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托物寓意(托物寓意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时间:2023-12-28 00:22:34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虞世南的《蝉》一诗,托物寓意,语虽简而意不简

\r\r\r\r\r 虞世南《蝉》\r \r\r\r 虞世南《蝉》\r\r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r\r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r\r

虞世南的《蝉》一诗,托物寓意,语虽简而意不简。

\r\r

诗作写蝉,抓住最能表现的特征来体现它的内质,一是体态,二是饮食,三是声音。写体态,抓住“垂緌”二字。所谓“垂緌”,本来指官帽打结下垂的帽缨子,这里则指从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吸嘴。如此形容,突出蝉高贵的身份,显然带有喜爱之情。写饮食,主要是“饮清露”,清洁的露水,突出其生性的高洁。写声音,突出其洪亮清越,显示其非凡的质素。流响,是指蝉连续的发声;疏桐,大桐,指高大的梧桐。梧桐在古代视为清洁之木,上栖凤凰;又因为质轻耐腐,常作器乐之用。有如此梧桐作体腔扩震,那么,蝉所发的声音清亮如乐音,且能够传播得很远。这些,正是君子形态和风范的写照。

\r\r

以上是前两句的内容,简笔勾勒了一个清雅高贵的蝉的形象。这是叙述的部分,为以下的议论蓄势和张本。

\r\r

三、四两句是议论,凸显蝉卓尔不凡的品性。诗人通过议论告诉人们,蝉声远传,并非因为它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而皆由其自身不断上进和追求所致:“居高”自能致远。从而与世俗的所有庸见撇清了,比如依靠外在的权势、地位等方面的凭借或助力而成就所谓的声名与功业。这种凭独立和自身的品节而成人成事,自然也表达了一份自信和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r\r

综合起来说,蝉的声名远扬,并非简单的“顺风闻彰”,或附着于某个习见(所谓“秋风”的传带),而是仰赖于内外条件的完美结合。看似简单,其实极为苛刻。首先得有美的内质和美的环境(所谓“饮清露”而依“疏桐”),其次当然是有“居高”的条件(所谓高度,自然意味着高屋建瓴,是宽度和覆盖度),如此,一个清朗俊秀、高洁傲世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诗作借蝉,巧妙地告诉了读者一个为人所不知的秘密——所有看起来能传达某种高标逸韵的所在,都不简单,都有赖于天地内外诸种完美因素的组合。唯有完美的内质和一定的可凭依的平台(居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自行达到的某一个高度),一个人才能发挥其人品和才智的影响力。而那些仅仅得了风候,或者某种时运,便以为可以“拉大旗,作虎皮”,来吓唬蒙骗人,或傍权势以抬高和粉饰自己,不显得很荒唐吗?

\r\r

清人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事实上,这首咏蝉诗完全可以视为诗人的清介自陈或立言自警。

\r\r 【作者简介】\r\r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书法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兄和叔父均名重一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太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有诗文集10卷。今存《虞秘监集》4卷。

\r\r

虞世南的《蝉》一诗,托物寓意,语虽简而意不简

\r\r\r\r\r 虞世南《蝉》\r \r\r\r 虞世南《蝉》\r\r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r\r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r\r

虞世南的《蝉》一诗,托物寓意,语虽简而意不简。

\r\r

诗作写蝉,抓住最能表现的特征来体现它的内质,一是体态,二是饮食,三是声音。写体态,抓住“垂緌”二字。所谓“垂緌”,本来指官帽打结下垂的帽缨子,这里则指从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吸嘴。如此形容,突出蝉高贵的身份,显然带有喜爱之情。写饮食,主要是“饮清露”,清洁的露水,突出其生性的高洁。写声音,突出其洪亮清越,显示其非凡的质素。流响,是指蝉连续的发声;疏桐,大桐,指高大的梧桐。梧桐在古代视为清洁之木,上栖凤凰;又因为质轻耐腐,常作器乐之用。有如此梧桐作体腔扩震,那么,蝉所发的声音清亮如乐音,且能够传播得很远。这些,正是君子形态和风范的写照。

\r\r

以上是前两句的内容,简笔勾勒了一个清雅高贵的蝉的形象。这是叙述的部分,为以下的议论蓄势和张本。

\r\r

三、四两句是议论,凸显蝉卓尔不凡的品性。诗人通过议论告诉人们,蝉声远传,并非因为它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而皆由其自身不断上进和追求所致:“居高”自能致远。从而与世俗的所有庸见撇清了,比如依靠外在的权势、地位等方面的凭借或助力而成就所谓的声名与功业。这种凭独立和自身的品节而成人成事,自然也表达了一份自信和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r\r

综合起来说,蝉的声名远扬,并非简单的“顺风闻彰”,或附着于某个习见(所谓“秋风”的传带),而是仰赖于内外条件的完美结合。看似简单,其实极为苛刻。首先得有美的内质和美的环境(所谓“饮清露”而依“疏桐”),其次当然是有“居高”的条件(所谓高度,自然意味着高屋建瓴,是宽度和覆盖度),如此,一个清朗俊秀、高洁傲世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诗作借蝉,巧妙地告诉了读者一个为人所不知的秘密——所有看起来能传达某种高标逸韵的所在,都不简单,都有赖于天地内外诸种完美因素的组合。唯有完美的内质和一定的可凭依的平台(居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自行达到的某一个高度),一个人才能发挥其人品和才智的影响力。而那些仅仅得了风候,或者某种时运,便以为可以“拉大旗,作虎皮”,来吓唬蒙骗人,或傍权势以抬高和粉饰自己,不显得很荒唐吗?

\r\r

清人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事实上,这首咏蝉诗完全可以视为诗人的清介自陈或立言自警。

\r\r 【作者简介】\r\r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书法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兄和叔父均名重一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太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有诗文集10卷。今存《虞秘监集》4卷。

\r\r

掌握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的 联系,使你的文学创作更具魅力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而这些意象作者常常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以及象征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思想情感,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和创作中,有一部分学者将其混淆,这几种表现手法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那么怎么区别呢?

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一、认真区别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你的文学创作更具有吸引力

(1)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

(2)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3)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二、掌握象征、借物喻

和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特点,能你的文学创作事半功倍

(1)“借物喻人”中的物与人有相似点,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某一性格特征。如杨朔的《荔枝蜜》中蜜蜂的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品质就有相似之处,“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这和在田里插秧的劳动人民的品质是极像似的。

(2)托物言志首先就是要努力描绘出事物所具有的外部特征,为展开联想做准备。当然,“物”的外部特征可能很多,在描绘它们时,只能选择那些对言志有用的特征,绝不能不分主次。

其次,在自然界,“景”或“物”的自身并不带有感彩;景物被写入了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要揭示“物”、“志”的相通点,就要选好“形”与“神”的“结合点”。

如:《白杨礼赞》,“物”——白杨具有坚强、挺拔的特点,“志”是抗日军民坚强、朴质,不屈不挠的精神。

(3)首先,象征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

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

其次,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 厌恶。

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垂柳 》 唐彦谦

三、理清“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的联系,使你的文学创作更具魅力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和毛主席的《咏梅》是“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溪涧岂能留得住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总之,我们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巧妙的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的艺术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才能揭示文章主题。

初中生搞不清楚的托物言志与象征

很多同学在回答表现手法的时候,会把象征和托物言志混到一起。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歌曲《小白杨》相信大家都听过,歌词这样唱道: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

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

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

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也穿绿军装

同我一起守边防

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同我一起守边防

一起守边防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矛盾写过一篇《白杨礼赞》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象征和托物言志,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就简单说说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学们最好结合课文《白杨礼赞》进行深入理解:

1.象征与托物言志的概念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2)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3)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联系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象征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5.【运用】

初二课文《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在文中,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显然,运用了托物抒情的写法,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同学们应该好好读一读以上这两段文字,再好好思考一下,象征和托物言志在我们实际回答问题时,语言应该如何去组织。弄清楚后,我们写文章,需要用到什么表现手法,大概心中也已经有数了。

另外,从我们日常分析文章的写作艺术技巧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象征往往作为(局部)表现手法进行分析,而托物言志一般会用来回答文章整体采取的表现主题的手法。

中考满分作文范例:托物类之菊花

外婆的菊田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三月里的小雨总是匆忙地下着,雨水顺着屋檐淌下来,随即淌在了窗台上。

我神情恍惚地望着远方,朦胧的雨中似乎有一田耀眼的菊花。我一惊,双手拨开薄薄的窗纱,想再看一眼那一片金黄,窗纱上的水珠颤抖着落下来,那一抹灿烂也随之消失了。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我脑海中温柔地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是外婆的声音。

外婆是一个温柔极致的人,也是我最亲近的人。她很喜欢诗歌和花。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喜欢念诗给我听,她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诗词“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每到过年时,家人们都围坐在一起贺年时,她就拉着我坐在家门口,摆弄着门前的菊花,口中便念着这句词。

那时候,家里按外婆的意思,在后院种了一片菊田。外婆很喜欢菊花,喜欢它那股静美,喜欢它那股柔情。

三月末,外婆生病了。

病很重,一直不见好转。她从早到晚都只能在那间阴沉沉的房间里消磨时光。外婆似乎很想再次去菊田迎风走走。可家人怕她身体受不了,说是怕吹到风,受寒了就更严重了。看着外婆渐渐忧郁的脸庞,我想我可以为她做的就是到菊田拾菊花瓣去见她。小小的我每天小心翼翼地将澄黄的菊花瓣捧在手心走进外婆的病房,这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外姿的脸便会舒展开来。于是我便坐在她的床头,告诉她今天的天有多蓝,草有多绿。

后来外婆无法与我那么多频率的来往了,因为我的身体又差了,爸妈把我接回她们身边。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回去探望她,但是见不到她。小舅舅把一个小小的菊花香包递给我,他说,这是外婆给我最后的礼物。

它真的成为了最后的礼物。

后几年去扫墓时,偶然发现了几朵淡黄的野菊花长在外婆的坟上。

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后我们言不由衷。真正的离别不是桃花潭水,不是长亭古道,只不过在同样洒满阳光的早晨,有人留在了昨天。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她轻声说。

虞世南的《蝉》一诗,托物寓意,语虽简而意不简

\r\r\r\r\r 虞世南《蝉》\r \r\r\r 虞世南《蝉》\r\r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r\r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r\r

虞世南的《蝉》一诗,托物寓意,语虽简而意不简。

\r\r

诗作写蝉,抓住最能表现的特征来体现它的内质,一是体态,二是饮食,三是声音。写体态,抓住“垂緌”二字。所谓“垂緌”,本来指官帽打结下垂的帽缨子,这里则指从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吸嘴。如此形容,突出蝉高贵的身份,显然带有喜爱之情。写饮食,主要是“饮清露”,清洁的露水,突出其生性的高洁。写声音,突出其洪亮清越,显示其非凡的质素。流响,是指蝉连续的发声;疏桐,大桐,指高大的梧桐。梧桐在古代视为清洁之木,上栖凤凰;又因为质轻耐腐,常作器乐之用。有如此梧桐作体腔扩震,那么,蝉所发的声音清亮如乐音,且能够传播得很远。这些,正是君子形态和风范的写照。

\r\r

以上是前两句的内容,简笔勾勒了一个清雅高贵的蝉的形象。这是叙述的部分,为以下的议论蓄势和张本。

\r\r

三、四两句是议论,凸显蝉卓尔不凡的品性。诗人通过议论告诉人们,蝉声远传,并非因为它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而皆由其自身不断上进和追求所致:“居高”自能致远。从而与世俗的所有庸见撇清了,比如依靠外在的权势、地位等方面的凭借或助力而成就所谓的声名与功业。这种凭独立和自身的品节而成人成事,自然也表达了一份自信和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r\r

综合起来说,蝉的声名远扬,并非简单的“顺风闻彰”,或附着于某个习见(所谓“秋风”的传带),而是仰赖于内外条件的完美结合。看似简单,其实极为苛刻。首先得有美的内质和美的环境(所谓“饮清露”而依“疏桐”),其次当然是有“居高”的条件(所谓高度,自然意味着高屋建瓴,是宽度和覆盖度),如此,一个清朗俊秀、高洁傲世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诗作借蝉,巧妙地告诉了读者一个为人所不知的秘密——所有看起来能传达某种高标逸韵的所在,都不简单,都有赖于天地内外诸种完美因素的组合。唯有完美的内质和一定的可凭依的平台(居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自行达到的某一个高度),一个人才能发挥其人品和才智的影响力。而那些仅仅得了风候,或者某种时运,便以为可以“拉大旗,作虎皮”,来吓唬蒙骗人,或傍权势以抬高和粉饰自己,不显得很荒唐吗?

\r\r

清人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事实上,这首咏蝉诗完全可以视为诗人的清介自陈或立言自警。

\r\r 【作者简介】\r\r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书法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兄和叔父均名重一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太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有诗文集10卷。今存《虞秘监集》4卷。

\r\r

中考满分作文范例:托物类

千锤万凿下的爱

每当我回到家乡,总会去到树林后山。山脚下有一棵方两米有余的小榕树,那是我最常光顾,却也最不起眼的一棵树。

它对我的意义非凡,因为它含有在千锤万凿下,奶奶对我的爱。

奶奶曾对我说:“我们村子里有一个传统,到了一定年龄的孩子,就要在后山种下一棵榕树。因为榕树能抵御风雨,也代表着种下这棵树的人能经受千锤万凿。但我自幼在城里长大,这类农务活可谓一窍不通,只得向奶奶寻求帮助。

而她只是演示了一遍:抬起锄头,一压,一勾,一个不大不小的土坑赫然出现在眼前。再放下种子,盖上土壤,浇上刚打好的水,一颗种子便已种好。可奶奶却告诉我这样种出来的树是活不长的,只有由我亲手地,一点一点地,千锤万凿出的土坑,才能庇护榕树风雨不倒。

于是我接过那把几乎与我同高的锄头,却不想差点一个踉跄摔在地——这把锄头少说也有三十斤。但我还是强迫着自己,用尽全身的力气,高高举起锄头,往地上一压,一勾。可结果差强人意,并不是想象中的土坑,只是略微蹭掉了土皮,我感到有些灰心。

但这时,奶奶对我说道:”要千锤万凿出的土坑,才能让你的树风雨不倒!”于是,我又来了斗志,举起锄头,就是一心想挖出坑来。终于,在一次又一次千锤万凿下,纵使老家土质怎么硬,都让出一个坑给这个好胜心强烈的孩子。随后,放种、盖土、浇水一气呵成,前前后后花了半个钟头。我明白,人,也有如这播下去的种子,在千锤万凿下,前行才会风雨无阻……

再度回乡,小树已长到两米有余了。虽说还是这片后山里最小的一棵树,但也能在阳光风雨下独自生长,风雨无阻。而当年教会我种这树的奶奶,如今却已躺在病床上,走路都要别人搀扶。

我以千锤万凿出的洞,换来了小榕树生长路程中的风雨无阻,而奶奶用童年中的千锤万凿下的爱,告诉了我人生的道理。我也终会如小树一般,带着他给予我的千锤万凿下的爱,在前行路上风雨无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