.分布地区:黄土高原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2.民族:汉族

3.特点:是古老的“穴居式”建筑,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

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九、吊脚楼

1.分布地区: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

2.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

3.特点: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 支撑。上层通风干燥,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放杂物。

十、土楼

1.分布地区:福建、江西、广东的客家地区

2.民族:汉族

3.特点: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

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 十一、船型屋

1.分布地区:海南

2.民族:黎族

3.特点: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

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十二、碉楼

1.分布地区:广东

2.民族:汉族

3.特点: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

建筑。开平碉楼是其代表。 十三、高台民居

1.分布地区:新疆

2.民族:维吾尔族

3.特点: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

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 【课后练习】

1.(单选)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建筑也各具特色。下列少数民族与民族特色 建筑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彝族——土掌房 B.黎族——船型屋

C.蒙古族——蒙古包 D.朝鲜族——吊脚楼

【答案】D。D 项错误,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

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2.(单选)贵州少数民族大多靠山或依山傍水居住,他们就地取材,用木桩搭楼,上面

住人,下面饲养家畜、家禽和放置农具,下列属于这类房屋的是( )。 A.窑洞 B.土楼

C.吊脚楼 D.四合院

【答案】C。C 项正确,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

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地理气候环境与巴蜀有着怎样的传统民居缘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巴蜀地区的自然地理空间包括了现今重庆直辖市以及以四川盆地为主的区域。从中国地理板块上看,其位于黄河与长江流域古文明的西侧。西北是邛崃山、岷山,北面是龙门山、米仓山,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主要分界线,东北还有大巴山、巫山,向南是武陵山,西部为夹金山、大小相岭、大凉山,东南为大娄山、云贵高原。

可见其周边山脉高原连绵不绝,山势陡峻,地表崎岖起伏,历史上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盆地内地貌以丘陵为主,有一定面积的平原。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

河流丰富众多,呈树枝状的向心水系结构。如明代著名地理学家王士性有云:“层峦叠嶂,环以四周,沃野千里,蹲其中服。岷江为经,众水纬之,咸从三峡一线而出,亦自然一省会也。”巴蜀地区位于带范围,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造成该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

冬季在大陆干冷气团的控制下,空气略干燥,降水较稀少;在夏季暖湿的海洋气候来临时,有大量降水,加之四周环山,冬季寒潮不易入侵,夏季热风显著,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相比,热量较高,具有冬暖夏热春早无霜期长的特点。

周边自然地理的阻隔与平坦辽阔的四川盆地共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加之巴蜀地区温和的气候环境,客观上为早期巴蜀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地理基础。

段渝先生指出:“巴蜀地区地理上的向心结构,以及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巴蜀地区容易吸引周边山地区域从事高地农业的群体向巴蜀低地迁徙定居,引导周边古文化沿着河流岸线和山间谷地所构成的向心状地理结构走向巴蜀盆地底部平原,从而为古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提供地理学基础。”

同时巴蜀地区处于中国西部高原和东部平原的交汇带,亦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文明和南方长江流域文明的过渡区,这种地理学上的东西、南北的节点,也为巴蜀地区日后广泛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地理学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产生的地理的基础,与巴蜀民居文化的形成更是密切相关。正如著名学者麦克·哈格所述:“自然体系亦可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一种居住于此并拥有这一自然体系的人们所认知的社会价值体系……

这种认知与自然资源将导致一殊的生产方式,而它有时又会受制于自然体系。继而这个生产方式将造就一个有个性的聚落形态,这些具有特殊生产方式及特殊聚落形态的人们将有一特定的价值观,并影响人对环境的认知。”

巴蜀特有的山地、丘陵、平原等多样的地貌特征与湿热多雨的温润气候,对巴蜀传统民居形态特征形成与发展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进一步限定了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形态及其构成方式。

地理环境与民居院落空间

巴蜀地理环境处于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山地资源丰富。由于地形地貌发育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脊线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山脉多呈东北——西南向平行展布。由于地貌发育及地质构造的差异,地貌类型组合、区域差异明显,大致以方斗山为界,其东以中山、低山组合景观为主,其西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

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中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盆地土地面积的90%以上。巴蜀地区中部有一定面积的平原,即成都平原,地势低平,周边多起伏山脉。川西北部地貌复杂,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均有分布。川东地区突出的地理特征是地势沿河流、山脉起伏,形成南北高、中间低,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的地貌。构成以丘陵、低山为主的地貌状态,东北部是海拔两千米左右的巫山和巴山,长江在重庆东部横穿巫山,形成三峡。

巴蜀地势沿东西方向递增,海拔高度属第二级阶梯,分布着川西高原、盆西平原、盆中丘陵以及盆东峡谷。总的来说,巴蜀地区地理环境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兼有平原,水体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山水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特征。正如史料记载:“土地肥美,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

这些独特的山水自然环境与复杂的地形地貌限定了传统民居院落在选址布局、营建技术、材料选择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从而左右着巴蜀传统民居院落文化的发展。

这种影响对于民居院落而言,一方面巴蜀地区复杂多变的地形特征会通过广泛存在的人地关系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另一方面场地的地形对院落形制及其接地方式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种院落空间的形态结构与地形地貌的特征之间存在一种“缘地性”。

从本质上说,这种缘地性来自于民居院落中“空间与场所相结合”的地域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在巴蜀地区数量众多的民居院落中得到体现,塑造了别具一格的地区性院落空间。

巴蜀民居院落空间在“空间与场所相结合”的地域作用力影响下,发展出顺应地形的干栏式院落、因地制宜的筑台式院落、因势利导的靠崖式院落,同时巧妙的利用山势水形塑造院落空间的转折与变化,并合理的利用地形组织院落内部空间。无论是坝、谷、岗、脊、坎、坡、崖等都顺其地貌而建,院落空间均能利用多种不同的接地方式达到与复杂地形相适应。

顺应地形以架空为特色的院落空间

以架空为特色的院落在巴蜀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早期干栏建筑与院落空间相结合的产物,是山地民居院落的一种典型形式。架空式院落多在山地丘陵地区坡度较大的情况下,建筑形态是通过建筑支柱的方式与地形相结合,使主体建筑局部架空或全部架空。

由于采用架空的方式灵活,简化了民居院落的基地处理,对建房基地几乎不用做任何改造,保持原有地形,在经济性、简易性、灵活性上皆有很大优势,从而很好地适应巴蜀复杂多样的地形。架空式院落在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空间形态的架空式院落。

以干栏为特点的院落:这种架空式院落主体建筑底层完全架空,多修建在地形复杂多变的山地滨水、沼泽区域,建造者不得不通过完全架空的方式保持原地貌不变,以多柱落地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保持“天平地不平”,以减少对地表的开挖破坏。

由于用地地形的限制,缺少平整的场地,这种民居院落空间多为一字型或曲尺型等形制较为简单的组合模式。如四川雅安某民宅,院落布局为“L”型,主屋为减少房屋修建的填方量以及地域性因素,采取干栏式做法,空间处理极具特色。

以吊脚为特点的院落:是由于山地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附岩形式与主体院落底部架空相结合方式,是干栏式院落的衍生产物。这种院落空间的局部通常靠于坡、坎上,而另一部分以立柱落地,用柱子架空的方式与地面结合。

它与干栏式院落的不同在于吊脚只是局部的架空,而干栏是整体架空。这样吊脚式院落对于山地就具有更为灵活的适应性。内部空间也极为有特色,经常出现“半边地居,半边楼居”的现象,有时在楼居的部分,还要通过楼梯吊一层或者两层楼下去,由此构成更加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

此类型院落院落空间多为一字型院落、曲尺型院落或三合院等形制较为简单的组合模式。如重庆武隆某民宅,院落选址在靠经陡坎的一侧,由于用地限制,采取局部吊脚的做法,院落即获得了良好的景观,又解决了用地限制,空间环境处理极具特色。

以挑楼或骑楼为特点的院落:挑楼与骑楼式院落多出现在巴蜀地区用地紧张的山地城镇以及临水场镇中。挑楼式院落是在临水或临街的区域常以挑楼或挑阳台的形态出现。挑楼的出挑由挑梁支撑,出挑尺寸受到木结构的限制,一般一米以内,如再增加出挑深度则可以在挑梁下加斜撑。

出挑部分用作休息廊时,每开间用吊柱与挑梁连接,以增强挑楼的整体刚度,吊柱常雕刻花饰,俗称吊瓜。当出挑部分作为居住空间时,常作装板墙开花格窗。这种空间形态的产生得益于民居院落的材料选择多为较轻巧的竹、木骨架,利用悬挑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其受弯的力学性能以争取空间。

由于民居院落常用的穿斗木构架较为纤细,为了增加出挑的跨度,又创造出“层层挑”等模式,在局促的环境中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如重庆酉阳阿蓬江边的某民居院落,临水空间出现了两层出挑的模式,既增加了使用面积,也获得最大化的景观,空间关系巧妙灵动。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等. 巴蜀科技史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2] 陈金川.地缘中国——区域文化精神与国民地域性格[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市面少见的21枚《民居邮票版票大全套》

21种民居邮票,整版大全(60枚版17种,100枚版4种)

市面80年生肖猴,随处可以收集几百上千枚,但是好品相的《21枚民居大全套版票》,没有多少个人拥有。

猴票价格高,其中重要原因是消耗巨大,民居版票也是如此,没有收藏意识,加之官方几次统一销毁,所以现在配套较难,找好品无品相缺陷的版票更是难上加难(重点是6-7种高值普票存世较少),未被重视的黑马。

民居邮票是邮票中的经典之作,是新中国邮票中的根基,是中国自大龙邮票以来都少见的一套好邮票,比所有的纸币类和绝大多数邮票都要高出几个级别的,在民居邮票面前,不管是大龙邮票 红印花邮票都要比民居邮票矮一些,虽然现在民居邮票价格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邮票会逐渐凸显其价值!而80庚申猴邮票在民居面前不过是毛毛雨,望广大民居爱好者都能用心去呵护,不懂民居邮票就不会懂得中国邮票和纸币的精髓,更不会懂得收藏的价值如何衡量?

民居邮票版票大全套在2016年8月,好品现货价格达到近万元。

通过近些市面观察与交易量,估算成套的21种民居大全版票,最大存世量约3000-4500版(含南京交易所),好品的比例预计不到30%,市面在流通的仅仅200-400版左右。以上数据供您参考

邮票品相鉴定,小知识:不可以有钝角,折痕,软折,黄斑,霉斑,脏污痕迹等问题。

整版民居邮票背面--美品展示

******************

民居邮票介绍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民居邮票是原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历时5年,共计发行4套21枚。它们分别是编号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从面值设置上分别是1分(内蒙古)、1.5分(西藏)、2分(东北)、3分(湖南)、4分(江苏)、5分(山东)、8分(北京)、10分(云南)、15分(广西)、20分(上海)、25分(宁夏)、30分(安徽)、40分(陕北)、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湾)、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贵州)、2元(江西)等21种,面值共计人*民*币10.845元。

(1)1分 内蒙民居(1986.5.15)—— 蒙古包 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圆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圆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圆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2)1 1/2 分 西藏民居(1986.7.1)——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3)2分 东北民居——东北三省民居 吉林-蒙古族马架房 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4)3分 湖南民居(1986.12.25)——湖南民居-风火墙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一般的农民房屋并没有高大的山墙,如同志的韶山旧居就是典型的湖南农宅。

(5)4分 江苏民居(1986.10.15)——江苏民居(见附图)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坏的隙地上,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房层高、墙身薄、出檐深、门窗高大,利于通风,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家。

(6)8分 北京民居(1986.6.15)——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为普遍、历史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以北京的四合院有代表性。

(7)10分 云南民居(1986.8.1)——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态演化而建造。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地板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

(8)20分 上海民居(1986.9.10)——上海“石库门”房子 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9)30分 安徽民居(1986.5.15)——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10)40分 陕北民居(1986.11.15)——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11)50分 四川民居(1986.9.10)——全楔式木结构的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灾性好。城镇房常为一楼一底,下层开店或日常活动,上层则作为卧室。农村房上层存放(晒晾)粮食,下层为住房、堂屋、厢房、厨房、织作坊等。

(12)90分 台湾民居(1986.4.15)——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13)1元 福建民居(1986.10.15)——福建民居-客家住宅 客家住宅沿着五岭南麓,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二省的北部。“承启楼”为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其中的土楼、直径达70多米,用3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到300多间,外环房间高达4层,底层作厨房及杂用间,2层储粮、3层以上住人,其它两环仅高1层。它是一座对外可防御、抗台风、外观坚实雄伟的古城堡环楼。

(14)1.10元 浙江民居(1986.4.15)——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 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普25组(共3枚、面值共2.90元)

青海民居——青海地处高原,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是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前房为高台阶平房,大门凹进,左右两扇窗户形式各异。后院的房屋为一楼一底,楼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贵州民居——贵州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区别较大,贵州西南靠云南、四川地区,多修建邮票中形式的房屋。该房屋基本与四川民居的木结构特点一致,不同的是这种民居建筑在较高地石料基础之上,房檐前高后低较为平缓,房门常开在左侧面靠后。

广西民居——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普26组(共2枚、面值共1.20元)

宁夏民居——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旧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房檐为单面,形成独特的风格。

山西民居——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砖为建筑材料,常为瓦房。瓦房的布局、结构一般以三间为主,院墙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墙大门和房顶都建有独特的装饰。

普27组(共2枚、面值共2.05元)

江西民居——该地区房屋,尤其广大乡村的民居,基本结构形态与四川民居相同,即木结构,有堂屋、卧室、厨房等用房。但建筑材料、房屋质量一般比四川民居要好些,通常是以瓦房为主。邮票上房屋较为“豪华”不是该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

山东民居——其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房顶。 该枚山东民居邮票是普 27 组后一枚,也是《民居》普通邮票的后发行的一枚。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56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和许多省份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在地方建设中体现的。但房子的邮票是这样的背景,进行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住宅建筑是一千年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在长期的适应和改造自然创造。由于地域辽阔,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和不同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有着自己的特色,建筑材料在千种不同的方式上,中国乡土建筑的色彩丰富多彩,有创意。整版民居邮票就是基于此而发行的。

*********************

点击关注,有更多市场行情、收藏知识、一线市场信息发布。

本人收藏领域20年,欢迎交流,有问题可以留言或私信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