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诸葛靓(诸葛靓怎么念)

时间:2024-01-12 23:00:42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顶级家族的标杆,千年无法超越!

一个家族的成功,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撑起来的

三国打工家族哪家强?

那必须是诸葛家。

当时流行一句俗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犬。

龙是诸葛亮,虎是诸葛瑾,犬是诸葛诞。

不要嫌弃犬这个称号,那就就诸葛家族而言,放其他地方,妥妥的是一条龙。

诸葛亮是蜀国丞相,神龙级别的那种,刘禅得叫他“相父”,不必花太多口水介绍。

诸葛瑾在东吴,任大将军。

诸葛诞在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司空。

而且都有实权。

这弟兄仨,把魏蜀吴三国的高层全覆盖了。

诸葛家族三个分支,智商是没得说了,能力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

命运如何呢?

智商和能力在命运的天平上占很例,然而,未必是最后那根稻草。

我们来看看决定三大家族命运的那根稻草。

“龙”的家族岁月静好“虎”的家族血色浪漫

先说“龙”的家族。

公元263年,诸葛亮去世29年之后,蜀亡。

诸葛亮家族为此付出的代价: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战死。

没多久,晋朝皇帝说:诸葛亮的兵法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儿孙要照顾。

于是,诸葛亮的兵法被晋朝当成国家级教材,至于兵法创造者的孙子:诸葛京,被任命为地方县令。

在史书上看到这个旧闻,葛粉们应该长舒一口气。

虽然不再像阿亮那样叱咤风云,但至少岁月静好。

也就是从诸葛京开始,阿亮家族就失去了消息,模糊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再说“虎”的家族。

人很优秀,结局很惨。

“虎”是诸葛瑾,诸葛亮的哥哥。

图 | 源于《三国演义》剧照

诸葛瑾谨慎忠诚,深得信任。

然而,他有一个聪明而不省心的儿子:诸葛恪。

诸葛恪或许算是一个东吴版杨修,这个联系不恰当,但是有那个味儿。

什么味儿?

那就是张狂。

诸葛瑾脸长,于是孙权在一头驴子脸上写上“诸葛瑾”的大名,大家开心就好,诸葛瑾也发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诸葛恪走上去,提笔在驴子脸上增添两字:“之驴”,连起来就是“诸葛瑾之驴”。然后顺手牵走。

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熟悉?

对,类似于杨修的“一人一口酥”吧。

杨修和诸葛恪都是聪明人,然而下场都不咋的。

就在诸葛恪牵走驴子那一刻,东吴君臣发出神奇的赞叹声时,他的老爸诸葛瑾却忧心忡忡,后来说:“将大赤吾族也”,将让我们家族很红很红。

不是走红的红,而是血红的红。

诸葛亮死后19年,诸葛瑾死后12年,公元253年,诸葛恪说要北伐。

叔侄俩都有北伐情节。

别以为只诸葛亮有“出师表”,诸葛恪其实也有“出师表”。

大家都不看好北伐曹魏,诸葛恪用大数据说话,说曹魏北方地区青壮年人口少,我们青壮年人口多,趁着敌人的人口结构不合理,我们赶紧去灭他。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诸葛恪的军队一路北上,打怪升级,起初挺顺利的,然而,打到新城这一关,怎么也升不了级。新城守将张特,是颗硬钉子,才那么三千人,居然让诸葛恪的二十万人走不动了。

就好像他的叔叔诸葛亮当年攻不下陈仓一样。

但是,诸葛亮攻不下陈仓,但不至于大败,也不影响蜀国的命运。

然而,诸葛恪攻不下新城,就把整个家族的命运搭进去了。

一场大战役的命运,往往决定于一两个据点,就跟人生一样,决定成败的就那么一两件事,一两个人。

新城地盘不大,但阻力大,一支牛哄哄的大军,因为老是绕不过这里,居然崩溃。

北伐惨败,诸葛恪把政治前途搭上了。

没多久,诸葛恪被灭门,真的如他的父亲所预言:“赤”。

英雄的职场虽然辉煌,却也多血腥和悲惨,慎入啊。

“犬”的家族,死而复生

说说“犬”的家族。

诸葛诞,诸葛亮的堂弟。

他在魏国一路做到了镇东大将军。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彻底掌握魏国。

诸葛诞是站在曹氏家族这一边的,这让他很不安。

没多久,好友夏侯霸跑了,跑到他亲戚家蜀汉去了,张飞是他姐夫,刘禅是他外甥女婿。

还有一个好友夏侯玄,被杀。

诸葛诞已经在瑟瑟发抖。

公元257年,诸葛诞决定搏一搏,于是举起战旗擂起战鼓向司马家族说:“不”。

诸葛诞做了很合理的布局。

第一,派儿子诸葛靓(jìng)去向东吴搬救兵。

这一着棋下对了,至少让家族留了个种。

第二,以寿春为据点,进行军事对抗。

这一着棋本来也下对了,因为寿春在当时快要进入雨季了,雨水一来,任是铁一般的大军也会被泡得生锈,不得不撤退。

雨季逼走大军,此前已有先例。

曹魏当年大军讨伐蜀汉,诸葛亮闭门不出,就在家里看着雨水哗啦哗啦地下,喝着小酒撸串,曹魏大军硬是活生生地被雨水赶走了。

再早一点,曹操南下,和孙权在濡须遭遇,老曹本来想把碧眼儿摁在地下摩擦,以报赤壁之仇,结果下雨了,淅淅沥沥几十天,曹操寸步难行。

孙权派人送来了温暖,信上说:“春水方生,公宜速退”,春天发大水,您还是趁早回家吃饭吧。信的背面,又是一句:“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你老曹不死,我小孙失眠。看了信,老曹发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说:“小孙是个诚实人”,于是在漫天雨水中狼狈北撤。

靠雨水逼走敌人,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公元257年的寿春,老天爷改主意了,雨季居然没有来。

老天爷的实力,彻底碾压一切人谋。

258年,司马昭攻进寿春,诸葛诞败,诛灭三族。数百位诸葛诞的亲信,拒绝投降,喊着“为诸葛公死,不恨”的口号,一排排倒下。

这时的诸葛靓,在东吴。

北方呢,也不是说诸葛诞家族彻底下架。

诸葛诞还有一个女儿,诸葛靓有个姐姐,没有被杀。

为什么她没有被波及?

因为她是司马家的媳妇,琅琊王司马伷的媳妇,司马懿的儿媳妇。如果把自己的儿媳妇拖出去杀掉,你还考不考虑儿子和孙子的感受?

当然,也有不考虑儿孙感受的。

后赵的皇帝石虎杀太子,其孙子扯着石虎的衣带哭喊:“爷爷别杀我,爷爷别不管我”,尽管石虎眼泪涟涟,但是让手下将可爱的孙子拖出去斩了。

和石虎比起来,司马懿算慈悲了。

三国那个时代,灭族的时候,刀锋一般不会指向已经出嫁的女性。

而且还有一个伏笔,诸葛靓和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是发小,是一起泡过妞,一起挨过老师教鞭的兄弟。

诸葛诞家族,还有机会重生。

只要友谊真,弱者也可以傲娇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诸葛诞事件后第22个年头,公元280年,晋南下,东吴亡。

在投降的人群中,有一个叫做诸葛靓的人,即当年奉父命逃亡东吴的那一位。

晋兵三路南下,朝哪一路军队投降,很有讲究,也考验智商。

还好,姐夫司马伷也南下了,是不是事先得到情报,诸葛靓瞅准了姐夫的那一路跑。

走到姐夫的阵营里,那不叫投降,那叫投奔亲人。

时隔22年,时代变了。

司马懿死了,司马昭也死了,第三代司马炎,是诸葛靓的上铺兄弟,是个重感情的人,他还惦记着他和诸葛靓那友谊的小船。

或者说,和诸葛靓友谊的小船,在司马炎的心中并没有翻。

图 | 源于《新三国》剧照

有姐夫和发小这两层保险,诸葛靓在杀父仇人、灭族仇人的地盘上安安全全地待着。

仇恨还在心里,他常常背对着洛水河坐着,因为洛水是司马家地盘的象征。

司马炎却想这友谊的小船继续荡起双桨,无奈发小诏也不听,宣也不听,就算被任命为大司马,也不看你一眼。

司马炎琢磨着要见老友一面,委托谁呢?这个时候只能委托婶婶诸葛氏了,也就是诸葛靓的亲姐姐。

诸葛姐姐答应了侄儿,安排了这次会面。

套路是这样的:

她先叫弟弟诸葛靓过来司马伷家吃饭,吃着吃着,饭还在嘴里,菜还在牙缝里,沙拉还没上,忽然门口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是发小司马炎。

杀父仇人的儿孙。

“多年不见,你还好吗?”

司马炎发出真诚的问候。

诸葛靓无处可逃,只好将就着坐下来,直面这惨淡的现实。

情况很尴尬,但诸葛靓并没有发出不失礼貌的微笑,而是一直咬着牙。

“哥们,还记得我们小时候骑过的竹马吗?”

司马炎第二句问候抛过来。

得到的回答是:

“我没能学刺客豫让跟你动刀子,已经算很客气了”。

言下之意就是:要不是实力不允许,我早就剁了你,竹马那一套近乎就请您收回去吧。

对这此尴尬的会面,《世说新语》的记录是:“帝于是惭悔而出。”

惭愧地闪了。

这惭愧的一瞬间,司马炎人性的光辉也闪现了。

图 | 司马炎

诸葛靓并没有受到任何打压,他的儿子诸葛恢还做到了尚书令的位置。

而诸葛姐姐呢?

她一定在想办法弥补诸葛家和司马家的裂缝,这次会面虽然失败,但姐姐苦心可见。

更重要的是,在为司马家子孙命名的事情上,明显渗入了诸葛家族的元素。

司马家版权的产品,打上诸葛家的包装。

她为司马伷生的长子,取名司马瑾,这个“瑾”字有讲究,就是在东吴诸葛瑾的名字。而且这绝不是猜测,因为她给儿子取的字上面也体现了这个用心:思祖。

思什么祖?

司马家族好好的,需要思吗?

当然是思诸葛家族。

图 | 源于《中国》剧照

这个思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司马靓。诸葛靓的靓。

诸葛姐姐与司马伷的第三个儿子司马繇,字思玄。

思的是什么玄,是诸葛玄的玄。诸葛玄何许人也?乃诸葛姐姐的祖父。

对于娘家的家族,她以这个方式来寄托哀思和尽孝了。

真的就只有这种方式?

诸葛姐姐可不是吃素的,她也有手段。

当年他的父亲诸葛诞在寿春,杀了手下部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为报父仇向司马昭投降,手刃诸葛诞,并且生吃诸葛诞的肝。

后来,诸葛姐姐的三儿子:诸葛繇,即诸葛思玄,利用权势诬告文鸯谋反,文鸯被诛族。

这事后面,难道就没有他母亲,诸葛姐姐的嘱咐?

又后来,诸葛姐姐的长子:司马瑾,也就是司马思祖,有一个儿子,叫做司马睿。

他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

没人能想到。

看似势不两立的诸葛家和司马家,竟在最后实现了水融。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馆”

作者:刘黎平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顶级家族的标杆,千年无法超越!

一个家族的成功,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撑起来的

三国打工家族哪家强?

那必须是诸葛家。

当时流行一句俗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犬。

龙是诸葛亮,虎是诸葛瑾,犬是诸葛诞。

不要嫌弃犬这个称号,那就就诸葛家族而言,放其他地方,妥妥的是一条龙。

诸葛亮是蜀国丞相,神龙级别的那种,刘禅得叫他“相父”,不必花太多口水介绍。

诸葛瑾在东吴,任大将军。

诸葛诞在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司空。

而且都有实权。

这弟兄仨,把魏蜀吴三国的高层全覆盖了。

诸葛家族三个分支,智商是没得说了,能力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

命运如何呢?

智商和能力在命运的天平上占很例,然而,未必是最后那根稻草。

我们来看看决定三大家族命运的那根稻草。

“龙”的家族岁月静好“虎”的家族血色浪漫

先说“龙”的家族。

公元263年,诸葛亮去世29年之后,蜀亡。

诸葛亮家族为此付出的代价: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战死。

没多久,晋朝皇帝说:诸葛亮的兵法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儿孙要照顾。

于是,诸葛亮的兵法被晋朝当成国家级教材,至于兵法创造者的孙子:诸葛京,被任命为地方县令。

在史书上看到这个旧闻,葛粉们应该长舒一口气。

虽然不再像阿亮那样叱咤风云,但至少岁月静好。

也就是从诸葛京开始,阿亮家族就失去了消息,模糊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再说“虎”的家族。

人很优秀,结局很惨。

“虎”是诸葛瑾,诸葛亮的哥哥。

图 | 源于《三国演义》剧照

诸葛瑾谨慎忠诚,深得信任。

然而,他有一个聪明而不省心的儿子:诸葛恪。

诸葛恪或许算是一个东吴版杨修,这个联系不恰当,但是有那个味儿。

什么味儿?

那就是张狂。

诸葛瑾脸长,于是孙权在一头驴子脸上写上“诸葛瑾”的大名,大家开心就好,诸葛瑾也发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诸葛恪走上去,提笔在驴子脸上增添两字:“之驴”,连起来就是“诸葛瑾之驴”。然后顺手牵走。

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熟悉?

对,类似于杨修的“一人一口酥”吧。

杨修和诸葛恪都是聪明人,然而下场都不咋的。

就在诸葛恪牵走驴子那一刻,东吴君臣发出神奇的赞叹声时,他的老爸诸葛瑾却忧心忡忡,后来说:“将大赤吾族也”,将让我们家族很红很红。

不是走红的红,而是血红的红。

诸葛亮死后19年,诸葛瑾死后12年,公元253年,诸葛恪说要北伐。

叔侄俩都有北伐情节。

别以为只诸葛亮有“出师表”,诸葛恪其实也有“出师表”。

大家都不看好北伐曹魏,诸葛恪用大数据说话,说曹魏北方地区青壮年人口少,我们青壮年人口多,趁着敌人的人口结构不合理,我们赶紧去灭他。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诸葛恪的军队一路北上,打怪升级,起初挺顺利的,然而,打到新城这一关,怎么也升不了级。新城守将张特,是颗硬钉子,才那么三千人,居然让诸葛恪的二十万人走不动了。

就好像他的叔叔诸葛亮当年攻不下陈仓一样。

但是,诸葛亮攻不下陈仓,但不至于大败,也不影响蜀国的命运。

然而,诸葛恪攻不下新城,就把整个家族的命运搭进去了。

一场大战役的命运,往往决定于一两个据点,就跟人生一样,决定成败的就那么一两件事,一两个人。

新城地盘不大,但阻力大,一支牛哄哄的大军,因为老是绕不过这里,居然崩溃。

北伐惨败,诸葛恪把政治前途搭上了。

没多久,诸葛恪被灭门,真的如他的父亲所预言:“赤”。

英雄的职场虽然辉煌,却也多血腥和悲惨,慎入啊。

“犬”的家族,死而复生

说说“犬”的家族。

诸葛诞,诸葛亮的堂弟。

他在魏国一路做到了镇东大将军。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彻底掌握魏国。

诸葛诞是站在曹氏家族这一边的,这让他很不安。

没多久,好友夏侯霸跑了,跑到他亲戚家蜀汉去了,张飞是他姐夫,刘禅是他外甥女婿。

还有一个好友夏侯玄,被杀。

诸葛诞已经在瑟瑟发抖。

公元257年,诸葛诞决定搏一搏,于是举起战旗擂起战鼓向司马家族说:“不”。

诸葛诞做了很合理的布局。

第一,派儿子诸葛靓(jìng)去向东吴搬救兵。

这一着棋下对了,至少让家族留了个种。

第二,以寿春为据点,进行军事对抗。

这一着棋本来也下对了,因为寿春在当时快要进入雨季了,雨水一来,任是铁一般的大军也会被泡得生锈,不得不撤退。

雨季逼走大军,此前已有先例。

曹魏当年大军讨伐蜀汉,诸葛亮闭门不出,就在家里看着雨水哗啦哗啦地下,喝着小酒撸串,曹魏大军硬是活生生地被雨水赶走了。

再早一点,曹操南下,和孙权在濡须遭遇,老曹本来想把碧眼儿摁在地下摩擦,以报赤壁之仇,结果下雨了,淅淅沥沥几十天,曹操寸步难行。

孙权派人送来了温暖,信上说:“春水方生,公宜速退”,春天发大水,您还是趁早回家吃饭吧。信的背面,又是一句:“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你老曹不死,我小孙失眠。看了信,老曹发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说:“小孙是个诚实人”,于是在漫天雨水中狼狈北撤。

靠雨水逼走敌人,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公元257年的寿春,老天爷改主意了,雨季居然没有来。

老天爷的实力,彻底碾压一切人谋。

258年,司马昭攻进寿春,诸葛诞败,诛灭三族。数百位诸葛诞的亲信,拒绝投降,喊着“为诸葛公死,不恨”的口号,一排排倒下。

这时的诸葛靓,在东吴。

北方呢,也不是说诸葛诞家族彻底下架。

诸葛诞还有一个女儿,诸葛靓有个姐姐,没有被杀。

为什么她没有被波及?

因为她是司马家的媳妇,琅琊王司马伷的媳妇,司马懿的儿媳妇。如果把自己的儿媳妇拖出去杀掉,你还考不考虑儿子和孙子的感受?

当然,也有不考虑儿孙感受的。

后赵的皇帝石虎杀太子,其孙子扯着石虎的衣带哭喊:“爷爷别杀我,爷爷别不管我”,尽管石虎眼泪涟涟,但是让手下将可爱的孙子拖出去斩了。

和石虎比起来,司马懿算慈悲了。

三国那个时代,灭族的时候,刀锋一般不会指向已经出嫁的女性。

而且还有一个伏笔,诸葛靓和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是发小,是一起泡过妞,一起挨过老师教鞭的兄弟。

诸葛诞家族,还有机会重生。

只要友谊真,弱者也可以傲娇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诸葛诞事件后第22个年头,公元280年,晋南下,东吴亡。

在投降的人群中,有一个叫做诸葛靓的人,即当年奉父命逃亡东吴的那一位。

晋兵三路南下,朝哪一路军队投降,很有讲究,也考验智商。

还好,姐夫司马伷也南下了,是不是事先得到情报,诸葛靓瞅准了姐夫的那一路跑。

走到姐夫的阵营里,那不叫投降,那叫投奔亲人。

时隔22年,时代变了。

司马懿死了,司马昭也死了,第三代司马炎,是诸葛靓的上铺兄弟,是个重感情的人,他还惦记着他和诸葛靓那友谊的小船。

或者说,和诸葛靓友谊的小船,在司马炎的心中并没有翻。

图 | 源于《新三国》剧照

有姐夫和发小这两层保险,诸葛靓在杀父仇人、灭族仇人的地盘上安安全全地待着。

仇恨还在心里,他常常背对着洛水河坐着,因为洛水是司马家地盘的象征。

司马炎却想这友谊的小船继续荡起双桨,无奈发小诏也不听,宣也不听,就算被任命为大司马,也不看你一眼。

司马炎琢磨着要见老友一面,委托谁呢?这个时候只能委托婶婶诸葛氏了,也就是诸葛靓的亲姐姐。

诸葛姐姐答应了侄儿,安排了这次会面。

套路是这样的:

她先叫弟弟诸葛靓过来司马伷家吃饭,吃着吃着,饭还在嘴里,菜还在牙缝里,沙拉还没上,忽然门口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是发小司马炎。

杀父仇人的儿孙。

“多年不见,你还好吗?”

司马炎发出真诚的问候。

诸葛靓无处可逃,只好将就着坐下来,直面这惨淡的现实。

情况很尴尬,但诸葛靓并没有发出不失礼貌的微笑,而是一直咬着牙。

“哥们,还记得我们小时候骑过的竹马吗?”

司马炎第二句问候抛过来。

得到的回答是:

“我没能学刺客豫让跟你动刀子,已经算很客气了”。

言下之意就是:要不是实力不允许,我早就剁了你,竹马那一套近乎就请您收回去吧。

对这此尴尬的会面,《世说新语》的记录是:“帝于是惭悔而出。”

惭愧地闪了。

这惭愧的一瞬间,司马炎人性的光辉也闪现了。

图 | 司马炎

诸葛靓并没有受到任何打压,他的儿子诸葛恢还做到了尚书令的位置。

而诸葛姐姐呢?

她一定在想办法弥补诸葛家和司马家的裂缝,这次会面虽然失败,但姐姐苦心可见。

更重要的是,在为司马家子孙命名的事情上,明显渗入了诸葛家族的元素。

司马家版权的产品,打上诸葛家的包装。

她为司马伷生的长子,取名司马瑾,这个“瑾”字有讲究,就是在东吴诸葛瑾的名字。而且这绝不是猜测,因为她给儿子取的字上面也体现了这个用心:思祖。

思什么祖?

司马家族好好的,需要思吗?

当然是思诸葛家族。

图 | 源于《中国》剧照

这个思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司马靓。诸葛靓的靓。

诸葛姐姐与司马伷的第三个儿子司马繇,字思玄。

思的是什么玄,是诸葛玄的玄。诸葛玄何许人也?乃诸葛姐姐的祖父。

对于娘家的家族,她以这个方式来寄托哀思和尽孝了。

真的就只有这种方式?

诸葛姐姐可不是吃素的,她也有手段。

当年他的父亲诸葛诞在寿春,杀了手下部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为报父仇向司马昭投降,手刃诸葛诞,并且生吃诸葛诞的肝。

后来,诸葛姐姐的三儿子:诸葛繇,即诸葛思玄,利用权势诬告文鸯谋反,文鸯被诛族。

这事后面,难道就没有他母亲,诸葛姐姐的嘱咐?

又后来,诸葛姐姐的长子:司马瑾,也就是司马思祖,有一个儿子,叫做司马睿。

他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

没人能想到。

看似势不两立的诸葛家和司马家,竟在最后实现了水融。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馆”

作者:刘黎平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诸葛靓:岂曰诸葛无人,忠与日月争光,孝同金石争坚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同是琅琊诸葛氏,虽然三人分别投效了蜀、吴、魏,但皆为当时冠盖,天下荣之,也有了“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美名。三人的儿子们也凭借父辈的功绩活跃在三国的高层,声望比不过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权势比不过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为什么诸葛靓的风评是最好的?

一、名门贵胄,叛曹投吴

比起族兄在蜀、吴国混得风生水起,诸葛诞在魏国就不是很走运了,这份“背运”也使得儿子诸葛靓在魏国并没有混出什么名堂。诸葛诞曾交好的夏侯玄等人因为“喜好浮华”不被魏明帝曹叡所喜,他本人直接被免官,直到大将军曹爽辅政时才得以复出,并出任扬州刺史。

诸葛靓以性格方正且有才能和声望在魏国有些名气,不过诸葛诞并没有让儿子在魏国高层取得一官半职,不是他不想让儿子拜将封侯,而是魏国当时的情形确实不明朗: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党羽遍布朝野,好友夏侯玄身死,前两位镇守淮南的王凌、毌丘俭反抗失败,诸葛诞显然不想让儿子置于危墙之下。

诸葛诞的紧张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曾靠着曹爽上位,还和曹魏宗室代表人物夏侯玄私交深厚,他本人又自诩“名士”,是魏国忠臣,自然不愿投效和魏帝曹芳争权成功的司马昭,甚至他还当众否定了司马昭的禅让行为,“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

甘露二年(257),诸葛诞发动叛乱,以儿子诸葛靓为质请求吴国派出援军,结果父子这一别竟然阴阳两隔。坚守寿春城一年的诸葛诞身死,诸葛靓只得留在吴国,任右将军。幸运的是,吴帝孙皓此时刚刚登基,颇有明君之姿,他曾问诸葛靓的表字“仲思”中思的是什么?诸葛靓答:“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因此得到孙皓重用。

二、建功一时,忠臣难为

在害死诸葛诞一事上,吴国也要背点锅的,由于吴将朱异战败,诸葛诞等人被围困在寿春城内,耗尽粮食还内斗频频,最终功败垂成。出于愧疚之心,诸葛靓在吴国的待遇一直不错。“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在孙皓的首肯下,“外来客”诸葛有了独领一军的资格。

甘露元年(265),有望气者称:“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于是孙皓迁都武昌,诸葛靓与御史大夫丁固镇守建业。得知孙皓迁都的消息后,山贼施但聚集数千人起义,并劫持了孙皓的庶弟永安侯孙谦,“出乌程,取南阳王陵上鼓吹曲盖,欲立之”。

叛军到建业时已经有万余人了,施但以孙谦的名义想要劝降丁固和诸葛靓,但诸葛靓不仅立即处斩劝降使者,还击溃施但部众,俘获孙谦。丁固不知如何处理孙谦,便将反叛之事报告了孙皓,但是没想到孙皓毫不顾忌兄弟之情,果断毒杀了孙谦,还让几百人鸣鼓喧哗进入建业,杀施但家人,“云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以厌前气”。

这件事对丁固的影响很大,甚至导致了他在日后密谋想要废掉孙皓,诸葛靓就没有这样的想法,他在吴国灭亡前夕依然是为数不多的外战名将。宝鼎三年(268),孙皓发兵进攻受禅初立的西晋,其中右大司马丁奉、右将军诸葛靓进攻率军进攻芍陂。这次吴国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靓再也没有为父报仇的机会了。

三、命数已定,终不坐北

此后,孙皓又多次进行北伐,除了劳民伤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在名将陆抗死后,东吴也离灭亡不远了,也不难怪最后的丞相张悌说出:“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

天纪三年(279),西晋兵分六路大举伐吴,东吴长江诸镇皆破,晋军逼近建康。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诸葛靓受命与丞相张悌、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受命率军抵抗,三万吴军渡江一战,“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

这支哀兵爆发了强劲的战斗力,逼得城阳都尉张乔投降,但诸葛靓还是一眼就判断出张乔只是假意求全,想要将之斩杀,不过张悌留了他一命。结果吴军在与晋军对垒时受挫,张乔就立马哗变,晋军乘乱攻击,吴兵溃散大败,张悌死于乱军之中。

孙晧投降,东吴灭亡,诸葛靓很幸运,侥幸活了下来,但他又是“不幸”的,他此前的功绩早已在晋国朝堂上传开,发小司马炎并不想放过他。“不谓今日复得相见”,“不能漆身皮面,复睹圣颜”,司马炎虽然知道诸葛靓的姐姐是琅琊王妃,还在她那堵到了诸葛靓,但诸葛靓哪怕躲到厕所也表明自己无颜面对仇敌之后,“于是以至孝发名”。

比起东吴太傅诸葛恪、蜀汉卫将军诸葛瞻,诸葛靓的官运就差远了,甚至因为父亲“叛变”的污点,让他难以成为东吴的核心成员。但比起两位族兄,诸葛靓一不用为蜀吴的灭亡背锅,二还得到了司马炎的优待,更是以退为进,自己终不面见司马炎,儿子们却在西晋诸公中独占鳌头,这一对比,诸葛靓的结局可以说是好上不少。

《世说新语》原文 译文(八)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方正 第五

【原文】

1.陈太丘①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有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③!”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引之④。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①陈太丘:陈寔。

②陈纪(129—199):字元方,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陈寔之子。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

③相委而去:丢弃承诺而离开。委:舍去,丢去。

④引:招引,拉。

【翻译】

陈寔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行,约好在中午见,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来,陈寔就先走了,他走了之后那个朋友才来。那时陈寔的儿子陈纪才七岁,正在家门外嬉戏。客人问陈纪:“你父亲在吗?”陈纪回答:“他等了你很久你都没来,早就走了。”那位朋友便怒了,说:“不是人啊!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陈纪说:“您跟父亲约好中午一起走,您自己中午没来,这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其父亲,这是不懂礼仪。”这位朋友很惭愧,下车想拉陈纪。可是陈纪转身就回家了,头也不回。

【点评】

陈纪小小年纪,说话有理有据,令这位迟到的客人哑口无言。厉害。

【原文】

2.南阳宗世林①,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②,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注释】

①宗世林:宗承,生卒年不详,字世林,南阳郡安众(今河南镇平)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人物,在历史上并无过多记载,但显然德行很高。

②司空:官名,掌管水土之事,参议国事,是三公之一。曹操于建安元年(196)任司空。

【翻译】

南阳的宗世林,和魏武帝曹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很看不上曹操的为人,不愿和曹操结交。曹操做了司空后,总揽朝政大权,特地委婉地问宗世林:“你看我现在可以和你结交了吗?”宗世林回答:“我如松柏的志气依然在。”宗世林因为忤逆曹操而被疏远,官位和他的德行并不匹配。然而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在他的座前行跪拜礼。他受到的礼遇就是这样。

【点评】

世俗之人,最善于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而真名士,见弱者不欺侮,见强者不谄媚,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会让人尊敬。

【原文】

3.魏文帝受禅①,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②,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注释】

①受禅:指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

②华歆:《德行》篇已有介绍。曹操召华歆为议郎,后任尚书令、御史大夫。建安十九年(214)秉承曹操意旨领兵入宫收杀皇后伏氏,灭其族。曹丕即帝位后,迁为司空。服膺先朝:指不忘汉朝。两人都当过汉朝的臣子,要表示不忘汉室之恩。

【翻译】

魏文帝接受禅让称帝后,陈群脸上有忧愁的神色。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当了这个皇帝,你为何不悦?”陈群回答:“臣和华歆曾经都在前朝为官,如今虽然欣喜能得到圣上教化,可是缅怀过去的心情还是难以避免,不小心流露在了脸上。”

【点评】

不管说得多么光明正大,曹丕称帝还是属于篡权,其父曹操一辈子想做而最终没敢做的,他做了,自此之后,南北朝权臣篡位之事数不胜数。其实陈群所忧愁的,是权臣篡位的这种事一旦开了头,后面就会让人有样学样。这不,曹魏很快就被权臣司马懿一族取代,而司马家族的晋朝几乎也都被权臣控制。

【原文】

4.郭淮①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②。淮妻,太尉王凌③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注释】

①郭淮(?—255):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②战功:战功。庸即功劳。

③王凌(172—251):字彦云,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历任司空、太尉,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晚年反对司马懿夺取曹爽兵权,反抗司马家族失败后自尽,这里郭淮之妻受到了影响。

【翻译】

郭淮担任关中都督的时候,非常受民众喜爱支持,也曾屡立战功。他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由于受到王凌与司马懿为敌之事的牵连,要被一起诛杀。派遣来抓捕王凌妻子的人气势汹汹,郭淮让妻子装备好衣服行李,在规定的日子里起程。夏州与自己府内的文武部下以及百姓们都劝说郭淮干脆举兵,然而郭淮不允许。到了时间,他让妻子出发,州内群众痛哭流涕呼号悲痛,一路追随依依不舍的竟然有数万人之多。等他妻子走了数十里路后,郭淮忽然命令部下前去追回夫人,于是部下文武官员飞驰而去,如同去救被斩首者一般着急。等到夫人被追回来之后,郭淮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上书:“我的五个孩子哀痛思念,想念他们的母亲。若是他们的母亲死了,这五个孩子也难以为生。若是五个孩子没了,我郭淮也无法苟活。”司马懿上表当时的魏帝,特意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点评】

司马懿当时已经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任何反对他的人都被诛杀,山雨欲来风满楼,郭淮不是不想反叛,而是力所不逮,此事发生之后没几年,郭淮就去世了,显然对抗司马家族已有心无力。司马懿之所以不杀郭淮妻子,也是投鼠忌器,生怕逼反了他。

【原文】

5.诸葛亮之次渭滨①,关中震动。魏明帝②深惧晋宣王③战,乃遣辛毗④为军司马⑤。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⑥,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⑦,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注释】

①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作为三国时期谋士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生的故事为大众所熟知,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联孙吴,数次北伐曹魏。公元234年出兵渭水南五丈原攻魏,魏遣大将军司马懿领兵防御。次:临时驻扎。

②魏明帝:曹叡(204—239),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任皇帝(226—239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即位初期在稳定、制定法典等方面都有功德,但后期较为奢侈,留下不良影响。死后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

③晋宣王:即司马懿。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支持曹操称帝,后辅助曹丕登基,曹丕死后又辅佐魏明帝曹叡,逐步控制了曹魏政府实权。他死后,次子司马昭称帝,追谥他为宣王,后又被司马炎追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④辛毗:生卒年不详,字佐治,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辅佐曹魏三代帝王的曹魏大臣,为人刚正,执法严明。

⑤军司马:应为“军师”。晋代为避司马师之讳,改称“军司”,“马”是本书流传中产生的衍字。

⑥陈:通“阵”,排列成阵。诱谲:欺诈。觇(chān):侦察。

⑦黄钺(yuè):用黄金装饰的斧,是帝王赐给主管征伐的重臣的。这里表明辛毗奉命监军。

【翻译】

诸葛亮出兵北伐,军队暂时驻扎在渭水南岸,此事引起关中魏国的内外震动。当时魏明帝曹叡非常忧惧司马懿会出战诸葛亮,所以派遣了心腹辛毗去军中担任军师。司马懿和诸葛亮隔着渭水分别陈列了军阵之后,诸葛亮设计想要诱骗司马懿迎战,果然一些计策使得司马懿勃然大怒,想要重兵出战。诸葛亮派遣的间谍探听情报回来报告:“有一个老匹夫,手执黄钺,站在军营门口,不让军队出来。”诸葛亮说:“这个人必定就是辛毗了。”

【点评】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中国人熟悉的一对老对手了,司马懿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国北伐的压力,才能步步掌权,某种意义上,也是诸葛亮这个一生之敌成就了司马懿。

【原文】

6.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②。玄曰:“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③。”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④,颜色不异。

【注释】

①夏侯玄(209—254):字泰初,一作太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夏侯玄和何晏齐名,是玄学清谈的开创者之一。中书令李丰与外戚张缉密谋杀司马师,以夏侯玄代替他为大将军。但密谋泄露,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夷灭三族。桎梏(zhìgù):原意为脚镣和手铐,代指拘捕。

②廷尉:官名,九卿之一,掌管诉讼刑狱之事。

③刑余之人:受过刑的人。闻命:听从命令。这里说未敢闻命,意即不愿与之交往。

④东市:行刑的地方,法场。汉代在长安东面的市场行刑,故后代通称法场为东市。

【翻译】

夏侯玄被逮捕后,钟毓当时担任廷尉,他弟弟钟会先前曾想结交夏侯玄而不得,这时趁机戏弄夏侯玄。夏侯玄说:“我如今虽然是受刑之人,也没兴趣和你来往。”随后夏侯玄即使经受严刑拷打,也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赴法场行刑,还是面不改色。

【点评】

面对死亡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品性,夏侯玄不只是擅长清谈,在危急时刻,也能体现大丈夫的骨气。

【原文】

7.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①。本与玄在本母面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注释】

①夏侯泰初:即夏侯玄。陈本:生卒年不详。字休元,临淮东阳(今安徽天长)人。三国时曹魏将领、大臣。司徒陈矫之子、大司马陈骞之兄。官至镇北将军,袭父爵东乡侯。有一子陈粲。

【翻译】

夏侯玄与广陵郡的陈本向来关系亲近。一次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本母亲面前喝酒吃饭时,恰逢陈本的弟弟陈骞从外面回来,直接就走到了堂屋门口。夏侯玄随即起身说:“志同道合者可以一起,道不同者不可杂乱其中。”

【点评】

这个事是这样的,夏侯玄在当时是偶像级人物,不仅出身高贵,长相英俊,而且谈吐过人,当时很多人都想结交。陈本的弟弟陈骞一直也想结识夏侯玄,然而夏侯玄觉得他和陈本虽然是同道中人,和陈骞却不是一类人。按照道理是应该让陈骞亲自去拜访夏侯玄,得到夏侯玄同意之后才能结交的,这次在陈本家做客,如果他弟弟这么进来了,就不符合夏侯玄交友的规矩。夏侯玄这么一说,陈骞就明白了,随即走了出去。

【原文】

8.高贵乡公薨①,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②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注释】

①高贵乡公:指曹髦(máo,241—260),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曹魏第四位皇帝,因不满司马兄弟专权,亲自带兵去讨伐,结果被司马师手下贾充带人诛杀,死后谥号高贵乡公。

②陈泰(?—260):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司空陈群之子。早年任散骑侍郎,后袭封颍阴侯,历官游击将军、并州刺史、尚书。因曹髦被杀,悲愤交加而死。

【翻译】

高贵乡公被杀,朝野内外舆论喧哗。司马昭问侍中陈泰:“现在该如何平息此事?”陈泰说:“唯有诛杀贾充才可以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可以比这更轻一点吗?”陈泰回答:“此罪只有更重的处罚,没有更轻的了。”

【点评】

弑君这种事,古今中外都是大新闻。曹髦之所以死掉,一方面是因为他年轻气盛,另一方面也是司马氏的势力太过强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说的。最后贾充也没有受到什么惩罚,还成了西晋开国大臣,顶罪的是贾充的手下,亲手杀死皇帝的成济。所以时势使然,皇帝没了实权,也就没了威严。

【原文】

9.和峤为武帝所亲重①,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注释】

①和峤曾多次向晋武帝司马炎谈起担心太子司马衷不能继承国家大业,武帝不以为然。

【翻译】

和峤备受晋武帝司马炎的青睐看重。一次晋武帝问和峤:“东宫太子最近似乎愈加成熟精进了,爱卿帮我去探看探看。”和峤就去了,回来之后被问如何,就回答:“皇太子的资质与当初并无不同。”

【点评】

司马衷是著名的白痴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有许多臣子非常不看好他,不过司马炎却对其抱以厚望。封建王朝的皇位传承,不仅仅是一家人的事,更是影响国家的命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却把皇位传给了平庸无能的司马衷,皇室内部不满之人很多,许多有野心的人开始作乱,“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朝很快崩溃。和峤是明白人,知道德不配位必会导致灾殃。

【原文】

10.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前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①呼。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

【注释】

①诸葛妃:指司马懿的儿子琅琊王的王妃,晋武帝的婶母,诸葛靓的姐姐。

【翻译】

诸葛靓后来归顺了晋朝,被任命为大司马,然而他不回应皇帝的召命。因为父辈的原因,与晋朝皇室有宿怨,所以常常背对洛水方向落座。诸葛靓本人与晋武帝司马炎少时是好友,晋武帝很想见他,却没有什么由头,于是就让诸葛靓的姐姐,自己的叔母诸葛妃请他过来。诸葛靓到了之后,晋武帝就到诸葛妃子那儿去见他。两人行礼喝酒,酒正酣时,晋武帝说:“你还能回忆起我们曾经一起玩耍的交好岁月吗?”诸葛靓说:“臣恨自己不能够吞炭漆身以报仇雪恨,今天竟然还要和皇上见面。”于是痛哭流涕。晋武帝因此而感到惭愧悔恨,不自觉地退了出去。

【点评】

这篇尤为动人,国仇家恨交织在少时好友身上,历史的风风雨雨之下,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无能为力与痛苦难过。

【原文】

11.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①,然后爵之。”峤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谣②,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注释】

①王武子:即王济。按:和峤是王济的姐夫,所以武帝对和峤说这样的话。

②尺布斗粟之谣:比喻兄弟不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汉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后来有首民歌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翻译】

晋武帝司马炎对和峤说:“我打算先痛骂王济一顿,然后再封给他爵位。”和峤说:“王济俊杰豪爽,这样恐怕并不会让他屈服于圣上。”晋武帝于是召见了王济,一顿严苛批评为难他,然后问:“你感到惭愧不?”王济说:“我一想起‘尺布斗粟’的民谣,经常为陛下感到羞耻。有些人可以让关系疏远的变得亲近,臣却不能使亲近的变得疏远。对此我觉得有愧于陛下啊。”

【点评】

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他弟弟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武帝有所忌惮,故而放逐弟弟远离京城。王济极力劝谏,触怒了武帝,因此被指责,并降职。这里王济引用“尺布斗粟”之谣来讽刺晋武帝不听劝诫,疏远兄弟。其实这里涉及封建王朝的帝位传承问题,很麻烦。晋武帝宁可传位给白痴太子司马衷,也不愿意传给弟弟——聪慧贤德的司马攸,也难怪西晋会灭亡。

【原文】

12.杜预之荆州,顿时七里桥①,朝士悉祖。余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杨济②既名氏雄俊,不堪,不坐而去。须臾,和长舆③来,问:“杨右卫何在?”客曰:“向来,不坐而去。”长舆曰:“必大夏门下盘马。”往大夏门,过大阅骑。长舆抱内车,共载归,坐如初。

【注释】

①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可谓文武双全。杜预父亲杜恕本是高官,因获罪被贬为庶人。杜预后娶司马昭妹妹为妻,出任尚书郎。顿:停留。七里桥:在洛阳城东,京城士人送往迎来,常在此处。

②杨济:生卒年不详,字文通,弘农华阴人。出身弘农杨氏的传奇世族。晋武帝武悼皇后杨芷之叔父、杨骏之弟。历任镇南、征北将军,迁太子太傅。

③即和峤,字长舆。

【翻译】

杜预到荆州上任,停留到七里桥时,朝中的官员全部都来饯行。杜预少年时出身贫寒,素来喜好豪迈侠客之风,却不受他人的待见。当时的杨济已经是名门之中的豪杰俊雄,无法忍受这种情况,还没坐下就离开了。不久后,和峤到了,问人:“杨济不在吗?”有位客人说:“之前来过,坐了不久就离开了。”和峤说:“他一定在大夏门下骑马游玩。”于是来到大夏门,杨济果然在那里观赏兵士们的骑兵操练。和峤把他抱入自己车内,共同坐车回去聚会,入座如初。

【点评】

当时对出身看得很重,杨济之所以离席而去,是觉得杜预身为罪臣之后,如今和自己一样成了外戚,而且官做得比自己还大,感觉不舒服。

【原文】

13.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悉至,皆在连榻上坐。时亦有裴叔则①。羊稚舒②后至,曰:“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不坐便去。杜请裴追之,羊去数里住马,既而俱还杜许。

【注释】

①裴叔则:即裴楷,字叔则。

②羊稚舒:即羊琇(236—282),字稚舒,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西晋时期外戚及大臣,出身名门望族“泰山羊氏”,其父羊耽在曹魏官至太常,为晋景帝的景献皇后羊徽瑜的堂弟,西晋名将羊祜的堂弟,晋皇室的外戚,恃宠而骄,奢侈放恣。

【翻译】

时逢杜预官拜镇南将军,朝中官员皆来祝贺,一众人等都坐在可坐数人的连榻上。当时裴楷也在场。羊琇后来才到,说:“杜预竟然用连榻待客!”不落座就走了。杜预请裴楷去追他回来,羊琇骑马走了几里地停下了,接着就和裴楷一起回到杜预家。

【点评】

这个羊琇和前文的杨济一样,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傲慢骄纵,对杜预有些看不上,稍有不顺心,转头就走。他的结局是后来失宠而病,郁郁寡欢而死。

【原文】

14.晋武帝时,荀勖为中书监,和峤为令①。故事②:监、令由来共车。峤性雅正,常疾勖谄谀。后公车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然后得去。监、令各给一车,自此开始。

【注释】

①荀勖(?—289):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东汉司空荀爽曾孙。中书监、令:晋代设中书监和中书令,是中书省的长官,掌管机要。监和令是同等的,不过监在令之前。

②故事:旧的典章制度,成立。

【翻译】

晋武帝在位时期,荀勖担任中书监,和峤担任中书令。按照惯例,中书监和中书令应当一起坐一辆马车上朝。因为和峤生性风雅正直,总是很厌恶荀勖阿谀奉承的性格。于是之后每次公车过来接送,和峤一上车就往前坐,不给荀勖坐下来的空间,荀勖只能另外找一辆车自己过去。从此之后,中书监和中书令就分别派车上朝。

【点评】

道不同,不相为谋,魏晋的名士爱憎非常分明,倒也敞亮。

【原文】

15.山公大儿著短帢①,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子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

【注释】

①短帢(qià):一种轻便小帽。戴帢帽见客,是一种不讲究礼节的做法。

【翻译】

山涛的大儿子头戴棒球帽在车上随意倚靠着。晋武帝司马炎想要见他,山涛也不敢推辞,就问儿子的意见,结果儿子表示不愿意去。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个儿子胜过山涛。

【点评】

你可以理解为山涛儿子不畏权势,也可以理解为他还年轻气盛。这里的大儿子是山该。

【原文】

16.向雄为河内主簿①,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②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③,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④。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⑤,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注释】

①向雄(?—286):字茂伯,河内山阳(今河南修武西北)人,彭城太守向韶之子。河内主簿:河内郡的主簿。

②刘淮:字君平。历官河内太守、侍中、尚书仆射、司徒,曾任镇东将军。

③黄门郎:官名,也称黄门侍郎,职责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④“古之”两句:摘自《礼记·檀弓下》。君子指达官贵人。

⑤戎首:指挑起争端的人。

【翻译】

向雄担任河内郡主簿的时候,有一件公事本与他无关,然而太守刘淮怒气正盛,莫名其妙牵连到他,动用杖刑之后,还把他赶走了。后来,向雄调任黄门郎之后,刘淮担任侍中,两人虽有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却从来不说话。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之后,下令让向雄主动恢复关系,交好刘淮。皇命难违,向雄只能去拜访刘淮,行礼后说:“我是因为皇命不可违才来的,不过我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早已恩断义绝,还能怎样?”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晋武帝听闻两人关系还是不好,就生气地问向雄:“朕不是让你们要和睦相处吗?怎么还是这么绝情?”向雄说:“古代的君子,都按规矩礼法推举官员,也按规矩礼法罢免官员;如今的君子,推举之时亲得要抱到膝盖上一样,罢免的时候就像要把人推到深渊里一样决绝。刘淮对我做过的事,我最多能做到不去招惹他就已经万幸了,怎么可能还去和他亲近?”晋武帝听完向雄的话,也就随他了。

【点评】

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是方方面面决定的,不是你想和睦就能和睦这么简单的,两个人不合拍且有仇隙,纵然你是皇帝,再怎么勉强也是徒然。

【原文】

17.齐王冏①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诣冏咨事。冏设宰会,召葛、董艾等共论时宜②。等白冏:“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遂送乐器,绍推却不受。冏曰:“今日共为欢,卿何却邪?”绍曰:“公协辅皇室,令作事可法。绍虽官卑,职备常伯,操丝比竹,盖乐官之事,不可以先王法服为伶人之业③。今逼高命,不敢苟辞,当释冠冕,袭私服。此绍之心也。”等不自得而退。

【注释】

①齐王冏(jiǒng):司马冏(?—302),字景治,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文帝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次子。晋惠帝永康二年(301)赵王司马伦自称皇帝,以惠帝为太上皇。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迎惠帝复位,后任大司马,并专擅国政,行事骄纵妄为,次年为长沙王司马乂所杀。

②宰会:招待僚属的宴会。葛(yú):在齐王手下任从事中郎。董艾:原为县令,齐王起兵时兼任右将军。时宜:当时的需要,这里指时政。

③备常伯:备用为常伯。这是谦辞,表示自己不称职。常伯是官名,上古曾设此官,后来也用来称天子左右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就是常伯。操丝比竹:指吹弹演奏。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法服:法定的服装。先王按尊卑等级制定五服。

【翻译】

齐王司马冏担任朝中大司马,辅理国政,嵇绍当时任侍中,去向司马冏咨询事宜。司马冏安排了宴会,召来葛、董艾等人一同讨论当前政事。葛等人对司马冏说:“嵇侍中擅长丝竹音乐,您可以让他表演一下。”随后还让人送上乐器,然而嵇绍推辞不接受表演。司马冏问:“今天众人一同欢聚,您为什么要推辞呢?”嵇绍说:“司马公辅助皇室,为人处世应该为众人之楷模。在下人微言轻,终究也是备用为常伯之位,丝竹弦乐,这是乐官的工作,我不能穿着先王制定的官服却做着伶人的事情。不过既然今天您命令了,我也不敢完全推辞,应当让我脱下这身官服,换上私人服饰再表演,这是我嵇绍的真心实意。”葛等人一听自觉没趣,就都退了出去。

【点评】

很难说葛、董艾有没有故意为难羞辱嵇绍的意思,不过嵇绍的回复也是得体大方,进退适宜。

【原文】

18.卢志①于众坐问陆士衡②:“陆逊、陆抗是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③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此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④!”议者疑二陆有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注释】

①卢志(?—312):字子道,范阳涿(今河北涿州市)人,成都王司马颖的心腹谋士,历任成都王左长史、中书监。父亲是魏朝卫尉卿卢珽,祖父是魏朝司空卢毓。

②陆士衡:即陆机。他的父亲是吴国大司马陆抗,祖父是丞相陆逊。按: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

③士龙:陆云(262—303),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陆机的弟弟。

④鬼子:对人的爱称。孔氏《志怪》说,卢志的远祖卢充曾因打猎而入鬼府,与崔少府的亡女结婚而生子。陆机因此骂卢志是鬼的子孙。

【翻译】

卢志公然无礼地问陆机:“陆逊、陆抗是你的什么人?”陆机回答:“就如你跟卢毓、卢珽的关系。”陆云不由得大吃一惊。出门以后,陆云对哥哥说:“没必要这么说话吧!他可能是真的不清楚内情呢?”陆机正色道:“我们父亲、祖父天下闻名,他怎么可能会不知道?鬼儿子竟然如此无礼!”时人评价陆家兄弟,一向难分优劣,而谢安就拿这件事做出了判定。

【点评】

谢安是认为陆机直爽快意为优。魏晋时期的名人真是不能随便说话啊,任何言语举止都会被人用来当作评判优劣的依据。这件事孰优孰劣,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了。

【原文】

19.羊忱①性甚贞烈。赵王伦②为相国,忱为太傅长史,乃版以参相事。使者卒至,忱深惧豫祸,不暇被马,于是帖骑而避。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发,使者不敢进,遂得免。

【注释】

①羊忱:生卒年不详,字长和,东晋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新泰市)人。历任太傅长史、扬州刺史,迁侍中。

②赵王伦:赵王司马伦(?—301),字子彝,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于晋惠帝永康元年(300)杀皇后贾氏,自为相国。羊忱因此不愿在他手下做官,怕惹祸。

【翻译】

羊忱生性忠烈纯粹。赵王司马伦担任相国的时候,羊忱为太傅府长史,司马伦便任命他参与相事。使者突然到来,羊忱很是忌惮,深为担心被连累惹祸上身,没有时间备好马匹,匆忙之间骑上了还没安上马鞍的马匆匆离去。使者一路追赶,羊忱因为擅长射箭,所以向使者不停射箭,这让使者不敢再追赶,终于得以脱身。

【点评】

“八王之乱”的时候,明白人都知道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原文】

20.王太尉不与庾子嵩①交,庾卿之不置可否。王曰:“君②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注释】

①王太尉:王衍。庾子嵩:庾敳。

②君:对对方的尊称。王衍对庾敳原是可以称呼“卿”的,可是他用了尊称的词。

【翻译】

太尉王衍不愿和庾敳交往,可是庾敳却老是用卿来称呼他,表现得很亲昵的样子。王衍说:“你不要这么称呼我啦。”庾敳说:“卿只管称我为君,我也只管称卿为卿;我喊我的,卿用卿的。”

【点评】

卿在当时是一种比较亲密的第二人称叫法,王衍不愿意也是理所当然,庾敳这人脸皮也是厚。

【原文】

21.阮宣子伐社树①,有人止之。宣子曰:“社而为树,伐树则社亡;树而为社,伐树则社移矣。”

【注释】

①阮宣子:即阮修。社: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社坛都叫社。

【翻译】

阮修要砍掉社坛边的树,有人要制止他(认为他亵渎神灵)。阮修说:“如果社坛有神灵,砍树与神灵有什么关系?如果砍了树,社坛也就没用了,那就说明社坛上没有神灵;如果树上有神灵,树上这个神灵成了社坛的神灵,那么砍了树只是移动了神灵的位置,也不冒犯。”

【点评】

很明显,阮修是无神论者,用一套逻辑分析使人哑口无言。

【原文】

22.阮宣子论鬼神有无者。若人死有鬼,宣子独以为无,曰:“今见鬼者云著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

【翻译】

阮修谈起有没有鬼神存在的问题。有人认为人死了以后会成为鬼,独独只有阮修认为并没有鬼。他说:“如今见过鬼的人都说鬼穿着生前的衣服,人死后有鬼,难道衣服也有鬼吗?

【原文】

23.元皇帝既登阼,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①。时议者咸谓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且明帝以聪亮英断,益宜为储副②。周、王诸公并苦争恳切,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③。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然后欲出诏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丞相披帛传诏,径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定。周侯方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注释】

①元皇帝:指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第一个皇帝,原本立司马绍为皇太子,司马绍是东晋第二个皇帝晋明帝。司马睿后来宠幸的郑妃,生简文帝司马昱,是东晋第八位皇帝。郑妃并不是皇后,是司马昱的儿子孝武帝司马曜追尊为太后的,所以这里称郑后。晋朝皇帝的称帝时间都不长。登阼(zuò):登上帝位。

②伦:顺序。按:宗法制度下,立嗣要立嫡、立长,否则就不合伦理。储副:太子,下文又称皇储。

③周、王:周、王导,即下文的周侯、丞相。刁玄亮:刁协(?—322),字玄亮,渤海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人,东晋大臣,御史中丞刁攸之子。

【翻译】

晋元帝登基以后,非常宠幸郑妃,一度想废了太子司马绍而改立郑妃的儿子司马昱为太子。朝廷中的官员都认为废长立幼不合传统伦理,再说太子司马绍聪慧俊才,英武果断,更适合做储君。周和王导等诸公都为此苦苦争取,言辞恳切,唯独小人刁协想要奉迎少主来迎合晋元帝的心意。晋元帝想要实施太子的废立,担心周、王等人不会同意,就先召唤周和王导入宫觐见,然后把诏书交给刁协,趁着两人不在的时候去公布。周和王导入宫之后,刚走到台阶上,晋元帝已经事先安排了传诏的使者拦着他们不让他们上去,使者让两人去东厢房休息。周还没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就退了下去。王导立即推开使者,径直上前到了晋元帝的床前,问:“不知到底为何召见我们?”晋元帝默不作声,只好从怀中掏出黄纸诏书一把撕裂,扔掉。自此之后,太子的地位才算稳固下来。周不由感慨惭愧道:“我总说自己胜过王导,如今才知道我不如他呀!”

【点评】

自古以来,废立太子的问题都是敏感问题。王导能够坚持己见,是为了朝廷。晋元帝愿意听取意见,是因为他的皇位毕竟是在王导等世家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这里晋元帝想耍个调虎离山的小计策,结果被王导看穿了,而周没看出来,所以周觉得自己不如王导。

【原文】

24.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①。对曰:“培②无松柏,薰莸③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之始。”

【注释】

①陆太尉:即陆玩。

②培(lǒu):小土坡。

③薰莸(yóu):薰是香草,莸是臭草。

【翻译】

王导到江南之初,想要多结识攀缘一些吴地的名士,还向太尉陆玩请求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却回应:“这个小土坡呀,长不出松柏高木,香草和臭草呢,也不能放在一个器皿之中。我陆玩虽然不怎么样,却也不能领头做违背人伦规矩的事。”

【点评】

别说盛行门阀制度的东晋,门当户对的理念到现在都很顽固。其实王导的出身已经很好了,只是陆玩身为南方士族,有看不起北方士族的思维定势。说出这话的陆太尉,还是以“宽厚儒雅、谦虚有器量”出现在史书评价中的,可见当时的门户之见有多么强大。再者,其实拒绝也没什么,但说这么难听的话,就是给王导找不痛快了。

【原文】

25.诸葛恢①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②害,改适江虨③。恢儿娶邓攸女。于时谢尚书④求其小女婚,恢乃云:“羊、邓是世婚⑤,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及恢亡,遂婚。于是王右军往谢家看新妇,犹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王叹曰:“我在遣女,裁得尔耳!”

【注释】

①诸葛恢(284—345):字道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曹魏镇东大将军、司空诸葛诞之孙,东吴右将军诸葛靓之子,东晋时期重臣,名士。

②苏峻(?—328):字子高,长广郡掖县(今属山东)人,安乐相苏模之子,晋朝将领、叛臣。初任郡主簿。永嘉之乱,他结垒于本县,后率所部数百家泛海南行,至于广陵(今江苏扬州)。王敦叛乱前夕,苏峻先后为东晋淮陵内史和兰陵相。西晋末年,纠合流民数千家结垒自保。后率众南渡,元帝任为鹰扬将军。以破王敦功,进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有锐卒万人。庾亮执政,解除苏峻兵权,征为大司农。于咸和三年(328)以讨伐庾亮为名,与祖约起兵反晋,攻入建康,大肆杀掠并专擅朝政。不久温峤、陶侃起兵讨伐,苏峻战败被杀。

③江虨(bīn,?—368):字思玄,西晋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镇)人,江统之子。博学知名,兼善弈,为中兴之冠。其妻诸葛文彪是诸葛恢的长女,在庾会被苏峻杀害后改嫁江虨。

④谢尚书:即谢裒(282—346),字幼儒,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陈郡谢氏,东晋元帝的吏部尚书,谢安之父。

⑤世婚:世代联姻的人家。

【翻译】

诸葛恢的大女儿嫁给了庾亮的儿子,二女儿嫁给了徐州刺史羊忱的儿子。庾亮的儿子被苏峻杀害后,大女儿又改嫁给了江虨。诸葛恢的儿子娶了邓攸的女儿。当时的尚书谢裒想要让诸葛恢的小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谢石,诸葛恢说:“羊家、邓家和我们是世代姻亲,江家是我照顾的,庾家是照顾我的,我不能让女儿和谢裒儿子成亲。”后来诸葛恢死后,两家人终究还是成了亲家。结婚那天,王羲之到谢家去看新娘,看到新娘身上还留有诸葛恢活着时的礼法举止,非常端庄静谧,妆容服饰整洁肃然。王羲之不由感叹:“在我活着的时候要是嫁女儿,也只能做到这程度了吧!”

【点评】

这些人物关系细说的话就复杂了。诸葛恢、庾亮都是东晋士族的代表人物,而谢裒出身平凡,乱世之中跟对了主人才发达起来。后来司马家的皇帝为了抑制南方的士族势力,培养从北方带来的谢家,才让谢家越来越显贵,后来谢安当了丞相,谢家更是风头一时无两。所以诸葛恢活着的时候不愿意嫁女儿给谢家,他死后,谢家也兴起,而诸葛氏渐势单力薄,这才肯嫁女给谢家。说起来,都是世态炎凉,政治联姻,只有利益,没有情谊,这种事古往今来都太多了。

【原文】

26.周叔治①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智恚②之,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③!”

【注释】

①周叔治:周谟,生卒年不详,字叔治。是周(周侯)和周嵩(仲智)的弟弟。周嵩(?—324):字仲智,汝南安成人,周之弟。为人狷直果侠,每以才气凌物。元帝朝,累迁御史中丞。

②恚(huì):生气。

③奴:即阿奴,是尊对卑、兄对弟的爱称。

【翻译】

周谟要出远门去赴任晋陵太守,他的哥哥武城侯周和周嵩去送别。周谟觉得兄弟分别很是伤感,眼泪鼻涕流不停。周嵩看了很生气,说:“你怎么跟个妇女似的,与人分别,只会哭哭啼啼。”于是就丢下弟弟离开了。周单独留了下来,与弟弟喝酒闲聊,临别的时候流着眼泪,轻抚弟弟的背嘱咐:“阿奴,要好好照顾自己啊!”

【点评】

兄弟性格迥然不同,我倒觉得周围更有人情味。

【原文】

27.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起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泣,说伯仁昨危急之状。仲智手批之,刁为辟易①于户侧。既前,都不问病,直云:“君在中朝,与和长舆②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径便出。

【注释】

①辟(bì)易:退避。

②长舆,即和峤。

【翻译】

周任吏部尚书时,有一晚在办公的地方突然生了病,很是危急。当时刁协是尚书令,赶紧设法营救他,悉心照顾,待周非常亲切友善,过了一会儿,病情稍微减轻了些。次日天亮,让人通知了周的弟弟周嵩。周嵩火急火燎地赶来之后,刚一进门,就看到刁协过来当着他的面大哭,诉说昨晚周病情多么危险。周嵩二话不说抬手就是一个耳光,打得刁协退到了门口。周嵩走到哥哥床前,问也不问病情,直接说:“你在西晋时,可是和和峤这样的人齐名的,怎么可以跟刁协这种小人有交情呢?!”说完就走了。

【点评】

刁协性格强悍,又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且和世家之人矛盾颇深,常因酒醉失言,说当朝官员的坏话,因此令一众士族厌恶。不过一码归一码,这件事情上毕竟人家救了周嵩的哥哥,周嵩当场甩人耳光,还骂自己哥哥,不但不地道而且不礼貌。其实说到底,还是怕与刁协有关联会影响自家的名声。

【原文】

28.王含作庐江郡,贪污狼籍①。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满晏然,神意自若。

【注释】

①狼籍:行为不检点。

【翻译】

王含担任庐江郡太守时,贪污,声名狼藉。王敦为了护着自己的哥哥,特地在众人面前称赞其兄说:“我哥哥在所辖郡内一定管理得很好,庐江的百姓名士都交口称赞他。”当时何充是王敦手下的主簿,也在座下,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人,我所听闻的跟您说的不一样。”王敦一时沉默不语,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不已,然而何充神色坦然自若,并无异色。

【点评】

人人都忌惮王敦的权势,自然是不敢反驳,不过何充之所以这么有骨气,主要也是因为王敦与何充有亲戚关系,算起来何充是王敦的外甥。不过何充因为这件事还是得罪了王敦,之后被降职了。

【原文】

29.顾孟著①尝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顾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讵可便作栋梁自遇!”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②。

【注释】

①顾孟著:顾显,生卒年不详,顾荣的侄子。晋元帝时期为散骑侍郎。

②衿契:意气相投的朋友。

【翻译】

顾显有一次对周劝酒,周却不肯喝。顾显就转而向柱子劝酒,还对柱子说:“难道你就这么把自己当成栋梁吗?”周良听了这话反而很开心,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投的好友。

【点评】

这是说周“你不要摆架子”,周听了觉得有趣。魏晋人物很多地方还蛮可爱的。

【原文】

30.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为仆射①,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恕。”

【注释】

①仆射:官名,是尚书省的副职。

【翻译】

晋明帝司马绍在西堂召集众大臣举行宴会,还没有喝得大醉的时候,明帝问道:“今天名臣共聚,你们说此情此景和尧、舜之时相比,如何呀?”当时周担任尚书仆射,抬高了嗓门大声说:“虽然都是做君主的,哪里能有资格跟那种圣贤的统治相比?”明帝勃然大怒,回宫之后,还亲手写了满满一张黄纸诏书,交给廷尉收好,让他们去逮捕周瑜,心想着干脆杀了他得了。没过几天,晋明帝却又下诏释放了周文。群臣去看望周,周却说:“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不会死,罪不至此嘛。”

【点评】

周也是直言不讳,当众拆台,虽然罪不至死,也确实太不给皇帝面子了。

【原文】

31.王大将军当下,时咸谓无缘尔。伯仁曰:“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且人臣安得称兵以向朝廷?处仲狼抗刚愎,王平子①何在?”

【注释】

①王平子:王澄。曾任荆州刺史。名望超过王敦,为王敦所忌惮。王敦任江州刺史时,王澄去拜访,因轻侮王敦,被王敦杀害。按:这里以王平子为例说明王敦的人品很差。

【翻译】

王敦要率兵东下都城夺权,舆论都认为他找不到借口。周说:“如今的天子并非尧舜之类的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过错!而且做人臣子的,哪能起兵对抗朝廷!王敦狼子野心,刚愎自用,你看王澄如今在哪儿呢?”

【点评】

真要造反夺权,有的是借口,不过周文王认为王敦人品很差,狂妄自大,迟早还是要造反。

【原文】

32.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①所说。温尝为东宫率,后为吾司马,甚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释】

①温太真:温峤,曾任太子中庶子(即太子的近侍官),得到司马绍的恩宠。司马绍即位为明帝后,调任中书令。王敦畏惧晋明帝倚重他,便请他出任自己的左司马。

【翻译】

王敦已经带兵逼近建康城,暂时把船停在石头城,打算废掉晋明帝。有一次宾客满座,王敦知道明帝素来聪明,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掉他。言谈之中每每提及明帝不孝的事,而且还说:“这些都是温峤说的。温峤曾经做过东宫卫率,后来又做了我的司马,所以他非常清楚。”片刻之后,温峤到了,王敦于是摆出威严的神情,问温峤:“你觉得皇太子人品如何啊?”温峤回:“小人哪能洞悉君子的人品?”王敦声色俱厉,想用自己的威严权力使温峤顺从自己的意思,于是重新问了一遍温峤:“太子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德行啊?”温峤回答:“太子深邃远大,远远不是我这样的人可以观测得出来的;不过他向来按照礼节侍奉双亲,可以说相当孝顺了。”

【点评】

温峤不畏权势,当场打脸王敦,实在是因为王敦想要篡位之事不得人心。

【原文】

33.王大将军既反,至石头,周伯仁往见之。谓周曰:“卿何以相负?”对曰:“公戎车犯正,下官忝率六军,而王师不振,以此负公。”

【翻译】

王敦公然反叛之后,兵临石头城,前去见他。王敦问周:“你为何辜负我?”周回答:“你举兵谋反,下官不才,率领六军迎战,可是王师却萎靡不振,要说辜负,这才是我辜负你的地方。”

【点评】

王敦说周辜负他,是因周曾被杜弢所困,投奔王敦,被王敦收留。故此王敦认为自己对周有恩。

【原文】

34.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①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②将执简而进矣!”

【注释】

①钟雅(?—329):字彦胄,颍川长社人。晋朝官员,官至侍中。聪明好学,仁义礼智,风骨刚正。

②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记事不加隐讳、秉笔直书著名。

【翻译】

苏峻的叛军兵临石头城,文武百官纷纷逃难躲避,唯有侍中钟雅独自留在晋成帝身旁。有人对钟雅说:“看到机会就前进,知晓困境就撤退,这是从古到今的道理。阁下生性耿直忠义,必然不被贼寇所容。为何不见机行事,而要坐以待毙呢?”钟雅回答:“国家有乱不能匡正,君上有难不能相助,反而各自逃难以求幸免,我怕董狐在的话,就要拿着竹简冲过来啦!”

【点评】

钟雅的意思,是要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求苟全性命于乱世。

【原文】

35.庾公临去,顾语钟后事,深以相委①。钟曰:“栋折榱崩②,谁之责邪?”庾曰:“今日之事,不容复言,卿当期克复之效耳③!”钟曰:“想足下不愧荀林父耳④!”

【注释】

①“庾公”句:此则承前一则。晋成帝于公元325年即位时尚在幼年,庾亮与王导等参辅朝政。苏峻反应过来,百僚奔散。“庾公临去”就是指这件事。

②栋折榱崩:房子塌了,比喻国家危亡。按:庾亮身为佐命大臣临危逃走,钟雅意含谴责。榱,椽子。

③克复之效:指收复京城,迎帝还都。按:公元328年陶侃和温峤、庾亮等人一起平定了苏峻之乱,329年奉成帝还都。

④荀林父(?—前593):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师救郑国,结果大败。荀林父请晋侯处死自己,被劝止。晋侯仍让他官复原职。宣公十五年(前594)荀林父打败了赤狄,灭了潞国。

【翻译】

苏峻之乱,庾亮正要出逃,回头又向钟雅托付了之后的事,委托他承担重任。钟雅说:“国家危亡,是谁的责任啊?”庾亮说:“如今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说这些话了,你还是期待我们早日收复京城吧!”钟雅说:“我看阁下不愧是荀父啊!”

【点评】

苏峻之乱,庾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钟雅难免有怨言。

【原文】

36.苏峻时,孔群在横塘为匡术①所逼。王丞相保存术,因众坐戏语,令术劝群酒,以释横塘之憾。群答曰:“德非孔子,厄同匡人②。虽阳和布气③,鹰化为鸠④,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注释】

①孔群:字敬休,东晋会稽山阴人也,官至御史中丞。好饮酒,性不羁。横塘,地名,在建康淮水南,沿长江筑长堤,叫作横塘。匡术:原为阜陵令,后随苏峻反叛,苏峻攻破京城时,将成帝迁入石头城,百姓拘于后苑,匡术就是防守人。苏峻兵败后,匡术归降。

②厄:困苦,灾难。匡:地名。孔子到宋国去,经过匡地,匡简子派兵围攻他。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一起唱歌,以示礼义教化,结果匡人解围。

③阳和:春天暖和的气候。布:散布。

④鸠:即布谷鸟。

【翻译】

苏峻之乱时,孔群在横塘被匡术威胁。后来叛乱平息之后,王导保全了匡术的性命,在之后一次聚会中趁着众人谈笑时,王导让匡术给孔群劝酒,来消除他们在横塘之事上结下的仇怨。孔群回答道:“我的德行不如孔子那样的圣人,遭遇的困境却和孔子当年遇到匡人一样。虽然春暖花开,气候回暖,老鹰变成了布谷鸟,但对于认识它的人来说,依然会憎恶它的眼睛。”

【原文】

37.苏子高事平,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①为丹阳。乱离之后,百姓凋弊。孔慨然曰:“昔肃祖②临崩,诸君亲升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顾命之列。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③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于是拂衣而去。诸公亦止。

【注释】

①孔廷尉:孔坦初,任廷尉,后迁侍中。

②祖:指晋明帝。明帝的庙号为肃宗。

③俎(zǔ):砧板。

【翻译】

苏峻之乱平定以后,王导、庾亮等大臣想让孔坦任职丹阳尹。战乱流离之后,百姓生活困苦。孔坦激愤地说:“当年先帝驾崩之时,诸位都亲自在御床前共同领受了先帝的恩典与赏识,一起接受了遗诏。我才能微小地位低下,不在其列。现在有了难处,就把我推到前面,我现在就像是砧板上的臭肉,只能任人细切罢了!”说完拂袖而去。大家就不再提起了。

【原文】

38.孔车骑与中丞①共行,在御道逢匡术,宾从甚盛,因往与车骑共语。中丞初不视,直云:“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术大怒,便欲刃之。车骑下车抱术曰:“族弟发狂,卿为我宥之!”始得全首领。

【注释】

①孔车骑:孔愉(268—342),字敬康,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累迁尚书左仆射,赠车骑将军。中丞:官名,这里指孔群。

【翻译】

车骑将军孔愉和御史中丞孔群一起外出,在御道上遇见了身后跟着很多宾客和仆从的匡术,匡术便上去跟孔愉交谈。孔群起初并不看他,只是说:“就算鹰变成了布谷鸟,其他鸟还是厌恶它的眼睛。”匡术大怒,就想拿刀杀了他。孔愉赶紧下车抱住匡术说:“我堂弟发疯了,你看我的面子原谅他吧!”孔群这才得以保住脑袋。

【原文】

39.梅颐尝有惠于陶公①。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人收之。侃曰:“天子富于春秋,万机自诸侯出;王公既得录,陶公何为不可放!”乃遣人于江口夺之。颐见陶公,拜,陶公止之。颐曰:“梅仲真膝,明日岂可复屈邪!”

【注释】

①梅颐:生卒年不详,字仲真。东晋汝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内史。有人曾在王敦面前说陶侃的坏话,王敦一冲动就想杀陶侃。这时王敦手下的咨议参军、梅颐的弟弟梅陶劝阻了王敦,陶侃得免。

【翻译】

梅颐曾有恩于陶侃。后来梅颐任豫章郡太守,犯了事,王导派人去抓捕。陶侃说:“天子尚未成年,所有的政令都是王公大臣所出;既然王公可以派人抓人,我陶公为何不能放人!”于是派人到江口把梅颐夺了过来。梅颐拜见陶侃,跪下感谢,陶侃阻拦他跪拜。梅颐说:“我梅颐的膝盖,日后怎么还会向他人叩拜!”

【点评】

知恩图报,是人类共同的良心,何况陶侃这样的大丈夫。

【原文】

40.王丞相作女伎俩,施设床席。蔡公①先在坐,不说而去,王亦不留。

【注释】

①蔡公:蔡谟(281—356),字道明。陈留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东晋时期重臣,曹魏尚书蔡睦曾孙、西晋乐平太守蔡德之孙。与诸葛恢、荀闿并称为“中兴三明”,又与郗鉴等八人并称为“兖州八伯”。历任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侍郎、司徒左长史、侍中等职。

【翻译】

王导设置了歌舞女乐,还安排下榻座席。蔡谟本来已经坐下了,看见王导这种安排,不满意,不悦地离开了,王导看到了也没有挽留他。

【点评】

蔡谟比较喜欢高雅的东西,不好色,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41.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①。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②。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名之世。”帝有惭色。

【注释】

①何次道:何充,晋成帝时中书令。庾季坚:庾冰。曾任中书监、扬州刺史,是成帝的舅舅。

②晋康帝:司马岳(322―344),东晋第四位皇帝,字世同,晋明帝司马绍次子,晋成帝司马衍同母弟。司马岳在其兄晋成帝继位后,受封吴王。后改封琅琊王,历任散骑常侍、骠骑将军、侍中、司徒。于342年登上帝位,344年驾崩。

【翻译】

何充、庾冰在晋成帝司马衍时一起担任辅政大臣。晋成帝司马衍刚去世时,关于继位的问题,还没有定下。何充主张立晋成帝的皇子,庾冰和大臣们都认为外敌强大,而皇子都还年幼,于是就立了晋成帝的同母弟司马岳为帝,就是晋康帝。康帝即位后,会见群臣,问何充:“朕能够继承大统,是谁的建议?”何充回答:“陛下能够即位,这是庾冰的功劳,与我无关。当初众人用了微臣的建议,今日也就看不到陛下圣明的盛况了。”康帝闻言,露出惭愧的神色。

【点评】

封建王朝选接班人一直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一旦押宝失败,就关系到身家性命,何充能够坦然面对皇帝明显有针对性地询问,显然是大公无私而内心笃定。康帝反而惭愧了。

【原文】

42.江仆射①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注释】

①江仆射:即江虨。

【翻译】

江虨少年时,受到王导的邀请一起下棋。王导的棋艺不如江虨,有两子左右的劣势,可是他也不想江虨让他,想以此来观察这位少年。江虨没有很快落子,王导问:“你怎么不放棋子?”江虨说:“恐怕有些来不及呢。”旁边有位客人说:“这个少年的棋艺向来是不错的。”王导徐徐抬头,说:“这位少年,不只是围棋的水平高。”

【原文】

43.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庾既下床,孔慨然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庾闻,回谢之,请其话言。

【翻译】

孔坦的病情突然加重,当时司空庾冰正担任会稽郡内史,就前去探望孔坦,言辞恳切地细致询问病情,并且为此担忧伤心,涕泪纵横。庾冰已经起身要离开时,孔坦慨然发话:“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都快要死了,你不来问我治国安邦的方法,竟然作小儿、女子之状来问候我!”庾冰听后赶紧道歉,并返回身去虚心请教高论。

【原文】

44.桓大司马诣刘尹,卧不起。桓弯弹弹刘枕,丸迸碎床褥间。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心地宁可斗战求胜!”桓甚有恨容。

【翻译】

桓温去拜访刘惔,刘惔还躺在床上没起来。桓温就用弹弓射向刘惔的枕头,弹丸碎开之后都迸到了床褥之间。刘惔面有怒色地站起来,对桓温说:“阁下如此胡闹,难道用弹弓也可以打胜仗吗?!”桓温甚是愤愤不平。

【点评】

桓温这举动显然是过分了,刘惔也是性格高傲之人,就算是开玩笑,也确实会让人生气。刘惔的话,是讽刺桓温骨子里还是个大老粗。

【原文】

45.后来年少多有道深公①者,深公谓曰:“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昔尝与元、明二帝,王、庾二公。”

【注释】

①深公:竺法深,东晋和尚。

【翻译】

后来的年轻人多有议论竺法深的,竺法深就告诫他们说:“你们这些不知深浅的无知小儿,不要随意评价前辈名士。我可是曾经和晋元帝、晋明帝、王导丞相和庾亮丞相这样的人物谈笑风生的!”

【点评】

就冲竺法深这句话,就知道这不是个高僧,还执着于世俗名利,何必出家?

【原文】

46.王中郎年少时,江虨为仆射,领选,欲拟之为尚书郎。有语王者,王曰:“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见闻而止。

【翻译】

北中郎将王坦之年轻时,江虨任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职务,想要推举王坦之担任尚书郎。有人把消息透露给了王坦之,王坦之说:“过江以来,尚书郎只由第二流的人担任,为何要把我算进去!”江虨听闻后,也就放弃了。

【原文】

47.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①。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②。”蓝田云:“汝所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注释】

①王述:封蓝田侯,故下文又称蓝田。转:调动官职,指升官。事行:事情实现,指诏命下达。拜:接受官职。

②文度:王坦之。杜、许:不详。

【翻译】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文书到了立刻前去就职。他儿子王坦之说:“应该谦让一下,让给杜、许。”王述说:“你不认为我能胜任这个官职?”王坦之说:“怎么会不能胜任?不过能够克制谦让一下总是一种美德,恐怕礼节上不能缺少。”王述感慨道:“既然堪当此任,何必故作谦让呢?别人都说你青出于蓝胜过我,我看你还是不如我啊!”

【原文】

48.孙兴公①作《庾公诔》,文多托寄之辞。既成,示庾道恩②。庾见,慨然送还之,曰:“先君与君,自不至于此。”

【注释】

①孙兴公:即孙绰。

②庾道恩:庾羲,生卒年不详,字叔和,小名道恩,庾亮的儿子。

【翻译】

孙绰写了《庾公诔》纪念庾亮,文中多有寄托思念友谊的章句。写完之后给庾亮的儿子庾羲看。庾羲看完很是愤慨,把文章还给孙绰,说:“家父和阁下的交情,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吧。”

【点评】

孙绰为人喜欢趋炎附势,所以常常被世家子弟所轻视。

【原文】

49.王长史求东阳,抚军不用①。后疾笃,临终,抚军哀叹曰:“吾将负仲祖。”于此命用之。长史曰:“人言会稽王痴,真痴。”

【注释】

①王长史:王濛,字仲祖。抚军:晋简文帝司马昱,登位前曾任抚军大将军,封会稽王。

【翻译】

王濛请求出任东阳太守之位,简文帝司马昱并不应许。后来王濛病重,临去世时,简文帝司马昱哀叹:“我有对不起王濛的事啊。”于是下命令委任王濛为东阳太守。王濛说:“人们说会稽王是个重情重义之人,确实如此啊。”

【原文】

50.刘简①作桓宣武别驾,后为东曹参军,颇以刚直见疏。尝听记,简都无言。宣武问:“刘东曹何以不下意识?”答曰:“不能用。”宣武亦无怪色。

【注释】

①刘简:生卒年不详,字仲约,南阳(今属河南)人,官至大司马参军。

【翻译】

刘简在桓温的手下当过别驾,后来又任东曹参军,向来颇是耿直刚烈,所以桓温很是疏远他。一次处理公事,刘简一言不发。桓温问他:“刘东曹你怎么不发表一下意见?”刘简回答:“说了你也一定不会用。”桓温听后却没有一点责怪的表情。

【原文】

51.刘真长、王仲祖①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识小人贻其餐,肴案甚盛,真长辞焉。仲祖曰:“聊以充虚,何苦辞!”真长曰:“小人都不可与我作缘。”

【注释】

①刘真长、王仲祖:刘惔与王濛,不赘述。

【翻译】

刘惔、王濛一起出行,待天色已晚,两人尚未进餐。这时有个认识他们的小吏送来饭菜请他们吃,饭菜虽然很丰盛,但刘惔辞谢了。王濛说:“聊以充饥而已,何必要拒绝人家?”刘惔说:“跟这种小人物,就不要有什么交情了。”

【点评】

名士之流骨子里的自傲与清高,并不可取。

【原文】

52.王修龄①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②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答语:“王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③索食,不须陶胡奴米。”

【注释】

①王修龄:王胡之。

②陶胡奴:陶范。

③谢仁祖:即谢尚。

【翻译】

王胡之曾在东山隐居过一段时间,那时很贫困。陶范当时任乌程县令,就运了一船米送他。王胡之却拒绝接受,直言道:“我王胡之若是饥饿,自然会去谢尚那里索取食物,不需要你陶范施舍的米。”

【原文】

53.阮光禄赴山陵,至都,不往殷、刘许,过事便还。诸人相与追之。阮亦知时流必当逐己,乃遄疾而去,至方山不相及。刘尹时为会稽,乃叹曰:“我入,当泊安石渚下耳,不敢复近思旷旁。伊便能捉杖打人,不易。”

【翻译】

阮裕去京城参加晋成帝的葬礼,到了建康时,没有去殷浩、刘惔家拜访,葬礼一结束就回去了。诸位好友知道后,一同前去追赶他。阮裕也知道这些名流会来追赶自己,于是更是加快步伐赶路离开,一直到了方山,其他人都追赶不上才停下。刘惔当时正要出任会稽太守,叹气说:“我若去的话,就在靠近谢安的小洲旁停船了,不敢再靠近阮裕的旁边。不然他要拿木棒子打人的,这人的性子啊,不会变。”

【原文】

54.王、刘与桓公共至覆舟山①看。酒酣后,刘牵脚加桓公颈,桓公甚不堪,举手拨去。既还,王长史语刘曰:“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

【注释】

①覆舟山:地名,在如今的江苏南京城东北方向。

【翻译】

王濛、刘惔和桓温一起到覆舟山去观赏游览。一干人喝酒喝得酣畅了之后,刘惔放浪形骸,把腿放到了桓温的脖子上,桓温不堪忍受,抬起手将腿拨开。众人回来以后,王濛对刘惔说:“桓温怎么可以当面给人脸色看呢?”

【点评】

这当然是过分了,放荡不羁到别人身上,别人当然会不舒服,别说桓温,换其他人也不生气。骨子里,这帮名士对于桓温这样的大老粗还是有些看不起。

【原文】

55.桓公问桓子野:“谢安石料万石①必败,何以不谏?”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耳。”桓作色曰:“万石挠若凡才,有何严颜难犯!”

【注释】

①桓子野:桓伊(生卒年不详),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人。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万石:谢万,字万石,是谢安的弟弟。

【翻译】

桓温问桓伊:“谢安既然预料到了他的弟弟谢万肯定要败,为何不劝劝他呢?”桓伊回答:“自然是因为不好劝,不敢冒犯呀。”桓温生气地说:“谢万是个无能软弱的庸人,这种人有什么了不起,还不好冒犯?!”

【点评】

然而谢安对这个庸才弟弟谢万非常欣赏和纵容,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简直是个谜。

【原文】

56.罗君章①曾在人家,主人令与坐上客共语,答曰:“相识已多,不烦复尔。”

【注释】

①罗君章:罗含,生卒年不详,字君章,东晋桂阳耒阳人(今湖南耒阳)。擅文章,谢尚、桓温称之为“湘中之琅”“江左之秀”。

【翻译】

罗含有一次在别人家里做宾客,主人叫他和在座的客人闲聊,他回答:“相知已经很多了,不需要劳烦大家闲聊些废话了。”

【原文】

57.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见诸谢皆富贵,轰隐交路,叹曰:“此复何异王莽时!”

【翻译】

韩伯生病后,拄着拐杖在前院里散步闲逛。看见谢氏一族的人都富贵了,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感叹道:“如今的光景,和王莽那个时候有什么区别!”

【点评】

暗示皇权旁落,由权贵世家掌权。

【原文】

58.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①,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②。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入耳。”后桓女遂嫁文度儿。

【注释】

①王文度:王坦之。桓公:桓温。

②蓝田:蓝田侯王述。

【翻译】

王坦之在桓温手下做长史时,桓温的儿子想要娶他的女儿,王坦之答应回去和父亲王述商量后再说。回到家后,王述因为怜爱王坦之,即便儿子已经长大了,也还是喜欢把他抱在膝盖上说话。王坦之说起桓温的儿子要娶自己女儿,王述非常生气,一把将王坦之从膝盖上推了下去,说:“我讨厌看到你又说傻话,你是畏惧桓温的面子!一个当兵的粗人,我们怎么可以下嫁女儿到他们家!”王坦之之后回复桓温:“家中已经给我的女儿安排好了婚嫁。”桓温说:“我懂,这是你父亲不同意。”后来,桓温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坦之的儿子。

【原文】

59.王子敬①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注释】

①王子敬:王献之。

【翻译】

王献之才几岁的时候,曾经观看一些门客,一旦出现胜负的时候,就说:“南边的要输。”门客们觉得他是个小孩子,不以为然,就说:“小公子也只是管中窥豹,看不到全局。”王献之生气地睁大眼睛说:“跟远的比,我不如荀粲;跟近的比,我不如刘惔。”于是拂袖而去。

【原文】

60.谢公闻羊绥①佳,致意令来,终不肯诣。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公即取以为主簿。

【注释】

①羊绥(生卒年不详):字仲彦,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东晋官员。羊孚之父。

【翻译】

谢安素来听闻羊绥这个人很是不错,就派人招呼羊绥来做客,可是羊绥始终不愿意来见他。后来羊绥担任太学博士,因为有事去拜见谢安,谢安见后,就立刻把他调来任做自己的主簿。

【原文】

61.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①,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曰:“推人正自难。”

【注释】

①阮公:阮裕,隐居会稽剡山。

【翻译】

王羲之和谢安一同前去拜访阮裕,到了阮裕家门口,王羲之对谢安说:“我们进去之后一起对主人表现得推重些。”谢安说:“推重别人恰恰最难。”

【点评】

阮裕年纪最大,王右军次之,谢安最小,但是谢安和王羲之都是东晋世家大族,身份高贵,这里谢安表示不肯降低身份。

【原文】

62.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掷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①,亦自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

【注释】

①韦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三国魏书法家,官至光禄大夫。

【翻译】

太极殿刚建成时,王献之当时担任丞相谢安的长史,谢安就派人送块木板去叫王献之题匾。王献之面有不满,告诉来人:“扔在门外吧。”谢安后来看见王献之,就说:“这是给正殿题匾,怎么了?之前魏朝的韦诞等人也是题过匾的呀。”王献之说:“所以魏朝的国运不长啊。”谢安听后,觉得他说得很对。

【原文】

63.王恭欲请江卢奴①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江云:“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

【注释】

①江卢奴:江敳,小字卢奴,生卒事迹不详,济阳(今属山东)人。江虨之子。

【翻译】

王恭想请江敳任长史,一大早就去拜访江敳,然而江敳还在帐子中没醒。王恭坐下后,也不敢立刻说话,等了一段时间才有机会开口。江敳也不回应,只是叫人去拿酒,自己喝了一碗,没有给王恭敬酒。王恭笑着说:“你怎么能独自喝酒呢?”江敳说:“怎么,你也要喝酒吗?”于是再叫人倒酒给王恭。王恭喝完酒后,也就说自己要告辞了。王恭还没出门,江敳就感叹:“人有自知之明,确实很难啊!”

【原文】

64.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①?”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注释】

①王爽的哥哥是王恭。

【翻译】

晋孝武帝问王爽:“你比你哥哥怎么样?”王爽回答:“风流秀美,臣比不上我哥王恭,至于忠孝,我就当仁不让了!”。

【原文】

65.王爽与司马太傅饮酒,太傅醉,呼王为“小子”。王曰:“亡祖长史,与简文皇帝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①。何小子之有!”

【注释】

①王爽的姑姑王穆之是晋哀帝司马丕的皇后;王爽的姐姐王法惠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

【翻译】

王爽和太傅司马道子在一起饮酒,司马道子喝醉后,叫王爽为小子。王爽说:“我的祖父王濛,当初和简文帝关系匪浅;我去世的姑母、姐姐,都是两宫的皇后。你竟然称我为小子!”

【点评】

因为两人都是有所依仗的皇亲国戚,所以在喝酒这种放松的场合,尽管官职尊卑不同,但谁也不怵谁。

【原文】

66.张玄与王建武①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②许,范豫章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祍,王熟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前往。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于心。

【注释】

①王建武:即王忱,曾为建武将军。

②范豫章:即范宁。

【翻译】

张玄之和建武将军王忱本不认识,后来在豫章太守范宁家偶遇。范宁让两人聊聊天。张玄之便正襟危坐,王忱却端详对方良久,也不说话。张玄之非常失落,便告辞回去,范宁苦苦挽留,到底没有留下。范宁是王忱的舅舅,就责怪王忱说:“张玄之是吴地名士中的俊杰,又被当代名流所推崇,你却让他处在这种尴尬的状况下,真是搞不懂你在想什么。”王忱笑着说:“他如果想认识我,自然应该上门来拜访我。”范宁赶紧把这话告诉张玄之,张玄之便穿好礼服去正式拜访王忱。两人于是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宾主都没有惭愧的表情。

【点评】

当时名士之间交朋友的郑重认真程度,绝不亚于现在我们谈恋爱。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总68《世说新语·言语第二》21

【原文】诸葛靓在吴,于朝堂大会,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译文】诸葛靓在吴国的时候,一次在朝堂大会上,孙皓问他:“你字仲恩,是思什么?”诸葛靓回答说:“在家思尽孝,侍奉君主思尽忠,和朋友交往思诚实。不过是这些罢了!”

【东城南陌】评:此则为君臣之间的妙答。一个“粗暴骄盈,多忌讳”(《三国志·孙晧传》裴松之注)的孙晧,自以为以诸葛靓的字引发开去询问诸葛靓是很文雅的事,殊不知只是附庸风雅,和诸葛靓之妙答相比,相形见绌,诸葛靓之妙答用意深远,以“思孝”、“思忠”、“思信”巧妙地回应,暗指孙晧残暴无道,不“孝”、不“忠”、不“信”。“如斯而已”感叹、不屑之意溢于言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