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河南省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河南省人口数量2020总数)

时间:2024-01-19 06:19:32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总被误解的河南,到底错在哪了?

前一篇关于河南南阳市举办的迷笛中原音乐节营地被盗事件,引发了很多讨论。

10月5日,“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卧龙区指挥部”发布关于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有关情况的通报,称“深表歉意”、“将不断改进和完善”。

通报称,已归还身份证79张、电脑3台、手机17部,其余物品正在核实联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从偷井盖、行骗、造假到如今的营地被盗……河南,一直被各种污名化,误解得太深了。

人们未曾了解的是,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骂名的背后,也承担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华史。

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大半都发源自河南。

河南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分别为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同时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远古时期,河南这里草木茂盛、各种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山林间更有不少野象出没。

数十万年前,人类也随之出现。

因为捕捉野象的场景惊心动魄,人们用了一个象形词“豫”来指代此地。这里也是《尚书·禹贡》九州中,豫州的核心区域。

定居许久后,古人发现这里襟山带河,四通八达,而且地理位置不偏不倚相当居中,便将此地又称为“中原”,引发各路势力逐鹿中原。

由此,华夏文明的火种便在这里点燃。殷墟甲骨文在这里发现;道、儒、法文化在此繁衍昌盛;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火药也在此起源传播。

河南不仅是人文初祖黄帝的故乡,更有22个王朝在此建都,200多位皇帝在此执政。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与浓浓的华夏风情。

河南就是天下最中的地方,她不南不北、不偏不倚相当“中庸”也叫中原,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说的就是河南。

因此,河南有着“九州之地,十省通衢”的称谓,更证明自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河南连接着关中平原与华北平原。经河南,可以北达幽燕地区(今河北及辽宁一带),西至关中地区(今陕西中部),南抵江南地区(今江浙皖)。

这意味着,谁控制了河南,谁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控幽燕、关中和江南等地。

围绕河南省,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王朝在河南建都,其中最具盛名的便是洛阳和开封。

洛阳应天门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河南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城市。历经商、周、汉、魏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创造了无数辉煌,留下属于那个时代的古建特色。

说起洛阳,也不要忘了开封这座“八朝古都”,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均在此建都。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看中开封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在此定都,建设了繁华的东京(汴京)城。

开封

“一城宋韵半城水,梦华飘溢伴汴京”。开封城内商旅云集,百姓安居乐业,统统被绘入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中。

时至今日,河南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中部省份,甚至就是中国的缩影。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河南应该说是中国最大的“发展中省份”——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人均水平位于中下;河南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5,而人均只占全国的第22位。

那么,有着如此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河南,为何总是无端被黑呢?

从东汉时期开始,河南因为土地肥沃,城市繁荣,逐渐有大量人口涌入。到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人口几乎占到全国总人口的近一半。

当时的都城开封城内就居住了超过百万人,妥妥的“一线城市”。

人口的涌入和激增是因为太平盛世,可到了战争和饥荒时,原本是“中原宝地”的河南也因此成为战火荼毒的重灾区。

当城市遭到劫掠,农田废弃,大量人口便会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

从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让原本已经遭受旱灾的河南再次遭遇灭顶之灾。

天灾与人祸如影随形,几乎每次都会波及河南,逼得活不下去的当地人只能逃离家乡。

迁徙到各处的河南流民为了生存,特别是在很多资源并不充裕的地方,只能想尽办法与当地人争夺生产空间。

这些人中,不乏偷鸡摸狗和坑蒙拐骗之徒,由此败坏了河南人的名声,遭人唾弃。

清末民初,就有一个顺口溜说到,“山东出响马,东北出盗贼,河南遍地‘流逛捶’”。这里的“流逛捶”指的就是俗称的“街溜子”“泼皮无赖”。

可很多骂河南人的外省人并不知道,河南有句老话,“一把洛阳铲下去,全是祖宗”。

这是因为中国姓氏共11969个,三分之一发源于河南;中国前100人口大姓里,83个源自河南。

这也是为何多少年来,始终有无数安徽、江西、福建,甚至海外的华人来到河南祭祖,因为他们的祖先都是当年逃亡出去的河南人。

所以,对河南人骂来骂去,说不定就骂到了自己祖宗头上。

到了现代,河南不如沿海地区发达,很多产业发展不起来,关键就是在国家战略定位上,河南是中国的“大粮仓”,必须死死守着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全国人民有饭吃。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河南耕地面积约751万公顷,必须保障全国粮食的主要供应,每年要调出400亿斤原粮和200亿斤制成品粮,保障其他省份和城市的粮食供应。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餐桌上,每10碗口粮就有一碗产自河南;每4个馒头,就有1个是河南面粉制作。

别忘了,河南还是生猪养殖和调出大省,生猪饲养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再直接点说,河南以占全国7%的耕地产出了中国10.15%的粮食,不仅要养活自己,还得保证全国部分粮食供应,连肉食都一并提供了。

可这对河南来说,并不公平。

因为要保证第一产业的粮食主产,那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就连经济作物的种植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中,不仅技术和规模化水平与世界还有着较大差距,种粮收益也远低于其他国家。

更关键是河南曾是人口第一大省(现为第三大省),人口超1亿,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地紧张关系也是全国最为突出的省份。

河南不是不想发展,实在是没有办法。

人口越来越多,但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连划作工业用地也很难,无奈的河南人只能外出打工。

随着河南在外打工人群越来越多,少数河南人的不文明行径却被部分地区和媒体无限放大,妖魔化河南。

可无论“偷井盖”还是“棉花掺假”,以及所谓“艾滋毒针”,有的纯属谣言,有的也并非河南人独有,各省都有这些喜欢“顺手牵羊”的群体。

就好比这次南阳的营地偷盗事件曝出后,江苏徐州也出现了婚庆公司连夜搭建的户外布景,凌晨被“当地环卫意外清理”事件……江苏媒体却沉默了。

其实,任何省份都会有负面消息,可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总会借个别事件,以偏概全,有意制造“地域黑”的话题,借此吸引流量,抹黑所有河南人。

有人说,这是因为河南人均很穷。

其实,这与经济无关,全国比河南穷的省份多了去。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均GDP都算前列,可上海人一样被很多小品和网上段子编排、非议。

尽管背负了太多的误解,可河南没有强势的媒体资源做宣传,也习惯了隐忍和低调,只能用雄厚的历史文化为自己正名。

龙门石窟

除了省内数不清的文物古迹,河南还一直在通过特殊的文化形式,向世人展现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底蕴。

2021年,网友称,“被河南惊艳了一整年”。

当其他省份的电视台还在靠小鲜肉博取流量时,河南却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开始,陆续开启了元宵《芙蓉池》、端午《洛神水赋》,以及中秋《鹤归来兮》等主题晚会。

凭借极致的国潮创意与美轮美奂艺术画面,节目一经亮相便迅速出圈。社交平台上,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便达到了上亿次。

那些穿着唐服、化着唐妆的演员,跳起娇俏优美的舞姿,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令人如梦如幻,仿佛穿越到了千百年前的大唐盛世。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节目,很多人才真正理解河南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历史积淀,醒悟到河南才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大省。

带着好奇和崇敬,人们来到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体验极致繁华的大宋文明;赶赴安阳,拜访古老的殷商文化。

在身临其境的洛阳隋唐古城,人们不仅能领略到辉煌的汉唐之风,还可以在郊外的龙门石窟,感受领略千年岁月也未曾抹去的绚丽文化。

看着久违的香车、舞姬和花灯,令人恍如隔世。

拼搏和不屈,化作无数河南人守护家园、传承历史的豪情。负重前行的河南正撕开低矮的苍穹,伴随时代的粗犷气息,融入到所有中华文明的故事新篇。

那些款款舞步,那些巍峨耸立的古建,那些令人振奋的中华文明,因为河南,与千年后的时代遥遥相连,暗香款款,诗意隽永。

这诗意,抚慰着彷徨的人们,照亮着前方的旅程,让所有人都不再孤单。

感谢河南,也祝福河南。

河南人口十年来的主要变化及问题分析

根据已发布的“七普”人口数据,河南仍具有潜在的人口优势,如何将其转化为现实优势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十年来,河南省人口的主要变化和特征,反映了省内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是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共同影响的结果,透视人口变动,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河南省人口变化特征及问题分析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发布相关数据,河南全省常住人口共9936.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04%。

与2010年相比,增加534.2万人,增长5.68%,年平均增长率为0.55%,略高于全国总人口10年间增长5.38%和年平均增长0.53%的水平。

常住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102.06下降到100.60,男女比例基本上是1:1,低于全国的105.07。

从 “七普”数据来看,河南省人口变化呈现以下特征及问题:

其一,人口素质持续快速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79年,略低于全国的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5年,分别比2010年增加0.84年和1.05年。

文盲率从2010年的4.25%下降为2.24%,比全国的2.67%低0.43个百分点。

河南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学历人口为11744人,低于全国15467人的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27位。

总体素质不高是河南常住人口一个主要的特征,现在河南省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是11.74%,全国是15.47%,我省和全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其二,人口流失严重,但规模优势依然存在。

河南常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分别比广东和山东少2664.8万人和216.2万人。

加入人口流动因素,2020年河南省流出到外省的人口达1610.09万人,流出人口占省内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6.2%,远高于全国范围内省外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6%的比例。

从流向看,主要是流向东南沿海一带,62.4%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分别为277.36万人、246.59万人、219.72万人、134.3万人和127.19万人。

除掉外省流入河南的127.37万人口,河南省净流出人口达1482.72万人。而基于流出人口的劳动功能特征,作为人口净流出大省的河南无疑也应该是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流出大省。即使按70%计算其中的劳动年龄人口,这个规模也有1038万人。

另据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20年末,河南农村劳动力输出到省外务工的人员达到1236.44万人。假如农村输出到省外务工的劳动力减少50%,那么河南15—59岁人口就可以增加618.22万人,总数达到6459.22万人,占省内常住人口的比例就会提高到65.0%%。

如果再加入流动人口因素,河南的人口规模优势将十分突出。

其三,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7905万人,比2010年“六人普”减少3682万人。河南省16-59岁劳动适龄人口5699.6万人,比2010年减少40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7.36%,低于全国4.57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7.56个百分点。

全省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7.2岁,比全国平均年龄38.8岁低1.6岁,说明河南更“年轻”一些。

2020年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796.4万人,人口比重为18.0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3.49 %,比2010年人口普查分别上升5.35和5.13个百分点。

全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是18.7%和13.50%,可以看出,河南与全国的老龄化程度基本相当,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低于全国,这也与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有关。

其四,郑州经济首位度明显高于人口首位度。

常住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郑州、南阳、周口、商丘和洛阳,分别占全省的12.68%、9.78%、9.08%、7.87%和7.10%。

2010年排在前五位的是南阳、周口、郑州、商丘、驻马店。人口向河南省经济发达城市进一步集聚。

过去10年,27座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全部提升,人口向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仍在加速。2020年,人口首位度超过20%的省会城市达到10座,而2010年,仅有6座,人口首位度超过30%的省会城市也在10年间增加了2座。

郑州人口已经达到1260.06万人,但其人口首位度仅为12.68%,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倒数第三。郑州经济首位度明显高于人口首位度,省会城市的生产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为凸显。

生产要素尤其高端要素向发展更好的城市集聚,就多数省域来看,有且仅有省会城市有能力参与全国范围内的“争夺战”。人口、经济等各要素,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趋势。

其五,城镇化率增速快但差距仍很大。

河南省城镇常住人口550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43%,基本上就是一半多点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比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8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6.9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的14.21个百分点,十年年均提高1.69个百分点,与上一个十年年均提高1.51个百分点相比,城镇化进程加速明显。

但我们也看到同全国相比,河南省城镇化率仍比全国63.89%的平均水平低8.46个百分点,差距在缩小,差距仍很大,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其六,常住人口分布与地方经济发展强相关。

2020年河南省分市常住人口前五位是郑州市1260万人、南阳市971万人、周口市903万人、商丘市782万人、洛阳市706万人;2010年常住人口前五位是南阳市、周口市、郑州市、商丘市和驻马店。

可以看出,人口规模的位次发生了显著变化。郑州市从2010年的第三位跃升到第一位,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市。

其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人口吸纳能力强,郑州市常住人口比2010年增加397万人,增长46%,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68%,其中市辖区(含航空港区)人口达到765.5万人,外地流入的人口成为郑州常住人口大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二是人口集聚水平高,郑州市城镇化率78.40%,比2010年提高14.9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其他省辖市,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升。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显著增强。

洛阳市从2010年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比2010年增加50.72万人,增长7.74%,成为除郑州外全省仅有的2个市辖区人口超200万的城市之一,城镇化率达到64.98%,比2010年提高20.88个百分点,作为省副中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初步显现。

2、关于河南应对人口变动的几点建议

其一,实现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需要有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人口大省的自然优势是人手多,即初级劳动力多。

要形成大规模的人力资本优势,就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最顶尖的人才(即通常说的“人杰”)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一是完善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从全省宏观层面,可以实施“新工科建设计划”,包括河南全员技能振兴工程在内的一些宏观部署需要很好的实施。另外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别是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

河南一些制造业行业里面有大量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去”,特别是已经有一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有大量投资。这些企业“走出去”之后,劳动力供应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随着企业“走出去”,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也要“走出去”,解决企业在东道国面临的的用工困难。

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河南由于营商环境、政策,特别是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不仅省内高校培养的一些社会上比较热门专业的人才留不住,引进高层次人才更是面临较多的困难。

从实际情况出发,目前必须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要特别重视以比较合理的待遇引人、以比较合理的待遇留人。

河南因为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等原因,所以工资水平上不去,省内高校培养的人才要往东南沿海地区走,外面的人才要引进来也更加困难,人才缺乏又进一步影响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要采取措施有效解决。

其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制定发布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优先将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重残、空巢、留守、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纳入重点保障对象。

完善老年人津补贴制度,统筹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服务补贴等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提高老年人津补贴精准度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研究长期照护服务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等的有益补充作用,增强老年人接受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促进照护制度可持续发展。

探索开展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工程,逐步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相衔接的多层次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为中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

二是因地制宜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根据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从城市到乡村,应寻求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人口包容性政策,实现经济与人口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郑州、洛阳等人口老龄化相对较低的中心城市,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加大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增强人口发展红利;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窗口期”,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积累。

对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商丘等人口老龄化较高的城市,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落实好“三孩”政策,通过家庭支持政策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弱“家庭小型化”趋势;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服务保障力度,大力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缓解本地人口老龄化程度。

三是构建老有所为的多渠道社会参与体系。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从事生产经营、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治安维稳、政治宣传、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福利事业、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法保障老年人正常参与社会生产、工作等要与在职人员享有同等待遇的劳动权利和合法收益。

另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发挥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经验和优势,以及在子女教育、家风传承、经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老专家、老知识分子发挥余热,通过发挥其文体特长,积极参与面向基层、农村的送医疗、送科技、送文化等志愿服务行动。

四是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围绕低龄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失能老年人的刚性照护需求等,扩大养老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银发经济成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针对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知识水平高、消费能力强的特点,加快发展老年食品、保健品、康复、健身器械、老年服饰产业,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内容。

其三,尽快出台促进生育的政策措施。

一是营造尊重生育的社会环境。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相关政策,由夫妇来决定其生育子女的时间、年龄和子女数量,倡导夫妻共担生育责任的家庭文化,肯定无偿家庭劳动的价值。

社区普遍配备儿童活动场所等免费设施,倡导邻里互助儿童看护模式,为隔代照料的祖辈提供服务。加强公共场所母婴友好设施的配备,减少母婴出行障碍,广泛开展“家庭友好型”城市和工作场所评比活动。

二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政策平衡。探索将产假转为带薪育儿假,鼓励育儿假在夫妻间分配,引导夫妻双方共休育儿假的制度。逐步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使其覆盖到所有育龄女性,保障生育假期的福利待遇。

鼓励并倡导用人单位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职工提供弹性工作制,适当放宽女性晋升时的年龄限制。通过税收优惠、资质评定和品牌宣传等方式,鼓励用人单位创造家庭友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生育成本分担机制,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鼓励女性积极参与就业,优先减免职业母亲的个人所得税。

其四,继续强化郑州在全省产业升级的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继续加大人才政策。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按照2000万的人口容量来说,还需要继续集聚人才。现在“少子化”“老龄化”是全国性趋势,各大城市都在抢人才,郑州想要吸引人才,首先在政策上要有吸引力。

2020年9月,郑州颁布了人才新政,也就是“黄河人才计划”,这是继2015年“1125聚才计划”,2017年“智汇郑州”人才工程之后,郑州推出的3.0版人才新政。

从内容上看力度也是很大的,特别是针对高层次人才,在项目引进、人才资助、生活保障等方面推出“全国最优”综合政策,今后要持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做好各项政策的落地。

二是持续优化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性别结构等多个方面。对于郑州来说,目前比较突出的有两个结构问题:一是常住人口学历结构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较低。二是人口流入结构。

前面也提到,郑州的人口流入主要来自于省内其他各地市的人口流入,省外流入人口占比较低(2020年全省省外流入人口也只有127.4万人),国外流入人口占比就更低了。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一方面,要扭转河南人口净流出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省外人才的引进力度,真正契合“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定位。

(注:本文作者系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副秘书长于善甫。本文转载于大河网学术中原,感谢大河智库的授权。编发时略有改动,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25项数据对比,高出4千万人口的河南,以10:15不及湖北

《25项数据对比,高出4千万人口的河南,以10:15不及湖北》

近年来,中国的地理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河南和湖北这两个位于中国中部的省份,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最近的数据显示,尽管河南人口高出湖北近4千万,但在许多方面仍不及湖北。本文将对这两个省份在25项关键数据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人口规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省份的人口规模。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河南的总人口为1.03亿,而湖北的总人口为6,960万。河南的人口高出湖北约4千万,这使其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二、GDP总量**

然而,在GDP总量方面,湖北却明显领先于河南。2021年,湖北的GDP总量为3.57万亿元,而河南为3.14万亿元。虽然河南人口众多,但湖北的经济总量明显更大。

**三、人均GDP**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来看一下人均GDP。湖北的人均GDP为5.13万元,而河南的人均GDP为3.05万元。尽管河南的GDP总量较高,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GDP较低。

**四、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湖北的城市化率为56.6%,而河南为46.7%。这表明湖北的城市化水平较高,相对来说更加现代化。

**五、外贸总额**

在外贸方面,湖北也占据了领先地位。2021年,湖北的外贸总额为6162亿美元,而河南为4110亿美元。湖北的外贸规模更大,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更强。

**六、农业总产值**

考虑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总产值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湖北的农业总产值为4843亿元,而河南为5752亿元。在这一方面,河南明显领先于湖北。

**七、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湖北的工业总产值为3.11万亿元,而河南为2.63万亿元。湖北在工业领域表现更出色。

**八、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湖北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33万亿元,而河南为2.63万亿元。湖北在吸引投资方面也更有竞争力。

**九、旅游收入**

旅游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的旅游收入为1.63万亿元,而河南为1.05万亿元。湖北在旅游业方面的表现更突出。

**十、教育投入**

教育是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湖北的教育投入为4149亿元,而河南为3537亿元。湖北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更大。

**十一、医疗资源**

在医疗资源方面,湖北拥有更多的医院和医生。湖北的医院数量为2.7万家,而河南为2.3万家。湖北的医疗资源更充足。

**十二、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是一个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湖北的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这反映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湖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5万元,而河南为1.88万元。

**十三、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对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湖北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较好,拥有更多的生态保护区和清洁能源。

**十四、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多元化的体现。湖北的文化产业规模更大,拥有更多的文化产业企业和从业人员。

**十五、创新力**

创新力是一个地区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湖北在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方面表现更出色,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

**十六、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北的基础设施更为发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等。

**十七、失业率**

失业率是一个地区就业情况的指标。湖北的失业率相对较低,表明就业机会更多。

**十八、贫困人口比例**

贫困人口比例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湖北的贫困人口比例较

低,表明社会福利较好。

**十九、医疗保障**

医疗保障是一个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湖北在医疗保障方面更有优势。

**二十、犯罪率**

犯罪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治安状况。湖北的犯罪率相对较低,表明社会安全性更高。

**二十一、交通便利度**

交通便利度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湖北的交通便利度更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十二、政府服务水平**

政府服务水平影响了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湖北的政府服务水平较高,有利于企业发展。

**二十三、创业创新环境**

创业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吸引创业者和创新企业的关键因素。湖北在创业创新环境方面更有竞争力。

**二十四、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一个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湖北的社会福利体系更完善。

**二十五、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一个地区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在文化教育方面更有优势。

综合以上25项数据对比,尽管河南人口规模庞大,但在多个领域不及湖北,包括经济总量、人均GDP、城市化率、外贸总额、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收入、教育投入等。湖北在这些方面表现更为出色,显示出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然而,河南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农业总产值、生态环境等方面表现较好。不同的省份在不同领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这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和活力。希望未来河南和湖北都能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31省份常住人口数据出炉,这个省增量居榜首

随着各地人口数据的陆续出炉

中国最新的人口版图也逐步清晰

截至4月26日

31省份2022年常住人口数据

已全部出炉

哪里的人口最多?

哪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带着这些疑问

记者对数据进行了梳理

↓↓↓

广东稳居人口第一大省

从常住人口总量上看,广东、山东、河南前三的地位稳如泰山,2022年末依次为12656.8万人、10162.79万人、9872万人。广东和山东也成为“唯二”常住人口过亿的省份。

此外,记者结合各省份GDP数据发现,经济大省的常住人口排名也相对靠前。2022年GDP排名前10的省份,除福建外,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9省份均位居常住人口前十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广东常住人口出现下降,但该地出生人口仍是最多。

这是9月11日拍摄的深圳市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广东省统计局发文称,2022年,广东全省出生105.2万人,出生率8.30‰,死亡63.0万人,死亡率4.97‰;自然增长42.2万人,自然增长率3.33‰。广东出生率不但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53个千分点,也高于人口第二大省山东1.59个千分点;而死亡率持续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比同期全国平均值低2.40个千分点。

“广东连续三年成为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省份,连续五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广东省统计局表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记者表示,广东人口基数本来就比较大,此外该省一些地区传宗接代的愿望更强烈,因此广东的出生率相对较高,这两方面促使广东的出生人口最多。

广东省统计局还提到,据运营商手机信令大数据显示,2023年1月返乡的跨省流动人口,2月已有84%回流广东。广东省统计局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东人口规模及其结构优势将长期保持稳定,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常住人口保持长期稳定增长趋势不会改变。预期2023年广东常住人口将逐步恢复稳定增长。

18省份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

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具体到地方上,2022年,仍有18省份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

这些省份分别是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江苏、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宁夏、甘肃、四川、陕西、内蒙古、青海、福建、重庆、山西。

其中,浙江常住人口增量位居榜首。数据显示,2022年末,浙江全省常住人口为6577万人,与2021年末常住人口6540万人相比,增加37万人。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全省出生人口为41.2万人,死亡人口为40.9万人,自然增加人口为0.3万人。由此可见,浙江人口增长主要归功于人口流入。

在苏剑看来,一段时间以来,浙江的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在内发展比较快,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向这边流动。

记者注意到,浙江近年来也在“抢人”方面下功夫,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口和人才的政策。

以杭州为例,该地落户门槛逐渐降低。其中杭州在2022年规定,针对毕业两年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学历者,可在杭州享受“先落户后就业”政策;今年4月,杭州再次出台政策,明确落实就业单位的35周岁以下(不含35周岁)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毕业生可以落户市区,45周岁以下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

记者还注意到,受益于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增加,多个中西部省份吸引人口回流。

其中,江西2022年末常住人口4527.98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10.58万人。

江西省统计局对此表示,全省人口总量增加主要是因为人口净流出规模减少,据测算,2022年全省净流出约506万人,比2021年减少约9万人。一是跨省外出务工人员回流。2022年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大,营商环境日益优化,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叠加疫情影响,更多人选择返乡创业或就近务工;二是人才吸引力度加大。全省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多地相继推出人才发展新政策,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

四川2022年末常住人口83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从人口流动来看,净流入24.2万人,人口来川回流趋势明显。

对此,四川省统计局分析称,随着经济稳步发展,就业机遇增加,四川吸引了更多人口回流。同时,通过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更多青年人才面临的户籍、安居等痛点难点也逐步被解决。

长沙、合肥增长明显

和很多人印象中“一线城市、东南沿海城市最吸引人才”的情况不同,2022年,长沙、合肥、西安、武汉、南昌等中西部强省会城市人口聚集能力明显提升。

2022年,在24座万亿GDP城市中,长沙以18.13万的常住人口增量,位居第一。此外,杭州(17.2万人)、合肥(16.9万人)、西安(12.29万人)、武汉(9.01万人)的人口增量,分别为位列第二到第五位。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长沙打造的“房价洼地”效应,正在凸显。

最近几年,在全国多城因“炒房”问题被住建部约谈时,长沙却以“让炒房客有去无回”而著称。住建部在2020年12月发布的《建设工作简报》中,曾刊载《长沙市落实主体责任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一文,公开表扬长沙。

2023年初,长沙房价均价约为1万元左右,在全国排在60名之外,不及不少东部地区的普通县城。

此外,2022年,长沙GDP约1.39万亿,同比增长4.5%,在各大城市中,增速靠前。目前,长沙拥有85家A股上市公司,位居中部城市之首。

除了长沙之外,2022年,合肥的常住人口增量为16.9万人,成绩同样较为亮眼。

近年来,被誉为“最强风投城市”的合肥,不仅坐拥一众半导体龙头企业,还牵手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

这些新兴产业,同样吸纳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入。

根据2023年合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合肥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7个,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新招引大学生首超30万人。

转自:央视网

来源: 中国财经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