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归宁是什么意思(归宁宴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29 18:26:38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归宁:源于政治,融于礼教,是政教结合的产物

我们常说的出嫁女子回娘家叫“归宁”,“归宁”一说最早出现在《诗经》,比如《葛覃》:“归宁父母”,说得就是女子准备回娘家探望父母的事。说明至少西周时期已在民间开始流行这种说法。

古代礼仪和习俗大都来自上层贵族的政治活动,之后再慢慢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归宁”作为一种婚俗也不例外,它也是从国家政治脱胎而来。要了解“归宁”的来龙去脉,有必要对“归”字和“宁”字进行追溯。

一般来说,人们对“归”字的理解多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归,女嫁也。但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对“归”字的理解多从后世附会。细看“归”的甲骨文,跟女子没有半毛钱关系,更别谈什么嫁了。“归”的左边是类似“兵符”一样的东西,右边很显然是面“旗子”,很显然“归”字跟军事征阵有关。“归”为什么会有“回归”的引申之义?只有在“结束战事”的情况下军队才能回归,即凯旋。

“宁”即“寧”,古代两字并非同一字,近代汉字简化才统一。“归宁”之“宁”当作“寧”。甲骨文象形为上面“房屋状”,下为“器皿”,表示“有吃有住,丰衣足食”,引申到“安宁、康泰”。

以上不难理解,“归宁”一词的真实含义为国家安定(没有战争),人民富裕安康。如何才能做到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安康?当然只有外无忧患,内无乱政的背景下才能实现这一步。用四个字表示就是:国泰民安。

《仪礼·觐礼》记载:“伯父无事,归宁乃邦!”意思是伯父(国君)没有做错事,回去好好治理国家吧。原意是诸侯朝觐天子得到天子勉励,回封地如何安邦定国的事。这里的“归宁”事实上就是指国家安定。

归的甲骨文

既然“归宁”是个政治术语,为何后来却成了出嫁女子回娘家的专用词?比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杞伯姬来,归宁也。”鲁杞通婚,鲁女回到母国,即为“归宁”。《左传》中还进一步作了介绍:“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意思是凡诸侯国出嫁女子,归宁叫“来”;被夫国休弃叫“来归”。诸侯夫人归宁叫“如某”,被夫国休弃叫“归于某”。

其实很好理解,古代诸侯之间的婚嫁多与政治挂勾,即“政治联姻”,一桩婚姻维系着两大家族或两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归宁”从国家政治的稳定引申到出嫁女子回归母国向族人报平安,两则是裙带关系。古代战事多为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而起,出嫁女子肩负着巩固两国友好、缓解两国矛盾的作用。

《易经》中有“帝乙归妹”的记载。

“帝乙归妹”的背影:文丁杀季历,商周关系恶化,季历死后,姬昌即位;文丁死后,帝乙继位,而此时商王朝的最大威胁不在西部,而在日益猖獗的东夷。帝乙看清时势,为了先巩固后方,好将主力调转东夷,利用商周世代通婚的优势,再次决定与周联姻,将妹妹嫁给姬昌。如此一来,不但暂时缓解了商周剑拔弩张的势态,也很好的解决了后方问题。从此帝乙开启经历两代长达十年的东征战略。

文王接受“帝乙归妹”,意味着两国重归和平。可见贵族女子的婚姻是为家族的兴旺、国家的安宁而存在的,为邦国的需要而服务的。嫁到异国,九九归一,从一而终,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女子婚姻的使命。

因为是政治联姻,所以古代出嫁女子是不能随随便便回娘家的,即便为父母奔丧也要经过宗族的批准或丈夫的同意,如果政治上不允许,任何理由都是空谈。应该记得《诗经·载驰》里面记载的许穆夫人,卫懿公因为好鹤而导致君臣离心,百姓怨怼,狄人趁机入侵,几乎灭亡了卫国。嫁到许国的许穆夫人听说母国有危难不顾世俗礼教毅然回国,主持卫国复兴大业。可能考虑到许国势单力薄无力插手外政的因素,许穆夫人的决策并没有得到丈夫许穆公及许国大臣的一致认定。但许穆夫人一意孤行,决定单刀入卫,许国公卿为了阻止她的荒唐之举乘车一路追赶,因此便有了著名的《载驰》一诗。

《诗经·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由于许穆夫人的坚持,凭着她超常的政治才能,四处奔走游说,最终得到了齐桓公的援助,成功复兴了卫国,成就春秋史上“红颜救国”的奇迹。

从许穆夫人的事迹可以看出,出嫁女子要回母国是多么艰难,哪怕母国危在旦夕。政治是残酷的,礼教是无情的,即使民风世俗相对宽松的先秦时期也不例外。后世的封建礼教就更是豺狼虎豹,寡恩刻薄。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元妃省亲”的故事,元妃进宫多年难得在元宵节被批准归宁省亲。当一片亲热温情的家庭寒喧中,内侍一声“丑时三刻已到,请元妃娘娘起驾回宫”,把一个久别重逢的阖家天伦倾刻间沉沦为泪水汪洋,无边无际,87版的那个元妃流着泪被定格的画面留人无限遐想。

古代出嫁女子私自逃回母国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左传·隐公二年》记载:“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莒国和向国联姻,向国公主姜氏嫁给莒国国君,但是向国公主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逃回了母国,那莒国当然觉得很丢脸,于是带兵入侵向国,迫于莒国的淫威,不得已,向国国君交还姜氏,才算平息了这场即将发生的战争。

逃归不但会挑起两国纷争,引发腥风血雨,还会给对方或国内某些反对派以口实。电视剧《卧薪尝胆》开篇就有这样的桥段:越国公主不满吴王举止轻浮(可能是故意的),逃回母国,觊觎越国已久的吴王趁机向越国发起挑战。

出嫁女子随随便便回娘家除了政治上的利害,还关系到世俗礼教的问题,说白了,也是出于对女子的一种约束。春秋史上有一桩著名的“绿帽子”丑闻偏偏发生在重视礼仪的鲁国。说得是齐襄公诸儿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有私情,文姜嫁到鲁国后,依然对哥哥念念不忘。

《左传·桓公十八年》:“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鲁桓公应齐襄公之邀准备去齐国,姜氏要求同行,申繻劝鲁桓公说:“女有夫家,男有妻室,不可再有纠缠,这叫礼,违反这一点必有祸害。”鲁桓公还是带文姜去了齐国,结果齐襄公与文姜再次发生苟且之事,怕鲁桓公知晓,趁着鲁君醉酒时将他灭口,算是对这个礼仪之邦的一种极大讽刺了。

反之,出嫁女子也不能随心所欲的休弃掉,除非有正当的理由,不然,极可能引发两国或两大家族的动荡。春秋时蔡国有个蔡姬,嫁给当时的中原霸主齐桓公,夫妻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齐桓公一气之下遣返蔡姬回国,结果引发了一场大战。

《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史记》: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

齐国虽是强国,但为了维护尊严,蔡侯还是决定制一制齐国。不过蔡侯心知肚明,自己国力弱小,凭自己是打不过齐国的。打不过就借别国的力量,楚国与齐国不和,那就让他们互掐。蔡侯随即又将蔡姬再嫁给了楚成王,楚成王也乐意,毕竟是霸主的女人。这一招果然激怒了齐桓公,于是起兵伐蔡,蔡侯急忙向楚王求救,齐楚大战一触即发。

礼教是为政治而服务的,“归宁”起源于政治,之后融入于礼教,成为政教结合的产物,最终慢慢演变为一种习俗,扎根于民间,流传后世。

有说法认为,归,并非仅仅指嫁女,也包含着早期的嫁男,即今天的招赘。母系转到父系有个漫长的过程,商周时男嫁女并不鲜见,犹其商代,武丁就有多个女公子裂地封侯,比如子妥、子媚,那么这些女公子自然不可能嫁出去,而是由别族男子赘入。这种现象也叫“归宁”。

文/堰风

唐太宗女儿墓考古发现生前用品,蹊跷的是棺床上不见合葬丈夫痕迹

长乐公主墓志出土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我谈了唐太宗最喜爱的第五个女儿、长乐公主墓被盗和考古发掘情况,这篇来聊聊考古出土的长乐公主墓志,墓志透露了她的婚姻秘密。

(长乐公墓墓封土)

长乐公主墓是1982年2月被盗的,同年8月至11月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中发现,长乐公主墓是仅次于皇帝的规制,由此可见《旧唐书》所记“太宗特所钟爱”一说不虚,皇家嫡出公主与庶出公主还是不一样的。更因为,他死在父亲唐太宗前面,自然唐太宗会为她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给她一个最高等级的阴宫。从中也可以知道,唐太宗对爱女之死有多么伤心和悲痛。

虽然长乐公主墓被盗过,随葬品亦被扰乱,破碎而零散,但仍出土了一批随葬文物。

(白瓷辟雍砚)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白瓷辟雍砚,底径达31.5厘米,高9.4厘米,是目前唐代出土砚中最大的一件。出土时砚面仍留有些许墨迹,推测是长乐公主生前所用之物。

墓中原有石墓志一合,出土时发现,志盖左下角破碎,志石碎成多块,且散置于墓内各处,可见是被盗者有意打碎的。

(长乐公墓神道碑)

志盖顶部篆书阴刻“大唐故长乐公主墓志”。志石正方形,边长96.5厘米,厚14厘米。志文楷书阴刻,共30行,满行33字,共计约九百字。

从志文来看,长乐公主死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时年23岁,这个年龄的现代女孩都还在谈恋爱呢,华季年华。

九月廿一日陪于昭陵。贞观十七年八月小,29天,可见长乐公主从死亡到下葬,仅40天时间。

(长乐公主墓壁画)

公主生前不可能营建寿穴的。据此推测,长乐公主墓的营建时间仓促,施工紧迫。如有的壁画上留下光滑流畅的凹进去线条来看,应该是底层没有干透,墙皮尚软情况下,便打画稿留下的痕迹。

(石墓门,最后一道)

《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记载:“长乐公主,下嫁长孙冲。”长孙冲为开国功臣、宰相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无忌的同母妹妹就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也就是说,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亲家,长乐公主嫁给了她的亲表哥。这种“姑表亲”在讲究亲上加亲的古代是十分流行的,俗称“肥水不流外人田”。

(唐朝公主)

长乐公主出嫁时年仅13岁,非常小了。古人崇尚早婚。据《通典》,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月,唐玄宗下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以后,孀居服纪已降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和好。”

由此可见,长乐公主结婚比法定年龄还小2岁,应该是皇室贵族不受限制,古代的法律本来就是皇家说了算。

也不知道是否受到长乐公主13岁出嫁的影响,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二月修改“婚姻法”。规定,“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将结婚的年龄,男提前到15岁,女提前到13岁。

(古代婚礼)

从13岁出嫁,到23岁去世。长乐公主与长孙冲度过了10年的婚姻生活。

据《唐会要》,长孙冲后来死后与长乐公主合葬,陪于昭陵。具体哪一年史书上没有记载。

长乐公主死后16年,夫家长孙门上遭遇大难。长孙无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第一人,唐太宗在世时,他极力推荐能力一般、懦弱昏庸的李治继承大位,没有长孙无忌就没有李治的皇帝生涯,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长孙无忌死在李治手里,逼杀了,背后原因与他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有直接关系,他挡了武则天的道。

(凌烟阁)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长孙无忌大难临头。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许敬宗为了迎合武则天,许敬宗指使他人向唐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知道这里面有故事,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毕竟还是其舅父,唐高宗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同年又逼令已到黔州的长孙无忌自缢。

长孙无忌受诬,族人多被株连,家产被抄没,长孙无忌的儿子也都被罢官除名,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长孙冲当然不能免脱,也被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画像)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将长孙无忌“平反”,恢复 长孙无忌的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将他陪葬昭陵。

长孙冲的生平史书上没有多少交代,哪一年死的,怎么死的,都不清楚。虽然《唐会要》记载长孙冲后来死后与长乐公主合葬,但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未曾发现任何合葬的痕迹,更没有见到尸骨。

这事蹊跷了!

从长乐公主宽大的棺床来看,原先给长乐公主建墓时,是考虑多年以后与丈夫长孙冲合葬的,墓室西半边有由12块青石砌成的棺床,远大于一般单人棺床。

难道长孙冲最后没有与长乐公主合葬,史书记载有误?

(长乐公主墓志盖)

附参考资料:长乐公主墓志

【盖】大唐故长乐公主墓志

【志文】大唐故长乐公主墓志铭

公主讳丽质,陇西狄道人,高祖太武皇帝之孙、皇帝之第五女、东宫之姊也。

若夫瑶源纪地,实命先天。迁汾阴之鼎,功高造物;刻太山之石,德洞函夏。岂直载祀无疆,轶商周之御历;本支多艺,迈鲁卫之作屏而已哉。公主资淑灵于宸极,禀明训于轩曜。行归柔顺,因得伯姬之心;德备幽闲,有逾贞姜之节。发言垂范。动容应图。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加以惠心开朗,沉识韶令。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是以遐观遗篆,俯寻蠹册。周室王姬,徒兴秾李之咏;汉朝公主,终致柏梁之讥。惟懿德之鲜俦,校往图其谁侣。

贞观□年,诏封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礼珪优组,赋极膏腴。地兼城阳,帝刘愧其茂册,邑启长乐,皇音恧其徽章。然则尧曰允龚,垂敕降之典;武称尽美,着下嫁之风。是以归宣平之国,既属于妫吕;选子敬之流,亦俟于梁窦。

七年,降殡于宗正少卿、河南长孙冲,即司徒、太子太师、赵国公无忌之长子也。翟衣振采,锵玉佩而出仙□;凤驾徐轮,罗银烛而下长汉。在贵符瑟琴之好,居满修苹繁之洁。佩金燧于兰室,妇德□称;弄王梭于春机,家道以正。访史伫戒,问礼贻则。保傅相仪,俨铜驼之路;辎骈警策,□濯龙之苑。播肃雍于闺闱,流婉嫕于邦国。然而孝友天发,仁爱冥感,归宁丹掖,总笄。紫庭就养,金墀授巾,而奉玉馔。比夫益部孝女,非有帝子之尊;齐国娶,阁之简。虽复昭昭婺女,映鲁馆而夺晖;皎皎常娥,临秦台而掩色。悲夫,年催四节,二竖。

掩心之镜,访秦宫而莫逢;长生之药,祈王母而不至。阅水翻于夜壑,风烛翳于。晋女辞□之言,惟几弥固;穆姜薄葬之志,将绝逾明。以十七年八月十日奄然薨谢,春秋廿三。

皇帝悼深夭蕙,怀三号而犹感;储后痛结分荆,寻万恨而增慕。阖宫催□,列辟同哀。朝日以之亏光,行云以之寡色。楼台寂漠,无复白鹤之翔;原野凄凉,遽鸟之兆。粤以其年岁次癸卯九月丁丑朔廿一日丁酉陪于陵。

胪卿、扶阳县开国男韦挺监护,守鸿胪少卿崔仁师为副。葬事所须,德,因山着美。戢兰仪于白楸,宁藏玉匣;凿松扃于丹巘,靡瘗金。白骥徘徊,长辞魏阙;丹旐委郁,直指恭园。荡当涂之,宾已散;之,□志空传。

其词曰:

命,绿字启符,功在镐,德迈曰虞。金桢星列,玉叶云敷,仪汉诞嫒,方娥应圆。德,誉光兰石,晨昏不匮,组训无斁。玉笄耀首,银河警策,筑馆大邦,执笄列辟。游艺,翰,对菊题熔,怀仙摛赞。灾生弩影,年催孔叹,医门术殚,仙坛斧烂。琼峰,秦凤辞条。雕楹结网,绮帐生飙,锦机字灭,宝镜菱销。日去已,悲骖屡蹀。地尽龙盘,山开马猎,陇积寒草,松低霜叶。独有徽。

(墓志拓片)

关于新婚女子的归宁你知道多少?

新婚女子“回门”是民间的习俗,而“归宁”则是对女子回门的一种书面表达。在民间对回门的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是为了要让新娘子遵守往来规矩,不该回门的时候一定不能回门,该回门时一定要回门,否则就会有凶事发生。

一般来说,结婚三天新娘子就要带着新姑爷或者单独回娘家看望二老,但是当天必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为新婚期间不能让新房空着。但这一点也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别。比如河南林县一带,新娘子三天回门时要顺着迎亲的那条道走,所谓“三天不走两条路”;彝族新娘子回门时不能与新郎在路上交流,两人要像陌生人那样走着;而汉人夫妻回门时总是亲亲热热,有说有笑的。新婚夫妻回门时要带着礼物,而且要是成双成对的,不能是单数,否则不吉利。而且礼物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婆家时还要再捎去一部分。但有些少数民族的习俗是直到四个月后才能归宁,还有的要三年以后才能回家。

古代女子归宁礼俗

浙江等地,旧时忌新娘子在冬至回门,否则以为将克死夫家家长。俗谚云:“娘家住个冬,夫家去个公。”江苏也有此俗,不过理由不同,谓之如冬至在娘家过,则娘家家道将因之衰落。

陕北一带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传说是为了联络姻亲间的感情,届时娘家要请闺女、姑爷回门团聚。

河南一带,正月十五禁忌回娘家看灯,还忌正月初一回娘家。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员。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或者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员喜庆。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初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