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一将功成(一将功成万骨枯)

时间:2024-01-14 17:38:23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一将功成万骨枯”何意?唐人写边塞诗多豪迈,为何曹松要这么写

唐代诗坛高手如云,各类题材在一位位大诗人的笔下生花。不管是何种题材,我们都能感受到唐人的自信和骄傲,毕竟当时的唐代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

就拿边塞诗来说,历朝历代诗人都曾留下边塞诗,但是要说数量和质量,都以唐代为最。质量相信不需笔者多言,毕竟唐诗是我国诗歌的巅峰,不管任何题材的诗唐诗都独树一帜。至于数量为最,主要是唐代诗人的性格使然,唐代文人多洒脱,对于游侠式的生活多向往,所以很多诗人都留下了游历之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自然是不容错过的题材。

而且唐代的边塞诗,都有着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着粗狂的豪迈气息,就像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李白的“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当然也有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边塞诗,却和这些豪迈之作有所不同,它就是来自唐代诗人曹松的《乙亥岁二首其一》。

《乙亥岁二首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曹松这个名字,不过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古代读书人都有科举致仕之心,但是能够早早科举致仕的终究只是少数,很多读书人都要屡败屡战才能考中,这也让很多文人两鬓斑白为了科举考试而努力。曹松便是如此,柳永50岁暮年及第已经让人唏嘘不已,但曹松高中的年纪比起柳永还大了21岁,到了71岁才终于考中进士。所以曹松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潦倒,半辈子被人看不起。

上面这首诗就是曹松这位穷诗人在公元880年所作,当时的他52岁,唐王朝已经到了大厦将倾之时,战乱纷争不断。当时的曹松颠沛流离,见多了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苦难,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便是四处战乱,百姓流离之所的景象。首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乱殃及大好山河,而是写大好河山入了战图。这无疑是将战乱的波及之广描写得入木三分,倘若是战乱波及山河,那只是局部的乱象而已,但现在在整个唐王朝的版图中战乱才是主旋律,大好河山都成了陪衬。次句,则是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要知道打柴割草在和平年代本是艰辛生活的代名词,但是在战乱频发的年代,能够过上打柴割草的生活便已然算是乐事,但即便是这样的乐事百姓也过不上,足见战乱之苦。

后两句则是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凭君莫话封侯事”说的是公元879年镇海节度使高骈因镇压义军而受到封赏,究其原因无非是“功在杀人多”,但诗人对此显然很是不喜,因为他知道百姓之苦,知道这“封侯”背后的鲜血淋淋,于是才不想也不愿听见人说起“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相信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笔者还记得当年在看《无间道》听到这句诗时,觉得它说得好霸气,那这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来读到曹松这首诗才知道,这句诗背后表达的并不是霸气和豪迈,相反是一种批判和警策。将军之所以能够“封侯”,是靠着数不尽的士卒牺牲才换来的。通过“一将”和“万骨”,还有“成”和“枯”的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的沉痛之情,而曹松也凭着这最后7字名震诗坛。

唐代诗人写边塞诗多豪迈,那么为何曹松要这么写呢?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松半生潦倒,他知道底层百姓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则是唐王朝到了末期确实是战乱频发,百姓苦不堪言,同样作为底层百姓为了生计而挣扎奔波的曹松,又怎么豪迈得起来,他更多的是对于这样处境的沉痛和批判。

对于曹松这首与众不同的边塞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四首名诗赏析,清新流畅,富有音乐美感

导语

曹松是唐代晚期的诗人,字梦徵,生于约828年,卒于约903年。

早年,曹松因为战乱,离开了家乡舒州(今安徽潜山),流亡到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寄居于一座寺院。

曹松不满现实,但又渴望功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第。他曾依附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李频,希望得到提拔,但李频去世后,他又陷入了困境。

曹松漂泊江湖,游历了浙江、福建、广州等地,写下了许多描写名山胜水的诗作。他的诗风接近贾岛,但没有贾岛的幽峭和怪涩。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曹松终于以71岁高龄中进士及第,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同榜的老者合称“五老榜”。他被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的职位。

曹松中进士后不久,就辞去了官职,返回了江西。天复二年(902年)以后,他就在这里去世了。

第一首《己亥岁感事》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首诗是曹松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写的,当时正值农民起义和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以己亥岁为题,表达了对战争的悲哀和对百姓的同情。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泽国指水乡,也就是江南地区,这里原本是富饶美丽的地方,但是因为战争而变成了一片废墟。

生民何计乐樵苏,意思是百姓们又如何能谋得安稳幸福的生活呢?樵苏指砍柴和割草,是日常生计的代称。

此处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和影响。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凭君莫话封侯事,意思是请君千万别再提封侯的事了。封侯事指功名利禄,也就是战争的目的之一。

一将功成万骨枯,意思是一个将领的功劳背后不知道得沾染多少将士的鲜血。万骨枯指无数的尸骨。这两句用反问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牺牲者的惋惜。

第二首《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这是一首曹松的中秋节赏月诗,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描写了中秋之夜,天空无云,明月高悬,如同一盘蟾蜍(即月亮的别称)横跨在海的边缘。

诗人用“世界”来形容天空的广阔,用“蟾盘”来形容月亮的圆润,用“海涯”来形容地平线的遥远。这些词语都显示了诗人对中秋月色的赞美和敬畏。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和寄托。诗人说月亮从天边照到天边,没有偏爱任何一个人家,而是公平地照耀着所有的人。

诗人用“私照”这个词来暗示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也寄寓了自己对月下亲友的思念和祝福。这句话也反映了唐代士人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

第三首《南海旅次》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这首诗情景交融,境界苍凉,格调沉郁,笔触迂曲婉转,写得凄恻感人,在抒写长年漂泊的羁旅愁绪之时,也隐约地流露出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失意情怀。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说起,但却不是用传统的“远望当归”的写法,而是用“忆归休上”的反语,表示登高望远只会增加思乡之情,难以割舍。这是一种独特的创新,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婉转的归思。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来形容南海地区与故乡相隔遥远,无法收到家书的沮丧心情。

诗人用“为客正当无雁处”的直陈和“故园谁道有书来”的反问,表达了他对故园音讯的渴望和无奈。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描写了南海地区的特有景象,城头的角声吹去了霜华,天已经亮了,护城河里尚未退尽的潮汐还荡漾着残月的影子。

这些景物虽然美丽,但却与诗人的心境不合,反而增添了他的孤寂和寒冷。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诗人郁结在心中的归思,每逢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不由自主。这是一种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诗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也将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

第四首《洞庭湖》

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

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

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

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作品,描写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气息。

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表达了洞庭湖的广阔和辽远,四面八方都是水天相接,湖面上只有一些小岛露出水面,像是浮在波涛上的花朵。

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空”代表天空,用“小朵”代表岛屿,增加了诗意和美感。

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描绘了洞庭湖与周围的名胜地的关系,岳阳是湖南省的一个城市,有着著名的岳阳楼,鼓角是指战争时用来发出信号的乐器,这里形容洞庭湖经常与岳阳发生战事,或者是指洞庭湖的波涛汹涌,像是在翻滚着鼓角的声音。

云梦是古代楚国的一个地名,也是一片沼泽地,传说有许多神奇的鱼龙出没,这里形容洞庭湖与云梦相连,或者是指洞庭湖中也有许多奇异的生物。

这里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把洞庭湖与历史和神话相联系,展现了它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神秘气息。

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描绘了洞庭湖在夜晚的美丽景象,它像是一个巨大的镜子,把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映照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这里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洞庭湖比作一个能够吸收和反射天体光芒的物体,把天空比作一条星河,把水面比作一层镜子,增加了诗歌的想象力和视觉效果。

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未来的遐想和期待,他认为洞庭湖会一直存在到世界末日之后,甚至会变成一片陆地,到那时候可能会有飞天仙人来到这里。

这里用了假设和寓言的手法,把洞庭湖比作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把未来比作一个神话般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敬畏和向往。

总结

曹松的诗风接近贾岛,但没有贾岛的幽峭和怪涩,而是更加清新流畅,富有音乐美感。他的诗工于铸字炼句,语言精炼隽永,善用对比和比兴,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不满现实,但又渴望功名,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的心态和困境。

曹松的诗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憎恶战争和封建统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的诗也描写了江南、广东等地的名山胜水,展现了他漂泊江湖的生活经历和风土人情。

“一将功成万骨枯”何意?唐人写边塞诗多豪迈,为何曹松要这么写

唐代诗坛高手如云,各类题材在一位位大诗人的笔下生花。不管是何种题材,我们都能感受到唐人的自信和骄傲,毕竟当时的唐代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

就拿边塞诗来说,历朝历代诗人都曾留下边塞诗,但是要说数量和质量,都以唐代为最。质量相信不需笔者多言,毕竟唐诗是我国诗歌的巅峰,不管任何题材的诗唐诗都独树一帜。至于数量为最,主要是唐代诗人的性格使然,唐代文人多洒脱,对于游侠式的生活多向往,所以很多诗人都留下了游历之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自然是不容错过的题材。

而且唐代的边塞诗,都有着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着粗狂的豪迈气息,就像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李白的“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当然也有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边塞诗,却和这些豪迈之作有所不同,它就是来自唐代诗人曹松的《乙亥岁二首其一》。

《乙亥岁二首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曹松这个名字,不过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古代读书人都有科举致仕之心,但是能够早早科举致仕的终究只是少数,很多读书人都要屡败屡战才能考中,这也让很多文人两鬓斑白为了科举考试而努力。曹松便是如此,柳永50岁暮年及第已经让人唏嘘不已,但曹松高中的年纪比起柳永还大了21岁,到了71岁才终于考中进士。所以曹松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潦倒,半辈子被人看不起。

上面这首诗就是曹松这位穷诗人在公元880年所作,当时的他52岁,唐王朝已经到了大厦将倾之时,战乱纷争不断。当时的曹松颠沛流离,见多了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苦难,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便是四处战乱,百姓流离之所的景象。首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乱殃及大好山河,而是写大好河山入了战图。这无疑是将战乱的波及之广描写得入木三分,倘若是战乱波及山河,那只是局部的乱象而已,但现在在整个唐王朝的版图中战乱才是主旋律,大好河山都成了陪衬。次句,则是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要知道打柴割草在和平年代本是艰辛生活的代名词,但是在战乱频发的年代,能够过上打柴割草的生活便已然算是乐事,但即便是这样的乐事百姓也过不上,足见战乱之苦。

后两句则是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凭君莫话封侯事”说的是公元879年镇海节度使高骈因镇压义军而受到封赏,究其原因无非是“功在杀人多”,但诗人对此显然很是不喜,因为他知道百姓之苦,知道这“封侯”背后的鲜血淋淋,于是才不想也不愿听见人说起“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相信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笔者还记得当年在看《无间道》听到这句诗时,觉得它说得好霸气,那这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来读到曹松这首诗才知道,这句诗背后表达的并不是霸气和豪迈,相反是一种批判和警策。将军之所以能够“封侯”,是靠着数不尽的士卒牺牲才换来的。通过“一将”和“万骨”,还有“成”和“枯”的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的沉痛之情,而曹松也凭着这最后7字名震诗坛。

唐代诗人写边塞诗多豪迈,那么为何曹松要这么写呢?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松半生潦倒,他知道底层百姓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则是唐王朝到了末期确实是战乱频发,百姓苦不堪言,同样作为底层百姓为了生计而挣扎奔波的曹松,又怎么豪迈得起来,他更多的是对于这样处境的沉痛和批判。

对于曹松这首与众不同的边塞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