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出生命理

广字旁(广字旁怎么写)

时间:2024-01-20 00:46:12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圣教序》中,广字头和木字旁,有这些写法,值得积累

一、广字头

广字头主要分两种写法,一种是写完上点和横画后,从左边另起一笔写撇画。具体见“度”、“历”、“厚”三字。另一种写法是写完上点和横画后,横画末端向上转笔,顺势再向左下方撇出,横画和撇画连写。具体见“庆”、“序”二字。

广字头的上点多写为侧点。撇画或出锋,或回锋;或者上扬,或者下垂。出锋的撇画,如“历”、“厚”字,回锋的撇画,如“度”字。上扬的撇画,如“庆”字,下垂的笔画如“序”字。

二、木字旁

“桂”字近于楷法,但比楷法稍随意些。行书常以撇折挑这一笔代替木字旁中的左撇和右点两个笔画,这一写法值得借鉴,具体见“机”、“杨”两个字。

或者先写竖画,后写横画和撇折挑,横画和撇折挑以一笔连写,这在日常快写时,也多有运用,具体如“标”、“根”、“林”三个字。

最权威中医药方来了!建议收藏

新冠防治如何使用中医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

12月10日发布了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一起来看看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

(2022年12月10日)

一、治疗方案

(一)成人治疗方案

1.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颗粒)、荆防败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散寒化湿颗粒、感冒清热胶囊(颗粒)、荆防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四季感冒片、感冒疏风胶囊(片、颗粒)等。

2.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热炎宁合剂、银黄清肺胶囊、连花清咳片、六神丸(胶囊)、银翘解毒颗粒、金叶败毒颗粒、蓝芩口服液、复方芩兰口服液、清咽滴丸、喉咽清颗粒、桑菊感冒片、桑夏菊颗粒、痰热清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柴芩清宁胶囊、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消炎退热颗粒、清开灵颗粒、小柴胡颗粒等。

3.症见咳嗽明显者,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如急支糖浆、咳速停糖浆、宣肺止嗽合剂、通宣理肺丸(颗粒、口服液)、杏苏止咳颗粒、连花清咳片、杏贝止咳颗粒、橘红痰咳液、感冒止咳颗粒等。

4.症见乏力、伴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者,宜服用具有化湿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等。伴便秘便干者,可服用防风通圣丸(颗粒)。

5.症见鼻塞流涕明显者,宜服用具有解表通窍功效的中成药,如鼻窦炎口服液、散风通窍滴丸等。

(二)儿童治疗方案

1.症见恶寒发热、肌肉酸痛者,可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风热清口服液等。

2.症见发热、咽干咽痛、咳嗽者,可用金振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减味小儿化痰散等。

3.症见发热、食少腹胀、口臭、大便酸臭或秘结者,可用健儿清解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4.症见咽痛明显者,可用小儿清咽颗粒、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等。

5.症见咳嗽明显者,可用清宣止咳颗粒、小儿止咳糖浆、小儿清肺止咳片等。

6.症见乏力、纳食不香者,可用醒脾养儿颗粒等。

考虑儿童体质特殊,病情变化迅速,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出现病情变化的,需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老年人以及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各地医疗机构可利用“互联网+医疗”,开展居家健康指导、健康宣教、用药咨询等服务,指导群众合理使用中医药。

注意:上述中成药选择其中一种,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一般3~5天或症状消失即停止用药,如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二、预防方案

(一)药物干预

1.代茶饮:生黄芪9g、金银花5g、广藿香3g。每日一剂,开水泡服,代茶频频饮服。适宜普通人群的预防服用。

2.玉屏风颗粒:每次5克,一天三次。适宜容易体虚感冒、自汗恶风者预防服用。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

1.功法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

2.穴位按摩

(1)按揉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虎口,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在穴位上操作,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谷,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谷。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拇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在两侧合谷穴上按揉持续时间各约3~5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2)揉擦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采用擦法操作,左手擦左侧,右手擦右侧。先擦热双手,握空拳,以两手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紧贴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或以中指指腹上下摩擦。上下一次为一拍,可做4个八拍或以发热为度。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按揉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枕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操作。双手放在头部两侧,掌心对着耳朵,双手拇指分别按在两侧的风池穴上。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手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

3.饮食有节

每日三餐规律进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多样,保证谷类、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多饮水。如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食两用食品辅助治疗,如萝卜、山药、薏米、藿香、菊花、荷叶、丝瓜、冬瓜等。

药膳,如银耳雪梨百合羹

组成:银耳、雪梨、百合、冰糖。

用法:银耳用温水泡20分钟,将泡好的银耳去根,撕成小块。雪梨去皮核,切成小块。百合掰成小块。将所有原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后调成小火炖煮20分钟,待锅内汤品炖制稍微粘稠,开大火加入适量冰糖,待冰糖融化后出锅,温食、凉食均可。每周三服。

4.起居有常

作息规律,夜卧早起,保障充分睡眠。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和节气保健。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

5.劳逸有度

运动和休息适度,可适当运用中医功法锻炼,或根据个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6.情志畅达

应保持愉快心情,切勿发怒,顺应自然规律,不厌长日,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三、康复方案

(一)中成药康复

1.症见气短、多汗、胸闷、心悸、干咳者,宜服用具有补肺益肾功效的中成药,如生脉饮、金水宝胶囊、蛤蚧定喘胶囊等。

2.症见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者,宜服用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参芪口服液、潞党参口服液、香砂六君丸等。

3.症见失眠、焦虑、抑郁者,宜服用具有养心安神功效的中成药,如加味逍遥丸、百乐眠、疏肝解郁胶囊等。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

1.艾灸疗法

常用选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里、孔最、肾俞等。

方法:大椎、肺俞与膈俞(或中脘与上脘):用温灸盒灸30分钟;足三里或孔最或肾俞:清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频次:每日1次。选用艾灸疗法时,一般隔2天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钟,持续2周;症状明显可交替选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5次后休息1~2天,然后继续施灸5次。10次为1个疗程。

2.经穴推拿

(1)穴位按摩:太渊、膻中、中府、肺俞、肾俞、大肠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咳嗽、咽痒、干咳者,可加少商、尺泽等。

方法:以大拇指放置于穴位上,拇指指腹触摸皮肤并稍加按压,小幅度的环转按揉腧穴,以产生酸胀温热感为佳,每次1~3分钟。

(2)经络推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等。

方法:取坐位或卧位,均匀呼吸。用一手手掌大鱼际沿经络循行方向紧贴皮肤施力作直线往返快速摩擦,可两手掌交替进行,100~120次/分钟(每手摩擦 50~60 次/分钟) ,每条经络摩擦1分钟为宜。

3.耳穴压豆

常用耳穴:支气管、肺、肾、内分泌、神门、枕、脾、胃、大肠、交感等。

方法:耳穴压豆是将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豆贴敷于相应耳穴并稍加压力,以穴位产生酸麻重胀感或发热为度。贴敷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3~4分钟。每次贴压后保留1~2天,取下后让耳穴部位放松一晚,次日再以同样方法贴敷,一般5~6次为1个疗程。

4.拔罐

背腧穴为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椎等。

作用:拔罐是简便的中医康复手段,在调节亚健康状态、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有较好效果。

注意事项:拔火罐应注意防止烫伤及引燃易燃物,留罐时间不宜太长,拔罐时如出现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冷汗、头晕等应立即停止,并让患者平卧休息。

5.其他方法

可使用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功法适当锻炼。

转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来源: 广东公共DV现场

富藏精鉴 宗仰海内——透视金石学巨擘陈介祺

【光明书话】

作者:李勇慧(山东省图书馆研究馆员)马安钰(齐鲁书社编辑)

金石学是一门以实物为载体,偏重于对铭文进行著录与研究的学问。它萌芽于东周,形成于宋代,历经元明中衰,至清代中期随着乾嘉朴学的发展及证经补史的需求而复兴,于道咸同光时期发展至鼎盛,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品种门类基本完备且定型,研究思路与鉴定方法在更为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转型,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考证著作和珍稀藏品。其中山东地区金石学的发展最为迅猛,成就最为显著。

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中,梁启超指出:“山左金石最富。自顾亭林来游,力为提倡。厥后黄小松(易)宦斯土,搜剔日广,斯土学者亦笃嗜之,有以名其家者,海丰吴子苾(式芬)、诸城刘燕庭(喜海)、潍县陈簠斋(介祺)、黄县丁彦臣(彦臣)、福山王莲生(懿荣),皆收藏甚富,而考证亦日益精审。故咸同光间金石学度越前古,而山东学者为之魁。”

吴大澂题秦汉瓦当(纸本)图片选自《陈介祺研究》

山东清代金石学群星璀璨、名家辈出,陈介祺在藏古、鉴古、释古、传古等各方面均卓有建树,是中国金石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等学术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式人物。

陈介祺(1813—1884),山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人,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精研。从咸丰四年(1854)42岁时辞官归里,到72岁辞世的整整30年间,陈介祺唯古物是嗜,潜心于藏古、鉴古、释古、传古,所藏古器物数以万计,竟无一伪品,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民间古器物收藏家,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士保执砚图(纸本)图片选自《陈介祺研究》

陈介祺是晚清时期中国最杰出的金石学家和传拓大家,“富藏精鉴,宗仰海内”,治学严谨,证经补史,见解独到;注重古器物的历史价值,尤喜三代古文字,对后世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博物学、印学、书道等多学科,都有极大的影响。其学术精神,开一代风气之先,百余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推崇,金石学界、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史学界、书法界、印学界与收藏界无不服膺,皆尊其为翘楚,成为中国金石学史上的一代巨擘大家。

在藏古方面,陈氏庋藏丰富、冠于中土。举凡钟鼎彝器、金戈铁剑、镜鉴钱币、圭璧环璋、碑版造像、经幢志石、陶文玺印、封泥铭范、瓦甓宫当与宋元翰墨等,无所不收,无所不富,无所不精;藏品多达两万余件,俨然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金石博物馆。如早期收藏的东周初年的青铜器曾伯簠,就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曾伯是曾国的国君,曾伯簠铭文记载的是曾伯与晋文侯一起,为东周平王征伐淮夷,旨在打通江淮铜锡矿输往中原的通道。曾伯簠有铭文90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多的青铜簠。陈介祺十分珍视它,故自号“簠斋”,名其书斋为“宝簠斋”。再如西周晚期青铜器兮甲盘,上有铭文133字,书体厚实壮美、风格独特,记述了兮甲(即尹吉甫,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随宣王出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王国维跋《兮甲盘》曰:“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诸鼎之上。”再如,其最为世人所推崇的藏品,与大盂鼎、大克鼎并称青铜礼器“海内三绝”之一的毛公鼎,铭文近500字,是迄今所见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再如,陈氏收藏了夏商周三代、秦汉以至六朝古印近万方,特建“万印楼”藏之,并自号“万印楼主人”。其中的万印首品“婕妤妾娋”白玉印和章法清新奇巧的巨印“日庚都萃车马”,均为古印中的绝世珍品。陈氏收藏三代钟、鼎、彝器数百件,其中商周古钟11件,故又自号“十钟山房主人”。《清史稿》称其“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

陈介褀藏南阳汉画像砖拓片图片选自《陈介祺研究》

在鉴古方面,陈氏在富藏的基础上,于古物之辨伪自成一家,造诣湛深,罕有匹者。他在与友人通信时多次提及辨伪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古物才能求得古文字之要义,如“收藏必以无伪为求古文字之要”,“不朽之作,固在传真,尤严去伪”,对古器物要“知其善与美,识得真与伪”。在鉴定方法上,他强调“学问无穷,岂可自是,唯用心以求其真知而已”,“金文多见多读,自可通真伪。释古文字,以多见为第一。多见,知三代至六朝用笔之法,非其族类者,自望而可知”。商承祚在《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评论陈氏说:“他一生收藏的铜器等,不下几千件,没有一件是假的。他的论调同批评,不但高出当时同辈一等,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人是谁!就是山东潍县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他老先生。”著名学者王献唐则评论曰:“陈氏《十钟山房印举》所收诸印,虽未见原物,但以印文证之,无一伪制,即所收铜器、石刻、砖瓦皆然”,并用“心细如发,眼明如炬”八个字形容陈氏鉴古之精。

在释古方面,其成就体现在古器物的多个门类。陈氏发现并命名、确定了陶文、封泥等新的金石门类。他对古陶文的研究及对古陶文字的释读,对玺印的分类及对战国古玺文字的考释,对青铜器的分类及金文的释读,以及对钱币泉范的分类及著述等,奠定了中国金石学的分类框架,将金石学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首先,他是发现并考证陶文的第一人。他收藏三代陶器数百件,所收陶文“将及五千”,自号“齐东陶父”,并自撰楹联“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他开拓性的陶文研究成果,为后世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他提出“古陶与古玺印近,有以玺成者,有刻者”,后来黄宾虹的《陶玺文字合证》通过玺印与陶文符合的实例,证明了二者之间关系,也印证了陈氏之观点;又如他指出“古陶文字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与其事其数”。他还以陶文考证历史,提出“陶文中的陈氏与齐国田氏存在联系”等观点,得到后世学者认同。其次,陈氏是最早关注和研究封泥的学者之一。封泥是古代缄封简牍钤印以防私拆的信验物,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他最先认识到封泥的价值及其与古玺印的关系,于咸丰元年(1851)出版《簠斋印集》,其中收录古印2485方、封泥印文130余枚,并首次将封泥与官印、私印并列,将其作为古印三大主要类别之一。光绪初年,与金石学家吴式芬谋划合辑出版的《封泥考略》,是最早将封泥文字与古官制、地理相互联系考证之专著。他所辑拓的《十钟山房印举》,在体例、举类、断代、考释等方面,为印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再次,陈氏开启了铸器铭范收藏之先河。辟专室收藏齐国刀币铭范,名曰“千化范室”。收藏的镜范,有三件于1919年被罗振玉收入《古器物范图录》。该图录所收镜范总计七件,亦可见陈氏收藏镜范之珍稀。而在罗氏该图录成书后的80多年间,学界仍无人对镜范进行独立研究,见于著录的镜范亦少之又少,直至1997年汉代镜范在临淄齐故城遗址被发现,镜范问题才又引起学界关注。陈氏所藏镜范与临淄齐故城遗址出土镜范特征一致,为临淄汉代铜镜铸造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比对材料,陈氏藏古之远见卓识再次显现。另外,他还运用三代吉金文字纠正许慎《说文解字》之谬误,指出“六国古文”与秦国文字有异。其释读的金文“玟”为“文王”之“文”、“珷”为“武王”之“武”专用字,纠正了《尚书》作“宁王”“宁武”之讹谬。其释古的许多学术观点被后世接受和利用,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证》对陈氏收藏青铜器铭文的分国断代研究、对陈氏三量及战国齐威王铜敦的考证,都明显受到陈氏观点的影响或启发。

在传古方面,由于后半生国体动荡、天下变乱,故而闭门居家,自号“海滨病史”。陈氏传古的方法主要靠传拓、著作、书信三种方式进行。陈氏善拓,且有重名。他常与拓工彻夜制拓,共同研究实践传拓之法,并乐此不疲,传拓之声经夜不息。在继承中国传统传拓工艺“乌金墨拓”的基础上,他创造了墨色淡如罗纱的“蝉翼拓”,改进了“全形拓”法,尤其是他在拓制毛公鼎金文时,由于鼎内结构局促,全部文字又铸造在一个弧凹面上,若想完整清晰地从鼎内拓出原文,难度极大。陈介祺与传拓艺人们反复推敲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经他手拓或监拓的钟鼎彝器、古泉、权量、陶文、封泥、瓦当、汉砖(从权量到汉砖,可归一类,铜量少见,陶量甚夥)、石刻造像等拓片,所绘图稿有西洋透视基础,用纸讲究,敷纸到位,用墨浓淡适宜,拓墨重而不滞,金石文字拓片纤毫毕现,字口清晰而神峻,虽曲折坳垤,却无微不至,神采毕现,效果逼真,至今依然为毡蜡范本,被拓者视为圭臬,更为海内外藏家所珍重。如其“蝉翼拓”墨色均匀,淡如晨烟,铭文字口清晰,虽墨淡而有神。吴大澂赞誉陈氏拓本“纸墨精良,为从来所未有”,叶昌炽《语石》称其“拓法为古今第一”“洵为古今所罕觏”,王国维《毛公鼎跋》评曰“惟陈氏拓最精”,王献唐论道:“此老研精金石,对于鉴别、考释、椎拓……无不从潜心阅历中得来。当时如潘伯寅、吴清卿、王莲生、鲍子年、李竹朋、吴平斋等,莫不推挹备至,其得名不虚也。”陈氏于其拓法与拓片均不密人,将多年积累的经验,编写出两部传拓工艺专著——《传古别录》《传碑拓碑札记》,介绍其传拓诀窍。

陈介祺所处的时代是金石收藏和研究大兴之期,其时金石名家辈出,阮元、刘喜海、吴式芬、李佐贤、许瀚、鲍康、吴云、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按生年先后排)等诸多金石名家都与陈介祺有交游,他们之间彼此互通信息,互赠古器物拓片,探究学术,各有建树,这为陈介祺成为金石大家奠定了基础,也极大地推动了晚清时期我国金石学研究的发展。陈介祺所交往的金石学家中尤以江苏吴县(今苏州)吴大澂(1835—1902)最值得称道。两人一生之中从未见过面,仅凭书信互通往还,交流鉴古心得,互赠古物拓片,探讨学术问题,相互引以为知己。吴大澂致函陈介祺云:“海内真知真好,唯长者一人;知我者,亦唯长者一人。”光绪十年(1884)十二月,吴大澂得知陈介祺病逝消息时悲痛不已,顿首拜撰巨幅挽联,表达了对这位神交已久却无缘谋面的前辈师友的无尽哀思:“计十余年金石文字因缘,仰揖北平,俛视南海;恨数千里戎马关河间阻,我方东渡,公已西归。”

陈介祺藏汉君车画像石朱拓本 图片选自《陈介祺研究》

陈介祺“富藏精鉴,宗仰海内”,以其“万印楼主人”的气度,与其金石朋友圈相互推动,在咸同光间形成撼动历史、遍及全国的金石“显学”,并以其为中心,形成金石学在山左,而山左之中心在潍县的金石学研究之格局。但陈氏去世130余年来,虽自清代、以至近代多有王献唐等学术大家发出编纂出版研究乡贤学术成果之动议,但囿于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2021年11月,齐鲁书社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陈介祺研究》,皇皇三巨册,180万字,很好地填补了这一重要的学术研究的空白。该书是在孙敬明主持的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陈介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而成,集作者40余年学术心得与十年之功,终成此最为前沿、最全面系统的陈介祺研究之阶段性成果。当下考古学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或者是重要组成部分的金石学因此而被纳入中国考古学的视野,《陈介祺研究》的问世可谓恰逢其时。它既是对中国金石学尤其是清代金石学发展史研究的一次大推动,也为中国金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8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