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少阳(少阳病的症状及表现)

时间:2024-01-01 19:23:22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它们指的是谁,颠覆人们的宇宙现。

阴,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阴与阳相对,一阴一阳谓之道。阴,太阴指月亮。

天文学名词,太阴即月亮。地球的一个卫星,既然它是地球的卫星,那它就是地球所生,是地球和太阳的女儿少阴。我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是太阳的卫星,那么地球理说当然就是太阳的妻妾太阴。也就是太阳过去的月亮,地球十月怀胎的地核就是太阳和地球的儿子少阳。

万物归宗,阴阳互立,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茫茫宇宙太阳家族分子裂变,月亮演化地球,地球生出太阳。易经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是一个点,是单体到群体,从简单到复杂,是分子链,有形生于无形,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

气初为太初,形为始为太始,质为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壮态为太极。

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何为道,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演变,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太极生两仪,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清净光明之体,此为无为之理性,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太阳,太阴,两仪故称两象。

两仪生四象,四象者,少阳,少阴,老阳,老阴也。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普及更使人类文明达到新高度。计算机是二进位制,它是阴阳两极,不管它计算千遍万遍,但它的变化总是四象,1点为少阳,为1,两点为少阴,为10,11为阳动,为老阳,100为阴动,为老阴。

更形象的比喻是一男一女为一家,互相不动为一点,为少阳,男女互动为两点为少阴,男女一起,男动女静为老阳动,男女一起,女动男静为老阴动。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阳动生阴,阴动生阳。​​​

日为阳为天为乾为太阳,地球为月为地为坤为太阴。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阴就有阳。有太阳就有太阴,有太阳地球才有月亮。它们是夫妻,上有父母,老阴老阳,下有儿女少阴少阳。也叫四象。

天地相配是天地否,糸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

地天配是地天泰也叫否极泰来,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

综上论述,月亮叫太阴伦理颠倒,名不正言不顺,不科学。它是地球和太阳的女儿,正确的叫法,玉兔,嫦娥,少阴。​​​

学习笔记|胆足少阳之脉循行篇

经脉原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出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髁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程门解读:胆足少阳之脉是难学的经脉,需要我们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按图索骥学习。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外眼角,接续三焦手少阳经脉;

上抵头角:额角之意。前发际和侧发际夹角处。男性最先脱发处;

下耳后:特指风池,“下耳后”三个字好似非常简单,却蕴含了3条线。

为什么足少阳在这里有三条线呢?这三条线穴位分布不均匀,有的有很多穴,有的无穴,有的穴位和别的经脉穴位有关联性?为什么古人仅用三个字描叙这三条线?要看图思考。这三条线把人体头侧部完整划分为3个区域,这3个区域代表的临床问题或者是联络的解剖结构、功能是不同的,所以要用3条线来描述和形容,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古人惜字如金,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特指含义。搞清楚字的含义非常重要。我们讲经络循行讲的是经络的位置,而我们针灸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把人体体表出现的症状用经络方法做定位诊断。如临床上遇到一例头痛病人,病位在头顶足太阳经络却处,于是在足太阳末端仆参穴附近扎针刺激,病人症状马上消失。经络诊断找到准确的治疗部位,精确地刺激,很少的刺激量,很少的穴位就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但是经络诊断必须要清楚明白经络循行的位置,以及循行在这个部位到底说的是什么事?如果搞混了搞错了,经络诊断也就失去了意义。

循颈,颈项,颈是前半部,项是后半部。如人戴的项链和宠物狗的颈圈。足少阳经脉由耳后风池走到颈前,不可避免的要和手少阳经交错在一起。

手少阳经脉循行描述中有“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的描述,而在足少阳中又有行手少阳之前的描述,说明两条经脉交织在一起。这时候我们就会提出新的思考问题:手足少阳经为什么交错?古人要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想让我们知道一个什么临床问题或者病理现象或者病机?手足少阳经不仅在这里交错,在耳周部位、面部几乎重叠在一起,共用一条路线。他们说的是什么事?病机之间有什么相互关联?在后面病候部分会找到部分答案。

至肩上,指肩井,井字指井口纵横交错形成支撑体系,能通到涌泉。这里的交错指的是经脉: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阳经恰恰在颈肩交错。经脉之间交叉,经筋也会交叉。经筋,就是经脉所联系的相应筋肉系统,在此表现出来的是斜方肌、肩胛提肌、冈上肌,前、中斜角肌、小菱形肌、上后锯肌等肌肉群,他们之间也恰恰是纵横交错。所以我们使得对至肩上,有着特殊的理解。所有的阳经都要汇合到大椎。

经脉却交出手少阳之后退却回到大椎,交汇所有阳经,再回来入缺盆。缺盆指的是锁骨上窝。经筋,或者说重要肌肉和大椎部位,和第7颈椎、第1胸椎都是附着、联络关系,外侧联络是肩胛骨,肩胛骨向上,肩胛提肌冈上肌这些附着部位,形成相互支撑力学关系,让颈肩部形成既稳定又保证灵活。大椎这种诸阳之会是分层次的,是多层肌肉汇聚点,是非常重要力学中心。

很多人颈后出现大包,是多层肌肉出了问题,不是简单做个艾灸、做个拔罐就能解决的,因为是层次性问题。艾灸也好,拔罐也好,不同的刺激方式它的刺激深度、刺激量、作用部位都是不一样的。大家看,这条经脉我们只说了第一句,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很简单,文字很少,但是信息量非常大。这段文字和病候,和穴性对应在一起,我们将解决N多问题。临床中很多治疗思路、技法都和这段经络的诊断、解读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经络不简单,循行也不是简单背一背,还要正确理解。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这段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在手太阳、手少阳中都看到了相同的描述,使得我们对耳部的脉合称宗脉有了独特的理解,宗者总也。

三条经,在耳前所出的部位又是3个特别重要的穴位:对着屏上切迹手少阳的耳门,对着耳屏手太阳的听宫,对着屏间切迹足少阳的听会,这三个穴位就是我们之前了解到耳前三针治疗耳病。大家想,这三条经解剖结构类似,为什么都要去如此描述呢?经脉线蕴含着很多临床的病机,不同的病机引起类似的症状。这就是临床中治病,你选这个穴位有效,选那一条经的另一个穴位就无效。针灸辨证是经络辩证,是病位出现症状的原因,这个原因不见得在这个病位上,是病标,但是病本病机可能是另外的原因,这个原因是可以通过经脉循行路线定位描述的。所以耳聋耳鸣我们根据诊断不同,手少阳经的,手太阳经的,足少阳经的,选穴也就不同。经络诊断是临床的基础。至目锐眦后,回到目锐眦又经过什么解剖结构?至少有一个穴位太阳,奇穴太阳的穴性和少阳经非常接近,它既有手少阳的作用,又有足少阳的作用,是双重的。

再分出一个支脉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大迎,面动脉切迹面动脉搏动处。“迎”大多是动脉搏动处。合于手少阳,抵于䪼,明确提出和手少阳循行路线重叠在一起。䪼,指颧骨的下方。让我们对手少阳支配区域的和足少阳支配区域的关联有了进一步认识。我们记得前面的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它不是直接到头角,而是先到听会,经过上关穴再往上走。而在上关穴附近恰恰是三叉神经出口的地方,这样从经脉循行路线上,三叉神经疼痛可能会有2种甚至2种以上的原因,一种是手少阳管理的事,多为病毒性的外感性的因素;一种是足少阳管理的事,可能没有急性期,没有外感因素,没有炎性反应,例如面肌痉挛引起的三叉神经痛,老年性,往往要辨证为足少阳经证。

下加颊车,下颌角部位。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合,和刚才的那一支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的一支相合在一起,进入到胸。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穿过横膈,络肝属胆,循胁里,胸之侧为胁,在两胁的深部,出气街,什么叫做气街?几条经脉共同的通路为街,此处指腹股沟,特别是围绕着髂外动脉的周围,有足阳明气冲穴,足太阴的冲门穴等,分居在髂外动脉的内外侧。

出于气街以后,绕毛际,横出髀厌中,这就很有意思了,足少阳经为什么不直接到股骨大转子呢,要先往内绕一下再往外走?要多此一举呢?这个问题要在足厥阴经脉解读才能讲明白。卖书卖书。

其直者,体表主要循行线,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季胁,指的是特殊部位十一肋端,游离浮肋骨端,腹内外斜肌纵横交错点。和刚才那一支体内行线在体表联系在一起。足三阳都是内外相连,内行线是体内沟通联络关系,外行线是体表联络关系,在体表胸侧有前锯肌、肋间肌、膈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这些肌肉维持了胸廓、腰腹部、盆腔的稳定和保护作用,和内脏功能特别是能把人体功能反应在人体两侧的内脏如心、肺、胆、脾都有特异性反应。有心的同学回去看一看,外行线穴位分布的区域往往和内行线联络的脏腑的功能在体表的反应、诊断、刺激干预就会有自己的认识。当我们越来越深入分析这条经脉的走形的时候,包括它的皮部、经别、络脉、经筋特别是经筋层次,我们就会对内脏性疾病在体表的反应部位的特异性分布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以下循髀阳,髀阳指大腿外侧,主要分布肌肉是髂胫束,是下肢外侧支撑力量非常重要的肌群,出膝外廉,正好也是髂胫束的止点。髂胫束对人体的支撑、稳定、灵活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处理运动功能损伤的时候,髂胫束非常有意义,一定要已开始就非常关注。

下外辅骨之前,胫骨是内辅骨,外辅骨指腓骨,直下抵绝骨之端,绝骨指的是腓骨的下段。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刚才提到髂胫束是支撑运动肌群,从这起始小腿外侧肌群,承担了人体的支撑受力。力在这里进行了相互交换。最后力放射到那去了呢?恰恰是放射到外踝的根部以及腓骨的前下方,这符合人体工程力学关系。经筋往往被忽略,经筋对理解我们对经脉的真正含义特别是足少阳经非常重要,它本是就是对人体的运动、支撑,足少阳经过的主要部位:颈项、肩关节侧面、髋关节侧面、膝关节侧面、踝关节侧面,跟人体的运动支撑功能非常有关联。所以搞明白足少阳经力线,对人体的病症会有独特的认识。

最后,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大指歧骨指的是足大指分歧的骨头,第1跖骨和第2跖骨之间分歧部位。还贯爪甲,绕到足大指指甲,再绕行回来,出三毛,足大指第一指间关节汗毛重生的部位。三毛是特异性反应,中风软瘫患者如果刺激三毛区域,有收缩动作预后是值得乐观的;同时也反映下肢的力线在足部的放射的区域,分解给足,起到均匀的支撑。所以在这个部位起始的足厥阴的力线存在受力关系的联络,不禁会联想,足少阳经筋和足厥阴经筋是否一行于内一行于外相互支撑呢?

你也想加入学习吗?欢迎联系林老师:微信添加289939930

—— END——

文字 | 程氏针灸

图片 | 来自网络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欢迎微信关注“程氏针灸”公众号 了解更多中医知识,分享,健康就在身边。

从天文学讲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就是伏羲氏立杆侧影,测量计算出的24节气,将24节气的日影点连接起来便是原始的太极图

两仪便是一阴一阳,用阴阳两爻来表示,连着的是阳爻,断开的是阴爻,阴阳最开始指的是冬至和夏至,冬至这一天日影最长,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和夏至就是太阳回归年的转折点。

两仪生四象,用阴阳两爻来表示就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便是春夏秋冬,在方位上表示东、南、西、北,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四象生八卦、古人在四象的上面,再加入阴阳两爻,分别为,乾卦、兑卦、巽卦、坎卦、艮卦、坤卦、离卦、震卦。

这八个卦象最开始指的是太阳历八节,分别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每一个卦象由3个爻组成,八卦一共是24个爻,指的就是24节气。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所以都是用卦象来表达。太极八卦不是迷信,而是古人通过对太阳的观测,记录的24节气,是天文历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