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猴

纳采是什么意思(纳采是什么意思吉日)

时间:2024-01-19 17:24:29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纳采是什么意思?@DOU+小助手

古代结婚纳采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结婚的六个步骤中,首先是纳采。纳采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媒人。如果家里有女儿,对方家里有儿子,到了适婚年龄,就需要媒人来撮合了。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为纳采。那么,媒人在撮合婚姻时会考虑哪些因素呢?门当户对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虽然这听起来有些老套,但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双方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财富状况等方面的条件要相当。这样结婚后,生活习惯也会比较接近,减少矛盾。如果双方家庭背景差异太大,生活习惯也不同,那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就像现在的“白富美”和“凤凰男”,或者“屌丝”和“高富帅”,这样的组合成功率很低。韩剧里那种“灰姑娘”和“霸道总裁”的故事,只存在于电视剧中。如果婚姻得不到父母的祝福,那就很难办了。门当户对不仅指家庭背景,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因素。下一个视频会详细介绍。

纳采、问名,从《清平乐》曹皇后入宫,看宋朝帝王婚礼的“六礼”

以北宋宋仁宗时期为背景的宋朝历史剧《清平乐》最近热播,圈粉无数。无论是剧中的陈设、衣着还是语言设计,都彰显了浓郁的北宋文化气息。

随着剧情的发展,宋仁宗废掉元配郭皇后,续娶曹皇后,在曹皇后入宫之前,礼部专门派人到曹家“问名”,由曹皇后的父亲曹玘回答,引起了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好奇。实际上,帝王的婚礼,除了问名,还有多种繁琐的礼仪,本文不谈剧情,来谈谈北宋帝王婚礼中的具体礼仪。

一、婚姻之“礼”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其中,婚姻嫁娶的礼仪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礼仪文化。从西周时期开始,周王朝就规定了男女婚姻中的具体礼仪,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婚姻之礼都有详细规定。《通典》记载:

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朝时期,男女大婚时就已经形成了“六礼”。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

《礼仪·士昏礼》曰:

“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这其实就是六礼“纳采”的开端。

再例如,周文王迎娶太姒的时候:

太姒之家在渭之阳,在渭之涘,文王亲迎于渭。

这里说的是“六礼”中的“亲迎”。可见,“六礼”历史之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文王时期,而当时周文王尚是一方诸侯,处于商朝末年,西周还未建立。

到了周朝,特别是东周时期,“六礼”已经是婚姻之礼的常态,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基本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六礼”被继承,此后,无论秦汉、魏晋乃至隋唐,“六礼”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婚礼礼仪的模板,虽然因为时间、地域发生不同的变化,但却大同小异。例如,隋唐时期,有些婚礼会在“六礼”的基础上加上礼乐。

宋朝是文治时代,对于礼仪的讲究,远胜于前朝,因此,宋朝的婚礼,更要遵循“六礼”程序。

二、宋朝“六礼”的具体解释

宋朝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命人编纂《开宝通礼》,即:

国朝大率皆循唐……故其间情文说钟,多戾于古。(《宋史·吉礼》)

也就是说,宋朝的礼仪制度大多遵循隋唐五代时期的旧制,以及古代的《仪礼》《礼记》为参考,婚姻之礼也不例外,也是遵循古礼,即以“六礼”为主。

“六礼”的顺序为何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样呢,有什么讲究呢?在《礼记方氏注》中给出了答案,即:

夫采择自我,而名氏在彼,故首之以纳币,而次之以问名,此资人谋以达之也。谋既达矣,则宜贵鬼谋以决之,故又次之以纳吉焉。人谋鬼谋皆协从矣,然后纳币以征之,请日以期之,故其序如此。

这段话比较长,但他说明了“六礼”的顺序为何是这样的,简单来说就是:婚姻的双方刚开始并不认识,男方到女方家提亲,然后登门相互问姓名,再到占卜生辰八字看看是否适合,再下聘礼,再确定吉日,最后到迎娶。下面,就来具体解释这“六礼”。

(一)纳采

纳采,即婚姻的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若女方家长同意这门婚事,就把生辰八字写到红纸上,交给男方媒人。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礼物——雁。

《白虎通义》中说:

礼曰,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

也就是说,在“六礼”中,五项都需要用到雁,只有纳征不用。

为何要用雁呢?因为古人认为,雁来去有时,是守信之物。当然,在古代,不是谁都能捉到活雁的,在士大夫的婚礼中,一般用雁,但在普通百姓家中,也有用其他事物代替的。

(二)问名

纳采完毕,接下来便是问名环节,即双方要互相知道对方的名字。准确来说,古代男孩的名字并不隐晦,因此,在宋朝,“问名”实际上是男方委托媒人去问女方的名字。但“问名”也有讲究。

《五礼通考》云:

郑康成谓问名有二,一是三月所命之名,一是长时所命名,如伯姬叔姬类,则仍兼字矣。

问名还要问详细,第一要问刚出生三个月时取的乳名,第二要问长大后的名字。实际上,还不止这些,连籍贯、家世都要问清楚。

(三)纳吉

最早的纳吉,是把生辰八字放在宗庙之上,然后占卜,若占卜是吉,这桩婚姻才能成。《礼仪注疏》云:

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

不过,这个环节,到宋朝大多演变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合适,后世仍有延续。

(四)纳征

男方要送聘礼到女方家中,女方收了聘礼,婚姻就定了。《仪礼》规定:

凡嫁子取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纳征重在诚意,并不在聘礼多少,但如果是富贵人家,聘礼的多少也是“诚意”的体现,若是皇帝下聘礼,还要用圭玉,王爷下聘礼,要用璋玉。

(五)请期

订婚之后,接下来就要选择良辰吉日,一般是男方选好日子,然后送到女方家中征询女方意见,若是女方同意,则在那日前来迎亲。若是女方不同意这个日子,男方需要再选日子送去,所以叫“请期”。

随着后世的发展,男方为了方便,有的一次性选了几个日子,让女方从中选取一个最合适的,省去了诸多麻烦。这种从“判断题”到“选择题”发展,已经不是“请期”的本质了。

(六)亲迎

男子为了表现对女方及其家人的尊重,必须亲自来迎亲,迎亲的时候礼节更为繁琐,例如《礼记》中说:

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亲受之于父母。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

根据不同的地域,迎亲的习俗又不同,这里就不具体罗列了。

以上就是“六礼”的具体解释,但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婚礼分为三个部分,即“婚前礼”、“成婚礼”和“婚后礼”,“六礼”只是“婚前礼”,六礼过后,才拜堂成亲。

三、宋朝帝王的“六礼”

《礼记》记载:

昏礼者礼之本也,夫礼始于冠,本于昏。

这里的“昏”同“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婚姻之礼是礼仪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可见婚礼的重要性。婚礼本身就很重要,如果婚礼的主角对于社会也很重要,那这场婚礼就更加引人瞩目了。例如,帝王的婚礼。

上文已经详细解释了婚姻的“六礼”,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其婚礼的形式和意义和一般的婚礼完全不同,所以,宋朝帝王的婚礼,有其特殊之处。

首先需要说明,即使是帝王婚礼,也要遵循“六礼”,举一个例子,《宋大诏令集》中记载了宋哲宗的婚礼:

太皇太后诏曰:“以皇帝纳后,命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两省兴太常礼检古今六礼严格……”

宋哲宗9岁登基,15岁娶孟皇后(元祐皇后),当时严格按照“六礼”来办的。但是,因为皇帝身份的特殊性,“六礼”也有稍许改动,具体变化如下表:

以上指的是帝王“婚前礼”相对传统“六礼”的变化,在皇后入宫之后,还有“同牢”(和皇帝一同吃饭)和“拜谒景灵宫”等礼仪,暂且不论。下面,来解释一下皇帝的“六礼”为何有这种变化。

1.“六礼”的第一项是“纳采”,是男方上门求亲,而皇帝身份高贵,不需要去“求”,所以把“纳采”改为“采择”,意思是“选择”之意。

2.一般的“问名”是男方的媒人到女方家去登门问名,然而,皇帝婚姻,没有媒人,只有礼部的使臣,所以,改“问名”为“奉旨问名”。据《政和五礼新仪·纳皇后仪》记载,皇后的父亲在接受问名时,应该跪着回答:

“臣某之女被预询择,闻命祇惧,既蒙制问,臣某不敢辞!”

可见,平常人家去问名,都是男方低姿态,但皇帝的婚姻是女方跪着回答,女方姿态更低。

3.寻常的“纳吉”,是男方得到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之后,进行占卜,然后欢天喜地地和女方商量后续事宜。皇帝的“纳吉”,不仅要祭告宗庙,还有太史局和司天监(相当于钦天监)的各种程序。最后,礼部的使者要去皇后家中告知皇后的父母这对新人合适,所以,称之为“告吉”。有上门告知的意思。

4.传统的“纳征”,女方是可以拒绝收聘礼,然后拒绝订婚的。但皇帝的使者不能拒绝,所以改为“告成”,顾名思义:告知皇后父母,这件婚事确定了。

5.“请期”一般是男方去征求女方意见,而帝王的婚姻是礼部和司天监选好的日期,因此只需要去告知一下皇后家人。所以改为“告期”

6.“六礼”的最后一项是“亲迎”,但皇帝不能亲自到皇后娘家迎亲,因此改“亲迎”为“命使奉迎”,让使者奉命迎娶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皇帝婚礼不用雁,而用榖圭代替。目的是为了彰显天子和百姓不同。

从以上六项来看,帝王婚姻虽然不同于普通的“六礼”,但却没有超出“六礼”的范畴,只是在“六礼”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以彰显君王的地位和尊荣。

四、总结

《礼记》曰:“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婚礼是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从古至今一直被高度重视,因此,中国的“六礼”才被延续数千年之久。宋朝帝王的婚礼,虽然不同于传统的“六礼”,但也没有脱离“六礼”的范畴,足见“六礼”的影响之大。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六礼”文化源远流长,了解“六礼”,对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了解宋朝帝王的婚礼和“六礼”的融合后,对于现代礼仪融合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

进入新时代,个别人认为传统礼仪已经过时,甚至大有抛弃传统礼仪,而选择全盘效仿西方礼仪的趋势。在笔者看来,我们不鼓励墨守成规地延续古代礼仪,但我们要学习和吸纳古代礼仪传承下来的精神。在了解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去融合、去创新,只有这样,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才能展现新的活力,为新时代添彩。

唐代婚姻古礼:六礼备,催妆撒帐成婚,见舅姑入新族,乃至礼成

"中国者,礼仪之国也"。中国是礼仪之邦,世事有据可依,礼法不可废也。婚丧嫁娶,皆有制可依。

在原始社会,人类繁衍生息不曾循制,无父母兄弟伦理纲常之说,经历了群婚制、外族婚等。于周代形成"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通典》所说:"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便是这六礼。后代基本承袭周制,唐基本成型。

按礼制,六礼过,方成夫妻。无论双方身份是否悬殊,情感是否投机,都应按礼制行事。春秋战国时期,鲁宣公之女伯姬奉命嫁与宋恭公,结果宋恭公最后并没有行亲迎之礼,并不算迎娶,伯姬迫于父母之命,不得不前往,但却十分有骨气的不与宋恭公同房行夫妻之礼,这便是谁人都拿其没办法,毕竟从礼法上讲确实是宋恭公之过。由此可见六礼于古人之重。

婚前礼:何为"六礼"

作为六礼中的首位,纳采尤为重要,所谓纳采,即我们如今所说的提亲。《礼仪·士昏礼》有云:"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纳采就是要男方家长请来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请求女方家长同意将女儿的生辰八字交出,予以男方匹配。

纳采完,即问名,问名并非问女方名字这么简单,而是要问其三代,了解其家世,古人讲究一门当户对,必要在这一环节确保双方条件对等。

纳吉,便是占凶卜吉,将纳采时得到的双方生辰八字相合送与寺庙等,向神灵占卜二人是否相合、天造地设。不过一般相熟的人家,为求好兆头,都会多给些香油钱,以求心安。

告天地后,就该下聘礼,即纳征,男方将聘礼送至女方家里,其数字、规制都有所要求,这里先按下不表,总之送聘礼作为双方结婚最为重要的环节,礼节繁杂。

下聘的队伍经过街道,便相当于广而告之。这是新人的互相确认,除此之外,新嫁娘还需带缨,告知其他人自己以有所属。

请期:女方收下聘礼之后,便相当于确认婚姻,接下来便要确定结婚日期了,一般来讲,日期都是由男方所订,占卜好黄道吉日,再送与女方进行最后定夺。

亲迎:婚礼当日,男方要亲自上阵迎娶妻子,将其娶进家门,表示尊重。自夫婿将新娘接回家,六礼毕,这代表着新嫁娘自此便成了夫家人。宋恭公就是这一礼未完,伯姬才不愿与其结成夫妻。

六礼的发展乃至形成,不仅代表两位新人的结合,更代表着两个家族的相看与联结,代表着新嫁娘从一个家族到另一个家族的转变。

成婚礼:催妆障车青庐、却扇坐鞍撒帐,乃至礼成

成婚礼时,男方到女方家亲迎新人,或为表女方娇羞、或表男方迫切,多少会拖上一拖,此时便是"催妆",即男方带领叔伯兄弟催促新娘子出门,高门大族多文人雅客,还会在这个时候作一首"催妆诗", 催妆始于北朝,盛于唐朝,《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不少催妆诗。

障车,是指婚礼当天,人们设障阻挡新娘所坐之轿,使婚礼不能继续,男方便会撒钱送礼以通行,最初是讨个彩头,给前来庆贺的人们发一份小礼物,但演变至后来俨然成了一种陋习,道路拥堵,挟路敛财,成婚之人深受其扰,高门大户还好,若是家世浅薄的人家,便十分苦恼,大喜的日子非但不能吵闹,还要笑脸相迎,给了市井的泼皮无赖可乘之机。到了唐睿宗时,便有臣子上奏予以取消这等陋习,但直到宋元时期,障车之行仍不绝于世。

青庐,是指新人在青布搭成的篷帐之内举行婚礼的习俗,始是胡人风俗,流行于我国东汉至唐,交拜迎新等礼节均在"青庐"中举行,一般都设在住宅的西南角,是为"吉地"

却扇,"却扇"始于南朝,流行于唐。"扇"指新嫁娘遮头避面之物,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便是如此,明兰执扇于面前,便是宋承袭古礼之表现。却扇有两个作用,一是新嫁娘与新婿相见,难免娇羞,是以作遮羞之用,二则是为了辟邪。

撒帐,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将各类坚果撒进床帏的景象,这便是撒帐,意为多子多福,承载了古人对于繁衍子嗣的期望。

婚后礼:见舅姑、入新门,婚礼毕

婚礼当晚,宾主尽欢,便是新嫁娘踏入新家的第一步,我们都知夫妻新婚需喝交杯酒,在古代这称为"合欢酒"。又称同牢、合卺。

而成婚第二日,便是新媳妇拜见族中长辈的时候,敬公婆、见舅姑,礼方成。

若舅姑早逝,那也无妨,成婚三个月后,新媳妇需到夫家宗庙祭拜,以入族谱,这才是最终得到了夫家的认可,这一礼称作"庙见"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诸多禁忌,方得佳偶天成

六礼、成婚礼及婚后的一系列礼节,皆成定制,只需遵循便得安然,但古代门第观念根深蒂固,高门士族更是规矩繁多,这其中的道理及禁忌,并非寥寥几句便可概括。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遵循的就是古代的等级制度,男权社会讲究权力的统一,家族大事皆掌握在家族中最年富力强、子嗣众多的男性手中,而父母之命也并不是说只有父母才能主持婚姻,而是家中的长辈。若无父母,祖父母可代为执掌,若无长辈,兄长也可代掌。

而从成婚年龄上看,也十分讲究,根据各朝代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都有对婚嫁年龄的规定。《周礼》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孔子解释这句话为婚嫁的最晚时间。

到了汉代,男女成婚年龄一般都在十四岁,大大提早,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规定:男十五,女十三必须嫁娶。这是由于社会不稳定,人口增长速度缓慢而决定。,在古代,劳动力是十分珍贵的,这种情况到了唐有所改善。

众所周知,唐是我国古代上的盛世。经济繁荣之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提高人口不再是首要任务,婚姻的年限也因此放宽:"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而嫁"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婚嫁也受其影响,白居易曾作诗:"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婚嫁既不早,生育常苦迟。"

唐——五不婚

唐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在律法上要比许多朝代更包容,但对于婚姻也有诸多禁忌——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不婚、有妻不婚和违时不婚。

同姓不婚和亲属不婚有些相似,基本都是为了隔绝近亲结婚的危害,在没有血缘检测的古代,只能通过同姓不婚的方式来杜绝后患。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良民和贱民也不相同,士农工商四类统为良民,而娼妓、奴仆和罪犯等,则为贱民,这二者有着极大的差别,是不能通婚的,良民、贱民禁止通婚的条例自唐朝时起逐渐完备,后代皆承袭唐律。

唐奉行一妻多妾制,高官显达一生中未必只有一个女人,但却只能有一个妻子,所以有妻不婚便是不能重婚。

违时不婚指的是在不合适的时间不能结婚,比如父母亡故的孝期之内不能结婚、国丧期间不能结婚,百善孝为先,中国人对于孝的看重,从中可见一斑。

唐人如何离婚:休妻、和离和义绝

女性在古代处于弱势地位,从离婚方式便能看出来。

"七出"是古代男性休妻遵循的律法,从根本上来讲也是维护男性的根本利益,而"三不去"则正好相反,是不可休妻的理由,但也仅仅是为女性遭受剥削增加了一层表面光鲜的枷锁。

"七出"指的是: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有恶疾,多言,。不孝父母在古代十大最,所以位于七出之首。

未绵延子嗣更是大忌,无子指的不仅仅是生育,更具体到没有生儿子,据《唐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

淫指与其他男人有不正当关系,被视为破坏家族血缘纯正,当休妻;妒被看作不利子嗣绵延;有恶疾即不能操持家事及陪同祭祀;口多言被看作为破坏家族内和谐,不利长远发展;则是不利家族名声。总的来说,七出皆是为了维护男性家族利益所设,只要男性尊长不满,随便便能休妻再娶。

不过女性也并非没有保障,"三不去"便是有三种情况男人不能休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先贫贱后富贵十分好理解,有所娶无所归指的是妻子下堂之后无父母娘家可依,便不得休妻;与更三年丧则是说妻子曾替夫家服丧三年者不得休妻。

相对而言,男性有主动提出离婚的权力,女性却并无法可依,即便是和离,也是由男性提出,女性仅拥有附议权。即未犯七出的妻子,若同意男方提出的离婚请求,是为和离。

相对于和离来讲,义绝就显得略难看,一般指夫妻一方与另一方的亲属发生触犯法律的矛盾,那么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宗族情意,则夫妻二人义绝离婚。

结语:唐婚礼演变之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对思想文化产生影响。

唐初期,婚礼制度基本沿袭前代,承隋制。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民族的众多习俗开始传入中原,南北的融合在婚姻礼制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成婚礼中的"青庐"、"坐鞍"等。再加上大唐风气兼容并包、十分开放,使得一系列的北方游牧民族礼俗得以在中原地区传播保存。

唐统治者重视婚礼中的"六礼"程序,但俗话说得好,礼不下庶人,即便唐代经济繁荣,但冗杂的婚礼程序也并非平民百姓能够支撑的,再加上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动荡,对士族门阀产生了冲击,所以到了唐后期,许多礼俗都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如"障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陋习。

但总的来说,唐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极盛时期,其婚姻礼制承前启后、融合并包,实为历史瑰宝。

大年初六“送穷鬼”,家里记得摆3样水果,做4件事,招福送穷纳财

大年初六,在中国的民俗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这天要“送穷”。宋代词人朱淑真所著的《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中有这样的描写:“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可见在古时候正月初六民俗活动相当多,还是非常热闹的,现如今已经淡化了不少。在我国的神话故事中,女娲在初六这天创造了马,因此被称为“马日”,古人便赋予了初六“马到成功”的寓意,在人们的观念里“六”又是一个很吉祥的数字,取“六六大顺”之意。

民俗传说中,正月的前几日人们迎接了各路神仙,当然也要将不好的事情送出家门,所以初六这个日子也是传统的“送穷日”,要“送穷鬼”,记得按照老民俗习惯,家里摆上3样水果纳福,做4件事,送穷纳财。

大年初六这天要摆上这3种水果

1、【柚子】柚子酸甜可口、鲜嫩多汁,春节期间连续地吃大鱼大肉,自然也会觉得有些腻,此时桌上摆上柚子,不管是自家人吃还是招待客人都非常合适。初六之后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返回工作岗位了,尤其是在外工作的朋友,父母更是担心,而柚子又与“游子”、“佑子”同音,初六家里摆上柚子,寓意上天能保佑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家中的孩子远在他乡的,希望孩子能健康平安、万事顺遂。

2、【橙子】橙子是很多人家在过年时喜欢摆上桌的水果,饱含美好寓意,“橙”与“成”谐音,取心想事成之意,寓意新的一年万事如意、顺风顺水。同时橙子金黄的外观,黄金的颜色相似,又有财富的象征。同时初六又是新年开市的日子,橙子寓意招财进宝、财源滚滚,送给商界的朋友也是不错的。

3、【苹果】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苹果的“苹”与“平”谐音,人们赋予了它平安吉祥的寓意,又被称之为“平安果”,新年对家人、朋友最真切的祝福就是平平安安,正月初六这天将红彤彤的苹果摆上桌,不仅寓意吉祥如意,又增加了喜庆的氛围。同时在初六这天很多朋友也会踏上征程,返回工作地点,家里摆上平安果也寓意着人们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去往目的地。

初六送穷日要记得做这4件事

1、【扔穷鬼】在民间讲究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初六送穷神。大年初六求顺扔穷鬼,意为祭送“穷鬼”,“穷鬼”又称为“穷子”。

在古时民间相传穷鬼是上古时期颛顼帝的儿子,非常喜欢穿破烂的衣服、喝稀饭,即使给他崭新的衣服,他也会将其撕破或者用火烧出洞后才会罢休,所以人们称其为“穷子”。但在有一年的正月晦日不幸去世了,宫人把他埋葬后并说了一句“今日送穷子”,就此之后,穷子就变成了大家惧怕的“穷鬼”了。

在正月初六这一天,人们会投其所好,将家里破烂的衣物、污秽之物都清理出来,拿到门外用火烧掉以表祭祀。还有人会做煎饼、做芭蕉船、点明烛用来送“穷神”上路,寓意新的一年可以摆脱穷苦的窘境,日子越过越富足。

2、【挹肥】

挹肥,也就是“打扫厕所”的意思,自进入正月以来是不能打扫厕所的,而到了初六后基本上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人们的生活逐渐开始步入正轨。相传正月初六也是厕神下凡的日子,可不要小瞧了厕神,她是五谷轮回之神,拥有让人类“生存不息”的职能,而且在封神故事中厕神还被封为“三霄娘娘”,由此可见厕神并非小神。

古时的厕所是旱厕,过年期间便积累了很多粪便,于是这一天就要清扫厕所,并将厕所中的积肥运到田地中,然后迎接掌管厕所的神明,就是所谓的“挹肥”。正所谓“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同时初六这一天立春节气已经到了,将厕所里的积肥运到田间,也寓意着农民可以下田准备春耕了。

3、【洗衣服】

在过年期间有诸多禁忌,尤其是正月初一到初五这段时间,像不能泼水,不能吵架等,其中这段时间也是不能动水洗衣服的,但积攒了好几天的衣服,到了正月初六就可以把衣服收集起来清洗了。

关于正月初六洗衣服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人们在人间洗衣服用过的废水,会由掌管水的天神专门保管着,等到人去世之后来到地府,便要将自己生前“糟蹋”的废水喝完,才可以重新投胎托生。而天庭掌管水之神拥有一颗怜悯之心,据说每打破正月初六这天,会将每一个人所用的脏水放出去一些,以便之后能早些重新投胎,因此人们会趁此机会把过年穿过的脏衣服全给洗了,使初六这天所用的脏水也给放走。

4、【开张】

初六有“六六大顺”之意,而且初六之后人们逐渐从喜庆的年味中回归正常生活,所以诸多生意人也会选在初六这一天开市。每到大年初六这天,庆祝开市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非常热闹。同时店主会在门板上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色的对联,请来一个“全可人”,也就是父母、丈夫、孩子、公婆都有的人,在店内溜达几圈并送上“招财进宝、恭喜发财”等等吉祥话,希望新的一年生意兴隆、生活富足。

——老井说——

广为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人们辞旧迎新,想在新的一年中送走不好的事情,往事清零,迎来幸福美满的好日子的美好愿望。这些习俗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已经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一代代的继承,同时也为过春节增添了一些趣味,虽然没什么科学道理,但如果都丢弃了,年味也就没了。初六送穷日。在你们当地还有什么有趣的民俗,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讨论。#这就是年味儿#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婚礼纪:浙江婚礼习俗

一、议婚

“男女有别,外言自口”,即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后,言语行动要内外有别。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女子到十五岁,其父母便开始为他们议婚,一般由媒婆介绍。经过“合八字”,男女双方认可了对方,就由男方择定吉日,携带重礼到女家求婚。若女方同意,则将昔日的“女婿名”登记入户籍,这就算完成了女子的婚姻大事。这时,女子要适当回赠男方一些礼物。如果女方不同意的婚事,便不能“回拜”,并要设法谢绝男方的“媒婆”。旧时,女方若同意婚事,便收下男方的聘礼,并设宴款待。此时,双方互换“庚帖”,即双方父母约定成亲的年月日,以藏于帖中,作为婚事的凭证。然后,男方要给女方一些钱物。接着,男女双方商定迎娶日期,并以酒宴款待来宾。来宾回去后,女方就可以着手准备出嫁事宜了。

二、纳采

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的仪式。因“婚姻”二字在《周礼》中均称“昏姻”,故后来称婚姻为“昏姻”或“亲眷”。唐以后,“婚姻”一词专指狭义的“结婚”,而称“昏姻”或“亲眷”为“婚姻”了。在古代,“昏”即“婚”字。而“昏”又与“婚”相似,“婚”又与“姻”相近。所以古人称结婚为“昏姻”或“婚姻”。而“昏”又与“婚”相似,“婚”又与“姻”相近。所以古人称结婚为“昏姻”或“婚姻”。《说文解字》云:“婚,妇家也;姻,女家也。”可见,“婚姻”的含义就是指男女两家通过媒人结亲,而缔结之好。

三、问名

古时又称“问卜”、“问条”、“通姓”。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议婚之后,于是就开始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男方问名前,必须准备好祭神的香火、酒肉、米果等物品和一头生白母猪,一头生白公猪。因为猪的生肖中没有羊,而未羊是生肖中唯一的纯阴之气,所以女方是属羊的就不宜问名。在媒人的引领下,男方带着礼物来到女方所在的姓氏的祠堂或庙宇中献上祭品。之后,男方燃香、点烛、烧纸、鸣爆,并取出事先写好的“请柬”,大声地朗读一遍。这就算问名了。这时,女方家长可以出来接男方递上的“柬贴”,并询问男方的姓名和年庚。这样反复三次,就算问名结束。问名之后,就可以下聘了。

四、纳吉

古时又称“纳征”、“文定”、“卜日”、“纳成”。男方问名之后,于卜日之后行纳吉之礼。这时男方就要备礼告知女方家,并将卜问得吉兆用红丝线连上写着女家姓名的红帖送呈女家,同时对天盟誓:“吉兆降临,两姓相当;子孙满堂,永结鸳鸯。”然后双方约定日子为迎娶吉日。如果纳吉之后女方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就退还男方的礼物;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这就算正式定下这门亲事了。男方接到女方同意这门亲事的回帖之后,便可以着手准备迎娶事宜了。如果女方家不同意这门亲事,便不能“回拜”,并要设法谢绝男方的“媒婆”。

五、纳征

又称“纳币”、“纳栉”、“奠雁”、“乘采”、“凭允”。男家卜得良辰吉日之后,“备雁一、璋三、鹿脯十、鱐二、茗芽三、粻二”(即雁、璋、鹿脯、鱐、茗芽、粻等物品),礼纳女子之笄饰(即头饰),然后将财物、礼品、聘书交给媒婆带给女方家。接着男女双方约定迎娶的日期,并以酒宴款待前来参加定婚仪式的亲友。然后以酒宴款待前来参加定婚仪式的亲友。此时媒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不仅是男女双方沟通的桥梁,还负责将男方的聘礼送到女方家中,并代为传达男方家的意愿和诚意。在纳征仪式结束后,媒婆还要负责将女方的答复带回男方家中,以便下一步婚礼仪式的进行。

总之,纳征是古代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代表着男女双方家庭的认可和承诺,是婚姻关系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纳征也是展示男方家庭实力和诚意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增进男女双方家庭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文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