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八旗排名(清代八旗排名)

时间:2024-01-21 23:10:03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朝八旗如何排名?哪个旗最厉害?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人(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最开始只有两个旗,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领的黄旗和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所领的黑旗。后来由于黑旗在夜间不便区分,所以就改成了蓝旗。

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大,旗下人口不断增多,为了便于管理,于是又增添了一个白旗,由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担任旗主。

后来,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舒尔哈齐和褚英都相继获罪被处死。努尔哈赤将原来的三旗改为黄、白、红、蓝四旗。不久后,又在四旗的基础上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八旗的第一代旗主分别是:努尔哈赤担任正黄旗、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担任正红旗、镶红旗旗主;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担任正蓝旗旗主;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担任镶蓝旗旗主;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担任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之孙(褚英之子)杜度担任镶白旗旗主。

八旗旗下的单位称为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原则上每旗应有二十五个牛录。但是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都不一样,而且随时会调整。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八旗牛录数量大致为:正黄旗四十五个牛录,镶黄旗二十一个牛录,正红旗二十五个牛录,镶红旗二十六个牛录,正蓝旗二十个牛录,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镶白旗十五个牛录。

天命八年(1623年),当时努尔哈赤已经六十多岁了。于是他将自己亲领的两黄旗大部分授予他和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18岁)、多尔衮(11岁)、多铎(9岁)。当时正黄旗和镶黄旗经过调整,各自拥有三十个牛录。阿济格领正黄旗十五个牛录、多尔衮领正黄旗十五个牛录、多铎领镶黄旗十五个牛录,剩余镶黄旗十五个牛录依旧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表示自己去世后,由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另赐一旗给多尔衮。

由于经过此次分配后,镶黄旗成了努尔哈赤唯一亲领的旗,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且在此后一直被称为八旗之首。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在众人拥护下继位。皇太极将镶白旗旗主改为他的长子豪格。同时,为了体现黄旗“国主之色”,皇太极将属于他们父子的两白旗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两黄旗进行对调。不过所改变的仅仅是名称和旗号,各旗旗主所统领的人事关系并没有改变。

天聪九年(1635),有人告发已经去世的原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德格类谋反,皇太极趁机剥夺了莽古尔泰、德格类一门的旗权,并调任豪格担任正蓝旗旗主,两黄旗则由他亲自统领。从此,八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作为皇帝的亲兵,由皇帝直接统领。

清朝入主中原后,多尔衮成为满清第一号人物。小皇帝顺治(皇太极第九子)对他又恨又怕,无奈地尊称他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诬陷豪格,将其下狱。同时,他调任多尼(多铎次子)、阿济格顶替豪格成为正蓝旗旗主,而他自己则担任正白、镶白两旗旗主。此外,他还将正蓝旗调出上三旗,将自己的正白旗调入。此后,上三旗和下五旗未再变动。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终于扬眉吐气对死后的多尔衮进行了清算,原来由多尔衮所领的两白旗也重新易主。正白旗作为上三旗之一,收归皇帝本人统领。镶白旗则由豪格之子富绶担任旗主。

此后,八旗的格局为:皇帝统领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礼亲王(代善世系)统领正红、镶红两旗;肃亲王(豪格世系)统领镶白旗;豫亲王(多铎世系)统领正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之子)统领镶蓝旗。

清初时期,旗主的权力还是非常大的。后来经过几代皇帝的不断分化,从清朝中期开始,八旗实际控制人都是皇帝本人了。

八旗之间原则上没有排名先后之分,也无实力强弱之分。八旗中的旗人在待遇上也没有任何差别,不存在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享有更多福利的情况。但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在待遇上差别巨大,前者是吃皇粮,后者是领王府俸禄。

此外,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拥有更多机会,比如皇宫内廷侍卫一般都是上三旗旗人才能担任。在上三旗中,头旗为镶黄旗而不是正黄旗。下五旗则完全没有先后之分。

八旗将军与八旗都统,哪一个地位更高、权力更大?

八旗将军与八旗都统,他们谁的权力更大?伊犁将军、盛京将军为何地位又比其他驻防将军要高?这是读者留下的两个问题,希望御史发文给予解答。

如果没记错,类似的文章御史之前是写过的,既然读者有疑问,借此机会就再仔细讲一讲八旗将军、都统这个话题。

先来说八旗将军

清代的八旗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在京八旗,二是驻防八旗,兵力基本上五五开,都为十万余人左右。

但不同的地方也是有的,在京八旗的主力是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辅以少量的下五旗;而驻防八旗几乎清一色是下五旗马、步军。

八旗驻防始于顺治二年,当时清军攻占山东以后,派八旗兵驻扎于顺德、济南、德州、临清、徐州等地。此后数年,随着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又在各地增设驻防部队。

之所以要派出八旗军队驻防,其主要目的就是对汉族人民实行镇压,此外也有监视绿营的意图。

康熙帝平定三藩以后,在各省设立八旗驻防将军。到了乾隆朝时,全国共设将军十三人,分别驻守于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成都、宁夏、广州、伊犁。

将军是八旗驻防的最高长官,从一品,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平级,被列入“封疆大吏”的名单。

总体而言,八旗将军的权力不如总督,但地位又要高于总督,如会同奏事,按例将军列衔于总督之前。

驻防各地的将军,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江宁将军等。而所辖之兵力,也因地域大小、战略地位而有所不同。

根据文献的记载,各省驻防将军的兵力如下:

盛京将军,统辖奉天驻军,共有官兵17000余人;

吉林将军,统辖吉林驻军,共有官兵12000余人;

黑龙江将军,统辖黑龙江驻军,共有官兵11200余人;

绥远城将军,兼辖山西境内驻军,共有官兵3400余人;

江宁将军,兼辖两江境内驻军,共有官兵6300余人;

福州将军,统辖福建境内驻军,官兵2800余人;

杭州将军,统辖浙江全省驻军,官兵3900余人;

荆州将军,统辖湖广境内驻军,官兵5600余人;

西安将军,统辖陕西境内驻军,官兵6500余人;

宁夏将军,统辖甘肃、宁夏等地驻军,官兵3300余人;

伊犁将军,兼辖惠远城、惠宁城、古城等处驻军,官兵9900余人;

成都将军,统辖四川境内驻军,官兵1900余人;

广州将军,统辖两广境内驻军,官兵5200余人;

以上各处驻军,皆设马军、步军,福州、广州、杭州等处,还兼有水师。

需要注意的是,伊犁、盛京、吉林、黑龙江四个将军,与其他各省的有所不同。

此四处驻防将军,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属于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可以理解为将军兼总督的性质。而从品级来看,伊犁将军一枝独秀,秩正一品,为各省将军之最。

再来说八旗都统

都统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主要有两类:一是驻防地方之都统;二是在京主持各旗旗务的都统。

驻防地方的都统与八旗将军的性质类似,且都是从一品武官。按例,设将军之处不设都统,清代设都统的地方仅有张家口和热河,张家口都统史料中一般都称“察哈尔都统”,下属官兵19000余人。

热河都统主要管理木兰围场及游牧之事,官兵有8700余人。同时这两处都统,还需办理当地的民族事务。

驻防各省的更多是副都统,其驻防地方若是设将军,则由将军节制;若不设将军,副都统则为最高长官。

单独设立副都统的地方不算多,仅有密云、山海关、青州、凉州四处。

在京主持旗务的都统,是由关外时期的“固山额真”演变而来的。皇太极时期,为了削弱八旗旗主王爷的权力,在各旗设立固山额真负责管理旗内事务。

雍正时期,成立了单独的八旗衙门,各旗最高长官都统坐班管理旗务。不过八旗具体又分满洲、蒙古、汉军,所以在京的都统共有24人之多。

从任职资格上来讲,在京八旗都统一般是在公、侯、伯等高级爵位中甄选,这一点就比各省八旗将军门槛要高很多。

实际上,各省八旗将军与在京都统属于上下级关系。按照八旗制度,八旗将军虽然驻守地方,但他们的户口(旗籍)仍在京城,旗内的事情必须听命于都统。

不过八旗将军由于担负重任,凡是涉及到军务方面又不需要向都统请示汇报,而是要与兵部协调。所以将军与都统的关系较为微妙,但严格意义上来讲,八旗将军的地位不及在京都统,与驻防都统同在一个级别。

还有一点也比较关键,在京都统的性质可以理解为武官,可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武官。

这是因为,在京八旗的都统往往都是以文官充任,比如傅恒、和珅、阿桂等皆以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任某一旗的都统。这种情况比较多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态。

说到这里,大致就回答了开篇读者提出的两个问题,如果有其他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清朝八旗是哪八个旗?地位排序按照什么?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立起来的,是清朝时期的根本制度。满洲八旗是通过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的,主要由明朝末年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部分东海女真所组成,是八旗制度的最原始成员和主干。这个制度让清朝走向盛鼎,也一样走向衰落。

一、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二、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三、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四、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五、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六、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七、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八、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