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庚辰是什么时间(庚申是什么时间几点)

时间:2024-01-31 01:50:30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明日小暑,农村老话“夏至三庚入伏”,庚日是个啥?咋算的?

明天7月7日就是今年的小暑节气了,7月12日就要入伏了。姐姐近来分享了许多有关暑期和入伏的话题,因为“夏至三庚入伏”的说法,下面有许多许多友友留言都在问,什么是庚日?庚日是怎样算出来的?在此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庚日是指什么?什么是庚日?庚日是怎么来的?

庚日就是一种日子的名字,就像人的名字一样,有的叫张三,有的叫李四。

日子也是有名字的,古人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两两组合,组成一个日子的名字。

10个天干分别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个地支分别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0个天干一轮一轮地轮,12个地支一轮一轮地轮,天干就像咱们姓名中的姓一样,而地支就好像咱名字中的名一样。一轮一轮地两两组合,就组成了60个花甲子,也就是60种日子。具体组合见下图。

因为庚是十天干之一,所以这60个花甲子中,也就是这60个日子中,有六个含庚的日子。他们分别是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戊、庚申日,也就是每十天中就有一个庚日。60个日子过完了,再来60个这样的日子。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轮回下去,无穷无尽。

庚日有多少天?

看了上面的解释,大家就明白庚日就是一种日子的名字。那么庚日有多少天?那就要看看你问的是一年中叫庚日的有几天?还是一个月中叫庚日的有几天?

按阳历来讲,一年365天,除以十,就是36.5。所以一年中有可能有36个庚日,也有可能有37个庚日。

一个月有30天或者31天,还有二月份有28天或者29天。那么计算下来,一个月有三个庚日,个别的时候有两个庚日,特别的时候还有四个庚日的。比如某个大月的1号为庚日,那么31号也是庚日了。

如果你想问,从古到今有多少个庚日,你也可以按照这个算法来。未来会有多少个庚日,我们希望无穷无尽,世界没有末日!

夏至三庚入伏中的庚日,是怎么算出来的?

姐姐告诉他们说,这个庚日是从老黄历,万年历上就能看的出来。这个东西是推算出来的,准确的说是排出来的。就是从古到今60个日子一轮回,一个一个这么排出来的。从老祖先开始决定用天干地支计日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新的一年怎么排这些日子?那接着上一年的最后一个往下排就得了!这是国家管历法的部门的事!

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看一看人家印出来的老黄历,万年历什么的就可以了。而且我们平常的台历上一般都印着呢。你只要留心看,就能看得到。如下图。就是今年夏至后 的第一个庚日,6月22日。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个庚日就是7月2日,第三个庚日就是7月12日。所以今年7月12日入伏。

大热天的大汗淋漓地给大家介绍了这么多,应该都看明白了吧?至于老祖先们为什么要给日子起这样的名字?为什么要有十天干和12地支?这些应该都是老祖先们基于阴阳五行的考虑吧。欢迎懂行的亲们继续留言分享。

欢迎关注村姑说村事,分享更多民俗民风知识。

我是如何守庚申

道门历来有守庚申的习惯,据说庚申日身体里的三尸虫会趁人入睡时到上帝面前言人过失,守庚申就是不入睡,时刻保持清醒,斩杀三尸虫,防止三尸虫去告状。

我理解守庚申可能是利用庚申日的属性,庚申从阴阳五行的属性分析,‘庚’在天干中的属性是金,‘申’在地支中的属性也是金,‘庚申’日是干支双金,所以金气重,杀伐气重,就是用这股重的杀伐气去杀三尸虫,成功率会提高。

一件事要做成得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守庚申这三个字占了天时‘庚申’日,个人主观意识的人和‘守’,这样成功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至少有一拼之力。

三尸虫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疾病,他们会跑出来就意味着健康受到了影响。

人的所有过失都来自各种欲望,欲望无止境过失就无止境,若想过失少点不被三尸虫说,就得减少欲望。这也就间接说明了欲望与健康挂钩,欲望越少越健康,如果没有欲望估计也就没有三尸虫了,但是做到没有欲望实在太难,需要修炼。我目前欲望也不少,也想斩杀三尸虫,所以决定守庚申。

三尸虫分为上尸,中尸,下尸。

上尸在头上,攻击人泥丸,丹田。令人头昏眼花,发白齿落。

中尸在人心腹,攻击人中焦,令人贪食,心迷健忘。

下尸在人小肠和足,攻击下焦,伤泄气海,发作百病。

据说守庚申这日晚上会特别容易犯困,就是身体里的三尸虫出来迷惑你,让你睡觉。我以前都是晚上九点左右就睡觉了,有时很容易睡着,有时躺几个小时也睡不着。这日我晚上九点不打算睡,想看看三尸虫是否出来迷惑我。坐着默默背经文,背了第一遍还好,中间没有间断,再继续背第二遍就不能太专心了,总是想不起来后句是什么,一篇二百字的经文反反复复的重复前面的几句,后面的总是背背停停。放弃背经文,让大脑空白,看三尸虫啥时出来,大概大脑也就空白了五分钟,就觉得头右侧胆经部位有点麻麻的,太阳穴里面也感觉晕乎乎的,我感觉应该是上尸出来了,在我大脑里控制我的意识,我也想办法抵抗,尽量让自己保持清醒。这时眼皮又一直打架,感觉眼睛马上就睁不开了。

心口、胃部里面感觉有很多气团,用手摸有好几处大包,气团停留在胃部下不去,估计是中尸已经在我胃里活动了,我用手一直推,想把他推出去。想法很好,能力跟不上,越推感觉气团的范围越大,我也尽全力挣扎。

小腹这时也有点隐隐地疼,总有点想小便的感觉,我知道我没有喝水,之前也去小便过了,不可能再有小便,估计是下尸已经在我小腹里活动了。

三尸一起攻击我,尽管我全力反抗,也没反抗多久,不知什么时间就睡着了,三尸虫也肯定顺利地跑到上帝面前去给我告状了,我也拿他们没办法了。

以前我半醒,这晚半夜也没醒,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我醒了,还没睁开眼睛就感觉饿了,吃东西的欲望又来了,看来三尸虫又有告状的材料了。但为了健康,我还是决定少吃点。

长安十二时辰,古时候十二时辰,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时候?

最近热播的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

长安十二时辰剧情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据说服装道具、配乐、摄影、打光、整片电影质感都绝了,开头的一镜到底真是盛世长安啊!剧组在细节上的处理非常用心,李必头上道家芙蓉冠子午簪的特色插法等。

剧情简介

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可疑人员,身陷囹圄的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破除隐患。全篇运用了创新的探案剧集结构与人物关系设定,把故事嵌套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长安这样一个完美的切入点。在展现跌宕紧凑的故事架构、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脑洞大开的细节设计同时,也带给观众丰富的文化价值。

十二时辰共24小时,共有48集来反映各方面细节,表现主角李必,张小敬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问题来了,古时候十二时辰分别是现在的什么时候?大家能说出几个……

时辰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十二时辰对应现在分别是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

一刻为15分钟。

天干地支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甲子

六十年,也称一个甲子。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这个循环就叫\"一甲子\",也就是60年。

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我们在知道其中一个干支年代是公元纪元的年份,就能推算其他干支年代,比如可以推算出辛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这些大事分别发生于公元1861年,1894年,1911年。

古代的更

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五更为止,每更2小时。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文丨历史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每天更新你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感谢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第二篇 历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越来越成为中高考的必选项。本人陆续梳理、编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知识。如:天文、历法、地理、乐律、职官、科举、礼俗、饮食、建筑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第二篇 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程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熟谷也。"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这是因为月相变化的周期在二十九到三十天之间,现代测得是 29.53 日),全年总共354天。但是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 365又1/4日,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又1/4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就是这个意思。但要注意《尧典》这里说"岁",不说"年",这是用"岁"表示从今年某一节气(例如冬至)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一段时间,使之和"年"有分工,"年"表示从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间的这一段时间。所以《周礼·春官·大史》说"正岁年以序事"岁年并举。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上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上古也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如何适当安插闰月,这是古代历法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社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 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楚辞·襄郢》"民离散而相失今,方仲春而东迁",就是指夏历二月说的。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见杜预《春秋序》)。旧说春秋犹言四时(《诗经·鲁颂·閟宫》郑玄笺),错举春秋以包春夏秋冬四时(杜预《春秋序孔颖达《正义》),似难置信。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这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图》"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等。

除了日月季年之外,还有更大的时间单位,这就是章、蔀、纪、元。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 年),三纪为一元(4560 年)。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 365又1/4日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其中每个节气占 15.22 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节气占14 日多(冬至前后),有的节气占 16 日多(夏至前后)。二十四节气用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大寒小寒

这是依照后代的顺序,名称和《淮南子·天文训》相同。惊蛰古名启蛰,汉代避景帝讳改名惊蛰。又,二十四节气和阴历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太阳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这里所列的是综合一般的情况。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由此顺推。(由于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差不多是三十天半,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总要比上月推迟一两天,推迟到某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六日和二十一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八日和二十三日左右是交节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某节气(实际上二十四个节气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试以《汉书·律历志》所载的二千多年前的天象为例。太阳运行到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到星纪中央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交大寒,等等。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二分二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吕氏春秋》统名之曰日夜分,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尧典》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所以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物",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则明确提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到《淮南子》我们就见到和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

我们阅读古书,有必要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下面就古代的纪日法、纪月法和纪年法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展日午未申酉成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成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已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已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注:干支的组合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所以不可能有“甲丑”、“乙寅”之类。)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于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軫怀兮,甲之晁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巳”之类。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做朏,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见《玩月城西门廨中》),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

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以知道辛丑是鲁隐公元年五月十三日。

附带说一说,根据历谱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的错误来。《春秋·襄公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可能同在一个月之内,可见这里必有错误。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作元早朝晨,日入时叫作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了解到这一点,对于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见《尚书·无逸》)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晡时也写作铺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说"腌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鸡鸣和味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本来是小时辰的意思;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月.秦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但是秦以十月为岁首。又《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这里的正月指夏历四月,不是作为岁首的正月。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这里是举例性质,参看《尔雅·释天》。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 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

附带谈谈一些节日。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一年有许多节日。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

元旦 这是正月初一日。(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改称春节。)

人日 这是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按即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 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但依照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所以元稹《连昌宫词》说∶"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 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潮.,又叫百花生日。

上已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已日(所以叫上巴)。杜甫《丽人行》∶"三月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 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溶佛,共作龙华会。《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端午(端阳) 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划舟竞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

七夕 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 七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后代只有上元中元成为节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人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迷信行为。

中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这是一般人认为重九登高的来源,但不一定可靠。《风土记》以为此日折茱萸插头,以辟恶气,而御初寒,与此并不相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至 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 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又《咏怀古迹》(其四):"岁时伏腊走村翁。"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节日,不是一个时代的,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识。

生肖鸡人的出生年份:哪年的属鸡得天独厚,旺财又旺缘?

#秋日生活打卡季#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分享不易,读完看看有啥建议哟,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生肖鸡是十二生肖中的第十位,与其他生肖相比,鸡的性格特点更为独特。本文以鸡年为主题,探讨哪个年份的鸡得天独厚,旺财又旺缘,为生肖鸡人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庚辰年(1940年、2000年)——金鸡锦绣

庚辰年的鸡人身上具有金属性特质,对于生肖鸡人来说,庚辰年是一个极其有利的出生年份。金属性象征着地位,庚辰年的生肖鸡人容易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此外,金属性还赋予了庚辰年的鸡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他们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帮助,事业和人缘都能取得较好的发展。

二:壬申年(1952年、2012年)——水鸡潇洒

壬申年的鸡人拥有水属性特质,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沉着冷静,迎难而上。水属性的鸡人善于化解危机,能够顺利地度过各种困难和挑战。此外,水属性还赋予了壬申年的鸡人温润的个性和善于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丁酉年(1941年、2001年)——火鸡飞扬,事业腾飞

丁酉年的鸡人具有火属性特质,这使得他们在事业上常常能够一飞冲天。火属性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创造力,丁酉年的鸡人充满了朝气和,他们在事业上容易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获得成功。此外,火属性还赋予了丁酉年的鸡人领导才能和创新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成为团队中的核心人物。

四:己亥年(1949年、2009年)——土鸡安稳,家庭幸福

己亥年的鸡人拥有土属性特质,这使得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更加稳定和幸福。土属性象征着踏实、稳定和安全感,己亥年的鸡人通常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安宁和满足。此外,土属性还赋予了己亥年的鸡人务实的性格,他们在事业上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

五:乙酉年(1955年、2015年)——木鸡蓬勃,机遇多多

乙酉年的鸡人具有木属性特质,这使得他们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木属性象征着生机、成长和发展,乙酉年的鸡人容易遇到机遇和挑战,可以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此外,木属性还赋予了乙酉年的鸡人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创业的勇气,他们在事业上有着较好的发展潜力。

六:辛未年(1939年、1999年)——金木鸡祥瑞

辛未年的鸡人同时拥有金和木属性特质,这使得他们在运上拥有双重的优势。

七:艮申年(1960年、2020年)——土鸡安稳,人际圆满

艮申年的鸡人同样拥有土属性特质,这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圆满和顺利。土属性赋予了他们踏实稳重、做事沉着的个性,艮申年的鸡人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土属性还赋予了他们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平和心态,生活更加安定幸福。

建议与提示:

1. 生肖鸡人在事业上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积极拓展人脉关系,提升个人能力,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梦想。

2. 在家庭生活中,生肖鸡人要注重和家人的交流和沟通,关心家庭成员的感受和需求,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3. 最后,祝愿所有生肖鸡人都能在五行鸡年中,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