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兔

头顶正中骨头凸起(头顶正中骨头凸起图片)

时间:2024-01-16 16:17:18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两岁儿童,顶骨有突起,神经系统未见异常丨读片会

2岁儿童,顶骨处有一无痛性肿块,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究竟为何?又该如何诊断治疗?一起学习一下最新一期(2月13日)美国神经放射学杂志(AJNR)的临床推理吧!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简要病史

两岁女孩,有一可触及的中线顶骨软组织无痛性肿块。发育正常,神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如下:

影像学分析

正中矢状面T2 (A)和3D增强T1 (B)提示一颗颅底软组织肿块(白色箭头),并通过边界清楚的骨缺损(星号)伴随脑脊液信号与颅内沟通。下矢状窦持续存在(等同于直穿静脉窦,黄色箭头)、上矢状窦局灶不连续性(星号)。小脑上池突出也可观察到小脑幕高异常嵌入(蓝色箭头)。

诊断

闭锁性顶叶脑膨出(atretic parietal cephaloceles,APCs)。

背景

头颅骨畸形是通过颅骨缺损形成的先天性脑组织疝。闭锁性顶叶脑膨出(APCs)是一种由硬脑膜、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脑组织组成的退化性脑膨出。通常为散发,比不可恢复的颅脑畸形预后更好。

临床表现

➤ 头皮病变,可因哭泣或 Valsalva动作使畸形扩大;

➤ 闭锁性脑膨出是一种综合征,并伴有其他颅内异常,神经发育可能正常或延迟。

主要诊断依据

➤ MRI是诊断本病及其他颅内畸形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 闭锁性脑膨出表现为头皮病变,在头颅顶点伴有骨缺损。大多可观察到下矢状窦持续的垂直胚胎定位。

➤ 其他典型征象:APC上矢状窦局灶不连续,小脑上池和松果体上隐窝突起,幕后上峰和幕切迹呈“陀螺样”。

鉴别诊断

➤ 颅骨膜血窦:颅内外静脉系统的异常互通;增强到与脑静脉结构相同的程度;可能与APC有关;

➤ 皮样囊肿:典型皮样囊肿比闭锁性脑膨出的质地坚硬,皮肤表面发红;皮样囊肿出现的颅骨缺损呈“扇形”;MR提示内部脂肪信号,在加入对比剂后信号没有增强。

治疗

➤ 在没有其他颅内异常的情况下,闭锁性头颅膨出的预后通常是良好的。

➤ 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并缝合硬脑膜形成的管道。

医脉通编译自:Sapna Rawal, Juan Pablo Cruz. Case of the Week.AJNR.February 13, 2020.

男子外伤后头顶冒出的包一年长成鸡蛋大 部分已恶变

头皮外伤后,头顶竟然冒出一个包,“只是没想到这一年来,它陡然长成鸡蛋那么大!”昨日,在神经外科病房里,48岁的华先生(化姓)得知切除的包块已部分恶变的病检结果,仍后怕不已。

据华先生回忆,五年前右头顶部意外受伤后,伤口一直迁延难愈,经过近半年的清创换药等处置,才逐步好转,但局部头皮皮肤仍残留下一粒似黄豆大的凸起小包。觉着不疼不痒,头发也能遮丑,便没太在意。哪知近一年来,小包突然暴涨,体积增达5公分,好似一颗鸡蛋。最让华先生苦难的是,包块明显凸起于头顶、毛发不生,既严重影响形象,还令人酸胀不适。为寻求诊治,一周前他慕名来到武汉脑科医院·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看病。

经细致了解患病经过,及时完善检查结合患处特征,该科熊寂丞副主任医师高度怀疑,患者的包块极可能与之前的外伤有关。由于伤口经久未愈引发反复慢性炎症刺激,虽然患处表面看似无痛感、无破溃,但这种疤痕愈合并不正常,一旦包块恶变,随着病程进展极可能侵犯颅骨或颅内其他组织,甚至产生恶性肿瘤转移。

为防患未然,神经外科专家团队经过缜密讨论,建议华先生进行手术,切除头皮肿物。在患者和家属的高度信任和认可下,脑肿瘤专家岑波教授带队,顺利实施了手术,并进行了皮瓣转移成形术,完美缝合。术中证实,患者的头皮肿物基底已累及骨膜层,倘若继续置之不理,后果不堪设想。目前,经一周精心医护,华先生头部酸胀不适完全消失,后续再辅以对症放疗加以巩固便能进一步康复。

神经外科专家提醒,头上长包切勿掉以轻心。不论是自然生长的包块,或是不慎遭遇脑外伤继发产生,一旦它短时间内生长迅速,或者反复出现明显的渗液、破溃或压痛、迁延不愈等异常,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及时就医处理外伤的同时,最好做个全面的脑部排查,排除脑肿瘤等可能。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肖凯

通讯员:周珊

“对抗”感冒、偏头痛、鼻炎 养生保健常按这5个穴位

位里装着大药箱,古老而神奇的经络学说就是日常随身的医药箱。感冒、偏头痛、鼻炎等,这些常见病时常”骚扰”我们。其实,在正常用药的同时,常常按按人身上的穴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就跟青岛市疾控中心中医防病所医师孙玉霞去学习如何“穴位”养生。

孙玉霞介绍,大椎穴可贯通阴阳,强壮机体,常按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对头痛、发热、咳嗽、气喘、颈椎病等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何操作呢?首先可坐位低头(当低头时两个椎骨才能分开,突出的棘突才能摸得到),颈部最高点(第七颈椎)下方凹陷处就是大椎穴,就是两椎骨之间,上面的是颈椎,下面的是胸椎。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用手掌贴着大椎穴上下左右搓即可。每一次搓按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即可,一天重复做2次。

常按风池穴,不仅可以治疗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五官病症,还可改善中风、不寐等神志病症和颈项强痛等症状。摸后脑时,会摸到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有两个明显的凹窝,与耳垂持平,这个凹窝就是风池穴,如果往里一推会触到脖子后的两根硬筋,往上就是枕骨。在按穴位时可以双手拇指分别按在两侧风池穴上,别的四指轻拂头部,用拇指指腹按住风池穴缓缓揉动,以自己感到酸胀感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拇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按揉持续时间约1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按一次。

迎香穴有宣利鼻窍的功效,可防治鼻炎、感冒导致的鼻流涕、喷嚏等症状。可用手指从鼻翼唇沟向上推,至中点处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此处即为迎香穴。用食指指腹按压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按压到鼻酸流泪效果更佳,每日2~3次。

中脘穴自古便有“养胃第一穴“之称,常按可护胃养胃,治疗胃炎,缓解胃痛。在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大约一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位置,也是胸骨下端和肚脐眼连线的中点,此处即为中脘穴。伸出双手的中指、食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拢,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已能承受为准,坚持10秒后松开,然后再重复操作,反复进行5~10分钟,可有效缓解胃痛。

天枢穴。常按天枢穴可促进肠道蠕动,防治便秘。在肚脐旁开三个手指的位置,此处即为天枢穴。通过大拇指或中指的指腹来按摩天枢穴,力量可以稍微大一些,持续1~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并向整个腹部反射为佳,每天可定时按摩两三次。

孙玉霞提醒,按摩穴位的方法,适用于日常保健或疾病初期。此外,孕产妇和体弱者等特殊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随意尝试。(齐娟)

来源: 半岛都市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