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算卦财运

谨记于心(谨记于心,笃之于行)

时间:2024-01-17 05:37:40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他的学术成就绝不止于“胡焕庸线”,还是中国地缘战略研究先驱

国人知道胡焕庸的名字,大多是因为“胡焕庸线”。1935 年,34岁的青年科学家胡焕庸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瑷珲—腾冲线”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这条线不仅建构了中国人文地理学自己的话语体系,也是认识中国人文地理结构的重要工具。如今,它与“秦岭—淮河线”“长城线”并列为中国综合国情顶级分界线,被写进了中学和大学的地理教科书。

因其超乎想象的稳定性,仅凭此线,胡焕庸当之无愧首推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巨擘。但在学界看来,胡焕庸一生的研究绝不止于此。

时值胡焕庸先生诞辰12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指出,胡焕庸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地缘战略研究先驱。胡焕庸基于地理条件的政治论断,今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大家留下的鲜为人知的学术财富。

中国地缘战略研究先驱

他首次命名南沙群岛

或许是因为“胡焕庸线”的学术影响力太大,胡焕庸一度被定位为人口地理学者。即便是地理学领域,对于胡先生人口地理学领域之外的学术挖掘也是浅尝辄止,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贡献。但如果梳理和阅读这位学者一生的著作,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个通才。

“历史已经证明,他于1935年发现的中国人口分布分界线‘瑷珲—腾冲线’(即“胡焕庸线”),在经济、安全等国情研究和战略制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秦大河院士说。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早在1934年胡焕庸就在《外交评论》上全面评估中国面临的国际地缘安全形势,发表了首篇中国地缘政治关系文章。胡焕庸先生面对法日觊觎、侵占我国南海诸岛的恶劣行径,他发文呼吁厘定南海诸岛得名,首次系统论证了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最早为“南沙群岛”命名,为我国应对南海和东海主权争端提供了重要证据。

杜德斌介绍,团队在研究中发现,1935年政府绘制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地图上尚无“南沙群岛”这一名称。次年,胡焕庸被当时政府内政部门聘为地图审查委员会委员。到1947年,彼时政府绘制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即南海十一段线地图上,首次出现了“南沙群岛”。

南海诸岛问题的翻译和研究

首次系统论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首次为南沙群岛命名

杜德斌研究团队认为,胡焕庸之所以有如此独到的地缘战略思想,实际上来源于其扎实的世界地理研究。他独立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国别和区域地志,也是我国世界地理著作最多的专家,一生编著出版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著作至少24部,先后翻译或撰写了近百篇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或有地缘战略含义的地理文章和著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世界地理学科奠基人。这些专著与文章都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胡焕庸之子胡企中说,唯有其地缘战略思想与中国当前面临的艰难博弈关系密切,“而父亲在这方面留下的早年所得,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中的一个至今仍有战略意义的部分。”

大学时期就关心国际政治

他用一生践行学术报国理想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曾这样描述科学家的使命:拨开迷雾,认识世界,最终在纷繁复杂中把规律性的、稳定性的东西找出来。

胡焕庸毕生都站在学术前沿。但回顾这位学者的一生,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以报国的拳拳爱国之心。

秦大河介绍,正是出于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胡焕庸早年在大学求学时期就已将目光投向世界,在事关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众多领域发表真知灼见。

实际上,早在1923年,胡焕庸与张其昀等合译的《战后新世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填补了当时国人了解国际政治的空白。

1953年胡焕庸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后,即为本科生开设世界大各洲自然地理课程,担任世界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生班的班主任,并招收世界地理方向的研究生。

60年代初,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学校创办西欧北美经济地理研究室,在胡焕庸的带领下,研究室向中央外事部门提交了首项研究成果——《法国地理图志》。

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获悉,从50年代到80年代,胡焕庸厚积薄发,先后出版《各州自然地理》《苏联自然地理》《世界海陆演化》等诸多世界地理研究著作,并以“荷夫”为笔名,翻译出版了极富地缘战略意义的《亚洲区域与经济地理》,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增添了光芒,也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华东师范大学地缘战略研究的萌芽。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德忠说,胡焕庸的事迹深深感染和激励了自己的求学生涯。“胡先生终身奉献地理事业,他既重学术,也重学风;既重视学问,也重视育人,各位学术同仁要谨记于心、笃志于行。”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介绍,胡焕庸先生是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人之一,其著名的“胡焕庸线”一文也发表于1935年的《地理学报》。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作为教育家和科学家的胡焕庸先生,承载了学人信任,勇担社会责任,凭借本人其在全国科技界的影响力,带领学会与其他专业团体联合活动,为彼时中国提供科学智识。

在胡焕庸先生心怀天下、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影响下,一代代华东师大地理学人怀揣着家国情怀,为地理学发展和国家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胡焕庸先生生于上世纪初国际国内动荡的大时代,他的生平本身就是一部地缘政治演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传承和弘扬胡焕庸先生的爱国精神、治学品格和学术思想,具有特殊的意义。建校70年来,华东师大地理学科始终举足轻重,地缘战略研究更是独树一帜。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的历史时刻,面向“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地缘战略研究就越发迫切与重要,胡焕庸先生的地缘战略学术思想也就愈发珍贵,亟待后辈学人进一步去挖掘研究、传承、创新。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江西考察之行特意嘱托这些事

初夏时节,赣鄱大地一派欣欣向荣。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5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考察,进企业、察民生、悟初心、谋发展……脚步匆匆,思虑深深。总书记的江西之行,为革命老区下一步的发展定心定调定计,思想指导高屋建瓴,谋篇布局巨细周密。

5月20日下午,到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看望老区群众。

嘘寒问暖:为民初心矢志不渝

饮水思源,让中央苏区乡亲们,让革命老区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是总书记最大的牵挂。

2016年2月1日至3日,总书记就曾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牵挂,带着对红土地儿女的深厚感情,踏上了赣鄱大地。

围炉促膝,与先进模范畅叙理想信念;顶风冒雪,走进深山看望慰问困难群众;高屋建瓴,为江西发展擘画蓝图……视察期间的每一个动情画面,牢牢定格在4600万江西干部群众的脑海里,深深镌刻进江西的发展历史。

而今,党的以来总书记第二次考察江西,他专程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并赴梓山镇潭头村看望慰问了老区人民。他对革命老区的一往情深,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尊崇敬重,无不展现出掷地有声的引领,润物无声的感召。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人的不变初心。

“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初心”矢志不渝、不言懈怠,一往无前。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亲赴革命热土,在红色起点感悟人的初心和使命,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总书记20日赴江西考察调研。他首先考察了位于赣州市的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赣州市稀土产业发展情况。 (摄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鞠鹏)

强调“创新”:关系中国前途命运

自主创新,是此次考察中口中的一个高频词汇。梳理此次江西考察的调研活动可发现,“创新”,是一以贯之强调的主题。每到一处,他必了解当地创新进展,加快督促新旧动能转换。

5月20日中午,首先考察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展厅,认真听取企业生产经营和赣州稀土产业发展情况介绍,详细了解我国稀土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发技术、应用情况以及生产加工中采取的环境保护举措。他强调,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5月21日下午,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他提出8点意见。其中一点特别强调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支持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多鼓励原创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关系中国前途命运”。对创新,一再强调。此中良苦用心和远瞩,令人深思。如若不能手握核心技术这一“金刚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我们怎能拥有“笑傲”的底气和力量。

5月21日,正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引领方向:高质量发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深刻变革;跨越式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奋起直追、同步小康的必然选择。5月21日下午,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强调,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作出的重要决策。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江西这样一个发展不足的中部省份来说,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群众需求升级等重要关口。

在22日上午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希望江西全面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笃志者,步履铿锵,行稳致远。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要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任凭风浪起,最重要的是主动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嘱托,声声入耳;壮志,念念于心。总书记为江西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必将激励4600万赣鄱儿女不忘初心开启新征程,奋进共绘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烟大校长开学“第一课”寄语新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

记者 李楠楠

云飞万里迎新月,风扬千帆竞朝霞。9月9日,烟台大学2022级学生开学典礼在学校体育场举行,7000余名2022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人生新的征程。

校长段培永做了题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的讲话,为7000余名本、硕、博新同学讲授了入学第一课。段培永表示,38年来,一代代烟大人胸怀“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秉持“守信、求实、好学、力行”的校训,弘扬“勤奋、创新、育德、守纪”的风气,展现“我向海而生,你为梦而来”的魅力,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探索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上孜孜以求、不懈奋斗。

“路该怎样走?方向在哪里?”段培永以一名师者的身份就未来几年同学们在烟大求学路上如何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作了三点交流。

志存高远,方能海阔天空。志向,是一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决定着一个人的视野与格局,也决定着一生能到达的高度和远方。大学时光,正是树立志向、磨砺意志、砥砺品格的最佳时期。身处最爱做梦的青春年华,就要树立远大的梦想。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的历史时刻,就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担当。不世故、不媚俗、不功利、不躺平,做一名志存高远的烟大人,去书写海阔天空的人生篇章。

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远大的志向终究要靠日积月累的不懈奋斗才能实现。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做白日梦,不走星光路”。要制定一份脚踏实地的以阶段性目标为牵引的日程安排表并付诸以自律性为保障的实际行动,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心灵去体察社会,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科研做在人类最需要的地方,从更为广阔的实践天地中去寻找书本上没有的答案。做一名脚踏实地的烟大人,去描绘行稳致远的人生足迹。

行循自然,方能求得真知。无论作为一名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要葆有对科学真理的敬畏之心、牢固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勇敢面对“独上高楼”的孤冷,在“望断天涯路”中享受“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意;要葆有对于科学真理的好奇之心,在站在巨人肩膀上汲取前人的智慧时,能够时刻仰望星空,不迷信教条,不迷恋权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做一名行循自然的烟大人,去追求人间真理的人生之道。

段培永希望2022级的新生在美丽烟园的青春岁月里,勾勒最饱满的线条,绘就最靓丽的风景,承“海纳百川”之气魄,铸“敢为人先”之品格,以时不我待的奋斗之姿,书写不负韶华的绚丽华章。

满怀憧憬、心怀远方;砥砺前行,载梦起航。经济管理学院2022级研究生张荣家表示,“段校长的期望和嘱托我们一定牢记于心,读研深造不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更是想要在烟大锤炼学识渊博、眼界开阔、格局远大、勇于攀登的品格。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把心思静下来,做到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新生黄彦钊表示,“段校长的谆谆教诲,让我感触很深。大学是人生全新的起点,我们将会有各种各样的磨炼或是机遇。未来,我们应当立鸿鹄之志,展骐骥之跃,争当新时代有为青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