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处女座

朗字五笔怎么打(望字五笔怎么打)

时间:2024-01-02 14:31:42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郎-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láng

注音: ㄌㄤˊ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阝

简体部首: 阝

五笔86:YVCB

五笔98:YVBH

UniCode:U+90CE

四角号码:37727

仓颉:IINL

GBK编码:C0C9

规范汉字编号: 1287

郎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8

笔 顺: 捺折横横折捺折竖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

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郎。员外郎。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之后,以地为氏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春秋初年,鲁懿公姬戏有个孙子叫费伯,为鲁国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农历四月私自占据了郎城(今山东鱼台县),以其为自己家族的食邑,这在史书《春秋》中有记载:“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当时,鲁隐公也莫可奈何,默认了这个事实。在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从这段史籍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历史渊源,该支郎、费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费不婚”之说。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郎氏的一支,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的郎氏部落。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民族内部因权利之争而发生大规模的,分成北、南两支匈奴部族,其中的南匈奴部随其可汗呼韩邪单于(稽候珊)归附于西汉王朝。

其后,南匈奴被汉王朝分化,郎氏部落内迁中原,逐渐汉化,族人中有以原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郎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中,亦称廊中、郎官,是皇宫中负责守卫宫殿左右廊庑而命名,最早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沿置,最高军政长官为郎中令,西汉时期为九卿之一,也是天子近侍之一。在秦、汉时期,官秩达两千石以上者方可任“郎”。郎中还负责掌管车骑、门户,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在最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各类的长官称“郎中将”,其后各类逐渐泯同,最后改为光禄勋。东汉时期,郎中由具有孝廉才智者入尚书中台,在皇帝左右协助处理政务,职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以上者称“侍郎”。到了晋朝至南北朝时期,郎中为尚书曹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到唐朝以后,郎中之职逐渐由尚书分曹理事,分为六部,各部均设“侍郎”之职,为各部尚书的辅佐之官,就是各司、局的长官,一直沿用至初期,如同今日各部中各司局长。

在郎中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郎中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纽祜禄氏(女奚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吉林通志》记载:

1.满族纽祜禄氏,亦称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其冠用汉姓的最初时间,据其《郎氏族谱》记载为清朝清乾隆年间。郎氏,是由纽祜禄氏满语汉译为“狼”,进而演变为郎氏。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纽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在清朝时期,纽祜禄氏部落的氏族成员“仕官难以枚举”,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即是纽祜禄氏的氏族成员。纽祜禄氏宗族,是先期进入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由原始居住地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而来到佛阿拉地区(今辽宁新宾)。其中,史料记载中的长白山地区仅是他们氏族在南迁中的一处中间居住地。在金国时期,纽祜禄氏的姓氏被史书记载为女奚烈氏,据史籍《金史》记载:“女奚烈曰郎”,即女真语汉译为郎氏。在清朝官修史料《满洲源流考》中记有:“纽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今日满族郎氏的姓氏,在历史上并没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样发生过诸多的变化,而是自金国时期起即汉译为郎氏。远在金国时期,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记载,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另外,“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门,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金国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只有女奚烈氏在明朝初期即演变为纽祜禄氏,清朝中叶以后,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汉化为郎氏这一汉姓。

2.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多冠汉姓为郎氏、兰氏等。

3.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4.满族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汉义“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姓氏“粘割”,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5.满族钮赫哷氏,满语为Niohere Hala,汉义“狈”,世居沙济(今辽宁新宾)、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

6.满族钮胡勒氏,满语为Niohule Hala,据史籍记载,源于濊貊族后裔氏,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东海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7.满族钮呼特氏,满语为Niohut Hala,源于濊貊族后裔,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浑春库雅拉(今以图们江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绥分河,南至朝鲜咸镜道镜城地区)、汪钦(今吉林汪清)、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侗族、佤族、裕固族、拉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以后西藏地区官吏郎仔辖,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仔辖,是唐朝以后西藏地区藏族官员的称谓,在藏语中,“郎仔”就是道路,郎仔辖就是负责管理道路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地方交通管理局局长,此官职称谓一直沿用至后期。

在郎仔辖的后裔子孙中,多世代沿袭其官职称谓,并以之为姓氏,后汉化省文简改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费伯。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第一个以郎为姓的人,是大约3000年以前的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他原来姓费,迁到郎城(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居住之后,子孙才以邑为氏,纷纷改姓了郎。从这段记载,更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一段渊源,因为,郎姓的始祖是费伯,后来他的子孙有的以郎为氏,有的却仍然沿用原来的费姓,3000年前他们本是一家人。故郎氏后人奉费伯为郎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33位。郎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郎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郎不但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中国姓氏,而且其始祖是出自具有光辉历史的春秋鲁国,是曾经“制礼作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的周公后裔,当然,更毫无疑问是组成中华民族的黄帝子孙之一。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郎姓起源于姬姓。周朝时,鲁国国君鲁懿公的孙子费伯,曾率部驻扎在郎(今山东省鱼台东北),后来驻扎时间久了,费伯的族人就有许多留在了郎地,并且以“郎”为姓。因此郎姓是鲁国国君的后裔。由于鲁国国君是周朝王室后裔,因此,郎姓起源于姬姓。历史上少数民族南匈奴也有人改姓为“郎”。这一个传自3000年前周公旦的姓氏,跟其他姬姓后裔比较起来,后来繁衍不算很广,所以历来的郎姓人士也并不十分多见。我国江西的磁器,为古今中外所闻名,其中以康熙年间的郎窑,最为珍贵。而郎窑是由当时的江西巡抚郎廷佐所造。郎姓望出中山郡(汉高祖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魏郡(汉高祖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六、家谱文献

全国郎氏图谱不分卷,(清)图尔泰创修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清)郎大全、衣隆阿制,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注:封面作《钮古鲁长白山始祖所生谱传》。

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壬寅年(公元1902年)手写本一册。注:封面提署《牛胡鲁哈拉家谱》两册,实际上全都是汉军旗的汉族人,此非满族人家谱!

河北郎氏世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萧山郎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郎师夔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29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郎氏宗谱八卷,(清)郎兆森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象山汤岙郎氏宗谱一卷,()郎经邦重修,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中山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中山郎氏宗谱两卷,()郎寿祥纂,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中山郎氏宗谱九卷,著者待考,二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竹塘郎氏宗谱六卷,()叶晋桐重纂,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临海桃渚郎氏宗谱三卷,(清)郎大奎、王吉人纂,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临海桃渚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临海桃渚郎氏宗谱,著者待考,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近仅存两卷。

郎氏宗谱五卷,(清)郎锦骐重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世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黎城郎氏族谱,(现代)黎城郎氏合修,1992年油印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

①战国时期原为中山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国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赧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

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

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

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逝世后,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魏郡:秦、汉之际刘邦置郡,亦称魏国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其时辖地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国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内黄县、临漳县、浚县、河北省大名县、魏县、成安县、山东省冠县之间一带地区。北周末年迁治到安阳。隋朝时期改为相州魏郡。唐朝时期改为为相州邺郡(今河南安阳),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魏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魏郡堂、临漳堂。

松竹堂

八、字辈排行

山东莱州郎氏字辈:“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颐震巽翠观鼎豫泰晋履隋”。

山东寿光、潍坊郎氏字辈:“树郡会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夷震巽萃观鼎豫泰晋离随”。注:循环使用。

山东新泰郎氏字辈:“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顺震巽萃观鼎豫泰晋履随”。

山东昌维郎氏字辈:“枢郡会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颐震巽萃观鼎豫泰晋覆随”。

辽宁岫岩满族郎氏字辈:“盛玉振廷坤永庆福德春万世英雄俊常吉国后恩”。

浙江建德郎氏字辈:“行振兴进荣华富贵福寿康宁恭宽信敏贤良逸轸敦诗说礼兰贵腾芳”。

云南郎氏一支字辈:“文世洪昌官正朝廷仲化成建富荣明堂”。

郎氏一支字辈:“元亨和贞毓庆国家立本仁及”。

九、姓氏名人

郎氏,清,女。佚名,郎际昌女,适同邑蔡氏。亦能画。《墨林今话》。

郎坦(?—1695)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吴拜子,清朝将领。

郎基字世业,中山新市人也。祖智,魏鲁郡太守,赠兖州刺史。父道恩,开府、阳平郡守。

郎基,字世业,中山新市人,为奉朝请,天保中除海西镇将,入为侍御史,皇建初除郑州长史,带颍川郡守。卒赠骠骑大将军、和州刺史,谥曰惠。

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也。父基,齐颍川太守。茂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

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郎简,字叔廉,杭州临安人,宋朝大臣。幼孤贫,借书录之,多至成诵。进士及第,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宁国县,徙福清令。县有石塘陂,岁久湮塞,募民浚筑,溉废田百余顷,邑人为立生祠。调随州推官。

郎瑛(1487~1566),明藏书家。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因身患疾病,而淡于功名。稍长,乃博览艺文,探讨经史。家藏图书有经史文章,杂家之言、乡贤手迹等,每日坐于书斋中诵读,揽其要旨,撮取精华,辨同异,考谬误,着《书史衮钺》60卷。另着有《萃忠录》2卷、《七修类稿》55卷。《青史衮钺》,已不传。其中传世影响最大者为《七修类稿》,荟萃了明代社会各种史料,记载一代风俗、民情,对后世的明代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郎永清(?—1686)字定庵,汉军镶黄旗人,世籍广宁,郎廷佐之叔父,清朝大臣。初授礼部笔帖式。出知山西浑源州,招民开垦,豁逋赋万馀。姜镶党高山等窜伏山谷间为盗,永清简丁壮,亲率搜捕,多斩获。事平,擢江西赣州知府,平反冤狱,居官有声。师讨李定国,议牧马赣州,民哗言兵且入城,争窜避。永清度城外地为牧场,区画八旗驻营,具刍茭,兵不入城,赣民安堵。师还,徵民夫数千挽舟,滩水湍激,永清虑民夫无食且逃,以大舰载米尾其后,军行无滞。民德之,为立像祠焉。

郎廷极(1663年—1715年)字紫衡,一字紫垣,号北轩,隶汉军镶黄旗,奉天广宁人。湖南布政使、山东巡抚郎永清子。康熙间以门荫授江宁府同知,迁云南顺宁知府,累擢江西巡抚,督造官窑瓷器,世称郎窑,官终漕运总督。卒谥温勤。卒年五十三。着文庙从肥先贤先儒考、胜饮编、北轩集。又瓷器中所盛称之郎窰为紫垣开府江西时所造,仿古暗合,与其无二。所摹成。宣黝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

郎廷佐(?—1676)字一柱,汉军镶黄旗人,世籍广宁,清朝大臣。父熙载,明诸生。太祖克广宁,熙载来归,授防御,以军功予世职游击。崇德元年卒,长子廷辅嗣。廷佐,其次子也。自官学生授内院笔帖式,擢国史院侍读。顺治三年,从肃亲王豪格徇四川,平张献忠。六年,从英亲王阿济格讨叛将姜镶。迁秘书院学士。十一年,授江西巡抚。江西自明末洊遭兵乱,逋赋钜万。廷佐累疏请蠲缓苏民困,诏允行。土寇洪国柱等掠饶州、广信,遣兵剿平之。十二年,擢江南江西总督。江南逋赋至四百馀万,廷佐核赋籍,曰:“此非尽民困不能输也,必有官吏侵蚀而诡称民逋者。民困可矜,官吏弊不可不革。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荀卿庠 >>>

1.《千字文》-每日一字练字视频。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3.《荀子》-传统文化,国学学习。

正式出台的笔顺标准写法,很全面!家有小学生的,建议收藏

正式出台的笔顺标准写法,很全面

好多孩子写字会有倒笔顺的现象 ,孩子不管是刚学写字,还是已经读到了三五年级经常写字笔顺还是会错。

有时写一个字是不是也要思考一小会儿?有时,写出来的字连笔顺都不一定正确。

下面是国家规定的汉字笔顺规则,看看你们有多少字的笔顺写错了……

01

这些笔顺你都写对了吗?

\"忄\"先写点和点,最后写竖。

\"匕\"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万\"先写横,再写横折钩,后写撇。

\"母\"字的最后三笔是点、横、点。

\"及\"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后写捺。

\"乃\"先写横折折撇,再写撇。这个字和\"及\"字形相近,但笔顺完全不同。

\"火\"先写上面两笔,即点和撇,再写人字。

\"登\"的右上角先写两撇,再写捺。

\"减\"先写左边的点和提,再右边的\"咸\"字\"。

\"敝\"的左边先写上部的点、撇,接着写左下角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长竖,最后写里面的撇、点。这些字还有\"弊、蹩、憋、鳖\"等。

\"噩\"字的横、竖写后,接着写上边的左右两个\"口\",再写中间的横和横下的两个\"口\",最后写一长横。

这样写符合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与\"王\"字的笔顺不同。

\"爽\"先写横,再从左到右写四个\"×\",最后写\"人\"。

\"讯\"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横斜钩(不是横折弯钩)、横、竖(不是撇)。

\"凸\"第一笔先写左边的竖,接着写短横和竖,然后写横折折折,最后写下边的长横。

\"凹\"第一笔先写左边的竖,接着写横竖折,然后写竖和横折,最后写下边的长横。

\"出\"先写竖折,然后写短竖,再写中间从上到下的长竖,最后是竖折和短竖。

\"贯\"上边是先写竖折,再写横折,第三笔写里面的竖,最后写长横。

\"重\"上面的撇和横写后,紧接着写日,再写竖,最后写下面两横(上短下长)。

\"脊\"字上边的笔顺是先写左边的点和提,再写右边的撇和点,最后写中间的人。

\"义\"先写点,再写撇和捺。点在上边或左上边的要先写,如\"门、斗\"等;点在右边或字里面的要后写,如\"玉、瓦\"等。

\"匚\"形字,先写\"匚\"上面的横,然后写\"匚\"里面的部分,最后才写\"匚\"最后的折,例如\"匹、区、臣、匠、匣、匿\"等。

02

笔画笔顺易错字集锦

一、横:

1.末笔写二

冉(再、苒)笔顺:竖、横折钩、中竖、末笔写二。

里(理、童)笔顺:先写甲,后写二。

重(踵、董)笔顺:撇、横、写曰,中竖、再写二。

垂(捶、棰、锤)笔顺:先写千、后写艹,再写二。

注意:并排三、四横者不按此规律!

堇jǐn(谨、槿)——末二笔为竖、横。

隹zhuī(谁、难)——末二笔为竖、横。

2.土、士分开

土——寺(侍、诗、痔、等)周、袁、幸。

士——吉(洁、桔、结、秸)志、壳、声、喜、嘉、壹、壶、壮。

3.天、夭分开

天——吞、蚕、忝tiǎn(添、舔)、奏(凑)。

夭——乔(侨、桥、骄、娇)岙、袄、妖。

4.王、壬分开

王——呈(程、逞)。

壬——任(凭)廷、淫。

5.首笔是横不是撇

丰(蚌、艳、契)

耒lěi(耕、耘、耙)

邦(帮、梆、绑)的第四笔是撇

刊的第三笔是竖。

6.横“山”的中横向右出头不出头——寻、帚、刍(邹)当、雪、扫、妇、侵。

横“山”有竖穿过时中横向右要出头——聿yù(建)秉、捷、唐、康、争、兼。

横“山”的中横向左都出头——疟、虐(谑)末笔笔顺:横、竖折、中横。

7.讯的右旁和丑笔顺不同

讯的右旁(汛、讯、迅)笔顺:横斜钩、横、竖(末二笔为十)。

丑(扭、纽、钮)笔顺:横折、竖、横、横(末二笔为二)。

8.毋、贯笔顺

毋(wú)笔顺:竖折、横折钩,[先]撇、[后]横(两边出头)。

贯的上部部件笔顺:竖折、横折、[先]竖、[后]横(两边出头)。

9.衰的笔顺

中间部件:竖、横折、[中间]长横(两边出头)、短横(堵口)。

10.皮的前三笔笔顺:横钩、撇、竖。

二、撇:

1.应该撇通下来

免(兔、挽、勉)、奂(唤、换、涣)、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笔都是一撇通下来。

2.不是一笔通下来

麦七画、美九画、敖(傲、熬、遨)十画、象十二画。

3.不要多一撇

畏(喂、偎、煨)、展(辗、碾)、代、武、贰。

4.先撇与后撇

先撇:九、及。

后撇:刀、力、乃、万(笔顺:横、横折钩、撇)、方(笔顺:点、横、横折钩、撇)。

5.撇向左出头与不出头

出头——化(华、花、讹)右旁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之间相交叉。

不出头——匕bǐ(比、北、此、死、旨、尼、老)、仑(论、伦、论、轮)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不相交叉。比左旁笔顺:横、竖提。北左旁笔顺:竖、横、提。此左旁笔顺:[中]竖、横、[左]、提。

6.末笔为人

火笔顺:点、[右上]小撇、[中]撇、捺。

臾笔顺:[左上]小撇、竖、短横、[右]横折、短横、[托底]横,最后写人。

爽笔顺:横、[左]撇、点、撇、点、[右]撇、点、撇、点、最后写人。

脊上部笔顺:[左]点、提、[右]小撇、点、[中]写人。

注意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与脊的上部笔顺不同。

三、竖:

1.竖与撇之分

临、监、坚、竖、紧:第二笔是竖,不是撇。

旧:第一笔是竖。

归:第二笔是撇。

2.“周”与“同”第一笔不同

① 同、冈、网、罔:第一笔是竖。

② 周、用:第一笔是撇。

3.“月”第一笔有变化

① 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笔为竖。

② 肚、肌、肠、期、朗:月在左右,首笔为撇。

4.强调后写竖

① 假、暇、遐(霞)中间部件前三笔笔顺:横折、横、竖。

② 报、服右旁前两笔笔顺:横折钩、竖。

5.出头与不出头

出头——由(黄寅)、黾(渑、绳、蝇)奄(俺、淹、掩)。

不出头——龟(阄)。

出头——异、弄、弃、弁、弈、算、弊。

不出头——畀bì(痹、箅、鼻)。

出头——圣(怪、坚)。

不出头——泾、径、经、劲、茎、颈。

6.号、考、污——末笔向上不出头

末两笔笔顺:横、竖折折钩。“考”字下部不能如阿拉伯数字“5”。

7.收的左旁,叫、纠的左旁——竖提与竖不交叉。不能写如阿拉伯数字“4”。

8.做左偏旁时向右不出头

① 身(射、躬、躲)——第六笔横、第七笔撇,都向右不出头。

② 舟(舰、般、航)——第五笔横,向右不出头。

注意:耳(取、职、联)——做左偏旁时末笔改提,可出头。

9.非字的笔顺与笔画

非(罪、韭)笔顺:[左]竖(不是撇),三小横(最后一小横不为提),[右]竖、三小横。

四、点:

1.有点无点

① 有点——市shì(柿、铈、闹)。

② 无点——沛的右旁(沛、肺、芾),中间竖向上出头。沛七画。尧(浇、挠、绕、烧),右上无点。步(涉),左下无点。染右上不是丸。琴下无点。纸下无点(低下有点)。

2.先点与后点

① 先点点——义、为(笔顺:点、撇、横折钩、[内]点)。

② 后点点——叉、发、拔、成(凡从戈者均末笔为点)。

3.点点的顺序

母笔顺:竖折、横折钩(两笔收尾处相交叉)、点、横、点(不要写完横再点两点)。凡从母者:拇、姆、毒、每、诲、悔、霉均如此。

舟(船、航)、后三笔笔顺:点、横、点。

丹(彤)的末两笔笔顺:先点、后横。

州的笔顺:点、撇、点、竖、点、竖。

鬯chàng的笔顺:撇、斜点、[上]点、[左]点、[右]点、[下]点、竖折、竖、撇、竖弯钩。

五、折(提、钩)

1.横折与竖折

① 片——末笔为横折,共四画。

② 牙——第二笔为竖折,共四画。

③ 乐——第二笔为竖折,共五画。舛chuǎn(桀、舜、舞)、降,末三笔为:横、竖折、竖(末笔向上出头)。

④ 既——右旁为横、竖折、撇(向上不出头),竖弯钩。

2.从区者末笔为竖折

区、匹、臣、匡、匠、医、匪笔顺:[先]横、[再写]里边被包围的部件,[最后]竖折一笔写完。

3.左偏旁末笔横改提

土(培场)、王(玩球)、止(歧武)、血(衅衄)、耳(取、联)、子(孙、孩)、马(驰、驶)、鸟(鸵)。

4.车字笔画、笔顺的变化

① 车做独体字时笔顺——横、竖折、横、竖。

② 车做左偏旁时(轻、较、转)笔顺——横、竖折、[先]竖、[最后]提。

5.注意竖提

① 切(窃、砌、沏)左旁不是土。

② 瓦(瓯、瓷、瓶)笔顺:横、竖提、横折弯钩、点。

6.发与拔的右旁不同

① 发(泼、拨)第一笔是竖折。

② 拔的右旁(祓、绂)第一笔是横。

7.有钩与无钩

① 有钩——七、儿、几(冗、亢、机、秃、虎)。

② 无钩——朵、殳(没、投、沿、铅)。

③ 有钩——东、杀、条、杂、亲、余(末笔均为点,不为捺)。

④ 无钩——不、木、未、末、禾、耒、来、束。

8.木字钩与捺的变化

木字做独体字时,竖无钩,末笔为捺。

木字构成合体字时:

①作左偏旁时:无钩、捺改为点、如枯、杆、树。

②作右偏旁时:无钩,捺不变,如体、沐、林。

③在上部或下部时:无钩,捺不变,如杏、李、杰;桌、案、荣、采。但遇到有并行的捺时,为了避让,而将捺改点如:漆、茶、荼。

9.“小”字钩的变化

① 在字的上部时无钩——尘、尖、少(抄、纱、省、劣、雀)。

② 在字的下部时有钩——尔(你)、叔(菽、淑)、京(凉、就)、忝、示(宗、票、奈、捺)。

注意“尔”字例外——玺、您,在字上部时也有钩。

六、其他

1.几种顺序都有

① 先中间,后两边——丞、承、率、燕、兜、燮、夔。

② 从左到右——辔、盥、鬻、嬴、赢、羸、彘。

注意:

肃的笔顺:横折、横(向右出头)、横,[中]竖,再写[左]撇、[右]竖,最后[里边]小撇、点。

齑的笔顺:先写文,[左]撇、[右]竖,最后[中]写韭。

2.堵口与不堵口

① 己jǐ——记、纪、起、忌、岂(凯、铠)、改、妃。

② 已yǐ

③ 巳sì-——包、苞、导、异、巷、祀、圯、汜、巽、熙。

④ 犯的右旁——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

3.区别几个有戈的字

① 戊wù、戍shù、戌xū、成、咸、戚——笔顺都是先写厂,再写内部部件,最后:斜钩、撇、点。

② 戎róng、戒jiè(诫、械)——相同部分笔顺:长横、短横、在短横上加撇,(“戒”再多一竖),最后,斜钩、撇、点。

4.仑与仓要分开

① 仑——伦、沦、抢、论轮。

② 仓——伧、沧、抢、枪、苍。

5.癸与祭的字头要分开

① 癸——揆、睽。登(澄、橙、瞪、凳)。

② 祭——察、蔡。

6.学与党的字头要分开

学、鲎、觉。

党、堂、常、棠、尝。

兴、举、誉。佥(检、验、签)。

光、当、肖。

7.字的末尾笔画不同

① 呙(涡、蜗、莴、窝)——末两笔:撇、点。

② 离(漓、螭、璃、禽)——末两笔:撇折、点。

③ 禹(属、踽)、禺、隅、愚、寓——末三笔为竖、提、点。

8.冒字上部部件特殊

冒(帽、瑁、冕、勖)上部部件第三笔、第四笔不触及到左、右两边,有时可写成秃宝盖下加二。不要写成曰yuē或日rì。

9.辰字起笔先写厂

辰(振、唇、辱、晨)笔顺:横、撇、横、横、竖提、撇、捺。

10.敝字的笔顺

敝(撇、弊、憋、蹩、鳖、蔽)的左旁笔顺:点、撇、[左]竖、横折钩、[中]竖(向上出头)、[里边]撇、点。敝十一画。

11.女字的笔画、笔顺

独体字女笔顺:撇点、撇、横(横与撇只接触,不交叉,横向右略长。)。

女字做左偏旁时,笔顺同上,不同的是横与撇接触后,不向右略长,构成一定角度即可。横不改为提。

12.兖字中间不是口

兖、衮(滚、磙)笔顺:六下是厶,不是口。

13.三个特殊字形的笔顺

① 凹āo: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共五画。

② 凸tū:[上]竖、[中]横、[下]竖、横折折折、横,共五画。

③ 噩è:横、竖、[左]口、[右]口、横、[左]口、[右]口、横,共十六画。

14.部分字的笔画、笔顺

① 了:横钩、竖钩,两画。

② 之:点、横撇、捺,三画。

③ 廿niàn(二十的意思),革字头,笔顺:先横、竖、竖、横,共四画。

④ 卅sà(三十的意思),带字头,笔顺:先横、再撇、竖、竖,共四画。

15.部分部首的笔画,笔顺

① 艹(草字头):横、竖、竖,三画。

② 讠(言字旁):点、横折提,两画。

③ 辶(走之儿):点、横折折撇、捺,三画。

④ 阝(双耳刀):横撇弯钩、竖,两画。

⑤ 忄(竖心旁):[先]点、点,[后]竖,三画。

⑥ 犭(反犬旁):[先]撇、[再]弯钩、[最后]撇

03

汉字笔画的基础知识

觉得这篇干货对您有帮助,请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感谢您的阅读!

转自“教师帮”

来源: 新父母在线

唐-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táng

注音: ㄊㄤˊ

繁体字: 唐

汉字结构: 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口

简体部首: 口

五笔86:YVHK

五笔98:OVHK

UniCode:U+5510

四角号码:00265

仓颉:ILR

GBK编码:CCC6

规范汉字编号: 2037

唐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10

笔 顺: 捺横撇折横横竖竖折横

夸大,虚夸:荒唐。唐大无验。

空,徒然:功不唐捐(功夫不白费)。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

朝代名:唐代。唐诗。唐僧。唐人。唐三彩。后唐。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古同“螗”,指蝉。

姓。

三、姓氏起源

一源于汉族

出自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他的后代世袭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为姓。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二源于西南夷

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三源于羌族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四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儿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五源于蒙古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

六源于满族

满族本有唐姓,世居沈阳。又有其他姓汉化为唐,分别为: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七源于回族

元西域回回人纳速剌丁之后有唐氏,定居上海松江。明洪武年间有锦衣卫唐哈散,回族,其后定居南京。

八源于佤族

佤族贡然氏,后改唐氏。

九源于土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十源于其他民族

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彝族、黎族、哈尼族、仡佬族、布依族、朝鲜族、东乡族、鄂伦春族、毛南族、水族、壮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

四、得姓始祖

唐尧、唐叔虞、唐仁祖。

五、人口分布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25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先秦时期,唐姓最初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太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唐纯之子唐令世,唐令世之子唐灵芝,为寿阳令。唐灵芝之子唐邕,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唐羲隋府州刺史,唐鉴为武贲郎将,唐鉴之子唐俭,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俭弟唐宪,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隋唐两朝时期,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

宋元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奉天府(今沈阳)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岫岩灵沟等地。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坰、唐介、唐淑问(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全州、广西灌阳、四川广安岳池、绵阳安县、重庆等地;唐介后裔居于广西玉林、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010余万,为全国第二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010余万,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30%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0%的唐姓人群。在韩国分布于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全日本共91户人姓唐。 [1]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6%,A型占29.6%,B型占26.7%,AB型占8.1%

六、家谱文献

广西全州沙坪(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于修《沙坪唐氏家谱》,老谱珍藏于广西全州沙坪庙头共11卷,始祖唐孟权;宋朝时期先祖有唐介、唐坰,号称“五豸唐门”。

上海唐氏重修族谱八卷,()唐锡瑞纂,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38年(公元1949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唐念曾等重修,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常州唐氏渑豸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云和等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唐晋歧等修,16年(公元1927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24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唐顺德纂修,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22册。(缺一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37年(公元1948年)排印本。

江苏武进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唐增儒纂,六年(公元1917年)垂裕堂排印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唐苍玉纂,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唐泰诚、唐续彬等续修,十年(公元1921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家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在江苏省档案馆(存世系一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清)唐允中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六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肇瑾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茂盛等修,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十九卷,附谱一卷,()唐秋泉修,27年(公元1948年)享叙堂排印本22册。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上唐村(缺第七~八卷)。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兰溪县黄店镇新唐村。

浙江兰溪唐氏宗谱五卷,()唐文卿纂,25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山後塘村。

浙江常山晋昌唐氏宗谱四卷,()祝其三重修,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弄村猪母山底。

浙江常山球川里山唐氏宗谱八卷,22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里山(缺第四卷、第八卷)。注:首修於清乾隆16年。

浙江常山唐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岩前村(不全)。

浙江遂昌蔡溪唐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在浙江遂昌县焦滩乡格路口村。

安徽含山濡须唐氏宗谱四卷,(清)唐之传、唐名庚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情美、唐步鳌等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绍勋堂木刻活字印本22册。

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唐萤英五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潜山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

安徽石台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洪松、唐为均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福建莆田续北苕国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朝泰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绩溪唐氏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西唐氏欧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

江西万载唐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唐景皋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万载唐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唐萤等纂修,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铜鼓金鸡唐氏宗谱,()唐忍铭、唐烈明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河南固始唐氏族谱,(清)唐颂平、唐舜英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唐氏宗谱著者待考,()唐江涛、唐秀清等重修,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江陵唐氏家谱世系图一幅,著者待考。在湖北江陵县荆城渔场湖北江陵县档(复制件)。注:文字为满文。

湖北随州南郊唐家湾,据考为明初,三位唐姓人家来次居住,主要以现在的柳树塘和唐家湾及南郊国元,因某原因一家唐姓迁出,后又三家唐姓一起迁住今唐家湾。

湖南长沙唐氏续修支谱,()唐树林等修,四年(公元1915年)长沙唐氏桐封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晋阳唐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唐启煦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而卷、卷首。

湖南宁乡石汉唐氏六修通谱五卷,首一卷、末三卷,()唐藻亭、唐荫宝等纂,十九年(公元192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潭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垂镌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

湖南湘潭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唐泽耀纂修,26年(公元1937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湖南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二十二卷,()唐述春、唐泽煌等纂修,31年(公元1942年)敦本堂排印本32册。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十卷,(清)唐星焕纂序,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湘乡新园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唐业凖、唐业棐等续修,五年(公元1916年)伦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湖南衡山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卿杜、唐文青续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湖南衡山治平唐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思芳等续修,清朝道光年间唐氏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湖南衡山治平晋昌唐氏五修族谱,(清)唐清思纂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九册。

湖南邵阳唐氏四修族谱,(清)唐荣朝、唐鼎元修,唐明铣等纂,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邵阳唐氏五修族谱,(清)唐吉光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武冈唐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广东唐氏族谱著者待考,()唐丙德、唐汝梅等纂,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

广东揭阳唐氏房谱著者待考,(清)唐昭喜纂修,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白石唐氏族谱,(清)唐元栋纂修,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清)唐集瑶续修,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七卷。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琼山唐氏族谱二卷,(清)唐焕章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广西唐氏族谱五卷,(清)唐廷植等纂修,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

广西永福唐氏族谱,(清)锄经草堂重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四川绵竹唐氏家乘,()唐渊儒编,六年(公元1917年)锦竹唐氏石印本一册。

四川中江唐氏族谱,(清)唐迪瑔续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六卷,(清)唐道济撰,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十五年(公元192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仪陇唐氏宗谱一卷,(清)唐勋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宣汉唐氏谱一卷,(清)唐治儒编,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

春风唐氏家谱一卷,(清)唐殿选纂辑,清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

唐氏族谱十卷,(清)唐学珊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采芝堂木刻活字印本。

玉祁唐氏族谱二十四卷,()唐荣惠等重修,36年(公元1947年)梧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绵西唐氏二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唐恭文等修,十七年(公元1928年)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唐氏家谱,(清)唐子俊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安乐唐氏宗谱二十卷,(清)唐笙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毗陵迁锡唐氏家乘,(清)唐锡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唐氏谱十二卷,首一卷,()唐苍玉纂修,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毗陵唐氏家谱东分,西分九卷,首一卷、末一卷,()唐肯纂修,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三十册。

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文青等续修,清朝乾隆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浙江永康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1999年修胶印本一册。

湖南桐木桥唐氏三修族谱,(清)唐文裕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不可考唐氏族谱,(清)唐家谟,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3年)四敬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近有缺卷。

江苏无锡唐氏家谱,著者待考,铅印本九册。

江苏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唐德榜等修,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无锡唐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上海唐氏族谱六卷,(清)唐国海等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德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十八年唐在复增补重订。

上海唐氏世谱,(清)唐锡瑞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唐锡瑞纂,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八册。

平江金鸡唐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晋阳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8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阴唐氏支谱,(清)唐季达等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奉贤唐氏族谱,(清)唐贞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武进新河唐氏宗谱八卷,(清)邵之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7年)凤梧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善邑唐氏续修支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丑年索贻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十三卷。

唐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桥木桐唐氏三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桥木桐唐氏四修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唐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贵州镇远唐氏族谱,(清)唐安,唐朝聘,唐明纂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4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山东菏泽东明县渔沃乡唐庄村《唐氏族谱》一卷,1970年-1990年编撰。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

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堂号

晋阳堂︰因郡立堂。

晋昌堂︰因郡立堂。

鲁国堂︰因郡立堂。

北海堂︰因郡立堂。

禅让堂︰因唐尧开禅让之功而得。

圣仁求正堂︰尧禅于舜,舜禅于禹,而圣仁贤名得正天下。

八、字辈排行

江苏徐州睢宁县唐氏一支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

湖南长沙望城河西晋阳堂唐氏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

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

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

续字派: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

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湖北随州唐氏字辈(叁道坟):“正大万国世道洪光”

江苏连云港东海、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宪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连云港连云区魏庵唐氏曾有家谱,后于期间焚毁,据族老口述为清朝本,现有辈分为“茂学建庆(齐)逸定家邦”。

晋阳堂。淦田唐氏庭梅公(自湘潭迁益阳衡龙桥唐家坪)后裔派语(17派始):

富显仲表,倚添日名。万世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众家声。

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永兴道德,博厚高明。

优良传统,硕果丰盈。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唐氏一支字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唐氏一支字辈:“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达”四川南充营山骆市新华村唐氏字辈:“正元世登高,文运昌其子,代有贤良仁,懿体长发

唐氏一支字辈:

行辈:“飞鸿广大……”

字辈:“文思朝光大德……”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安徽安庆宿松县(原松滋侯国故地)唐氏字辈:“道正耀天光学富功先裕得崇明仕章”,堂号:枫湖

安徽安庆枞阳钱桥唐湾一支字辈:

孟之嘉时国 世德启文光

积庆贻燕翼 昌炽振家邦(灵台供奉有“晋阳郡”三字,相传祖辈4兄弟来此传衍了后代)

安徽亳州唐氏字辈:“亨井士学文传家保敏善作福言”。

贵州遵义唐氏一支字辈:“一国从来盛,俸律紫微祥,应知忠孝茂,政治启大昌”。

湖南东安一支字辈:“荣添善喜以 太应尚廷世 人立高明志 纯修方可传 守宜开佐治 师济绍孚先 敬溯发祥第 本源启晋昌 桐圭锡祚胤 祖德远流芳”

湖南永州祁阳(自清康熙迁入四川达县):泉仲仁芬(林)元,世明文永延;开国超方远,鸿昌德绍天;治家万代兴,礼仪福众全。

湖北枣阳一支:田运赵开,玉树金南,乃家之宝

山东莒县一支:月明永和顺,正立乾坤在,忠宪传开成,仁义玉启智。

湖北建始一支:世代斉荣昌,贻谋继远长,流芳传美秀,垂裕绍吉祥,诗书保国本,俊士启文光,大庆开儒第,朝廷选贤良

陕南安康一支:文学仕化章,国正明家帮,天太登科帝

四川金堂金龙:楚国有贤才引为朝中仕良善定盈昌

安徽阜阳太和县的唐氏一支字辈:...德洪朝廷广...

安徽阜阳颍泉区唐氏一支字辈:...启(付)瑞(fèi)超洪...

湖北麻城夏家冲一支:太先积德盛,立心本在明。贻传家泽远,继绍福祥兴。

四川南充蓬安县银汉镇大红村唐氏字辈:贤良忠孝世荣昌

四川南充高坪区金台镇唐氏字辈:正大光明,旭日东升。

四川达州大竹永胜唐氏字辈:家道昌隆,远忠安信作君先。

九、姓氏名人

唐叔虞:晋国开国诸侯

唐昧: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

唐勒: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

唐狡: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唐举:战国时期相术家

唐雎:战国时期外交家

唐厉:唐雎之孙,迁江苏沛国

唐秉:号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蒙:西汉外交家,出使夜郎国

唐都:唐厉四世孙,任临邛(今属四川)令

唐林:唐都之孙,封为建德侯

唐蔚:唐林之子,迁徙居颍川(今属河南)

唐帽:唐蔚三世孙,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

唐翔:唐帽之子,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唐固:唐翔之子,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

唐彬:唐固三世裔孙,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晋代军事家

唐熙:唐彬之子,娶凉州刺史张轨之女

唐辉:唐熙之子,任前凉陵江将军,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瑶:唐辉之曾孙,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

唐褒:唐瑶之孙,任后魏华州刺史

唐纯:唐瑶之孙,任后魏太原太守

唐茂:唐褒之子,任秦州刺史

唐翼:唐茂之子,任后魏凉州太守。

唐令世:唐纯之子,为寿阳令

唐灵芝:唐令世之子,为寿阳令

唐邕:唐灵芝之子,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

唐羲:唐邕之子,任隋府州刺史

唐鉴:唐邕之子,为武贲郎将

唐俭:唐鉴之子,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朝前期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宪:唐俭之弟,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

唐临:唐朝名臣

唐绍:唐朝著名文人

唐彦谦:唐朝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唐休璟:唐朝著名军事将领,两次大破吐蕃

唐衢:唐朝诗人

唐肃:北宋官吏,“五豸唐门”之一

唐询:北宋御史,“五豸唐门”之一

唐坰:北宋御史,“五豸唐门”之一

唐介:宋神宗宰相,“五豸唐门”之一

唐淑问:北宋御史中丞,“五豸唐门”之一

唐庚:北宋诗人

唐慎微:宋代医学家、药学家

唐寓之: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

唐婉:南宋才女

唐棣:元代画家

唐胜宗:明国功臣之一,帝师唐瑜祖父

唐寅:唐辉后裔,明代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顺之:明朝文学家、军事家

唐赛儿:明初白莲教农民起义领袖

唐瑜:明成祖朱棣的老师

唐甄:清初思想家

唐梦赉:清初文学家

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

唐再丰:清代杂技家

唐鉴:清末大理学家,曾国藩之师

唐才常:清末著名学者,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唐廷枢:清末大买办

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封为“航王”,总管水军

唐景崧:清末台湾巡抚

百家姓-“郎”

郎 读音 lánɡ ;lànɡ ; 部首 笔画数 8 五笔 YVCB 参考:廊 郒 郞 郎 (láng-名词)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⑴ 古地名。春秋鲁邑 [Lang town]

郎,鲁邑也。——《说文》按,鲁有二郎。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是费伯的食邑费伯帅师城郎。——《左传·隐公元年》 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夏,城郎。——《左传·隐公九年》 ⑵ 郎,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

官名 [an official title under the monarchy]

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后汉书·桓帝纪》注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郎官(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郎中(郎官。汉代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掌星宿之职);郎将(官名);郎署(宿卫官的官署) ⑶ 旧时妇女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

[my darling;husband]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郎伯(妇人称丈夫为郎、伯,并称郎伯) ⑷ 女婿,女儿的丈夫 [son-in-law]我哥哥有两个郎;郎婿(女婿) ⑸ 称别人的儿子 [son]令郎;大郎、二郎、三郎;郎子(对他人之子的爱称) ⑹ 汉魏以后少年的美称 [youth]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三国志》 ⑺ 旧时对从事某种职业者的称呼 [worker]货郎;牛郎;卖油郎;郎不郎,秀不秀(形容不伦不类) ⑻ 旧时对一般男子的尊称 [man]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世说新语·雅量》 伴郎;郎不郎,秀不秀(指不成材);郎子(对英俊少年的爱称);郎秀(明初乡里间称呼男子因出身而异,大家豪族称秀;平凡家庭称郎) ⑼ 仆人称主人为郎 [landlord] 为两郎僮。——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孰若为一郎僮,正副郎好事者。——清·方苞《狱中杂记》 郎主(门生家奴称其主;对外族首领的称呼) ⑽ 通“廊”。室外有顶的过道

[veranda;covered corridor]

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汉书·东方朔传》 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汉书·董仲舒传》 ⑾ 通“廊”。朝廷 [court] 茤荛之言,可择郎庙。——三国·魏·钟繇《宣示帖》 郎láng

⑴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⑵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⑶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

⑷ 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

(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郎,员外郎。

⑸ 姓。

郎làng

〔屎壳郎〕“蜣螂”的俗称。

包含“郎”的词语

◆ 郎才女貌 【lánɡcáinǚmào】  

[ female beauu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o the state perfect match with the man wise and his girl pretty a perfect match between a man and girl ]

旧时形容青年男女才貌般配  

例: 这一双郎才女貌天生下,笋条儿游治子花朵儿俊娇娃,堪写入风流仕女丹青画。——《元曲选·扬州梦》

◆ 郎当 【lánɡdānɡ】  

[ ruined disorder ] 破败 紊乱  

例: 郎当屋舍勿人修。——《景德传灯录·如敏禅师》  

[ (of clothes) unfit ] [衣服]不合身 不整齐  

例: 吊儿郎当  

[ dejected dispirited ] 狼狈、颓废的样子  

例: 看他成天郎里郎当的,好像碰到阎王了似的  

例: 圣恩未报,一病郎当。——明·汤显祖《邯郸记》  

[ good for nothing worthless ] 形容不成器  [ long and big loose ] 长大  

例: 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宋·杨大年《傀儡》

◆ 郎舅 【lánɡjiù】  

[ brothers-in-law man and his wife's brother ]

姊妹的丈夫为郎,妻的兄弟为舅,合称为郎舅  

例: 他们俩是郎舅

◆ 郎君 【lánɡjūn】  

[ my husband ] 妻对夫的称呼  [ dandy playboy ] 对官吏、富家子弟的通称  [ youth ] 对年轻男子的尊称  

例: 若擒住这披发郎君回帐中去快乐,煞胜似郎主分茅裂土。——《禅真后记》  

[ whore maker ] 称嫖客  

例: 我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浪子班头。——元·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 son-in-law ] 岳父称女婿  

例: 休怪咱波女婿郎君。——元·佚名《村乐堂》

包含 “郎”的成语 吊尔郎当 【diào er láng dāng】 释义: 形容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Describe the style of work is loose, attitude is not serious.)

示例: 你不能总是这样吊尔郎当的好不好?

白面书郎 【bái miàn shū láng】 释义: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Scholar of Judah white flour. Refers to a scholar who only knows how to read, has little experience, and has little insight. Sometimes it is derogatory. It also refers to the reader.)

出处: 唐·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白首为郎 【bái shǒu wéi láng】 释义: 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I lament that although I am talented, I will never meet my old age.)

出处: 《汉武故事》载:武帝尝至郎署,见郎官颜驷“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文帝时为郎。”武帝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示例: 孤臣曾趣龙墀对,白首为郎只自伤。 【宋·陆游《史院书事》诗】

不郎不秀 【bù láng bù xiù】 释义: 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The original reference is not high enough. The latter analogy fails)

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沈尤之秀》:“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吊儿郎当 【diào er láng dāng】 释义: 形容仪容不整,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或不认真。 (Describes an untidy appearance, a loose style, and a nonchalant or nonchalant attitude.)

示例: 你不能总是这样吊儿郎当的好不好?

郎-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láng

注音: ㄌㄤˊ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阝

简体部首: 阝

五笔86:YVCB

五笔98:YVBH

UniCode:U+90CE

四角号码:37727

仓颉:IINL

GBK编码:C0C9

规范汉字编号: 1287

郎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8

笔 顺: 捺折横横折捺折竖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

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郎。员外郎。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之后,以地为氏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春秋初年,鲁懿公姬戏有个孙子叫费伯,为鲁国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农历四月私自占据了郎城(今山东鱼台县),以其为自己家族的食邑,这在史书《春秋》中有记载:“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当时,鲁隐公也莫可奈何,默认了这个事实。在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从这段史籍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历史渊源,该支郎、费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费不婚”之说。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郎氏的一支,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的郎氏部落。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民族内部因权利之争而发生大规模的,分成北、南两支匈奴部族,其中的南匈奴部随其可汗呼韩邪单于(稽候珊)归附于西汉王朝。

其后,南匈奴被汉王朝分化,郎氏部落内迁中原,逐渐汉化,族人中有以原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郎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中,亦称廊中、郎官,是皇宫中负责守卫宫殿左右廊庑而命名,最早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沿置,最高军政长官为郎中令,西汉时期为九卿之一,也是天子近侍之一。在秦、汉时期,官秩达两千石以上者方可任“郎”。郎中还负责掌管车骑、门户,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在最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各类的长官称“郎中将”,其后各类逐渐泯同,最后改为光禄勋。东汉时期,郎中由具有孝廉才智者入尚书中台,在皇帝左右协助处理政务,职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以上者称“侍郎”。到了晋朝至南北朝时期,郎中为尚书曹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到唐朝以后,郎中之职逐渐由尚书分曹理事,分为六部,各部均设“侍郎”之职,为各部尚书的辅佐之官,就是各司、局的长官,一直沿用至初期,如同今日各部中各司局长。

在郎中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郎中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纽祜禄氏(女奚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吉林通志》记载:

1.满族纽祜禄氏,亦称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其冠用汉姓的最初时间,据其《郎氏族谱》记载为清朝清乾隆年间。郎氏,是由纽祜禄氏满语汉译为“狼”,进而演变为郎氏。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纽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在清朝时期,纽祜禄氏部落的氏族成员“仕官难以枚举”,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即是纽祜禄氏的氏族成员。纽祜禄氏宗族,是先期进入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由原始居住地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而来到佛阿拉地区(今辽宁新宾)。其中,史料记载中的长白山地区仅是他们氏族在南迁中的一处中间居住地。在金国时期,纽祜禄氏的姓氏被史书记载为女奚烈氏,据史籍《金史》记载:“女奚烈曰郎”,即女真语汉译为郎氏。在清朝官修史料《满洲源流考》中记有:“纽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今日满族郎氏的姓氏,在历史上并没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样发生过诸多的变化,而是自金国时期起即汉译为郎氏。远在金国时期,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记载,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另外,“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门,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金国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只有女奚烈氏在明朝初期即演变为纽祜禄氏,清朝中叶以后,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汉化为郎氏这一汉姓。

2.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多冠汉姓为郎氏、兰氏等。

3.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4.满族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汉义“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姓氏“粘割”,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5.满族钮赫哷氏,满语为Niohere Hala,汉义“狈”,世居沙济(今辽宁新宾)、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

6.满族钮胡勒氏,满语为Niohule Hala,据史籍记载,源于濊貊族后裔氏,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东海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7.满族钮呼特氏,满语为Niohut Hala,源于濊貊族后裔,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浑春库雅拉(今以图们江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绥分河,南至朝鲜咸镜道镜城地区)、汪钦(今吉林汪清)、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侗族、佤族、裕固族、拉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以后西藏地区官吏郎仔辖,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仔辖,是唐朝以后西藏地区藏族官员的称谓,在藏语中,“郎仔”就是道路,郎仔辖就是负责管理道路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地方交通管理局局长,此官职称谓一直沿用至后期。

在郎仔辖的后裔子孙中,多世代沿袭其官职称谓,并以之为姓氏,后汉化省文简改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费伯。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第一个以郎为姓的人,是大约3000年以前的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他原来姓费,迁到郎城(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居住之后,子孙才以邑为氏,纷纷改姓了郎。从这段记载,更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一段渊源,因为,郎姓的始祖是费伯,后来他的子孙有的以郎为氏,有的却仍然沿用原来的费姓,3000年前他们本是一家人。故郎氏后人奉费伯为郎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33位。郎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郎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郎不但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中国姓氏,而且其始祖是出自具有光辉历史的春秋鲁国,是曾经“制礼作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的周公后裔,当然,更毫无疑问是组成中华民族的黄帝子孙之一。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郎姓起源于姬姓。周朝时,鲁国国君鲁懿公的孙子费伯,曾率部驻扎在郎(今山东省鱼台东北),后来驻扎时间久了,费伯的族人就有许多留在了郎地,并且以“郎”为姓。因此郎姓是鲁国国君的后裔。由于鲁国国君是周朝王室后裔,因此,郎姓起源于姬姓。历史上少数民族南匈奴也有人改姓为“郎”。这一个传自3000年前周公旦的姓氏,跟其他姬姓后裔比较起来,后来繁衍不算很广,所以历来的郎姓人士也并不十分多见。我国江西的磁器,为古今中外所闻名,其中以康熙年间的郎窑,最为珍贵。而郎窑是由当时的江西巡抚郎廷佐所造。郎姓望出中山郡(汉高祖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魏郡(汉高祖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六、家谱文献

全国郎氏图谱不分卷,(清)图尔泰创修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清)郎大全、衣隆阿制,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注:封面作《钮古鲁长白山始祖所生谱传》。

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壬寅年(公元1902年)手写本一册。注:封面提署《牛胡鲁哈拉家谱》两册,实际上全都是汉军旗的汉族人,此非满族人家谱!

河北郎氏世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萧山郎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郎师夔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29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郎氏宗谱八卷,(清)郎兆森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象山汤岙郎氏宗谱一卷,()郎经邦重修,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中山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中山郎氏宗谱两卷,()郎寿祥纂,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中山郎氏宗谱九卷,著者待考,二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竹塘郎氏宗谱六卷,()叶晋桐重纂,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临海桃渚郎氏宗谱三卷,(清)郎大奎、王吉人纂,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临海桃渚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临海桃渚郎氏宗谱,著者待考,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近仅存两卷。

郎氏宗谱五卷,(清)郎锦骐重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世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黎城郎氏族谱,(现代)黎城郎氏合修,1992年油印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

①战国时期原为中山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国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赧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

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

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

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逝世后,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魏郡:秦、汉之际刘邦置郡,亦称魏国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其时辖地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国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内黄县、临漳县、浚县、河北省大名县、魏县、成安县、山东省冠县之间一带地区。北周末年迁治到安阳。隋朝时期改为相州魏郡。唐朝时期改为为相州邺郡(今河南安阳),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魏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魏郡堂、临漳堂。

松竹堂

八、字辈排行

山东莱州郎氏字辈:“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颐震巽翠观鼎豫泰晋履隋”。

山东寿光、潍坊郎氏字辈:“树郡会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夷震巽萃观鼎豫泰晋离随”。注:循环使用。

山东新泰郎氏字辈:“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顺震巽萃观鼎豫泰晋履随”。

山东昌维郎氏字辈:“枢郡会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颐震巽萃观鼎豫泰晋覆随”。

辽宁岫岩满族郎氏字辈:“盛玉振廷坤永庆福德春万世英雄俊常吉国后恩”。

浙江建德郎氏字辈:“行振兴进荣华富贵福寿康宁恭宽信敏贤良逸轸敦诗说礼兰贵腾芳”。

云南郎氏一支字辈:“文世洪昌官正朝廷仲化成建富荣明堂”。

郎氏一支字辈:“元亨和贞毓庆国家立本仁及”。

九、姓氏名人

郎氏,清,女。佚名,郎际昌女,适同邑蔡氏。亦能画。《墨林今话》。

郎坦(?—1695)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吴拜子,清朝将领。

郎基字世业,中山新市人也。祖智,魏鲁郡太守,赠兖州刺史。父道恩,开府、阳平郡守。

郎基,字世业,中山新市人,为奉朝请,天保中除海西镇将,入为侍御史,皇建初除郑州长史,带颍川郡守。卒赠骠骑大将军、和州刺史,谥曰惠。

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也。父基,齐颍川太守。茂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

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郎简,字叔廉,杭州临安人,宋朝大臣。幼孤贫,借书录之,多至成诵。进士及第,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宁国县,徙福清令。县有石塘陂,岁久湮塞,募民浚筑,溉废田百余顷,邑人为立生祠。调随州推官。

郎瑛(1487~1566),明藏书家。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因身患疾病,而淡于功名。稍长,乃博览艺文,探讨经史。家藏图书有经史文章,杂家之言、乡贤手迹等,每日坐于书斋中诵读,揽其要旨,撮取精华,辨同异,考谬误,着《书史衮钺》60卷。另着有《萃忠录》2卷、《七修类稿》55卷。《青史衮钺》,已不传。其中传世影响最大者为《七修类稿》,荟萃了明代社会各种史料,记载一代风俗、民情,对后世的明代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郎永清(?—1686)字定庵,汉军镶黄旗人,世籍广宁,郎廷佐之叔父,清朝大臣。初授礼部笔帖式。出知山西浑源州,招民开垦,豁逋赋万馀。姜镶党高山等窜伏山谷间为盗,永清简丁壮,亲率搜捕,多斩获。事平,擢江西赣州知府,平反冤狱,居官有声。师讨李定国,议牧马赣州,民哗言兵且入城,争窜避。永清度城外地为牧场,区画八旗驻营,具刍茭,兵不入城,赣民安堵。师还,徵民夫数千挽舟,滩水湍激,永清虑民夫无食且逃,以大舰载米尾其后,军行无滞。民德之,为立像祠焉。

郎廷极(1663年—1715年)字紫衡,一字紫垣,号北轩,隶汉军镶黄旗,奉天广宁人。湖南布政使、山东巡抚郎永清子。康熙间以门荫授江宁府同知,迁云南顺宁知府,累擢江西巡抚,督造官窑瓷器,世称郎窑,官终漕运总督。卒谥温勤。卒年五十三。着文庙从肥先贤先儒考、胜饮编、北轩集。又瓷器中所盛称之郎窰为紫垣开府江西时所造,仿古暗合,与其无二。所摹成。宣黝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

郎廷佐(?—1676)字一柱,汉军镶黄旗人,世籍广宁,清朝大臣。父熙载,明诸生。太祖克广宁,熙载来归,授防御,以军功予世职游击。崇德元年卒,长子廷辅嗣。廷佐,其次子也。自官学生授内院笔帖式,擢国史院侍读。顺治三年,从肃亲王豪格徇四川,平张献忠。六年,从英亲王阿济格讨叛将姜镶。迁秘书院学士。十一年,授江西巡抚。江西自明末洊遭兵乱,逋赋钜万。廷佐累疏请蠲缓苏民困,诏允行。土寇洪国柱等掠饶州、广信,遣兵剿平之。十二年,擢江南江西总督。江南逋赋至四百馀万,廷佐核赋籍,曰:“此非尽民困不能输也,必有官吏侵蚀而诡称民逋者。民困可矜,官吏弊不可不革。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荀卿庠 >>>

1.《千字文》-每日一字练字视频。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3.《荀子》-传统文化,国学学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