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蒌蒿的意思(蒌蒿的意思是什么《视频》)

时间:2024-01-21 15:15:34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中药材蒌蒿

蒌蒿

拼音Lóu Hāo

英文名all-grass of Montane Wormwood

别名(艹闾)蒿、芦蒿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陆玑《诗疏》:蒌,蒌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蒌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A.vulgaris L.var. selengensis(Turcz.ex Bess.)Maxim.;A.vulgaris L.vartegerrima Kom.;A.selengensis Turcz.ex Bess.vartegerrima(Kom)Nakai]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嫩根苗,鲜用。

原形态蒌蒿,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茎稍粗,直立或斜向上,有铺匐地下茎。茎少数或单一,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无毛,。有纵飘然。叶互生;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密集,羽状深裂,侧裂片1-2对,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边缘有疏尖齿,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材丰形短柄,无假托叶;上部叶3裂或线形而全缘,上面绿色,无毛,正职面被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3-3.5mm,具细梗,小苞片小或无,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稍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垂;总苞片3-4层,外层卵形,黄褐色,被短绵毛,中层广卵形,内层椭圆形,有宽膜质边缘;花黄色,外层雌性,内层两性,均结实。瘦果卵状椭圆形,略压扁,无毛。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的山坡草地、路边荒野、河岸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

化学成分根中含(+)-(3S,4R,5S)-(2E)-3,4-环氧-(2,4亚已二基)-1,6-二氧螺[4.5]癸烷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利膈开胃。主食俗不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

各家论述1.《纲目》:利隔开胃,杀河豚毒。

2.《医林纂要》:开胃,行水。

摘录《中华本草》

在那春天里,古人与野菜们的爱恨情仇

作者:金陵小岱

惊蛰已过,万物生长。春风拂面后,各种鲜嫩的野菜便破土而出。尤其是今年的春天,野菜连续上了几次热搜。这个时候,任谁也抵御不了野菜带来的诱惑,于是清炒蒌蒿、芫荽拌花生米、水芹炒香干、香椿炒鸡蛋、菊花脑鸭蛋汤这些美食都被端上了老百姓们的餐桌。当我们吃着美味的野菜时,千万别忘了感谢“以身试吃”的古人们哦!

香菜 爱恨就在一瞬间

前阵子因为被讨厌,香菜上了热搜,据说是来自各地讨厌香菜的人们把2月24日定为了“世界讨厌香菜日”,今年已是第六年了。有恨就有爱,为了给香菜平反,快餐界的大佬又迅速推出了一款香菜冰淇淋作为反抗。

一来二去,香菜就火了。只是你知道么?香菜其实是外国友人,大概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时期,它从原产地地中海及中亚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最早也不叫香菜,据西晋时期张华在《博物志》中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

没错,香菜最早被称为“胡荽”。只是胡荽这么文绉绉的名字怎么就变成了香菜?据陆翙的《邺中记》记载,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石勒建立了后赵,崇尚汉族文化的他认为“胡”字对于少数民族带有歧视意味,十分忌讳人们说“胡”,于是有关“胡”字的蔬菜全部都要改名。

至于改成香菜,当然是因为它带有浓郁的香味,尽管讨厌它的人并不这样认为。同时,它还叫芫荽,因为它适合盐渍后食用,也有地方称其为“盐荽”。后来到了元代,因为“元”字带有褒义,《易经·乾篇》中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所以芫荽这个名字又大为盛行。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士人听不得“元”字,于是叫“胡荽”的人又多了起来。

当然叫得最多的依然是“香菜”。关于种植香菜,还有个迷信的说法,据《灵物记》载:“胡麻必夫妇同种方茂盛,下芫荽种须说秽语。”也就是说,宋代人在种香菜的时候,认为必须在播撒种子时说点“猥语”(下流话),这样香菜才会长得茂盛。

这听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吧?但在宋仁宗皇祐年间,有个读书人叫李退夫,他日常的人设是正人君子。正人君子也要吃香菜啊,在播撒香菜种子的时候,这位正人君子怎么也不肯人设坍塌,只好想了个办法,低声默念:“夫妇之道,人伦之性。”笑惨了周围人,于是这件事成为了当时流行的一个爆梗。士大夫们只要是出去八卦闲聊,就会说“宜撒芫荽一巡”。

韭菜 生命中的“一束金”

与香菜这位外国友人不一样,韭菜是我们国家的特产蔬菜,栽培的历史也极为悠久。在今年冬奥会上,谷爱凌低头吃韭菜盒子的视频引起了热议,于是韭菜也出圈了。

或许你们没有想到,韭菜在历史上拥有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诗经·豳风·七月》中写道:“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最初韭菜可是被用来作为向帝王宗庙敬献的祭品哦!而在一些先秦的古籍中,比如《山海经》《夏小正》以及《礼记》中也有“其山多韭”、“正月(园)囿有韭”、“庶人春荐韭”等文字记载。

至于韭菜从祭祀品变成了餐桌上的鲜蔬美食,我们现代人首先要感谢西汉时渤海太守龚遂。他曾对老百姓们说:“现在你们每个人都要种一畦韭菜,这样荒年就不用饿肚子了。”岂止是不饿肚子,在那个时候,假如菜农可以栽种千畦韭菜,那他就发财了,资产可以与千户侯相媲美。

除了龚遂以外,我们现代人还得感谢北宋初年的赵匡胤,他曾下令让十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各种一畦韭菜。从那以后,韭菜便开始全国大规模栽培。到了南宋时期,还出现了韭菜的升级版:韭黄。

春夏的韭菜最鲜美,尤其是初春的韭菜,堪称是柔嫩多汁,于是在古代就出现了几个韭菜的狂热爱好者。比如南齐名士周歐,他将“春初早韭”和“秋末晚愁”视为最佳菜谱。而宋初的陶谷更是在《清异录》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据说有个人叫杜颐,他视韭菜为生命,天天离不了,餐餐少不了,并且还告诉周围人:“韭菜是我最贵重的金子哦!”于是,韭菜又得了一个名字,就叫“一束金”。

菊花脑 饥荒时的“最佳甜露”

说白了,香菜和韭菜都属于重口味的野菜,有人当它们是生命之光,有人当它们是生命之灾。要说人皆爱之,非质地柔嫩、口感清凉的菊花脑莫属。

菊花脑是野菊的近缘植物,原产地依然是我们国家。早在宋代,就已经有关于吃菊花脑的文字记载了。“宋代”、“吃”这两个关键词一出现,自然少不了苏东坡。不过这一次是他的饭友僧人道潜说的,道潜在与苏东坡的唱和诗《次韵子瞻饭别》中提到“葵心菊脑厌甘凉”,意思是鲜嫩的葵菜和菊花脑可以满足人们对清凉、甘甜口味的需求。此处“菊脑”应是道潜对“菊花脑”的简称。

彼时的菊花脑还是一个小众野菜,后来它高调地出现在世人面前,皆与充饥有关,可以说菊花脑是饥荒时的救命野菜。据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稿》中记载,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早春三月,清兵围困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那时城里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于是天王洪秀全下诏书:“全城俱食甜露,可以养生。”这里的“甜露”指的就是长在城中空地上的各种野草。

据传,当时的老百姓们在寻找野菜的时候,发现了菊花脑这个神奇的野菜。回去一煮,发现菊花脑清凉爽口,于是在战争结束后,南京的老百姓们就开始学着驯化菊花脑,把它变为了可以栽培的蔬菜。菊花脑的拉丁文学名的种加词“nankingense”就明确地表达了菊花脑被驯化的产地就是南京。到了清代的中后期,菊花脑就成为了长期供人采食的时令野菜。

水芹 吃多了会“怀孕”?

早些年有个段子,说是一个会居家过日子的男人送妻子情人节的花束是一把大芹菜,或许连段子的主角都不知道,送芹菜这个行为并不创新,反而很“复古”。

“芹”最早可见于《诗经·鲁颂·泮水》中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这首诗是说春秋时期鲁禧公凯旋后,人们为他庆功时唱道:“泮水岸边真欢乐呀真欢乐,快来采收水芹咯!”不止是这一个例子,《诗经·小雅·釆菽》这首反映春秋时期诸侯朝拜周天子、接受赏赐时的赞美诗中,也提到了“将沸槛泉,言采其芹”。

这两首诗中提到的“芹”不是普通的芹菜,而是一种长在湖河、池塘边的水芹。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鲁国高等学府泮宫旁边有泮水,学子就常去采取水中的芹菜,后来“采芹”干脆可以代指入学或考中秀才,而芹宫则可以代指学宫、学府。

除了意头好以外,水芹的鲜香也是为古人所称道。《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水靳(水芹),味甘平……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生池泽。”可你听说过么?水芹这种东西,吃多了会“怀孕”。

在古代,有一种怪病叫“蛟龙病”,据说就是吃水芹吃出来的。早在唐玄宗时期就曾发生过一回。当时,唐玄宗派他的宦官去南方出差,结果这位宦官回来就“怀孕”了,肚子大到可以随时“分娩”。太医就将这个病情判为了“蛟龙病”。

古人认为水芹长在水中,会沾上蛟龙的排泄物,人一旦吃了后,无论男女,都会怀上蛟龙的子嗣。后来,这位太医就开了几剂汤药,这位宦官没过几日就吐出了一种手指大小,身披鳞甲、头上长角的蛟龙模样的动物。更搞笑的是,唐代医书《外台秘要》中还认真地记载了下来:“三月八月蛟龙子生芹菜上,人食芹菜,不幸随入人腹,变成蛟龙。其病之状,发则如癫。”

这肯定是无稽之谈,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是水芹生长在水中,在没处理干净的时候,古人会误食寄生虫的虫卵,而吐出来的“蛟龙”想必是一种特别的寄生虫。可就算是有可怕的“蛟龙病”威胁,古人还是没有放弃吃水芹,可见水芹的鲜香是无与伦比的。

蒌蒿 好吃到可以“招魂”

古人夸起春季的野菜来,一个比一个夸张。水芹好吃到会“怀孕”,那么蒌蒿就美味到可以“招魂”。这话出自战国时期的一篇名作《大招》,作者或为屈原,或为景差。它在利用美食招魂时,曾提到过:“吴酸蒿萎,不沾薄只。”意思是吴国利用蒌蒿为原料加工成的酸菜,味道不浓不淡,甘美可口。这里的“蒿蒌”指的就是蒌蒿,南宋时期林洪写的《山家清供》也是如此称谓。

很多人以为蒌蒿只产于江南,尤其是苏东坡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更是让人坚信蒌蒿是江南的产物。事实上,蒌蒿的历史悠久,它原产于亚洲的东部,不止是我们国家的江南地区,在日本、朝鲜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部地区都有分布。

不过吃蒌蒿,还是我们中国人会吃。除了战国时期将其制为酸菜,古人更多的是将蒌蒿清炒,吃它清香爽口的原味。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户部侍郎锺谟就对蒌蒿情有独钟。据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锺谟可是把“蒌蒿、菜龈、菠棱”称为“三无比”,意思是不可比拟的美味佳肴。从此以后,“三无比”就成为了这三种蔬菜的代称。元代的耶律楚材在追随成吉思汗的西征途中,也曾对蒌蒿发出过衷心的赞美:“一盘凉饼翠蒿新”、“细煎蒌蒿点韭黄”。

但最爱蒌蒿的想必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因为喜欢吃蒌蒿,于是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宫廷举行“荐新”仪式时,将蒌蒿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到了清代宫廷,皇帝觉得蒌蒿确实很好吃,也没有换的必要,就将这个举措延续了下去。

蒌蒿除了是春季的美味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白。《诗经·周南·汉广》中就有“翘翘错薪,言刈其萎”这样的诗句,它唱出了一个年轻小伙在丛林中采集鲜嫩的蒌蒿,想要送给心爱姑娘的情结。

可见,鲜嫩的蔬菜也可以用来撩妹。

香椿嫩芽 来自几千万年前“始新世”的我

在山野田间挖过了香菜、韭菜、菊花脑,也在沼泽、岸边摘过了蒌蒿,更是在湖河水塘里采过水芹,此时的古人怎么说也要为了颈椎抬头望望天空。是的,春天的美味也可以长在树上,这便是香椿的嫩芽。

据专家考证,香椿是我国原产,并且它资格老到令我们震惊。早在3700万年-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就已经出现在了华北地区。《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秋。”如此古老的植物,我们的古人居然会想起将香椿的嫩芽作为春季餐桌上的时令鲜蔬,实为不易。

据载,早在汉代时期,古人们对于春季吃香椿嫩芽就已经见怪不怪了,到了唐宋明清时期,香椿嫩芽是作为很多地方的特产献给宫廷的。民间也一直流行着“三月八,吃椿芽”的习俗。

至于香椿的吃法,古人们一个赛一个机灵。据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在植物图谱《救荒本草》中记载,香椿可“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也提及香椿“其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甜,生熟盐腌皆可茹”。

更绝的是明代戏曲煎养生学家高濂,他写了本养生大全《遵生八笺》,在这本专著里他详细整理记录了香椿芽的吃法,堪称是香椿芽吃法大全。比如他说“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这是想存得久一些的吃法。“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无一不可。”谁能想到香椿嫩芽还能泡茶呢?到了清代,袁枚又对香椿芽的吃法进行了创新,他在《随园食单》中描述了香椿芽拌豆腐的吃法,并称香椿芽“到处有之,嗜者尤众”。

从历史走到现代人餐桌上的春季野菜还有许多,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我们现代人可要多多品尝时令鲜蔬,莫辜负古人的美食智慧,莫辜负大好春光。(金陵小岱)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老师整理精华笔记,帮助孩子学习!

暖风送香,桃红柳绿,群鸭戏水,黄鹂鸣唱。当诗人的笔触与春夏时节相遇,便勾勒出一幅幅有声有色、清新明丽的图画。

《绝句》为我们描绘了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迷人景色;《惠崇春江晚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明媚的春光,暖暖的春意;《三衢道中》带领我们畅游了山清水秀的三衢,让人心旷神怡。

橙子老师在这里讲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梳理出来了,帮助孩子们预习或者查漏补缺。

一、三首古诗学法简单导读

学习时,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理解有难度的字词,再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将主要景物串联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学习《绝句》时,抓住“迟日、花草、燕子、鸳鸯”等词语,感受春天的美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抓住“竹、桃花、鸭、蒌蒿、芦芽”等字词,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江南初春的景象,感悟诗人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的情感。

学习《三衢道中》时,先找出描写时令和行程的诗句,然后了解诗人沿途所见的景物,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一类字和二类字的学习

本课中要求我们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但是其中的5个都是要求会写的,所以总的来说需要我们认识的只有一个“豚”字。进入三年级之后,明显要求会书写的生字比二年级多了很多,而且难度也有所加深,不过家长朋友们不需要担心,跟随橙子老师的脚步慢慢前进。

13个一类字当中小朋友们容易写错的还蛮多的,比如说“融”,这个字很多小朋友习惯性的会把左边下框中写成两横;“惠”字小朋友们会把末尾的点忘记了;“减”字中间有一个短横,右上角还有一个点也是容易遗忘的地方。

除了这几个容易写错的字之外,还有几个汉字在结构上比较复杂,不太好进行书写,或者说书写出来不够美观。“鸳、鸯”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在书写上都要求上部分扁宽,下部分窄长;“梅”字是左右结构,在书写上要求左窄右宽,“母”字的竖折与横折钩右下边交叉、折钩下边稍向左拉;“溪”字也是左右结构,在书写上左边三部分都要扁,“爫”头四笔紧凑、首撇要短,“幺”字要窄,“大”字要扁宽。

三、古诗理解、想象画面是重难点

对于高年级来说,古诗理解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实现,但是对于画面想象会觉得很困难,而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不一样,我们在想象上有优势!那么该如何理解古诗的意思呢?渠道方法特别多,但是肯定要从诗句中的一些字词入手,了解字词的意思,再连词成句,借助一些资料书(或者来看橙子老师的视频),这样是不是觉得一点都不困难了呢?接下来就让橙子老师帮助大家来了解一下本课当中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1. 《绝句》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甫,诗人以“迟日”总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词语,粗线条勾勒出明丽的春日景象,并以“丽”“香”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写出了春日的美好。诗的后两句则是工笔细描出特写画面,“泥融”“沙暖”呼应“迟日”,用“飞”和“睡”描摹燕子和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整首诗的大意: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溪边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春光映照下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滩上,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2. 《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顾名思义就是题在画上的诗。这首诗的前两句从江岸写到了江面,写了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给人生机勃勃之感。后两句从水边写到了水中,写了江边布满地面的蒌蒿和刚发嫩芽的芦苇,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主要景物,由此联想到了“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而情理有的事物,引人遐想。

整首诗的大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3. 《三衢道中》是宋代曾几的作品。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出游的天气“晴”和路线“小溪泛尽却山行”。“晴”一字为全诗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调。“却”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玩兴致。后两句写了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绿阴不减”既表示归途中看到的景致并不比来时的少,又写出了诗人游兴未减。“添得”和“四五声”衬托出深山的幽静。

整首诗的大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四、背诵不要怕,橙子老师来指导

凡是学到古诗,那必不可少的就是背诵,小朋友们不要怕,这也是为我们积累知识的方式,从小打好基础,高年级才会“学识渊博”,考试不慌不忙。课后第一题就很残忍的让我们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背诵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景物和事物,结合插图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就比较容易背诵下来。如《绝句》可以抓住“迟日、花草、燕子、鸳鸯”等关键词语,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

《惠崇春江晚景》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如,“竹、桃花、鸭、蒌蒿、河豚”等来背诵;也可按照“江岸——江面——水边——水中”的顺序来背诵。

《三衢道中》可以抓住“梅子”“日日晴”“小溪”“山行”“绿阴”“黄鹂”等几个词语,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背诵就轻松多了。

马上咱们小学快开学了,江苏这边4.7之后孩子们应该可以回到学校上课啦,家长朋友们可以把一次性口罩还有洗手液准备起来了,建议到正规药店中购买为了咱们孩子的安全,即使国家已经开始鼓励脱下口罩,但是橙子老师这边的建议咱们在学校上课的宝贝们还是带好口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差不多就讲解到这里,对于阅读文章内容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点到主页当中寻找一下对应的微视频讲解,希望我的文章和视频能够帮助到你们。我是橙子老师,请多多关注我,比心!

正是河豚欲上时

晚唐诗人杜牧的《赠别·其一》云: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当代诗人冯唐也说:“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由此衍生出“春风十里不如你”,用以形容青春美少女。如果用来形容美食呢?是不是也很贴切?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也!

春天是美食美品最为集中的季节,提及最鲜最美最入诗的,相信小伙伴们都能数落出很多种,而我的眼前不由浮现出那样生动的形象——团团圆圆的,呆呆萌萌的,叫声咕咕咕咕的,是什么物儿呢?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河豚,仿佛一只吱吱呦呦叫唤的小白猪、小黑猪、花小猪,连名儿都是动感十足,魅力四射。河豚本称河鲀,因其外形似“豚”,又常在河口一带活动,江浙一带俗称河豚,而山东则称艇巴,河北叫腊头,广东称乖鱼或鸡抱,广西则叫龟鱼。其味道鲜美,质地鲜嫩,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高档水产品,被誉为“菜肴之冠”。

早在春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人们就有吃河豚的习俗,河豚就被列为美味珍品。到了宋代,食河豚之风更盛,素有“不吃河豚,焉知鱼味?吃了河豚,百味皆无”的说法。而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通过描绘初绽的桃花、嬉戏的鸭子、河滩上的蒌蒿、芦苇的新芽,抒发了对春天的礼赞之情。当然,此时最令人欣喜的还有江中的河豚。为何把蒌蒿、芦芽与河豚并列呢?原来大吃货苏轼是晓得其中奥妙的。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河豚以暮春最美,但其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含毒也最剧,处理不当或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丧命,固有“拼死吃河豚”之说。素喜猎奇、不放过任何美味的苏轼,岂会有不吃河豚之理?他显然是多次品尝过河豚,可谓“死里逃生”,一饱口福。他赴任杭州通判仕途受贬,途经石首,吃了久负盛名的长江鮰鱼,即兴赋诗《戏作鮰鱼一绝》: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他把石首鮰鱼与多次品食过的河豚相比较,认为这人间美味是天公与河神赐予的,是大自然的精灵。苏轼被贬岭南的时候,还写过一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认为,只有丰腴美味的河豚可与荔枝相媲美。

大诗人苏轼对河豚之美的痴迷是无人可比的,“拼死吃河豚”的故事相传即源于他。据宋人孙奕的《示儿篇》记载:苏轼谪居常州时,当地有一个善烹河豚的人邀请他去品尝河豚,想借他的名气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没想到苏轼应邀赴宴后只顾埋头大吃,大家有些失望。没想到苏轼吃完后放下筷子,大叫一声:“也值得一死!”众人听到后无不大悦。苏轼认为,为了如此美味,就算被毒死也是值得的。

明人谢肇淛所著《五杂俎·卷九》也记载了一则“冒死吃河豚”的故事:某外乡人到吴地,当地人请他吃河豚。临行前,老婆不由担心,问他:“万一中毒了,怎么办?”他说:“主人一番盛情怎可推却,况且我久闻河豚美味,也想尝一尝。假若我不幸中毒,用粪汤一灌就全都吐出来了,不会有事的。”及至宴席,渔民说今夜风大,未能捕到河豚。一干人便改换菜肴,酣饮至夜。外乡人醉归分辨不出家人,老婆问话,他干瞪两眼而不能答。其妻大惧,急声曰:“吃河豚中毒矣!”其子于茅房取来粪汤,撬开嘴急灌若干。良久该人酒醒,见家人围在身旁,便问缘由,其妻告知所以,彼此讲明,方知大误。

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宋诗第一人”的梅尧臣却反对“拼死食河豚”,他对品食河豚是理智的。有一次,梅尧臣前往好友范仲淹任职的饶州做客,范仲淹邀请他一同游庐山。在酒宴上,有一位来自江南的客人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河豚的美味,范仲淹表达了极大的兴趣,梅尧臣则认为,为了享用河豚的美味,竟要冒生命危险,这太不值得了。他即席创作了长诗《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曰: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謢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梅尧臣阐述河豚虽为佳品,但其毒足以害命,若烹饪不当,后果不堪设想,还不如吃一些寻常的鱼虾来得安全。如果冒着生命危险去品尝河豚,那么就不是南人所称的“美”,而是骇人的“丑”或“恶”。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看到梅尧臣的这首诗,非常赞赏,因其晚号六一居士,他的诗论为《六一诗话》,其中有点评梅尧臣该诗的:“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而成,遂为绝唱。”因为欧阳修的称赞,梅尧臣得了个“梅河豚”的“雅号”。其实,欧阳修只是截取了梅诗的前四句,掩盖了其本意,反而使其成了吃河豚的“代言人”,梅尧臣有点儿冤!

不过,尽管河豚有毒,但对其肥嫩鲜美滋味大加赞赏者,大有人在。南宋初年诗人王之道在《南乡子》有句:“试问荻芽生也未,偏宜。出网河豚美更肥。”刘克庄也称:“莫因山鸟啼榕树,便忆河豚饱荻芽。”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对河豚也是念念不忘,他在《蒌蒿宜作河豚羹》一诗中说: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他认为河豚固然挟毒害命,可蒌蒿佐之不仅可提鲜增香,还能解毒。他在另一首《菩萨蛮》中,更是快意地咏颂:

江头杨柳路,马踏春风去。

快趁两三杯,河豚欲上来。

清初词人、学者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急切期盼道:“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看来,诗人们无法抵挡河豚美味的汹汹来袭。

河豚之食也有其道,只要经专业厨师仔细处理,烹饪得法,自然可一品其美味,更何况现在市面上大都是养殖的河豚,其毒性微乎其微,大可不必担心。现在作家、美食家汪曾祺曾说,“剔除了有毒部分的河豚,犹如洁本《金瓶梅》。”“六十年来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豚。”人生在世,唯有美食不可轻易辜负了,河豚鲜美,只有懂吃才美,只有吃了才不留遗憾。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