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兔

为什么不能用胤字取名(起名用胤的禁忌)

时间:2024-01-01 23:25:03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越念越有福的男孩名字,各种好事都会找上他

常有人说“这孩子定是有福之人呀”,孩子的父母听到这样的夸赞,定会喜笑颜开,好像人们对于有福,福气这类词非常喜欢,是的,中国人历来看重福气,重视福气,在中国人眼中,“福”即幸福、福气,是祥瑞、美好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及美好祝愿,而给孩子起一个有福的名字,自然是非常不错的,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和满满爱意!

北尘

北字代表着北方,是一个方位词,代表辽阔的地域,体现了一种大气,尘字,从鹿从土,鹿行扬土也,取名为北尘,寓意北间骁将,不染一尘,虽然是一粒尘埃般,很渺小,也不要丢失乘风破浪的勇气。

推荐姓氏:唐,曹,关,苏,徐

黎茗

黎字是指众,众多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黑色的意思,人们常说黎明曙光,黎明象征着希望,也寓意着孩子是父母的希望,茗的意思是茶,“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用来起名意指高雅、雅致、文雅、风轻云淡、有品味之义,黎字和茗字组合成名,寓意着仗黎行歌,杯茗之敬,颇有一种潇洒豪迈之风。

推荐姓氏:舒,易,沈,孙,王

子赫

子字本义是指子女,儿子,但是翻看课本,一般有才的人都带有子字,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所有带有子字引申为有才华的人,赤代表红色,赫泛指红色,中国人非常喜欢红色,一些重大喜事的时候,都会采用红色,有显著,盛大的意思,子赫一名寓意孩子是天之骄子,必定是声名赫赫。

推荐姓氏:江,王,章,冯,唐

瑾澈

瑾字是指美玉,常用的搭配词如瑾瑜,比喻美德贤才,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和祝福,澈,《玉篇》“澈,水澄也。”,意思就是倾侧的意思,但是后来也引申为通、达之意,取名为瑾澈,寓意怀瑾握瑜,澄澈明达

推荐姓氏:时,季,陆,万,崔

尘珂

在说文解字中尘字从三“鹿”,从“土”,就是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在如今的简体字尘字,从“小”从“土”,就是指尘土,作为人名寓指心细如尘、体贴入微,取名为尘珂,寓意着一尘不染,鸣珂锵玉。

推荐姓氏:江,林,童,张,周

舒阳

舒字本义是指舒展、安逸,用来起名也是给人一种舒适,安逸的感觉,象征孩子有着吉祥如意的一生,阳字是指阳光,太阳,给人温暖,明亮的感觉,用作人名意指阳光、开朗、积极向上之义,舒阳一名寓意沐露舒风,阳煦山立。

推荐姓氏:郑,王,冯,陈,蒋

胤鸣

胤字在生活中不太常见,但是在古文中常看到,胤字本义是指后嗣、子嗣,名人如赵匡胤,名字的意思是要匡正所有的后代子孙,不仅要立德成为楷模,也要子孙满堂,一直延续,鸣是指鸟兽或昆虫的叫声,后来引申为一般的鸣响,常用来作为人名,胤鸣一名寓意着孩子会学识丰富,一鸣惊人。

推荐姓氏:宋,赵,徐,潘,何

昱皓

昱字读作yù,本义为新的一天,是指日光和光明,用来作为人名使用,寓意着旭日东升、灿烂辉煌、前程远大,皓字是起名常用字,本义是指洁白,明亮,用作人名寓意着朝气蓬勃、光明磊落、前程似锦,取名为昱皓,寓意着皓月千里,煜煜生辉。

推荐姓氏:贾,林,娄,江,陈

名字带着父母的美好期望和祝福,父母都希望把福气送给孩子,所以起一个有福气的名字也是父母的心愿,那么以上名字可有满意的呢?喜欢的话一键三连试试吧!

为什么清朝皇帝、皇子取名喜欢用生僻字?

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清朝的皇帝、皇子取名字都特别喜欢用生僻字,比如著名的四阿哥(即雍正皇帝)名字叫胤禛、嘉庆皇帝名字叫颙琰、道光皇帝名字叫旻宁。这些名字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认识。为什么清朝的皇帝对生僻字情有独钟呢?

清朝早期的皇帝、皇子,在取名方面跟其他满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清太宗叫皇太极,他的大哥叫褚英、二哥叫代善、五哥叫莽古尔泰、十四弟叫多尔衮、十五弟叫多铎。他们除了姓氏全部是爱新觉罗外,名字都比较随意,二字、三字、四字的名字全都有。

清朝入关后,顺治皇帝在给自己儿子取名的时候,也还是按满人的传统,顺治帝长子叫牛钮、次子叫福全(顺治帝名字叫福临,按汉人的传统,父亲和儿子在名字上用同一个字给人感觉像是同辈,简直不成体统)、三子叫玄烨,即著名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幼年继位,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清朝的诸多国策上面,连子孙取名上,也仿照汉人家族,用字辈的方式给子孙命名排辈,以便区别长幼尊卑和血缘远近。

康熙皇帝选择了“胤、弘”二字作辈分,乾隆皇帝选择“颙、旻、奕、载”四字,道光帝续了“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帝又续“焘、闿、增、祺”四字。所以从雍正皇帝开始,满清宗室辈分排序为:“胤、弘、颙、旻、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会发现,在这些字辈中,许多都非常生僻,甚至平时看都没看过。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有一条很霸道的规矩,那就是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对于君王和尊者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有一条写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康熙皇帝登基后,因为避讳的原因,所有和“玄”、“烨”两字有关的文字,一律都要修改。比如紫禁城的北门原叫“玄武门”,但为了避讳而改成了“神武门”。这种因避讳而被迫改名的规矩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过康熙皇帝觉得这个规矩华而不实,而且会造成民力财力毫无必要的浪费。但身为封建帝王,他也不愿意皇帝的名讳被世人所称呼。于是,康熙就在给儿子取名上,尽量选择用生僻字,这样将来无论哪个儿子登基成为皇帝,百姓在避讳上面就会减少很多麻烦。

因此,清朝皇帝、皇子取名喜欢用生僻字,其实也可以说是一项民心工程。

胤祹:父亲在位61年,母亲活了97岁,手握大权不夺嫡,他才是赢家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七,乾隆帝正在江南进行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南巡,宗人府送来一封急报,内容是向乾隆汇报定妃万琉哈氏病逝的消息。乾隆看完后,感慨万千,下旨让定妃的遗体在履亲王府多停放几日,一定要等自己回去亲自到金棺前祭奠。

这位定妃万琉哈氏,可不是乾隆的妃子,也不是雍正的妃子,她是在康熙十四年入宫的秀女,是康熙的众多嫔妃之一,在当时,应该叫太皇太妃。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定妃还创造了一个记录:她是清朝276年中最长寿的后宫嫔妃,她去世时,享年97岁。

当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回到京城,果然兑现诺言,亲自到定妃金棺前奠酒,并好言劝慰定妃之子、乾隆的十二叔允祹。

当允祹因丧母而伤心流泪时,乾隆猛然想起,允祹已经72岁。看到十二叔满头白发,乾隆更是感慨不已。回宫后,乾隆对太后说,希望自己到古稀之年时仍能有母亲可以孝敬。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长寿基因是有遗传性的。定妃是清朝最长寿的后妃,他的儿子允祹实际上也是康熙35个儿子中最长寿的一个。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爱新觉罗·胤祹,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一位不一样的清朝皇子。

一、庶妃生阿哥,宫女养皇子

在写胤祹之前,笔者需要赘述一下:康熙帝一共有35个儿子,正式序齿的有24人,雍正登基后,诸位兄弟为了避讳皇帝名,主动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本文,笔者为了避免混乱,将统一采用诸位皇子在康熙年间的名字,例如胤祹、胤礼等。

根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履懿亲王胤祹,圣祖第十二子。

胤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他原是康熙第二十一子,因前面夭折的兄弟较多,胤祹序齿第十二,人称十二阿哥。

胤祹的生母万琉哈氏入宫较早,她是康熙十四年的秀女。根据《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记载,万琉哈氏和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后来的孝恭仁皇后)是同一天进宫的。

然而,万琉哈氏和乌雅氏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乌雅氏入宫第四年被晋升为嫔,第五年被封为德妃。万琉哈氏却在皇宫内当了40多年的庶妃,连个“嫔”位都没得到。即使在康熙二十四年她生下胤祹,康熙仍然没有升她的位份。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康熙才吩咐礼部,要册封后宫中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且生育过皇子的嫔妃,万琉哈氏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她被封为定嫔。

从万琉哈氏在康熙朝的“履历”可以看出,她是不受宠的。而在清宫中,“子以母贵”是铁的法则,这也就意味着胤祹并不是康熙宠爱的皇子。

胤祹的童年几乎无迹可查,胤祹第一次在正史中出现,发生在康熙四十八年,这一年,胤祹已经24岁。《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贝子。

康熙四十八年,24岁的胤祹被封为贝子。而他24岁之前被省略的记载,更可以印证他“不受宠”的状况。那么,这一年胤祹被封为贝子,是因为他立了什么大功,讨得康熙的欢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

(康熙四十八)冬十月戊午,册封皇三子胤祉诚亲王,皇四子胤禛雍亲王,皇五子胤祺恆亲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䄉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俱为贝勒。

意思是说,康熙四十八年十月的时候,康熙大封皇子,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被封为亲王;七阿哥、十阿哥被封为郡王;九阿哥、十四阿哥为贝勒。而胤祹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封为贝子的。

换句话说,胤祹被封爵位,并非是康熙特别宠爱于他,而是康熙雨露均沾的结果。而且,当时年龄比他小的十四阿哥被封了贝勒,他却只被封了贝子,可见,他仍旧是不受重视的皇子。

胤祹的人生中,还有一个对他影响深远的女子,这位女子是清朝最特殊的宫女——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本是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因抚养过康熙帝,还曾做过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因此备受尊重。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阿哥胤祹出生,按照清朝祖制,嫔位以下的嫔妃是没有资格抚养皇子的,因此,胤祹注定不能被生母万琉哈氏抚养。两年后,孝庄文皇后病逝,康熙见75岁的苏麻喇姑孤寂无依,便决定送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以慰她的晚年。就这样,康熙选中了当时年仅2岁的胤祹。

胤祹的到来,给苏麻喇姑的生活增加了生机和乐趣,在此之后,苏麻喇姑在清宫中又生活了18年,成为清宫中的奇女子。

毫无疑问,若无胤祹,苏麻喇姑的晚年不会如此丰富。反之,苏麻喇姑对胤祹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苏麻喇姑性格恬静,无欲无争,在他的教育下,胤祹为人踏实,不做无谓的觊觎。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了胤祹的人生。

二、九子夺嫡乱,胤祹初崛起

在清朝11位皇帝中,康熙帝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苦恼就是晚年的储位之争。康熙很早便立下嫡子胤礽为太子,却没有及时打压其他皇子。待诸位皇子年富力强,纷纷觊觎太子之位,而太子为了自保,逐渐开始不择手段,由此造成兄弟不睦,甚至刀剑相向,这就是后世常说的“九子夺嫡”。

胤祹虽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但这件事对他还是颇具影响的。

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从康熙四十八年胤祹被封为“贝子”后,他就屡次被康熙召见。“自是有巡幸,辄从。”即:康熙只要出宫巡查,必然会带上胤祹。

胤祹之所以从一个受冷落的皇子变成康熙面前的熟面孔,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大阿哥胤褆因被三阿哥胤祉举报有“魇镇”太子之嫌,从此失去了“圣心”。胤褆、胤礽的接连“出事”,让康熙有些心灰意冷,因此,他开始扩大考察对象。虽然此后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但仍没有改变康熙此心。胤祹便因此进入康熙的视线。

第二,胤祹当时已经24岁,且被康熙封为贝子,他已经获得参与朝政的资格,并开始在康熙的授权下“办差”。

当时的夺嫡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康熙的诸位年长的皇子中,有志在必得者,有骑虎难下者,也有犹豫不决者,更有避而远之者,而本文的主人公胤祹则属于后者。他不争权,也不站队,遇到皇子间的争斗,他总是躲得远远的。

胤祹的这种心态,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突然下旨赏赐胤祹白银4000两。

需要注意的是,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清朝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太子胤礽被废,幽禁于咸安宫。而有意思的是,当时康熙并不是只赏赐了胤祹,还赏赐了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等人。

胤祺、胤佑都是无意夺嫡之人,再加上本文的胤祹,他们第三人获得赏赐,康熙的用意不言而喻。

对于一个从前不受宠的皇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父亲的认可更让他振奋。接下来,胤祹似乎也受到了康熙的鼓舞,他承担了更多康熙给他的差事,而且每次都办得很好。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去世,康熙对这位嫡母非常尊重。康熙在伤心之余,任命胤祹署内务府总管事务,主理太后丧仪。胤祹非常勤勉,一丝不苟。最后,因为“办事妥帖”,得到了康熙的重点夸奖。之后,康熙开始频繁命胤祹前去办差,例如:

一年后,康熙命胤祹前去办理正白旗满、蒙、汉三旗的旗务;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的嫂子、裕亲王福全之妻去世,康熙命胤祹负责治丧等 。

康熙六十年,九子夺嫡已经来到最后的关头,随着胤禩因“毙鹰事件”失去圣心,真正有机会角逐皇位之人,只剩下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一年的正月,年迈的康熙帝不打算去盛京祭拜三陵,而是打算派一位皇子替自己前去。因当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领兵,三阿哥胤祉曾委婉表示愿意去盛京。但康熙最终下旨,派四阿哥胤禛、十二阿哥胤祹携弘晟前去盛京行祭拜礼。

弘晟是谁?是三阿哥胤祉之子,因胤祉被封为诚亲王,弘晟是诚亲王世子。

笔者分析,当时康熙内心已经属意胤禛,所以想让胤禛代自己去祭祀祖先。但又怕伤了胤祉的心,或者出于保护胤禛的目的,因此才选择让胤祉之子弘晟同去。而胤祹能被安排到盛京去,不仅是因为他有“贝子”身份,更重要的是胤祹办事妥帖。

接下来,胤祹明显更忙了,当年五月夏至,胤祹被康熙派往天坛行礼,八月中秋,胤祹再次被康熙派往祭祀。康熙六十一年的五月和八月,还是胤祹代康熙前往行礼。

种种迹象表明,在九子夺嫡末期,胤祹逐渐被康熙重用。在康熙去世之前,康熙帝下旨,令胤祹担任镶黄旗满洲都统。

有清一朝,八旗“都统”负责旗内事务,战事甚至可以统管军务,镶黄旗满洲都统更是八旗都统中最要紧的位置,康熙将这个位置给胤祹,意味着胤祹已经手握大权。

然而,手握大权者,并不一定要参与夺嫡。在此期间,包括胤祉、胤禛、胤禵等都有意拉拢胤祹,但胤祹都委婉回绝了。

笔者认为,胤祹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夺嫡之争,有三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受苏麻喇姑的教养,与世无争;

另一方面也是他的生母当时连个“嫔位”都不是,这让他的竞争资格大打折扣;

最后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形势并不明朗,他只想踏踏实实做个宗亲,无意拿自己和母亲的未来去冒险。

三、皇叔历三朝,德高且望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在位61年的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隆科多当场宣布遗嘱,由四阿哥胤禛继承大统。胤禛登基后,是为雍正帝。

雍正登基不久,立即开始了人事布局,胤祹被雍正加封为多罗履郡王。在圣旨上,雍正给出加封胤祹的理由是“曾经理三衙门事务井井有条”,言语中对胤祹的办事能力颇为认可。

不仅如此,雍正还加封胤祹之母定嫔为妃,当时称皇考定太妃。这对胤祹来说,是颇大的恩典。

曾有史学家认为,胤祹是参与过夺嫡的,他是四阿哥胤禛一派。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根据,至少,在史书上没有记载过胤祹任何关于夺嫡的记录。而且,从胤祹在雍正初年的处境,也能侧面证明他并非雍正的“嫡系”,《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雍正二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命在固山贝子上行走。二月,因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降镇国公。八年五月,复封郡王。

意思是说,雍正二年,宗人府弹劾胤祹办事不恭敬谨慎,雍正因此褫夺胤祹的郡王爵位,降为贝子。二月,胤祹又因为在康熙的配享和封妃金册上出现遗漏(将两位后宫嫔妃的姓氏写颠倒),再次被雍正降爵,降为镇国公。胤祹被雍正冷落了6年之久,直到雍正八年,胤祹才被雍正恢复为郡王。

笔者曾写过雍正时期的多位官员,雍正帝是一位爱憎分明的帝王,他对自己信任的官员一般都比较宽厚,不管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还是胤祥、年羹尧,从这些大臣身上都能印证这一点。但在胤祹身上,看不到雍正半点宽容。这足以说明,胤祹从一开始就不是雍正(胤禛)的心腹。

胤祹在被雍正贬为镇国公后,展露了他的极为恬淡心性。他远离政治中心,整日在家中读书作画,除非雍正召见,否则他都不轻易出门。

胤祹在雍正朝真正受到重用,发生在雍正八年之后,也就是他被恢复郡王爵位之后。当时,怡亲王胤祥已经去世,在宗室中,雍正能借助之人并不多,果亲王胤礼(十七爷)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雍正便有意重用胤祹。

例如,雍正九年,雍正本来已经下旨让胤礼总理户部三库事务,但因为胤礼还要统管工部以及正黄旗蒙古、镶红旗满洲等四旗事务,雍正便下旨让胤祹代管户部三库。

事实证明,胤祹在办差方面的确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管理下,户部三库井井有条,雍正欣赏不已。到了雍正十二年,胤祹已经是雍正诸位兄弟中年龄最长者,开始署理宗人府,成为名副其实的宗室大佬。

清朝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在圆明园驾崩,临终前留下遗诏,命胤禄、胤礼、鄂尔泰、张廷玉四人辅佐宝亲王弘历,即乾隆帝。

乾隆登基后,立即令胤祹负责雍正的丧仪。两个月后,乾隆下旨:

履郡王允祹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朕意欲晋封亲王。

就这样,胤祹在被封为履亲王,仍掌管宗人府。

清朝的宗人府是专门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包括掌管皇室玉牒,管理宗室子弟等职能。再加上胤祹是当时康熙诸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个,这就造就了胤祹在乾隆初年拥有较高的身份。

四、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胤祹在宗室内虽然德高望重,但他并不跋扈,他在宗室内口碑极佳,对乾隆恭敬,对宗室子弟较为宽厚。

乾隆二年,果亲王胤礼去世,乾隆便派胤祹代表宗室到泰陵祭祀,此后的4年内,清朝凡有“祭天、亨太庙、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农”等事务,基本上都是由胤祹恭代帝往行礼。直到乾隆六年,皇长子永璜逐渐长大,胤祹的部分担子才被永璜分担。

乾隆六年,乾隆出巡,胤祹被委以重任,留在京城总理事务。在京城期间,胤祹几乎每天天不亮就到了皇宫,凡事都和大学士们商量,然后每天都会把自己处理的政务和京城的近况形成奏本报给乾隆。若遇到大事不能决断,他会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请示乾隆,从来不敢擅专。乾隆在外三个月有余,胤祹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没有一件逾矩之事发生。

事实证明,胤祹的能力在雍正诸位兄弟中,也算是佼佼者。

然而,自古以来,皇家都不缺少有能力的皇叔。但是,有能力又懂得谦逊的皇叔其实并不多。胤祹能够获得较好的结局,和他深谙帝王之心有莫大关系。

作为食清廷俸禄的宗室王爷,胤祹对百姓的疾苦也十分关心。乾隆十六年,山东各地因暴雨导致米价上涨,看到来京城的乞丐逐渐增多,胤祹不惜入宫和大学士们争论,他力劝乾隆开仓放粮,并下旨禁止官绅和百姓争购粮食,最终,乾隆听取了他的建议。

另外,对于身陷贪污、科举弊案的官员,胤祹也建议严惩。

历史上,关于胤祹的政治思想几乎没有描述,但从他上述表现来看,他算得上是一位亲民且有正义感的王爷。然而,这样一位清代王爷,却差点绝嗣。

胤祹一生有1妻8妾,共6个儿子却夭折了5个,乾隆十五年,胤祹最后一个儿子弘昆也病逝了,这让66岁的胤祹万念俱灰。

当时,乾隆亲临履亲王府安慰皇叔,并当场承诺,将四阿哥永珹过继给胤祹为孙。

在清帝中,乾隆的“心眼”并不大,胤祹没有亲生儿子,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乾隆十九年,乾隆帝亲临履亲王府探望生病的定妃万琉哈氏,在乾隆的内心深处,他是羡慕十二叔的,毕竟,人到古稀之年仍能在母亲跟前尽孝,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乾隆二十一年,胤祹以身体年迈,要在家照顾母妃为由,向乾隆请辞。乾隆再三挽留,胤祹仍坚持辞职,乾隆只好应允。需要说明的是,胤祹在此之前不仅负责宗人府事务,还身兼军机处议政大臣行走、镶黄旗满洲都统等职。换句话说,胤祹71岁之前,仍身居要之,颇受乾隆倚重。

三年后,乾隆在南巡途中听闻胤祹之母定妃去世,他感慨万千,待回京后亲自给定妃奠酒。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俗话说,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家,母亲去世后,胤祹沉浸在悲伤中很久都未能走出来。从此陷入病痛之中。

乾隆二十八年,履亲王胤祹去世。乾隆悲痛不已,命胤祹的嗣孙永珹为其送终,并让和亲王弘昼、五阿哥永琪为胤祹戴孝,为其谥号“懿”。

胤祹去世时77岁,他是康熙帝31个儿子中寿命最长者。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可能源于其母的“长寿基因”,另一方面也和胤祹恬淡的性格有关。

纵观胤祹的一生,他最初是不幸的,他生于皇家,但生母却并不受宠;

他有幸成为“贝子”,但并不特别受康熙重视;

他算得上文韬武略,他懂得治理朝堂、他理解百姓疾苦,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大展宏图。

然而,胤祹却是幸运的,他虽生于皇家,却没有卷入权力斗争;

他虽贵为皇子,却拥有超脱的心性;

他虽“位高权重”,却也懂得谨慎收敛。

他虽然无子,却因此降低了乾隆对他的戒心;

作为三朝老臣,胤祹的人生可能会有遗憾,但绝无悔意。

《老子》第二十二章中有一句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不和他人相争,所以走遍天下也没有人与他争。古人所谓的“委曲求全”,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够“求全”啊!

胤祹用一生践行老子的这一句话,实乃大幸!

胤禟:名字中的胤字复杂又难读,历史上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

\r\r \r\r \r \r \r \r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参与九皇子夺位之争的第6个人,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第九子爱新觉罗·胤禟,细心的我们就会发现康熙皇上给他儿子起的名字中都带有胤字,这个胤字第一次在课本上听说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名字中就带有一个胤字,这个胤字根据字典上的解释是子嗣后代的意思,由于这个字是生僻字,难认也难写,现代人喜欢简简单单的,这种生僻字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这个应该与我们国家的国情是有关系的。

\r \r \r \r

想当年,我们以前使用的是繁体字,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言简意赅,一个字可能扩展成许多文字,发生新文化 运动以后,白话文慢慢普及开来,如果说我们普通的一个人能有幸穿越到古代的话,听古人说话,你是很难理解的他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的,当新文化运动发生了以后,人们说的是白话文,对于大城市富贵人家来说,学习识字那不成问题,对于农村呢,他们呢资源有限,无法受到良好教育,但是呢许多人沟通还是有困难,就是在于还在使用繁体字,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汉字,我们国家呢80年代,也就是1986年从法律上确定了九年义务教育。

\r \r \r \r

可想而知,80年代以前以及封建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也不识字,现在电视剧比较盛行,你们应该没有看到有拍摄古代农村的电视剧吧,说句实话,电视剧制作中心他也不敢拍,你想啊,古代人农村人不识字,交流也很苦难,但是对于富豪人家以及皇宫,他们有资本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了渊博的知识,他们就可以明辨是非,洞察社会人性,为了让汉字普及开来,当初还推行二简字和简化字。

\r \r \r \r

这个二简字在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就被取消了,这个二简字他脱离了汉字本身的精髓,就比如餐厅的餐,二简字取的结构就是取的是左上角的那个偏旁,那个字读什么,夕阳的夕,因为不同地方存在着不同的方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的交流就形成了本地的独特风采,基于此,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普通话的话,任何人都可以听懂了。

\r \r \r

\r \r \r \r

\r \r \r \r\r \r\r \r \r

十三阿哥胤祥文武双全,康熙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

先认识一下康熙的老十三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卒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享年四十五岁,老爹清圣祖康熙帝,老妈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比他老哥雍正胤禛小八岁,自小就是胤禛的忠实粉儿,小跟班,所以哥俩的感情非常好,而老十三本人也聪颖异常,文武双全,史书中记载其文治方面\"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武功方面“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 而其履历也曾出任军职,掌管驻京禁军,这充分说明老十三也备受器重。

先说说康熙为什么会选胤禛(雍正),这样也许就回答了为什么不选胤祥的原因了。

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六十九岁的千古一帝康熙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遗诏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九龙夺嫡”大戏天天在身边上演,康熙真是被这些儿子们搞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导致在康熙朝后期朝政倾向松弛,吏治上面也开始。但康熙毕竟康熙不是怂主,对身边的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遂暗自在诸子中属意合适接班人。皇子中唯有雍正表示不争夺皇位,但是如果康熙只要有事儿安排给自己,无不竭心尽力的办完美,这一切康熙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觉得皇四子胤禛很能为自己分忧。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雍正则表现得醉心藏传佛教,爱好田园高雅,似乎无意皇位。我这里有一些胤禛还是在做皇子的时候一些珍贵的画作资料--《耕织图》,图里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都被画成雍亲王胤祯和他的太太和姨太太们的容貌。他们一家人男人在田间勤劳耕耘,女子在家养蚕织布,男耕女织,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表现出还没当上皇帝的胤祯四爷对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次胤禛在家长期韬光养晦,既不接织党羽也不勾连,终于在其和其他兄弟的挣位大战中脱颖而出,通关ko赢得了皇帝位。

而且康熙在其传位诏书中写到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恭,必能克承大统”。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套路,目的只有一个,那个高高在上的龙椅!

自此老十三和老哥雍正比,显然是嫩了太多了。不被传位实属正常不过。

但老哥雍正对他也是非常的不错的。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下面是雍正继位后对老十三的封赏。

雍正元年 (1723)——赐增护卫,四月命其总理户部事

雍正二年(1724)——因功增亲军。

雍正三年—因其总理户部事务谨慎忠诚,复加封郡王,十二月命其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

雍正五年(1727)——特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扁额。

雍正七年(1729)——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六月,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十月,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配享太庙。六月溢号贤,并命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贤字上。又命入把京师贤良词。 命怡亲王子弘晓袭封亲王,弘皎别封郡王,均世袭。建贤良祠,以怡亲王允祥功勋卓著而奉为首位。设立军机处。

为了纪念他的功劳,还下旨将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这真是天大的恩典了。

所以有这么强大的四哥在,如果你是康熙,你会传位给老十三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