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人和是什么意思(柔和是什么意思解释)

时间:2024-01-01 20:24:46 作者:旧事重提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说说“天地人”

■读统编语文 品传统文化②

翻开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堂“识字”课就叫“天地人”。三个正楷的大字赫然呈现在书本上,显示着这三个字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像过去那样,先学“山”“石”“田”“土”,而是从这三个字学起呢?这里面颇有些讲头。

这凸显了统编语文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可能有民族文化、心理、审美的影子,学习汉字,本身就是文化传承;但零散的、未加整合的识字课,主要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将汉字有效整合,构成一种结构化了的文本,凸显出更广泛的文化意味。“天”“地”“人”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学,使得识字课有了工具性之外的人文功能,即引导学生理解三个字组合背后的传统文化意蕴。

我们都读过《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三才者,天地人”,出自《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才,通“材”,材料、材质之意。意思是说整个世界就是由天、地和人构成的。天由阴阳构成,地由柔和刚构成,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仁和义。这三才,有着相同的结构,阴对柔对仁,是阴柔的一面;阳对刚对义,是阳刚的一面。因为天地是“万物之母”,所以先说“天”与“地”,但人为“万物之灵”,而“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人能与天地并列,不卑不亢,独立自主。这体现出中华文化极强的人文主义倾向。

什么是天呢?古人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玄,即青色,所以天又被称为“苍天”“青天”。从造字上看,“天”的甲骨文,就像一个人顶着一个方形的脑袋。画成方脑袋是造字法中一种朴拙的强调方式,所以它的本义就是人的脑袋。因为天在人的头顶上,就像一个盖子笼罩着世间万物,恰如人戴了顶大帽子,梁启超说“天戴其苍”,所以“天”后来又引申指天空。可见,古人看待天,是从人自身出发的,并没有把它当作神性的存在。从造字之初的文化心理上,就决定了中国人看待天跟西方有着很大的分别。

古人遇到灾难的时候,常常反思: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呀,上天竟然这样责罚我们?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表的帝王,有时候甚至会下“罪己诏”,以祈求上天的宽恕。我们普通人遇有挫折的时候也会向天呼告:“天哪,该怎么办?”“苍天啊,给我指条明路吧!”项羽遭遇垓下之围,被迫乌江自刎前,慨叹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将失败的原因归罪于上天。这是敬畏天的一面。但中国人往往把天看作自然的天,而不是神。普通老百姓遇到不公,可以指斥天地。《诗经·秦风·黄鸟》说:“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意思是说,苍天啊,你开开眼吧,怎么能让好人死掉呢!?言外之意,上天瞎了眼。当然,古代的唯物论者更进一步。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自有其演进的规律,并不会因为尧帝贤明就多待一会儿,也不会因为桀纣暴虐而突然失控,因此,与其“大天而思之”(崇拜天而仰慕它),不如“物畜而制之”(像动物一样养起来控制它);与其“从天而颂之”(追随天而歌颂它),不如“制天命而用之”(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是很进步的。

什么是地呢?古人说:“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意思是说,在下边呈现黄色的,就是大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一句话“地履其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见,古人认识地,也是以人为视角去看的。中国是农业国,中国人对大地和泥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本土的创世神话是女娲造人,传说女娲就是抟黄土和甩黄泥造的人。因而,古人对大地充满感恩和敬畏,这从对大地的称呼中可以看出。黄色,是人们对大地最直观的感知,所以古人常用“黄”指称大地,比如“黄庭”“黄舆”,甚至用“金”色来美称,如南朝时张正见《从永阳王游虎丘山》诗曰:“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金子一般的土地,表现出人们对土地的珍视。大地广大无边,浑厚诚朴,因而古人又将大地称为“大块”“巨块”“厚地”“厚坤”。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写道:“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地不仅孕育了万物,而且以阳春烟景、桃李芳园,激发着诗人的灵感。大地化育万物,甚至人类也是由泥土造就,大地对于人来说,就像母亲一样,所以古人又将大地称为“大母”“万物母”。

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因为科技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从观察和直觉入手,因而古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虽与科学相悖,却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天坛圜丘、祈年殿的圆融,地坛各种建筑的方正,正是这一观念的最集中体现,而“外圆内方”也成为中国人推崇的处世之道。

接下来说人。古人认为,在天地之间,“唯人独能偶天地”,表现出对人的重视。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突出强调人的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忽视天和地。睿智的古人善于“法天则地”,从天地之道中取法,为人所用。《周易》中有句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天道是刚健有为的,人呢,就要像天那样,努力向上,不断进取,不屈不挠。而地道是宽厚包容的,她张开怀抱,吸纳一切,包容一切,承载一切,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度和胸怀。人应该向大地学习,胸怀宽广,增厚美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正因为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才能经历重重磨难而文明薪火不绝,甚至愈挫愈勇;正因为厚德载物,中国文化才能吐故纳新,兼收并蓄,历经数千年仍卓然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由此可见,“天地人”并非简单的三个汉字,实则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思维在内。编者将其组合,编入教材,放置在醒目位置,是希望学生能从这些简单的汉字中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一个典型范例。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副主任,统编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13日第4版

所有领域都在内,大神和普通人的根本性差别在于什么?

视频加载中...

财富自由之路,我们一起上高速!

大家好,我是艾迪生。

马云,大家都熟悉,商业领域的佼佼者,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之后不仅幸存,而且走上了商业巅峰。

巴菲特,大家也都熟悉,投资领域的佼佼者,利用对资本的敏感性和美国崛起的大环境,走上了财富巅峰。

各个领域都有大神级人物的存在,各个领域也都有普通人来为他们垫底。

要想接近、追上甚至赶超大神们,我们就需要了解大神们和普通人到底差别在哪,并且如何缩短或消除这个差距。

市面上众说纷纭,大多也都没错,只不过太过具体和片面,格局?眼界?财商?......其实在我看来,这个差别应该是认知。

认知越是模糊的人,对这个世界和规律的了解越是缺乏,因此,越是难以达到高级段位。

认知越是清晰的人,对这个世界和规律的了解越是丰富,因此,越是容易走在他人前面。

然而,人从出生开始,认知就是最模糊的,需要一点点地去清晰化,有的快,有的慢,有的二十岁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有的七八十岁还停留在较低水平,这就是人和人之间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

因此,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认知的比赛,谁清晰谁领先,谁模糊谁落后!

大神们通常喜欢挑硬骨头啃。

不想说那些比较鸡汤类的废话,比如要多多学习知识,即便这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学习知识就是消除模糊认知的过程,大神们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懂得很多知识,因此他们的认知盲区比较少。

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学习知识可不是花299去听所谓创业导师说相声。

学习知识性价比最高的途径就是读书,别见啥读啥,这不是买菜,要读那些经典的书籍,被前人反复验证过的名著。

学习知识还有一个误区一定要躲开,千万不要长时间重复自己已经烂熟于心的练习,做无用功就是这个意思。

在学校你会发现,学霸们的秘诀不在于懂得1+1=2,而在于他们的错题本上,攻破和练习之前没能做好的事情才是关键,即便那会让自己有些不舒适。

虽然追求舒适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为天性告诉我们要追求简单的事情,这样消耗能量比较低,但是要想卓越,就必须啃掉那些硬骨头,消除自己认知上的模糊,做高耗能的事情。

大神们的风格多偏向于正面硬刚。

美团王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承受任何事情。

大家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往好的方向行走,当路上遇到了困难,多数人会选择逃避和绕开,因为这样比较安逸和舒适,至少没有把自己主动丢进对抗的深坑。

但是大神们往往会选择和困难正面硬刚。

任何的困难和痛苦事件都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消失,大事小事都包括在内。

因此,要想不受其困扰,逃避一定不是最好的办法,甚至连办法都算不上,因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它、化解它。

大神们爱说"干就完事了!"

如果你明白彩票的各种规律,已经掌握了彩票的中奖方法,但是你从来也不买,那也只能和你说一句:啥也不是!

明白事情的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开始做才是关键,也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懂得道理千千万,睡醒继续白吃饭...十分押韵。

执行力不强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事情太难了,另一个是还有其他次一级的选择。

如果事情太难了,不好解决,那也不要逃避,拆解它。

把一项比较难的任务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任务,一直拆解,直到难度降到你能承受的范围。

如果午饭后需要完成一篇文章,但是先来个半小时午睡再去写好像也没太大不妥,直接灌两杯咖啡,这样一来,貌似睡着的难度相比更大一些。

在有次一级的选择出现的时候,刻意制造一个小带宽的处境,让自己在同一时刻没有其他事件可以选择。

OK,了解了这些差距和办法之后,有没有感觉自己离大神的距离更近了一些?

你和我的看法一样吗?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优秀的人。

求打赏哦!

注:以上图片和视频均来自网络。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书法张德进)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为一位思想家,孟子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团结和人心的重要性,用心去体会并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在战争中,“天时”代表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代表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则代表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从整体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利的天气和时令,也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而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又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人心和团结的重要性要大于地理条件和天气时令。

天时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地利指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和位置优势,而人和则是指他周围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的素质。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天时、地利、人和各有不同的作用。首先,天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政治环境会对一个人的事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地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地形可以让一个人更容易地获得成功。然而,相对于天时和地利,人和的作用更为重要。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素质会直接影响他的发展。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出色的自身素质,可以更容易地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更容易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出色的自身素质,即使他拥有再好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也很难获得成功。

杜牧最经典的一首咏史诗,留下千古名句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谜团

唐朝大诗人杜牧出身相门,自幼熟读兵法与典籍,喜欢三国时期的曹操。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他奉命前往黄州担任刺史。

乘船经过湖北武昌的赤壁的时候,杜牧偶然在河中打捞到了一支断戟,于是借题发挥,作了一首七绝讽刺三国的周瑜,就是著名的《赤壁》。

一、《赤壁》赏析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白话翻译:

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河沙里面,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也没有被彻底腐蚀掉。我把它从河里捞上来,清洗去泥沙,重新打磨光亮,依稀可以辨认出这是三国时代的文物。

在当年的赤壁战场之上,要不是那一场东风来得及时的话,只怕江东二乔就要被曹操锁进铜雀台了。

这首诗的头两句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起因,以“折戟沉沙铁未销”来暗喻三国那段往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不可误灭的印记,描述的语气显得十分庄重。

不过最后两句却换了一种调侃的口吻,嘲讽周瑜在赤壁一战中是占了“天时”的便宜,他的成功是带有偶然性的。

杜牧是中晚唐著名的大才子,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出身于宰相世家,二十六岁参加会试与制试,接连夺魁,自谓“两枝仙桂一时芳”,颇有些李白似的狂傲。

因为很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所以杜牧“坐拥书城”,熟读兵法,还为《孙子兵法》作过注。并且他所作的注和曹操作的注,还被后人认为是《十一家注孙子》中口碑最好的两部。

杜牧欣赏曹操的雄才大略,他研究三国历史后,认为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带有偶然性。完全是那一场东风让火势扩散得太快,否则曹军不可能败退。

因此杜牧才写了这首诗,讽刺周瑜的成功带有偶然性。诗中的“东风”可以做双重理解,一是实指公元208年赤壁战场上的自然天气状况,二是指周瑜成功路上的“运气”。

从战场的角度来讲,如果当天没有刮那场东风,黄盖即使成功纵火,火势蔓延的速度必然不会那么快,很可能马上被曹军扑灭。

那么,接下来吃败仗的就该是孙、刘联军了。而等待周瑜的将是国破家亡,老婆被人抢走的结局。

从个人“运气”上来讲,周瑜传说中七岁能文,十三岁当水军都督,听起来固然有些扯淡。不过在真实历史上,他二十四岁身居江东要职,成了孙策的“连襟”兄弟。

二十五岁的时候,周瑜已经成了江东重臣了。说他有能力,那是肯定的,但要说他没有一点点“运气”,也不可信。

到了公元208年,周瑜三十二岁之时,就发生了“赤壁之战”,他也从此成为了光耀千古的三国名将。

让我们再看看杜牧本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被朝廷外放到黄州担任太守,这一年他三十九岁,虽然官阶不低,但是论政绩却是一事无成。

人说“文人相轻”,其实是“同类相斥”。人们总爱拿和自己相类、相近的人经历、成就和自身做比较。比得过,自然是洋洋得意;比不过,虽不至于恼羞成怒,心中也老大不爽。

再加上杜牧这个人一向自恃才高,好发“王霸之论”,看到周瑜比自己厉害,自然少不得要写诗嘲讽一顿:你牛什么呢,你也就是运气好一点点,不然老婆都成了别人的了。

后来杜牧被调任池州刺史,又跑到“乌江亭”去写诗嘲讽项羽,他说:“包羞忍耻是男儿”。你这个糊涂蛋,为什么要自绝呢!回你老家去等待时机,再卷土重来不好吗?

项羽二十五岁就成名了,比周瑜火烧赤壁的年龄还早了七年呢。可见得“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些人都是借了“东风”的。

当然,也有很多史学家认为杜牧对周瑜在赤壁一战中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孙、刘联军的成功,的确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三国演义》把“借东风”一事神化,说成是诸葛亮的功劳,虽然抢了周瑜的风头,但是同时也削弱了“赤壁一战”中孙、刘联军全靠“运气”取得胜利的印象。

这样就显得刘备一方还是有实力的,后世的人比较爱吹刘备,大概这个风气在唐朝就非常盛行了。杜牧身为一个合格的曹操粉丝,简直就不能忍。

由于心中先对周瑜存了几分不屑,所以这首诗的后二句就写得充满了诙谐与调侃。有点拿人家的痛处开玩笑,往伤疤上撒盐的意思。

尤其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问世后一直存在争议。宋代有一个诗评家叫许凯,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杜牧:“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措大”是指旧时的贫寒的读书人,用到这里的意思是:吴国都要亡国了,老百姓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你还在关心二乔要被捉走,可见穷酸文人不知轻重。

当然,驳斥这个说法的人也很多。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杜牧在这里提到二乔,并非真的关心美人。

二乔是孙策、周瑜各自的夫人,而孙策的弟弟孙权和周瑜又是东吴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夫人被捉去了铜雀台,那自然就说明了亡国的现实。

另外,许凯是宋人。宋人是公认的写诗好讲道理,却不懂要“运用形象思维”。七言诗短短二十八字,要表达那么多内涵,用隐喻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当然比直白地讲述现实更为高明。

因为用典巧妙,杜牧这首七绝才让人印象深刻,后来有人称它是唐代七绝中的“随侯珠”。不过现代也有人支持许凯的说法,认为杜牧在写这首诗时提到二乔,态度实在太轻浮了。

杜牧出身世家公子,年轻的时候流连欢场,自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活脱脱的风流浪子,写诗也偏好从妇人女子处下口。

再说曹操建铜雀台,公开说要抢孙权、周瑜的老婆这件事,都不必实行,光是嘴上说说已经是孙、周二人和整个吴国阵营的奇耻大辱,他却是拿来开玩笑。

这样的行为很不厚道,活该被许凯骂成“措大”。个人认为反对者的说法,也是在理的,谁叫他是曹操的粉丝呢?

二、杜牧诗中隐藏的千年谜题

不过谈到曹操修铜雀台这件事,却有一个谜题。修铜雀台的事情,其实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一年之后了。曹操修这个铜雀台的时候,有没有“锁二乔”的意图,史书上并没有说明。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曹操修这个铜雀台,是为了“锁二乔”呢?那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在进军江吴时,曾有“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的说法。

但是《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再往前推,《三国演义》又是按宋元话本写成,于是推到宋朝,这个“八卦”又是从哪里听来的呢?搞不好就是从前朝杜牧的诗里听来的。

杜牧知道曹操后来修了一个铜雀台,在里面蓄养了很多歌姬美妾,于是他在写诗的时候突然想到,周瑜你小子要不是借了东风,你老婆就被关进铜雀台了。

结果杜牧这首诗后来出了名,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传抄,最后到了明朝小说家那里,就按照他的幻想给编出了一段细节,写进了《三国演义》里。

结语

孟子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提及了作战取胜的三个条件,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意思是说,对于一场战争而言,有利的天气和时令,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而有利的地理形势,又比不上作战人员的“上下团结”。

但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在“赤壁之战”时,周瑜并没有一心对付曹操,因为他一直都在与诸葛亮钩心斗角。

因此有人指出,孙、刘联军当时已经算是失了“人和”吧,而杜牧诗中却指出,周瑜最后是凭借“东风”,也就是“天时”取得了胜利,这算是推翻了孟子的名言。

不过诸葛亮与周瑜之间到底有没有不和,全是《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家言,真实的历史上是怎么样的,我们已经无法知晓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