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慎独则心安(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

时间:2024-01-13 22:18:54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曾国藩:“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经,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环境不同,所以经历就不同。反观当下,许多人羡慕的都是别人的生活,殊不知,你所看到的未必就是你想到的,以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广泛传于世人。生活中人人都会有受挫的时候,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曾就有一首《宽心谣》,共有十句,如能详解持诵,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相信就能让你安心自如。

第一句: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有句话说得好,不管你此时此刻是如何的心境,明天太阳依然照样升起。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哭诉,你的发愁而受到影响。该下雨的下雨,该阴天的还是阴天,晴天来了依然照耀大地光芒。

所以谨记,愁也一天,喜也一天,为何不与喜相伴呢?佛家文化中有句经典:“一切唯心造”,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心理所想,所造,所以懂得降伏其心很重要。

第二句: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人们常说一根筋,就是说钻牛角尖,也就是过度的执著或固执。执著未必坏事,但过度的执著,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正所谓旁观者清,多听别人的意见,观照当下。适当的权衡利弊,保持一颗正知、正见和正念的心态很重要,做人豁达一些,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固执。人也舒坦,心也舒坦,身心都可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句: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钱不是万能,没有钱又万万不能。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钱多钱少取决于自己所种的因,只要适当,够用就行。佛教文化中,有句话说得好“拿起自承担,放下即解脱”,你所做的,就要懂得自己承担,不要过度执著,放下一些执念,钱多钱少,足够用就好。

第四句: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多吃素,少吃荤,早年或许很多人并不在意。吃素如是一种宗教教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健康受到人们的关注,素食有益身心健康。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粗茶淡饭,只要心宽,简单就好。不要过度的分别心,多一点欢喜,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第五句: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句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所以不要执着过分挑剔。

第六句: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保持正知正见,懂得包容、分享,方可和谐自他关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知己,不管是开心与快乐,知己分享,心也安然。

第七句: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不管是内孙外孙,不要有分别,自然心生欢喜。

第八句: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要懂得相互扶持最重要。现代的社会中,人们往往现实的残酷,没有一颗共勉之心。所以相互慰勉,相互鼓励很重要,不管是福与贫,只要身体安康甚好。

第九句: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保持乐观的心态,多锻炼身体好。用积极人生观面对一切,不管是忙碌也好,还是闲暇也好。保持乐观是生活中最美的心灵。

第十句: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只有豁达的人生,才有健康的身心,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当下即是极乐世界。

以上《宽心谣》十句经典即: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人生不易,未有豁达,十句经典,如能常诵,相信不管遇到任何事情,自然能安心自如。引用圣人曾国藩的一句经典:“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意思是说做事注意自己在单独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也不违法违纪,心里就安稳,时刻注意尊重别人,自身就强大;遇事总是按仁义的方法去处理,别人自然喜欢你,坚持勤奋地学习、工作,就算是神灵也钦佩你。

慎独则心安

从前心静如水,沉静少言,喜读书。烟火人间的饭食养不胖我,那么,就多进补一些精神食粮吧。

读到《曾国藩家书》,文白互补,领悟得有些艰难,却心生欢喜。把那线装书翻得厚了又薄,线也断了。

汲取了书中营养,仿佛,自己单薄的生命也变得厚重起来。

曾子说,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自修之道,莫难于修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人是群体动物,烟火人间的热闹时时撩拨着心性,心猿意马自是常情。于是知道,一个人最好的自修之道,在于随时随地做到慎独。

春天里去看花,在花丛中看到一块大石,上书“慎独”二字。觉得甚是巧妙,提醒看花人要自律,即便身旁无人,也要管住自己的手和心。

春天里,公共场所那些花朵能一日日持续在风里摇曳,不都是人们“慎独”的结果。

熙熙攘攘人世间,若心不静,周遭便永远风起云涌。养好自己的心,看似纷乱的生活便尘埃落定,人才能安静下来,与自己相处,与心灵相唔,与命运言和。

很多时候,我与一棵树一棵植物静静对视,它们不言不语,静定的状态,不就是慎独则心安的写照吗?

它们从来不喧哗,不热闹,也不纠缠奔跑,只是安心做好自己,毕生精力全用在了向下扎根向阳而生,却成就了生命的简单与完美,——每一片叶子都努力成为最绿,每一朵花都努力成为最美。

向内求,安心做好自己,规整自己的宇宙和秩序,才能深深体会,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一个人心安的时候,什么都很美好。

慎独则心安,自律当快意

人之为人,即使再普通,内心也大都向往崇高的境界,渴望获得身心一如的豁达。但人最难控制的就是自己,人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

一个人可以在大庭广众面前冠冕堂皇、言之凿凿、信誓旦旦,但是在独自面对各种利益、金钱、美惑时,是否能依然保持内心的高贵?这就不得不提及中国先贤往圣所注重的“慎独”本事。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启迪多元思维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独门心法和践履工夫,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武器。

梁漱溟先生甚至说过:“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天才诗人曹植曾言:“祗畏神明,敬惟慎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清代名臣曾国藩总结一生处事心得,得出著名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也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宝藏。其中,慎独是根基,是“体”,其它则是枝叶,是“用”。他还说过:“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之鬼神。人无一内疚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二字,顾名思义,即“慎”其“独”者也。

《中庸》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者也。”对此,汉代经学家郑玄的解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在远离集体、独处独居、无人管束监督之时,其所作所为仍然能自觉遵守道德与原则,做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儒家一直倡导“内圣外王”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与价值。“内圣”的获取关键则主要依靠修身,“自力救济”“反求诸己”。其中,慎独便是修身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提升自力的方式,衡量人品质的标杆尺度,是古代君子的至高追求,无疑是一种情操,是一份良心,是一方境界。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这也是慎独精神的西方哲思化的表达。

正心正举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慎独,需“慎心”。

“慎独”最为强调“自力”“克己”“自觉”,主张不假他力、依靠自力来践履仁道,止于至善。做到不为外物所左右,保持高度自觉的定力与谨慎的状态,杜绝邪念滋生,决不自欺欺人,更不阳奉阴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觉。

这种功夫的习得,不在于嘴上功夫的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在于当自己独处时能够铭记平时心之所向,能践行平时言之道理,即使四周无人也能感受到有双眼睛在监督,使自己进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

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便是慎独精神的彰显。据记载,东汉名臣杨震以廉洁清正而闻名。

一次他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在此担任县令的故交王密,二人相谈甚欢。因王密受过杨震的知遇之恩,故当天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两黄金前往杨震所住馆驿以谢恩公。

面对王密的馈赠,杨震坚持不收。王密急忙说道:“暮夜无知者。”意劝慰杨震此事绝对无人知晓。

杨震听完正色以对:“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见杨震拒而不受便面露愧色而离去。这段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同样的正面案例,还有元代大学者许衡。他某日外出,天气异常酷热,忽见路边有棵挂满梨子的梨树,行人便争先恐后摘梨解渴。

只有许衡站在原地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去摘梨?许衡回答:“不是自家的梨怎可随便乱摘呢:”那人耻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淡然回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不难看出,在这种慎独精神的影响下,道德已经成为主体的一种信念,是变“他律”为“自律”,变“他觉”为“自觉”。反观现实中,有些人张口闭口慎独,然而一旦独处时,便经不住诱惑身陷污秽,其因就在于“心中无主”。

道,是行为规范的外显;德,是行为规范的内化。事实上,慎独最终目的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则内化于心,将道德品质视为内在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将这种自觉的约束视为人性修养的重要组成,即,将“道”内化为“德”。

有了这种内化,正如梅兰之有姿容,松竹之有气度,人便得以区别于猛禽野兽而上升为地球上的高级动物。

将“慎心”精神内化于心,才能拥抱谨行“慎举”。借以内化的道德,为内心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源泉,我们才能在单独面对一切外在纷繁诱惑时保持正心正念,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做事有分寸、有原则、有态度。

这样一来,我们的生命之田将勃发盎然春意、花开漫野。

慎独,需“慎隐”“慎微”。

正如《中庸》所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在“隐”与“微”这些隐蔽的东西中最易窥见人的品质灵魂。品德高尚的人这时往往能够严于律己,防微杜渐。

宋代理学家尤其注重“慎独”的功夫,认为人的私心杂念常常萌生于幽暗隐微之中,若将不良邪恶欲念及时扼杀在摇篮中,就是道德的彰显。朱熹有言:“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

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

践履慎独,须从细节出发。从意根最细微处始,从降服小的贪欲做起,在细小事上做到固本守节,防止不道德或反道德行为的产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欲望未萌发之时就将其打灭,打败一个贪欲,力量便强大一分,乃至“无欲而刚,纯然至善”。

践履慎独,须时时省察自我。明代刘宗周曰:“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无事,此慎独即是存养之要;有事,此慎独即是省察之功”。

省察即反思审视内心,自我观照,息息不停,扪心自问自身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符合仁义,使之成为一种个人习惯。正如当代作家刘墉所言:“慎独须臾不离正道,便需要客观自我审查,不因私心懵蔽自我。”

慎独,需“慎诚”。

慎之“独”,植根于心灵之“诚”,诚实不欺,忠于本真。荀子最早提出“慎诚”的概念。

《荀子》一书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

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在荀子看来,“不诚则不独”,慎独是由“诚”始发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只要做到“诚”,才能“慎其独”,只有“慎其独”,才能显示出至高品德,教化万物百姓才能为人尊重与信服。

这种思想,也正契合《大学》所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要想慎独,必先诚意,做到不自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此乃立身之本。能够像厌恶污秽气味那样去除自身恶习,就像沉迷美色那样去追寻高尚,在他人不知而独知之时,必谨此以循道义轨迹。不自欺才是真诚信,不蒙蔽才是真性情。

总而言之,慎独是一种情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至高境界。“慎心”是慎独的固本心源,“慎诚”是慎独的精气力量,而“慎隐”“慎微”是慎独的助推之器。

慎独则心安,自律当快意。慎独者,心地清明无染,精神富足安然,生命畅快无忧。儒家“慎独”精神的精髓,更是我们生而为人应当习得的妙法。

坦坦荡荡才是自在人生,无愧于心才是灵魂异彩。我们为人处世,必当时刻以戒慎之心审视世界,反求诸己,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品格,升华生命的高度韧性,从而达到精神极度丰富的自由之境,享受快哉人生。

曾国藩遗嘱名言总结为八个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一)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谦,《中庸》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主敬则身强

“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曰悖德,曰贼。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习劳则神钦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无不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抵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以上四个方面能看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非常独特,他没有要求子女当多大官、攒多少财富,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四个核心问题及自身的处理经验留了下来,这四个核心问题是:养心、养身、养神、人际关系,前面三个是一个人自身的问题,后面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年轻人可能感觉不到这四个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前三个问题的重要性,但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慢慢发现心灵的问题、身体的问题、精神的问题对人来说将会多么重要,无论我们是想平淡过一生,还是想干一番事业,都要有一个好的心、身、神,这三个方面如果出现问题,健康生活工作的基础就会动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