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水瓶座

玉皇大帝庙(玉皇大帝庙哪里最灵验)

时间:2024-01-23 16:30:13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海口这座道观,主祀主宰天界最高神仙,自宋朝建后,千年香火不断

在海南人心目中,从腊月初八吃上腊八粥,就开始进入春节。整个春节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这一天。在海口古城区的千年府城更是如此,这大半个月里,天天都是过年。

新年期间,走在琼山府城古城街头,很容易就能遇见一场热闹非凡,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府城春节民俗,既保留传统节俗文化的味道,又有海南当地特色。

年初九,是道教最高神仙,道教神话中众神的领袖,玉皇大帝的诞期。在府城老城一隅的玉皇三清宫迎来了一年之中最为热闹的时刻。民间传说玉皇大帝的生日当天,必须隆重庆祝。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丰盛的祭品,举行盛大的祭典,大家一起尽兴享用酒水佳肴,共同给玉皇大帝祝寿。

清晨,信众们携家带口,拿着香烛、纸钱和祭品前来拜神。摆上祭品,点燃香烛,焚香燃纸,祈求玉皇大帝在新年的一年里,守护一家人平平安安,大吉大利。仪式结束后,人们围桌而坐,拿出各自准备的丰盛美食,一起共同品尝,互诉家长里短,气氛其乐融融,欢乐祥和。

据当地老人所说,玉皇三清宫,原名天庆观,原址在五公祠对面的北官村,始建于宋朝。元初更名为玄妙观,明初改成玉皇庙。起初,该庙规模很大,占地300多平方米。清初,庙宇倒塌,现今原址上已无迹可寻。

历经近千年传承不息的香火,在古琼州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信俗活动年年兴盛,文化传承绵延不绝。2004年,质朴的府城人们在北官村境主庙旁再次重建了三清宫。

明代琼州史书《正德琼台志》有载:玄妙观在城北一里。宋建,为天庆观,元改今名,乃郡祝厘之地。时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的《乾隆琼州府志》也有该庙宇的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琼州总镇李耀先还曾捐钱重建。之后的琼州府志、琼山县志便再无记载。

由此可看出,玉皇三清宫是海南为数不多供有三清神像的宫观之一,自宋代兴建后,香火绵延数百年不断,历代多有重建修葺,清朝中叶一度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直至新时代的今天再次重现昔日的风貌,焕发出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三清宫内原留存一块宋代通诏碑。宋宣和元年(1119年),因“日下五色云”,天降祥瑞,刚登基三年的宋徽宗便在汴京(今开封)建了玉清神宵宫,亲自撰写《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人制成碑文置于神霄宫内,并要求以此碑为蓝本让天下摹勒立石,宣传道义,以传后世。

当时的琼州府遵旨照办,在府城的天庆观内刻碑立石,这便是原立于三清宫内,后几经辗转,现保存在琼山区五公祠内《神霄玉清万寿宫记》古碑刻的由来。经过数百年的沧海桑田,曾遍及全国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记》碑刻大多数已然不复存在,放眼全国留存至今的唯有福建莆田元妙观三清殿那通和这通诏碑。

关于这通古碑还有个趣事。一览古碑,会发现负责监造这块碑并留名的几个人——蔡翛、谭稹、梁师成,都是宋徽宗时宰相蔡京的亲信党羽,都是那个时期大奸臣。刻写皇帝虔诚崇信道教的古碑上,留名的人物竟是一众是非不分、以权谋私的奸佞之臣。想来,也算得上世间一大奇事。

不过,这通《神霄玉清万寿宫记》碑因为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所以无论对于全国,还是海南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值得我们珍视的。

回望今天的玉皇三清宫,附近的北官村已不复存在,随之而起的是新建的高楼大厦,但这座宫观却在闹市中独享一份“大隐隐于市”的清幽,犹如纷纷红尘喧闹中的一份净土,保留着人们最朴实无华的精神信仰。#我为海口代言走进琼山##我在琼山过大年#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在琼山区府城这座千年传承的老城区中,显现出琼州府独特、厚重的人文风情。#天南地北大拜年##琼山府城元宵换花节#

从三张地税收据窥见历史深处的崖州东厢

从三张地税收据窥见历史深处的崖州东厢

五柳

崖州的四厢成建于何年,由于唐宋元各朝史料的缺失,故建村时间不得而知。笔者从手头史料查阅得知,崖州四厢在明万历年间就已存在。明万历《琼州府志》.乡都,对崖州四厢有如是记载:〃东厢、西厢、南厢、北厢、伍都,以上五厢都俱附城……〃,由此可见,崖州四厢的建村时间确是有些年头了。

时至今日,崖州四厢中的南厢、西厢与北厢的村落依旧存在,只是世易时移,村庄已不再以〃厢〃命其名,但原南厢管辖的范围即大疍和高山;西厢所属之水南、白腊根、头塘与坡头园;北厢之官塘,古今地名一致,存续至今。唯独东厢这古老的村庄,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无迹可考。今之凭吊者,只能凭清光绪《崖州志》.乡都:〃东厢,新乡村即厢村,城东八里〃寥寥数语作为乡愁的精神慰藉而已。

东厢的大致范围,起自起晨坊段宁远河南岸至国营南滨农场中学一带方圆,也即南滨农场场部及崖州区政府所在地周边范围。东厢地处崖州官道,东路入崖官道穿其地而过,它是崖州四厢中唯一依官道聚居之村落。东厢南边有〃为吉祥拱向〃的南山门,南山门前(约在南滨中学后拐东一带)有〃州城东路第一铺(驿站)〃之称的南山铺(注:此〃铺〃非常言之商业店铺,而是专供来访官员歇息及传递公文之处所)。古时崖州东路往琼州府官道,从崖州城东门出城,在起晨渡河后过广济桥,穿东厢至南山铺,才拐东往立才方向出马岭。在东厢范围内有安置北宋宰相的〃相公亭〃,贬官丁谓观测星斗的〃望天亭〃及其遗存〃望天塘〃。明修的〃官沟〃,其沟头就在东厢,这使得东厢〃近水楼台先得月〃,占尽了灌溉之利;官道上的〃广济桥〃(俗称〃和尚桥〃)也使得东厢车马喧闹,商旅稠密。崖州官府郊祭玉皇大帝的〃玉皇庙〃之建立,使东厢变得热闹起来。明代〃岭南巨儒〃钟芳的父母,就是在东厢搭寮卖浆,成就了几百年来风化不衰的拾金不昧的〃独留后世儿孙路,此是前贤义利关〃(光绪崖州知州唐镜沅语)的道德佳话。又据光绪《崖州志》选举志.诸科考,注为〃东厢〃人的贡生就有十多个。由此可见,东厢是个繁华富庶且人文荟萃之地。

可为何四厢中的三厢(南、西、北厢)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惟独繁庶的东厢却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呢?据乡中耆老世代相传,东厢原先是一个成建制的大村落,只是离州城较远(城东八里),是个孤零零的村落。其东面连绵不断的山峦,是寇贼常年出没之渊薮。东厢人口虽然众多,但村落区域广,村民聚居点较为分散。这为寇贼各个击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不像南厢、西厢那样基本连成一片,彼此间起到相互保护的作用;它也不像北厢那样密迩州城,在官兵视线范围内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东厢所处的这些特殊地理位置,盗匪寇贼时常光顾劫掠(劫时易攻,掠后易退,城内官兵鞭长莫及)。因了此缘故,东厢常年遭受寇贼洗劫之苦,村民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不得已在咸丰年间大批迁徙逃往他乡落脚(水南、城内、甚至东里羊栏、妙山皆有),东厢遂日渐衰落式微,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到了光绪年间,部分北厢苦于宁远河水患的村民,移居到和北厢隔河相望的东厢,再加上原有逃亡又搬回来的原东厢村民在原厢村范围重立新乡村(规模小,不成建制)。故光绪《崖州志》如是说〃东厢 新乡村即厢村,城东八里〃。但新乡村在何年彻底解散消失,地方志乘缺乏记载,后人也就不得而知了。

现将三张道光、咸丰年间东厢地税交纳收据以及州城林氏族谱中涉及东厢部分照录如下:

道光柒年(1827年)三月十二日,东厢里牌黎辉收到xxx实米六合,伸粮色钞贰拾柒文。恐口无凭,立单存照。

辉亲笔花押

道光廿六年(1846年)六月十二日,东厢里牌林宗茂收到xxx纳来春粮色贰拾柒文。立单存照

茂亲笔花押

咸丰三年(1854年)三月初四日,东厢里牌林兵收xxx纳庄粮色钞贰拾陆文,系贰年份之补数。恐口无凭,立单存查。

兵亲笔花押

州城林氏族谱摘录

谨将徙崖始祖传代命名编次列后

第一代

始祖讳伯康,字君任,系出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尊贤里。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至1368年)授广东雷州府海康县教谕,因乱致仕(退休)徙崖居焉。生五子:长湖、次正福、三正禄、四正寿、五正榘。

第二代

公讳湖,乃伯康公长子也。生二子,长召得,晚年嗜学,无子;次召玄,立户南厢五甲,无子。

公讳正福,乃伯康公之次子也。生二子,长玄成,又名召成,立户东厢四甲;次构成,无子。

公讳正禄,乃伯康公之三子也。生子三人,长汝德,立户东厢二甲;次瑜成,又名得侬;三琼成,立户东厢七甲。

公讳正寿,乃伯康公之四子也。生三子,长仁荣,立户东厢九甲;次仁兴,又名志中;三仁昌,又名建正。

公讳正榘,乃伯康公之五子也。生二子,长有仁;次有义。

……

从以上林氏族谱提供的信息可得知,林氏移崖始祖在元未至正年间任广东雷州府海康教谕,退休后因为时局动荡携五子渡海徙居海南岛崖州(今三亚市崖州区),枝叶繁茂,瓜瓞延绵。从明初孙辈起开始散居崖州各坊厢。占籍(落户)东厢的就有好几个。有立户东厢二甲的、有立户东厢

四甲的、有立户东厢七甲的、也有立户东厢九甲的。由此可见,明朝初期东厢已是一个成建制的大村落,在建制上至少拥有九个甲。按保甲制的10户为一牌,10牌为一甲来计算,东厢至少有900户人家,人口在5000人以上。这一人口规模,在当时宁远河南岸,已属聚居规模最大的附郭居民点了。

对上述地税收据中出现的〃里牌〃名头,笔者有必要在此对封建社会的保甲制度作些简要的阐述:保甲制度的创立者为宋代的王安石。清朝沿袭明代保甲制度:令州县城乡十户为一牌,立一牌头(里牌);十牌为一甲,立一甲头(甲长);十甲为一保,立一保长。每户发给一张印牌(类似于今日之户口簿),上面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有人外出或者有客来访都要注明行踪(所谓〃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海南岛志》)。牌头,甲长等平日对本辖区每户村民动态情况进行稽查,如有可疑之人立即上报保长,地方官处理。牌头、甲长平日里除了管理治安、稽查户口之外,还要负责辖区内钱粮赋税的征收工作。故上述地税钱粮皆由里牌签收给据.

从上述的族谱以及地税收据可以看出,从明初至咸丰初年,东厢是个大村落,有健全的保甲制度,有乡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牌头和甲长,有正常的完粮纳税。是个人间烟火鼎盛去处。可曾几何时,在寇贼的劫掠下却又湮灭得无影无踪,留给州人世代的扼腕叹息和魂牵梦绕。因此,笔者愿在此用几张陈年东厢地税收据,为吾乡乡愁满满的东厢立此存照,作为不死的凝固化身,为后人留个念想去处。

道光柒年崖州东厢地税收据

参考书目 明万历《琼州府志》

清光绪《崖州志》

《海南岛志》

道光、咸丰崖州东厢地税收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