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谙是什么意思(谙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时间:2024-01-13 21:29:01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经典古诗词中最易读错的字,读对十个算你厉害!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其意蕴丰富。读古诗词能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在阅读和朗读古诗词有些字容易读错。

刬(chǎn)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刬chǎn,通“铲”,意为削、平。

李白在诗中表示,他希望把君山铲去、削平,让洞庭湖水平铺流去,一望无际。

而在李清照的这首词中,写少女与来客不期而遇,慌忙避走,把鞋子都跑掉了,以袜着地,少女的俏皮可见一斑。

氤氲(yīnyūn)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氤氲yīnyūn,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

槛(jiàn)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其一》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

槛有两种读音:jiàn和kǎn。槛(jiàn)是栏杆的意思,槛(kǎn)指门槛。

两首诗里的“槛”都是指栏杆,所以这里的“槛”读jiàn。

醅(pēi)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白居易《问刘十九》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杜甫《客至》

醅pēi,义为没滤过的酒。不读第二声哟!

潋滟(liàn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潋滟liànyàn,形容水波荡漾。

鳜(guì)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什么鱼肥呢?正解:guì鱼。鳜鱼俗名花鲫鱼。

谙(ān)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新嫁娘词》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有多少人把“谙”读成了“音”的,有的话自己默默地举个手。

谙ān,是熟悉的意思。

白居易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江南的景色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袅袅(niǎo)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袅袅niǎoniǎo,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簟(diàn)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簟diàn,竹席。玉簟:光滑如玉的竹席。

縠(hú)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宋祁《玉楼春·春景》

縠hú,意思是有皱纹的纱。

脉脉(mòmò)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脉有两个读音:mài 和mò。此处读mò,义为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舴艋(zéměng)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舴艋zéměng,指形似蚱蜢的小船。在古诗词中经常用舴艋舟形容小船。

葳蕤(wēiruí)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一看这两个字,有点懵。

葳蕤wēiruí,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窅(yǎo)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窅yǎo。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菡萏(hàndàn)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

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哂(shěn)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哂shěn,有微笑和讥笑的意思,在这里的意思是讥笑。

潺湲(chányuán)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潺湲chányuán,意思是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戍(shù)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戍shù,指军队防守。戍边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经常出现。

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

素材来源:新闻与写作

编辑:黄依依 淡凤

投稿邮箱:hdjywx@126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

优质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

微信号:hdjyxw

这样学习文言文一词多义,事半功倍

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在于掌握词汇,如同英语学习——词汇量也是关键,具体到文言来说,没有一定的词汇量积累就无法读懂文言文。

文言词汇实质上就是一词多义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汉字从产生那天起开始表示某一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会由此引申出众多义项,当然这种引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理据的,往往是由具体到抽象。比如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一种思想或者是规律。当然,这其中还有假借义,它与本意并没有意义上的关联。比如:花,本指花朵,假借为花费义。

因此,当我们现在静态地去看一个汉字时,会看到它在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义项,这些义项有些与现代汉语相同,准确的说是保持不变,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情况下,它的义项与现代汉语并不会保持一致。

这些义项有的消失不见了,有的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所谓古今异义。这也就是说词汇存在着历史的演变,我们不能静态地去看待词汇,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对待文言文的阅读。

也就是说,这些义项是他们在不同历史时代在现代这个静态平面上的投影。因此,判断一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要根据文章所处的时代来确定。坚决不能超前,你明代的文章,用清代的词义,这怎么能行呢?

比如:是,作判断词出现,是在战国时。直到东汉时才开始大规模运用,在先秦文献里,是大量近指代词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这的意思。是人,其实是这人。

如果用该字的现代汉语义项去推测它在古代汉语之中的含义,往往会犯以今律古的毛病,那么面对古代汉语里一个字众多的义项,如何学习才能做到高效而不易忘记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把我一词多义。

第一,把握本义。如上文提到的本义是一个字所有义项的源头或者出发点。它所具有其他义项都与本义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最好能用思维导图列出一个词的由本义到各个引申义项的脉络,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形成月个词义系统,变杂乱为有序,这样理解着记忆,理解就深刻。比如兵本义是兵器,士兵拿兵器,引申出士兵,士兵可以组成军队,引申出军队。有军队就有战争,引申出战争。这样我们就把这几个义项给记住了。

第二,词不离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之所以解释成某一义项,是由上下句语境来决定的。因此我们理解一词多义时,一定要把该义项放在固定的语句中来理解,做到词不离句,避免对一个一个义项死记硬背。一旦词义离开了句子,单纯记忆,缺乏联系,印象就不会深刻。就好比是一堆散乱的砖头,我们不知具体哪一块究竟位于何处。如果砌成墙,我们就能够确定它的位置和作用。

第三,利用成语。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它能作为桥梁沟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因为有些一词多义的义项已经消失,今天不再使用了,或者无法单独使用,只是作为语素还保留在成语中,特别是与现代汉语有差别的意象,大部分都在成语中有所保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成语理解那些陌生的义项,比如走马观花,走,就是跑的意思。文不加点,点就是改动的意思。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就是护城河。大家可以利用上熟的方法做好文言文词汇的积累。其实,一些文言文的语法现象也会在成语中有所保留,比如:风餐露宿,就是词类活用。时不我待,就是宾语前置。持之以恒,就是状语后置。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强调古文的阅读,一定要多读,特别是认真去读注释,不断积累一词多义。在阅读中要勤查辞书,或上网查询,或请教能者,务必扫清障碍。每当遇到不懂的字,疑难的词,要有一个不肯轻易放过的态度。文言文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希望大家始终保持耐心,走好自己的学习自修之路!

《周礼·天官》的“六廉”说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际。《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深远。《周礼》中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

“(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关于这段文字,郑玄注释为:“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能,政令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无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

小宰的职责是以六项标准治理官府,公允地评断官吏的治理能力。这六项标准就是:是否廉洁并且善于办事,是否廉洁并且推行政令,是否廉洁并且谨慎勤劳,是否廉洁并且公正客观,是否廉洁并且遵纪守法,是否廉洁并且明辨是非。

从西周开始,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考核官吏政绩及其清廉的标准。从以上六条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一个“廉”字,体现了“廉”是为官之本和考核之要的基本精神。

第一,廉善。廉善是道德指标,是对从政者个人素质、个人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中国文化一直把个体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寻求主动性适应的和谐。这是因为,中华先祖们很早就以高超的智慧悟出了一个真理:靠外界的制约规范个体行为是被动的,而靠内心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是主动的。作为一个官吏,首先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善”,是天道之大美、人道之终极。

第二,廉能。廉能是才华指标。能者,指能力、才华之谓。我们常说“德才兼备”,其中的“才”便是“廉能”的文化延续。廉能者,意即将才华奉献于社会,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上古时期,舜挑选管理国家的接班人,经过多方考察、检验,最后选中了禹,除了他的美德以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贤能”——“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大禹治水十几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历朝历代廉能行政的楷模和榜样,他“克勤于邦”“汝惟不怠”的敬业精神,在今天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廉敬。廉敬是人文指标,是一种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体现。许慎《说文解字》释曰:“敬,肃也。肃部曰:肃者持事振敬也……敬也。恭肃也。憜不敬也。”中国历史上贤明有为的政治家和有智慧的思想家,对天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道——社会群体相处的守则和心之道(心性)——人类个体素质的终极追求等,都保持着“敬”的态度。廉政文化中的“廉敬”行为,与天道、人道、心性升华之道相适应,表达的是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自“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相互适应,人与社会群体的相互适应,人与自我身心升华过程的相互适应。

第四,廉正。廉正是执政指标,是对官吏们处理行政事务时所提出的要求——公正客观。许多时候,人们都喜欢把“廉政”直接解读为“清廉、公正”,可见公正法则在行政过程中是何等重要。《尚书·洪范》曾用诗意的优美语言赞颂公正之道:“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第五,廉法。廉法是礼法指标。中国文字史上,“法”字的最初含义之一,是指自然法则、天地法理以及效法天地等天人合一的思维之法。廉法者,即要求深谙自然万物生命的运动真理,适应自然法则,适应人类相处法则,应用适应性和谐之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群体和谐相处。适应性和谐法则,是不伤害自然环境、不违背自然规律、不破坏群体规范的法则。在古代,法与礼是一体的。法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不可变易的运行秩序和根本规律;礼是人类在文化行为各个方面进行探索、适应自然法则的具体体现,是运用法则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群体和谐相处的宝贵经验。

第六,廉辨。廉辨是治理指标。辨,通“辩”,廉辨,是廉政监督官员的重要职务技能,也是每一个行政管理人员的必备行政技能。辨善恶,辨是非,辨真伪……廉辨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冷静的头脑和对事物的把握能力,更需要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公正、廉洁的思想境界。墨子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善于识别干部是廉政建设的大问题,“廉辨”说到底也是关系到行政公平、执政公正的大问题。

那么,“六廉”思想有何历史意义呢?

第一,“六廉”首次提出了系统考核官吏的思想。《周礼》中的“六廉”不是对官吏的一般性要求,而是指对官吏的考核标准。《说文解字》说:“计,会也,算也。”所谓“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即小宰要集中听取官府中各级官吏的汇报,计算他们的功劳多少,从而达到评断官吏治理好坏的目的。由于官僚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萌芽与发展,严格考核官吏的思想与制度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如荀子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说的“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即考核官吏的上计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普遍推行。我国历史文献中常把“六廉”也解释为“六计”,就是明确指出了“六廉”的本质内涵。

第二,“六廉”首次提出了廉能并重、以廉为本的思想。先秦以来,关于民本、德、孝、礼、仁、正、俭、忠、敬、义、公、贤、信等概念的探讨,大都与廉相关。很显然,治国单纯靠廉是不行的,还必须有通晓法律、执行政令、尽责守职、不懈于位的治国之能才。为了获得这些人才,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在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如孟子呼吁“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荀子说“无能不官”。春秋战国许多国家在官吏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上,都出现了新的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选拔治国安邦之才。

《周礼》正是将长期以来关于廉的思想与新的时代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关于官吏廉能并重、以廉为本的思想。我国历史上后来德才并重的严密考核、考课制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与文明产生相伴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廉政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春秋战国以后,逐渐与廉政制度相结合,成为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反腐倡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成为历代清官廉吏廉政行为的精神源泉。

在丰富多彩的廉政思想中,《周礼》的“六廉”思想尤其值得重视。我国历史上廉政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官吏廉政行为的基本特点,都可以从《周礼》中寻找到根源。“六廉”思想是对古代廉政思想的继承和总结,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