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党的二十一大(党的二十一大是哪年召开)

时间:2024-01-13 09:06:42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众所周知,十二大(1982)以后,我们党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如十九大、二十大等。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字之差,知道的人却不多。

《中国章程》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是: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调整和增选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部分成员。调整和增选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的数额,不得超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各自总数的五分之一。

事实上,我们党成立以来只召开过的三次全国代表会议。

一次是1937年苏区代表会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了迎接全国抗战新形势,确定党在新形势下的方针和任务,党在延安召开苏区代表会议,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讨论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二是讨论关于苏区党的组织问题的报告。

一次是1955年全国代表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为了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监督,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监察委员会。

最后一次是1985年全国代表会议。此次会议的议题是:审议和通过《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增选中央委员会成员等组织事项。通过此次会议局部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大大加快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进程,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党在历史上的三次全国代表会议都是在重要历史节点解决了重大历史问题,虽然召开次数较少,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作为我们党一项重要的组织制度,无论党章如何修改,都一直予以保留。

中国经济大循环观察

时近秋分,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即将收官。

承上启下,第三季度是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延续恢复向好态势,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消费稳步扩大,服务业较快恢复,新动能继续成长……推动经济回升的宏观政策持续显效,中国经济大循环动力不断释放。

在经济彰显积极信号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怎样持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明确了中国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引领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大国经济,需要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畅通经济大循环,立足国内大市场,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新竞争优势,在经济血脉的循环畅通中,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坚定向前。

加快构建大循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

8月4日,东方航空接收的两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同日共同执行“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

截至目前,C919已累计获得30多家客户、1061架订单,商业运营稳步向规模化迈进。

超大规模市场——这为国产大飞机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中国商飞公司预测,2021年至2040年,中国航空市场预计将接收9084架新机,成为全球最大单一航空市场。

不断提升的研发制造能力——国产商用飞机型号的研制、运营,将带动中国航空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拉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中国经济正不断展现新格局,开拓新空间。

这是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一招——

3年前的春天,2020年3月底,总书记冒雨来到浙江宁波舟山港,实地考察复工复产。

疫情冲击下,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使得这个外向型经济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大省受到影响。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十几天,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远瞩,领航定向。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总书记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总书记语重心长:“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经济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赢才是最好的。”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遵循规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系统论述。

总书记形象比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2006年,67%;2022年,35%。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折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深刻转变。

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应对外部冲击,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已发生深刻转变。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今年上半年,内需贡献率这一指标依然超过100%。

这是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经济运行的深刻转变。

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年,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8.3%和25.2%,明显低于世界42.1%的平均水平;两国最终消费率分别达82.1%和74.7%。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发展的客观条件也已改变: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如今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内需为主导,就可以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内部可循环,就可以做到供给体系有效畅通、韧性强大。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看,总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矛盾凸显。今年以来,尽管经济总体回暖,但进入二季度,投资、消费、出口、工业等指标出现波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面临新的困难挑战。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8月份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政策举措作用下,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加快,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因素叠加,持续恢复基础仍需巩固。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速换挡,传统发展模式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疫情后更加凸显。”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昌林说,通过资源要素投入、简单扩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持久支撑。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未雨绸缪、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动作为——

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广袤田畴上,一幅五彩秋收图徐徐铺展。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正全力以赴,确保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夏粮实现丰收,早稻也实现增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良好基础。目前秋粮生产总体稳定,有利于全年粮食稳产增产。

端稳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内顾倾向上升,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相互交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频发;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推进,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远变化。

这是去年我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集成电路进口额约2.77万亿元,占全部进口总值的15.3%;原油进口额约2.44万亿元,占比约13.5%。

2010年至2021年,我国进口零部件占中间品比重从26.2%下降至18.4%,折射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但关键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依然凸显,原油、铁矿石、天然气、大豆等初级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

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对比关系,更主要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社会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控制力,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昌林说。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远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理论认为,作为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现代化路径和战略。

广西钦州港码头,一趟趟满载跨境货物的铁海联运班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入内陆市场。今年前8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运输货物56.2万标箱,同比增长12.8%;目前运输范围覆盖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港口。

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联通,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彼此呼应,新疆、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省份相互联动,长江黄金水道横向协同,昔日内陆成为开放前沿。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0.7个百分点。

现实需求和潜力大、生产和供给能力强、要素禀赋总量优势明显、政治经济融合度高、创新要素加快汇聚……超大规模经济体具有的显著特征,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最具独特性的比较优势和动力源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把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经济发展根基。

3年多来,在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全国上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经济大循环扎实推进。

科技支撑不断强化——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供需两端稳步提升——中国以44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增强。

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之比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一。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成为中国经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阔步向前的必然选择。

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增强内生动力:以强大国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7月19日,一份重磅文件对外发布——

聚焦占我国经营主体总量超90%的民营企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提供支撑。

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举措出台;延续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政策……随着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预期趋稳,8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时之选,也是在全球秩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实现资源要素更加高效优质配置的选择,其核心动力来源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

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强,以有效供给穿透国内大循环堵点——

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进而促进产生有效需求,实现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新质生产力”,9月6日至8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这一概念。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总书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

2月21日,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外媒评价说,在左右中长期技术研发实力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国实力正在切实提高。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将更加依靠‘从零到一’的基础性、颠覆性创新和产业升级,这将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供给侧有效畅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需求牵引力——

2023年我国电影暑期档票房首次突破200亿元,观影人次5.05亿;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实现收入1.21万亿元,旅游热度显著高于2019年同期;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假期,出游需求一路上扬。

尽管当前国内消费恢复仍面临压力,但依然惊人的消费规模、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时时彰显着国内大循环巨大潜力。

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发布“一老一小”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等税收优惠政策……一系列扩内需政策密集出台,从需求、供给、流通等环节协同发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总书记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这是中国国情的生动体现:2022年北京市人均GDP超过19万元人民币,是甘肃省人均GDP的4.2倍;在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珠三角9市经济总量占整个广东的八成多,而粤西、粤东、粤北12市不足两成。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过去5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约770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按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约1.38万元计算,城镇化每年直接产生的居民消费增量约为2000亿元。考虑到未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提升,直接增量和间接带来的消费潜力更大。”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龙说。

新时代以来,按照中央部署,“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改革举措持续发力,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到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国上下在不断缩小收入差距、着力推进共同富裕中为国内大循环塑造持续动力。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顶层谋划,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持续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十四五”重大工程为牵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优化商品服务供给;抓住数字化等新循环要素,延长循环链条、提升循环效率……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动力——

位于G60高速旁的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内,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的两栋大厦引人注目。2020年启用以来,这块“飞地”已成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入驻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的谱禾(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测试和检测设备研制。“既可以获得上海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也能享受南浔等地的产业支持政策,未来计划在南浔拿地建厂。”企业创始人陈兵说。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等持续升级,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深化改革,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将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带来一个经济体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居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章首位。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持续深化改革,将为畅通国内大循环释放持久动能。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在关键性制度改革设计上更加有所作为。

提升可靠性:补短板强弱项守牢安全底线

7月3日,伴随一辆纯电动轿车缓缓驶下广汽埃安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迈上2000万辆大关。

2020年9月,生产累计突破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1年零5个月后,实现第二个1000万辆——疫情3年,经历停产风波、遭遇芯片供应瓶颈,在全球汽车产业陷入增长困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扬。今年上半年,我国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出口大国。1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6.9%和39.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9.5%。

新能源汽车国内国际市场双增长背后,是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

从供给侧发力,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突破大循环卡点,着力消除瓶颈制约,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

“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今年以来,无论是参加团组审议讨论,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还是到地方考察,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外媒评价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中国谋求更大程度技术独立的重要一步。

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不断夯实科技基础能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

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中国加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

提升大循环韧性,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2021年,我第一次参加论坛闭门会时,会场上50%的厂商是我们的客户;去年则是70%。这次闭门会我又算了一下,是100%。”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国产车规级AI芯片厂商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感慨良多,“这个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从50%到100%,正是产业链不断走向自主可控的生动缩影。

产业基础能力——2019年7月底,这个新概念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

时隔一个月,2019年8月26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今年5月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说,下一步,要在补短板、锻长板这两个方面集中发力。补短板,紧紧围绕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锻长板,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提高产业链核心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中国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最关键的“胜负手”。

夯实大循环支撑,确保战略性资源稳定供应,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河北省张北县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现场,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缓缓转动。

“这一示范工程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破解了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集成应用的难题。”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的建成投用,保障了源源不断的绿电稳稳当当“送”出去。

能源是基础性产业,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作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始终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7月1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中,提升保障能力。

这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大变化——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发挥好煤炭“压舱石”作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1至8月,全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2.1%、5.7%,夯实能源安全保障基本盘。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加强种子安全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为国内大循环顺畅提供了坚强保障。

畅通双循环:在高水平开放中赢得主动权

9月13日,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雅万高铁不久将正式商业运营的消息在印尼发布,备受各界关注。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也是中国同地区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携手迈向现代化的范例。

放眼神州大地,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串点成线、连线成网,构筑国内大循环交通血脉;走向全球市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高铁技术体系,中国高铁成为拉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

总书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立足自身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6月27日,位于天津的空中客车亚洲唯一民用飞机总装线向匈牙利威兹航空交付1架A321neo飞机。这是中国总装的空客飞机首次销往欧洲。

“中国经济稳步恢复的背景下,空中客车亚洲总装线的总装能力不断提升,为国际民航市场注入新动能。”空中客车天津飞机交付中心总经理施伦普说。今年4月,该公司宣布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以拓展A320系列飞机产能。

一架空客飞机从落笔蓝图到翱翔蓝天,其间经历诸多生产环节:机头和前机身段在法国圣纳泽尔,中央翼盒在法国南特,发动机吊架在法国图卢兹,中后机身段则在德国汉堡,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分别在德国施塔德和西班牙赫塔菲,最后的总装交付则在中国天津。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为全球企业提供广阔市场前景,并以其稳定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成为国际大循环重要支撑。

“如果说以前在国际、国内市场两个引力之间,国际市场引力会更大,那么随着外需与内需此消彼长,国内市场吸引力明显提升。这为整合国际生产要素、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王一鸣说。

第三届消博会,汇聚3300多个优质消费品牌参展;第133届广交会,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参会;第六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签约面积已超36万平方米,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已超去年……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

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个别国家强行推动“脱钩”“断链”,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压力,量稳质升。前8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过27万亿元,规模仍处历史同期高位。

“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52.9%,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配件、船舶、电工器材出口同比分别增长50.1%、28%、18.6%”……今年前8个月的这些数据,不仅是我国外贸活力与韧性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经风雨、见世面,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的体现。

在开放发展中把握战略主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总投资10亿欧元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合肥;联合利华旗下高端衣物洗护品牌在天津港保税区设立亚洲研发中心……

或布局“未来赛道”,或融入开放创新生态,尽管受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低迷及去年高基数影响,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有所下降,但外资积极融入中国经济大循环的势头强劲。今年1至8月中国新设外资企业超过3.3万家,同比大幅增长33%,显示外商投资中国信心不减。

法国《观点》周刊网站评价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其在许多领域无可匹敌的供应链,以及稳定的长期发展目标,将让中国继续保持吸引力。

今年4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深刻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一切愿意与我们合作共赢的国家,我们都愿意与他们相向而行,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7月11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

总书记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出台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增至11个……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内罗毕时间凌晨1点,肯尼亚花农在农场剪下第一支玫瑰。一小时后,玫瑰在奈瓦沙湖畔装车;下午3点,搭乘航班飞向8700公里外的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北京时间第二天清晨,依然鲜艳欲滴的玫瑰,通过海关“绿色通道”进入湖南高桥大市场,并从这里发往中国各地。

一朵玫瑰的历程,正是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生动缩影。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开创着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新前景——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83%的建交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7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畅通国际经济循环血脉,开创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着力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在更高层次上相互促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放眼中华大地,加快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激荡中国式现代化宏阔进程:

从东北平原到长江沿线,从黄河流域到华南大地,区域发展大战略宛若星辰,交相呼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龙头崛起;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路先行……

一个个开放的前沿,一片片崛起的高地,串联起国内大循环的经络,澎湃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脉搏。

乘长风,破万里浪——

有以同志为核心的的掌舵领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中国经济巨轮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壮阔前程。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张旭东、安蓓、陈炜伟、张辛欣、申铖、潘洁)《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8日 01 版)

历史上的今天9/21

①汉殇帝刘隆去世

106年9月21日

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日,在太后邓绥发号施令之际,仅当上220天皇帝的刘隆悄然离世,年仅一岁,因夭折而亡,故上谥号为“孝殇皇帝”,死后葬于康陵。汉殇帝是中国帝王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他被史家称为“八月皇帝”或“百日皇帝”。

汉殇帝即位后,由邓太后临朝听政。邓太后首先针对东汉的一些弊端采取有力的措施。其一,反对淫祀。其二,邓太后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教化为本,刑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延平元年五月,即下诏大赦天下,犯法禁锢者一律释放为平民,以“柔道”制天下。其三,东汉自开国至殇帝80多年的时间内,宫女入宫不绝如缕,以至宫女如云,造成“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的局面,并且加重汉廷的财政开支。邓太后自幼入宫,对此甚为了解,延平元年六月,一次诏免宫人及羸弱老病即达五六百人。

但邓太后毕竟是外戚势力的总代表,在积极治国的同时,仍念念不忘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延平元年四月,她将哥哥邓骘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车骑将军,控制拥有决策权的内朝机构。

延平元年(106年)四月,鲜卑人中的辽东鲜卑突然再次攻打渔阳郡(今北京密云西南),大抢一通后满载而归。

渔阳太守张显接到报告后大怒,叫上几百个弟兄,出塞追击撤退的鲜卑人。鲜卑人渐渐把汉军引入危险地带,严授劝张显不要再急于追击,以免中鲜卑人的埋伏。严授建议先安下营寨,派出轻骑兵去打探一下再追也不迟。严授的主意很稳妥,但张显不听,反而认为严授胆小,气得几乎当场就要斩杀严授。最后张显虽然没有阵前斩将,但终究不听严授的建议,下令急速追击,结果真的中了鲜卑人的伏击,张显中箭阵亡,手下士卒四散逃跑。只有那被张显称为“胆小鬼”的严授,不仅没有逃跑,反而杀死多名敌人,自己身负十余处伤,最后战死。

邓绥接到渔阳战役的消息后非常感慨,亲自为烈士写文章予以褒奖,又赏赐烈士家属很多钱财,还提拔他们的子弟做官。

从此以后,鲜卑人在历史舞台上登场的次数日益增多,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

②宋神宗采用王安石新法,开始实施青苗法

1069年9月21日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③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

1643年9月21日

皇太极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廿五出生。尊称后金天聪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也称清太宗崇德(文)皇帝皇太极。

皇太极在世时期,保护汉族人、减轻农民负担,并迁都渖阳(迁都是其父努尔哈赤的决定), 即满洲盛京。1636年皇太极控制漠南蒙古后改国号为「大清」,改名元崇德,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攻而未克,皇太极亲临战场,目睹了八旗军最惨痛的一败。1627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发起宁锦之战,再次大败。后来,他诱使明思宗处死袁崇焕,又仿製红衣大炮,并建立现代化炮兵部队——重军。崇德六年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带病急援松锦之战,史载「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马不停蹄,昼夜兼行五百余里。在松山大败明军,生俘洪承畴,《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叁千七百八十叁,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叁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此役为后来清朝灭明徵服天下立下基础。《清史稿·太宗本纪》评价:「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皇太极脑中风病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时入关前夕,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渖阳昭陵(今渖阳市北陵公园北)。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孝庄文皇后的七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

④摄影家吴印咸出生

1900年9月21日

吴印咸生于江苏省沐阳县,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青年时积极参加左翼电影运动;拍摄了《风云儿女》、《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印咸奔赴延安,成功地拍摄了《南泥湾》、《白求恩大夫》等珍贵纪录片。

吴印咸一贯重视培养摄影人才,战争年代为革命根据地培养了第一批摄影骨干。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期间,培养了大批摄影新秀。吴印咸对摄影艺术执著追求,不断创新。建国以来,他拍摄了《红旗谱》、《白求恩大夫》等优秀故事片,其中《红旗谱》荣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数十年间,他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摄影作品,热情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人民的多彩生活,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他编辑制作的《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组照,在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上获得“特别荣誉将”。吴印咸同志为摄影理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他完成了《摄影构图》等十余部共计百余万字的理论著作。

吴印咸献身电影和摄影事业70余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及美国、法国、瑞士、新加坡、巴西等国家都举办过他的个人影展。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授予他“摄影功勋证书”,法国阿尔勒第十九届国际摄影节上特设“吴印咸月”,港澳摄影协会也授予他“摄影大师”称号。

⑤我国飞机设计师冯如第一次试飞成功

1909年9月21日

他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原名冯九如。广东恩平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

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艺,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于是,他白天当勤杂工,晚上读机械学,苦心钻研数年,精通36种机械原理,发明了抽水机、打桩机,制成了性能优良的无线电收发报机。

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他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

1909年9月21日,冯如于接近黄昏时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这是一个远离居民点的地方,在场的除记者外,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0.8公里,离地4.57米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摔在地面,冯如被摔出机外,幸没受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拧得太紧,致使桨根断裂。

1910年3月,美国莱特和亚屈在洛杉矶表演飞行。冯如为借鉴先进技术,专程前往参观,但表演者非常保守,限定观众必须远离三里。冯如虽然没有得到教益,却大长了奋发图强的志气。

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冯如在弥留之际,嘱咐同志:“吾死后,尔等勿因是失其进取之心。”

提起飞机的发明者和制造者,许多人都知道美国的莱特兄弟。为了纪念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美国政府将最大的空军基地命名为“莱特基地”,并在他们的家乡俄亥俄州的德顿附近修建了一座著名的“莱特大学”。殊不知,一位与莱特兄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利坚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他就是冯如。他的成功仅比莱特兄弟晚5年。1883年冯如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牛江渡区杏圃村,距广州约200多公里。当时的中国正遭西方列强的,中国的劳苦大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深火热中艰苦度日。冯如的父亲冯业伦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庄稼人,靠耕耘一小块土地养家糊口。冯如自小聪明伶俐,父亲送他到乡村小学念书,由于他成绩出众,深受老师的喜爱。他从小热爱手工,经常用泥土、木棍等物制造成一些小车、小工具等模型,特别是他用火柴盒做成的“小轮<”给小伙伴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左邻右舍都夸他将来一定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就在这时,厄运向他的家庭袭来,由于无钱求医,冯如的四个哥哥相继病逝,小冯如也因家中无钱,只好中途辍学,帮助父亲务农。冯如12岁那年,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回家省亲,见冯如一家生活困苦,想把冯如带到美国去谋生。冯如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极力反对。他的母亲擦着眼泪说:“眼下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怎么能忍心让你离开我呢?”父母的心思冯如是明白的,但是,他常听人说,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学进步,有许多在中国见不到的新奇物。冯如的求知欲很强,下决心要到国外开开眼界,将来干一番事业。所以,他恳求父母说:“古人说‘大丈夫四海为家’,我不愿意终生守候在家里,我愿意出去学门手艺,将来孝敬父母。”在他一再的请求下,父母终于同意了他赴美的要求。1894年,冯如踏上了通往美国的航程,不久即到达美国的西部城市旧金山,开始了新的生活。那一年,他只有12岁。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它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工厂星罗棋布,高耸的烟囱比比皆是。冯如见到这一切,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西方国家欺辱我们,原来它们工业发达,用机器生产使国家发达起来。如果我们也借助机器,使中国富强,岂不可以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他下决心学习技术,用科技救中国。6年以后,冯如转往纽约,在那里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探讨一个问题,经常研究到深夜。尽管生活紧迫,他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状况,经常把节省下来的食宿费用购买报纸书刊。为了交纳学费,冯如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尽管如此,冯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学校见冯如学习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绩出众,决定免去他的学费。5年过去了,冯如果然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冯如当时已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正当冯如潜心研究和制造机械的同时,传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旅顺口、大连和中东铁路的消息。1904年,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两国订立了《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面对这一切,的清政府却置之不理,并予以承认。这简直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他为清政府的无能而感到羞耻,为祖国的不幸而感到痛心。冯如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起初,他想制造一艘军舰献给祖国,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当时,由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纷纷研制飞机、飞艇、航空武器,作为当时国防的先进装备。冯如想,制造一艘军舰,要耗费数百万金钱,不如造数百架飞机,价廉省工,用处更大。主意拿定以后,他对他的助下们说:“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飞机已经成为军事上不可缺少的装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千百万架飞机,分别驻守在中国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国的国防强大起来,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当有人对是否有能力研制飞机提出疑问的时候,冯如坚定地说:“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研制飞机,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冯如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金银玉器,仍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到当地华侨中去募集资金。当地华侨听说冯如要造飞机以救国,都非常感动,但是,绝大多数人觉得光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制造出飞机的。冯如并不气馁,加紧了在华侨中的宣传工作。最后,只有黄杞、张南、谭耀能三人愿意提供援助。冯如凑集资金1000多美元,办起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1907年9月,冯如和他的助手,爱国华侨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一起,在屋仑地区租了一间厂房,开始了研制工作。当时莱特兄弟的飞机刚刚起飞没有多久,为了保持垄断地位,他们把所有资料全部封锁起来。冯如他们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白手起家绘制设计图纸。为了了解当时各国研制飞机的情况以及吸取别人的长处,冯如把自己生活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购买了报纸和杂志。他们起早贪黑,没昼没夜地干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关。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架飞机终于制作出来了。看着自己研制的飞机,冯如兴奋得流下了眼泪。1908年4月,冯如在奥克兰市的麦园进行试飞,他的朋友们为了安全起见,劝他换一个人试飞。冯如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他对朋友们说:“生命不足惜,只要中国的飞机能够飞上天,死也值得!”冯如挥手踏上了他所制造的飞机。随着轰轰的马达声,飞机离开了地面。当升至数丈高的时候,一个倾斜,飞机突然坠落在地上。围观的群众呼唤着冯如的名字,向飞机跑去,万万没有料到,冯如若无其事地从残损的机翼下钻了出来。只见他从容自若,面不改色,对走过来的助手们说:“看来我们还要再一次从头开始。”冯如一行人回到了屋仑,谁知此时他们的厂房已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他们几个月来辛辛苦苦绘制的图纸资料被大火烧得干干净净。面对这飞来的横祸,冯如毫不动摇,他坚定地对助手们说:“还是那句话,苟无成,毋宁死!”正当此时,他接到了父母远隔重洋寄来的家书,信中谈到二位老人非常想念远离家乡的儿子,希望冯如能够立即返乡全家团聚。冯如看过信后,面对遥远的祖国,深情地说:“父母亲大人,请你们原谅你们的儿子吧,飞机造不成,我誓不回国!”冯如千辛万苦又一次募集到一点资金,重新购置了工具器材,在奥克兰的麦园支起了帐篷,又矢志不渝地研制起来。他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它们汇集成册。经过周密的计算,重新设计了零件制作图,精心生产出机翼、方向舵、螺旋桨、内燃机等部件,经过组装,一架全新的飞机诞生了!9月21日,冯如在哥林达市再次驾机试飞。飞机在他的操纵下,腾空而起,飞行了2600多英尺以后缓缓降落在草坪上,“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围观的朋友们欢呼起来,他们拥向飞机,把冯如高高举起。经测定,冯如的飞机首飞竟达2640英尺,比莱特兄弟的首飞纪录还要远1788英尺。几天后,旧金山的一家报纸发文报道了这次试飞的消息。标题是:《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飞机从设计到试航成功,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冯如以他卓绝的天才,丰富的创造力,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冯如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正在遭受西方列强奴役的中国人民,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先生看到冯如的成功表演时,感叹道:“中国大有人才呀!”

1910年冯如在美国又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这架飞机机翼长29.5英尺,翼宽4.5英尺,内燃机30马力,螺旋桨每分钟转动1200转。当年10月,旧金山举办国际飞行比赛,冯如驾驶着他新设计的飞机参赛,以700多英尺的飞行高度和65英里的时速分别打破了一年前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冯如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的名声越来越大,不惜重金聘用冯如的外国公司越来越多。为了争夺制空权,欧美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航空事业,他们拼命地网罗航空方面的专业人才。冯如一心想的是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想的是为中国多制造一些飞机,所以他断然回绝了各国的聘请,仍然寻找机会为祖国服务。当时的清政府也在着手筹建空军,他们托人到美国找到冯如,希望他回国做事。冯如喜出望外,当即表示同意,说:“为祖国贡献出我菲薄的才智,正是我平生的愿望呀!”1911年2月,冯如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携带着他们自制的两架飞机以及制造飞机的机器,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在途中,望着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冯如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当今世界航空事业发展迅猛异常,从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开始,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已有860多架飞机,这些飞机绝大多数掌握在西方列强的手中,而中国却连一架也没有。他发誓要抱着“壮国体,挽利权”的宗旨,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尽快使祖国富强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冯如一行人顺利抵达香港,清政府派了宝璧号军舰专程迎接,将飞机和机器安置在广州郊外,冯如原准备在广州郊外为国民演示飞机驾驶,但因革命党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爆发,此计划未能实现。随着革命高潮的即将来临,清政府对冯如越来越不放心,他们不仅取消了飞行表演的计划,而且还派人监视冯如的行动。政府的昏庸和,使冯如非常失望,他时常仰天长啸,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正当冯如陷于极度苦闷之中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洪流中。革命军委任冯如为陆军飞机长,授权冯如准备组织飞行侦察队,配合北伐军对驻守北方的清王朝进行空袭。后来由于南北统一,飞行侦察队未能组织起来。就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以后,非常重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他积极筹建南京机场,并在1912年2月举行中国第一次航空飞行演飞。在这次演习中,冯如等人驾驶的飞机由于中途发生了故障,飞行数丈后即降落,飞机也有所损坏。尽管这次演习未获得成功,但是它的政治作用达到了,各报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自己的飞机进行的飞行演习。先生的关怀和全国民众的支持,给了冯如等人极大的鼓舞,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他看到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演习以后,冯如又一如既往地与他的同事们埋头设计制造性能更加良好的飞机。1912年8月5日,经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作第二次飞行表演。那一天,广州城外的天气格外晴朗,机场的周围坐满了前来观看表演的群众。人群中,有人手捧鲜花,有人手持国旗,都在急切地盼望着那一时刻的到来。中午11点左右,冯如健步出现在观众面前。他头戴飞行帽,身穿飞行衣,显得格外精神。在一片欢呼声中,他简单地介绍了飞机的性能,然后登上了飞机,为观众作飞行表演。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飞机升上了高空。冯如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雄鹰在蓝天上悠悠飞翔。飞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看台上欢声雷动,鼓乐齐鸣,天上地下连成一体,共同为祖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壮举而欢呼。飞机的空中技巧表演结束后,冯如准备着陆。突然,他望见远远的跑道上有两个儿童在戏闹,不幸的事件即将发生。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冯如猛拉操纵杆,脚踩加速器,飞机像一只发疯的雄鹰,猛然冲上天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避免了。但是,由于冯如用力过猛,飞机失去了平衡,在抖动中,部分零件损坏,飞机突然坠落在草地上。周围的观众像潮水一般向着冯如涌来。当他们把冯如从飞机的残骸中救出来的时候,冯如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观众噙着泪水把冯如送到了医院,经抢救无效,冯如长眠在鲜花之中。那一年,冯如只有29岁。冯如的一生,是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他把短暂的也是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在他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嘱咐他的助手们继承他的遗愿,把中国的飞机事业搞上去。珠江在流淌,白云山在哀鸣。9月24日,广州各界人民在冯如飞机坠落的地方举行了追悼会。遵照冯如的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广州东郊白云山下黄花岗烈士墓的左侧,冯如与开创的英雄们一起受到全国人民的怀念。

热门推荐