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狗

六府(六府三事三物)

时间:2024-01-15 23:17:09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阮朝边防“新疆六府”和“甘露九州”的设置过程是怎样的?

文|青丘

编辑|海蓝宝

万象起义失败后,邐罗、南掌大兵压境,试图征服尚未归降暹罗的万象属蛮。由于担忧暹罗的侵扰,靠近越南边界的万象属蛮纷纷归附阮朝。

一、新疆六府和甘露九州设置的过程

阮朝以属蛮之地置“新疆六府”和“甘露九州”,分别隶属于清化、义安、广治三省。越南的边界一直延伸到湄公河畔,与暹罗接壤。

昭阿弩的无能使得明命帝开始怀疑万象复国计划是否可行,与此同时,迫于暹罗的军事压力,沿边属蛮大量内附。

明命帝退而求其次,趁机将湄公河以东地区纳入阮朝版图,设置新疆六府和甘露九州,构筑第二道屏障,作为中介地带,避免与暹罗直接接壤。

新疆纳土,始于镇宁。明命八年(1827)六月,南掌入侵镇宁,镇宁酋长昭内(绍内)向阮朝内附,并乞兵求援。

此时的明命帝已经萌生了将镇宁纳入版图,甚至通过控制镇宁“以夺暹人之气”的计划。

遂以镇宁旧为阮朝臣属,且为了防止镇宁流民侵扰义安等理由,派阮文春、谢光巨等率兵进驻镇宁。

阮文春等人认为前往镇宁的路途“山溪险阻,转输不便”,希望放弃驻防镇宁的计划。

但明命帝却坚持认为:“镇宁归款投诚,朝廷因而受之,名义甚正。况可恢复疆宇,壮我藩输,机不可失,岂可以筹办稍艰遂中止乎?

”不久之后,明命帝与群臣的交谈中,又援引了黎末黎维被割据镇宁的故事,强调镇宁之地“足以夷好宄之巢穴,而益国家之一雄藩”的重要性。

七月,南掌兵入侵蛮该部落,蛮该部落内附阮朝。

“八月,镇宁酋长昭内、芒虎七芒酋长将所辖土地、人民版籍献于阮朝驻军,请求重修职贡。

明命帝授昭内为镇宁府防御使一职,管理镇宁府七县之地。芒虎七芒改为七县,授其土目为土知县、土县丞、土吏目等职。

十一月,玉麻府郑皋州管辖下的甘吉芒、甘闷芒、芒龙、帆灵等部落因暹军侵扰,遣使内附阮朝。

阮朝改甘吉蛮为甘吉县,甘闷蛮为甘门县,芒龙、帆灵为帆灵县,后又改为甘灵县,各县头目均赏授土知县、土县丞等职。

上述新附三地因先前割送万象,后又归附越南,被称为“新疆”十二月,甘露道地区的税蛮和贡蛮二十余处部族也顺势被阮朝纳入版图。

史载“初,帝命广治镇臣传集诸蛮酋长开谕之曰:

“朝廷威德远畅,近日镇宁新疆献上版籍,各设置府县,颁赐敕命,足为荣耀,矧尔诸蛮供输贡税二百余年,独不能如新附乎?'于是诸蛮丁田籍献。”

于是甘露各册土首献上丁田册籍,请列为州县。遂以四源、五册、六族的税蛮为十五总,后又省并为九个总,隶属于向化州;

又以九处贡蛮为九州,任命嵫嶸、那贲、上蓟、昌盛、寻湓、巴栏、岵俸八州的蹉长为土知州,佐邦州傲长为土吏目,管辖州务。

国明命九年(1828)四月,西部边疆情势趋于稳定,明命帝开始“注意边事”,经略新附诸部。

阮朝以华潘地区的虎芒七部为车虎、蛮撰、芒栏、岑祚、呈固、岑椰、蛮维七县,置为镇边府统之,隶属义安。“

五月,派遣谢光巨等人前往镇宁,与镇宁防御使昭内商议,授予镇宁府辖下广、莲、歉、吉、木、康、钦七县土目为土知县、土县丞等职。

同月,改玉麻府郑皋州为镇定府,统辖甘吉、甘门、甘灵三县。“七月,寄居于燕山崗的目多汉芒头目辣蛇芃因担心暹罗的入侵,也归附了阮朝,阮朝以之为贡蛮,定三年一贡。

明命帝以不拒“远方慕义而来”之名,改芒属三崗为深源、燕山、梦山三县,置镇静府统,之,授三尚酋长缚钦淳罗尼等人为镇静府宜慰同知、土知州、土知县、土县丞等。

改乐凡芒为乐边府,授乐凡芒长颇迪林等人为乐边府宜慰同知、土知州等职。

九月,以镇边府呈固、岑椰、蛮维三县距离清化近而义安远,故摘三县置镇蛮府,隶属清化。

明命十三年(1832年),原万象国属部芒险蛮内属阮朝,以芒险蛮置为廉县,划归镇宁府管辖。

至此,阮朝正式将清化、义安、广治上游的贡蛮诸部纳入版图。镇宁、镇定、镇边、镇静、镇蛮、乐凡六府因分属清化、义安,故称之为“清义新疆”;

明命十二年(1831),置甘露府,兼理向化州,统辖九州。九州受甘露府管辖,史称“甘露九州”。

明命十年阮朝在籍户口为七十一万人,比嘉隆十八年增加十万余人,其中新疆的丁数就有二万二千四百七十人。

新拓疆土的面积达到八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左直畿清、义、静、平、治五省原本的面积还要广阔。

明命帝对于此项功绩十分满意,看似谦逊的语气中掩盖不住斥大疆土的帝王豪情。

阮朝将新疆六府和甘露九州纳入版图的过程,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可谓是“不劳寸矢”。

但是越南将边界推向湄公河畔,直接与暹罗隔江对峙。正如黄金焕所预料的“苟不我属蛮,而属蛮迫近于暹,不得不为暹之臣仆。”

随着暹罗在万象故地统治的稳固,以属蛮构筑的屏障最终在暹罗的威逼利诱之下土崩瓦解。

二、新疆六府和甘露九州的地望

阮朝向西拓地千里,置新疆六府和甘露九州,其建置一直沿用至法属初期。对于新疆六府和甘露九州的地望,目前相关著述中鲜有系统讨论”。

(一)镇宁府

镇宁府即今日老挝川圹省。后黎朝始以盆蛮之地,置镇宁府七县。黎中兴后,镇宁成为越南的属蛮。

明命八年,复置镇宁府,辖广、莲、款、吉、木、康、钦七县。明命十三年,又置廉县。

(二)镇边府、镇蛮府

镇边府和镇蛮府即今老挝之华潘省。华潘全名为“华潘汤哈汤霍”,意为五、六个拥有千户居民的城邦。

越南文献中称之为“虎分”“吁阿冰”,亦即华潘之音译”。

后黎朝时期,华潘东部内附后黎朝,置岑州,隶属清华承宜:华潘西部则被称为芒呼、芒虎的“贡蛮”。

明命初年,芒虎诸蛮内附阮朝,遂置镇边、镇蛮二府,分隶义安、清化二镇。

(三)镇定府

镇定府在今甘门省北部和波里坎塞省东部。属明时期为玉麻州,黎初置为玉麻府郑皋州。

黎末分为甘闷、甘结等城邦。明命九年改为镇定府,领甘吉、甘门、甘灵三县,

(四)镇静府

镇静府领深源、燕山、梦山三县,在今日老挝甘门省南部,其地望考证如下:深源县,明命九年,芒属三崗崗长缚钦淳罗尼被封为镇静府宜慰同知,管理镇静府事务。

《国朝处置万象事宜录》载“是月初二日,接得探深源尚长缚钦委递叶书二封到屯。”由此可知缚钦是深源尚长,所以镇静府莅所在深源县。

据,《五蛮风土记》、《大南一统志》记载的路程分析,深源县大约在老挝甘蒙省庸马拉县。

《钦定剿平運寇方略正编》还提到镇静府驻地名为“皓马阿搓”,与“马拉塔”吻合。”

此外,庸马拉县所在盆地地形平阔,有数十村庄,十分符合《五蛮风土记》中深源县“田多人少,耕垦不尽”的特点。

(五)乐边府

乐边府,本是乐凡芒,一作六凡”,皆是泰语“城镇”一词的转译。其旧址原在湄公河东岸的藉客,后迁往西岸的铺嵌中。

(六)甘露九州

甘露九州即皓嵘、那责、上蓟、寻湓、嵫俸、巴栏、佐邦、昌盛、廊辰九州,在今老挝沙湾拿吉省。

18世纪末叶是东南亚大陆新旧势力重新整合的重要时期,经过数个世纪的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了缅甸、遇罗、越南三大统一“帝国”。

进入19世纪后,上述核心帝国开始将势力伸向大陆剩余的边缘地区。

正如利伯曼所描述的那样,“包括高地峡谷在内的整个大陆第一次被低地帝国有效地瓜分,因此1820或1830年的缅甸、暹罗和越南较之于前朝更加庞大。

五行:《尚书大禹谟》为六府,《尚书洪范》变五行

五行,学术界普遍认为,源自《尚书.洪范》。

“洪范”,《史记》为“鸿范”。武王灭纣,箕子献鸿范九等。禹治鸿水,天赐鸿范九等。鸿范九等,其中之一为五行: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大禹谟》为六府: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歌当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卑勿坏。”

《大禹谟》为六府,《洪范》去“谷”变五行。

《洪范》五行配五味“咸、苦、酸、辛、甘”,但无五行相生相克之说。

古有阴阳家、五行家。

战国邹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异之变,作《终始》。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兴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

周得火德,秦为水德,水克火。刘邦至汉武帝不承认秦承五行之运,以汉为水德。汉武帝之后,朝代更替,改五行相克为五行相生,汉得土德,火生土。

《史记》: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丛辰家曰大凶。历家曰小凶,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辩讼不决,以状闻。制曰:“避诸死忌,以五行为主”。人取于五行者也。

六府塔之名由“潞府塔”讹传而来,这个结论咱不忙地下

2021年10月23日《上党晚报·大文化周刊》刊载了陈慧岩先生的一篇文章《六府塔指的哪“六府”》,文章引经据典,详细考证了“六府塔”的前世今生,列举了关于“六府塔”本意的多种说法,并一一批驳,最后得出了自己想要说明的“六府”之本意。

六府塔位于长治市解放西路,是山西古塔中的杰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建筑风格和遗留文物都是中国古文化的瑰宝。古塔始建于隋代,坐落在隋宝雨寺内,俗称六府塔。塔内有螺旋塔梯,盘转而上,可登顶眺望潞州全景。现存的残塔仅剩塔座部分,平面呈八面八角形,为仿木结构形制,庄重古朴,从建筑风格上看大约为金元时期修复的遗物。1958年在塔基中出土了石椁、石棺、金棺、银棺、石函、白瓷罐、金瓶等文物,今均收藏于长治市博物馆,标注为唐代遗物。

诚如慧岩老师所言,关于处在宝雨寺内的宝雨寺塔为什么又被称为六府塔,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真实原因肯定不会是多种说法并存,但是无端地排除哪一种说法又显得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讲究手段的恶意做法一般。现就报纸文章对多种说法的意见发表一下本人看法,与慧岩老师共勉,也希望与喜欢地方文化的老师们共同探讨。

说法一:登临塔上能望见隆德府、彰德府、平阳府、泽州府、辽州府、沁州府,故称“六府塔”。

慧岩老师意见(以下简称“慧”):明显过于夸张,即使古时候高楼广厦不多,但望那么远,肯定超出了视力范围,此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古人的浪漫情怀还真不是现今下囿于钢筋水泥小匣子里局地思维的人能理解的。六府塔高一百五十尺,不考虑古今尺寸的大小不一等,直接换算也不过50米,就是一座十七八层的楼房高度。不要说登上小盆地里的一座楼,就是站到比六府塔位置绝对高差400多米的老顶山上,也是看不见临汾、安阳等六地的。可以眼中看不见,但不代表心里看不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是柳宗元一座一座山一条一条道看完检查后写出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不是李白左脚站在黄河冰面右脚踏在太行岸边发出的感叹;更贴近六府塔的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便再上十层楼,也看不了一千里。这都是古人的浪漫情怀,我们不懂,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说法二:此塔由潞安府、彰德府、平阳府、泽州府、辽州府、沁州府六府捐资修建而得名。

慧:建塔之时何曾有潞安府……假若潞安府、彰德府、平阳府、泽州府、辽州府、沁州府等六府捐资对此塔进行了修缮,为何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所修《潞安府志》中没有记载,仅是在《寺观志》载有“宝雨寺,在郡城中,今废,惟存古塔”,此种说法显然也不能成立。

名为六府塔和是不是叫潞安府并无关系。府 ,按《辞海》(1979年版)字义解释:既有“唐至清代行政区划名称”之意,也有“官署的通称。如:官府;公府。也指达官贵人的住宅。如:相府;王府”的说法。也就是说县府、州府、省府都可以叫。明嘉靖八年以前虽然没有潞安府的说法,但是潞州的名字长期存在,因此多被民间称为“潞府”。

翻开潞州区政协新近编纂的《潞州区历代文存》一书,从唐代到明朝之间,发现多篇文章写有“潞府”,如:唐代符载《浔阳岁暮送徐十九景威游潞府序》、王昌龄《潞府客亭寄崔凤童》、韩翃《送客之潞府》、金代元好问《送宋省参并寄潞府诸人》《送母受益自潞府归崧山》等,且在唐李隆基《赐崔日知往潞州》一诗中开句即为“潞国开新府”。所以以没有“潞安府”一名就否定这一说法,就显武断。至于地方史志没有记载之事,下文借慧岩老师的说法再说。

说法三:登临塔上可观沈王朱模六个儿子所建的六座王府,故称“六府塔”。

慧:除沁源王府位于沈王府北面外,其余五座王府皆位于沈王府东面,并且去实地查看可知六府塔位于沈王府旧址西南,若站在塔顶观望,无论如何不会只看见六个郡王府,而独独对最大最气派的沈王府视而不见,更何况在随后的景泰、天顺、弘治年间沈王子孙的府第鳞次栉比,故尔因沈王有六个儿子建有六座王府,而将塔称为六府塔这种说法也很难成立。

这种说法不是难以成立,恰恰是很可能就是真相。600多年前,沈王朱模来到潞州就藩,然后开枝散叶,能轰轰烈烈给六个儿子建设了六座府邸,也有可能稍带修葺一下宝雨寺遗址内的那座高高的塔。站在塔上观望,眼中看到的不一定仅有六座府邸,也完全不能影响民间百姓顺口把同一时期建设或修缮的塔称为“六府塔”。

说法四:登临塔上可俯览皇城内的“沈王府”、上党门内的“潞安府”、大北街县前巷内的“衙门府”、下南街的“杜府”、大西街光华兴巷内的“五府”等,故得名。

慧:数来数去,仅见沈王府、潞安府、衙门府、杜府、五府,姑不论这些府能不能相提并论,仅从六府只能列举五府而言,可见持此说者都难以自圆其说,不值一驳。

数来数去,数不够六座“府”,不是慧岩老师的错,只怨他没生在当时。站在2021年的长治市街上去数明朝时期潞安府城的地名,的确有些为难人。载入地方史志或文学作品的地名还好说,有一些当时存在却没有任何记载的地名是如何也找不到了。别说推到600年前的明朝,就是70年前的长治市到现在有多少消失的地名,且没有被记载的有多少谁能说得清?记得20年前还在使用的一个地名叫“蔡家巷”,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条宽阔热闹的大街中的一小截。现在再问起“蔡家巷”,还有多少人记得呢?继续过20年后,再问呢?

以现在数不够带有“府”的六个地名就断然否定这种说法,最起码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说法五:长治古称潞州、潞安府,且古城内古塔仅此一座,故人们常用“潞府塔”代称宝雨寺塔,潞与陆同音,讹传为六府塔。

慧:不失为一种合理解释,作为长治的地标性建筑,在塔前贯以地名对塔进行命名合乎常理。

此种说法被慧岩老师这么欢喜地肯定了,我倒要提几点反对的意见,不是否定这种说法,只是对肯定的理由提出质疑。

1、古时候“潞”与“陆(六)”不同音。潞、陆同音只是在统一普通话之后的事,在古时候两个字的读音还是有区别的。据《康熙字典》(上海书店版1985年):“潞:【巳集上】【水部】12画,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陆(六):【戌集中】【阜部】8画,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力竹切。”

2、长治本地话中“潞”与“陆(六)”不同音。抛去普通话的影响,你闭上眼,默念一下长治话中的发音,“潞”发音为“Lu”,而“陆”发音为“Lo”,区别还是很大的。

3、在第二种说法时,慧岩老师提出否定的意见中有一条是“六府”共建,怎就地方志没有记载呢?我无法解释这个疑问,也想借鉴他的这种疑问来怀疑他对第五种说法的肯定。作为本地标志性建筑,怎就没有人去打个卡呢?每个时代都不缺少一类人就是“文青”,唐宋明清的“文青”们宁愿跑到城外的百谷山、五龙山,甚至小众景点塔岭山去吟诗作赋,为什么却对潞府古城内就这么一座高高的地标性建筑——“潞府塔”熟视无睹呢?翻阅《潞州区历代文存》竟然找不出关于“潞府塔”的片言只语,也可能在旧时它就是普普通通一座塔,并没有上升到以“潞府”为名的高度。

既然没有证据表明六府塔曾名“潞府塔”,焉能说这种说法的合乎常理?其实吧,历史的真相有时候可能就很简单的摆在那里,只是我们还没看穿。也许历史也很荒诞无稽,就是一个名叫“六府”的人主持修葺这个塔,随即诞生了一盘古代版的“海参炒面”。也许,还有多种民间说法流传,未必是也未必不是真相。

潞城市微子镇有一座明朝时期古桥,名为“焉有桥”,源自桥拱顶东侧一边刻有“焉有桥”三个大字,当地也叫它“马香桥”,许多人也在苦苦追寻为什么叫“马香桥”的真相。真相被一位识字不多的老人揭开,就是桥上写的那三个字被错认了,细细看看这三个字还真有点像“马香桥”的样子。真相就是这样简单到不可能,有谁敢说六府塔的得名又何尝不会是一场简单的误会呢?

历经时间风雨的侵蚀,古迹昔日的辉煌虽然已渐渐褪去,但蕴涵在古迹中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价值却随着岁月的积淀越积越厚。近年来,在有效保护六府塔遗址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在原塔东新建了一座六府塔,高91.45米,直径24.8米,塔外观15层檐,设置6层阁楼,内设14层,其中地宫两层。新塔基座直径48米,石质栏杆八面环绕,美观大方。该塔充分传承了上党文化,展示了传统风貌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城市新形象。

新的六府塔正成为大长治文旅网红打卡地,游人来到可由内攀梯而上,登高远眺,畅想太行山高外千城百市之兴盛繁华,回首处风驰云动大长治发展正忙,只是名字就不改了,就是六府塔,管他因为什么。

六府塔之名由“潞府塔”讹传而来,这个结论咱不忙地下

2021年10月23日《上党晚报·大文化周刊》刊载了陈慧岩先生的一篇文章《六府塔指的哪“六府”》,文章引经据典,详细考证了“六府塔”的前世今生,列举了关于“六府塔”本意的多种说法,并一一批驳,最后得出了自己想要说明的“六府”之本意。

六府塔位于长治市解放西路,是山西古塔中的杰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建筑风格和遗留文物都是中国古文化的瑰宝。古塔始建于隋代,坐落在隋宝雨寺内,俗称六府塔。塔内有螺旋塔梯,盘转而上,可登顶眺望潞州全景。现存的残塔仅剩塔座部分,平面呈八面八角形,为仿木结构形制,庄重古朴,从建筑风格上看大约为金元时期修复的遗物。1958年在塔基中出土了石椁、石棺、金棺、银棺、石函、白瓷罐、金瓶等文物,今均收藏于长治市博物馆,标注为唐代遗物。

诚如慧岩老师所言,关于处在宝雨寺内的宝雨寺塔为什么又被称为六府塔,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真实原因肯定不会是多种说法并存,但是无端地排除哪一种说法又显得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讲究手段的恶意做法一般。现就报纸文章对多种说法的意见发表一下本人看法,与慧岩老师共勉,也希望与喜欢地方文化的老师们共同探讨。

说法一:登临塔上能望见隆德府、彰德府、平阳府、泽州府、辽州府、沁州府,故称“六府塔”。

慧岩老师意见(以下简称“慧”):明显过于夸张,即使古时候高楼广厦不多,但望那么远,肯定超出了视力范围,此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古人的浪漫情怀还真不是现今下囿于钢筋水泥小匣子里局地思维的人能理解的。六府塔高一百五十尺,不考虑古今尺寸的大小不一等,直接换算也不过50米,就是一座十七八层的楼房高度。不要说登上小盆地里的一座楼,就是站到比六府塔位置绝对高差400多米的老顶山上,也是看不见临汾、安阳等六地的。可以眼中看不见,但不代表心里看不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是柳宗元一座一座山一条一条道看完检查后写出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不是李白左脚站在黄河冰面右脚踏在太行岸边发出的感叹;更贴近六府塔的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便再上十层楼,也看不了一千里。这都是古人的浪漫情怀,我们不懂,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说法二:此塔由潞安府、彰德府、平阳府、泽州府、辽州府、沁州府六府捐资修建而得名。

慧:建塔之时何曾有潞安府……假若潞安府、彰德府、平阳府、泽州府、辽州府、沁州府等六府捐资对此塔进行了修缮,为何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所修《潞安府志》中没有记载,仅是在《寺观志》载有“宝雨寺,在郡城中,今废,惟存古塔”,此种说法显然也不能成立。

名为六府塔和是不是叫潞安府并无关系。府 ,按《辞海》(1979年版)字义解释:既有“唐至清代行政区划名称”之意,也有“官署的通称。如:官府;公府。也指达官贵人的住宅。如:相府;王府”的说法。也就是说县府、州府、省府都可以叫。明嘉靖八年以前虽然没有潞安府的说法,但是潞州的名字长期存在,因此多被民间称为“潞府”。

翻开潞州区政协新近编纂的《潞州区历代文存》一书,从唐代到明朝之间,发现多篇文章写有“潞府”,如:唐代符载《浔阳岁暮送徐十九景威游潞府序》、王昌龄《潞府客亭寄崔凤童》、韩翃《送客之潞府》、金代元好问《送宋省参并寄潞府诸人》《送母受益自潞府归崧山》等,且在唐李隆基《赐崔日知往潞州》一诗中开句即为“潞国开新府”。所以以没有“潞安府”一名就否定这一说法,就显武断。至于地方史志没有记载之事,下文借慧岩老师的说法再说。

说法三:登临塔上可观沈王朱模六个儿子所建的六座王府,故称“六府塔”。

慧:除沁源王府位于沈王府北面外,其余五座王府皆位于沈王府东面,并且去实地查看可知六府塔位于沈王府旧址西南,若站在塔顶观望,无论如何不会只看见六个郡王府,而独独对最大最气派的沈王府视而不见,更何况在随后的景泰、天顺、弘治年间沈王子孙的府第鳞次栉比,故尔因沈王有六个儿子建有六座王府,而将塔称为六府塔这种说法也很难成立。

这种说法不是难以成立,恰恰是很可能就是真相。600多年前,沈王朱模来到潞州就藩,然后开枝散叶,能轰轰烈烈给六个儿子建设了六座府邸,也有可能稍带修葺一下宝雨寺遗址内的那座高高的塔。站在塔上观望,眼中看到的不一定仅有六座府邸,也完全不能影响民间百姓顺口把同一时期建设或修缮的塔称为“六府塔”。

说法四:登临塔上可俯览皇城内的“沈王府”、上党门内的“潞安府”、大北街县前巷内的“衙门府”、下南街的“杜府”、大西街光华兴巷内的“五府”等,故得名。

慧:数来数去,仅见沈王府、潞安府、衙门府、杜府、五府,姑不论这些府能不能相提并论,仅从六府只能列举五府而言,可见持此说者都难以自圆其说,不值一驳。

数来数去,数不够六座“府”,不是慧岩老师的错,只怨他没生在当时。站在2021年的长治市街上去数明朝时期潞安府城的地名,的确有些为难人。载入地方史志或文学作品的地名还好说,有一些当时存在却没有任何记载的地名是如何也找不到了。别说推到600年前的明朝,就是70年前的长治市到现在有多少消失的地名,且没有被记载的有多少谁能说得清?记得20年前还在使用的一个地名叫“蔡家巷”,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条宽阔热闹的大街中的一小截。现在再问起“蔡家巷”,还有多少人记得呢?继续过20年后,再问呢?

以现在数不够带有“府”的六个地名就断然否定这种说法,最起码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说法五:长治古称潞州、潞安府,且古城内古塔仅此一座,故人们常用“潞府塔”代称宝雨寺塔,潞与陆同音,讹传为六府塔。

慧:不失为一种合理解释,作为长治的地标性建筑,在塔前贯以地名对塔进行命名合乎常理。

此种说法被慧岩老师这么欢喜地肯定了,我倒要提几点反对的意见,不是否定这种说法,只是对肯定的理由提出质疑。

1、古时候“潞”与“陆(六)”不同音。潞、陆同音只是在统一普通话之后的事,在古时候两个字的读音还是有区别的。据《康熙字典》(上海书店版1985年):“潞:【巳集上】【水部】12画,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陆(六):【戌集中】【阜部】8画,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力竹切。”

2、长治本地话中“潞”与“陆(六)”不同音。抛去普通话的影响,你闭上眼,默念一下长治话中的发音,“潞”发音为“Lu”,而“陆”发音为“Lo”,区别还是很大的。

3、在第二种说法时,慧岩老师提出否定的意见中有一条是“六府”共建,怎就地方志没有记载呢?我无法解释这个疑问,也想借鉴他的这种疑问来怀疑他对第五种说法的肯定。作为本地标志性建筑,怎就没有人去打个卡呢?每个时代都不缺少一类人就是“文青”,唐宋明清的“文青”们宁愿跑到城外的百谷山、五龙山,甚至小众景点塔岭山去吟诗作赋,为什么却对潞府古城内就这么一座高高的地标性建筑——“潞府塔”熟视无睹呢?翻阅《潞州区历代文存》竟然找不出关于“潞府塔”的片言只语,也可能在旧时它就是普普通通一座塔,并没有上升到以“潞府”为名的高度。

既然没有证据表明六府塔曾名“潞府塔”,焉能说这种说法的合乎常理?其实吧,历史的真相有时候可能就很简单的摆在那里,只是我们还没看穿。也许历史也很荒诞无稽,就是一个名叫“六府”的人主持修葺这个塔,随即诞生了一盘古代版的“海参炒面”。也许,还有多种民间说法流传,未必是也未必不是真相。

潞城市微子镇有一座明朝时期古桥,名为“焉有桥”,源自桥拱顶东侧一边刻有“焉有桥”三个大字,当地也叫它“马香桥”,许多人也在苦苦追寻为什么叫“马香桥”的真相。真相被一位识字不多的老人揭开,就是桥上写的那三个字被错认了,细细看看这三个字还真有点像“马香桥”的样子。真相就是这样简单到不可能,有谁敢说六府塔的得名又何尝不会是一场简单的误会呢?

历经时间风雨的侵蚀,古迹昔日的辉煌虽然已渐渐褪去,但蕴涵在古迹中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价值却随着岁月的积淀越积越厚。近年来,在有效保护六府塔遗址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在原塔东新建了一座六府塔,高91.45米,直径24.8米,塔外观15层檐,设置6层阁楼,内设14层,其中地宫两层。新塔基座直径48米,石质栏杆八面环绕,美观大方。该塔充分传承了上党文化,展示了传统风貌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城市新形象。

新的六府塔正成为大长治文旅网红打卡地,游人来到可由内攀梯而上,登高远眺,畅想太行山高外千城百市之兴盛繁华,回首处风驰云动大长治发展正忙,只是名字就不改了,就是六府塔,管他因为什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