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算卦财运

李隆基之后是谁继位(李亨之后谁继位)

时间:2024-01-15 11:08:09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道不完的权谋:李亨灵武改元称帝,背后也许还有寿王李瑁的劝进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群臣的拥护下,于灵武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大唐开始对安禄山叛军进行了有组织的反击。

“(天宝十五载)七月甲子,(肃宗)即皇帝位于灵武。敬崇徽号,上尊圣皇曰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旧唐书》

那么在这里,汪郎抛出了一个关乎灵魂的问题,李亨称帝改元,并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是不是?

唐肃宗李亨像

汪郎以为,这就是,而且是一场有预谋的。

而这场,其实早在马嵬驿就已经有苗头了,或者说马嵬驿兵变也许就是李亨称帝的前奏。

因为马嵬驿兵变后,李隆基之所以同意李亨留下,只是为了收复大唐河山,并不是退位。

马嵬驿兵变诛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后,按照原定计划,李隆基还是要继续逃亡蜀中避难的,根本没有想过要组织兵力对安禄山叛军进行反击。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逃亡车架准备出发的时候,竟然出现了百姓成群哭泣,并挽留太子李亨以期收复国都长安的场景。

“(天宝十五载六月)丁酉,至马嵬顿,六军不进,请诛杨氏。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车驾将发,留上(肃宗)在后宣谕百姓。众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旧唐书》

马嵬驿,杨贵妃被赐死

没有人知道这些百姓是不是李亨找来的群演,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反正结果就是,李亨抓住了李隆基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抛却的“圣人”骄傲,依靠这群百姓的哭泣挽留,得以和李隆基分道扬镳,从此彻底脱离了既是君又是父的李隆基带给他的人生阴影,跑到自己的行宫灵武后,召集了天下忠于大唐的臣民,扛起了收复江山的大旗,并坐上了皇帝宝座。

李亨虽然称帝了,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的是,李隆基虽然同意李亨便宜行事,只是让李亨尽到太子之职,但没有退位的意思。

\"汝好去!百姓属望,慎勿违之。莫以吾为意。且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旧唐书》

也就是说,就算反击安禄山叛军是李亨组织的,就算李隆基躲到蜀中避难,但依然无法改变李隆基是大唐皇帝的事实。

马嵬驿兵变后,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扬镳

玄宗幸蜀图

那么太子李亨又如何敢在灵武继位,改元称帝?这期间,自然少不了群臣的从龙之心,李隆基远在蜀中,如今拥护太子登基,自然少不了自己的一份功劳。

“裴冕、杜鸿渐等从容进曰:[今寇逆乱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万姓颙颙,思崇明圣,天意人事,不可固违。伏愿殿下顺其乐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大孝也。]”---《旧唐书》

李亨一开始当然是拒绝的,样子还是要做的。

“俟平寇逆,奉迎銮舆,从容储闱,侍膳左右,岂不乐哉!”---《旧唐书》

但在群臣的六次恭请登基后,李亨才安心坐上了早已垂涎的皇帝宝座。

“冕等凡六上笺,辞情激切,上不获已,乃从。”---《旧唐书》

李亨称帝已经铁板钉钉了,那么问题来了。

李亨称帝

王劲松老师饰演的李亨形象

裴冕、杜鸿渐之辈如何肯定李隆基逃到蜀中,就一定是对皇位厌倦了?就一定是对权力缺乏兴趣了?就因为天宝十五年来,老皇帝相继宠幸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以致朝纲糜烂,安禄山反?那也太主观了。

汪郎以为,裴冕、杜鸿渐之辈敢以李隆基厌倦做皇帝,所以才逃到蜀中的理由来劝进李亨称帝,这其中不能忽视一个人的存在,他就是寿王李瑁!

汪郎以为,正是寿王李瑁给予裴冕、杜鸿渐之辈的信心,才使得他们敢抛弃李隆基,拥护李亨称帝。

为什么是寿王李瑁?

因为马嵬驿兵变后,李瑁是传达李隆基圣旨,要求李亨留下收拾残局的当事人之一。

“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旧唐书》

这就是说,寿王李瑁传旨,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载歌载舞的安禄山

林雪老师饰演的安禄山形象

安禄山谋反,导致李隆基西逃

如果李瑁一口咬定,大唐皇帝李隆基在马嵬驿之所以要留下太子李亨,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年迈,已无力管理朝政,收复长安,所以他传位于太子,就是希望太子能够早日平定安禄山,还天下一个太平,那么还有谁敢质疑?

就算李瑁假传圣旨,但此时的高力士远在蜀中,谁又能跑到蜀中去求证?

而且李亨登基当天,诏令天下时有这么一句,“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只是这句话由李亨说出来,谁信?

但这句话由李瑁说出来,就有信服力了。

毕竟自天宝以来,李隆基只顾享乐,对朝政不闻不问,任由李林甫、杨国忠之流把控朝政,对太子李亨却是打压、提防。

李亨虽为太子,但在奸相的操纵下,身家性命岌岌可危,多次险遭前太子李瑛之祸,李隆基又如何会“久厌大位,思传眇身”?

而李瑁不一样。

他是马嵬驿兵变后,百姓哭泣挽留太子李亨收复长安之时,奉命传旨的人。他说李隆基“久厌大位”,想要传给太子,那么李亨改元称帝就名正言顺了,如果有人不信,那你去蜀中求证去呗,反正这是太上皇当初的“口谕”。

唐肃宗迎接唐玄宗回长安

唐玄宗画像

有人要问,李瑁为什么要背叛自己的父亲,去支持李亨称帝?汪郎认为,这正是他对李隆基的怨恨,怒而伺机报复!

李瑁,李隆基第十八个儿子,其母武惠妃,女皇武则天的侄孙女。

说实话,李瑁是个蛮可怜的皇子。

为什么呢?

他是其母武惠妃争权夺利的一枚棋子,然而,即使当时的太子李瑛遭武惠妃污蔑后被赐死,但最终登上太子之位的是李亨,也就是说,武惠妃为他人作嫁衣裳。

而且李瑁出生后就被寄养在伯父宁王李宪家中,虽然是皇子,但对外却是以元己子称呼(宁王妃姓元),十余年都生活在宁王府。故而,当时的大明宫中虽然知道有他这位十八郎的存在,但实际上没什么用。

所以就算其母武惠妃深得李隆基宠爱,就算期间有李林甫力挺其母为他争夺太子之位,但并不占据其他优势,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和父亲李隆基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

唐玄宗见张果老,局部

生了很多儿子的李隆基,真的不差李瑁这一个儿子。

而最可怜的是,其母武惠妃死后,李瑁在李隆基眼前的存在感再一次降低,以至于自己的妃子杨玉环被父亲李隆基夺走了,这深刻向世人展示了没娘的孩子像根草(尽管他死去的母亲被敕为皇后,葬于敬陵)。

这好比什么?这好比在大唐亿兆百姓面前,李隆基扒光了李瑁的衣服,拉到长安的大街上游行了一样,这若是发生在民间的普通百姓家,恐怕早已被唾弃千万遍了。

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何况这夺妻之人是皇帝,是自己的父亲。

只是李瑁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太子李瑛说废就废,说杀就杀了,就更别说自己一个从小寄养在伯父家中不受待见的皇子,即使母亲受宠,那也是过去式了。

在这样的强势皇权、父权下挣扎生存的李瑁,能做的,就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由寿王妃晋级为贵妃,离自己越来越远,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深受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

唐明皇和杨贵妃

恨,也就在此刻埋下了。

凭什么,你李隆基可以决人生死,断人贵贱,夺人之妻?就凭你是皇帝?好,我就要让你失去皇权,失去操控大唐的一切。

是故,安禄山反,马嵬驿兵变,百姓哭泣挽留,传旨太子李亨,这一切都给了李瑁绝佳的复仇机会,“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偷偷说上几句掏心窝的话,鼓励自己的哥哥勇敢地追求权力的高峰,没有什么不可操作的。

李瑁带来的“皇帝口谕”,使得李亨的野心和太子一系文臣武将的从龙之心夹杂在一起发酵,改元称帝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而李亨的改元称帝,也使得李瑁完成了对李隆基夺妻之恨的复仇,最后寿终正寝,远比杨玉环死于非命,李隆基死于思念,李亨死于病痛,幸福得多了。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安史之乱前的大唐疆域

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为什么不举兵讨伐叛乱的李亨

李隆基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留恋皇位的皇帝之一。

李隆基究竟有多么留恋皇位,我们来说几个事实。

其一,李隆基和他父亲李旦抢皇位。本来李旦皇帝当得好好的,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了起来,争得不可开交。看到李隆基咄咄逼人的气势,李旦干脆把皇位让了出来,给了李隆基。也就是说,李隆基给李旦造成一种感觉,这个皇位,是李隆基发动,帮李旦抢回来的。因此,李旦必须尽快把皇位给李隆基。

(李隆基画像)

其二,李隆基和他的哥哥李成器抢皇位。李旦的嫡长子是李成器。本来,李旦如果想传位,就应该传给李成器。虽说李隆基在李旦夺位的过程中有功。但是有功也不应该成为继承皇位的理由啊。否则的话,嫡长子制在古代就失效了。但是李成器及时表示,自己不当皇帝,让李隆基来当皇帝。因此李隆基上台后,把李成器封为“让皇帝”。李成器为什么要及时让位?就是因为他看出李隆基的咄咄逼人,看出他对皇位的渴望。还有,李隆基封李成器为“让皇帝”,一个“让”字,也就给李成器定性了。意思是说,皇位是你让出来的,你别惦记啊。

其三,李隆基和他的太子李瑛抢皇位。由于武惠妃的谗陷,李隆基把李瑛的太子之位给废了。废了就废了,毕竟是自己儿子啊,犯不着让他死啊。当年李承乾确确实实造反了,李世民尚且没杀他呢?而且为了保护他,还坚决不把皇位给李承乾的竞争对手李泰。李隆基为什么后来竟然把李瑛杀掉了呢?可见,他多害怕有人夺他的皇位!

其四,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瑁抢皇位。武惠妃陷害李瑛,无非就是为了李瑁。当时李林甫也在极力推荐李瑁,还有其他大臣也在推荐。但是李隆基就是不把皇位给他。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看见李瑁有人推荐,害怕推荐人与李瑁合伙,害了他。不仅如此,他还把李瑁的老婆杨玉环抢过来,作为自己老婆,给予李瑁巨大的打击。

(杨玉环画像)

其五,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亨抢皇位。李隆基最后终于落实他的儿子李亨当太子。但是李亨当太子,李隆基没有少蹂躏他。本来他的养子王忠嗣是一员猛将,镇守着边关,很早就提出安禄山会造反。但是,由于王忠嗣和李亨关系亲近,李隆基不但不听王忠嗣的,还把他贬谪了。怕的就是害怕李亨联合边将,对他的皇位不利。此后还不断打击李亨,把李亨搞得做事犹豫不决,唯唯诺诺,没有任何决断能力。

从上面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李隆基,对皇位真的是太留恋了!

然而,这样留恋皇位的人,当李亨跑到灵武,登基称帝,并且遥尊他为太上皇的时候,为什么他却什么也没做就同意了,并且还派人把皇帝的玺印,立刻就给李亨送去,表示对这件事的支持呢?难道他不再留恋皇位了吗?

其实,李隆基当时还是很留恋皇位的,这个心,他一直没变。就算他年迈了,但如果让他主动交出皇位,他是绝对不干的。当他逃出长安的时候,曾有过要传位给李亨的想法。但是他最终没有落实。到马嵬坡的时候,他有过这样的表示,依然没有落实。为什么不落实?就是因为他很留恋皇位。

(李亨画像)

所以,李隆基承认李亨夺位,并且把玺印主动交给他,显然是不符合他的内心的。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承认李亨,而不是和李亨对着干呢?

其一,没人支持。

李隆基明白,李亨登基,不仅仅是李亨的想法,而是满朝文武,是天下百姓的想法。正是因为在他们的支持他,李亨才能登基成功。

李亨这个人的性格,李隆基再了解不过了。给他十个胆,他也不敢做造反的事情。但如果他被大家拥戴着,逼迫他上位,他也没有办法。

如果李隆基不答应,要和李亨对着干。那就是和满朝文武,和全国人民对着干。没有人再支持他,他能够干什么呢?

​(安禄山)

其二,害怕负责。

李隆基当时对形势是比较悲观的。安禄山造反,最后把他逼得往四川逃跑,这一段他是经历过的。他认为唐朝是不太可能打败安禄山的。

如果唐朝最终失败了,安禄山统一了全国。那么,这个责任就得由李亨来负,而不是由他来负。安禄山要处罚,就只会处罚李亨,他的责任就小了。也就是说,李隆基这样做,其实是甩锅。

其三,不愿吃苦。

要带领唐军打败叛军,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别的不说,就是鼓动各地节度使,协调各大臣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让他大伤脑筋了。

李隆基前期把朝廷事务搞得一塌糊涂,就是这件事没有协调好。再让他来做这个工作,他确实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也有些灰心丧气。所以,李亨想干这件事,正好让他干,自己落得清闲,还得了个好名声,他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为什么不举兵讨伐叛乱的李亨

李隆基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留恋皇位的皇帝之一。

李隆基究竟有多么留恋皇位,我们来说几个事实。

其一,李隆基和他父亲李旦抢皇位。本来李旦皇帝当得好好的,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了起来,争得不可开交。看到李隆基咄咄逼人的气势,李旦干脆把皇位让了出来,给了李隆基。也就是说,李隆基给李旦造成一种感觉,这个皇位,是李隆基发动,帮李旦抢回来的。因此,李旦必须尽快把皇位给李隆基。

(李隆基画像)

其二,李隆基和他的哥哥李成器抢皇位。李旦的嫡长子是李成器。本来,李旦如果想传位,就应该传给李成器。虽说李隆基在李旦夺位的过程中有功。但是有功也不应该成为继承皇位的理由啊。否则的话,嫡长子制在古代就失效了。但是李成器及时表示,自己不当皇帝,让李隆基来当皇帝。因此李隆基上台后,把李成器封为“让皇帝”。李成器为什么要及时让位?就是因为他看出李隆基的咄咄逼人,看出他对皇位的渴望。还有,李隆基封李成器为“让皇帝”,一个“让”字,也就给李成器定性了。意思是说,皇位是你让出来的,你别惦记啊。

其三,李隆基和他的太子李瑛抢皇位。由于武惠妃的谗陷,李隆基把李瑛的太子之位给废了。废了就废了,毕竟是自己儿子啊,犯不着让他死啊。当年李承乾确确实实造反了,李世民尚且没杀他呢?而且为了保护他,还坚决不把皇位给李承乾的竞争对手李泰。李隆基为什么后来竟然把李瑛杀掉了呢?可见,他多害怕有人夺他的皇位!

其四,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瑁抢皇位。武惠妃陷害李瑛,无非就是为了李瑁。当时李林甫也在极力推荐李瑁,还有其他大臣也在推荐。但是李隆基就是不把皇位给他。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看见李瑁有人推荐,害怕推荐人与李瑁合伙,害了他。不仅如此,他还把李瑁的老婆杨玉环抢过来,作为自己老婆,给予李瑁巨大的打击。

(杨玉环画像)

其五,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亨抢皇位。李隆基最后终于落实他的儿子李亨当太子。但是李亨当太子,李隆基没有少蹂躏他。本来他的养子王忠嗣是一员猛将,镇守着边关,很早就提出安禄山会造反。但是,由于王忠嗣和李亨关系亲近,李隆基不但不听王忠嗣的,还把他贬谪了。怕的就是害怕李亨联合边将,对他的皇位不利。此后还不断打击李亨,把李亨搞得做事犹豫不决,唯唯诺诺,没有任何决断能力。

从上面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李隆基,对皇位真的是太留恋了!

然而,这样留恋皇位的人,当李亨跑到灵武,登基称帝,并且遥尊他为太上皇的时候,为什么他却什么也没做就同意了,并且还派人把皇帝的玺印,立刻就给李亨送去,表示对这件事的支持呢?难道他不再留恋皇位了吗?

其实,李隆基当时还是很留恋皇位的,这个心,他一直没变。就算他年迈了,但如果让他主动交出皇位,他是绝对不干的。当他逃出长安的时候,曾有过要传位给李亨的想法。但是他最终没有落实。到马嵬坡的时候,他有过这样的表示,依然没有落实。为什么不落实?就是因为他很留恋皇位。

(李亨画像)

所以,李隆基承认李亨夺位,并且把玺印主动交给他,显然是不符合他的内心的。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承认李亨,而不是和李亨对着干呢?

其一,没人支持。

李隆基明白,李亨登基,不仅仅是李亨的想法,而是满朝文武,是天下百姓的想法。正是因为在他们的支持他,李亨才能登基成功。

李亨这个人的性格,李隆基再了解不过了。给他十个胆,他也不敢做造反的事情。但如果他被大家拥戴着,逼迫他上位,他也没有办法。

如果李隆基不答应,要和李亨对着干。那就是和满朝文武,和全国人民对着干。没有人再支持他,他能够干什么呢?

​(安禄山)

其二,害怕负责。

李隆基当时对形势是比较悲观的。安禄山造反,最后把他逼得往四川逃跑,这一段他是经历过的。他认为唐朝是不太可能打败安禄山的。

如果唐朝最终失败了,安禄山统一了全国。那么,这个责任就得由李亨来负,而不是由他来负。安禄山要处罚,就只会处罚李亨,他的责任就小了。也就是说,李隆基这样做,其实是甩锅。

其三,不愿吃苦。

要带领唐军打败叛军,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别的不说,就是鼓动各地节度使,协调各大臣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让他大伤脑筋了。

李隆基前期把朝廷事务搞得一塌糊涂,就是这件事没有协调好。再让他来做这个工作,他确实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也有些灰心丧气。所以,李亨想干这件事,正好让他干,自己落得清闲,还得了个好名声,他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