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季节养生 > 节气养生

8月15日是什么节日(2022年8月15日是什么节日)

时间:2023-03-07 15:31:24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友整理

8月15日是什么节日(8月15日是什么节日多个节日扎一堆蜡烛)

在一年里,人们会遇到许许多多节日,在有些日子里,还是多个节日或纪念日扎堆,其中有些节日源于宗教,有些则源于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一样地充满了节庆气氛。那么就让我们来看日历表,8月15日是什么节日?

你可能喜欢》》学雷锋日采访问题

印度独立日印度独立日是印度为庆祝1947年摆脱英国统治并成为主权国家而设立的节日,日记定在每年8月15日。独立日是印度的国定假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为印度首都新德里,届时印度总理会在红堡举行升国旗仪式,并发表电视讲话。

刚果独立日刚果共和国独立日为每年8月15日。1960年8月15日,刚果正式独立,这一天成为刚果独立日至今。刚果共和国即刚果(布),通过加缀首都的简称来与刚果(金)相区别,“金”即“金沙萨”,“布”即“布拉柴维尔”。刚果(金)的国庆日为6月30日。

圣母升天日圣母升天节,天主教、东正教节日。又称圣母升天瞻礼、圣母安息节。在天主教、东正教的教义中,谓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在结束在世的生命之后,灵体一齐被接进天堂。这是关于圣母玛利亚最古老、神圣的节日,是圣母众多庆节中最大者。

日本投降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是在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年9月9日,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向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投降,蒋中正特派代表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受降。

农历8月15日有什么节日?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月光菩萨圣诞月光菩萨是药师如来的胁侍,又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载,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如同日光菩萨一样,月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关系。凡是至心持诵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萨也会与无量神人来增益其持咒效验。修行者在持诵大悲咒过后,如果能再加诵月光菩萨陀罗尼,则月光菩萨当会来加庇护,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难与病痛,并成就一切善法、远离各种怖畏。

你可能也喜欢:黄道吉日:2016年结婚吉日一览表日本人的结婚纪念日分类与名称法国人的结婚纪念日分类与名称2020年是闰年吗,202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瑶族节日——舞火狗节,中秋晚上的民俗

那是在很久很久的古代,台湾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山清水秀的大清溪一带,在大清溪边有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他们靠捕鱼度日。

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

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的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

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后来,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人们为纪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玩起"托球舞"的游戏。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后,背篓会开始。头人将红布一晃,未婚男女就迅速散开,在欢呼声中,小伙子们就拥向槟榔树,开始釆撷这象征着爱情和预示生活幸福的槟榔。

爬树采撷时,规定肚皮不能碰上树干,全用手脚的力气,以显示小伙子的力气和灵敏。爬到树梢,按规定采下30个槟榔,装入绣花挂包中,从树端滑下来挑选,偷看自己的意中人。

这时,主持人又向姑娘们说道:

跳吧唱吧,我们美丽的姑娘们,背起你那玲珑的藤篓,跑呵唱呵,唱吧跳吧,幸福在向你呼唤,幸福在向你招手,用你智慧的眼睛,去选择你心爱的人吧!

姑娘们在一片欢笑声中,背起用红、黄、蓝、白各色花纹图案编织的轻巧雅致的小藤篓跑开了,小伙子在后面追逐。他们在笑声中跳着唱着:"皎洁的月亮,爬上了树梢。来啊,朋友们,尽情地唱啊尽情地跳。哪路弯哪依哪哪呀噢,跳舞唱歌欢度良宵!"

月光下,互相追逐嬉戏,年轻人边舞边唱:"新舂的稻米雪白,新酿的米酒甜香。在美丽的月色下,我们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多喜欢,唱起来啊跳起来,请不要停息,幸福的种子,播在我们心里。"

穿着彩色衣裙的姑娘们,在人群中穿梭,小伙子们在后面追逐,将槟榔投进姑娘的藤篓里。姑娘回头瞧那投槟榔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看中的小伙子,就带着歉意,笑着将篓里的槟榔抖出来,又唱着跳着向前跑去。如果投来槟榔的人是自己的意中人,便带着羞涩,笑着掏出绣荷包,送与小伙子,然后牵着他的手,向见证人跳去。

见证人就向他们敬酒祝福,姑娘跪下双膝,小伙子弓身半跪地同声感谢他,接着酒杯同饮而尽。然后,手拉手地跳进那神秘的槟榔林里,向美丽的月姑娘送去他们心中最优美最柔和的歌声:"你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我是旁边一颗明亮的星星,星星和月亮永不分离,阿哥和阿妹永不变心。"

对那些在这次求情盛会中,一时还没有找到意中对象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见证人又送给他们安慰,勉励他们在明年使"心中爱情的种子萌芽、开花"。背篓会通宵达旦,在月落日出之际结束。

苗族中秋有跳月的习俗。每到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在苗族的古老传说中,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地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苗族父老为了表达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的过程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并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像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苗族跳月

相传在唐代永徽年间,在渔潭坡油鱼洞中,有一条修炼成精的红鱼精,经常到洱海中兴风作浪,倾没渔船,伤害渔民,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一天,观音路过渔潭坡,红鱼精正在洱海中兴风作浪,只见洱海上空乌风暴雨,渔潭坡上飞沙走石,一艘艘渔船沉没海中,无数渔民葬身海底,于是观音抛出一张大网将红鱼精罩住,顿时风停浪止、晴空万里。

观音制服了红鱼精,并与红鱼精约法三章,准它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出洞活动一次,其余时间均在洞中,鱼精一一应允了, 于是又把它放回洞中。

为防止红鱼精出洞后再兴风作浪,观音让当地渔民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红鱼精出洞这天在渔潭坡上赶会,交易捕鱼网具和鱼叉,当红鱼精出洞时,看到熙熙攘攘的渔民们在交易捕鱼网具时,又退回洞中,不敢出洞作祟。

随后渔潭会由交易捕鱼网具发展为物资交流大会。至今在渔潭会开始的头天早上,即八月十五清晨,渔民们仍在渔潭坡油鱼洞的青官庙前的两棵大青树下,交易渔具,当太阳出山后即散,转为交易其他物资。交易渔具这种习俗,相传就是唐代渔潭会习俗的遗留,久而久之,渔潭会就成了当地中秋节的一大庆祝活动。

渔潭会又叫"八月十五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大理、洱源一带的白族群众,都要到苍山洱海最北端的洱源沙坪去赶渔潭会。

渔潭会是大理地区的秋季物资交流会,会期7至8天。会期除农具、渔具及大牲畜交易外,置办嫁妆也是渔潭会的主要内容。当地白族的婚礼一般集中在腊月,而订婚则在农历八月以前。

按当地风俗,男方在订婚后,要先送部分彩礼给女方。因此,人们就在渔潭会上置办彩礼,如柜子、玉镯、服装、刺绣品等。久而久之,嫁妆交易成了渔潭会的主要内容,渔潭会也被称为"嫁妆会"。

白族传说,观音菩萨吩咐人们在此交易渔具,以困住为害百姓的鱼精,久而久之发展成了渔潭会。后来,渔潭会已经发展成为大理仅次于三月街的地区性物资交易集市。因时逢中秋团圆节,又以置办嫁妆为主,渔潭会洋溢着"月圆人更圆"的浪漫与温馨。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民间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岩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一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弓弩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各种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

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少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傣族拜月活动


壮族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举行,届时壮族人家要赏月、吃月饼。孩子们则用柚子皮自制成各种鬼脑壳,化妆成高公、矮婆,到村里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饼。青年男女结伴到田地里,象征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称"偷青"。认为吃了这些偷来的瓜果蔬菜可以明目。

广西德禄县的壮族,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欢度中秋节,以"闹哥孩"活动最具特色。最初这项活动叫"请囊海","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意为请月亮里的仙大哥下凡与民同乐。但因为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闹哥孩"。

届时,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来围观。在闹台上摆一碗米,上插数根燃香,一边摆一碗月饼。闹台的两边各竖立一根柴担,一根的顶部插一个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条和蜡烛;另一根顶部挂一双鞋、一双袜子和一块面巾,妇女们围闹台而坐,开始唱歌请月亮上的仙大哥下来与民同乐。

歌唱近一个小时后,数位女子站起来东跑西穿,人们即知这是仙大哥下来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们跑一阵后就在闹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摇摆,口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

这时,其他妇女一起上前来问她们将来的祸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从此后她们便是公认的巫婆。"哥孩"下来后,闹台周围的妇女便开始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此后,对歌还要持续数个晚上。

壮族中秋

在广西靖西、那坡一带的壮族,到了这一天,姑娘们用艾叶水沐浴,梳妆打扮,打扫屋内外,用柚子叶水洒在房屋四周。把一根5米至10米长的竹竿竖在门前空旷地,顶上插一个插满线香的柚子,香烟缭绕,作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门前置桌,放上月饼、香蕉、柚子、甘蔗、柑橘、煮熟了的芋头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

姑娘与小伙们围坐在一起,推选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两手中指和拇指分别压住双眼和双耳,旋转头部,以示正从月宫下凡。大家将月姑认作"同年姐妹",也就是义姐妹,请她对歌。大家发问,她作答,场内欢歌笑语,情意绵长。

八月十五这天,在广西西林等地的壮族中,却有"骂中秋"的习俗。传说,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爱虚伪的甜嘴,却欣赏尖刻的骂人艺术。有一个男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姑娘所种的甘蔗的人,骂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动,因而嫁给了青年。

从此,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入发骂的风俗。他们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赏月之际,用反锁大门、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实等小小的恶作剧,以引起主人痛骂。而恶作剧者往往还要挑选善于骂人的人家,进行挑衅活动。

按惯例,骂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秽语,只能以刻薄的语言显示其骂人才能。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因而形成一个不是以欢歌曼舞,而是以骂不绝耳为主要内容的奇特节日。

蒙古族有中秋"追月"的习俗,所谓的"追月"就是追寻月神。在中秋之夜,蒙古族人要跨上骏马,在银白色的月光下,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追寻月神,以期获得月神的保佑。

因为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于天际西方,他们就朝西放马奔驰,不到月亮西下,"追月"就不会停止。


舞火狗节是广东省龙门县一带瑶族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意在驱邪避邪。

我国南方的民族大都崇拜火神,舞火狗就是源自于瑶族对狗的崇拜。瑶乡世代与狗和睦相处,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养大。因此,狗对瑶族有育人之恩,舞火狗也是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

舞火狗既是瑶族的一种祭祀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每个瑶族少女至少要参加两三次舞火狗才能谈婚论嫁,所以,舞火狗也是瑶族少女的成年礼。

舞火狗的服饰道具主要为线香、竹笠、黄姜叶、山藤。黄姜叶是瑶民祖先的服装,用黄 姜叶表演就是为了纪念先人生活的艰辛。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白天,各村妇女就要上山采摘黄姜叶,为晚上的舞火狗作准备。

姑娘们都是村里的未成年少女,她们要在长辈的帮助下捆扎服饰,完成"火狗姑娘"的扮演工作。舞蹈以"叩拜"为主,反复吟唱着古朴的民族歌谣,礼毕与意中人对歌。

"舞火狗"的活动有一种古朴美贯穿始终,而礼毕后与意中人的对歌给少女们增添了快乐。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未婚瑶族姑娘饭后集中,由年长"有福分"的妇女给她们捆上黄姜叶、山藤,戴上四周插着香火的竹帽,扮演"火狗"。

村里长者在祠堂供奉先祖后,少女们先在祠堂叩拜,再到村里地塘,围着地塘舞拜几圈。这期间,少女们边舞蹈边反复清唱着旋律古老、悠扬的歌谣,之后的各种舞拜仪式也是如此。

地塘舞拜后,少女们唱着歌穿道过巷到村里每户人家的厨房进行灶台舞拜,再接着到各户的菜园舞拜,祈愿蔬菜长得茂盛。最后,各村的火狗队汇集在一起,似一条长龙蜿蜒游舞到村外河边,活动开始达到高潮。

抵达河边后,少女们将身上捆扎的黄姜叶、竹帽、香火等全都扔到河里去,然后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病邪,并相互泼水嬉戏。

在整个活动中,鞭炮声不时响起,燃放鞭炮为之助威的是男青年。他们到达河边后会守候在河岸,等待少女们濯洗手脚上岸后,就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两相对歌至天明。

傍晚,姑娘们先在宗祠里奉上狗粮袋,点燃香火,从大门行至祭台前祭拜祖先,感激先人的恩德,祈求风调雨顺。

祭拜之后,姑娘们列队来到坪地开始表演舞火狗,少女们围着坪地边舞边唱。结束坪地的舞蹈,她们再到各家的灶塘石祭拜,祈求火种长存。接着她们还要祭拜菜园,祈求蔬果繁茂,三餐无忧。

祭拜结束后,姑娘们要穿过长长的巷道,经过曲折的田埂,走向村旁的溪流,将身上佩戴解下弃于流水中,以示驱逐瘟疫,保佑健康,再洗净手足,准备参与一年一度的对歌比赛,这是年轻人以此大胆求爱、展示自己魅力的最佳时机。

舞火狗时,男青年点燃鞭炮,为姑娘们的舞蹈相呼应,现在他们又来到村头与姑娘们隔河相望,他们唱起古老的情歌,表达彼此心中的爱慕之情,两岸歌声此起彼伏,一来一往,好不热闹。

情哥送饼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明、大广一带侗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天早饭后,年轻后生们便邀伙结伴,背着芝麻月饼前去与姑娘们会面。姑娘们早就到达约定的地点,并躲在附近草丛中,偷听后生们对自己的议论。

粗心的后生一旦失口让姑娘听到,或情谊断裂,或被讥讽嘲笑。等双方会面,就一对对分散,走向自己选定的僻静地,双方叙述相思之情,考查对方是否变心。

然后,后生摘下木叶铺地,恭请对方坐下,将准备好的月饼摆在木叶上,请姑娘享用。他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谈情说爱,憧憬日后生活,或说或唱,直到日落西、鸟归巢。吃不完的月饼都由姑娘带走。

送月饼,是南明、大广一带侗族青年恋爱过程中,必须要例行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能使男女双方从说话唱歌中,了解对方是否爱自己,还可以了解对方是否有才智,家境如何等。如果男方表现出语言污秽、举止轻浮,女方即可拔腿离去,恋爱就此结束。

风格迥异的民族——尝新节

尝新节是云南一带彝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开镰收割稻谷之际。

彝家人在"尝新节"吃饭之前,先要舀一大碗米饭喂饱家里的狗,然后人们才能开始吃尝新饭。这一种习俗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相传在远古时代,洪水淹天,泛滥成灾,人世间生灵涂炭,万物绝种。彝族始祖阿笃兄妹带着自家的小狗和一只公鸡,在洪水淹天时躲到葫芦里漂流,历尽艰辛,最后漂泊到波罗海边的柳树湾。

到洪水退去,阿笃兄妹藏身的葫芦挂在了柳树上,当五更鸡鸣犬吠天破晓的时候,从天边飞来了一只神鹰,啄通葫芦,阿笃兄妹得以生还。

从此人世得以延续。脱险后的阿笃兄妹惊喜地发现,在狗尾巴的绒毛上还粘着几粒谷子,在狗的膀子下还夹着两粒扁豆,原来是洪水到来之前,狗曾经爬到五谷堆上嬉戏打闹粘上的。

由于狗的功劳,世上的五谷粮种没有因洪水淹天而绝种,人的生计得以延续。从此,彝族视狗为福禄的化身,救命的伙伴。

平日里悉心喂养,出门劳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每当年节或重大喜庆节日,都要先喂饱狗,然后人才能用餐。

在家里,彝族对打鸣报晓的公鸡也是十分珍爱的,只要是喜庆节日或上山狩猎,都要先看鸡卦预测吉凶方才出行。他们认为鸡知晨懂时,能先知先觉,有预测未来吉凶福祸的本能。

在《吕氏春秋》中也有"天子乃以犬尝稻"的相关记载,说明这是远古孟秋之月一种重要的祭神酬报仪式。或许在岁月中已经忘记了狗与稻之间有何联系,但是"以犬尝稻"的仪式仍然保留下来。在很多地方,人们总是先以新米饭祭神祀祖,再盛给狗吃,然后全家人才聚餐。

在尝新节前几天,穿戴一新的大妈大嫂、姑娘媳妇,头戴 麦秸草帽,身背竹编背篓,到稻田里采选早熟、丰盈的稻穗。她们下田前,还把点燃的红线香插在田埂上。于是丰收在望的田野上,香烟袅袅飘逸,欢声笑语荡漾。人们把采选回来的稻谷晒干后,就用水碓舂打。在这些日子里,一些村寨里的舂米声,犹如一曲曲既富有节奏,又和谐悦耳的田园乐章。

过尝新节这天,彝族会宰鸡,鸡卦应由族内尊长者剥食看卦,如果有远方的客人同桌吃饭,鸡头鸡卦,一定得拈在客人碗中,以示对宾客敬重。

彝族对葫芦和杨柳也情有独钟,视杨柳树为吉祥树,把葫芦作为崇拜物,鹰爪则作为毕摩祭祀做法驱邪的重要法具。

彝族认为神鹰拯救过人类,锋利的鹰爪能刺破邪恶,祛恶扬善,具有无边的法力。彝族过尝新节,要接回出嫁的姑娘,请来族内的长老,亲朋好友相互邀请,杀鸡宰羊,庆贺丰收,品尝新米饭。

彝族吃新米饭时,长者为尊,宾客至上,长者和宾客要坐在正堂中央"上八位",先由长辈举杯把盏,后生晚辈才能端碗拿筷,否则会被视为对尊长和宾客不敬。席间彝家姑娘会趁你不备,亲昵地给你碗中添满新米饭,让你吃饱喝够,但忌讳泼洒浪费。

此外,人们还要端着筵席,点着香火,先到田坝里祭"田公地母""五谷神王",再回家祭"灶王府君""列祖列宗"。之后,才围坐在桌子周围,共进晚餐。

是夜,男女老少在皎洁的月光下,吹起葫芦笙、笛子,弹起大三弦,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切托咕"。男女青年喜欢到湖岸边、田坝里,在龙头三弦伴奏下对唱调子,各家各户的主妇,则在家中煮新米饭,做"八大碗"。

尝新节的晚餐是很丰富的。诸如排骨炖荷包豆、白木瓜鸡、泥鳅钻豆腐、油煎乳扇等白族风味佳肴,在很多人家的席面上都能看到。

当然,除了彝族之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也同样有着中秋过尝新节的风俗,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子,哪一天过尝新节,要由稻穗成熟的迟早来决定。

白族过尝新节的习俗源远流长,明代学者谢肇淛在其《滇略·风俗》中,就写下这样的文字:

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晾之,致馈于亲厚,谓之尝新。

在梁河、陇川一带的阿昌族也有于农历八月十五过尝新节的习惯,节日的当天要到地里拔一篷籽结得最多的芋头,砍一棵结双穗的玉米,捆在一根竹棍上,摆放在屋角,然后舂新米做饭,饭熟后要先盛一碗喂狗,最后全家聚餐。

农历八月十五是花好月圆的日子,也是彝家人传统的尝新节,彝语叫"切戏作璞"。此时田里的早稻已经成熟,人们收回新谷,晒干扬净,用蔑囤萝储存起来。节日当天一定要舂出新米,尝新过节。如果遇上阴雨天气,就用炕展焙干,用杵臼舂出新米,保证节日吃上新米饭。

景颇族的尝新节俗称"吃新谷",原本是景颇族在秋收前谷物基本成熟后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祭典。尝新时,各部落、村社的群众齐集官家,担任取尝新谷的老年妇女身着盛装,用来盛放稻谷的竹篮,四周要有稻米、豆类、高粱以及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

收来的稻谷上面用大而圆的青叶覆盖着,背到家,先由老年妇女用锅炒,炒后由姑娘用手碓舂,并把舂好的米用姜拌好,再由巫师主持祭祀,感谢各种神祇赏赐的丰收。祭毕,巫师当场抛丢用青叶包好的小包新谷和菜,意让野精灵分享。

之所以要包成小包,是为了预防众多的鬼类抢食祭品。尝新时,虽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但每人仅能分到一小包新 米,做饭时主要加陈米作补充。当在山官或头人家举行的尝新仪式结束后,群众才正式开始尝新。

在开镰之前,主人先割一些新谷,恭恭敬敬地背回家,供在"鬼房"里。祭品有鸡蛋、酒、糍把等。请巫师祈祷"家堂鬼"和其他鬼类,保佑谷子在未收到家前免遭灾害。祈祷完毕后,所供祭品由巫师和老人分享。


朝鲜族在中秋这天宰牛杀鸡,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等节日食品。松饼是把米面蒸熟后打成黏团,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苏子、栗子、糖等做馅,包成弯月形菱角状,入锅蒸熟后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汤圆,别有一番风味。

入夜时分,朝鲜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等老人下来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客家人称中秋为"八月节"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其实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洁的月光下追逐嬉戏,此时这里正是他们的天堂。

对于吃东西,是有些讲究的,往往先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这是华夏祭祀文化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就结束了。

在分吃的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客家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会更"乖",更有福气,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一定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丰富多彩的中秋节习俗,让各族人民各显其独特的中秋文化。在月明风清的中秋之夜,祖国大地开满喜庆团圆之花,与明月同在,永远令人心仪神往。

除此之外,在我国还有很多极具风格特色的中秋习俗,摆塔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拿出来,摆在门口以示庆贺。

吮田螺的习俗有一个传说,相传张古老精于编织草鞋,赠送给无鞋穿的穷人。某财主得知,认为是生财之道,要张古老给他的家丁传授织鞋技艺,张不允,被打至吐血。张临死前恐艺失传,乃于八月十五夜叫穷邻居过来,在月下授编鞋艺,教至刚织好鞋底便身亡了,所以草鞋都是有底无面,前后安耳,用绳穿成。

张古老生前喜食田螺,故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人们每年中秋节以螺拜祭张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说吮螺会使眼睛更明亮。

中秋征联不知始于何时,有一年,文人谭杰南和陈伯绮将位于第十甫的关姓大宅改建经营饮食,店号"陶陶居"。后为宣传其制作中秋月饼之精,举办月饼征对联,请名士黄慈博阅评等第。评出第一名为闻谷音,其联云:

明月不愁珠馈夜

中天高望练横秋

这个活动便一直传了下来。

在多数人都盼中秋月圆的时候,在有些地方却是盼望"月破"。中秋之夜,家家院子里放一盆清水,当圆月的倒影出现在盆中时,人们便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直把那轮圆月打得"体无完肤"。

还有的地方,家家都剪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贴在窗上,按当地风俗,这圆月必须在当天撕破,这样可以驱除邪气,带来好运。

在浙江省山区流行一种叫作"抢瓜"的习俗。青年和孩子们分别在白天或晚上举行抢瓜比赛,看谁最先抢到瓜。胜者即意味幸福吉祥,还可得到奖励。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