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狮子座

平等觉(平等觉意思是什么)

时间:2024-01-17 07:39:59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索达吉堪布传讲菩提流志《无量寿经》译本的四个原因是什么?

一、该译本为汉地诸大德所赞叹。

蕅益大师说:“五译之中,唐本最佳”。印光大师虽然推荐康僧铠的译本,但他对五种译本曾经作过评价,对唐译的评价是:“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袁宏道在《西方合论》中也说:“一无量平等清净觉经。二无量寿经。三阿弥陀经。四无量寿庄严经。五出宝积第十八经,名无量寿如来会。五经同一梵本,前四译稍不精。”

二、唐译本与藏文译本吻合,便于本人传讲。

很久以来,堪布一直在藏文《大藏经》里寻找汉传净土经典。到目前为止,《观经》还没有找到,也许此经的藏文译名不同。堪布有这种经验,有时某经典的汉藏译名不同,在这情况下很难找到对应的译本。而《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则找到了,其中《无量寿经》也是《大宝积经》的第五会。堪布将藏汉译本作了对照,发现两者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一方面唐译本跟藏文译本的文、义基本对得上,另一方面堪布有此经的传承,所以这次堪布准备用唐译本传讲。

三、菩提流志是了不起的大德。

菩提流志是南印度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姓迦叶。他十二岁从外道出家,不久就通达外道的一切学说。六十岁时,他舍弃外道而趣入佛门,依止耶舍瞿沙学习经论,不到五年就通达三藏,成为印度大名鼎鼎的高僧大德。后来唐高宗听到菩提流志的名声,于公元683年派专人去印度迎请他到中国。十年后,菩提流志到达洛阳,并在洛阳翻译出《宝雨经》。因为此经序分中有月光天子将来变成女皇统辖中国的授记,武则天看后非常欢喜,他原来名叫达摩流支,武则天把他的名字改为菩提流志。

菩提流志后来到了长安,在崇福寺翻译出包括《大宝积经》在内的许多经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大宝积经》的翻译。玄奘大师圆寂前曾准备翻译《大宝积经》,但才翻译了几行就因身体不适而辍笔,不久就示现圆寂。菩提流志来到中国后,在皇帝的支持下准备重译《大宝积经》,以完成玄奘未竟的事业。《大宝积经》分为许多会,菩提流志在翻译的过程中,翻阅了前人的零散译本,译得好就予以保留,译得不好就改译,遇到旧本无有的才新译,如是历时七年,终于将《大宝积经》完整地翻译出来。当时唐睿宗为《大宝积经》亲自书写了序言。现在后人依然能看到菩提流志翻译的《大宝积经》,单单从这个贡献来讲,可以说他确实是大菩萨再来。

四、堪布综合比较后作出的选择。

不管从文字还是从意义上观察,堪布觉得菩提流志的译本确有殊胜之处。前一段时间,堪布专门拿出两三天时间,对菩提流志、法贤、康僧铠、支娄迦谶、支谦的译本以及两个会集本进行了研究,并与藏文译本进行了对照。通过反复研究,堪布觉得唐译本最好,于是决定采用该译本。虽然汉地的高僧大德经常讲《无量寿经》,但到目前为止没听说有人讲过这个译本。

汉传佛教有些大德说,因为《无量寿经》有不同的梵文原本,所以导致有不同的译本;还有些法师说,因为现在没有可靠的《无量寿经》的梵文原本,所以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版本。所以问题的焦点都落在梵文原本上。如果能找到可靠的梵文原本,将藏文、汉文译本和梵文原本进行对照,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当然,即使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问题也不是很大。在汉传佛教历史上,《金刚经》、《心经》、《般若摄颂》等经典都有不同译本,但人们对各个译本并没有太大争论。在藏传佛教界,对《大藏经》里的经典也没有这方面的争论。

总而言之,这次堪布采用唐译本的原因大概就是这样。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 敬分章次

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德遵普贤第二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大教缘起第三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如来微妙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愿我得佛清净声 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 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 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 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 惑尽过亡三昧力

亦如过去无量佛 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 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 不如坚勇求正觉

愿当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 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无边苦众生

我行决定坚固力 唯佛圣智能证知

纵使身止诸苦中 如是愿心永不退

至心精进第五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即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发大誓愿第六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三、身悉金色愿。四、三十二相愿。五、身无差别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十二、定成正觉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十三、光明无量愿。十四、触光安乐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十五、寿命无量愿。十六、声闻无数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获陀罗尼愿。四十七、闻名得忍愿。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必成正觉第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

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 利益诸群品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愿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悉舍三途苦 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 获得光明身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如佛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师 得为三界雄

说法师子吼 广度诸有情

圆满昔所愿 一切皆成佛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积功累德第八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圆满成就第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皆愿作佛第十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国界严净第十一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光明遍照第十二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寿众无量第十三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受用具足第十九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德风华雨第二十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东方诸佛刹 数如恒河沙

恒沙菩萨众 往礼无量寿

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

咸以尊重心 奉诸珍妙供

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

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

闻佛圣德名 安隐得大利

种种供养中 勤修无懈倦

观彼殊胜刹 微妙难思议

功德普庄严 诸佛国难比

因发无上心 愿速成菩提

应时无量尊 微笑现金容

光明从口出 遍照十方国

回光还绕佛 三匝从顶入

菩萨见此光 即证不退位

时会一切众 互庆生欢喜

佛语梵雷震 八音畅妙声

十方来正士 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 受记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 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 必成如是刹

知土如影像 恒发弘誓心

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

修胜菩提行 受记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 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 必成如是刹

闻法乐受行 得至清净处

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

无边殊胜刹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 愿己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 各发菩提心

舍彼轮回身 俱令登彼岸

奉事万亿佛 飞化遍诸刹

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百千光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快乐。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八方上下。佛国无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菩萨修持第三十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诸佛密藏。究竟明了。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冤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何等为五。

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泆。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计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计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做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闻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边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恶骄懈怠及邪见 难信如来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处暗 不能开导于他路

唯曾于佛植众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闻已受持及书写 读诵赞演并供养

如是一心求净方 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如来深广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 尽其神力莫能测

如来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开示

人身难得佛难值 信慧闻法难中难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是故博闻诸智士 应信我教如实言

如是妙法幸听闻 应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广度生死流 佛说此人真善友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黄帝内经》:生命的四层境界(上古天真论之四)

往期:

黄帝内经深意探寻(上古天真论 一) 黄帝内经深意探寻(上古天真论之二)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之三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 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真人:贯穿三界的人,于三界的任何层中,超越相对,菩萨的境界

提挈、把握:遵守与把握的不同,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提挈、把握能够站在相对之上看待一切相对,遵守是在相对的同一层次,或者向下一层次

提挈天地:超越并掌控了天地的规律

把握阴阳:从无的能所考虑问题,以圆觉的思维看待万物而不执着与万物相对,

呼气:代表修行

独立守神:入不二境界

肌肉若一:肌、肉代表欲界的相对,若一代表超越欲界的相对,这里代表能够从欲界一路向上超越

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指的是觉性的寿命

此其道生:这是由于证得了究竟平等觉性的缘故

老黄说:我听说从前有贯穿三界的得道之人,他们超越并掌控了天地的规律,从而屹立于天地之上,以圆觉的境界看待万物而不执着与万物相对,了知了万物的演化规律,通过修行,让心与平等觉性合而为一,入于不二境界,并能从欲界向上,一路超越,令觉性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样证到了究竟平等觉性的人,真得道高人是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至人:顺应天道规律的人,处在罗汉境界

以淳朴的德行顺应天道规律,身心融合于阴阳变化之中,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打坐修行,使神识可以离开身体,在天地之间畅游,并能够看到听到肉身所不能触及到的事物,他的寿命也因此更长久,身体也更强健,这类人也可以归于真人(有些至人也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所以也可以称为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圣人:圣人境界可以是或无,描述的是一个境界范围

处天地之和:天地有、无的意思,融合天地二相,能够与天地万物,社会,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是圣人的上限。

天地之和与阴阳之和:阴阳之和是非想非非想,天地之和是有想

从八风之理:描述在欲界,不随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而分别烦恼

内无思想之患:内无我执我见

其次有圣人,能够与天地万物,社会,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不随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而分别烦恼,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朴素,举动也普通而不张扬,外不因事物而过于劳累,内心也没有我执我见,安静愉快,悠然自得,所以他的形体不显得衰老,精神矍铄,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天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规律

象:原义为模拟,效法,在这里可以解释成依据

象似日月:依据日月升沉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

逆从,逆、顺,消、长

道,在这里即指天地的变化规律。

依据天地的变化规律,及日月的升沉,星辰的位置,以遵循阴阳的顺逆消长及适应四季的自然变迁。追随上古真人,努力使身心与道相应,这样的人也可以益寿延年,但终究还是会有挂的一天哦。

从“草根”到“草圣”——怀素草书成就缘起漫谈(上)

怀素7岁出家于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市镇岐山头村书堂寺,是地地道道的“草根”。陆羽《僧怀素传》载:“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一个“贫”字道尽怀素贫寒的身世。如此贫寒的怀素,是如何从一位“草根”成为“草圣”的呢?

陆羽于唐贞元三年(787年)写的《僧怀素传》,是研究怀素的第一手资料,依此解读怀素的书路历程,也许更能接近其真实的一面。怀素从小天资迥脱,再加上其过人的勤奋,少年怀素在其伯祖惠融法师的指导下,成了当地有名的“草根达人”书法家。李白《草书歌行》赞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吏部尚书韦陟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

面对这些赞美,少年怀素的内心如镜:“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他在《自叙帖》中也有记载:“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自认为“所见甚浅”的少年怀素,在以后的书学岁月里,是如何登堂入室并逐步转凡为圣的呢?

远游取法

书法要想登堂入室,必须“睹前人之奇迹”,找到那把通往书法圣殿的“金钥匙”——古人笔法,为此怀素拜访了得魏晋笔法真传的表兄弟邬[月] 。陆羽《僧怀素传》载“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月] ,授其笔法”。怀素在其表兄处,苦攻笔法一段时间后,邬[月] 又以草圣之道启之,怀素始有所悟,但还未形成自己独有的草书见地。直到后来在洛阳得到颜真卿的启示后,方逐渐开达明彻。

怀素多年来“经禅”所悟之道与笔法妙道,合二为一,相得益彰,得到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首肯后,创作了《自叙帖》,此帖成了怀素转凡成圣的代表作,后人对此帖顶礼膜拜。唐窦翼《怀素上人草书歌》赞曰:“连城之璧不可量,五百年知草圣当。”此时,其草书光色参回,妙不可言,直达圣境。正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述修行者开悟情景那样:“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怀素将草书推上有唐以来的新高峰。如果说远游得古人笔法是怀素从一位“草根”书家荣登为“草圣”的重要基石的话,那么“参悟自然”就是其转凡成圣的关键。

妙合自然

怀素参悟自然,悟草书之道,深受邬[月] 、颜鲁公书学的影响。《僧怀素传》记载,王献之草书如凌冬枯树,张长史“睹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得草书“低昂回翔之状”,怀素认为的“似古钗脚,为草书竖牵之极”,颜鲁公所说的“屋漏痕”,无不说明草书妙在合自然之道。后怀素自悟妙理:“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始而得到颜公的赞赏:“噫!草圣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未闻之旨也。”

夏云多姿多彩与随风瞬息万变的特点,与禅宗所讲的娑婆世界的“无常”是一致的,无住为本,一切自然而然。怀素如果没有经禅方面的证悟,怎么可能会对夏云有如此深度的思考?没有观夏云“师自然,心自得之”之境界,怎么会写出如此惊世骇俗的狂草来呢?弘一法师论书法艺术与佛法的关系时说:“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地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怀素的修行非同凡响,被誉为“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怀素所悟草书之妙理,与他的经禅功夫是分不开的。

经禅悟道

怀素《自叙帖》云:“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怀素年幼出家,经禅悟道是怀素的主业,而书法仅仅是其经禅闲暇的爱好。但后人大多只知怀素是草书圣手,而不知其修行所达的高度,甚至民间还有不少传闻说怀素平时不好好修行,只知道写字,真是如此吗?

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铃木大拙(1870—1966)在《禅者的思索》中认为:“禅不是一种教化,禅要把一切羁绊彻底抛却。”

铃木大拙“把一切羁绊彻底抛却”的思想,不正是对怀素“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的最好注脚吗?怀素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旧教规旧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禅宗六祖门人怀海禅师,大胆进行了教规改革,制定戒律,设立了“百丈清规”,对后世佛教发展影响巨大。而作为六祖门人之后的怀素,却显示出与“百丈清规”相反的另一条弘法之路,以喝酒吃肉创作狂草的方式,游戏三昧,“把一切羁绊彻底抛却”“解众人之缚”,被后世尊为“草圣”。看来,游戏三昧也好,清规戒律也好,都是应景而生,证悟道果。守戒与否在已开悟了的智者那里,并不很重要,智者依此找到适合自己的修心法门,法无定法,以明心见性为要。

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禅宗的发展一直有两条线,一条是严格遵守清规戒律的苦行者,成为严以律己的大德典范,度人无数;一是开悟了的智者,以游戏三昧的“不思议事”,启迪后人心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垂范于世,怀素狂草禅即属此类。

对于修行者来说,无论是遵从清规戒律,还是游戏三昧,目的都是要修证得智慧,凡古圣贤大德,归元无二路,不为心物所累,只为拥有智慧的观照而已。《金刚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幻。”得道方法与途径万万千千,何必拘泥于“清规戒律”或“游戏三昧”的外相形式呢?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载:“白居易(772—846)官太子少傅时,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行弥勒净土业。晚岁风痹,遂专志西方,画西方变相一轴,为之愿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白居易早年皈依佛门,自称香山居士,闲暇时,作诗饮酒、深入佛智是他的生活常态。这种生活方式,其实也是唐朝当时上流社会不少文人雅士的生活常态。

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草圣怀素,作为释家子,示现喝酒吃肉狂僧相,以狂草的生活方式,游于达官贵人及文人雅士之间,被常人所笑。在没有接触佛法经典之前,我也曾对此现象困惑过,怀素作为僧人,为何要喝酒吃肉呢?后读有关高僧大德解读济公和尚的开示文后,方有所悟。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庞契贞书》载:“道济禅师(济公和尚),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癫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癫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

道济禅师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偈颂:“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世人往往津津乐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并常将济公和尚这两句话,当作满足自己酒的开脱词,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这两句。济群法师如此解读:“要知道,济公的行为不是一种修行,而是一个成就者的示现。禅宗提倡‘搬柴运水无非是道’,似乎不讲究形式,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更为严格的修行。因为它直接立足于起心动念,要时时保持觉知,这种用心是绵绵密密的,贯穿于一切时,一切处,可以说,比重点落在身口上的持戒更微妙,要求更高。”

读印光法师、济群法师对济公和尚“喝酒吃肉作痴狂状”的开示文后,顿觉豁然开朗,这不也是对怀素喝酒吃肉形象的最好解读吗?怀素所示喝酒吃肉的狂僧相与大家熟知的济公和尚很类似,看似狂放的生活方式,其实不是其修行时的行为,而是一个成就者的示现,这是大神通圣人表法的另类方式。“当令众生喜,当令菩萨喜,当令诸佛喜,当成此欢喜”,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此言,来解读怀素与济公的这种另类示现,就比较清楚这种境界了。世人如果只看到怀素纵情酒肉的表相,而不去品味其“醉里得真如”之道,乃舍本逐末也。

《金刚经》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度众生时,因人随机而化;只要能随处作主,随时在定中,一念不散乱,此乃道中人也。而我们俗众,常常被表相所惑,认为凡出家人必须得戒酒吃素,否则非修行人。仰山随沩山参学时,沩山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意思是只要你见地对了,不问下面的修证功夫,因为见地对了,修证一定会上路的。见地错了,功夫做得再好,行履也是错的。由此想到怀素的书法,如千手观音一般,从目前传承下来的法帖来看,每个法帖面目都不一样,但强大的内心定力,以及从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清净力量是未曾改变的。正所谓“自在本性,清明了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虽说修行人得道与否和饮酒吃肉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大智慧的修行者,为何要为修行人设那么多的清规戒律呢?再回看前文,白居易所受“晚岁风痹”之苦,以及怀素在其《论书帖》《律公帖》中所述自己病苦“风废多年”“心如刀刮”。痛风症与常饮酒和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有修行人认为,怀素是用自己代众生受苦的心志,示显喝酒吃肉的狂僧相,并受尽“风废”苦痛的折磨,让众生切记贪欲“口福”之苦从而明了守清规戒律的重要性。

从怀素与济公所示另类狂僧相得知,对开悟了的修行人来说,喝酒吃肉与修行得道与否,并无必然联系。但非大根器者不能为,凡夫俗子修道还须“戒”字当头。如果世人没有修证功夫,只仿效怀素醉酒狂草之相,而不知其得真如之实,那就是东施效颦了。

《僧怀素传》载:“怀素疏放,不拘细行。”“疏放”一词,将怀素不加雕琢、文思放纵、率意挥写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怀素疏放性格的形成,虽有其天性的一面,但与其修行证悟的高度息息相关,怀素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疏放,是他平时所持“无相”禅境的自然再现。

怀素是禅宗的得道高僧,颜鲁公曾赞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历来“开士”是对菩萨的称呼,也是对慈悲救世得道者的别称。在颜鲁公等社会贤达眼里,怀素是僧侣中的精英,是大觉悟者;在百姓心中,怀素是得道高僧。至今,在怀素发迹处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市镇岐山头村一带,民间仍然有不少关于怀素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传说。

怀素是大觉悟者,也可从陆羽对怀素的描述“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中略探其究竟。“缪”即“纰缪”,错误之意。怀素深解《金刚经》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佛家认为“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世间一切,因缘和合而生,是虚幻的,是无常的,并非真实;而世间人常以“非真实”为“真实”,将“无常”看作“常”,怀素认为这一切都是人的错觉。怀素是得道高僧,观世无常,所以他能识“万缘皆缪”的世间真相,从而明心见性,心无挂碍,直达佛境,这正是怀素由“草根”书家成为“草圣”的根本性因素,也可以说是怀素“字藏真”之“草书三昧”的真实体现。

(文/曹兰芳)

「荣宝春拍」释家宝椠 宋版留香——敦煌写经专场

释家宝椠 宋版留香

大藏经为佛教禅宗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雕版一套大藏经,需要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先进的校勘整理,再写样,再雕版,印刷,装帧这些都是由皇室引领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本来印制佛祖的法宝。宋元明清的汉文大藏经,一共有二十二种,市面能见到的,有宋代的崇宁藏,毗卢藏,思溪藏,碛砂藏,元代的普宁藏,明代的永乐南藏,永乐北减,清代龙藏八种,本场释迦宝椠专题,网罗了八种大藏经中的五种,分别是宋代思溪藏、元代碛砂藏、普宁藏、明代永乐南藏、永乐北藏,迎请这些佛法赋予无穷法力的珍贵佛宝是功德无量的善事。

封面

局部

局部

lot.819 明刊本 明永乐北藏 二仪同卷

1 册 白棉纸 经折装

提要:是书明《永乐北藏》《两仪同卷》一册,书分两仪,分别是《法华三昧仪》、《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半页5行,行17字,上下双栏,141折,正面蓝色地地团龙杂宝纹织金纱经面,背面蓝地四合如意云纹织金罗经面,卷首刊御制“大明正统五年十一月”牌记,开本宏阔,字大悦目,刊印精良,卷首版画堪称精美绝伦,值得宝藏。

33×13 cm.

RMB: 10,000 - 20,000

封面

局部

lot.820 明刊本 明代内府司礼监刻本 高王观世音经

1 册 白棉纸 经折装

提要:是书明崇祯元年内官监总理太监信官李承尧刊本,每版五折,每半页6行,行17字,18折,上下双栏,首尾全,及音释。缂丝锦面,末有韦陀像,发愿牌记。是经首有说法图版画,分别介绍遇雨,遇火,遇灾祸,遇虎,遇水等灾祸时 诵读高王观世音经得解脱的画面,发愿牌记镌“奉/佛修因祈福保安吉祥/内官总管太监信官李承尧诚心印造/高王观世音经五百卷施诵流通/崇祯元年三月吉日早”。白棉纸精印,品相完好。李承尧万历六年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后历升内官监总理,崇祯朝任内官总管太监。通揽内务,权倾朝野。本经之所以称为《高王观世音经》,是由东魏大宰相兼渤海王、北齐王朝的实际建立者高欢,通过一个真实的感应故事而传之于世的。据唐代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立者道宣律师撰写的《大唐内典录》卷十中的记载:南北朝东魏天平(公元 534-537)年间,有个河北省定州人叫孙敬德,他从守城服役期满回家乡,却被人当做叛贼抓住,他在拷打之下屈招,判了死刑关在监狱里。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高僧教他念《观音救生经》,高僧说,诵千遍就可免死。孙敬德醒来后就开始诵,到了行刑的时候已诵了几百遍,拉上刑场后继续诵,终于满了千遍。当刽子手举刀向他的头砍去时,刀被折为三段,换了一把刀,仍伤不了他的皮肉。丞相高欢知道后,就上表免除他的死刑,同时命手下的人将这个经写下来,传之于世,让全国臣民念诵,所以大家就叫《高王观世音经》。高欢之子高洋称帝后,正式定《高王观世音经》为国经。经文最著名最后一句为:“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诵满一千遍 重罪皆消灭。”

31.5×11 cm.RMB: 10,000 - 20,000

封面

lot.821 明代 永乐北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一十》

经折装 1 册 白棉纸

提要:是书明代永乐北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一十》,千字文编号“秋十”,一折五行,行17字,上下双栏,字体以赵孟頫楷书风格为主,版刻精良,卷尾有牌记“护国万寿寺奉教堂坛弟子王忠 钦奉 圣旨司礼监经厂印造 佛大藏尊经一藏 敬侍恭勤夫人郝氏谨发诚心伏愿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图永固 帝道遐昌 佛日增辉 常转 护国万寿寺永远安供 大明万历岁次壬辰(1592)年六月吉旦。”知此本为圣旨敕令司礼监刊刻本,故墨色匀净,版精字洁,封面和封底为四合如意云织纹金罗经面,精工华丽。万寿寺:北京万寿寺建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历经明朝万历皇帝;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光绪皇帝,尤其是清朝慈禧皇太后的历朝的数次大规模翻建,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的建筑格局,有“京西小故宫”之誉。

35.7×13 cm.

无底价

封面

康有为收藏印

lot.823 明代 永乐北藏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10 册 经折装 白棉纸

提要:钤印:南海藏经(朱) 智积寺(朱)是经《永乐北藏》《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第十》,共10册,千字文编号“伯”,一折6行,行17字,第一卷首雕刻精美版画一幅,除第五卷外,另九卷钤“南海藏经(朱)”,十卷每卷钤“智积寺”印,智积寺为千年宝刹,源远流长。第8、9、10卷封底有损,卷5封面有损,其余皆保存完好,刊刻精美。卷十刊牌记“南京聚宝门外雨花经房孟洪宇印行”,牌记上墨笔题写“陵川县信士假续甲印伯字一函施财功德增福无量”。陵川县,今山西晋城市。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晩凊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是晩清第一大书家和一等经学大师,其成就从其存世丰富的作品及丰富的著述中足以看到。但是作为一位藏书家,尤其是一位佛经鉴藏家,则鲜有人晓。此套经册经康有为旧藏,不禁让人想起“西安卧龙寺内,旧藏明代钦赐全部藏经,近被康有为以胁迫抢夺手段,尽数用车拉去”的前尘往事,康圣人不惜冒着损害自身名誉的危险,也要将佛经运走,可见佛经在康有为心中的位置。此经钤康南海印,也是康南海习经、藏经的见证。智积寺,亦称大王庙、金龙大王庙,又称东寺,在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建宁乡,寺内存千佛造像碑,此碑北魏人和二十年(496年)镌刻,据此推论,智积寺应建造在北魏人和之前。

33.5×11 cm.RMB: 20,000 - 40,000

局部

lot.826 明代 弘治内府刻本 《佛顶心陀罗尼经》

明弘治内府1 册 经折装 白棉纸提要:是书明内府《佛顶心经》上下两卷,上图下文,半页5行,行9字,78折,除卷前

版画,共镌36幅版画。黄绫封面,原签,经前刻精美版画,雕工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两截版,上版雕工精致,下刻经文,字体端庄严谨,笔画清晰。经末题镌一经符,下刻字“朱书此符 能救产难”,末刻年款“大明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制”。整册佛经版刻精美,皇家气派,尤其版画之精,佛光粲然。

35×12.5 cm.RMB: 80,000 - 120,000

局部

局部

lot.827 元刻 碛砂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

1 册 经折装

提要:是书元版碛砂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下》,133折,半页六行,行17字,上下单栏,黄绫书签,千字文编号“乃”,末尾年款“至治 二年(1322)壬戌月六日顺安地法弘山法兴寺”。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 子郑惠王赐藏经三千卷,并建石舍利塔一座,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又造燃灯石塔一座,宋元丰 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并更名为“法兴寺”,元、明、清又屡有修葺。此经墨色清晰,字体稳重。《碛砂版大藏》是南宋時代私刻大藏最后的一种。平江府砂碛延圣院大藏經。延聖院在今江苏吴县陈湖,后改名碛砂禅寺。约在南宋宝庆 至绍定年间开雕,端平元年(1234)辐定并刻出天字至合字548函的目錄。宝祐六年(1258)以后,因延圣院火灾和南宋垂亡,事会中断30年。元 大德元年(1297),因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主持,又继续雕刻,到至治二年(1322)竣工。全藏编次从天字至烦字共591函,1532部,6362卷。

31×11.2 cm.

RMB: 30,000 - 60,000

封面

局部

lot829 元代 普宁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一》

三藏法师玄奘译

提要:元泰定三年(1325)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本 是书一册八十九折,千字文编号:“金”,首有《大般若经第二会序》,有刻工何囦、何光、应 芳、曹必贵、曹贵、沅,尾有音释,后有刊记:“宣授中仪大夫王府断事官匡靖大夫佥议替成事上 护军赵璉 化主 行淳 泰定三年正月孟春印成”。普宁藏带有刻款的极为少见,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此刻款有发愿人赵璉,赵璉为元代重要官员, 《元史》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忠义二有赵琏传,记录其在杭州做官时,深得百姓爱戴, 此经应为这段时间所捐刻,刻款所载其官衔信息,可补史料。赵琏,字伯器,赵宏伟之孙也。至治元年,登进士第,授嵩州判官。再调汴梁路祥符县尹。入为国 子助教。累迁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除杭州路总管。

30.5×11.5 cm.

RMB: 150,000 - 250,000

封面

局部

Lot 830 南宋 思溪藏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经卷十七》

(宋)施护 译

提要:是书一册48折,单页六行,行十七字,千字文编号:“富”,刻工:周富、万澥。首有收藏印,为日本奈良善光院旧藏遗物。一切经南都善光院旧藏 “南都”即日本奈良,“善光院”为奈良一佛教寺院,据载为日本鸟羽天皇(1103-1156)皇后藤原得子所创建。可知此卷为“善光院”宝藏,凝千年天地之精气,方成此供养之神品。杨守敬当年运回国的一批思溪藏都钤盖此印,目前收藏在国家图书 馆。《思溪藏》是南宋靖康元年(1126)由湖州路王永从兄弟一家舍资刊刻的大藏经。又称湖州本、浙本或南宋本。于思溪圆觉禅院刻板。宋 高宗绍兴二年(1132)刻成,550函。到淳佑年间(1241-1252),经过一百多年,开始重新刊雕损坏的经板。补雕以后,经板恢复了使 用。根据现在保留下来的思溪版大藏经来看,补板后又印刷了不少,圆觉禅院改名为资福禅院。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资福禅院遭 到蒙古军伯颜破坏,寺院、经坊以及大藏经板全部被烧毁。此册思溪藏字体古拙,为未经补版的早期刻本,即圆觉藏本,字体有北宋遗 风。

钤印:一切经南都善光院

29×11.2 cm.

RMB: 150,000 - 200,0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