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智的意思(智的意思及寓意解释)

时间:2024-01-02 09:51:37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每日一字:智

有这样一个字

蕴含着无限生机

隐藏着宇宙运转的奥秘

我们用它来

认识自我、探究万物、创造文明

它是一种经验

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境界

这个字

就是

“智”

“智”

上下结构

上为“知”下为“日”

意指聪明、睿智

在中国文化中

足智多谋、能谋善断的人

常常被视为“智”的化身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

《三国演义》里

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塑造了诸葛亮智计过人的形象

也道出了他运筹帷幄的自信从容

孙武才华出众

足智多谋

一本《孙子兵法》

浓缩了高超的战争艺术

成为熠熠生辉的世界瑰宝

“甘洒热血写春秋”

杨子荣浑身是胆

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动人心魄

一直以来为人津津乐道

在古人看来

“智”不仅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

不可或缺的品格

“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心中有坚守

才能心有定见、心静如水

不为金钱利诱

不为名誉烦恼

不为诋毁愤怒

这才是君子之道

“仁者见之谓之仁

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若是想要做智者

就要懂得听取不同的意见

学会换位思考

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智者”多博学

知识修养的长期积淀

是获得“智”的不二路径

虽然也可以一时急中生智

但往往知识渊博者

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智”

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流言止于智者”

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

需要具有辨认事物

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能力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只有随时保持清醒

才能不被“流言”所迷惑

“智圆行方”

是极高妙的人生境界

“方”是品行

“圆”是智慧

我们既要拥有广博圆通的见识

又不能忘记保持品行方正

一“方”一“圆”间

不仅包含着基本的为人处世哲学

也是每一个人

终生都需要探索的永恒命题

“大智若愚”

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它既是世事洞明的智慧

也是坎坷跌宕之后的顿悟

淡泊之下

是举重若轻的潇洒

不急、不躁、不争、不浮

大智若愚

不是低到尘埃的身姿

而是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

“智”慧

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人类

从未停止用智慧的双眼

去看待这个世界

从原始人第一次钻木取得的火苗

到如今移动网络上飞速传输的信息

......

智慧火花千年闪烁

至今仍熠熠生辉

当前

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

人类社会

也已悄然进入智能化时代

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

将于8月26日在重庆开幕

主题是

“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智汇八方,博采众长

这个8月

和我们一起智见未来!

来源:新华网(部分图片源自东方IC)

每日一字:智

有这样一个字

蕴含着无限生机

隐藏着宇宙运转的奥秘

我们用它来

认识自我、探究万物、创造文明

它是一种经验

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境界

这个字

就是

“智”

“智”

上下结构

上为“知”下为“日”

意指聪明、睿智

在中国文化中

足智多谋、能谋善断的人

常常被视为“智”的化身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

《三国演义》里

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塑造了诸葛亮智计过人的形象

也道出了他运筹帷幄的自信从容

孙武才华出众

足智多谋

一本《孙子兵法》

浓缩了高超的战争艺术

成为熠熠生辉的世界瑰宝

“甘洒热血写春秋”

杨子荣浑身是胆

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动人心魄

一直以来为人津津乐道

在古人看来

“智”不仅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

不可或缺的品格

“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心中有坚守

才能心有定见、心静如水

不为金钱利诱

不为名誉烦恼

不为诋毁愤怒

这才是君子之道

“仁者见之谓之仁

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若是想要做智者

就要懂得听取不同的意见

学会换位思考

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智者”多博学

知识修养的长期积淀

是获得“智”的不二路径

虽然也可以一时急中生智

但往往知识渊博者

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智”

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流言止于智者”

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

需要具有辨认事物

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能力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只有随时保持清醒

才能不被“流言”所迷惑

“智圆行方”

是极高妙的人生境界

“方”是品行

“圆”是智慧

我们既要拥有广博圆通的见识

又不能忘记保持品行方正

一“方”一“圆”间

不仅包含着基本的为人处世哲学

也是每一个人

终生都需要探索的永恒命题

“大智若愚”

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它既是世事洞明的智慧

也是坎坷跌宕之后的顿悟

淡泊之下

是举重若轻的潇洒

不急、不躁、不争、不浮

大智若愚

不是低到尘埃的身姿

而是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

“智”慧

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人类

从未停止用智慧的双眼

去看待这个世界

从原始人第一次钻木取得的火苗

到如今移动网络上飞速传输的信息

......

智慧火花千年闪烁

至今仍熠熠生辉

当前

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

人类社会

也已悄然进入智能化时代

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

将于8月26日在重庆开幕

主题是

“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智汇八方,博采众长

这个8月

和我们一起智见未来!

来源:新华网(部分图片源自东方IC)

《道德经》第65章 “智”与“愚”的本质是什么?

原典: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多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此章一个“故”字开头,说明此章是在对前一章节的总结,不能单独成章。那么,对什么事“不能明民,而将以愚之”。对民众之乱源,始发于微弱之势,从而消灭于萌芽之中,不能让民众知道,要让民众停留于无知的状态,这对安定民心是有利的。民心浮躁,不可令民心生疑,生疑是乱之首。所以老子说“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意思是,所以说,致力于研究道的人不能凭借道使民众对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了如指掌,更不能让民众知道社会管理者正明察秋毫,防微杜渐,将要用道使他们变得安于现实,“愚笨”地沉浸于道之中。

为道者,致力于研究道的人。明民,使民聪明,指去除民无人之道的智慧。愚之,使民愚笨,指使民减少人之道的智慧。

为什么搞政治的要对新生事物防微杜渐?又为什么这些人为手段不能让民众知道。任何社会手段即使很公正,也会带有个人的目的性;带有个人目的性的手段是经不住推敲的。对新生事物的扼杀事件被人知道一定会遭到反对。

所以,这里的“明”与“愚”都是带引号的。明是什么?是开民智。智是什么?是老子对顾及私利行为的统称,有了私利要求,人与人之间就会明争暗斗;无私利相争,智慧没有用场。

人类面对新生事物,常常会用于改变固有命运的手段。但是,人类的没有人愿意改变现状去迎合新生事物,尽管这种新生事物很有社会意义,但一样会遭到抵制。例如,在清朝灭亡之后,革命者想减掉满人给汉人安上去的两条辫子,但是,有大多数人拼命抵制?被剪了辫子犹如被剥光了衣服一样难堪。今天的汉人看了当时护辫子行为,犹如一场笑话,觉得百姓愚昧无知,其不知,改变一种固有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习惯,最容易引发。

生活习惯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想改变要慎之又慎。一种新生事物只有在影响人群中大多数时,才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而此时,管理者不积极加以转变,就已经成为顽固的守旧势力了,守旧势力是新势力必然的替代力量。所以老子说“民之难治也,以其“智”多也”,意思是,民众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借助新生事物增长自己欲望展示的“智慧”太多了。

民众作为社会的主体,本来是不需要强迫治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了地位的落差而引起纷争,因为有了财物的差别而起偷盗之念,又因为有了欲望而有占有之念。这些是引发自私的源头,社会因私利争夺,偷盗,霸占的智慧屡见不鲜,才造成社会秩序紊乱。如果人们无私,各种利己的智慧自然就消失了,社会不用去治理也会有秩序。所以,这里的“智”也是带引号的,并非真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让每个人都安心的生活在群体中而衣食无忧。

一个民族的很多习惯都应该坚守,不能因为新社会思潮的兴起而轻易引进。比如服饰习惯,餐饮习惯,住宿习惯,出行习惯,只要这种习惯不影响卫生,不影响安全,都具备民族个性,则最不应该受思潮的影响而改变,否则就是违背祖制。因为人类尊重祖训,才有世界各民族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看各民族的服饰丰富多彩,是因为能坚守各民族的本色,所以才能保存千年不变。

而汉族的服饰现在看已经没有了,大多被西装革履或者现代化的服饰所取代,正是因为民众多智造成的后果。汉人的服饰是什么样子?去洛阳看一看,满大街都是汉服店,但是都是古装,现代的与当代的都断层了。

治理国家不能诱导人们有奇思妙想而不坚守习惯,对新生事物的介入一定慎之又慎。如果,这种新生事物能左右人们的习惯,就应该如临大敌,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固有习惯。任何奇思妙想都会以各种智慧面孔而令人耳目一新,其是改变一个民族习惯的力量。就如同中华民族吃饭,用饭碗吃饭与用竹筒吃法都是吃饭,但是中国人不能改变用饭碗或筷子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是民族的烙印。所以老子说“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意思是说,所以,用“智慧”管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慧”管理国家,是国家的福德。

知邦,管理国家。知,主管。贼,祸害。德,福德。

结果,百姓越有“智慧”,统治者就应越有“智慧”,结果双方都想多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说穿了,智慧的最终落脚点在统治者身上,民众多智慧是在激发统治者多智慧,统治者多智慧民众就苦了;民众多智慧,苦的还是民众。

智慧是为了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而搞的歪门邪道的代名词。这种智慧只能激化社会矛盾,是为自己掘墓的手法;智慧越多死得越快。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民众发现不了的坑人智慧,也不存在被压迫到极点而不反抗的民众。所以,用智慧治国是在逼人造反,制造社会的最佳手段。可是,不用智慧治国,那还能用什么?只能用天道,顺应自然。

智与不智是两种手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用智慧,民众就会淳朴敦厚;自己用智慧,民众中就会有千条妙计等着,结果会越来越混乱。所以老子说“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意思是,以正确管理方式为标准来衡量这两种治国方式,这种标准也是行为准则。

恒知,以正确管理方式为标准衡量。恒,通衡,以...为标准衡量。知,管理。稽式,行为准则。

两种治理方式,褒贬自在其中。所谓“聪明”的人选择依智治国,而真聪明的人不会选择依智治国。所以,不能说老子反智,只能说老子反对徦智,反对既能坑自己又坑百姓的智慧;而不反对运用天道的真正智慧。

天道的真正智慧是什么?是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总之,只为他人而不为自己。所以老子说“恒知稽式,是谓玄德”意思是,拥有以正确的管理方式为衡量标准的准则,这就体现了道的精神实质。

玄德,道的宗旨,或道的精神实质。

不以所谓的“智慧”治理国家,才能人人受益,能满足所有人的生存之所需就是道的宗旨,也就是玄德。

真正的智慧与人之道一味利己的智慧越来越远。所以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意思是,对道的精神追求深入了,久远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就会走向反面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之后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没有纷争的顺遂状态。

物,物质,与精神相对。大顺,社会没有纷争,只有与满足人类生存需求有关的想法与行为。

人类社会不能没有物质,生存需求离不开物质,但是不能只追求物质。既需要物质,又要从物质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方法只有一个,用道的宗旨或精神实质去改变人类的头脑,社会矛盾永远不会激化。

翻译:

所以说:研究道的人不能使民众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太“聪明”,将要使民众对习惯更守旧,更“愚笨”。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智慧”太多。所以,用“智慧”管理国家,是祸害;不用智慧管理国家是福德。以管理为标准来衡量这两种治国方式,这种标准也是行为准则。拥有管理为标准的准则,这体现了道的精神实质。道的精神深入了,久远了,与物质的追求相反了,到这种状态才能实现顺遂境界。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东汉著名思想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博通百家之言,用30年精力写成无神论著作《论衡》。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论衡》是王充反对迷信、祛除虚妄的代表作,其中反映出他在治学方面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借鉴价值。

勤学好问

人的能力、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而后天的学习,需要“学”,更需要“问”。王充在《论衡·实知篇》中指出:“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人的才能有高有低,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不请教发问就难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学之乃知”,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强调人应该勤奋好学,“且死不休”。他在《论衡·感虚篇》中说:“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寒冷不积累一段时间,不会下霜;温暖持续一段时间,冰雪才会融化。做学问同样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

“不问不识”,则强调在治学中“问”的重要性。“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使聪明智慧的人,不学习也不会懂得,不求教也不会明白。王充在《论衡·量知篇》中提到,“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人通过勤学好问获得知识并取得成就,就像骨头、象牙、玉、石需要经过精心的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一样。做学问需要不断地向他人请教研讨,不能闭门造车。

博涉古今

王充主张做学问要博览百家、海纳百川。在《论衡·别通篇》中,他说:“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强调学习要涉广博通,倘若“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人做学问尤其如此,只有博涉古今、兼通百家,才能成为博学鸿儒。

“人不博览者,不闻今古,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王充认为,不博览群书的人,不了解古代和现代,看不到事物的整体,不知道是对是错,就像眼睛瞎、耳朵聋、鼻子失去嗅觉的人一样。治学者只有了解古今,今以古鉴、古为今用,才能明晓事理、学以致用。王充还强调治学不仅要学得广,还要学得深。他在《论衡·别通篇》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迹达到的地方不同,所能见到的事物也是完全不同的,治学一样也需要学得广、钻得深,才能获得更深厚的学问。

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年少时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勤奋好学,“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他喜欢遍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反对信守一家之言。他认为“章句之生,不览古今,论事不实”,不历览古今圣哲的著作,讲论事情就不能切近事理,只背诵经传、死记章句,不通古今,是做不出真学问的。

敢于“距师”

做学问应该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王充主张破除对所有老师和古人的迷信,要勇于“距师”,敢于问难求解。他在《论衡·问孔篇》中指出,做学问困难的是规避老师错误的教导,正确辨别是非曲直。

汉代儒生治学流行“好信师而是古”的盲从迷信学风,致使“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其中很多是无知的“庸庸之辈”。对此,王充提出要有问难精神,学会“距师”。问难不是一般的提问或请教,而是质疑,是经过潜心思考之后提出个人主张。“距师”则是对老师的见解不盲目附和,不泥古守旧,要敢于力排众议,经过讨论争辩来核定道理,从而做到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王充指出:“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每句话都正确,如果弟子不知问难,后人又盲目附和,使义理不明,损害的正是圣贤之道。

王充坚持治学要独立思考,绝不能盲从和迷信。在《论衡》中,他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进行了抨击和批判。在当时汉儒学者将先圣先贤的学说奉为金科玉律,不敢稍有非议的境况下,王充敢于问难、“距师”,显得尤为可贵。

学为世用

王充主张学为世用、学用一致,尤其强调写文章要务实尚用,有补于世。他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认为写作应有益于社会,文章必须有补于世用,起到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

学问贵在能用。王充反对墨守经文章句,主张学习百家之言是为了应用,因为“圣人之言,贤者之语”都是“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有助于治家治国。在《论衡·超奇篇》中,他说:“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凡重视通融的人,可贵之处在于能与实际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文章仅仅能够诵读,没有“实际效用”,“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王充特别强调文章要有为而作、因事而发。他在《论衡·对作篇》中指出,贤圣之为文,“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圣人作经艺,贤者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也。”圣人贤者所做的文章,可以匡正挽救不良的风俗,使民众的品行变得质朴淳厚,这正是“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他反对舞文弄墨之作,在《论衡·佚文篇》中指出,“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写文章不应是为了玩弄笔墨、堆砌辞藻,而应是为“载人之行,传人之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文人之笔,劝善惩恶”的作用。

胆量·胆识·胆略,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胆量·胆识·胆略

一、胆量

什么是胆量?

胆量就是敢想他人所不敢想、敢做他人所不敢做。

有胆量的人,做事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质疑的勇气,不怕挑战本领域的权威,敢于质疑潜规则,能够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机会年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命运总是会垂青那些能够果断抓住机会的幸运儿。

天下事,就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等着你去做,因为那样的话,做这件事的人已经人山人海了。

正如一句俗话所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一个男人,要想成大事,必须先有胆量。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男人,并不是不能成大事,而是不敢成大事。做事畏畏缩缩,瞻前顾后,最终一事无成。所以,因为怕失败。最终一生失败!

男人要想成大事,请牢牢记住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

如果你失去了信誉,你只失去了许多;

你若失去了人生的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

所以,没有胆量,没有未来。害怕失败,必将失败。有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种敢于豁出去的胆量!惹得一身寡,皇帝老子也不怕!

二、胆识

什么是胆识?

胆识者,胆量加见识也。

所谓胆识,就是胆量和见识的结合。这世上有胆量的人或者说胆子大的人其实很多,但有胆量同时还有见识的人,永远屈指可数。

这就好比一个亡命天涯的违法凶徒,虽然有拿着生命孤注一掷的胆量,但是没有见识,就只能一条道路走到黑,如同唐雎不辱使命里的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在同类面前比谁更狠,也许还能侥幸凭着凶狠不怕死夺得一时温饱或者横行霸道,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混混罢了,弄不好被人挖坑设计,身首异处而不自觉,下场未免可悲。

凡是那些无知无识,听别人忽悠,一哄而上,又或着一哄而散,无非是拿自己的生命做筹码与别人的生命做博弈,所谓把脑袋提在裤腰带去做事就是这种人,勇则勇耳,匹夫之勇也,不足为道。一旦真正面对大是大非,可能会身败名裂,面对枪炮子弹,也就是被打死的下场。如果幸运跟了好的领路人,也会有机会打江山但是永远没机会坐江山,炮灰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打个比方,有胆无识就如同有些人不害怕豺狼虎豹,只身孤影进了了危机重重的深山老林,下场很可能是被豺狼虎豹吃掉,徒惹一声叹息。

所以,一个男人,要想成大事,胆量很重要,但是胆识更重要。

有胆无识的男人,纵然能靠胆量侥幸获得成功,也是非常危险的;

有胆有识的男人,获得的成功则往往是安全的、长久的。

有胆有识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勇敢一点,什么时候要认输服软。做事能认清事物发现的趋势,顺势而为,事倍功半,逆势而行,事倍功半。但是只有见识,没有胆量,也很容易走极端。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原则的见识,就是小人见识。所以胆识,需要有自己的正确的三观作为底线,见识才能不偏移,加上勇气就是不得了。

所以,男人想要成大事,必须做到有胆有识,知道哪里是“万丈深坑”,就不要跳下去;懂得大江大河的辽阔,就不要贸然强渡。

可以立大志,发大愿,但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厚积薄发。

正如大雄每每鹦鹉学舌所说的,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大做强!

具体而言,有胆识的男人在成大事时,至少有这么几点好处:

需要果断决策的时候,绝不会犹犹豫豫;

发现机遇的时候,绝不会前怕狼后怕虎;

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不会一再容忍,给自己徒添困扰;

需要背水一战的时候,绝不会畏首畏尾,正如亮剑里所表现,狭路相逢勇者胜!

三、胆略

什么是胆略?

所谓胆略,就是在胆量、见识之外,还要具备做事的谋略。

这也可以理解我们常说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有胆略的男人,大多深谋远虑,对事物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同时,办事方面杀伐决断绝不犹豫,拥有强大的执行力。

说起胆略,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代表,他有胆量在面对秦王时“怒发冲冠”,发出“以颈血溅大王”的豪言,但是绝对不是匹夫之勇,与秦王斗智斗勇,深知秦王想什么,顾忌什么,最终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赢得“完璧归赵”。

同时,他有格局有度量,识大体,懂大局,对于勇将廉颇的一时糊涂与之争长短,没有因小失大在朝中与廉颇人争一时之短长,最终上演了负荆请罪和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使秦王忌惮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不敢派兵攻打。

可惜蔺相如死后,赵王妒忌廉颇功高而罢黜,又因为廉颇斗不过仇人郭开的谗言。最终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千古憾事!

所以,男人想要成大事,必须要有胆量、胆识,但同样离不开胆略。

否则,即便是能依靠胆量、胆识打出一片天下,但也是难以守住基业的。

事实上,在成大事的关键时刻,胆略很多时候要比胆量、胆识更重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