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兔

东北风俗有哪些(东北风俗有哪些100字)

时间:2024-01-01 20:53:08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东北民间习俗—爬犁、冬泳、冰捕,带你感受大东北喜闻乐见的民俗

关于东北民俗,我看到不少的粉丝给我留言说,你说的四大怪都是几十年前的老风俗了,现在基本上已经看不见了!是啊,这些四大怪民俗在如今现实的生活中,已经渐行渐远了,现在城市里我们基本上很少见到了,只有一些偏远的农村还可以看到。那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聊聊东北的新民俗,这些新民俗都是东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相对于我国的其他地区,东北算是一个开发比较晚的地区。历史上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啊,有鲜卑族,靺鞨族,高丽族,还有蒙古族,东北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当中,汉族文化和东北原住民文化进行不断的融合,然后形成了中原文化的一个分支吧。到了明清以后,越来越多的汉人出山海关迁徙到东北,中原文化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由于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日俄侵占了东北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啊,东北地区从建筑、语言到饮食习惯,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所以一直到今天啊,我到东北的一些城市像大连沈阳啊,还有吉林,哈尔滨,还可以看到一些俄罗斯和日本风格的建筑!

今天我们主要来聊聊南方人到了东北以后最常见的几种当地的民俗文化

东北的冬季风雪特别大,一些地方往往积雪能深达几尺,在这样的地方交通就只能依靠爬犁。所谓的爬犁,它实际上是一种用木竿做成的架子,可以由牲口拉着在冰雪上面奔跑,这是东北的一种雪原上主要的交通工具,东北人也把它叫做是冰雪上面的车子。为什么叫爬犁呢?首先是那个运动的形式好像是在雪面上爬行那样,另外是因为它的形状的又有点像在田地里耕地用的那种梨,它没有轮子,但是可以在冰面上滑行,远远看上去好像是在上面爬一样的,所以叫爬犁,特别形象生动。东北这里的冰雪世界,一年会有至少有1/3的时间啊,是冰天雪地的,广袤的户外,山川沟野风雪都特别大,这些厚厚的积雪,甚至能达到几米都有可能啊,那么在这样的地方往往是无路可走的,只有爬犁这种交通工具,可以不用分清道路,你只要有冰有雪的地方,就可以在上面这个奔跑如飞,因为他靠的是一些动物的牵引啊!爬犁那也分好几种类,一种最简单的是用人拉了就可以了走,往往是在家里去赶集,就是短途距离使用。还有一种是有点像现在的卡车那种的,可以装载货物,而且可以长途奔跑,这种爬犁往往是拿来跑长途的,他的上面的架子做得更大,甚至于可以在上面用动物皮搭成暖棚,里面还有火炉,这就有点像现在的卡车司机一样的,上面可以睡觉也可以做饭啊,一应俱全的。爬犁的动力是来自牛马等常用的牲口,当然也有一些用狗羊,但一些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啊,女真,锡伯族,还有赫哲族,他们常常使用鹿甚至四不像来拉爬犁。

说到东北的新民俗啊,那就一定要说说现在在东北非常流行的,也是东北广大城镇市民热衷的冬泳。这可是在冰天雪地里进行的冬泳!当你在江面,在湖面上看到冬泳的场景的时候啊,那种感受是在南方地区看到人们在江面上湖面上的冬泳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们在结了冰的江面上或者湖面上凿开了厚厚的冰层,看起来像是冰面上修建了一个游泳池一般。当冬泳爱好者身穿泳装,迎着冰冷的寒风,踏着冰封的江面积雪,登上冰筑的跳台跃入冰围的池水。要知道江面或者湖面上本来寒风就比较大,这个时候水池旁冰面上的围观者,虽然穿着棉衣还是非常冷,而冬泳队员却胜似闲庭信步,在冰水中自由搏击,用火热的躯体去同严寒较量。因而冬泳被中外游客称为“不可思议”的“勇敢人的活动”。我专门请教了现代的保健专家,他们都说 冬泳可改善脑血流状态,增加脑血流量。坚持合理的冬泳锻炼,能改善和增强心肺功能,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一般冬泳训练者应激反应迅速,思维敏捷,适应能力强。冬泳不仅可缓解人的紧张情绪,而且能减轻一些病痛。当然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啊,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去冬泳的,尤其在东北的冬泳,是需要提前锻炼,然后慢慢去适应的,如果你没有经过这些提前锻炼适应的话,是不能够去参加这项勇敢者的运动,初到东北千万不能莽莽撞撞,冒冒失失的就去冬泳!还有就是啊,冬泳之前必须要做准备活动,徒手操,肌肉拉伸等热身运动10-15分钟,在进水前5分钟完成为宜。冬泳结束要及时擦干冲洗,注意保暖。长期冬泳的爱好者都知道冬泳结束后,保暖很重要。冬泳其实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极限运动,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尽量不要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冬泳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力的一项运动。虽说利大于弊,但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决定,每个人身体素质不同,不可强行。

今天我们在东北啊,还可以看到冬捕的壮观场面,这里的冬季捕鱼,跟南方捕鱼有很大的不一样。对东北地区而言,冬季捕鱼是非常常见的一个渔猎活动。整个东北地区赫哲族是最擅长冬捕的。原因在于赫哲族生活在北纬45度,这个地方是十分寒冷冰天雪地的,一年有七个月的结冰期,算苦寒之地吧,你要在这里生存的话,那么到了冰天雪地的时候,你是很难找到食物的,所以要生存就必须要学会冰捕,冰捕是他们生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赫哲族人的冰捕,既有拉网也有钩钓,还有用鱼叉叉鱼的。我们先说拉网捕鱼。这里的拉网捕鱼要用到到大拉网,这个大拉网至少有200米长度。把这个大拉网下到冰层下面,网住成群的鱼是需要技巧的,这里面需要一个有经验的老鱼工,他要提前在冰面上,根据冰层的颜色来判断哪个地方可能是鱼窝子?因为冬季的时候,冰面下的鱼,他是会聚集在一块,有点类似于人群聚集抱团取暖的那个意思啊,那么这个时候你判断它聚集的鱼窝子,就显得尤为重要,判断准确了,然后才可以去下网。选定鱼窝子地点后在冰面打好两排冰眼,费劲巴拉把网纲在冰下穿过,然后逐渐围拢,最后在出网口把冰下的鱼网拉到冰面上。成千上万斤鱼就这样被拉到了冰面上。网钓就相对比较简单了,因为在冰面上凿开一个冰窟窿之后,那么光线会吸引水下的鱼,它们循着这些光线 游上来觅食,因为鱼有趋光性。这个时候再用渔网捕捞就相对简单了。至于用鱼叉来叉鱼,这也是赫哲族人非常喜欢的捕鱼技巧,他们用鱼叉叉鱼,无论大小,一叉叉一个准。(私信免费索取传统民俗文化资料)

农历中国 | 十一月十二 · 冬捕

把冰河变成牧场

隆冬也有好收成

每年12月底,

查干湖都将迎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也是她一年中

最热闹最壮观的时候,

一场充满北方原始渔猎气息的冬捕

即将开始。

自古以来,查干湖就是

逐水而居的古代蒙古族的渔猎区。

被称作 “查干卓尔”,

意为 “白色的泡子”或“圣水的湖”。

这里水草肥美,

即使是寒冷的冬季,

厚厚的冰层下也聚集着

成群结队的鱼儿。

“马拉绞盘,冰下走网”

是蒙古族最原始的渔猎方式,

兴盛于辽金时期,延续至今,

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老的习俗。

所以,查干湖又被称作

“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每年冬捕的开捕时间都不是固定的,

得由总渔把头根据当年的

气候、环境等因素来确定,

通常都在每年的12月底。

开捕前,

选好下网点至关重要。

这完全得依靠渔把头们多年来

累积的经验和技巧,

透过厚厚的冰层踩准 “网窝子”,

一旦选择失误,

渔民们一天的辛苦都将白费。

冬捕,非常辛苦。

凌晨三四点钟,渔民们就要顶着

-30℃的严寒在冰面上开始劳作了。

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破冰声中,

一张巨大的网在厚厚的冰层下

缓缓展开。

网,足有2000米长。

全靠五六十号渔工齐心协力的配合,

再借助马力拉动绞盘,

让网在冰下顺利地展开、围拢,

最后在出网口拉出冰面,

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已是中午时分。

一次大拉网,

可以捕到上万公斤的鲜鱼,

天年好时一网曾捕到过十几万公斤。

渔民们恪守着蒙古族

“猎杀不绝”的生存法则,

渔网都是6寸的大网眼,

捕捞上来的也都是十斤以上的大鱼,

小鱼都被刻意地放掉了。

冬捕,

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除蒙古族外,

赫哲族也有冬捕的习俗。

来源:周到

孩子吊起来养?姑娘叼着烟袋?满族人的生活习俗究竟有多奇怪?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生活着一群满族人,他们如今已经逐渐汉化,但是还有少数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比如孩子从小就吊在屋顶,姑娘的大烟袋永远不离手,还有窗户纸贴在屋外,都让外人感到古怪!

吊起来养的孩子

说起满族三大怪,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应该就是儿童吊床。走进满族的家中,最显眼的就是一个荡来荡去的小篮子,上方悬挂在屋顶横梁上,一根一米多长的粗麻绳连接着下方的藤条编织而成的儿童睡床,里面偶尔传来孩童的欢笑声。

这种神奇的习俗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不但在东北的满族聚集地盛行,甚至被入关的满人带到关内,相信不少人小时候都睡过这类吊床。比如6、70年代,老百姓生活条件较差,很多家庭都需要挤在十几平米的职工宿舍生活,孩子的出生意味着生活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很多人便效仿满族人在屋子中放置吊床,让孩子睡在里面。

这种神奇的风俗起源于满族,如今生活在乡下的满族人仍然保留修建儿童吊床的习俗,一些年轻人结婚准备新房时,也会提前采购吊床,取“早生贵子”的寓意,等到孩子长大,吊床会被保留下来,里面装满针线、零食等,化身日常用品的容器,同时也代表对生育的冲的向往。

儿童吊床的出现和满族人生活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入关建立清朝政府之前,满族人普遍以狩猎为生,聚集地多在深山老林里,这里野兽遍地,虽说捕捉猎物容易,但是也异常凶险。家中男人每次进山都要几天时间,女人也会外出寻找菌菇等食材,家里的孩子就要面临野兽的威胁。

比如野生狐狸,这些狡猾的动物可以潜伏几天时间,趁主人不注意就潜入家中,叼走孩子或者家禽。儿童吊床离地面一米以上,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不被野兽伤害,解放出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

东北的夏季同样炎热,儿童吊床里会铺上草编床垫,保持里面凉爽的环境。而寒冷的冬季到来,吊床里就会铺满打猎获得的动物皮毛,让孩子睡在里面温暖舒适。孩子偶尔哭闹,父母就会轻轻推动吊床,孩子随着摆动逐渐安静,安稳地进入梦乡。

许多满族孩子长大后,对童年最深印象可能就是摇曳的屋顶和一旁母叼着烟袋的场景。

姑娘和烟袋

满族人喜欢抽烟,尤其是女性,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根据这个特点创作出东北中老年妇女的经典形象,他们衣着朴素,弯腰驼背,偶尔掏出黄铜的烟袋在鞋底敲几下,然后点燃后吞云吐雾。

其实这些特点恰恰反映了满族风俗中,妇女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满族人口稀少,可能几家几户就构成一个村落,所有的男人都要组队打猎,妇女则要负担更重的工作。比如种植一些蔬菜,或者附近山上寻找野菜、蘑菇。还有一些妇女会上山挖人参,待到商人春秋两季前来采购,换取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

山中地形复杂,有毒的昆虫众多,这些妇女发现抽烟可以很好地驱虫,于是一杆大烟枪成了每个满族妇女的标配。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烟卷不同,满族妇女抽的烟叶没有经过精加工,味道浓烈呛人,吞吐几口就能让周围的昆虫厌恶地躲开,很多动物也会避之不及。满族妇女隔三差五的吸上几口,然后安稳的俯身采摘野菜。

由于人口稀少,满族女性10岁左右就要参与劳动,跟随其他人上山,携带一副烟袋也就顺理成章了。等待成年出嫁时,这些大姑娘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烟枪”,所以出现新娘子还没入洞房就偷偷自己掀开盖头,掏出烟袋猛吸几口的奇景。

长期吸劣质旱烟导致满族妇女牙齿满是黄斑,皮肤也老化得很快,体质更别提有多差了。大量的体力劳动也摧毁了他们的脊背,让他们的形象普遍佝偻丑陋。其他这些都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岁月夺走了他们的青春,留下了白山黑水间的生命传承。

说到满族烟草,就要提一下为何满族人为何不耕种。满族人早先生活的地方都是原始森林,能耕种的土地很少,这些小块土地更适合种植烟草。并且每年4个月以上的冬季,窝在家中躲避严寒的空闲时间,吸烟成为了主要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窗纸贴在屋外

提起窗纸,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难见到,可是在没有玻璃窗的时代,冬季的室内保温可全靠它!每到霜降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在屋子里大浆糊、贴窗纸,屋子里也会随之暖和起来。可满族人的创意却不能贴在屋子里面,而是要在屋外贴,成为了另一个奇怪的地方!

原来东北的冬季特别寒冷,腊月里更是可以到零下30℃,满族人的屋子里会修建独特的火炕,把屋子的温度加热到舒适的温度。这种火炕三面环绕,烟道成“凹”字形,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热量散布到屋子的每一寸空间。

温度是上来了,但是屋子的内外温差会让屋子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挂在窗子上。窗纸窗纸贴在屋内,就会让窗纸受潮破损,没等到冬季结束就会失去作用。满族人就发明了贴在外面的方法,他们会把外层的窗纸贴在窗子外面,刷上盐水和植物油脂,只受寒风不受潮湿,让这些坚实的高丽纸可以坚持到来年春暖花开。

逐渐消失的文化习俗

满族的历史并不长,却发展出别具特色的风俗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现如今东北的原生态满族人口不足万人,大多数满族人已经融入城市,丧失了自己的民族传统特色。年轻人不再记得自己的文化,淹没在奔波的工作生活中。

那些“八大碗”的美食,““萨满教”的传说,以及“三大怪”的故事,已经逐渐被忘记,终有一天会变成书本里的文字流传后人。

满族人没有绚烂的文化,甚至满文都是临时抱佛脚的产物,老百姓根本不认识。但是满族人对生命的追求朴实无华,生活习俗更是充满烟火气息,值得传承。

作者:旧时梦话 校稿:川川

#头条创作挑战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