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有哪五首(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

时间:2024-01-13 05:16:28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陶渊明最著名的20首诗文,带孩子感受落英缤纷之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1,《饮酒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千古名句: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创作背景: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寒冷。破旧茅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2,《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创作背景: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3,《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千古名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创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4,《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千古名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创作背景:从小即无随俗气韵,生性喜爱山川自然。谁知落入仕途俗网,一去便是一十三年。笼中之鸟怀恋旧林,他养之鱼思念故渊。南郊野外开垦荒地,恪守拙性归耕田园。住宅方圆十余亩地,简陋茅屋有八九间。榆柳树荫遮蔽后檐,桃树李树排列院前。远处村落依稀可见,飘荡升腾袅袅炊烟。深巷传来犬吠之声,雄鸡啼鸣桑树之巅。户内庭院清洁幽雅,心中纯净无比安闲。久困笼中渴望自由,我今又得返回自然。

5,《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千古名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创作背景: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6,《饮酒·幽兰生前庭》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千古名句: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创作背景: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7,《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千古名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创作背景: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

  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如果这说少年时所作的话,那么这便不是自传了,有可能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规划未来。

8,《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千古名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创作背景: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9,《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千古名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创作背景: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10,《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千古名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11,《归园田居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千古名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创作背景: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12,《移居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千古名句: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创作背景: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赏景咏新诗。经过门前相呼唤,有酒大家共饮之。农忙时节各归去,每有闲暇即相思。相思披衣去串门,欢言笑语无厌时。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力。

13,《饮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千古名句: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创作背景: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

14,《和郭主簿·其二》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千古名句: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创作背景:《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这只是单纯取喻说理。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虽有象征,但只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喻,并非景物写实。曹植《洛神赋》中“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是用菊松喻洛神的容光焕发,所比仅在外貌而非内在品质,且仍非写实景。左思《招隐》有“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是化用《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纫秋兰以为佩”二句,性质亦同。

15,《饮酒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千古名句: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创作背景: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衰败繁荣无定数,交相更替变不休。邵平晚岁穷种瓜,哪似当年东陵侯!暑往寒来有代谢,人生与此正相符。通达之士悟其理。隐遁山林逍遥游。快快来他一杯酒。日夕畅饮消百忧。

16,《饮酒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千古名句: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创作背景: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17,《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千古名句: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创作背景:就按照《周礼》所说“礼尚往来”的意思,同时也作为别后相思时的慰藉,而写下此诗。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倾盖如故足证此言。您能欣赏我的志趣,经常光顾我的林园。谈话投机毫不俗气,共同爱好先圣遗篇。偶尔酿得美酒数斗,悠闲对饮心自欢然。我本是个隐居之人,奔走求仕与我无缘。时世虽变旧友可贵,常常写信以释悬念。情谊能通万里之外,虽然阻隔万水千山。但愿先生保重贵体,将来相会知在何年?

18,《杂诗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千古名句: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创作背景:丈夫有志在四海,我愿不知将老年。和睦亲戚相共处,子孙孝敬保平安。面前琴酒终日列,杯里从来酒不干。松带尽情娱乐欢,晚间早睡晨起晚。谁像当今世上人,满怀名利若冰炭。身亡同样归坟墓,用此空名导向前!

19,《杂诗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千古名句: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创作背景:做官食俸非我愿,耕作植桑是本行。我自躬耕未曾止,饥寒常至食糟糠。饮食岂敢存奢望,但愿饱食吃细粮。粗布以足冬御寒,夏天葛布遮骄阳。纵然这些也难得,实在令人心哀伤。他人皆已得其所,我性笨拙无好方。天理不通没奈何,举杯痛饮将忧忘。

20,《九日闲居》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千古名句: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创作背景:我在家闲居,喜爱“重九”这个名称。秋菊满园,但无酒可饮,徒然地欣赏秋菊,写下此诗,寄托我的情怀。短暂人生愁绪多,世人无不好长生。日月运转又重九,举世人人爱其名。夏去秋来霜露冷,秋高气爽天空明。南去燕子无踪影,北来大雁阵阵鸣。饮酒能消百般虑,品菊可使年寿增。悲哉茅屋清贫士,空叹佳节去匆匆。酒杯生尘酒壶空,秋菊徒然自繁荣。整襟独坐闲歌咏,遐想顿时起深情。隐居闲适多乐趣,难道竟无一事成!

欢迎转发,收藏,关注!

从陶渊明的三首诗,看乡村隐居生活,真的很唯美吗?

今天我们通过著名隐士陶渊明的三首诗,来探讨一下真实的隐居生活?它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还是贫穷悲苦?又或者说人为什么都有一颗隐匿的心,无论再怎么强大的人,在某些时刻都会想躲藏自己。

脱离樊笼的伟大诗人

在陶渊明的所有诗歌当中,最著名的应该是那五首《归园田居》,其中第一首最广为人知,写的最好。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一开篇是陶渊明的深刻自我反省,他说:我从小就不喜欢世俗的生活,天生就喜欢大自然。但是年轻的时候很不幸随了大流,浪费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就像笼子里的小鸟,终于要返回原来的山林了,又像池塘里的小鱼,终于要回归到旧时的湖泊了。

接下来就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情形,不过这个情形很有可能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留给我们看第二首诗的时候就知道了。

他说: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回家隐居去了,我的生活还是很好的。有10几亩的田地不说,还有8、9间茅屋。房子前后都是鲜花和绿植,这里人很少,隔壁村生活做饭的炊烟我都看不太清,每天听着鸡叫声和狗叫声,非常舒服。我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整天优哉游哉的,非常高兴。

最后两句就是点题了,陶渊明为什么要去隐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究竟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在陶渊明眼里:学校、单位、官场、军营只要有组织的地方就是“樊笼”,在这种组织里面,很容易建立起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处理不好确实很烦。

那么“返自然”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隐居生活,回归到农村小社会的环境下生存,人际关系单纯,没有太多的是是非非。但是过这种生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绝对不可能像陶渊明描述的那样唯美、惬意,除非你已经成仙了。在“樊笼”里生活,我们都有切实感受,就是精神累得不行,肉体倒是还算舒服;“隐居生活”则完全相反。

种地是件困难的事情

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的真实生活《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首诗的腔调与《归园田居》完全相反,隐居不再是唯美的象征,变成了痛苦的折磨,我们就先来看一下原诗吧: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我们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人无论如何都要养家糊口,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容易,但是过一场说隐居就隐居的生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首先种地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暂且不论陶渊明是否会种地,要知道即便是职业农民也不一定能够对农业驾轻就熟,特别是在乱世,日子很不好过;第二既然要当隐士,就要与世隔绝,或者说要能够找到一个既有完备的社群,又能够与外界隔离的地方,千万不能够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

《桃花源记》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同时满足以上两点,在桃花源里,男耕女织,其乐融融,而如果真的农业生活有如此美好,还会有那么多人进城务工吗?

陶渊明一生活了62岁,在40岁左右开始过上了隐居的生活,54岁写下了这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全诗一开篇就用儒家的腔调感叹:天道是什么?鬼神到底有没有?我不知道,反正自己从小就励志做一个好人,转眼过了54年,人生过得非常糟心。年轻的时候赶上了乱世,结婚不久老婆又死了。想要隐居过小日子,不是旱灾就是虫灾、水灾。夏天经常没有饭吃,冬天又没有被窝,不过就算如此,我每天都还在努力生活,天一黑我就马上睡觉,人睡着了就不会感觉到饿了。我为什么会那么悲惨呢?这不能怪老天爷,都是自己选的,按理说我没有资格抱怨,只是非常难受,发发牢骚,我现在一点都不在意我的名声,只是有很多感慨,独自唱一首悲歌,希望有人能够懂我的心。

这首诗在陶渊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不算太有名,他的诗流传很广的都是那些具有飘逸潇洒意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过将两类诗对比后,哪一类更贴近真实生活?这不言而喻。

要饭也能交到好朋友

陶渊明还有一首更出人意料的诗-《乞食》,描写的是他出门要饭的经历: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一天陶渊明待在家里,因为肚子太饿了,就出门去找吃的,但是不知道应该去哪里。他一路走走停停,到了一家人的门口敲开门后,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来意。主人看到他的样子,心领神会,给了他一些食物。他们就这样坐在大门口聊了一整天,真是非常高兴啊,没想到讨饭还能交到朋友,所以写下了这首诗感激她:你就像当年接济韩信的漂母一样,只可惜我没有韩信的本领,无法报答你,只能来事为你做牛做马了。

这才是陶渊明隐居后的真实生活,读起来不免心酸,可是他就愿意过这样的日子,不喜欢被凡尘俗事羁绊,所以我经常说,天才都是奇奇怪怪的。不过同样是天才,王维也做过隐士,他就非常看不惯陶渊明这样的生活,他认为陶渊明是故作潇洒,最终换来的只有各种羞愧与磨难,生活完全没有美感可言。

李白也不喜欢陶渊明,说他是:“龌龊东篱下,泉明不足群”,所以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资本,特别是男人,不能抱着所谓的理想,不管不顾,让老婆孩子,整天饥肠辘辘的时候,还自命风流。

好了,关于陶渊明的隐士生活就讲述到此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一点:陶渊明的隐士生活并不快乐,充满了各种不顺心与磨难,有的时候还需要去讨饭。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陶渊明田园诗的三重境界

作者:侯敏(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不只是文学意义上的一个诗歌流派,更是文化意义上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现实意义上的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他的田园诗存在着三重境界:现实人生的生存境界、诗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诗歌艺术的审美境界。

陶渊明的田园,是士人离开仕途俸禄,也能安身立命的场所。其实,这个场所并不奇特,古人也早有暗示。《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此“在野”即与“在朝”“在位”相对,也就是不当官从政之人。这也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大背景相适应。而这种现实的生存环境,在陶渊明田园诗中有着清晰的描绘。

首先,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居住环境是现实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这是典型的乡村住户的样子,草屋宅院,绿柳映衬桃红,鸡犬之声相闻。其次,诗中的农事活动是实实在在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归园田居》其二)春种秋收,播豆除草,渴望收成,这些都是田园生活的主要内容。再者,陶渊明诗中的人事往来也是田园乡土人情的真实写照。“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归园田居》其四)“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其一)“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闲时与子侄辈床前嬉戏、登高临远,酒熟与邻曲交相来往,但道桑麻。陶渊明田园诗首先让人感觉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耕田种地,衣食无忧,才是生存的前提。

陶渊明田园诗中呈现了貌似耕耘者的生活状态,但他怎么可能是农夫。他的诗中除了明显的现实人生赖以生存的田园环境外,处处充满了隐喻、意味和象征。当揭开那些象征形象的意义之后,便会体味到另一层理想中的诗意的人生境界。那境界是不会存在于一个农夫的精神世界中的,而且常常是以一个矛盾的对立面来呈现的。

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是一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每一首表达的主要内容都是对世俗的厌弃和对田园自由的向往。陶渊明开创的田园,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园,而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的憩园。所以,里面有很多现实农事诗和田家诗不必具备的属于象征和意义层面的因素。

比如“归鸟”。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一个形象,而且与“失群鸟”“笼中鸟”“羁鸟”相对,陶渊明特别热衷塑造的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归鸟形象。除一首专题四言《归鸟》诗外,还有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其七)“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咏贫士》)陶渊明把误落尘网“三十年”的自己比作失群鸟、羁鸟,而那个舒翮高举、翩翩归来的鸟,则是诗人摆脱拘役、追求自由心志和理想的象征。

再如“酒”。陶渊明有《饮酒》组诗二十首,皆借酒抒怀之作。“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壶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饮酒》其九)“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其一)这是与乡邻父老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饮酒》其十四)“放欢一遇,既醉还休。”(《酬丁柴桑》)这是与旧友新朋饮。更多的时候是独酌孤饮:“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连雨独饮》)“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饮酒》其八)“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饮酒》其七)

人说陶诗篇篇有酒,但陶渊明的酒可不是乡野醉汉口中的浊物。正如萧统《陶渊明集》序中所说:“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是其不同凡俗、遗世独立的心迹所寄,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伪我独真。

再如“诗书”。如果说酒还不能绝对地把田园和农园区分开来,那么诗书就可以了。书暗示了陶渊明理想的人生境界,不是属于一个农人的,而是属于一个士人、隐者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其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同前)的不可能是一个“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夫。“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其一)“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甚至刻意宣告,与世俗尘杂相比,诗书只是余闲。

还有一个更具隐逸文化意味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田园诗中那扇常常关闭或半掩的“门”。门本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物象,但陶渊明却把它意象化了。在陶渊明田园诗中,门的样子是特别的:“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归园田居》其二)“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长吟掩柴门,聊为垄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止酒》)柴门、荆扉、衡门、荜门,皆穷巷陋室之门,都在刻意与达官显贵之家的朱门、豪门相区分。门的状态也是别有深意的:昼常闭、掩荆扉。常言道,开门纳客。闭门则是一种拒绝。“野外罕人至,穷巷寡轮鞅。”(《归园田居》其二)“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读山海经》其一)是对繁文缛节的拒绝,是对凡尘俗务的拒绝。督邮驾临,也得转向回车,无须再“束带见之”,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陶渊明那个时代,没有电,日入后即使秉烛也是昏暗的;没有暖气,冬日是阴冷的;没有砂石水泥,雨后是泥泞的;没有机械帮助,劳作是艰辛的;农人是社会的最底层,人情是冷漠闭塞的。可我们在他的田园诗中,完全看不见这些内容,恰恰相反,陶渊明以画家的手笔,描绘了田园美丽的风光;以文学家的情感,展现了田园淳朴温暖的人情;以哲学家的思想,悟透了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田园诗包含的第三层境界,则是具有创作高度、审美追求和哲理深度的艺术境界。

先看田园美丽怡人的风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我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花红柳绿、树绕鸟栖中的草屋,已成为田园的基本模式。“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酬刘柴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辽阔的原野,碧绿的新苗,无不在召唤着漂泊疲惫的心灵。

陶渊明田园诗中是有那么几扇门,向着他来时的地方关闭着,但当田园中人迎来送往的时候,诗人却鸡黍相待,倒裳相迎。“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移居》其一)“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这种“倒裳”的热情与“闭门”的拒绝形成强烈对比,其实是作者对田园醇厚质朴的人情美的一种创造,也是诗人对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的前提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陶渊明是在田园中找到真谛的,因此,我们在田园诗中时时闻得见回归自然、委运任化、自在快乐的笑声:

欢来苦夕短——《归园田居》其五

日夕欢相持——《饮酒》其一

得欢当作乐——《杂诗》其一

且共欢此饮——《饮酒》其九

秉耒欢时务——《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欢言酌春酒——《读山海经》其一

乐与数晨夕——《移居》其二

闲饮自欢然——《答庞参军》

一个诗人开创了一种文化,一类诗歌创造出多重境界。农园、田园、家园,人生的,理想的,艺术的。难怪苏轼读陶诗,给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赞美。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9日13版)

陶渊明10首最经典的诗:平淡中见绝妙,不愧是最杰出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多,成就高,风格以纯朴自然、高远拔俗为主,对唐宋田园诗词有很大影响、本文选择陶渊明最杰出的10首诗与大家共赏。

1,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当官13年,十分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405年,陶渊明已经41岁,他在当了80天的彭泽县令就辞官回家,选择归隐了。在归隐时期,他写下了许多田园诗,其中《归园田居》五首为代表,这是其中第一首,表达了自己对重返大自然感到惬意与欢欣。此诗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但是给人们呈现出来的画面却是充满和谐,非常具有画面感。

2,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有20首,主要是借酒为题,书法自己的对显示的不满,仕途的险恶,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魏晋时期,政治黑暗,门阀士族相互倾轧,许多士人遭到迫害,许多士人选择隐匿山林,追求“魏晋风度”。陶渊明也是其中之一,他借酒发挥,以醉眼看世界。在诗中,陶渊明用豁达、清谈的语言来描写隐居的悠闲快乐,其实内心却充满苦闷,所谓“闲居寡欢”、“顾影独尽”,这或许就是中国士人的矛盾之处吧。

3,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生逢乱世,人命如草芥。早在东汉末年的时候,由于天下大乱,百姓流亡失所,文人的思想也变得消极,于是追求寻欢作乐,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陶渊明的时代虽然没有东汉末年动荡,但是官场依然险恶,加上佛教、玄学的影响,人们也对生命感到渺茫。桃源的这首杂诗就表现了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4,杂诗(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隐居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又让人孤独。陶渊明在隐居初期还能够体会到隐居的悠闲,快意,但是不久就陷入了这种孤独之中。古代的南方地广人稀,陶渊明隐居在此,感觉人就成为了大自然中一个渺小的野兽。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宇宙周转不息,岁月流逝。而日月的光辉播撒万里,时空飘渺虚空。陶渊明在这样的晚上,又想到时间流逝,自己不断老去,许多志向没有实现,感到无比悲凄。

5,杂诗(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该诗,是陶渊明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总结,对岁月流逝感到无奈。在年少的时候,陶渊明也是“猛志逸四海”。但是在官场中混迹这么多年,当年的志向早已被磨灭。后来,气力渐衰,过去的志向逐渐觉得不能够实现了。这时候的陶渊明还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去哪里。一想到古人珍惜时间,又感到无奈。

6,拟挽歌辞(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427年,陶渊明大病,即将去世,于是在大病时期写下了临终绝笔诗——《拟挽歌辞》三首以及《自祭文》。陶渊明在这三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生死的看法,颇具哲学意味。陶渊明对死看得很淡,他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本诗中,陶渊明根据常理写出了自己死去的场景,一片凄凉。但是最后议论到“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生命来源于尘埃,现在又重新归于泥土,这不正是最好的归宿吗?

7,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隐居之后,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隐居期间,陶渊明读了《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神话故事,于是写下了13首诗,第一首总的概括。诗的大部分内容写自己隐居后的耕种、阅读生活,平淡中见奇妙。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人生短暂,而自己却能够在片刻之间神游四海,俯仰宇宙,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此诗在写法上却纯以自然为宗,厚积薄发,深衷浅貌,臻于绝妙。

8,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咏荆轲》是陶渊明著名的咏史诗。全篇对荆轲杀秦王的故事进行了描写,诗篇极尽词语来渲染当时的场景,营造了紧张、高昂的氛围,让人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最后“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陶渊明写荆轲的故事,主要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9,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08年,陶渊明隐居的上京旧宅失火,只好放弃此地。两年后,陶渊明移居浔阳南里的南村,不久就写下两首《移居》。诗歌主要对南村古朴的人们进行赞美,陶渊明能够和他们一起劳动,又一起谈古论今,颇感快乐。

10,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诗主要写自己隐居后的劳动场景,在平淡中见情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自己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