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火同少一横(火同少一横念什么)

时间:2024-01-27 11:56:32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皇家为何出“错字”?

来源:读特

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均属于明清皇家建筑,其建筑匾额、屏门上多有书法大字,或用于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或用于表达古代帝王的心境。这些大字的书写风格多属于楷体,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然而,有些字或添笔,或缺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正体字明显不同,似乎为“错字”。

那么,这些皇家建筑为什么会出现“错字”呢?

“门”字不带钩,原来是怕火

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钩。然而大家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钩,最后一笔竖直而下即完成书写,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

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写,其原因多与紫禁城防火避讳相关。从科学角度讲,建筑匾额上的“门”字是否带钩,与建筑本身是否着火不存在任何关联。然而据清代学者俞樾所撰《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灾,火势蔓延至殿门。有大臣向皇帝禀报,说是因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才招致火灾。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扔到火里烧了,玉牒殿的大火很快被扑灭了。此后的明朝,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其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钩。

另据清代学者倪涛所撰《六艺之一录》之卷三百六十一及马扑《谈误》卷四记载,明代书法家詹希源在书写南京太学集贤门匾额时,将“门”字带钩,自认为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钩阻挡了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门”字的钩削掉,并将詹希源处死。

“门”字不带钩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灾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紫禁城最早的火灾发生地点就是午门。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所撰《万历获野编》卷二十九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元宵节,午门外举行鳌山灯会,不料有爆竹引燃鳌山,进而使午门着火,负责指挥救火的都督马旺被火烧死。而午门内的太和门在历史上数次遭受火灾,其中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火灾最为严重。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之《审讯贞度门值班官兵供情》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贞度门(位于太和门西侧)值班的两名护军将洋油灯挂在贞度门的东山墙后檐柱上,灯火烤着了柱子,引发大火。火势很快向东蔓延,烧毁了太和门、昭德门及相邻的多座库房。

“光明昌盛”与“仁德大隆”

故宫储秀宫区域的前殿为翊坤宫,翊坤宫大门内有屏门一座,上书“光明昌盛”4个大字,其中“明”字多一横、“盛”字少一点。很多网友认为这两个字写错了,并认为原因在于“避讳反清复明”。另外,故宫皇极殿、慈宁宫均有“仁德大隆”的匾额,有人认为“德”字的“心”上面少一横,也写错了。

“光明盛昌”“仁德大隆”出自西汉哲学家焦赣所撰《焦氏易林》卷第三“日月相望,光明盛昌,三圣茂功,仁德大隆”。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君主治理的国家繁荣,因而有很高的功德。

皇极殿内的“仁德大隆”为慈禧书写,且与“光明盛昌”有着相似的书写风格。根据金易、沈义羚所撰《宫女谈往录》之“储秀宫与体和殿”记载,慈禧好大喜功,住在储秀宫区域时,常常把自己和乾隆的功绩类比。不难推测,“光明昌盛”这几个字很可能也是慈禧写的。

慈禧擅长书法。晚清文学家徐珂所撰《清稗类钞》之“艺术类·孝钦后善书画”章节,提及慈禧书法很好,而且喜欢写大字。美国画家凯瑟琳·卡尔所撰《禁苑黄昏——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第十五章“皇太后的文学趣味与才能”中,写到了“太后赐给臣下最珍贵的礼物之一,也是被臣下视为珍宝的,是她亲自写在卷轴上的单个大字。”“她的字是有名的,据说跟中国最好的书法家不相上下。”

“明”字多一横,属于我国古代的异体字。异体字与正体字有着相同的含义,但偏旁或笔画不相同。南京明孝陵、成都石碑及王献之的小楷书法《洛神赋》,其中的“明”字都多一横。另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中的“明”字均用“目”代替“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之卷七上载有“明,照也,从月,从囧”,意即“明”由“囧”与“月”组成。“朙”在汉字隶变后,变成“眀”。

类似的,“盛”字异体书写风格在清代以前已出现,如北魏神龟二年(519年)贾使君碑刻写的“盛”同样少一点,而唐代书法家李邕书写《云麾将军碑》中的“盛”字,其上部的点号巧妙地与横线融为一体。此外,“德”字少一横,亦属于古代书法家的异体字书写风格。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圣教序》、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离骚经》,其中的“德”字均没有一横。这样看来,慈禧书写的“明”“盛”“德”等异体字,并非错字,而是其书写风格的体现。

避暑山庄的御笔“差错”

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前身是热河行宫,为清代皇家园林。康熙于十六年(1677年)在热河巡查时,发现这里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合避暑,而且有利于让蒙古四十八旗王公有机会觐见皇帝,因而下令建造一座行宫。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这座行宫已初具规模。随后,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匾额,命人将其悬挂在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

“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笔法浑厚,遒劲有力,可谓书法中的精品。其中“避”的“辛”字多了一横,有人戏称这个“避”字为“天下第一错字”,因为这是康熙的御笔;还有人认为这个“避”字是康熙故意写错的,是为了避讳“逃避”之意。

笔者认为多了一横的“避”字并非康熙写错,而是属于康熙的书法风格。我国古代楷体书法的“避”字,其中“辛”字多一横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东方朔画像碑赞卷》等,其中的“避”字都多了一横,与康熙写法一致。

康熙自幼学习书法,是个大书法家。据《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记载,康熙于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十七日,召集翰林、大学士等官员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从无错误。”由上可知,康熙酷爱书法,长期临摹书法大家笔法,使得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写得又快又好,从没有错字”的水平。因此“避”字多一横,并非康熙故意写错,而是属于书法界的“添笔”,是异体字的一种。

明清皇家建筑中“门”字被写“错”,属于避讳行为,是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一种唯心观点表现形式。对于今天的公众而言,这是解读紫禁城防火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而对于“明”“盛”“德”“避”等“错字”而言,其“添笔”或“缺笔”是我国古代汉字异体字的表达方式,异体字的巧妙选用,是书写者内心情感和审美价值的反映,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魅力的体现。

(作者:故宫博物院 周乾)

(原题《皇家为何出“错字”?》)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在书法里有时多一横或少一横不算错字,但有些却是无意写错的

书法中的字,与现实里的普通字,有着很大的区别。

平常写文章,或者考试写作文,写错了字,那就是错字。

可书法里就不一样了,有些字在书法里是就是与平常的字不一样,有时少一点,少一钩,有时候多一横,少一横的。

当然,有些字的错误是允许的,慢慢类似通假字一样,被广泛承认了。而还有一些字的错误,却是无意中写错的,只能是将错就错了。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书法中的通假字与错字。(注:凡是少一点、多一点,多一钩或少一钩的,都算是通假字)

上面这个午门,是北京故宫的匾额上的,与正常的门字相比较,少了一个“钩”。

乾清门上的门,也是如此。

同样,少了一个钩。

如此,那肯定是错字了。

实则不然,因为这都是以现行的汉字标准去看古人的结果,却不知古人的为何这么做的本义。

如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等很多都有错别字。更别说诸多的书法名帖之中各个书法家自己的简写汉字的习惯。

古人的添笔画少笔画,多多少少都有背后的深意在里面,比如相传这个钩是火笔,为了防火,南宋的一个皇帝就少写了这一“钩”。

还有,北京颐和园玉澜堂明间正中的宝座上方,悬有一块“复殿留景”匾额。上面的景字,却是少了一横,不是日字,而是口字。

难不成这景字写错了不成?

要知道,这可是“慈禧皇太后御笔所写啊!

有一种解释比较戏剧性,说慈禧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到了晚年更是对光绪皇帝亲政耿耿于怀,为了能够时刻监督和警示光绪,把他困在这里,特意写了这幅字挂在玉澜堂,意思是你不过是个傀儡,你这个皇帝是永无出头之日的。”

(唐)钟绍京 (唐)吕秀岩 (元)鲜于枢

《灵飞经》 《大秦景教碑》 《透光古镜歌》

查阅古代经典碑帖,可知“景”字这种写法确有所本。如现藏于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额及碑文中的20处“景”字均为上“口”下“日”。

从书法上看,“复殿留景”四字写得沉实端方,却又笔势飞动,筋骨内藏,但绝非慈禧太后的御笔。实际上,慈禧太后书画多由他人代笔。所以说,行家代笔,肯定不会错的,是故意这么写的。

近代最有争议是郭德纲的德云社,据说在起初创业的时候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做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的时候北京相声大会正式改名德云社。

如今德云社在很多地方都开了分会场,但每个分会场外面都会挂着德云社的牌子,可牌匾上,为什么“德”字少了一横?难道有什么特殊寓意?还是写错了字……

有专家认为:德这个字,中间有一横没一横是一样的,就比如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当中的“徳”,就没有中间这一横。郑板桥的书法中“德”这个字,也是有的带着一横,有的不带这一横。跟德云社一样,全聚徳这个徳字也没有中间这一行。所以,在书法中这是正确的。

而下面这几个书法作品里的“错字”,却是真正的错字了……

错字: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号称天下第一错字。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错字: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

据说,“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的。因为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

于是,他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你看,多有爱心啊。

错字:“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他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原来,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错字: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原来这幅对联里的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仅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错字: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有一个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

“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也很多。

错字:天下第一关——“第”字竹字头变草字头。

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该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

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

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字笔划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

错字:碑林——“碑”字少一撇。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

公元1841年7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在写下这诗句前,他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

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

错字:报恩院——“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当家的大和尚便想沾个荣耀,请咸丰为寺内四合院题写个院名。咸丰也没客气,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最后一个“院”少写了一横。

大家都看出来了,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是错字?

这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错字:趵突泉——“突”字少了一点。

济南府“趵突泉”,泉池中有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镌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那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

据说劲挺柱涌的三股水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当然,这只是形容泉水势强,人们的一种遐想。

错了就是错了,是抵赖不得的。书法艺术里,有些允许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多一横或少一横。而有些,却是不允许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书法一定要向古人或前人学习,而不允许你自己创造的原因。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遇见诗书画”公众号,

诗书画兴趣交流可添加小编wx:zuojiamengqing

在书法里有时多一横或少一横不算错字,但有些却是无意写错的

书法中的字,与现实里的普通字,有着很大的区别。

平常写文章,或者考试写作文,写错了字,那就是错字。

可书法里就不一样了,有些字在书法里是就是与平常的字不一样,有时少一点,少一钩,有时候多一横,少一横的。

当然,有些字的错误是允许的,慢慢类似通假字一样,被广泛承认了。而还有一些字的错误,却是无意中写错的,只能是将错就错了。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书法中的通假字与错字。(注:凡是少一点、多一点,多一钩或少一钩的,都算是通假字)

上面这个午门,是北京故宫的匾额上的,与正常的门字相比较,少了一个“钩”。

乾清门上的门,也是如此。

同样,少了一个钩。

如此,那肯定是错字了。

实则不然,因为这都是以现行的汉字标准去看古人的结果,却不知古人的为何这么做的本义。

如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等很多都有错别字。更别说诸多的书法名帖之中各个书法家自己的简写汉字的习惯。

古人的添笔画少笔画,多多少少都有背后的深意在里面,比如相传这个钩是火笔,为了防火,南宋的一个皇帝就少写了这一“钩”。

还有,北京颐和园玉澜堂明间正中的宝座上方,悬有一块“复殿留景”匾额。上面的景字,却是少了一横,不是日字,而是口字。

难不成这景字写错了不成?

要知道,这可是“慈禧皇太后御笔所写啊!

有一种解释比较戏剧性,说慈禧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到了晚年更是对光绪皇帝亲政耿耿于怀,为了能够时刻监督和警示光绪,把他困在这里,特意写了这幅字挂在玉澜堂,意思是你不过是个傀儡,你这个皇帝是永无出头之日的。”

(唐)钟绍京 (唐)吕秀岩 (元)鲜于枢

《灵飞经》 《大秦景教碑》 《透光古镜歌》

查阅古代经典碑帖,可知“景”字这种写法确有所本。如现藏于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额及碑文中的20处“景”字均为上“口”下“日”。

从书法上看,“复殿留景”四字写得沉实端方,却又笔势飞动,筋骨内藏,但绝非慈禧太后的御笔。实际上,慈禧太后书画多由他人代笔。所以说,行家代笔,肯定不会错的,是故意这么写的。

近代最有争议是郭德纲的德云社,据说在起初创业的时候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做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的时候北京相声大会正式改名德云社。

如今德云社在很多地方都开了分会场,但每个分会场外面都会挂着德云社的牌子,可牌匾上,为什么“德”字少了一横?难道有什么特殊寓意?还是写错了字……

有专家认为:德这个字,中间有一横没一横是一样的,就比如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当中的“徳”,就没有中间这一横。郑板桥的书法中“德”这个字,也是有的带着一横,有的不带这一横。跟德云社一样,全聚徳这个徳字也没有中间这一行。所以,在书法中这是正确的。

而下面这几个书法作品里的“错字”,却是真正的错字了……

错字: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号称天下第一错字。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错字: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

据说,“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的。因为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

于是,他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你看,多有爱心啊。

错字:“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他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原来,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错字: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原来这幅对联里的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仅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错字: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有一个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

“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也很多。

错字:天下第一关——“第”字竹字头变草字头。

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该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

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

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字笔划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

错字:碑林——“碑”字少一撇。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

公元1841年7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在写下这诗句前,他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

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

错字:报恩院——“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当家的大和尚便想沾个荣耀,请咸丰为寺内四合院题写个院名。咸丰也没客气,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最后一个“院”少写了一横。

大家都看出来了,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是错字?

这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错字:趵突泉——“突”字少了一点。

济南府“趵突泉”,泉池中有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镌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那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

据说劲挺柱涌的三股水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当然,这只是形容泉水势强,人们的一种遐想。

错了就是错了,是抵赖不得的。书法艺术里,有些允许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多一横或少一横。而有些,却是不允许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书法一定要向古人或前人学习,而不允许你自己创造的原因。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遇见诗书画”公众号,

诗书画兴趣交流可添加小编wx:zuojiamengqing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