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几点下葬时辰为好(下葬最大的禁忌日)

时间:2024-01-18 08:38:40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择葬日”——规范丧礼程序篇(第五)

所谓“择葬日”,即选择确定出殡下葬的时日,包括出殡日和出殡时辰。

现实生活中,家有丧事,有择日的,也有不择日的。所谓不择日,即三天下葬。也就是不考虑季节、天气、黄历、奔丧、治丧等情况,雷打不动,一律第三天出殡安葬。丧事不择日,许多地方都有,为流行性习俗。但在农村,特别是可以土葬独立建坟的地方,择日下葬还是较多的。

一般意义上讲,在公墓、骨灰存放堂馆等安放骨灰的,抛洒不保留骨灰的,深埋或其他特定处置方式不要坟头和碑墓的,那个安放日、抛洒日和处置日,就是下葬日,一般按习俗也需要选择。实际生活中,在殡仪馆操办丧事的,绝大部分家庭不择日,都是三天下葬,即第三天公墓安葬。

“择葬日”是古法丧礼的规定程序,也是现实丧事活动的重要事项。“择葬日”决定停殡时间天数,是丧事花费的重要因素,所以是丧事前期的重要事项。我们对照规范丧礼文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我们看看规范丧礼是怎么规定的

(1)《仪礼----士丧礼》叫“卜日”,即通过占卜确定出殡下葬的时日。要点如下。

第一,从程序上讲,《仪礼》的“择葬日”不是丧事前期事项,而是等到成服、入殓之后才择日的。就是说,主家丧服人员全都到齐并丧服成服,逝者大殓入棺,吊丧宾客也都来了,才卜日请期。

第二,《仪礼》的出殡日是占卜得来的。即先由巫祝人员占卜,提出三个日期,再由主家选择确定。秦汉以后,占卜退出历史舞台,阴阳风水业务兴起。所以,司马光在《书仪》中说:“古者葬地葬日皆决於卜筮。今人不晓占法,且从俗择之可也。”

第三,古法丧礼的殡期较长,三个月为一般规制,六个月或更长时间都有。但对于黎民百姓,一般居民家庭,丧期太长耗不起,所以择日下葬。秦汉之后,民间阴阳风水人员很吃香,看葬生意也特别好,又衍生出许多乱七八糟的说法和讲究,黄历就是这样来的。

(2)北宋司马光作《书仪》,南宋朱熹作《家礼》,重新诠释《仪礼》《礼记》的礼仪典籍,并结合生活实际,创制符合当时实际的礼仪规则。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非常大。

《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都坚决反对有关阴阳风水的说教。什么时候下葬?葬到什么地方?应当根据丧事操办和家庭资源情况确定,不存在日子的好坏和风水惠及子孙的情况。

就是说,主家选择出葬日,主要看四时季节,看天气天候,看治丧情况等,哪天合适就是哪天。

(3)《唐开元礼》《宋政和礼》《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出葬日都是丧事中后期事项,即丧服人员成服,逝者入殓封棺之后,才定出葬日。

但官方的礼仪制度没有给出“择葬日”的具体方案,所以,出葬日确定随俗。

2、民间“择葬日”习俗的形成

规范礼仪,在一开始创制的时候,就不是针对和适用一般居民百姓的,黎民庶民没有资格也没有资材施行。《仪礼》的丧礼叫《士丧礼》。所谓“士”,是当时国家统治管理的一个层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邑,士有家。大体上讲,“士”相当于现在乡镇一级的领导阶层。

《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都是以《仪礼》为蓝本制定的,有许多等级规制方面的要求,越礼违制是要治罪的。所以,一般庶民家庭,比照执行或仿照执行官方的规范礼仪规定,形成民间习俗。

严格按丧礼规定,丧事是非常铺张和靡费的,一般家庭耗不起。所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说,丧期越短,对主家越是有利。于是有了出葬“看日子”。这大约就是“择葬日”习俗的生活来源。

我们从古典名著中看一下“择葬日”的习俗情况。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潘道士法遣黄金士 西门庆大哭李瓶儿”中,李瓶儿咽气之后,西门庆率领众小厮,在大厅上收卷书画,围上围屏,把李瓶儿用门板抬出,停于正寝,一面使玳安:“快请阴阳徐先生来看时批书。”徐先生来,向西门庆施礼,西门庆令取笔墨,徐先生向灯下问了姓氏并生辰八字,批将下来:“故锦衣卫西门夫人李氏之丧。生于元祐辛未正月十五日午时,卒于正和丁酉九月十六日丑时。定于九月十九日辰时大殓,十月初八日丁酉午时破土,十月十二日辛丑未时安葬。”

这里的“十月十二日辛丑未时”,就是“择葬日”。

3、“择葬日”的现实生活意义

(1)选择确定出殡下葬日是丧事前期的重要事项。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家庭出现丧情,孝子人员到位,移尸、穿戴、正位后,立丧主,请护丧,请笔墨,通丧。但在通丧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出葬日期。通丧必须告知出葬时日,哪天出殡下葬,是通丧最重要的内容,没有之一。

(2)家有丧事,看日子下葬不要超过七天,三五天即可。时间一长,耗人耗物耗财。加上老人过世又常常遇到风雨寒暑天气,就更是磨人和艰辛。所以,从主家的角度来说,尽快发丧,入土为安,是明智的选择。

(3)一定要清楚,按礼法,出葬日是主家定的,不是阴阳先生定的。有些地方有些人,听信阴阳风水人员瞎忽悠,停殡七八天甚至十几天,完全没有必要,最后吃亏的是自己。也有些阴阳风水人员,做人做事不讲究,为了让你服从他的说教,给你加上破财伤身、血光之灾、贻害子孙等诅咒,事情就会变得更糟。

(4)具体操作上,出葬日可以自己定,但按礼俗走程序是比较好的,即先延请阴阳风水人员提出“择葬日”方案,然后主家根据丧事具体实际选择确定。

归结一下。

古法丧礼,“择葬日”是丧事中期操作事项,大致相当于现在丧事的“开吊”之后,才卜请出殡时日。现实生活中,“择葬日”是丧事前期的重大事项,通丧前必须首先确定。现在通信和交通都很发达,提倡殡期越短越好,来得及做事就行,入土为安是大原则。殡期三五天就行,不要超过七天。

丧葬习俗:从始到终周到圆满

华夏号称礼仪之邦,一部周《礼》禁锢了中国5000年。大到国事,小到生死,举凡种种,都有说法。一生一死,是人皆同。上党人对待生死,从始到终周到、圆满。

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死是令人悲痛的事情,所以死者的亲属对治办丧事都很重视。同婚礼相比,丧礼更为繁琐和复杂。《潞安府志》载:上党境内“送死多厚于奉生”。人一旦寿终,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理丧。阴阳先生根据死者去世的时辰和寿数,确定大殓和出殡的时间以及其他相关事宜;然后孝子报丧,请“人主”(娘舅家的人)。人主来后首先要查看死因。若是暴亡或因受虐待而死,孝子就非得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不可。如果是正常死亡,人主还要察看死者的装裹,验看棺木,并要找出点毛病来敦促孝子解决,以示其对死者的负责和显示“人主”存在的价值。总之,“人主”这一天是最具有威严和权力的,正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主”拉开了丧礼的序幕——

治丧

小殓——俗谓装裹或送终衣。主要是给死者穿寿衣。装裹前,先要给死者净面和理发,往口里放一、两粒珍珠或少许茶叶(一般是放茶叶)。给死者缝制5至7套新衣作装裹。贴身的衫裤必须是白绸,外面穿一、两套绸缎罩衣。寿衣的款式,采用旧时绅富之家的打扮,男子头戴衬帽,罩衣是棉袍马褂;女子头戴乌绫首帕,罩衣是大褂绣裙。用麻皮将两臂与躯体束结在一起。夏季小殓,还要在身上顺置一条与尸体等长的高粱秆,叫作“等身棍”。之后覆盖面,倒头(将遗体仰卧的方向颠倒过来)。遗体上面放一碗夹生小米饭,叫作“倒头饭”,饭里插一双筷子,叫作“香翎鬼箭”。最后,点起长明灯,用红纸贴神,白纸糊门。孝子在灵前设供燃香,焚化纸锞,大放哭声开丧。长治原城区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往死者袖筒里放一种干烧小圆饼,数目比死者年龄多两个,分别装在两个袖筒内,俗称“打狗饼”。随带打狗饼,据说是为防阴间恶狗伤害。沁县对死者替换下来的衣服讲究随手撂在房顶,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在给死者装束好以后,家人即将其从床榻上移置到一块木板上,“男正女侧”,即男性死者仰卧,女性死者侧卧。屯留在给死者穿好后,要在死者的腹部放一杆秤和犁镝。潞城一带讲究老人寿终正寝后,将尸体从床上抬到椿凳上,叫“停念”,然后放进棺材。

守灵——也叫“守七”。停丧时间一般5天或7天,古稀老丧为9天。停丧期间,每日早晚烧香焚化纸锞,并哭祭一番,叫作烧纸,每日以家常饭供献。入殓后,灵柩两头铺设谷草,夜晚,男孝子守在棺首,女孝子守在棺尾,和衣而卧,此谓“寝苦枕块”亡古礼。潞城在守灵期间,都要请乐户吹奏,祭风取水。晚上坐场吹奏3天,叫“三献礼”。

大殓——俗称入木。于开丧后3天内深夜进行。大殓时,先举行送魂仪式。丧家给参加仪式的孝子发放孝帽或孝巾布,并给助丧者发一条用来避邪的白布(谓“离尸布”)。入殓前,棺材里面以白麻纸裱糊。棺盖下面贴1张圆形梅红纸剪纸花,叫作照面花。棺底铺垫煤末,顺置7棵谷草,铺设新被褥。褥上摆5张黄纸,错对陈放两排制钱,共7枚,叫作垫背钱。枕头制成鸡形,叫作鸡鸣枕。将阴阳先生列举的入殓用物放入后,安放遗体,遗体旁边安放一些死者生前嗜好的食品和惯用的小件器具(如瓷壶、茶杯、烟袋等)。遗体上面撒满“金银”锞篓。子女还要丢入一些硬币。最后,除去盖面,盖好棺盖,由木匠钉棺。棺盖上呈三角形钉3枚系有红布条的制钱,男子是左边钉1枚、右边钉2枚;女子相反。入殓完毕,将倒头饭移置棺首下边。壶关在人死后第3天晚上举行送魂仪式,事先准备一匹白纸马,叫“送魂马”。出发时,长子端1只瓷碗排头,众孝子跟随遗体转3圈后出门,助丧者持送魂马导行,行至土地庙方向的既定地点,面西焚香,长子奋力摔碎瓷碗,持马者将送魂马点燃,再以木棒用力一击,孝子们各依对死者的称呼反复祷祝:“某某,骑好马,踩好凳,上西天走好路!”同时高叫:“某某(晚辈先亡者)牵马来!”众孝子行跪拜礼,伏地哭祭。长子县还要进行点主仪式,也叫“成主行奠”。事先,丧家将神主牌位写好,特意让“主”字上缺一点,写成“王”字。以隆重的仪式请大宾用朱笔在“王”字上加一点,是谓点主。在入殓当晚夜间十点左右,死者后裔亲友集队,音乐相随,至街头巷尾绕行一遭,叫“送灯”,沁源则叫“送魂” 。

报丧——近亲亲属丧,当即报丧;其余亲友可在大殓后报丧。报丧时,给每个亲友送6尺白布,以制丧服。

盛饪罐——此物乃必备的殉葬品之一。开丧即备个小型瓷罐,陆续从祭奠的供献中夹取少许食品添入罐里。出殡时,装入倒头饭、半斤猪肉和半斤黄米糕,最后用黄裱纸糊口,插上香翎鬼箭,随灵柩入葬。据说,这是怕死者来生讨饭或饿死。另外,盛饪罐不能用卡脖口的瓷罐,怕死者来生得噎食病。

镇物锅——属于镇邪的随葬品,出殡前准备1个砂盆或砂锅,内装1包镇物(乱丝乱麻、生铜熟铁、五谷等)。

辞灵——出殡前一日,将灵柩从室内移放灵棚下,叫辞灵。辞灵时,门槛外放1只青瓦,前面抬柩的人迈出门槛,必须先将青瓦踩破,把灵柩放在两条长凳上,叫起灵。

殡葬

灵棚——殡葬之日,均在院中搭设灵棚。灵棚前面摆设供桌,供桌上陈放纸扎,正中放灵牌。左右置纸扎“童男”、“童女”。灵牌取深蓝底色,描银贴金,上面搭一条黑纱。“童男”、“童女”各执一幅灵幡。大门上张贴白纸挽联。

丧服——出殡之日,孝子一律戴重孝,男戴孝帽,女扎孝巾,男、女孝子全穿孝衫、孝裤、孝鞋,腰束麻皮,是谓“披麻戴孝”。女婿不穿孝衫,只扎一条白腰带。

祭奠、吊丧——祭奠和吊丧在殡日上午进行。雇用鼓乐手吹奏传统戏曲娱灵。哭丧的女孝子号哭来到丧家。吊丧男孝子到灵前燃香、添供,烧一把鬼锞,跪拜磕头,号哭数声。吊丧祭品随亲疏而别。旧时祭品分四种,一是“三牲祭”:猪头、鱼、公鸡;二是“三滴水”:供菜四大碗、四小碗、四个碟子;三是“白头祭”:馒头;四是“刀番祭”;一斤猪肉。现今,近亲关系主要以猪头、“三滴水”为祭品。一般关系是糕点为祭品。友好、同事吊丧,一般只送挽幛,挽幛均取蓝色、黑色或烟色(咖啡色),不用白色。

壶关在殡日上午接灵——傍午举行接灵仪式,内外孝子齐集,灵牌导行,鼓乐齐鸣,孝子祭拜。

送殡——午饭后送殡。孙女抱灵牌导行,接着是鼓乐、挽幛,后面是灵柩。灵柩不用车载,而是放在临时绑扎的类似担架的丧具上,俗称“舆”,由助丧者肩抬。灵柩前后是嚎丧的男女孝子。灵柩前面拴一条灵布(现今一般以麻绳代替)。男孝子一手扶拉灵布,一手拄哭丧棒拉灵。长孙肩扛柳灵幡排头,长子紧依棺木排在最后,女孝子坐马车(个别地方步行)跟在灵柩之后,女婿端纸元宝行于侧。送殡至一定地点停止。孝子面向灵柩燃香、焚化纸锞,跪地磕头,停止哭泣,俗谓“祭止”。

下葬——安葬前,先由女儿和儿媳扫墓。女往外扫3下,媳妇往里扫3下。灵柩入葬时,棺首朝里安放,“童男”、“童女”和盛饪罐陈放在棺尾两旁,镇物锅放在棺盖上,棺尾放一块画符的瓦片,叫作镇瓦。然后封墓门,填墓冢。柳灵幡正对墓道插在墓冢上,哭丧棒插成一行。安葬毕,孝子在墓前举哀,焚化纸锞及其它冥物。襄垣一带在棺木定位后,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孝子入墓,用手帕在棺盖上轻拂浮尘,俗称“摸富贵”,并向外抛钱、抛馍,然后出墓同抬丧人动手掩埋。

寄埋——依旧俗,夫在,妇不能入坟,少亡者也不能入坟,都得先行寄埋别处。

燎火、水盆——送殡启程后,将守灵的谷草及死者生前使用的枕头堆集在大门外烧毁,表示烧除不祥,叫作“燎火”。同时在大门当间摆设一个盛有清水的面盆,靠盆放一把菜刀。送殡者回返丧家,必须先扶刀柄转三匝,以除不祥,然后方可进入大门。

复二(复三)——一般丧事复二,年逾古稀的老丧复三。殡葬第2日(或第3日),子孙全身着丧服上坟修基并行墓祭,随带凉粉、寿饼等供品及纸锞和铁锨到坟地,先整修墓冢,将寿饼的大部分摆在墓冢上。另外,柳灵幡的枝条上挂一张,撕碎一张抛撒在坟地里,然后烧香、焚化纸锞。届时可以拆孝帽脱孝衫。返家后,将寿饼包卷凉粉(或粉条)赠送族人,每户一卷。沁县、襄垣除复三外,还有“近七”,即葬后第一个7天,每个7天子女都要到坟头哭祭一次,一直到七个七日结束。“五七”前的各个七有不同的祭食要求,即:一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面条、四七火烧、五七酸菜煮水饺。“五七”最为讲究,其夜鸡叫前上坟祭哀,并做五色旗、小伞,称“五阎王”过伞。尽七(满七个七日),可脱去重孝,至此就算办完丧事了。

烧百日纸——初丧起满100天,在家里进行祭奠,并焚化灵牌,叫作“烧百日纸”。若百日内有惊蛰和清明两节,则必须在节前举行。

服忌——居丧期间,丧家必须严守若干禁忌,叫作“服忌”。比如,不得参加娱乐活动,不得充当娶送客,不得戴首饰,不得穿红挂绿等等。第一年春节,大门不贴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春节头5天,孝子不出门拜节,亲友也不到丧家拜年。

送死厚于奉生,逝者成为道具。一个丧礼下来,孝子精疲力竭,身心的疲惫十天半月都难以恢复。其实,这一切仪式都是演给活人看的,死者只不过是这场演出中的一个道具。也不知是何人发明的,死者已死,仍不让活人安生。难道只有这样才算尽孝心吗?还是火葬好,既清洁,又文明,还不占土地。长治市区自从上20世纪70年代建起火葬场,侈糜而又繁琐的土葬之风逐渐废除。但在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和观念的落后,土葬仍然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广大农村大力推行文明丧葬,统一划定墓地,丧礼由村委主办,简洁而又实用。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文化的进步。(来源:长治党史地方志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