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配对

匈奴是现在的哪个民族(古代的匈奴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时间:2024-01-13 09:28:39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让人头痛的“匈奴”,是今天的哪个民族?

如果让人列举中国古代杰出的建筑,百分之八十的人脱口而出的都是万里长城。而认为是秦长城的,更是占据多数。

众人皆知,秦朝不惜牺牲人力物力所修筑的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下。实际上,除了秦长城,更早之前的赵长城也是为了抵御匈奴。

能够让中原费尽心力焦头烂额的匈奴,它究竟是何方神圣?

匈奴的起源

匈奴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算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玁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由此可以得出,匈奴在先秦有很多别称,如山戎、荤粥等,他们居于北方,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史记》有记载道: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匈奴的习俗便是生活闲适时畜牧打猎,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生活难以维持,便会选择攻打其他民族和部落以获得物资,这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习性。

而先秦时期确实曾多次遭受匈奴的袭击与侵略。

西周之时,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博褒姒一笑,失去了诸侯国的信任。申侯与犬戎(此时匈奴的别称)联手攻破镐京之时,没有一个诸侯国前来支援,最终迫使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代。

东周时,周襄王想要攻打郑国,因此取戎狄女为后,其后被废的戎狄女与惠后等人联手,为戎狄广开门路,使得戎狄长驱直入,在中原肆虐横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采取不同的措施抵御匈奴。赵武灵王更是改易胡服、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终使得匈奴十年不敢南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方最大的隐患仍然是匈奴。

故秦始皇命蒙恬踞兵北方以压制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多万秦军北抗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

之后,秦始皇在北方修筑长城,以此抵御匈奴的南下。

匈奴的起源

秦政引起六国遗族不满,内乱不止,匈奴因此有了喘息的机会得以进一步发展。

是时,匈奴王为头曼单于,其子冒顿为太子。头曼单于欲废太子冒顿立阏氏小儿子为储,将冒顿送到月氏为质子。

冒顿用鸣镝之计杀死头曼单于,自立为王。其后吞灭东胡王国,并趁秦之乱收复蒙恬所占匈奴之地,使匈奴进一步强盛。

汉初之际,匈奴已是汉朝最大的威胁。刚结束战争的汉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故与匈奴采取交好措施,选取宗室女与匈奴和亲,并缴纳岁供。

汉武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以及文景之治的西汉,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匈奴之间的攻守之势发生了转变。

因此,汉武帝决定派兵攻打匈奴。在这期间,产生了三次著名的战役。

河南之战: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征河南,成功击退匈奴收复河南地区;

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成功收复河西走廊,并在此设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将河西走廊纳入统治范围之内;

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合力击溃匈奴单于,封狼居胥。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霍去病)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此三次战役使得匈奴再次退居漠北,无力进犯中原大地,而由于北方战线过长加之邻国众多,汉武帝也无力再将匈奴一举歼灭。

与衰败

汉宣帝时,中原对匈奴的打压加剧。

公元前71年冬,匈奴对乌孙进兵,因大雪导致军队损失惨重。加之北面丁零来袭、东西两面乌桓与乌孙两面来攻,匈奴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公元前60年,内乱开始。匈奴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与新任单于发生权位之争,而后降汉,从此西域尽归汉朝掌握。

内乱不止的匈奴,逐渐分化为南匈奴与北匈奴两脉。

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占据漠北王庭,南下向汉朝称臣;以郅支单于为首的北匈奴则退居中亚一带。

公元前36年,西汉为清楚北匈奴对西域的影响,派军远征康居,北匈奴郅支单于败亡。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贡,自请为汉朝女婿请求联姻,汉元帝将王昭君赐予单于,为宁胡阏氏,此后汉朝与南匈奴维持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友好关系。

新朝建立后,王莽将匈奴为了15个地域以此树立威信,激起匈奴不满,矛盾再次激化。

东汉时期,南匈奴因天灾及内乱等原因,再次分化为两支:留居原地漠北的为北匈奴;而率军南下朝汉称臣定居河套地区的为南匈奴。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因天灾战事等因素不断骚扰东汉北部边塞,东汉开始征伐北匈奴,然残支仍留。

之后经历了东汉战乱,至两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日益密切、日趋融合,从此,南匈奴与北匈奴融入各民族的血液之中,“匈奴”之名消失于历史长河。

结语

在我们今人的认知中,“匈奴”一词似乎更像是由北向南侵犯中原大地的一个存在。他们是中原外忧的主要原因,也是历代朝廷动荡的因素。

很少有细细思考,匈奴究竟是哪个民族?

不过这种思考在某些程度上面确实没有必要。例如南北朝时期响彻一时的鲜卑族,如今也不复存在。中国历史中,因民族融合而消亡的民族不少,诞生的新民族也不少。

那些消失的民族还能用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作为考究的依据吗?显然不能。我们能从今天推导出过去的源头,却无法从过去揣测不可知的未来。

匈奴究竟是什么民族?可能是蒙古族,可能是满族,也可能在座你我的身上都流淌着匈奴的血液。

古代让人头痛的“匈奴”,是今天的哪个民族?

如果让人列举中国古代杰出的建筑,百分之八十的人脱口而出的都是万里长城。而认为是秦长城的,更是占据多数。

众人皆知,秦朝不惜牺牲人力物力所修筑的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下。实际上,除了秦长城,更早之前的赵长城也是为了抵御匈奴。

能够让中原费尽心力焦头烂额的匈奴,它究竟是何方神圣?

匈奴的起源

匈奴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算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玁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由此可以得出,匈奴在先秦有很多别称,如山戎、荤粥等,他们居于北方,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史记》有记载道: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匈奴的习俗便是生活闲适时畜牧打猎,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生活难以维持,便会选择攻打其他民族和部落以获得物资,这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习性。

而先秦时期确实曾多次遭受匈奴的袭击与侵略。

西周之时,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博褒姒一笑,失去了诸侯国的信任。申侯与犬戎(此时匈奴的别称)联手攻破镐京之时,没有一个诸侯国前来支援,最终迫使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代。

东周时,周襄王想要攻打郑国,因此取戎狄女为后,其后被废的戎狄女与惠后等人联手,为戎狄广开门路,使得戎狄长驱直入,在中原肆虐横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采取不同的措施抵御匈奴。赵武灵王更是改易胡服、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终使得匈奴十年不敢南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方最大的隐患仍然是匈奴。

故秦始皇命蒙恬踞兵北方以压制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多万秦军北抗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

之后,秦始皇在北方修筑长城,以此抵御匈奴的南下。

匈奴的起源

秦政引起六国遗族不满,内乱不止,匈奴因此有了喘息的机会得以进一步发展。

是时,匈奴王为头曼单于,其子冒顿为太子。头曼单于欲废太子冒顿立阏氏小儿子为储,将冒顿送到月氏为质子。

冒顿用鸣镝之计杀死头曼单于,自立为王。其后吞灭东胡王国,并趁秦之乱收复蒙恬所占匈奴之地,使匈奴进一步强盛。

汉初之际,匈奴已是汉朝最大的威胁。刚结束战争的汉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故与匈奴采取交好措施,选取宗室女与匈奴和亲,并缴纳岁供。

汉武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以及文景之治的西汉,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匈奴之间的攻守之势发生了转变。

因此,汉武帝决定派兵攻打匈奴。在这期间,产生了三次著名的战役。

河南之战: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征河南,成功击退匈奴收复河南地区;

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成功收复河西走廊,并在此设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将河西走廊纳入统治范围之内;

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合力击溃匈奴单于,封狼居胥。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霍去病)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此三次战役使得匈奴再次退居漠北,无力进犯中原大地,而由于北方战线过长加之邻国众多,汉武帝也无力再将匈奴一举歼灭。

与衰败

汉宣帝时,中原对匈奴的打压加剧。

公元前71年冬,匈奴对乌孙进兵,因大雪导致军队损失惨重。加之北面丁零来袭、东西两面乌桓与乌孙两面来攻,匈奴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公元前60年,内乱开始。匈奴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与新任单于发生权位之争,而后降汉,从此西域尽归汉朝掌握。

内乱不止的匈奴,逐渐分化为南匈奴与北匈奴两脉。

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占据漠北王庭,南下向汉朝称臣;以郅支单于为首的北匈奴则退居中亚一带。

公元前36年,西汉为清楚北匈奴对西域的影响,派军远征康居,北匈奴郅支单于败亡。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贡,自请为汉朝女婿请求联姻,汉元帝将王昭君赐予单于,为宁胡阏氏,此后汉朝与南匈奴维持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友好关系。

新朝建立后,王莽将匈奴为了15个地域以此树立威信,激起匈奴不满,矛盾再次激化。

东汉时期,南匈奴因天灾及内乱等原因,再次分化为两支:留居原地漠北的为北匈奴;而率军南下朝汉称臣定居河套地区的为南匈奴。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因天灾战事等因素不断骚扰东汉北部边塞,东汉开始征伐北匈奴,然残支仍留。

之后经历了东汉战乱,至两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日益密切、日趋融合,从此,南匈奴与北匈奴融入各民族的血液之中,“匈奴”之名消失于历史长河。

结语

在我们今人的认知中,“匈奴”一词似乎更像是由北向南侵犯中原大地的一个存在。他们是中原外忧的主要原因,也是历代朝廷动荡的因素。

很少有细细思考,匈奴究竟是哪个民族?

不过这种思考在某些程度上面确实没有必要。例如南北朝时期响彻一时的鲜卑族,如今也不复存在。中国历史中,因民族融合而消亡的民族不少,诞生的新民族也不少。

那些消失的民族还能用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作为考究的依据吗?显然不能。我们能从今天推导出过去的源头,却无法从过去揣测不可知的未来。

匈奴究竟是什么民族?可能是蒙古族,可能是满族,也可能在座你我的身上都流淌着匈奴的血液。

欺负汉朝上百年的“匈奴”,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被我们“归化”了

匈奴,这个名字在《汉书》中频繁出现,因为这个民族欺负汉朝上百年,汉匈之战打了130多年,从西汉初期一直打到汉元帝时期,汉武帝、汉宣帝都没少为匈奴的事头疼。

想必大家都很好奇,汉朝之后匈奴这个民族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不再出现在中国史书之上,那么这民族到底怎么了?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个欺负汉朝上百年的匈奴被“归化”了大部分,也就是说他们融入了汉人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匈奴的来龙去脉,看看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匈奴的来历

首先匈奴的来历就很玄乎,因为他们好像是凭空诞生在草原一样。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匈奴”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最早出现的时期就是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时期)。

对于他们的来历,太史公在《史记》中描述:“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本来就是中原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而夏朝崩溃时,他们这些遗民就向北迁移,最后成了“胡人”,并且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相互融合,逐渐脱离中原文明。

在战国匈奴只是北方游牧民族中的一个小部落,同期北方还有林胡、东胡等部。这些游牧民族最开始都是小打小闹,但是在战国后期逐渐成了气候,燕、赵纷纷修建长城来阻击游牧民族,要是出现武德充沛的君主甚至还会发起一定规模的“北伐”,比如猛人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一边“归化”胡人,一边征讨那些二五仔。这一结局致使赵国北部地区的百姓和“归化”来的胡人融合,同时也把先进的中原文明传播到胡人部落。

中原文明对胡人部落来说极其重要,中原文明的传播致使草原逐渐走向统一。秦朝建立初期,匈奴在草原就有了一定的规模,甚至还多次南下作乱。

秦朝武德充沛,秦始皇命令蒙恬北击匈奴,一战致使“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个时期,九原军(屯兵上郡的秦军)能够阻挡匈奴的兵锋,保卫中原文明。但是在秦末时,农民起义爆发,为了镇压起义军,章邯、王离分别带领刑徒军、九原军镇压赵国(赵歇所建立的),最终折戟巨鹿,被项羽所击败。

九原军的精锐折损于巨鹿,这对秦国来说是重大打击,同时也代表着秦国无力再抵抗北方的匈奴。这就好比给孙悟空松开了紧箍咒,匈奴南下的最大阻碍被扫除,从此频频南下收复“故土”,同时在战争中不断强大自己。

《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单于)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毶、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刘邦与项羽的对峙导致中原文明虚弱,匈奴可以收复七百里故土,同时不断扩充军备,以至于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当然,把匈奴的强大全部归结到中原文明内耗是不公平的。秦朝时期,匈奴其实就有崛起的意思了,尤其是冒顿单于上位之后,西逐月氏、南并楼烦、东灭东胡,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一带),可以说是打遍草原无敌手了。

汉匈之战

汉匈之战延续时间非常长啊,第一个阶段是汉朝忍辱负重的阶段,从汉高祖七年一直到汉武帝元光元年,这中间134年的历史一直都是汉朝被动,不仅要与匈奴和亲,更是要抵御匈奴的袭扰。

“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就是当时的写照,这种日子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

因为汉高祖打得太惨了,险些折戟北方,所以汉朝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北伐”的念头。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一直都在积蓄力量,长期的卧薪尝胆也使汉朝国力大涨,文景之治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汉匈之战第二个阶段是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开始,马邑之战就是汉朝反击匈奴的信号,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四年,第二阶段以漠北战争的胜利而告终。

在这14年中,汉武帝多次北伐,变被动为主动,打得匈奴国力衰弱,致使漠南无王庭。关于这一段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战神霍去病、大将军卫青太强了,给予匈奴重创,并且摧毁匈奴的主要有生力量。

从功劳上看,这一阶段非常重要。首先匈奴不再主动,汉朝掌握了主动,同时汉朝还收复了河套地区,并且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大大削弱了这两大势力的实力,同时为掌握西域、漠北提供了有力条件。

但是这一战也并未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这一战汉朝也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史书记载: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四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可以看出,汉匈之战不仅摧毁了匈奴的有生力量,汉朝的有生力量也折损了大半。就从这一点上看,匈奴对中原文明的破坏性还是极大的,汉匈之战这段历史是一个沉重的灾难,就连日后控弦百万的突厥都没对中原文明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匈奴之患已经不能用头疼来形容了,这简直就是致命的大患。

而且汉匈之战这还不算完,汉匈之战还有第三阶段(汉武帝晚年李广利北伐匈奴)、第四阶段(汉元帝时期北伐匈奴,陈汤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尾声(窦宪北伐,勒石燕然)。

第三个阶段没什么好说的,李广利的战绩并不好,多次惨败,以至于匈奴在漠北站稳跟脚,大有卷土重来之意。

在第三阶段结束之后,匈奴内部爆发了内乱,一时间五单于并立。同时南北匈奴,南匈奴投入中原文明的怀抱,向汉宣帝俯首称臣。这是匈奴走向覆灭的信号,同时吹响了匈奴告别历史的号角。

匈奴的结局

公元前56年,南北匈奴,南匈奴开始“归化”,北匈奴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所以一直没有南下,而是长期生活在漠北地区。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两部的命运,我们先说南匈奴的结局。

南匈奴

南匈奴最开始归化的时候很不老实,三天两头就叛逃。

在汉元帝时期,汉军北伐歼灭郅支单于(匈奴的一支主力),南匈奴这才重新归降。但是东汉并未能完成“归化”工作,南匈奴一直不能融入中原文明。

我想这主要是生活方式导致的,因为漠南土地难以耕作,南匈奴仍旧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长期的生活方式就注定了他们的文明属性,一时半会很难更改,而且没有更改的条件。

漠南的土壤就适合游牧民族的生存,他们放弃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根本就活不下去,只要他们一日需要用马,那就必须是游牧民族。从公元前53年到公元195年,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都未能归化南匈奴。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诸侯并起。在这个时候,南匈奴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一度把控制区域推进到黄河流域附近。如果不是曹操的崛起,北方大半土地都会被南匈奴所占据。

对于南匈奴的问题,曹操头疼不已。如果要北伐,那代价很大,而且南方的东吴、季汉都虎视眈眈,自己没办法长期两线作战。但是如果不北伐,他们动不动就反叛,那曹魏需要在北方部署大量兵力在防止他们反叛,这会严重限制曹魏的军事实力,很难南下灭蜀吴。

最后的解决方式就是分而治之,并且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曹操把南匈奴一分为五,然后把这五个部分编入曹魏,安置在不同的州郡,比如并州、冀州、雍州等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改变让他们逐渐从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汉人所融合,完成了“汉化”的工作。南北朝时期,南匈奴完全汉化,刘渊所建立的就是以“汉”为国号,史称汉赵、前赵。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看看南匈奴的前世今生,不得不感叹孔夫子诚不欺我。昔日欺负汉朝的匈奴最后融入了汉人,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北匈奴

说完南匈奴的结局,紧接着就该说北匈奴了。

北匈奴比较刚,他们坚守漠北,毕竟这里是他们的故土,甚至可能还是他们的祖地。当年冒顿单于就是逐渐统一了漠北,并且把势力向漠南延伸,估计他们也有这意思,想要恢复祖先的荣光。

北匈奴的命运比较坎坷,在东汉时期,北匈奴长期遭灾,动不动就暴风雪、严寒气候,导致北匈奴迅速衰弱,人和动物都爆发了饥疫,死伤大半。

在这个时期,北匈奴向汉朝请求和亲。匈奴强大时,汉朝向匈奴和亲,而如今反转了,北匈奴低头了。但是对于北匈奴的低头,东汉政府并没有答应,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道理,东汉开始了北伐。

东汗政府数次北伐,消灭了北匈奴不少有生力量,大大摧毁了北匈奴的经济。所以在公元83-85年,北匈奴先后有七十三批难民南下降汉,这部分也就逐渐融入到南匈奴,同时随着南匈奴的“归化”而融于汉。(据不完全统计,东汉时期陆陆续续有二十多万难民降汉)

在公元87年的时候,鲜卑部落猛攻北匈奴,逐渐蚕食北匈奴的土地。与此同时,东汉、南匈奴也纷纷动手,试图合力绞杀北匈奴。

在鲜卑、东汉、南匈奴的围剿下,北匈奴彻底走向末路。北匈奴一部分人投降汉朝,一部分人融于鲜卑,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迁移向西迁移。

降于汉朝的北匈奴人和南匈奴一样,归化到汉人之中。投降鲜卑的北匈奴逐渐融于鲜卑,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鲜卑部落的很多墓葬有北匈奴的风格,艾尔根敖包墓地就是鲜卑吸收北匈奴所留下的遗存。

当年鲜卑“尽占匈奴故地”,而匈奴故地的人逐渐被同化,北魏拓跋氏很有可能就是北匈奴的后人。根据考古学家以及人类学检验专家的研究,他们在北魏宗室元威的尸骨中检测出C3b1a1a1-F1756的遗传类型,而C3b-F1756遗传基因主要分布于北方草原地区。

所以北匈奴很有可能是融于鲜卑,而鲜卑在之后也被回鹘所取代,他们大部分最终都是留在草原,虽然在不同时代改了不同的名字、民族,但是一直在北方草原上与各民族融合,现在蒙古族就有匈奴遗传基因。

至于那些西迁的北匈奴人,就难以考据了。因为西方对这块的史料十分欠缺,研究工作困难重重。只能说当初北匈奴人来到过中亚地区,但是最后的结局并不知道,可能与当地人所相融,也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绝迹。

古代让人头痛的“匈奴”,是如今的哪个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阅读对于大脑,好比运动对于身体,坚持阅读是一个好的习惯,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您的关注是作者持续创作的动力来源,致力于优质的原创内容,坚持不懈的将好的内容呈现给大家,为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下面让我们进入正文。

匈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大漠游牧民族,活跃了长达300余年。他们从南匈奴归附汉朝,又在中原坚持了200余年,表现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让汉朝头疼不已,如同一只无法杀死的小强,不断地骚扰边境。

匈奴的兴起始于公元前三世纪,当时冒顿杀父自立,东征西战,统一了分散的氏族部落。然而,在东汉初年,他们逐渐走向衰败,这个衰败是如此彻底,以至于他们直接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登台表演。

但在秦汉时期,匈奴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匈奴帝国的版图足以与汉王朝相媲美,虽然没有中原的肥沃土地,但他们的实力不可小觑。作为第一个统一大漠南北的少数民族,匈奴开辟了与中原王朝交流的先河,后来的鲜卑、蒙古等族崛起很大程度上都是沿着匈奴的足迹前行。

一、匈奴的发展历程匈奴的发展历程如同天下大势一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匈奴并非单一的氏族部落,而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社会生产力、军队实力以及部族凝聚力都远超其他部落。因此,在部落聚合时,匈奴成为了支配者,并且部落的名称也自然而然地以匈奴本部为名。匈奴族内还有休屠、宇文、羌渠等多个部落,部落内部还有数十个不同的氏族。《晋书》曾写道:“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

夏朝的荤粥、商殷时期的鬼方、周朝的猃狁,到了汉朝就变成了匈奴。为什么我们对匈奴有所耳闻,但对夏商周时期的荤粥、鬼方感到陌生呢?这很简单,因为匈奴足够强大,他们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历代汉朝名将的故事中,甚至也是汉朝国力强大的证明。自冒顿单于时期开始,匈奴士兵能弯弓射箭,都穿甲胄,不仅广泛从事畜牧和狩猎,还善于攻伐和侵略。匈奴帝国的版图横跨东西5200多公里,从吉林到帕米尔高原,南北纵向直线距离也有五千公里之多。匈奴帝国占地近600万平方公里,足以证明当时匈奴的强大。他们威震百蛮,迫使许多部族臣服于他们。

在西汉前期,连年征战导致民生凋敝、国力空虚,而邻居匈奴则趁着楚汉相争偷偷发展壮大,其骑射部队多达30万。汉朝统治者曾多次尝试对抗匈奴,但效果甚微,例如白登之围就是一例。因此,西汉前期自汉高祖到景帝时期采取了羁縻外交政策,承认了匈奴单于的政治地位,并通过和亲、岁供等方式缓和了双方关系。

然而,当汉武帝继位后,由于不满匈奴的侵略行为,如辽东、云中等地的百姓频遭烧杀劫掠,马邑之围拉开了汉朝对匈奴战争的序幕。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努力下,匈奴在漠南、漠北、河西三战中受到了严重打击,匈奴已经丧失了大规模侵略中原的能力。匈奴屡战屡败,最终被赶到了漠北,从此大漠地区出现了“漠南无王廷”的局面。匈奴在武帝和昭帝时期经历了数十次战役,壮丽的过去逐渐被风沙吹散,而由于匈奴社会的单一性质,战后的恢复能力逐渐减弱,内部也出现了“五单于争立”的内乱问题。

二、匈奴的种族研究匈奴的种族身份一直备受争议,学者们一直争论着他们是否属于蒙古人、高加索人,或者是两者混合的种族。一些考古发现为这一争议提供了线索。1973年,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的考古挖掘发现的匈奴头骨特征与贝加尔湖地区的匈奴相似。1977年,青海省大通县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南匈奴贵族墓,墓中出土的匈奴颅骨特征更接近北亚蒙古人。1979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发现的战国时期匈奴墓葬中的头骨形态特征与东亚蒙古人相似。此外,匈奴考古历史中较为有名的蒙古诺颜山(乌兰巴托)25号墓葬出土的匈奴人刺绣画像中,匈奴人的头发浓密,前额宽阔,眼睛大,目光锐利,鼻梁较低,黑色的眼珠,但瞳孔却用蓝线绣制而成,也印证了匈奴蒙古人的形态特征。

综合考虑这些发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诺颜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匈奴属于古西伯利亚蒙古人,而内蒙古地区的匈奴属于东亚蒙古人,青海大通出土的匈奴贵族则属于北亚蒙古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的后代已经演变成了不同的民族,与蒙古族的关系更加密切,两者的语言高度相似,而与匈奴的联系则较远。因此,我们无法追溯到匈奴族的现代后代。

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提出匈奴的西迁后成为了匈牙利族源的一部分。此外,匈牙利前总理康德·保罗·特里基曾公开表示:“我骄傲地承认我们是来自亚洲的民族。”早期的漠北匈奴西迁欧洲后活跃在马扎儿(现今匈牙利)等地。

结语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和了解匈奴的历史呢?因为匈奴不是外夷,不是倭寇,而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的灿烂瑰宝,是我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匈奴的活动地区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在1921年之前,宣布独立的蒙古也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即漠北地区。甚至更早以前,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马蹄已经遍布贝加尔湖畔。匈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以上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一个免费的“关注”,欢迎大家对于本文发表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会认真参考每一位作者的提议,并且会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持续不断的将好的内容呈现给大家,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作者会继续努力,秉承一颗实事求是的心理坚持创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