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招财风水

星辰的意思(星辰的意思和含义)

时间:2024-01-18 07:48:42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日月星辰的辰是什么意思?

日月星辰的辰是什么意思?

这是个究其所以然的问题,大多数人并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只是想当然的把“星辰”当做一个词语,然后和“日”、“月”相并列,形成一个词组。这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满天星斗了,包括了太阳、月亮和所有的星星。

所以“辰”在汉语释义中有一个是指日、月、星的总称, 还可以特指北辰和泛指众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和日子等。

不过依个人理解,这些都是在引申之后的意思了。

辰的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即《说文解字》所谓的“震也”)。应该在最早就是个象形字,是指三月间春雷阵阵,春雨下蛰伏在土地里过冬的虫或者种子破土而出的状态。所以“震”字就是破土之时下雨伴随的春雷,这种“辰”的破土而动是缓慢地,我们明明知道他在动,可是仔细观察又好像没动。到了现代社会有了长延时摄影并且快放,我们就能清楚看到这种变化。

但是在当时人们的观察中,能觉察到这种变化,但是又不知道何时变化的。

这种变化是不是像极了天象?明明星星每天的位置都一样,可是一个季节过去了,那颗星星却不见了。譬如“七月流火”,我们都知道农历七月间,大火星落下去了,可是你每天去看,那星星却好像根本就没动。

这种状态像不像破土的“辰”?

所以我们不妨假设,所谓“日月星辰”未必不是“日月星移”的意思。人们在观星的时候根据日月星的“辰”动推算出日月交汇点,并且用这个来作计时——一天十二个时辰。其实在这里解释为“慢慢推移”不是更合适吗?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辰”这个字作为一级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意思固化,人们不在需要去推理背后的罗辑,直接把辰定义为“星星总和”,虽然和原意不对,但是比较快速地解决了释义的问题。

这当然也没问题,知其然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

“日月星辰”已经固化成一个成语,就是满天星斗。

至于本意,大多数人也并不在乎。或者说,像我们这样去强行溯流而上,在很多人眼里是多余而且毫无趣味的。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星辰”意象,寄寓着诗人心中的美好

论及中国古典诗歌,便绕不开其中的“意象”,所谓意象,顾名思义即“寓意之象”。简单来说,诗人将自己心中的情意感悟,如悲欢离合等,寄寓所见所感知到的物象,如风花雪月之中。如此,则形成了意象。

《文心雕龙·神思》言:“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从刘勰提出意象开始至如今,历经一千多年的“意象”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也是古典诗歌鉴赏与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因此今人不能忽视“意象”在古典诗歌审美创造中的意义。

欲充分理解前人诗作中所寄托的情感,读者必须先理解意象所蕴含的寓意。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就如同一个枢纽,在承载诗人情感的同时,也具有塑造意境、并将情感传递给读者的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在不断地传承积淀之下,很多意象已如典故一般,约定成俗有了一定的寓意。譬如在诗中读到“月”之意象,读者便能明悟,诗人多是抒发望月思乡之情;读到“梅、兰、竹、菊”等意象,则多是诗人抒发高洁清雅之志,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星辰”意象,则寄托了诗人心中的美好。

这里所说的星辰,并非是中国古代所总结的“二十八星宿三垣”星象体系,仅是“星辰”这个统称,即《尚书·尧典》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是也。

星辰意象寓意美景

星辰日月之光,在感性的诗人眼中,本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所以万点闪耀于黑夜的“星辰”寓意美景,顺理成章,这也接近“星辰”之象所呈现的样子。故在古典诗歌创作时,无需多余的修饰,星辰便能代表美景,就如“春花”、“东风”等意象一般,读者也能十分默契的感知到这种寄寓。

例如:

河汉横疑近,星辰烂不收(《秋夜西岗联句》晁补之)

此诗是晁补之在城外见到的景象,仰头凝望夜空,银河仿佛在眼前横肆,星辰流转闪烁,光芒如波起伏,久不消散。诗中的“烂”是灿烂之意,显而易见,这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而诗人在这一句诗中欲表达的,也正是对如斯良辰美景的叹赏。

古人往往也会以“星辰”之美,来衬托其他意象的美好,如王安石《扬雄》中:

衣冠渺尘土,文字烂星辰。

王安石对扬雄的文章十分推崇,因此他写了两首赞颂扬雄的五言古诗,这是第一首中择取的一句,诗意很好理解,前半句是说扬雄虽肉体化为尘土,但名声依旧流传千古,他的文字,比之星辰还要灿烂。也正是星辰有美好的景象之意,才能更加有力的衬托出扬雄文字的光芒四照,此不言而喻。

除了本意,星辰意象还可延伸代指其它美景,就像上文的诗例,“烂星辰”是与星辰对比,如果改为“若星辰”则是将扬雄的文字直接用星辰代指,寓意其似如星辰一般美好。这种代指在古人诗中多有体现,如杜甫:

新欢继明烛,梁栋星辰飞(《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

这一诗句中的“星辰”,是形容屋宇楼阁之间灯火辉煌的样子,明烛如星辰点点,满堂觞筹交错。诗人“以乐衬乐”,塑造了欢快的氛围,星辰在杜甫的笔下,即使乐景,更是美景,它所代指的,便是这梁栋之间无数的灯光。

从这些诗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本意还是延申代指,“星辰”意象所寄寓的均是美好的景物,它对诗人情感的表达与烘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星辰意象,寓意着美好的爱情

古典诗词中应用“星辰”这一意象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差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结合这组无题的另外一首七绝中的“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可以窥知李商隐所思怀的应是一位贵家女子,诗人在首联,便陷入了对昨日的追忆:

昨夜的天空,星辰闪耀,格外明亮,晚风习习,轻柔的拂过,当时我正坐在画楼西畔那间华丽的屋子里,与心爱的人,一起感受着那温馨醉人的夜景,然而昨日的诸般美好,今天已再难追寻。

颔联则从追忆之中走出,对比眼前,多了一丝惆怅,所以诗人叹到身无凤鸟一般的双翼,能够顷刻间飞至佳人的身边,但他相信双方定然是心灵相通的。

颈联则描述了昨夜宴会上的欢愉场景,隔坐送勾、分曹射覆,因为与佳人一起,所以酒也变得格外暖和,蜡灯也分外红艳。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听见晨鼓之声,感慨自己如飘蓬一般,不得不去往兰台(秘书省)上班。

再回顾全诗,则能看出,“昨夜星辰昨夜风”有总领全篇之用,单以普通“星辰”的含义,是无法引出颔联的“双飞翼”、“一点通”这些爱情象征的。在李商隐笔下,“星辰”蕴含了昨夜与佳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一帧一幕。

而这些点滴,便是爱情的一部分,是美好的,正是因为李商隐赋予了“星辰”美好的爱情,有了这一层铺垫,颔联那种对爱情患得患失的复杂情感,才能够顺理成章,也符合诗文“起承转合”的结构。

在清代诗人黄仲则笔下,“星辰”同样有此含义,他《绮怀·其十五》中的颔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与李商隐诗中的情感几乎是一脉相承,只不过抒发的角度不同。

李商隐单纯的追忆,有一丝回味的欣喜,黄仲则以今日“星辰”之非,追忆往日“星辰”美,多了一丝忧伤。

其实肉眼凡胎,如何记得两日星辰的不同,黄仲则追忆的,不过是与表妹那段欢快的少年时光中,所萌生在黄仲则心中一段懵懂美好的爱情,故而他才会一连写出十五首《绮怀》。

在这十五首爱情诗中,关于“星辰”意象出现了共三次,其余两次,因为避免诗词意象重复的忌讳,以及用韵等缘故,黄仲则写成了“春星”、“星房”,其所在诗句分别是:“记得酒阑人散后,共搴珠箔数春星”、“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均寓意着那段美好的爱情。

近代学者钱钟书亦有“依然院落溶溶月,怅绝星辰昨夜风”之句,表达对爱情消逝的感叹。由此可见,“星辰”意象寓意美好的爱情,已从古延续至今,一直被诗人广泛使用在诗作当中。

星辰意象寓意着珍贵的岁月

中国古代素来以“观天象,知时节”,所以“星辰”在诗人笔下,也被赋予了“岁月”之义。孟郊《感怀》有句:

“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四时互迁移,万物何时春”。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在短暂的人生中,岁月是弥足珍贵的,所以孟郊深夜无眠,独上高楼,仰望星辰时,不由想起了已经流逝岁月,蹉跎也好、遗憾也罢,都是诗人不可再得的,所以此处所回忆的“星辰”,即难再逆转的美好岁月。四时迁移,叹时光如梭,那些珍贵的过往在诗人脑海一幕幕浮现,使之陷入感怀中。

北宋苏轼亦有此感怀。熙宁七年,苏轼拜访俞康直,看过他的居所之后,他写下了一组七绝,题为《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这组诗共四首,其二《逸堂》:

新第谁来作并邻,旧官宁复忆星辰。

请君置酒吾当贺,知向江湖拜散人。

“逸”有安乐之意,从题目可知苏轼对该居所的歆羡,因此他感叹:新置办的宅院,谁来做近邻呢?宁复回忆旧官的岁月。请君准备酒宴,我要向你祝贺,因为你懂得了像江湖上的散人一样,安逸清闲,避于乱世。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自请出京,在地方任职的时所写,正是因为厌恶朝堂之斗争,他才会向往江湖散人的生活。诗中的“宁复”意为愿使如前,而“忆星辰”,便是追忆往昔岁月,这段岁月或是仁宗时君臣和睦的朝堂,或是苏轼吟诗纵酒的清闲时光,但皆是美好而珍贵的。

苏轼此诗第二句,化自于刘禹锡“朝驱旌旆行时令,夜见星辰忆旧官”。此处“星辰”同样隐喻旧官岁月之意。

星辰意象寓意所敬所爱的美好珍贵之人

古人历来有以星喻人的传统,为官者常有奉承之语,言王侯将相有对应之“帝星”、“将星”、“相星”,百姓对于读书人会称其为“文曲星”,唐朝的李白也被赞誉是“太白星”下凡。中国古典诗文亦随处可见星辰喻人之句,此又分为两种情况:

1. 星辰寓意身份尊贵之人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应制诗与干谒诗中,对象一般是皇帝及达官显贵,例如杜甫曾作《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赠于好友严武,其中有“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之句,便是形容严武等大臣尽心尽力为皇帝分忧,此处“星辰”便是指唐肃宗。

与此相似的还有羊士谔的“星辰拱帝座,剑履翊天机”之句,不同的是,这里的“星辰”指的是朝堂之上的大臣。

2. 星辰寓意逝世的亲友

对于逝世之人,为表达敬意,国人常会说成“驾鹤归去”、“化为天上的星辰”,诗文中同样有如此委婉的代指,如唐朝诗人唐彦谦《重经冯家旧里》的“应系星辰天上去,不留英骨葬人间”说的便是已故好友化为星辰回到天上,他的英骨不会葬在人间。

杜甫的七言古体诗《可叹》有“死为星辰终不灭,至君尧舜焉肯朽”。此诗的主人公是杜甫的好友王季友,诗人赞颂他即便是死也会成为星辰,永远散发着光芒,因为他至君尧舜的伟大理想千古不朽。

上述两种情况,诗人以“星辰”所喻的对象,均是其所钦佩的、爱戴的、挂怀的,诗中也是表现了一种敬意、一种美好的祝愿,所以古典诗词中“星辰”意象寓意的皆是美好珍贵之人。

结语

自然万物,当其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便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也正因为如此,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能够以这种简短篇幅的体裁,传达出了复杂深刻的情感,同时具有动人心弦的美感,这正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苏轼有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对于闻名未曾见面、远见而不可及的景物,文人墨客很容易产生向往之情,星辰也是如此。

夜幕之上的星光,夜幕之下的诗人,仿佛在彼此相望,诗人心有所感,璀璨的群星也就摇身变成了诗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鉴赏与创作当中,星辰这一意象,无论是指代人或物,其所寄寓的情感,都是美好的。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龙”从何而来?

“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过后,春龙节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抬头”。

它是一个传统节日,在农业上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春耕有序展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讲师赵运涛表示,“龙抬头”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它的习俗丰富多样,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

饮食习俗更是有趣。老北京人要吃春饼,称为“吃龙麟”。此外,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龙抬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将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组合想象成龙的形象,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认为东方为木,属青色,故称其为“青龙”或“苍龙”。

《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当地平线上渐渐露出龙“角”,说明春天来了,即民谚所言“龙抬头”。

也就是说,“苍龙七宿”冬季时隐没在地平线下,等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但苍龙的身体仍隐没在地平线之下,所以是“龙抬头”。

赵运涛说,龙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在古代,尽管礼制森严,但平民百姓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好和崇拜,节日里要有龙,如正月十五要耍龙灯、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一个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节日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演变过程。

赵运涛表示,大约在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过“二月二”,只不过最初“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没有太大关系,其习俗主要是挑菜、踏青等。

等到南宋时期,出现了有关“龙抬头”的记载,如“今朝二月二,暂放龙抬头”。元代《析津志》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在明清时期记载岁时节日的典籍中,“二月二日龙抬头”的说法更为明确一些。如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

从节日内涵以及习俗上来看,自古以来人们便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在农业上,“龙抬头”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赵运涛举例,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万物复苏,接下来的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古人认为,龙是百虫之长,它得先醒来,到了惊蛰,才能春雷乍动、唤醒万物。

当然,有些害虫醒来后,有可能会危害人或者庄稼。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熏虫”,将害虫提前消灭掉。

古人认为“二月二”迎来青龙,龙主管着下雨,此后雨水也就越来越多了,适合耕种的季节就此到来。恰如民谚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南方此时有祭祀社神的习俗,祭祀社神继承的是传统“春社”的习俗,春天是耕种的开始,人们祭祀土地神,希望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赵运涛认为,北方比较缺水,古人认为龙主管降雨,所以北方地区的人们往往对龙的崇拜更高一些,而南方雨水比较充足,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更高一些。

所以,同样都是过“二月二”,北方地区的习俗大多是将饮食、舞龙等习俗与“龙”结合起来,希望多下雨;南方地区则是“土地崇拜”,会有祭社神等种种习俗。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春耕生产渐次展开。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等。

饮食习俗有哪些?

正因为人们喜欢龙,所以“二月二”时的很多饮食都以龙“冠名”,极富生活气息。

清朝《帝京岁时纪胜》里说:“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也就是说那时北京人要吃一种类似煎饼的食物,这大概就是民间说的“吃龙皮”。

另外,老北京人还要吃春饼,春饼卷起各种菜,一层一层的,称为“吃龙麟”。有趣的是,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也有些人家会准备炒糖豆的原料,到了“二月二”早上,用糖炒花生和黄豆,香甜可口。有些地方讲究煎焖子、吃猪头肉。很多习俗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愿望。

为何人们会把这一天吃的东西跟“龙”联系起来?赵运涛认为,这实际寓意“唤龙”,嘴里不断念叨“龙”字,龙听到后就会醒来,开始一年的工作,比如降雨。

在上海、江苏等地要吃撑腰糕,据说吃了以后未来一年都不会腰疼;有的地方要吃芥菜煮成的粥,据说可以明目,不生疮疖。

舞龙、社戏……热闹的节日

饮食之外,“二月二,龙抬头”其实非常热闹,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等等。

资料图:北京市民在街头休闲区理发。当天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传统习俗,寓意辞旧迎新,带来好兆头。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据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这是一种小孩子的比赛,大概类似打棒球。

“龙抬头”之日,人们用草木灰从院子里蜿蜒撒到屋里,并围绕水缸转一圈,这叫“引龙过”或者叫“引龙回”,把龙引到自己家水缸,就不会缺水,也有保佑一家平安吉祥之意。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还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或者菜地等处,画出仓囤的样子,里面放上钱币或者五谷粮食,称为“打灰囤”,寓意来年钱粮满仓、五谷丰登。

过去,人们认为“二月二”是一年开耕的起始,都愿意讨个好兆头,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南方祭祀社神,仪式虽然不同,但也是同样的寓意。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此时小孩上学入书房,叫“占鳌头”,举行开笔礼,祝愿孩子长大识文断字。

二月初二儿童理发,则叫做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赵运涛认为,总的来说,各地虽有习俗上的差异,但在“二月二”祈盼风调雨顺、健康平安的愿望是相同的,这一节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中国新闻网记者 上官云

来源: 石家庄广播电视台

最近,你一定会刷到这个热词————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有人问,什么意思?

这一刻,之于小猫,

就是“命运齿轮转动时”,

可以理解为改写命运的某个瞬间,

或者说影响其一生轨迹的转折点。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小猫被善良机智的学生稳稳接住了。

♥️

01

更直观的,

在一群人,

朝被压在车底的女子狂奔而来时……

三年过去了,

看一次还是震撼一次,

设想,如果你是被救的那个人,

你会清楚地听到绝望的心跳,

继而,又听到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声响……

7月19日,

从火舌绝境口中抢过来的男孩——

7月13日,

被邻居大哥徒手爬窗救下之后,

又护着的黄衣女孩——

我们这个时代的侠客英雄不是不见了,

只是乔装路人隐于街头巷尾,

身单力薄也罢,照样逢难必出。

命运的齿轮转动,

在这些攸关生死的瞬间,

在英雄以凡人血肉之躯,

以路见不平之勇,

对抗死神无情碾压之时;

在茨威格给予特写的

影响历史进程的“群星闪耀时刻”;

更显现在一个人一路行进的轨迹上,

在他心之所向,听从了何种召唤,

在他事在人为,

付出了怎么样的岁岁年年。

02

此时,

还在天上的“神十六”航天员桂海潮,

入睡会做什么样的梦呢?

会不会梦到还在云南小镇上高二的自己?

因为就在高二,

桂海潮“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他从校园广播听到: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

桂海潮(左二)

“梦想”来敲门了!

桂海潮回应的方式是:

两年后,以第一志愿考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他也是那一年北航

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二十年后,出云山,破苍穹,

桂海潮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走杨利伟走过的路,

飞杨利伟飞过的天。

彼时,谁敢想?

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的孩子,

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

而当你看到桂海潮家乡的一名学生,

眼里蓄着光说,“我感到非常振奋,

桂海潮学长让我们明白了,

只要努力学习,是可以遨游太空的,

我也要用我的汗水和付出,

成就自己的梦想,

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你就知道,

像桂海潮仰望过“杨利伟”那般,

“桂海潮”又成了许许多多孩子的仰望。

命运齿轮转动时,也有涟漪效应,

当一个人腾空而上,他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足以点燃烧烫烧红

无数个心向银河的少年梦。

03

有人化作冲天的烈焰,

有人甘作至死丝方尽的春蚕,

同样伟大。

一个芳草连天的小山村,

披着余晖的女孩坐在山坡上歇脚,

身旁放着镰刀,

箩筐里装满一天的劳作,

她一言不发,望着到不了的天际。

不出意外,

女孩不久就会辍学,成为操劳的妻子,

接着是操劳的母亲,操劳的老太太……

可就是有那么一天,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在当地县城教书的一位老师,

为这样一位素不相识女孩驻足,

老师上前,俯下身来,问女孩怎么了?

“我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我嫁人。”

女孩哭了。

“我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我嫁人。”

一句话,引燃一个踽踽独行理想滚烫的人生。

这位老师,就是张桂梅。

后来的事,你也知道了。

“感谢挡在女孩们身前的人,

托举起无数可能摇摇欲坠的人生。

之前只道守护神是个传说,

如今有了真实可感的模样”

有网友读了张桂梅的故事之后,如是说。

“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

每一个在教育干涸之地挣扎的女孩,

就是一条鱼。

“这条鱼在乎!”

张桂梅把她放回海里,

“这条鱼也在乎!”

她和她的女孩们告诉我们的是:

命运齿轮转动时,作用是双向的。

一个接一个女孩因她走出了大山,

她,也因为一群命运被改写的女孩,

成了许许多多人的心灵脊梁。

04

如果说张桂梅的故事,关于一场送别,

那么樊锦诗的故事,就是一场归来。

这位“敦煌的女儿”的一生,

就是投入敦煌怀抱的动人故事。

命运齿轮转动,

在樊锦诗大学毕业实习时。

1962年,北大考古专业的樊锦诗,

被选中赴敦煌进行考古发掘。

她回忆,“正是1962年的

这次实习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她的想象中,敦煌文物研究所

应该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

可是一下车就傻眼了,

飞沙走石,黄沙漫天,

研究所当时的工作人员,

一个个面黄肌瘦,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

“一个个都跟当地的老乡似的”。

刚毕业的樊锦诗

“实话实说,我当时并不想去敦煌。”

实习没结束,

这个严重水土不服的北京孩子,就撤了。

不过回京后,梦回千百遍的,

还是那一个连一个的洞窟,

以及洞窟里举世无双的壁画和造像。

毕业分配时,

樊锦诗又被“发配”去了敦煌。

父亲一度给校领导写信

陈述“小女自小体弱多病”等实际困难,

希望学校改派其他体质好的学生去。

结果呢,这封信被樊锦诗一把火烧了。

火焰中,飞舞出

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飞天壁画,

就这样樊锦诗又回到了敦煌。

条件苦到,

孩子没人带,只能捆在襁褓里,

喂饱了放在床上让他睡,就去上班了。

大点呢,用绳子拴在床上……

“我常说自己几次想离开敦煌都没有离成,

敦煌就是我的宿命。”

既然“做梦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

她便甘作“敦煌的女儿”,

甘愿扎根大漠,甘心守护敦煌六十载。

她为敦煌所做的一切,

被季羡林先生称为“功德无量”。

就在7月10日,

樊锦诗又向敦煌研究院捐出1000万元,

鞠躬尽瘁如此。

命运齿轮转动,

难在抉择,更难在坚定下去坚持下去。

比起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一步登天,

我们太需要樊锦诗般的一生不渝。

05

敬一生一事,还如此谦卑,

也敬一路泥泞,还身怀温柔。

还记得这封曾刷屏的论文致谢吗?

出自中国科学院博士黄国平。

滑动查看全文

不过短短十八载,

一一送走母亲、父亲、

婆婆、老狗小花、恩师……

我们在读之前可能不知,

一篇致谢会承载这么多苦难,

黄国平说,“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

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终于,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

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淋过雨”黄国平不忘为别人撑伞,

他说,希望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如果还能做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

那这辈子就赚了。”

你在黄国平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什么?

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我们常以为自己是被

“无形的手”操控了命运,

其实事在人为,路在脚下。

06

逆时针而上,

还逮到了童年的撒贝宁,

那时的他,主持天分已初见端倪。

为给妹妹庆生,

小撒在家自导自演了一台生日晚会。

二重唱《上学歌》、话剧《狐狸和小公鸡》、

小品、舞蹈、诗朗诵、单口相声……

他跟妹妹用台灯当灯光,

共排演了14个节目,

还给爸妈颁发了“特级优秀家长”的奖状。

视频 | 撒贝宁“人生最大的一次舞台”

《你好生活》第四季暖心回归 欢迎收看!

两个小孩,两个观众,一台晚会,

第一次当“总导演”的撒贝宁说,

那是他“人生最大的一次舞台”。

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

看看撒贝宁的职业轨迹,

果真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小撒,也从“小家”走向了“大家”。

07

此刻,就在你我倾谈间,

不知谁又挣脱粗莽束缚,找回了自己?

不知谁又以凡人之躯缔造了一方奇迹?

不知谁又把昨日的梦照进今日的现实?

不知谁又瞧见了前人从未瞥见的惊鸿?

茨威格说,

在一个民族内部,

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

才能产生一个天才;

同样,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

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

图 | 视觉中国

在这个是处逢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我们为什么要坐等一个天才的降临?

何不在自己这一生尽真尽善尽美,

迎来自己的“群星闪耀时”?

为什么要令光阴无谓地流逝?

一万年太久,

何不只争朝夕,不枉此生?

当我们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时,

我更信:事在人为。

内容 | 央视新闻《夜读》整编撰写

封面图 | 视觉中国

来源:央视新闻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47《夜宿山寺》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诗名:夜宿山寺。

从诗名上可以看出,这是李白夜宿深山里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内有一座藏经楼,便登高望远,看到星光闪烁,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作者: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性格豪爽大方,喜爱饮酒作诗,其作品的开创意义和艺术成就,都有着崇高的地位。

诗词:

第一二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字面意思: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寺庙的藏经楼。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藏经楼很高。

本诗首句着墨写出了寺楼的高耸入云,特别开篇的一个“危”字,将峻峭挺拔写得极为生动、传神,并为下句的夸张描写做足了铺垫。

第二句,作者李白别出心裁,以夸张的技法烘托出“山寺”之高,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叹,反而给人一种雄视寰宇的旷阔感,让读者充满了对“危楼”的向往,都想着登高仰望星空,抬手“摘星辰”。

第三四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字面意思: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语:说话。恐:唯恐,害怕的意思。惊:惊动。

“不敢”二字,写出了作者深夜登上“危楼”时的心理活动,在这高山的藏经楼上,作者甚至因为怕惊动天上的仙人,都不敢大声说话,缘由为何,正是因为山之陡、楼之高,与前两句的“危”、“高”遥相呼应。

回看全诗:

全诗寥寥数笔,虽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如“危”、“摘”、“惊”等字,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大胆想象,将“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登楼的恐惧,描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实乃是诗人李白“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

“寺”字飞花令

寺楼今不见,依旧五峰高。

路盘重巘上,寺值两崖间。

寺西一巨石,下瞰三峡水。

风月不如意,寺楼高处吟。

寺傍二古松,长藤垂到地。

寺跨长溪山四回,杉松微径尽莓苔。

沿涧扳崖入翠霞,寺僧犹寄旧钟家。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不到藏云四十年,寺名重换屋新迁。

寺楼倚遍消残醉,只有春愁伴薄寒。

垂天云影暗溪桥,寺野人稀自寂寥。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45《咏风》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7《鹿柴》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5《江雪》

#头条创作挑战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